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点的思考:反应过度与讲政治(写得真不错,转来大家看看)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xiaobao5288
浏览:20919
回复:3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3000点的思考:反应过度与讲政治(写得真不错,转来大家看看,扬韬)
降低印花税消息出来后,中国股市出现了指数涨停的奇观。可是,上海股市当日成交1900亿,来自机构的卖盘竟然达到381亿,占全部卖出总量的20%。虽然机构还有近270亿的买进,但一日卖出净额103亿,仅次于6000点和5000点两次破位时的卖出量,要知道,3000多点卖出100亿,几乎相当于6000点附近卖出200亿!这充分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在利好出台当天的心态:出货,疯狂出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周末,扬韬见了几位公募基金圈子里的基金经理,还有几家券商研究所的高级别研究员。在谈论起当前行情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夸夸其谈,说一大堆我们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些情况:
1、全球粮荒,中国粮食库存不足,粮价上涨随时会发生,国内或将进入恶性通胀。物价指数可能突破两位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还是会出台。
2、在紧缩政策下,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将大幅度滑坡。
3、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跌,地皮没人要,房价开始下跌,成交开始萎缩。如果房地产崩溃,钢材价格撑不住的,很快会跌下来。房地产一旦跌30%,对中国经济打击巨大。
4、工业企业面临严峻形势。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没有优势、新劳动法使得企业成本上升、贷款困难使得中小企业濒临倒闭。中国经济的痛苦的结构性调整可能会很长时间。
5、银行业的利润达到历史顶峰,利息差将会缩小,地产崩溃时对银行业影响巨大。
6、创业板、融资融券、大小非,这些因素对股市都是利空。降低印花税,没有改变企业价值。现在的市场估值开始降低,A股对H股的溢价将消失,很多企业的估值要看到10倍以下。用时髦的词儿来说,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最后产业资本占上风。
如此种种,种种如此。很多的因素,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每个人说起来都成篇成套。因此,结论就是,这次救市,救不起来的,估值标准变化下,股市哪来哪去,改变不了。
说老实话,听到大家都在这么说,我心里反而觉得踏实了很多。前段时间,股市跌幅很大,很凶猛,扬韬为此写了一系列文章,当时还觉得很超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后来才发现远非如此,扬韬所写的,只是很多基金经理感觉到的而还没有形成文字的东西。当时的股市下跌,正是对这些所谓利空因素的全面反映而已。
如今,这些所有的利空,大家都知道了。而且,正是因为如此,股市才跌到了3000点。
那么,我们现在再片面地看空,是不是就反映过度了呢?
这段时间,伴随下跌,扬韬有几个困惑一直没有解开。
第一,都说美国的次贷危机多么多么严重,可是,为什么美国股市跌幅还不到20%呢?道琼斯工业指数,不过是30只工业股组成的成分指数,也许人为操纵的情况突出,根本不说明问题。但是,标普500指数跌幅也只有20%而已。美国的金融领域、地产领域、消费领域都已经有显著的衰退迹象了,可是,为什么它们的指数跌幅那么小呢?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还有一次大规模狂跌呢?如果那样,中国股市跟着跌下去,也许真要到2000点了?但是,最起码现在,我们看不到美国股市有这种趋势。
第二,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全面紧缩,会导致类似于1993-1998年期间的经济滑坡吗?如果真的滑坡了,股市会怎样?想一想,也没觉得怎样吧。1993年开始的紧缩,导致股市在随后一年的最大跌幅不过50%。后来,在跌幅达到80%的时候有三大政策救市。再后来,股市的长期底部出现在差不多3年后的512点,相对高位,指数跌幅也只有67%。我们半年跌50%多,难道不是反映过度?难道我们现在所有的人就聪明到要在8个月内让股市跌67%?就算那样,跌幅67%了,随后怎么样,还是应该涨吧?
第三,大小非、创业板,分流资金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市场究竟能不能承接住呢?像中国平安,小非流通后很短时间,就卖出200亿元的股票,而此时,香港挂牌的H股跌幅远小于A股跌幅,老外倒是积极地在买进股票。我的疑惑是,中国的产业资本在对垒国内金融资本的时候,也许会占上风。但是,中国的产业资本能比得过国际金融资本吗?换言之,中国各类中小企业,他们在卖出平安这只股票,而QFII动用几十亿资金来买进,最后能证明是谁错了呢?似乎凭借普通的直觉,就会知道老外胜。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大小非,在跟国际资本博弈的时候,怎么可能占有一点点胜算呢?
