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8-3-4
|
|
给兔子的
在迪拜找工作
文:阿甘王永红 (迪拜)
接到客户的电话时已经是晚上9:00了,沙特人说:与样品相差太大了,他的客户不接受,所以他也只有拒收。晴天霹雳。
四个月前,我放弃了深圳那份鸡肋工作,离开了那个“警匪一家亲”的特区,拖着一个干瘪的躯体,手持一张短期签证,来到迪拜。四个月了,房租,签证,各种各样的样品,从时装手表到小型电冰箱,在粮草都快耗尽的时候,拿到了沙特人的这笔订单的保证金。尽管利润不高,但总算是可以喘一口气了。现在却偏偏死在了最后一根稻草上。
回国肯定是不甘心的。无奈,把库存处理了,退了房子,租了个床位,三十六行我现在只有选择最后一行。我决定去找份工作。
迪拜当地最大英文日报――<<海湾新闻>>上,有一个招聘专栏,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猎头公司放出月薪10000-30000DHS的诱饵(1DHS合2.1RMB),吸引猎物,当然,同时也要求猎物:什么美国原装的MBA啦,英语最好是伦敦口音啦,什么五年以上的海湾国家经验啦,还加母语是阿拉伯语优先。。。。。。看着这些,我觉得背脊发凉,怎么到了这个国家我简直就不算一个人了?!
还好,还发现在一栏分类广告上,有一些招聘的信息,招什么保姆和司机,电焊工和会计,不要求美国MBA和伦敦口音的英语以及阿拉伯母语,总算是看到了希望——就好像是在深圳时找到了笋岗路人才大市场的入口一样。
当然,我也可以在迪拜的华人媒体上寻求出售自己的机会。同胞在迪拜的投资越来越多,招聘信息也是日渐“水涨船高”。
用尽了在国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能力写了份英文简历。因为没有MBA,也没有语言优势,只好就说自己是中国人,熟悉中国的供应市场以及进出口程序。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尽管只是相对印巴菲(迪拜华人对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菲律宾人的简称)而言,也让我找回了信心。
信心一膨胀,我就想,干嘛一定要按照规则出牌呢?为了体现自己的中国优势,我决定来一点中国特色。
第二天,我拿着简历一家一家往老外的店面里散发――作为中东最大的贸易中心,迪拜没有制造业,只有遍地的批发店面和和写字楼。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
当天,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的那端,英语里夹着的那浓浓的阿拉伯语腔调,熏得我有些头晕,我想只有埃及人或黎巴嫩人才有这种口音功底。等我清醒了一下,明白了,叫我去面试!我为我的中国优势和中国特色而一阵窃喜。
我比相亲还重视,专门就面试主意事项请教了同胞中的老迪拜。被告知,同中国人一样,阿拉伯人进入现代社会也很晚,没有什么独特的职场文化,你就当作是在深圳好了。但是,我还心里没有底。只好,挑了一件纯白的衬衣,浅色的裤子和皮鞋,再加浅色的领带――我用尽了我所有的想象力和我所拥有的所有的人体包装材料,来迎合阿拉伯人服饰习惯中的白色喜好。
谁知,一进门才发现,对面坐着的是一个黑西装的印度人,皮肤黑得够不上非洲纯正,只相当于夏季农忙季节时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民。他的英语发音中的舌头音特别重,听起来总让我感觉到是两冲程的摩托车加大了油门。好一会,我才回过神来,发现他舌头的颤抖音是”R”的发音,还有每逢词尾的“er”他必发重音。掌握了他的规律,就好应付了。他问了我几种产品在中国国内的的价格,我说了大概价格,然后说大工厂价高,小工厂价低,我能做的就帮你找到能满足要求的最低价格的小工厂。
他似乎很高兴,总是微笑地正视着我说话,但同时让我心慌的是,他在不断地摇头,摇得真有点象是中国新疆的民族舞蹈。放轻松了,问我结婚没有?我说,没有,在中国结婚需要很多钱。他说,哦,你需要钱,那我们也刚好需要你。更加放轻松了,我终于鼓起勇气,用最客气的语气问他,我是不是有什么话说得不对?因为你总是在不停地摇头。他说,不是的,我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摇头表示我赞同你所说的。
然后我就被领到了另一个大办公室,办公室的四周墙壁挂满了用阿拉伯语书法字体书写的装裱考究字画,我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无非是一些“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之类的。办公室的一旁地面上,铺着一块很小的,精美的地毯——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穆斯林祈祷用的。
