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香港博士对大陆认姑权证一针见血分析,权友可以参考一下!!!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燃石
浏览:25926
回复:1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新香港博士对大陆认姑权证一针见血剖析,权友注意学习了!
香港博士对权证的见血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谁操纵了价格?
第一点,580997这只股票长期以来都保持在0。5元/股以下小范围的波动,而正股招商银行600036一直都在涨价,以认估权证的特性来说,这意味着580997应该早在0。1元以下了,而为什么没有在0。1元以下呢?这说明一点,该权证的交易量很少,换手率在50%左右,不存在一种过于投机的概念,也能说明一点,股民对这权证风险是知道的,认为其内在价值已经很低的,致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第二点,我还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像,就是不少券商公司鼓吹股民投资580997权证的文章,说什么低价是该权证爆发的机会,但都没有发现该权证爆发的情况。也就是说券商公司有意鼓励股民去投机,但股民结果还是比较理智。
第三点,就是5月30日到6月7日间,稍有点涨势,而价格都保持在0。5至0。8之间波动,这是正常现像,因为600036还在缓慢的涨,但大盘大跌,致使其保持了一定的涨势。
这一点可以说明,股民内在心理是比较理智的,不敢过于投机。
第四点,在6月8日到6月12日间的三个交易日,突然间的狂飙,并最高飙到了4。949,
像是蓄了很久的能量突然爆发出来,这明显表明有人操纵了该权证。
那么,会是谁操纵了这只权证?
先说是那些没多少资本的散户,他们是不可能操纵权证的价格。因为他们人散心更散,以投机理念来讲,获利一点马上出货,还有前面的三点完全表明散户是知道风险存在的,更何况这些投资的钱都是血汗赚来的,他们是不敢大冒险,这也就表明他们不存在大量吸货的嫌疑。
次说大户,这些人大多都是股票上的老手,对权证肯定很了解,更知道风险存在,而且大盘在6月8日有点回暖的气势,他们的嗅觉肯定嗅到了这种气息,这使他们更倾向于认购权证和股票,就算投资认估,也就是很少的一部分进行投资。而且他们更知道一个问题,当卖盘大于买盘的时候,价格肯定大跌,如果动用了大量的资金,有可能瞬间一无所有。所以他们也不太可能操纵了这只权证。
再说基金公司。它们都是专业的理财高手,每个公司都有好几个专家,对股票了如指掌,早就嗅到大盘的回暧气息。而叫他们投资认估权证,他们肯定会考虑一个创设问题,他们早就注意到创设游戏的严重问题,不是保护投资者权益而保护券商利益而制定的。我想他们可能在2005年11月28日武钢认估权证上吃过闷亏,而且他们又没有资格创设,因此也就没有胆量敢放开手脚的去搞认估权证。但基金公司只能说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比如说,一个投资基金一百亿的公司,完全有能力操控认估权证,只要拿出十来亿和数个工作人员吸货来提升价格,就算亏损光了,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假账搞掉。但最重要的一点,基金公司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一旦稍有失误,被对手抓住污点,那就玩完了。基金公司大多数口碑不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道理。
最后,也就是获得利益最多的机构,那就是券商公司。因为他们可以创设。
价格提前归零,他们就可以提前解冻资金而获得创设的暴利收益。如果权证不提前归零,而是上升姿势,那会怎样?
那会让券商创造更高的利润,因为他们可以创设,无限量的创设,那个《权证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证券公司创设武钢权证有关事项的通知》都是卷商和上交所相关人市自己私定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为券商利益服务的,根本没有一句话为股民。
从5月30日开始,每天几乎都有创设,这表明券商们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表面上形成了打压投机的气息,但价格却是不跌而是上升情况,这种情况表明,已经有人开始吸货,而敢吸货的人,就是从上面几点分析来看这完全券商们所为,因为只有券商才可以替人开户,他完全可以以他人名义多开几个户,进行吸货,而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庄。而且券商持权证率几乎为零,更能证明这一点,只要吸货,不停的吸货,低了吸,高了卖,无穷尽的利润,就是这样产生。
说到这,我还得说明一个很严重的赌徒赌性问题,在我所办的很多赌案犯罪案件,不少赌徒都是好好先先,好好女士,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上的犯罪?那就是赌。与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都说以前很容易克制赌博,原因是涉及赌资少,输得少,称是一种娱乐行为,但因一次,也就是赌托的设计中,走进了万丈深渊。一夜暴富的美梦,是每个人的追求,在经不住诱惑的情况下,进了入赌局。以人的本性来说,你输得越惨,越想赢回来,想方设法的赢回来,而结果你就是输得越惨,最后就是被逼上犯罪。
