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回到未来

回到未来的自留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6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操作观点是这样:
一、看看人民日报,注意政策方面的变动,因为没有时间看新闻,看看这个报纸还是可以的,注意政府的政策态度。
二、打听打听资金的动向,看看银行私人银行,信贷投放,拆借利率等情况。
三、从彭博上看看一段时期重要经济数据的情况(最少是连续三个月的变化情况)
四、看看各大市场指数点位,成交量,期货、不动产及黄金价格,外汇汇率
五、上论坛瞅瞅市场氛围如何,是否有极端情况出现
六、牢记约翰邓普顿爵士的话“牛市因极度悲观情绪产生、因彷徨犹豫发展、因乐观情绪成熟、因亢奋狂喜死亡”
然后,继续看理念、思想类的书,忘记技术分析。
如此之外,还有努力工作、照顾家人、善待自己。其余再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论坛之前太浮躁,溜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回来不久就看到了这么好的帖子,感谢麦田兄了。
如此,当时本人之前太草率,莽撞了。很感谢楼主的分享呀。先写到这里,等再仔细看完,再发陋见。
再一次感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发表于 2010-2-1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env2000 于 2010-2-16 10:26 发表
个人的操作观点是这样:
一、看看人民日报,注意政策方面的变动,因为没有时间看新闻,看看这个报纸还是可以的,注意政府的政策态度。
二、打听打听资金的动向,看看银行私人银行,信贷投放,拆借利率等情况。 ...


yuenv2000 兄的操作理念还是比较稳健和专业的,有金融背景,#****#。


前两天看到一片“专家”的文章,说90年代的中国属于“制造业的奇迹”,因为南巡讲话带来了大量外资,即使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企改革,中国在90年代还是成为了“世界工厂”。21世纪最近10年,中国是“房地产奇迹”,这个也不说自明了。今后10年,中国或许出现“消费奇迹”。超过出口在经济成分中占的比重。


个人觉得,这种转型谈何简单。从海南这次炒地皮的效应来看,游资还是一如既往的冲动,制造着泡沫。要改变这种流动性富裕、社会分配不平衡的局面,需要整个财税、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效应的。要“刺激消费”,光指望农民来接过这个消费大棒,需要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况且能带来的也只是中低级的消费。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要跨出去的一步。我们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税收上和前面说到的几个国家已经没有什么优势。2030年后的人口红利枯竭,迫使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现在的方针政策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走的。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处于青春期,躁动不安,又有活力。希望今后10年,这个青年能成熟点,健康点。

今年想必在股市上,政策效应的威力会很大,甚至被放大。

乱说几句,见笑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9-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duxu 于 2010-2-16 17:46 发表


yuenv2000 兄的操作理念还是比较稳健和专业的,有金融背景,#****#。


前两天看到一片“专家”的文章,说90年代的中国属于“制造业的奇迹”,因为南巡讲话带来了大量外资,即使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企改 ...

陈志武同志曾经就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过一个简单的预测,贴过来大家看看。
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

今天已经是2049年,自1949年至今已经一百年,期间中国走过几个不同阶段,经历了几次危机,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尽管如此,中国经济虽然按人均GDP算还是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但今天在总体规模上跟美国不相上下,已经是世界经济二强。

回首看过去,在中国经济达到2049年的这种境界前,并不像当初预期的那么一帆风顺,原来总觉得中国就是与其他国家不同。只是现在回首往事,我们还是发现人性决定的规律,在中国也不例外。

想当年,1978至200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长达三十年中年均增长超过10%,在那种经济奇迹的基础上,又加上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因为那时的政府大刀阔斧救市,让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走出来,于是,中国的经济成就受世人赞叹不已,这当然不奇怪。

回顾2009--2019年的历史

可问题也恰恰来源于此,因为那次危机之后,自满占据上风,人们变得过于自信,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可能不持续,风水轮流转已经转到中国了。结果,在金融危机之前打算进行的许多基本制度改革被无限期推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企产权改革、财政民主改革、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改革,危机之后都被推迟。据说,当时的决策层、知识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没必要改变之前的体制,没必要改变那时已经势不可挡的“国进民退”潮流,他们觉得正是那种政府严格管制、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制才使中国经济不仅快速增长三十年,而且给其以极高的抵抗危机冲击的能力。

