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victior

[大盘交流] ★★★★★2.26实战看盘与交流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2.谁提前走漏了平安再融资的消息

    中国平安再融资给脆弱的市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是,随后,《理财周报》以翔实的数据证明,105家机构在暴跌前夜已经逃遁中国平安!据上证所授权发布的Topview数据显示:去年12月28日,超过330家机构持有中国平安约62.8%股权;今年1月3日,持股机构缩减为25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7.3%;1月11日,机构再次缩减为24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3%。在大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18日,持股机构已缩减至225家,持股比例首次低于50%,仅有46.3%。而在这一过程中,散户手中的筹码却在逐步上升。
    媒体推测,“似乎有些机构在中国平安发布再融资消息前半个月就得到了讯息”。中国平安股价从2007年10月24日149.28元的最高点,跌到1月29日的72.48元,跌去了一半多。在机构套盾之时,散户接过筹码。
    是什么让机构成了先知先觉者?如果机构与散户一样,在大跌开始时才得到消息,中国平安将面对什么?
    离奇的是,在中国平安再融资引发股市大跌时,它像一只半个月没有吃到食物的恶狼,紧紧地咬着再融资计划不松口,客观上强化了利空效果。
    2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报道称: 由马明哲(中国平安董事长)带队,中国平安总精算师兼总经理助姚波、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万放等组成的团队,日前集中拜访上海多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另一队中国平安高管则前往北京拜访当地各大基金公司。出访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平安战略构想、阐述寿险业务对于中国平安的重要性和初步解释“天量”再融资的用途。
    这种高调“拜访”的必要性暂且不说,“拜访”同样发生在1月22日,两只股票基金和两只债券基金获批之时,与浦发银行再融资的传闻一样,进一步强化了利空效果,令投资者丧失信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水可大发了!!我再灌点!!!!!
浪也该很大吧????:*18*: :*18*: :*1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3.再融资背后的外资身影

    《货币战争》中描述的场景令人震惊,如果说它因为带有的民族情绪多少影响了人们的信任的话,那么,如果看了约翰·珀金斯根据自己写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你会发现,《货币战争》只不过是在展示真实的预言而已。
    在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公布后,人民网做了一个《谁的“中国”平安 1600亿元融资计划要干什么》的专题,其中提到: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从中国平安数据中可以知道,十大股东中“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为其第二大股东。在十大流通股中,位居前两名的仍是“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再看看浦发银行,花旗银行持有浦发银行4.20%股份,但是,根据浦发银行与花旗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花旗承诺将继续增持浦发银行股份至19.9%。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如果股价下跌,对花旗增持股份是否更为有利?
    事实上,尽管目前再融资消息很多,但大都仅停留在传闻层面,只有金额巨大的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再融资计划是得到确认的。在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已经对股市人气造成重创的情况下,浦发银行选择这一时机(尽管是消息提前走漏所致)难道不显得诡异吗?因为必然会导致股市加速下跌。
    实际上,这两家是最没有必要再融资的。有评论指出:“光是中国平安一家所提出的再融资计划就达到1600亿元,而此前其发行A股筹资382亿元还未满一年,且原来的募资使用计划还未付诸实施。近日提出400亿再融资计划的浦发银行和平安一样也是刚刚发行60亿元的债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4.谁在做空中国股市

