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的概念:

何谓系统?系统这一概念源自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局部和局部及局部和整体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由于事物具备这种特性,这就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是由各个局部开始的,随着这些分散的局部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最终才认识到了事物的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间的联系。换句话说,系统就是人们由局部间的联系认识事物整体的一种科学观。系统化即是将这种意识上的认识以一种有序直观的方式把它表现和实施出来。
  当今社会,系统化一词已经令人不再陌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尝试将一些繁琐复杂的事物用一种科学有序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次序化,以此来提高得到给定目标的准确性,越是复杂繁琐的事物越是需要这种系统化的方式来解释和处理。
  金融市场是复杂的,投资也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活动。亏损的交易,除了是因为价格波动本身复杂性因素造成的外,还有来自投资者自身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要在金融市场上长期生存并能保持稳定的一致性获利,必须在充分认识市场的基础上,去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系统化手段,来帮助排除价格和情绪对交易产生的各种干扰因素,确保每次的交易是在低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的。


交易系统的认识

  交易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工具和数理模型的堆积,而是一个对金融市场规律性一面进行合理有效表现的载体。

(一)系统的组成:

A:系统的理念
   
   交易者长期在市场中摔打摸索中总结出的,对市场规律性一面的理解和交易行为的哲学体系。
   
B:量化的交易哲学

  思想认识量化为具体实施的行为细节。


(二)系统的原则:

A:简单原则

   价格瞬息变化,用复杂去描述复杂只能适得其反,而且也不利于投资者即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用“原则化”简单、精确高效的行为模式去描述市场,才能不为市场表面的大量随机因素所蒙蔽。

B:无谓的过度优化

   试图找出完美卓越的交易方法和系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价格的变化在线性中伴随着大量的随机,总体呈现是非线性的。交易系统是线性的,能捕捉的是市场规律性的一面,过渡优化对收益并没什么作用,适时的观望是应对的唯一办法。

C:交易系统的测试

    用尽可能多的历史数据和不同的金融市场的品种去测试,检验系统买卖和观望信号的准确性。在对信号检测的同时还需认真观察系统在指示价格波动级别大小上的表现。最终的目的是:充分了解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使用时如何去调节系统,最终充分建立起对系统的信心和交易的信心!

(三)使用原则:

     建立信心,然后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交易的致胜之道:平衡统一
哲学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科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哲学是宏观的科学,而其它的科学知识是哲学中微观的部分。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源意是“爱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人类最初的哲学兴趣起源于寻找变中之不变,相对中之绝对,是为了把短暂的人生同永恒结合起来,给人生一个总体的说明。
  
哲学与交易
   
  唯物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一观点首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是客观实在性,而意识的本质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运动则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存在形式表现为时间上的运动和空间上的运动,正是物质的这种运动特性,使得人们认识到物质的客观存在。此外,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想研究一种物质的特性,首先要了解其运动规律。


交易的最大干扰:预期
      多数投资者都是怀着强烈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投身到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金融市场中,为的是得到丰厚的收益.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实现短期创业的梦想。在从事这项活动时,大家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跟这个市场有关的知识及技能;铭记严格止损和顺势交易这两个生存的基本原则;在清醒意识控制自身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后,亦会努力去知行合一。尽管如此,但多数投资者最终并未得到期望中的结果,市场在给予高额回报引诱的时候,还是无情摧毁和吞噬了多数人的梦想。细探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场所;一个具备超强个人素质和足够聪明才智的愚者游戏的地方;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多数投资者未充分理性的看清这个市场,以错误的理念和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从事了这项活动。
       我们每个人学会走路后就在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种用感知和思考支配行为的习惯。长大了,更是要在每次做出行动之前深思熟虑权衡预期一下,以期得到既定结果的同时还能被其他人乃至社会肯定,以此好给自己的成熟打上信服和赞赏的标签。诚然,这么做在生活中并没有错,这种习惯本身就是我们摆脱危险谋求生存的需要。要不然,我们还只能靠在山洞里来躲避暴雨和猛兽的袭击;因为玩火而被烫伤。中国有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亦有谚语:早知三天事,富贵一万年,凡事预则立亦是众多成事者的总结。在金融市场,众多投资者依然遵循着这种习惯,认为只有预知了未来价格的走向,才能获得收益和成功。这种想法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只是一种愿望,要做到这点不是没有可能,但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因为这个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信息,它们会时刻来防碍你做出正缺的预期。
       对实际交易而言,预期是一个最大的干扰因素,以这种存在错误可能的主观臆断做为交易的依据,会使交易远离市场,处在危险之中。
       预期对交易产生干扰以至于影响行为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是:拖延甚至放弃了止损;价格还没有走到头却逆市入场等等。这些错误行为皆是因为认为价格会如何而造成的,是预期把你变成了市场的敌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交易系统