就这样,2009年之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体制改革就是如此,不进则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富民穷”局面继续恶化。这不奇怪,因为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一方面政府几万亿的“铁公基”项目主要由大中型国企承接,另一方面2009年的数万亿“天量信贷”也主要流向国企,民企中顶多只有大型民企得到一些,而数千万家中小民企得不到,更何况把这么多银行存款贷给国企后,使原来一直就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结果是,国企资源雄厚,在各行业出击,众多民企被挤出,停业关门。见到众多民企要么关门、要么经营困难,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金融资源与国家政策的歧视所致,而是得出“民企靠不住,只能靠国企”发展中国经济的结论。于是,从2009年到2018年,金融资源和政策继续重点偏袒国企。

国企强势,民企被挤,在2015年前,就没有哪个行业不是国企绝对垄断。政府拥有的资产产权以及其它形式财富的比重,重新回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也就是说,从整个经济的财产性收入中,政府得到的份额重回国企产权改革以前的水平,民间家庭得到的份额出现新低。

第二个表现是,财政税收占GDP之比继续上升。在2007-2008年时,老百姓收入占GDP比重还只略低于50%,但是,到2018年,则降到不到GDP的40%。之所以财政税收的扩张能够实现,是因为民主宪政改革一直没有足够的压力,因此,制约税率和税种过度膨胀的机制没机会形成。当然,税收增长的一个原因是2005年后收税的效率提高很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需要。2008-2009金融危机期间开始的那么多“铁公基”项目,迫使各级政府继续往里面投资数年,否则就有太多烂尾工程,所以,政府需要很多钱。再者,原来地方政府可以靠“土地财政”,比如,在2007年,不少市政开支的80%左右来自土地出让金,所以,那时候,各地政府有很多激励去“保护”房价。只是经过几轮行政操纵后,到2015年左右,房产已经是天价。在那时候中国城镇化比率已接近60%,还没进城镇的因房价太高,进不了城,而城里以房子投资的人也无法再多买了。更何况城镇里能够被政府卖的地已所剩无几。就这样,房价到顶,“土地财政”的路就越来越窄,为了支持开支需要,各地政府只好放弃“预算外收入”,转向更多依赖正式的征税。

第三,国内民间消费需求继续下降,到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左右。一方面,由于上述“国富民穷”的趋势越来越强,2009年后,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强调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性,但是,在民间掌握的资产财富和收入比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这当然只是愿望而已。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1978年时几乎没几个,到2008年时有六千多万家,而到2018年只剩五千多万家。这种因金融资源和政策歧视造成的国企挤出民企的结局,对社会就业打击严重,2008年前的中国经历是:对国企的投资是对民企的四倍,但国企并不增加就业机会,而民企每年增加就业五百万以上。可是,这些数据并没能改变中国资源配置偏袒国企的基本格局,反而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得到强化。因此,从那以后,就业需求大于就业供给的局面继续恶化,使劳动力成本即老百姓收入继续下降,这也造成了2018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0%。

在民间消费无法增长太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不能转型到依赖内需,而是只能继续依赖出口市场。可是,到2009年时中国在许多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接近顶峰,2009年后要再增加,其在各国的政治阻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那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就业的冲击之后,连美国的政客也抵挡不住来自工业工会的压力,不得不让步于贸易保护主义。在2013年之前,中国政府想尽办法让中国的出口每年勉强增长一点,但到2015年出口已无法增长了。

于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开始的“再国有化”以及“铁公基”运动的后遗症,到2015年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不仅社会失业严重,而且许多基建项目完工后使用率低,国企亏损又开始像1970、80年代那么严重,这些都转换成银行的呆坏账。加上从那之后房价持续下跌,银行的住房贷款呆坏账日益严重。一场银行危机在即。

不过,由于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或者国家绝对控股的,所以,银行的问题就是政府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政府财政没有问题,财政部就能为银行买单,银行破产危机就不可能发生。

只是如上面介绍的,到2015年,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越来越吃紧。虽然“土地财政”还是有一些、各种税率已经很高,但是国企亏损越来越大,政府需要往其中补贴的金额越来越多,银行的呆坏账也在膨胀,这就逼着政府加税,并通过向银行发国债补充财政,以期度过挑战。

到2018年,严格意义的金融危机还没发生,只是在国有经济的安排下,潜在的金融危机已经被转变成财政危机。在继续加税可能使社会不满加重、同时政府负债已经很多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多印钞票,以通货膨胀将财政危机转移给社会老百姓。结果,还是引发强烈的社会不满,出现动荡。

危机之后改革三十年

往事并非总是不堪回首。1978至2008年长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来的太容易,以至于即使人们没有把其背后的逻辑弄清楚,也不妨碍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多年。特别是经过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表现,让许多人更是不能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恰恰是因为离原来的管制经济越远、离国有企业垄断越远、靠经济自由越近、靠民营经济越近所致,而不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很高所致。

