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

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处而游象先。





  一性寂然:指本性单纯宁静。
  象先:指超越于各种形象。象:形象。先,超越。



  想想看,人在没出生之前又有什么形体相貌呢?再想想,人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既然无法测知生前的往事,预卜死后的未来,生命又那么短促,一想到这些不免万念俱灰。不过精神是永恒的,只要能保持纯真的本性,自然能超越于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庄子·至乐》中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明人之生死如万物变化,像昼夜更替。故事说:

  支离叔和滑介叔一同到寂寞幽暗的山上去游览,这里是昆仑山上的一块地方,圣明的黄帝不管不问的处所。不多一会儿,滑介叔左臂上长了一颗柳(瘤),他惊慌失措,显得非常难看。

  支离叔说:“您厌恶它吗?”

  滑介叔说:“没有。我为什么厌恶?生命,是一种假借,假借来的那个东西不断生长,实则是些尘土和污垢。死和生就像夜和昼。况且我和您来观看变化而变化轮到了我,我为什么厌恶呢?”


  有一次盘圭和尚说“我本来不生”,大石居士不解。几年后的一个春天,大石忽然识得其中的妙趣,于是把自己的心得禀告于师。盘圭和尚当时指着一端砚石说:“这是西行法师自己做的砚石。”大石回答:“不然,西行未生之前,良雄早就磨好了。”盘圭微笑道:“你出于何时,必归于何时。”并把那端笔砚赠给了大石良雄。良雄在体悟到本来不生的佛心、自心的同时,透彻地直见了西行未生以前的自我的面目。所谓西行法师未生之前的大石良雄,同于《圣经》中“在亚伯拉罕出生前,我就活着”的耶酥。端砚也是本来的面目的创造物。正如《日本禅师录》中说的:“出来是何时,回去亦同时。”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

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优人:伶人,俗称戏子。
  雌雄:此当胜败解。《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妍:美好,美丽。




  伶人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把一切美丑都决定在化妆笔的笔尖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激烈竞争,把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可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刚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呢?




  《庄子·庚桑楚》中说:“大道通达于万物。一种事物分离了,新的事物就形成了,新的事物形成了,原有的事物便毁灭了。对于分离厌恶的原因,就在于对分离求取完备;对完备厌恶的原因,又在于对完备进一步求取完备。所以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归,就会徒具形骸而显于鬼形;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这就叫做接近于死亡。迷灭本性而徒有外形,也就跟鬼一个样。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是无形,那么内心就会得到安宁。”

  由此而知,人生短暂,事物更替,又何苦去费尽心机,为谋取富贵而留下恶名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

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澄悟:是静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攘。
  圆机:佛教语,谓圆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当意志还没有坚定没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就不会心神迷乱,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乱,借以培养磨练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荀子说,一个凡人,积累善行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就叫圣人。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行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地提高。所谓圣人,就是凡人的意志日复一日积累高贵的品行而成的。意志对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意志最稳定、最恒久。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原来是这么一个人,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居住在楚国的人,遵从的是楚国的意志,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楚国人。居住在越国的人,遵从的是越国的意志,于是他就成了越国人。意志是最自然、最隐秘、最深刻的积累。那么你就应该注重塑造自己,培养自我成熟质朴的灵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

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

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一个喜欢清静讨厌喧闹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群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闹就会烦躁。人我本是一体的,动静也是相互关联的,如不能自我忘怀,只知一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善道和尚于845年唐武宗灭佛时,被迫还俗,从此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当时的人称他为“石室行者”。有一次他踩碓舂时竟踩出了神,进入了无心无我心境,只知动脚却忘了移脚。这件事传到临济和尚的耳中,临济和尚评说:“他沉溺在深泉水潭里。”无心之境虽好,可是没什么真正的作用。真禅所谓的禅定与智慧如一的三昧,是定慧如一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禅机的三昧。常言说,坐禅之人,把桥上的来往行人看成深山之树,尚未入真禅;而应当见人是人,见桥是桥,从自然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庄子说:“人若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会不自适自乐吗?人假如不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能够自适其乐吗?流荡忘返于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弃世孤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沉溺于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愿意反观自身,即使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也只是看作一时的机遇,时世变化后就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了。所以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从不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滞留。崇尚古代鄙薄当今,这是未能通达事理之人的观点。用狶韦氏之流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的世事,谁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动?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方才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性。尊古卑今的见教不应学取,禀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对立争辩不已。”