第四,王岐山副总理要求基金公司讲政治,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坊间多有猜测,意思是基金公司卖股票,不能光考虑盈亏,还要考虑市场稳定。因此有人提出,这是拿基民的钱维护稳定。扬韬以为不然。政治家眼里的讲政治,恐怕不只是这个含义吧。温总理此前也说过,中国的经济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一季度数据出台后,国务院开会认为好于预期。那么,他们眼中的讲政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股市是什么场所?就是一个反映预期的场所。股价的涨跌,一定领先于即将发生的经济事件。那么,最近半年,指数跌去50%,是不是已经基本反映了我们即将面临的最恶劣的经济局面呢?换言之,跌到3000点,是不是已经反映过度了呢?
周末看报纸,国内最著名的经济评论报纸刊登署名文章,说出了基金经理的想法,“由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很多上市公司因为原料价格上涨,盈利增速开始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比如电力、炼油企业。上述情况的后果是,股价价格在下降,而市盈率却没有变化。 既然是基本面不支持的指数上涨,那么结果只有一个,指数在上涨至某一高度之后,再度下跌。原因很简单,就目前的宏观面来看,造成本轮市场下跌的条件都没有改变”。
对啊,说的没有错。问题是,是不是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这么看了呢?是不是绝大多数有点头脑的投资者都这么认为了呢?如果是,股市岂不是已经反映了大家的预期?
2001年的股市见顶后,也曾有一轮大幅度下跌的过程,2002年1月跌到1339点,相对于最高点,跌幅40%。这个低点,维持了股市2年多的底部。2004年初,出于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忧虑,股市过度反应,跌到1000点。1000点再起来的行情,是市场自发自觉的重新评判。
如果2002年的1月的1339点是大家可以认可的底部,那么,我们要看到,2001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10.8万亿。2008年,预计将达到29万亿,2009年则将突破33万亿。如果以2009年的经济总量来对应于2001年,则经济增幅为200%。股市即便完全反映经济的增幅,也应该以4000点作为底部。
如果我们悲观一点,以2005年6月的1000点作为底部,那么,2004年的经济总量不到16万亿,2009年将2倍于此。那么,2009年的股市2000点将相当于2005年的1000点。问题是,经过金融启蒙后的中国人民,包括股价全流通的大小非,会让股市再来一次2005年的1000点行情吗?
1940年,美国GDP总量1013亿美元,当年道琼斯指数最低110点。60年后,2001年,美国GDP达到10128亿,相当于增长100倍。道琼斯指数当年的最高点11436点。指数增幅基本与经济增幅一致。
那么,中国呢?如果我们认可1995年2月的524点、1996年1月的512点作为长期底部的存在,那么,1994年的经济总量4.8万亿,1995年的经济总量5.98万亿。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500点,相当于经济总量5万亿。今年,经济总量将达到30万亿,对应于股市,底部应该是3000点。
所以,单纯看经济发展情况,有人说股市要跌到2000点或者1800点,显然是严重不讲政治、不讲经济的结果。
如果股市不会跌到2000点,那总可能跌到2800点、2500点吧?不错,这个可能性也存在。但是,相对于3000点,它的跌幅不就是10-20%吗?假设它出现的概率是50%,那或有损失不就是5-10%吗?
因此,在3000点的位置继续看空,实际是在拿5-10%的损失率对赌一个未知的盈利率。这个赌局,对看空者而言是不智的。
为了深入研究一下1993-1999年的经济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扬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5家大型企业在此间的业绩增长情况,发现情况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1993-1999年,上市公司只是在1995年、1998和1999年出现过业绩的短暂下滑,净利润的同比降幅也只有10%,而其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倍,从211亿增长到406亿。只不过,净利润维持在1993年21亿元的水平,同比没有增加。不同企业在此期间完成了结构性调整,利润下滑的主要是工业企业,而地产、金融的利润在增长,个别工业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增长。这段时间,上证指数的位置最高1500点,最低325点,指数平衡就在1993年7月创下的777点左右。而那时候,宏观调控只是刚刚开始。
如果中国经济也进入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即出现类似于1993年之后的严厉宏调措施,那么,今年出现的3000点的最低点,即便不是未来几年的最低,也应该是未来几年的相对低点,继续下跌的空间并不大。从投资的角度说,3000点去买,类似于1993年的777点去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