任何一个技术分析者,当你不断的去追求战胜市场的时候,最终都将殊途同归,走上建立完善的科学的交易系统的道路.
       交易系统不是交易信号,更不是简单的数学统计.很多的研究者不断的收集公式,希望能通过某种模式去发现市场主力资金的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曾经看过一个人写的文章,说道:每天他都去研究涨停板的股票启动前的技术指标的状态,然后做出选股模型.利用这种思想预测未来的涨停板的股票.这种思路也是一种交易系统,但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交易模式.也是一种不稳定的模式.
       高级的交易系统到底是什么?现代的混沌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混沌是无序中的高级有序.这说明了随机现象是市场的一个必然主体,但这个主体在高级的层面上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不是简单的能够总结和发现.他本身就是模糊的,是可预见的概率的评估.而这个评估的外在因素是如此之多,因此显得市场如此的复杂.复杂的背后需要冷静的提炼,否则表面的反映已经把你引向相反的方向.这也是大多公式研究者的宿命!**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我们都可以静心的去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公式或者一组公式能够准确的预见市场的信息,那么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一定是这个市场最富有的人群.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吾辈人等所能匹敌的!但是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成为大家.这充分的证明了这个市场并不是数学和统计模型能准确解决的.可能有人会感觉,如你说,这个市场是无法研究了,因为你的话语意味着这个市场根本就是随机的.任何人都是苍白的.
       从表面的理解,的确是这种感觉.但科学证实了市场是混沌的.是无序中的有序.那什么是高级的有序呢?之所以能称为有序的,就是稳定、客观、概率的倾向分析。事物在没有形成最终结果的时候,都存在走向其反面的可能。走向反面是需要条件的,因此,一个高级交易系统(或者大家喜欢高级交易信号的提法)并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信号系。任何一个成功率很高的信号体系,必然都是概率极小的交易。因此,去追求高成功率的研究本身就偏离了交易的内涵。
       一个好的交易系统,我的理解是:能客观的处理任何外在信息反映的体系。就是说这个系统要能比较准确的把市场的数据转化成一种记号,这个记号并不是一个果,只是一种事物的具体反映。这个反映的评估需要你首先接受,并按其提示的信号,做出最基本的策略判断。要想做到这点,首先我们要研究稳定的分析要素。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分析要素,这一步就基本可以实现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国内的市场,我们都清楚的认识到他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在国外是业绩成长性的市场。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因为价值推动的标准不同,所以研究稳定的要素是完全不同的。国内的市场必须研究资金的推动的情况,国外市场必须研究基本面和评估价值报告。
       那么在国内我们研究大盘的时候,首先要从资金推动的角度去判断。这就是一个稳定的因素。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我具备放弃大盘,精研各股的能力。但事实确实如此吗?根本不是,在一个熊市弥漫的市场环境下,有几人可以做到充分获利,痛苦、期待、不安、疲惫这些感觉我想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岁月的痕迹。而在牛市阶段,上升、快乐、轻松、成功这些感觉却总在拥抱着你,使你自信、坚强、乐观。如果你同意我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想,真正能让你快乐的是一个好的市场环境。能真正获得大成功的是市场环境。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研究这个大盘指数环境呢。一个好的交易系统,一定是一个好的大盘研判系统。毕竟我们的指数代表了80%股票的走势。在国内,一个好的交易系统,也一定是一个好的大盘资金流研究系统。就拿现在的市场来说,如果你建立资金流体系,你会清醒的认识到现在的资金流始终是流出大于入。那这种状况的市场,你还希望他有什么特大的行情吗?能在净流量为负的情况下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区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而下跌走势确是合理,真实的市场果。(我们的市场指数虚假掩盖了这个事实)。那这种现象的反映直接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市场的参与性很低,甚至可以完全的不参与(不参与是为了积攒真正的做多力量,而不是在一个无为的市场中消耗掉你的体力)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大盘研究的稳定因素。
       如果你想在研究的细致、科学一些,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想,资金是有限度的,无论做多还是作空,都有一个资金的顶点和资金的底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了,我们只要对历年来的资金的峰值进行数学统计,就找到了一个高级的资金流研判系统。那么大盘的顶底的区域特征就总结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一个真正的时机信号的发生。一个好的猎手是一个懂得等待的人!**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电视、媒体喜欢用新闻、事件去解释市场原因,那不是稳定的,那是外在的波动。那根本不是研究市场规律的对象。唯一要做的,是马上建立能揭示市场规律和运动因素的稳定系统---资金流动向研究。
       很多人,希望提前得到资金流的变化信息,可以作到。不过研究的数据不是来自K线,因为K线出现的时候,提前的研究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的确能发现提前的资金准备。