  庄子的话告诫我们:完全扬弃自我和动静不二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

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

贪爱沉溺,便为苦海。

一念清净,烈焰成池。

一念惊觉,航登彼岸。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火坑:佛家语,极苦的境界。
  贪爱:指贪着爱恋五欲之境而不能离舍。《法华经·方便品》:“深着五欲如爱犁牛之 尾,以贪爱处蔽。”
  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
  彼岸:佛家语,即成正果的意思。
  一念:佛教认为思念对境一次叫一念。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造成,所以佛家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跳进火坑,贪婪爱恋之心太强烈就如同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清净的观念就能将火坑变为清凉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火海变成幸福乐园。”可见意识观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变,因此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学生在一起谈心,他鼓励大家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志愿。子路最为志大,说:“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我去治理它,三年中,就能使大家充满勇气,并且又很守规矩。”冉有和公西华一贯比较谦虚,一个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可以在三年内使人人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还要靠别人来帮忙。”另一个说:“我的本领还不够,但愿意不断学习,在祭祀和外交典礼上,我可以穿戴整齐去做个小司仪。”最后轮到曾子,他铿地一声停止了弹琴,站起来说:“我认为最好的事是:暮春三月,穿着轻便的春装,和五六个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樗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歌走回家。”孔子听了,深有感慨,长叹一声说:“我的志愿是与曾参一样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绳锯材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力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水滴:据汉·枚乘《谏吴王书》:“泰山之流穿石,殚极之绳断干,水非钻石,索非锯木,渐摩之使然。”
  水到渠成:渠,人工挖掘的水道。比喻做事听其自然。据《冬余序录》:“东坡与人书 ,闲及生事不济,辄自解曰:‘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一任天机:完全听凭天赋的悟性。




  把绳索当锯子摩擦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就可贯穿坚石,做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能形成一道河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落枝蔓而掉落,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凭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历史上勤学苦练的事很多,“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代代相传。

  南宋陶宗仪,字九成,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元朝初年,陶宗仪避难隐居华亭,以种田为生。陶宗仪虽耕田种地,但从未放弃著书立说。每日下地耕种,他都带上笔墨纸砚,同时在大树下放一只大坛子。在劳作之中,想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心得,就立即记载下来,存入大坛子中。就这样,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大坛子竟然装得满满的。陶宗仪就将其整理编撰成册,取名《南村辍耕录》,成了研究宋末元初历史的重要书籍。陶宗仪还作了《说郛》一书,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

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了:明白,了解,觉悟。
  付:托付,赋与。




  能跳出自我来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规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而各尽其用;能把天下还给天下万民所共有的人,躯体虽然生存在世间,思想却超越凡人。






  伊尹是商汤时期的一个贤人。起先他居住在莘国郊外的荒野中自耕自食,以尧、舜之道为乐专心于修养身心,如果不合道义的,纵使以天下的财富为他的俸禄,都不能使他动心,不合道义,他一点也不施予人,一点也不取于人。商汤曾几次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都平静地拒绝了。不久,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我居住在这荒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我个人的快乐,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君子做尧、舜一样的君子呢?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呢?为什么不可以凭我的努力使尧、舜盛世在今天再现呢?上天生育了人民,就是要使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而我,正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我就得用尧舜之道去使现在的百姓有所觉悟。我不去使他们觉悟,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在这时的伊尹看来,这普天之下的百姓中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沾上尧、舜之道的润泽,便有如是自己把他们推入深渊一样。于是,他要把匡救天下的重任担挑在肩上。他主动来到汤的宫中,辅佐讨伐夏桀,拯救百姓,成就了自己的功业。我是天下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我有责任以自己的努力去匡正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