这一关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白袍——迪拜华人对穿白大褂的阿拉伯人的简称。我心想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大老板。他逐字逐句地看我的简历,我想,可能是我的中国式英语让这个阿拉伯人为难了。好一会,他抬起头来,问,你在中国做哪方面的家具?他重复了两遍我才听懂,而我回答他时,我重复了两遍他还没有听懂。我正着急着,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来访,他们握手,拥抱,接吻。忙完后,老头坐下,对我说,明天跟你联系。
尽管我知道这里的阿拉伯人说明天就意味着是没戏了。但我第二天还在等他们的电话。晚上快下班时,我打了电话给那个印度人,他说你会说阿拉伯语就好了。
就这样,这份我开价4000DHS——比起中国店面的平均价2500DHS要高出不少——的工作机会在两天内从高潮走到低谷,结束了。
后,我想,我一个东亚人,来到中东,跟一个来自北非的阿拉伯老头职场相亲,而我们之间只能用亚欧大陆最西端一个小岛上的语言来交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唯一不明白的是,我用心良苦的一身白色打扮,那个白袍先生似乎对此视而不见。
但我并没有放弃这种挨家上门甩卖自己的方式,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到处散发简历。但十几天下来,没有回音。
我想这一招还是不行。
于是我转向<<海湾新闻>>,在分类信息的招聘信息上,只要是沾一点边的都把简历传真过去。
迪拜依丽沙拉电信公司提供免费的市话服务,这几天,我可像是吃免费自助餐那样毫不客气地埋头享受着。同时,也隐隐约约感受到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的一丝温暖。
但是,片刻的温暖,却改变不了整个寒冬。
几天过去了,尽管手机二十四小时待机,还是不见回音。
其间有一个电话打来,说是收到我的简历了,问我有不有阿联酉驾照?我说,你小子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呀?
没有办法,只好又回到中国人的圈子。把简历从英文改成中文,发往迪拜的几家华文媒体:华人社区的新民商报、绿州报、海湾华人等。
还是在同胞的地盘上好混!
当天下午,华人社区就打来电话。
第二天,我就到了一个文具店里上班。
老板浙江人,夫妻店。工资不高,但管签证,管吃住。是一个新开的店,号称是厂家。老板说,要以价格优势踏平整个木须巴扎的文具行业――木须巴扎是迪拜,同时也是中东最大的批发市场。四年前,这里还全是伊朗人和印度人的天下。后来呢,中国人来了,形势就变了。而现在,在很多行业里,只有中国人之间的竞争了――文具行业正是如此。
还没有开张,事情特别多。广告招牌,店面布置,样品到岸,找房子,找仓库,办签证。。。,还好,无论什么事情,老板都一起干,所以也不觉得很累。
跟所有的老板一样,我的老板也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员工面前挂一个胡萝卜,让我们往前看,卖力干活。比方说,老板经常跟我说,明年他就去开发美国市场了,迪拜这边就交给我打理了。有证据表明他对每个员工都这样说过。尽管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塑料胡萝卜而已,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卖力干活。就这样我们每天七点到晚上十一点。
但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开张差不多一个月,老板决定撤退。我也不知道内幕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记得老板说了一句:站在岸上看行情,只能是瞎子看象--不准确,只有真正下水来才知道水有多深。我不明白老板说的, 是瞎子算命还是盲人摸象? 但很显然的是,在他的背后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商家在操控市场了,所以他刚一出手就倒在别人的铁蹄之下了。很快,便是店面转让,仓库转让,住房转让,执照转让。。。。。。