       研究大盘的另外一个稳定因素就是趋势了。说起趋势,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讲上几句。趋势的研究是最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上升、下降、横盘。一个好的交易系统,对趋势的研判起码要包括研究趋势的共振性,趋势的角度性、趋势的粘和性。尤其对于短线来说,共振性、角度性、粘和性是短线中最重要的。不是一个阳线就代表了趋势的转变,很简单,很多股票都有很多的阳线,但结果呢,该下的照下,该上的照上。钢铁来了一个大阳线了,石化也来了一个大阳线了。大盘也来一个阳线了。结果又如何呢?一个没有共振性配合的阳线,充其量是一个普通的阳线,更不要说他可能是一个骗线了。
       一个好的交易系统,一定是研究共振性、节奏性的系统。如果你的系统能研究短线周期的共振性、节奏性,那他就是好的短线系统,一个好的短线系统,一定是研究临界条件的系统,临界才具备爆发力,一个好的短线系统一定是研究极限的系统,只有极限才能出现反转;如果能结合中周期研究短线系统,就是一个准确性极高的短线系统,如果能结合长周期研究短线,就是一个必赢的短线系统。基金们运用基本面建立股票池,那技术分析派应该可以利用共振性、节奏性建立技术分析池。如果建立的股票池是基本面+技术面+资金推动,那就是一个聚宝盆。这就好象在说,我们如果关注一只股票,就是我们技术再不好,我们也能找到他的规律一样。毕竟,任何股票都会波动的。只是如果你想抓住太多的机会,可能却失去了更多。**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收集整理**
       一个好的交易系统,一定是一个股票池系统,一定是一个研究趋势多周期共振性、节奏性的系统。那如果建立了这样的系统,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呢?知行合一最难,难于上青天。没有痛苦的磨练,是无法做到的。这个市场充满着诱惑、机会。所以这个市场真正的赢家是如此的少有。但起码这个系统具备了相当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获利、生存下去的能力!

       华尔街的大炒家杰西.利物莫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则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股市赌博是迟早要破产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投机理论的软肋

在期货市场中,一方面,由于风险远高于普通投资,投资者急需实用的市场理论来加以指引;另一方面,传统期货理论的“现金价值”又受到质疑。这一现象凸显了传统期货理论本身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陷和难解的问题。虽然这是期货这个特殊市场与生俱来的天性形成的,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作为市场理论它的确还有太多未解决的矛盾,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地方。这里只简要列举部分理论的情况,并针对四个存在缺陷的地方加以论述。

1964年,奥斯本(Osberne)发表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EMH),提出资本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主张,指出市场价格是市场对随机到来的事件信息做出的反应,投资者的意志并不能主导事态的发展,从而建立了投资者“整体理性”这一经典假设,并进一步假设期货合约的持有期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可以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来分析资本市场。

1965年,经济学家法玛(Fama)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这个理论是假设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这是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对于目前的投资者来说,这就是存在着很多看淡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人士的理论原因。