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

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此场中矣。





  傀儡:一种木头作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后用线来操纵其动作。
  卷舒:伸缩
  提掇:牵引上下




  人生本来就像演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好,那么你的一生就会进退自如去留随便,丝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纵,能做到这些你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烦嚣的尘世之外。




  老子认为:“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事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着生命的根基——“道”。这样,人生就不会成为事物的傀儡,也就不会受他人提掇。“道”者,“超出此场中”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点念头,

是吾一点生生之机,列此即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生生之机:生生是繁衍不绝,机是契机,《易经·系辞》中有“生生之谓易”,这就是世人常说“生生不息”的由来。生生之机是指使万物生长的意念。
  土木形骸:土木是指泥土和树木等只有躯壳而无灵魂的矿植物,形骸是指人的躯体。《淮南子·泰族训》中有:“岂独形骸有喑聋哉?”




  为了不让老鼠饿死,就经常留一点剩饭给它们吃;为了可怜飞蛾不至被烧死,夜晚只好不点灯火,古人的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相生不绝的生机,那么人就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样也不过和泥土和树木相同罢了。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像我这样的人,能使百姓生活安定吗?”孟子很肯定地说:“当然能够。”宣王又问:“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听说你不忍心将一头在你面前发抖的牛屠宰了祭祀,凭这样的好心就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宣王说:“可是我用一只羊代替了那头牛,老百姓还以此说我吝啬呢。而且,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与王道有什么关系,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孟子说:“百姓说你吝啬,这也并不奇怪,毕竟牛大羊小,你是用小的代替了大的。老百姓这样误解你,也没什么关系。王这种不忍看牛被杀的心,正是能使百姓生活安定的仁爱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就在于,王亲眼看见了那头牛,而没看见那只羊。王的仁爱之心怎么会自己看不见呢?假定现在有个人向王报告:‘我有举起三千斤的膂力,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目力可以把秋天飞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但一车摆在我面前的柴草却看不见。’王肯相信这样的话吗?”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孟子接着说:“如今王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难道与前面那个人有什么不同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忙处不乱性,要闲处心神养得清;

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不乱性:指本性不乱。《大学》中有:“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不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要想在事务纷忙时也能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从容镇静,必须在平日对人生与社会有透彻的领悟。






  人对人生不是没有彻悟,也不是没有看破,古往今来的人生格言、警句不知有多少,然而,脚踏实地去实践人生、圆满人生的又有几人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道而死不足畏,为道而生,更应自重自珍。孔子又说:天地之间,只有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父母把一个完完全全的身体给了我们,我们一辈子好好地保全它,不使它受刑戮,受毁伤,或蒙羞,或伤心,这也是为人的一种方式。



  孔子的学生曾子重慎、重孝,强调内心修养,自有其既尽人情又合事理的价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庄,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以狂躁傲世伤人,不以骄纵触规犯法,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少犯错误,避免被人指责怨恨……应该是一种很好、很难得的品质。曾子还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战阵无勇,事君不忠为非孝”。人在面临抉择或者有所建树甚至有关生死的场合,一味谦和谨慎,一味守身保誉,一味归向内心,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面对生死和危急关头,能做到“不乱性,不动心”,镇定自若,实在是彻悟了人生,以天下为大任,以大义为追求的境界啊。《庄子·田子方》中这则故事也实在是使人深受启迪啊!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禅门名刹最乘寺的山门前,有一天来了一个仕女,乞求出家为尼。此女翩翩丽质,年轻貌美,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当时的主持了庵和尚是她的表兄,断然拒绝了她的愿望。了庵说:“女人对禅的修行太困难了。昔日入空门为尼的女人倒也不少,不但没修成正果,反倒玷污了佛法。何况你还是个天生丽质的美人呢?”仕女听后,跪倒在最乘寺的山门前达三天三夜之久,誓要出家。了庵感其心诚,为她剃了发,取名慧春。慧春晚年隐栖在最乘寺旁的小尼奄里,为往来的行人端水送茶,当时的人都感激她为人平易、亲切。忽然有一天,她在山门前的磐石上堆了许多柴禾,烧了一把火,自己坐到火里去打禅入定。闻讯赶来的了庵和尚气喘吁吁地问道:“慧春,里面热吗?”端坐不动的慧春平静地答道:“冷热不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