在当时自信与自满占上风的情况下,太多人的确难以理性地理解当初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难以选择进行基础性体制改革。所以,在2009年后,反而选择强化“国进民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2018年后的短暂危机和动荡不完全只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也好,社会也好,太成功之后,特别是太长时间成功之后,会变得过于自信,然后就朝着非理性的路走得难以自我回头。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看来只有危机才能逼着社会纠错。

2019年后社会还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镇痛。可是,痛定思痛,这为那时的领导人倡导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创造了社会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开始了真正的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征税权制约机制改革、财政民主化改革,等等,这些是邓小平时期也考虑过但之前时机不成熟的改革,终于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

1978-2008年是“经济”改革开放时期,2019-2049年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只是侧重点在体制上。两个阶段加在一起,才完成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全程。回过头看,当年人们说东欧的“休克疗法”改革方式如何如何的不合适,而中国的“渐进式”是多么优越。只是现在再看这个问题,差别在于东欧在当时就完成了,他们早就不谈改革的话题了,因为改革的事对他们已经相去太远;而中国的“渐进式”到今天,到2049年才走完。人生有几个七十年呀!


不过,我们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2049年的中国,不仅经济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而且,老百姓直接拥有由原来国有资产组成的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分享真正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处,而且政府对各行各业的准入管制大大减少,即使行政部门想扩张权力,也没有那么容易,会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听证监督和问责。更重要的是,各行业不再有国企垄断了,而是各家民营企业自由竞争,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管其出身或教育背景如何,都能自由创业、进入充满发展前景的行业。由于没有多少国企存在了,金融资源不再有歧视性地偏向一些企业,忽视另外的企业,所以,在发展机会上更加平等,连商业规则、行业法律法规都更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今天的中国是更加商业化、市场化了,以至于家庭的利益交换功能也淡化,那种通过家庭血缘关系来互通利益的传统安排已经越来越轻。许多人说现在社会的人情味淡,离婚率高,生小孩的数量也少了,等等,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在金融市场以及其它市场取代家庭、社会关系的经济交易功能之后,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更多是感情,而不是利益,个人是为自己而不再是为别人活着。所以,一旦没了感情,婚姻的基础就没有了,离婚属合情合理的选择。有了金融市场解决养老病残的经济安全安排之后,自然没必要靠多生小孩“养子防老”了,人的生命就这样从功利工具目的中得到解放。生命多可贵呀,就那么几十年,何尝不充分享受自由飞翔的人生体念呢?市场的发达最终实现了“五四”运动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和个人解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一些文章,老是拿市盈率这茬说事。呵呵,整个拿A股市场的市盈率说事是木有一点用的,整体经济形式不好,大蓝筹涨不动,拉的市盈率偏低。刨去市值前30名的大股票,目前A股的加权平均市盈率是50来倍,相应的07年大牛时是70倍,00,01年大牛时是50-60倍左右,一看这几个数就吓的屁滚尿流的。所以才想,目前较安全是做ETF,总不至于在跌倒1000点。以现在的点位开始买入,按绝对值下跌数指数幂型加仓,摊低成本赚点小钱,想暴富,很难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看一遍,顺便帮忙顶到100页,呵呵。
发表于 2007-10-12 16:20  只看该作者  
本周在看好601808,000962,601088,600050等少数主流品种的同时,提示大部分股票的短期巨大风险
http://bbs.macd.cn/thread-1261599-1-1.html

对于大盘的观点,我这样看:

5959不是顶,这个高点还会过去一次,但纳与大部分股票还是没关系,是少数大市值品种的功劳,最终的中期高点,在6100左右。


麦田兄,经常预测具体点位呀。怎么说呢,自己不喜欢预测点位,看见别人预测也挺别扭呀。因为准的时候不多,纯粹运气的因素。不知道,麦田兄怎么考虑的预测点位的问题?有空指导指导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预测,尤其正确的预测,是非常非常难的。
看看世界级投资大师是怎么说的: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而彼得·林奇也不得不遗憾地感叹:“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两年后的股市走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许投资者会伤心地问: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再发生暴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林奇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很显然,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照样可以在股市上赚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一分钱也赚不到。在几次最严重的股市大跌期间,我只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面呆呆看着我的股票也跟着大跌。”  

  连林奇也不能预测股市,但他照样取得年均29%的投资报酬率,13年增值29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

  投资者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因此投资者应该关注的也应该是公司,而不是股市,不管股市暴跌还是暴涨,都是如此。也许这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告诉我们应对股市暴跌的唯一办法。
上面是麦田兄引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0-31 16:31  只看该作者  
下午打电话

那个私幕朋友中了1180个中石油的签,投入了1个亿。



这个地方有点问题,麦田兄。中国石油那时候稳打一个签,记得得100来万呀。1180个签,1180×1000×16=1200万左右,中签率能到10%吗,是笔误吧。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1-19 00:25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流动性过剩也是这轮大牛市的一大推动因素。

我不这么看。

有人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改善,也是牛市的根基。

我也不这么认为。

上面这两条,在熊市里就没具备么?