    关于这波股市的下跌,有几家媒体进行了调查。比如,《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作为A股第一权重股中石油的最大空头,第四大权重股中国银行的最大空头,第五大权重股中国神华的最大空头,第十三大权重股大秦铁路的最大空头,T28335席位是近期不折不扣的最大空头。那么,谁是T28335?“T28335极有可能是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分红。”
    在这波下跌中,先做空者是最大受益者,他们因此变得更加主动。一方面,他们是在相对高位出仓,赚取了很可观的差价。另一方面,为新资金建仓提供了契机。如果再因再融资而获利,可谓一举三得。
    这还只是从中国市场而言,如果从国际资本市场层面来看,做空中国股市在国外,仍可以使一些人获取暴利,并且是更惊人的暴利——哪怕是在中国股市短暂虚亏,他们都可能获取暴利。这意味着,海外资金做空中国股市有了一个隐蔽但更重要的理由。
    去年11月8日,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11月9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是这样报道的:“8日,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只以中国股票市场下跌获利的ETF,将双倍反向于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的日回报率。”另有评论指出:“一旦这只抛空中国股市获利的ETF产品在美国挂牌,将会引来大量的巨鳄闻腥而来,尤其是已经通过QFII在中国A股投资的大行。”
    这意味着,做空中国股市,能给海外资金带来比投资于股市更丰厚的回报——更何况,他们是最早通过抛售股票打压中国股市者,机会更好。同时,打压中国股市可以为他们低价建仓提供契机。
    我们都知道一个消息,即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这一消息最早出现在2007年5月23日(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正式启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中美政府高官均出席这次会议),其中对“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上升、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等领域”达成新的共识。而QFII新增额度的真正审批新闻是在2007年12月9日见报的,当时报道的时间为“日前”,内容是“已将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总限额提升至300亿美元”。如果这个日前是“一个月前”或“两个月前”,股指都是在接近6000点位置。这显然不是最佳建仓良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QFII新增额度的正式获批时间向前推一个月,那么,正好是在中国股市接近六千点高位时,同时,也正好是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时间。QFII需要中国股市下跌,以寻找最佳建仓良机。自此以后,中国股市开始步入漫长的调整阶段。我承认中国股市当时存在市盈率过高等问题。但是,从5·30大跌后一直到A股步入6000点,QFII有几个提到过泡沫问题?相反,在5·30以前,他们倒是拼命强调泡沫,“A股泡沫太大,沪指有可能在今后3个月内跌破3000点”;“目前A股散户持股比例已达65%-70%,高出成熟市场一倍,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见顶信号。”有的外方研究机构甚至露骨地呼吁政府干预——“应采取措施阻止泡沫的进一步形成。”这些来自自由市场的投资者,对行政力量频频招手,令人诧异。随后,印花税率提高,A股暴跌,QFII集体沉默。等到持仓结果公布,人们才发现,QFII实实在在地抄了一个大底。
    政策市,被QFII利用了。
    这次打压中国股市,最早是从对瑞银抛售中国石油的质疑开始。中国石油由于对指数的影响大(据统计,中国石油每下跌10%就将拖累上证指数下跌200点),正因为这一点,中国石油成为拖累股市下行的重要力量,如果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它何尝不是打压中国股市的利器?
    QFII是更贪婪的逐利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发布虚假的股指报告欺骗国内投资者,也不惜违反中国的法律。
    因为境外股东违规买卖股份超过5%,短线炒作获益上亿元而没有公告,南宁糖业从2月21日起临时停牌。这是一起典型的外资股东违规事件。2月20日,南宁糖业披露的一则公告显示:南宁糖业的境外机构股东马丁居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MCIM)、马丁居里公司(MCI)于2007年8月分别买入公司股票716.8469万股及975.4179万股,分别占南宁糖业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73%及3.71%。由于马丁居里有限公司(MCL)是MCIM和MCI的母公司(均为100%控股),MCL被视为持有南宁糖业5.90%的股权。MCIM、MCI于2008年1月4日至1月25日所卖出南宁糖业股份累计已达1453.5656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总额的5.07%,并因此获利近亿元。
    而这一短线炒作获利行为,多处涉嫌违规:在“控制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百分之五”的情况下,它未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也未通知该上市公司予以公告。并且涉嫌触犯我国《证券法》。根据该法规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据此,南京糖业有充分理由和明确法律依据,向MCIM和MCI追讨其短线操作获得的违法收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南宁糖业是MCL在国内A股的唯一一单交易,MCL短线炒作的计划不可谓不缜密,如果说不是提前策划好的,这种巧合实在过于完美!离奇的是,有人竟然发出此事即使起诉也难以执行的论调。我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合格投资者的境内股票投资,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持股比例限制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如果QFII处罚中国法律而逍遥法外,法律的尊严何在?对国内投资者是否公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6.一边唱空一般做多