贫可以节用,瘐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

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镪:古时用来贯串钱币的绳索。此处作金银的代称。
  戚:忧伤。



  生孩子固然是喜,而对母亲是一种危险,积蓄金钱却又容易引起盗匪的窥视,可见任何一种值得高兴的事情都附带有危险。贫穷虽然可悲,但可以逼使人勤俭,疾病虽然很痛苦,但可使人学会保养身体的方法,可见任何值得忧虑的事也都伴随着欢乐。所以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总能把顺境和逆境一视同仁,因此也就自然忘掉高兴和忧伤了。






  有一僧曾问大隋和尚:“世界末日之时,毁灭的大火熊熊燃烧,大千世界都难免劫运,不知道那时‘这个’会不会毁灭?”大隋回答说:“会毁灭的。”“那就是说同世界一起毁灭?”“是的,是同世界一起毁灭。”“这个”在禅门指的是自己的本性,亦即佛性。假如大千世界都毁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佛性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赵州和尚曾说过,“世界未生之初,早已有这种佛性,世界灭亡之时,这种性也不会灭”。也许向大隋禅师提问的和尚期待的是灵魂永远不灭,宇宙毁了,佛性也不灭的答案吧,而大隋自有一家之见,认为佛性与宇宙同时毁灭。禅师要有修炼并达到不灭的灵魂的决心,但又不必回避灭亡的命运。人死之后,谁还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坏了还是未坏呢?临死之际,一个真正的禅者是坦然迎接死亡的,任何杂念都不存,面临着大千世界,面临着无垠的时空,每一个人只要在有生命时活出了生命的价值,便可如真正的禅师一样坚信灵魂的高贵价值并坦然地面对死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

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心无其心: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忧虑。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名周。
  剖其同:剖是剖开,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物。




  心中假如没有任何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功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却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都是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就等于是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有僧问“什么是佛?”希运禅师说:“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心和佛没有区别,所以说心就是佛。如果离开心,另外再也没有佛了。”临济和尚说:“在我们的肉体中,有一无位真人,常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意出出入入,也就是说出入于你们所见之处、所听之处、所思之处。尚未自觉体认的,务必打开心眼好好看着它。”这时有一个和尚问道:“无位真人是什么东西?”临济和尚走下禅床抓住他的胸口对他说:“你说!你说!”这和尚要说什么时,临济一把把他推到屋里去了。佛道是探究自身之道。佛陀即自觉自明之人。禅就是这个“真人”,即对“无相的自己”的自觉自明而已。每一个人本身具足的佛性是什么?台湾星云大师的教诲是:“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

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

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心境:指心中情绪。
  意界:心意的境界。
  造化:创造化育。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世界,这时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清朗明澈;在和风徐徐吹拂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这时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的调剂,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互相融和的。





  宇宙万物蕴含着勃勃生机,人天合一,气息同步,则能天长地久,万事亨通。孟子说:“环境改变气度,奉养改变气质。”意思是说: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尤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要求自己像老僧入定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在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像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须逊雪三分白”的诗句。梅对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与自然是相融和的。禾苗的茁壮,全赖雨露的滋养;江海的不竭,全赖细流的汇聚。同样的道理,人的本性,也全凭人自身的回护与保全。但这里有一说:“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余下的话,由读者诸君自己去思索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机;