在迪拜,这个曾经是阿拉伯半岛边上一个小渔村,在全球化浪潮中占尽了先机,被号称为投资者乐园的自由港,在成功者拥有的无限的辉煌中,又夹杂着多少不幸者的辛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还好,不几天我就找到了另一份工作。
一个小服装店,工作很轻松。
客人进来了,先打招呼,然后就等着他们问:多少钱?有多少个颜色?有多少个类似的款式?一件有多少打?尺寸清装还是混装?有没有现货?最低价多少?最最低价多少?把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就是我的工作。刚开始几天倒也觉得挺可以的,但半个月下来,天天都是如此,每天不知道要回答多少个最低价。最要命的是,如果我跟客人多说点其它的什么,老板听不懂,但他总会觉我们的谈话中包含着天大的秘密。特别是,每次我的手机一响,老板就盯着我,以致我每次接完一个电话总有一种负罪感。这可真不爽。我慢慢地觉得,这种工作只适合于十几岁的小姑娘。
所以干了不到二十天我就撤了。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得找一个外国公司才行。于是我又回到解放前,搬回到迪拜大厦的床位出租,把中文简历改回成英文,回到<<海湾新闻>>的分类信息,重新开始。
每天往外发几十份简历,手机每天二十四小时待机。
一家在迪拜的做家用电器的印度人的公司,叫我去面试。聊了不少,我当然也吹虚了不少,老板很高兴。最后说公司可以付给我1500DHS每月的工资,我强忍着脸上的失望,对他说:那你去找印度人好了。
一家在沙迦——沙迦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的另一个酋长国,做建材的叙利亚人的公司跟我说,他们想给中国的工厂做生意,问我能不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两至三个月的付款信用期,说白了,就是想叫我帮他们找几家可以赊账的中国工厂。我心想我赶来面试的打的的钱又是白费了,我直接告诉他们我做不到,然后就问他们怎么做公交车回迪拜。
一家在巴迪拜做布料的沙特人打电话问我的签证什么时候到期?我反问:什么意思?他说他过几天要去一趟中国,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一趟中国,他愿意替我出机票,以及回来的签证。我说:我去陪太子读书,那谁为我找工作呀?
真不好混,半个月多过去了,一无所获。碰到的大多是一些牛鬼蛇神说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当然其中也有几家象样一点的公司,但面试后就没有下文了。我有点气妥了,真不知道该不该坚持,粮草快尽了,签证又快到期了。我躺在我租来的床上,想,该咋办?
这天,又接到一个电话,叫我去面试,在电话里我问了一些情况后,有点不想去,但我最终还是去了。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一进公司的大厅我就被镇往了,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它。所以,面试前,我就在想:如果这家公司肯收留我的话,工资多少都无所谓。
结果,他们竟真的收留了我,而工资果然很低。
一个月后,我拿到了这家公司的工作签证。这是一家很大的建材生产企业,购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大型成套设备,得找一个中国人来负责维护。这回,我才切身体会到我的中国优势。
上班很轻松,把该干的活干完后,我就在电脑上打字,给我的同胞诉说我找工作的故事。公司里只有我一个人会一点中文,一个意大利同事说中文像画画,所以有时同事问我为什么不给中国的工厂打电话,而总是给他们发邮件?因为他们看我总是在敲键盘。
前几天又重温由阿甘·弗罗斯特主演的<<荒岛余生>>。飞机失事,阿甘先生被漂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同螃蟹和椰果一起生活了四年。在他快要失去勇气的时候,一天,海面上漂来一块木板。阿甘抱着木板从海上漂回到了人世间。后来,阿甘总是说,不要放弃对明天的期望,尽管太阳还是从同一个地方升起,但是,谁也说不准,明天,潮水会给你带来一点什么?
而我,也是在关键的时候,海面上漂来了一块木板。
10年前,我在规划我心目中的农场......
6年前,我加入了贱卖自己的行当,在深圳,2000RMB/月......
4年前,我做销售,不知不觉把灵魂也贱卖了.......
2年前,我来到迪拜,是想找回梦想和灵魂...... |
-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