而这更是580997应该表现的过程和结局。
也就是说,只要该权证一直保持上升势头,而且还要把创设对它的影响化为零,这就能做到打消股民的疑虑地步,使股民敢伸一只脚进去,而后要做的就是让股民偿到上升的甜头,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圈套中。然后就是所谓庄的有计划性的出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便使股民深套其中。当然,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天开盘都应保持涨价,然后就是封盘也要出现新的涨价,以保证股民能解套幻想,以致不敢割肉,并以低价加量等待解套的时机。
当庄出货完之后,也就是股民相互残杀之时,并一直走狂跌之路,股民是不可能让股价一下子跌停于零的,而是急于出货,找下一买家,而这就出现了贼喊捉贼现像,也就是论坛里经常有人鼓吹涨停,来拉新一批的无知股民接货,这就是后来的一直下跌的缘故。
还得说明一点就是未日疯狂,这是因为券商刚大量注销了权证引起的,这里头的问题很多,我也不想说明什么,我只想说明这里面因为价格低奇货可居,引来一批有资金的大户,炒作之意,也就是后来散庄。不过也不排除券商最后也参与了此事。
最后的结果也就是0。002收拾残局。券商账户一下了多了几十亿权证,这个我也无法说明,我只能说是券商的一些户头在低价大量收集了权证。
然后就是注销,无风险的套利。
第五点,创设对券商来说本身就是无风险套利。就算大量创设认购权证,他们也是无风险套利,只要买了大量的认购权证的正股,再加专家们的操作手法,就完全能操纵正股价格或权证价格获利。创设认估,风险完全是零。就算被创设的公司资不抵债,破产的边缘,创设认估的风险还是零,因为无限量的创设认估权证,卖出去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而大量资金,完全可以把正股股票拉个十来个涨停。很多净资产为负的,价格还保持高位状态,就能说明这一点。这就是大陆的股市。
第二问题,是创设真的有法可依吗?
第一点,天量创设,而且代码是一样的,交易又是同时进行了,没有人能分清那个是创设出来的,哪个是招商银行送的权证,而且数量已超过了正股,如果所有人都要求行权,哪里来的股票?这不就摆明了是金融诈骗?因为涉及的券商很多,完全以不是自己创设的权证来推掉责任。
当然,券商和上交所那么多的专家和博士,他们哪个没看到最终结果?其结果是不可能出现行权事件的。这就成了他们敢冒着所谓“破产危险”而制造的慌言。
第二点,创设,是制造黄金的过程,怎么可能没有法律规定?
如《权证管理暂行办法》,这哪里像是法律法规呀,更想是一个正在筹建的公司先制订的约束本公司员工的不成文规章游戏,致于《关于证券公司创设武钢权证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更像一份报告文件。这些都不能说明权证是可以创设的。
还有,像创设权证这么严重的问题,其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明细含有可创设数量,创设代码,创设人的财物透明,创设日期,上市日期,交易限期,注销日期,行权日期,注销和行权失败处理,客户投诉处理等最关建因素条文,而《权证管理暂行办法》哪一条有如此的明确规定?这简直就是银行把假币给提款人,毫无区别。
这说明,所有的创设都是非法的,以我个人观点来看,这可能是相关人士为了获得可观的利益,而制造了这种非法的潜规则。
第三点,创设代码竟然相同,这连傻子都知道侵犯了股东的权力。
第四点,创设公告,非常的模糊不透明,内容更少之又少,非常的不合法规,而且竟然是当天公告,当天交易,完全违了股民的意愿。使股民无法及时出逃就被深深的套在其中。
第三点,580997突袭式的天量创设,竟然没有出现跌停或一下子跌五十的状态。这证明券商非常熟练操纵了权证价格,使他们以高价卖给股民获取暴利,也就证明这不是为了打击投机而存在的。而后面价格之所以能走低,完全是因为交易时间到期问题,而不是创设引起的,比如南航权证,代码580989,在天量创设的前提下,并没有想像中的走低,而是有规律性的波动,只是因为其交易的时间还很长,市场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就凭这几点,就完全可以证明创设打击投机的说法是非常可笑的,只能证明这种潜规则的创设是一部榨血机,把股民身上的血一点一点榨干的机器。
若真的是想打压价格,一是可以正股公司的名义,增加权证供给量,然后压低标的价格,使权证价格明正言顺的走低;二是制定最高价格制,比如最高价格是4元,那么其真实的价格并会稳定在三元以下,一旦冲上三元风险加大,收益减少,散户是不大可能买这种价格的权证;三是限制涨停价格及长时间的停牌制度,比如价格达到某种价3元时并实施停牌,并规定时间为一小时或一天,这完全是最有效打击投机手段。
第四个问题,创设的危害性,是极其严重的。
第一点,以媒体计算,券商好像收获了百亿的利润,但以我个人十多年的经验来看,券商操纵价格至少有三百亿收益,包括佣金收入。
因为,玩该权证的人很多,不少于五百万人,其中有四百万左右的人,看到了创设这词,早就割肉或获利逃走了,五十万左右的人,可能损失在五千到万元,也割肉了,悄悄的逃了,真正损失严重的就是后面的五十万人,他们平均损都超过三万,其中损失十万以上的人至少超过五万人。
第二点,大陆人士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很多相当于他们三年的收入。在网上留言里能感觉到,不少人士都破产了,他们现在有的不惜贷款和高利息借款再来炒股,希望获得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