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机动:工于心计,狡诈多虑。
  弓影疑为蛇蝎:由于心有所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作蛇蝎。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汉诗外传》:“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矢至羽之下。”
  浑:都,全部。
  念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十六国时晋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赵主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封魏王,虎旋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徙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真机:真理,真谛。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就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会成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遇见凶残的石虎一类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把聒噪的蛙声当作悦耳的乐曲来听,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从中可以看到人生中的真谛。





  不善猜忌别人的人,往往反被他人猜忌;惯于猜忌他人行为不轨的人,又往往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的行为已经落在不轨之中。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要蒙蔽自己,也不无根据怀疑别人不老实;但碰到不老实的人或者欺伪不实的事,却能及早觉察,这样才算得上是贤明之人。《后汉书·郭躬传》记载:中常侍孙章读错了诏书,尚书认为他是想“矫诏杀人”,皇帝也因为他与犯人同县,怀疑他有私仇故意报复,不自觉地就走入先怀疑别人,再委曲附会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怀疑,从不诚起始,因为不诚,最终造成不明,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至于《水浒传》中林冲那样,已被别人几次算计,还要诚实赴约误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松林还要说“无冤无仇,望祈饶命”的痴话,由老实而落入愚蠢,这样的事又何尝不多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

忘之又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损之又损:减少。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虚构人物为主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
  不问白衣童子:是说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据《续晋阳秋》载:“陶潜尝于九月九日无酒于宅东篱笆之下,菊丛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生活中的物质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培养生活情趣,把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交还乌有先生忘到九霄云外;脑海中已经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就面对着佛坛烧香提着水壶烹茶,自然会使自己进入完全忘我境界。





  荀子说,一个人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不可能通达事理,没有忘我的修炼的行为,不可能有显赫的成果。元顺帝天顺年间,有一名进士叫陈音,倾心经术,不问世事,终于学有所成。他专心致志的故事,仍流传至今。一天,陈音整理书籍,发现一张宴帖,就如期赴宴。到朋友家,久坐不走,朋友问他有什么事,陈音说,前来赴宴。那朋友莫名其妙,又不便详问,只得备酒款待。事后,那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请过他。还有一次,陈音朝罢归来,途中说要拜访一同僚。侍从没有听清,仍牵马回家,陈音以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厅,环顾四周,陈音说:“格局与我家相同。”又看见壁画,顿生疑窦:“我家之画怎样挂在这里?”恰好家童出来,陈音呵斥道:“你怎么在这里?”家童回答:“这本是你的家嘛!”陈音这才恍然大悟。



  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人之忘我境,不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庄子·大宗师》中引用许由的话,也说得很明白。

  许由说:“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让他观常皎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让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黄帝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意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

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搦:压制。




  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环境中,就像是已经装满了水的水缸将要溢出,千万不能再增加一点一滴,以免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以免立刻折断。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孔子向守庙人询问道,“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说,“这大概是人君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进一半水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了。”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灌水吧!”学生就舀水灌进容器里面,水灌到一半,容器就正立着,注满水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就倾斜。孔子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道:“请问保持富贵的地位,如同保持水满而不翻一样,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后来,子贡又问孔子道:“我想做到对人谦虚,但不知如何做才好?”孔子说:“对人谦虚吗?那就要像土地一样,深深地挖掘,就可以得到甘泉;种植,就可以五谷繁茂;草木繁殖了,禽鸟和野兽就在这里繁育,草木禽兽生长时就立在地上,死了就埋进土地中;土地的功劳很大,但它不自认为有德行。对人谦虚就应该像土地一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

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

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鉴:与镜同。
  翳:遮蔽,遮盖。




  没有被风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静的,没有被尘土遮盖的镜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类的心灵根本无须刻意清洗,只要除掉心中的邪念,那平静明亮的心灵自然会出现;日常生活的乐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烦恼,那么快乐幸福的生活自然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能够充分扩张自己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什么是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本身就是我们对待天命的最好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所以,为人修身之道,只在于回复其淳厚善良的天性而已。