    心口不一是外资的常见做法。当股市调整到4000多点,有某海外分析师指出:中国股市即使跌到2000点仍有泡沫。这种论调为何在6000点之前没有出现,反而在股市调整到如此位置密集发出呢?而大量的数据显示,在他高调唱空时候,他所供职的投行却在做多。  
    当中国平安再融资消息刊发之时,与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的时间相差仅一天。倘若不考虑期限差异,仅以两国基准利率比较,中美基准利率倒挂0.64个百分点。如果以相同期限的市场利率衡量,中美利差已经倒挂近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际热钱不仅受到升值收益的吸引,同时还将受到利差的吸引,“汇差”加“利差”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将对国际热钱进入中国产生更诱人的吸引力。1月30日,美联储再度宣布降息50个基点,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
    当然,热钱进入中国,看重的绝不仅仅是“汇差”、“利差”,而更流入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这与当年日本的情况何其相似!一旦国际热钱打算进入,提前就会唱衰中国股市,炒作中国股市的风险性,以推动股市下跌,而一旦他们建仓完毕,又会借助其能够控制的权威的机构发布唱多信号,以吸引资金跟风,一旦获利足够丰富,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悄然抽身而退,从而,产生助涨助跌效应,加大我国股市的波动。
    日本股市在热钱推动下,曾经于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其历史最高点38915点。但随着热钱获利退出,日本股市崩盘,到2003年4月,跌至7607.88点,1989年创下的高点时至今日仍可望而不可及。楼市同样如此。
    问题在于,QFII为什么可以随意操纵话语权,甚至影响到相关决策?QFII的声音为何更容易受到有关部门和市场的追捧?
    一切皆源于利益。瑞银亚洲矿业主管白仲义在其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神华H股的目标价从此前的35.15港元陡然提升至101港元所引发的风波,很久没有停息。外资报告被神化的光环,为何至今受到一些人的顶礼膜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7.可怕的漏洞    有关ZG平安再融资的投资,语焉不详,有人推测了几个版本。其中,有人怀疑将要收购的海外某公司与汇丰存在着联系。在次债危机蔓延的今天,我们必须对种种成本或风险转嫁行为保持警惕。防止恶意圈钱行为的肆虐——无论是外国公司来圈钱还是国内公司圈钱,都是广大投资者所不能容忍的。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再融资规定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在用途都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就张开了血盆大口。面对这种贪婪的欲望,难道不应该对制度的漏洞进行深刻反省吗?
    在中投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情况下,我国对黑市基金的投资即已经作出。这种不符合程序的做法,已经使30亿美元的投资亏损近半。中国没有为次债危机买单的义务。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大方,一些外国投资者从我国金融投资者获取的好处已经超过了其次债损失。
    一位同行列举了一组数据: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汇丰银行(汇丰)持股交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现在市价超过10港元,净赚近800多亿,07年国内A股发行上市又赚取500多亿,合计将近1400亿,10倍回报……
    对比一下我们购买的美国次债产品,动辄数亿美元的损失,交易结果的反差难道不令我们心中隐隐作痛吗?
    ZG是一个穷国,许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下。1978年至2006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但是,我国划分贫困人口的标准较低,是以人均年收入637元(月均53元人民币)计算的———2007年公布的标准是693元。2003年,WJB总理坦言,目前的贫困人口标准是低水平的,如果提高200元,贫困人口总数就会上升到9000万。而国际上通用的贫困人口计算标准是人均每天收入低于一美元或者是两美元。即使按最低值一美元计算,综合考虑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差异,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也至少在1亿以上。
    动辄数亿美元的损失,如果用到这些穷苦人身上,将给多少人带去脱贫的希望和生活的欢乐?
    在崇洋媚外之风自上而下蔓延的今天,谈民族气节之类已经落伍,但是,无论任何一个国家,忽略国民的感受,对外国掠夺者提供便利都非常危险的。
    回到本文的主题,在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庄严承诺发出后,就应该严格监管制度,规范市场,使投资者真正受益而不是产生在掠夺感。
         于2008年2月26日凌晨

[ 本帖最后由 didisheng 于 2008-2-26 08:5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 :*29*: :*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门的时候发布发蝈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审核再融资”细节耐人寻味
       时寒冰