从中国股市的轨迹来看,至少20年来,还只是在故事和游戏层面。


应该还有资金的因素。不过觉得20年有些长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论坛的服务器不稳定呀,经常有小问题呀。这点比较烦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突然打不开其他网页了,不好不好,烦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9-5 02:26  只看该作者  
最近有些浮躁,发主贴太多。其实一个就足矣了。

在没有转世之前,任何对大盘的预测,即便对了,也是巧合而已。

在最近一个主帖里,说了想写写底部的几大特征。

其实找到底部不难,但更重要的是,在走出底部,向上攻击的时候全力介入,才是最为科学有效的决策。

这里简述底部几个特征:

1,市况低迷,市场没有人气,没有成交量,没有热点,短线客销声匿迹。

2,国债,企业债,外汇品种,甚至收藏品市场持续牛市,而且此现象被后进入者广为传播。

3,觉得部分人不敢承认自己的股民身份,包括从业人员中的精英分子。

4,新生代不知道股票为何物。

5。。。。。。。。

有空再添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一个感觉,麦田兄是不是对股市关注的太多了。我是这样样认为,即便是这个人再有主见,再有思想,天天对着上蹿下掉的k线,也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对交易不利。
我记得以前在一家小公司时,认识一个哥们是西安的,做外汇。自从他找到工作以后,他的交易结果比之前全职做时,收益高了很多,原因他说很简单,就是因为天天太忙,没空看盘了。
所以,对我们这些小小散民来说,还是做不到麦田兄这么好的心态,不知道,麦田兄如何看待这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又打不开帖子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9-19 13:28  只看该作者  
18年来,中国股市的最大功能,是什么,这才是研判行情走势的最重要参照。

我们的股市至今为止,仍然是为了融资而存在的,这个功能一旦丧失,或者即将丧失,则幕后的神秘之手,就会现身——出手。

历史上每一次大行情,都是围绕着这个功能来展开,其他都是幌子。

中国市场特性:

政策市

资金推动市


所以,当面包只能吃自己的时候,他一定会出手,而且一定会不达目的不罢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楼贴回来的因素对今后几年中国的股票市场有极大的影响,因为2009年太过猛烈了,下一次的主力目的,什么时候能到到,下一波机会什么时候来,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要把持的住,要找个股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这里,麦田兄曾经推荐了几个大的白马牛股,记得有平安,有茅台,有白药。剩下那两个忘了,随便一找那个帖子就能找到。
现在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大牛股的标准,我自己下了一个,十年10倍,应该不算高吧。
平安的市值乘以10(以现在股价算)是3万亿,国内的GDP现在是在4万亿美元左右,假设中国经济10年后能够到达美国现在的水平,算10万亿美元可以吧。就算能达到,这个GDP的质量也不可比吧。一个中国平安占去市值的4-5%,就不用数别的了,你平安到这么多,我人寿不会比平安差非常多吧,再加上其他的几个大的保险公司,岂不将近占到7-8%。当然,这是我主管猜测的,要是有心的话,拿美国的股票与市值一比不就出来了吗,有心的哥们可以做做大家讨论讨论。
说说茅台,大家都喝酒。个人认为,这个酒还是有些地域性因素的,高档白酒好一些,但是这个市场总是竞争性的市场,因此如果茅台十年涨10倍的话,我个人认为,整个中国白酒的消费市场要扩大3倍,(这个数也是猜的,提出来大家讨论),问题是,现在中国限酒,就算不限酒,大家也都知道这东西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认为这个酒的消费潜力不会那么大。有人可能会拿可口可乐来说事,我的感觉是可乐这个东西全世界的都愿意喝,白酒就不好说了。要么就是我的这个眼光太狭隘。呵呵。随便聊聊!
云南白药不大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猛地一看快到100页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了亲命了,打不开呀。唉,看样子我的网也有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10-17 08:23 , Processed in 0.037981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