  庄子在《刻意篇》中说:“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又说:“圣人生于世间顺应自然而运行,他们死离人世又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样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却智巧与经验,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庄子主张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认为虚空和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要达到这境界,就要排除内心烦恼,只有这样,“云去月现,尘拂镜明”的高尚追求才能自然呈现。


  这一生动形象的说明对于人去抓住自己的心性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在禅宗中同样有它的应用。有一位僧人问风穴禅师:“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即:说话或者沉默时,怎样做才能保持本来的面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离即离却诸相的法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现实世界里的微妙作用。宇宙的本性即真正存在都是本来清净,所以说“本净之体即离微”。这是一则类似“离四句、绝百非”的感人的思维假设,怎奈这难不倒风穴禅师,他一概不理会问者的意图,只随口诵出一首杜甫的诗:“长忆江南三百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

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确待人。
  药石:治病的东西,引申为规诫他人改过之言。《左传》中有“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
  尤:埋怨。如《老子·道德经》中有“夫唯不争,故无尤”。
  浚:开辟疏通。




  一个经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变成修身戒恶的良药;一个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带来杀气指向别人。可见自我反省是使一个人通往行善的途径,而怨天尤人却是走向各种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反复温习实行了呢?

  曾参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弟子。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个大孝子,孔子看中了这一点,认为他能通达孝道,就把他招为学生,教了他不少知识。这个人的特点是庄敬谨慎。他做学问,“以修身守约为宗旨”,主要发挥儒家心性修养方面的思想。

  有一个用反省法来修养自己的好例子:宋代瑞严和尚每天都要问自己:你头脑清醒吗?然后自己回答说:清醒。这样才算安心。这样自我警醒、细细问心,受到朱熹和张岱的肯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

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

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嗜好悉机械矣。





  萤然:这是形容灯光微弱得像萤火光的闪烁一般。




  在闪烁微弱的灯光照耀下,当大地进入无声无息的宁静,这是我们身心刚刚进入休息时 ;在清晨夜梦过后才醒,万物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活动时,这是我们刚从朦胧的梦境中走出来时。在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一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闪烁在我们的脑海,这时会突然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们心智的桎梏,而感*望和嗜好也全是堕落我们性灵的机械。





  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求得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当宇宙初开与物尚未分明时,天地就宛如鸡蛋般浑然一团,不久清气才上升,浊气才下降,于是慢慢有了山川草木和各种有生命动物的形成。当我们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像开天辟地之初的浑沌时期。从梦中睡醒,身心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生。所以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我们要像曾子那样,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省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道义。当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来阻止物欲的需求,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种好办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

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识:知识,经验。
  弘:宽宏,扩大。
  量:气量,气度。




  一个人的品德会随着气度的宽宏而增进,气度也会由于丰富的社会经验而更为宽宏。因此要想增长深厚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气度宽宏,要宽宏自己的气度,就不能不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历练丰富的人生知识。





  晋文公问大夫咎犯:“可以派谁去镇守西河?”咎犯答道:“虞子羔可以。”文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说:“君王是问谁可以镇守西河,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后来虞子羔见到咎犯感激地说:“谢谢你宽赦了我的过错,将我举荐给君王,让我得以任西河守。”咎犯说:“举荐你,是公义,怨恨你,是私情。我不以私事而害公义。你可以走了,不然,小心我从背后用箭射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咎犯深明大义,公私分明,情理有别。宋太祖赵匡胤一向厌恶某人,不肯授予其官职。丞相赵普执言请求,赵匡胤大怒:“我就是不给他升官,怎么样?”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此乃古今通道。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非你一人之刑赏。岂能以你一人的喜怒为转移?”赵匡胤仍不听,离座而去,赵普尾随其后,赵匡胤入宫,赵普便立于宫门,久久不去。赵匡胤终于省悟,才同意其奏请。这就是以见识来扩大真度量的例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9:27 , Processed in 0.03510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