九九芳辰重阳鹤添寿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古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认为这天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后又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赋予它以新的含意。
古人很早就开始庆贺重阳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而且重阳节的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并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和簪菊花等,并为此留下无数名词佳篇。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就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以后赏菊之习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本帖最后由 PLAY_DAY 于 2008-10-7 22:3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