    尽管上周五,又有两只股票基金和两只债券基金获批,但与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相比,犹如螳螂挡车。2月25日,沪指最低跌至4182.77点,收盘报4192.53点,下跌177.75点,跌幅4.07%;深成指最低跌至15473.27点,收盘报15486.67点,下跌692.85点,跌幅4.28%。市场人气几近崩溃。
    2月20日,我在《警惕疯狂再融资摧毁股市根基》一文中写道:“股市脆弱的表现已经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投资者对再融资行为已经无法承受、无法忍受!如果忽略这一信号,不对疯狂的再融资行为加以制约,导致投资者因寒心而离场,资本市场的未来将被彻底葬送……可以想象,像中国平安、浦发银行这样磨刀霍霍,准备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成群结队。如果所有公司都如此效法,股市将从此遭到投资者唾弃,不仅是彻底步入熊市的问题,它将不再有明天。”
    要挽救中国股市,监管层必须在再融资问题上作出明确表态。
    证监会在2月1日、2月15日、2月20日连续推出股票型基金发行的点位,都在4200点至4400多点之间,这实际上在表露一个底线。2月25日,沪指跌破4200点,创下近期新低,再次触及这一底线。同时,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股市大跌必然引起最高层反感,谁能坦然面对主席台下被套的一大群代表或委员?
    是这两大因素,让我作出“‘两会’前股市将以盘升为主基调”的判断(现在仍坚持这一判断)。同样是这两大因素的压力,迫使监管层站出来表态,在2月25日晚上推出了《深化改革和监管,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章,对再融资进行了明确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证监会对离谱的再融资行为的不满溢于言表。因为疯狂的再融资等于在把证监部门放在火上烤,批评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碍于再融资企业深不可测的背景(接下来慢慢剖析),有关部门此前像因“艳照门”事件中集体消失的明星,一直隐默不发。
    那么,如何制止再融资行为向恶意“圈钱”方向发展?证监会的答复非常耐人寻味(注意顺序)。第一: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第二,“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以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此前,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再融资引发广大投资者的愤怒抵制,一些网友呼吁抵制购买张着血盆大口疯狂再融资企业的相关产品,以实际行动对它们不受遏制的圈钱欲望予以还击。这种“市场约束作用”一旦释放出来,力量是不可小视的。逆来顺受的股民觉醒了,在有关部门麻木不仁的不作为状态下,在散户投资者屡屡成为牺牲品的资本市场血泪史上,这种悲壮的抗争可歌可泣。广大投资者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可耻的疯狂的再融资行为,让其为卑劣的圈钱行为付出惨痛代价。“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乃是对投资者抵制再融资行为的肯定。倘若这种抵制产生效果,将减轻证券监管部门的压力——来自上市公司幽深的背景或深不可测的后台。
    而后“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的表态,意味着再融资将收紧。即使从证监会自身来考虑,面对股市可能崩溃的危险,它也不得不对再融资收紧闸门,否则,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可能付诸东流——这一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最为它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所津津乐道的,因而,也是有关部门的一条底线。
    当然,最终能否拯救人气,实现股市信心的逆转,还要看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是否会遭到否决——这种否决必须是彻底的,如果中国平安或者浦发银行通过改头换面,或对原计划进行略加修饰依然获得通过,依然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并且,这种否决应该是基于制度而非人的掌控——应该出台严格而系统的规定规范再融资行为。
    2007年10月15日夜,我曾经写下《股市仍是少数人的盛宴》一文,指出:“股市仍是少数人的盛宴,散户永远是主力的羔羊。散户只有提高投资技能,放下贪婪的欲望,才能摆脱被宰割的命运。”但是,在房价、电价、燃气、学费、医疗费用、粮价、油价持续上涨的今天,散户投资者除了投资股市又如何增加“财产性收入”,又如何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强势者可以随意利用制度漏洞对弱小的散户投资者进行掠夺,这个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在广大投资者为转嫁而来的国企改革成本付出上万亿元代价的情况下,他们难道不应该从股市发展中享受一点可怜的回报吗?
    有关部门对再融资的表态,或将引发股市的反弹(但由于表态并未触及对再融资制度的完善,力度有待观察)。问题在于,倘若广大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与这种时隐时现的表态,而不是源于一种制度的保障,他们的利益又如何得到保护呢?广大投资者为国企,也为许多民企的脱困与发展付出了巨大成本,资本市场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应该是可确定的,并且,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制度,带着感恩的心态回报投资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 : 准备灌水:*3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准备灌水的时候,帖子坏了:*2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 天

发表于 2008-2-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早上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报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发表于 2008-2-2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来了。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早,小风吹过,大家昨天抄的爽吧:*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到

大家早上好b:b :1: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tuc 于 2008-2-26 09:16 发表
大家早上好!




今天用的感叹号
昨天用的省略号
: 有说法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卡~~:*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8 00:31 , Processed in 0.04022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