法玛于1970年进一步强化了其有效市场理论:由于理性投资者以理性和无偏的方式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奕,前者将逐步主导市场,使得市场至少能够达到弱式有效(Weak Form Efficient)。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选择”这个自然法则使理性投资者成为主导市场的有效力量。“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市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将会遭遇理性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市场选择”使得发生错误的非理性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亏损),从而被逐步淘汰出市场,直到套期机会消失。通过这一“试错”过程,市场趋近于“无套利均衡”状态,这一过程中市场价格逐步接近其真实价值。
这样,“有效市场假设”就隐含着两个判断:一是非理性交易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他们不能长时间影响价格;二是投资者只有根据证券的内在价值进行交易才能获得效益最大化。

在“有效市场假说”产生的同时,马克维茨首先用“均值——方差”方法提出资产组合理论,经托宾(Tobin)、夏普(Sharpe)、林特纳(Lintner)、莫辛(Mossin)将“有效市场假设”与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及相关的“有效市场假设”构成了传统金融理论的标准范式,占据了金融理论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些理论的特点就是在持有期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期货市场,指导期货投资。

比如,资产组合理论进一步假设投资者总是追求较大的收益率和较小的收益率方差(风险的度量)。在EMH否定了投资者的价格预测能力之后,资产组合理论指出,投资者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来降低投资风险,尽量获得平均收益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一系列附加假设的基础上,经过研究指出,高风险的资产组合会有高收益率期望值,也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互换”。在实际应用中,投资经理人根据这一理念使其主要工作是设计资产组合以适应不同群体和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要。

传统理论的这几个观点,其本身在实践中就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关于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的问题

1.投资者并非是“整体理性”的

实际研究表明,每个投资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反应能力都是有限而且需要时间的,认为信息能够被立即消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再者,在市场中情绪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总是存在的,而且一直得到投资者的重视。因而,“整体理性”的假说难以真正成立。EMH的理论家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认为,尽管投资者个体可能有不理性的判断,但从统计学看来,这都是在“理性均值”左右的正常偏差。所以,他们强调,投资者作为整体是理性的。

但是,“整体理性”一说也是可疑的。所谓投资者整体,无外乎就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这种“群体”特征早有人类学家作出了成熟的论断:其一,人类对群体声音的敏感度远超过其他任何东西的影响,这就是所谓“从众理论”。我们能观察到群体可以因某一信息而动,但其内因往往并不是信息本身,如时尚、极端社会运动等现象。其二,群体会受到狂热、恐慌等因素的支配,如经济恐慌、市场情绪等都能控制群体。其三,群体明显会受到“领头者”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立即可想起拿破仑、希特勒,或者市场上大都关心大户情况等这些现象。这些群体特征能说明“整体理性”的问题吗?应该是刚好相反。

另外,期货市场中各交易主体之间实际上存在博弈的关系,博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整体非理性,就像“囚徒困境”的例子一样。

2.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很明显,信息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不偏不倚。而且,信息会产生累积效应——就像伯·巴克(Per Bak)研究的沙堆,一开始的累积只会有量的增加,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大的变化——塌落。市场也会发生类似的行为。如某些单个的信息也许对市场没有太大影响,但类似信息的数量叠加就会产生超过信息总和的力量,形成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市场剧变。

3.市场是有效的吗?

从以上两点,我们就自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对市场有效与否的问题,不仅经验主义者提出疑问,就是在理论界也有争议。首先,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即使拥有内幕消息也没有优势)就受到广泛的质疑。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都有很多利用内幕交易牟利的行为,被公开处罚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乔治·索罗斯就被法国的法院判罚220万欧元。法院认为他在14年前靠内幕交易在该国股市上获得了相当于220万欧元的利润。其次,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技术分析无用)也与事实相悖。技术分析在今天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仍然被证明有一定的意义,受到广泛的推崇。

4.收益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

从理论上讲,因为期货价格变动明显是有趋势性的,所以期货收益率显然不是完全随机的,也就不服从正态分布。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有许多学者,包括EMH的创始人Fama在对资产持有期收益率的观测中都曾发现,其频数分布曲线不是钟形的正态分布曲线,一般是负斜的,且峰部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更高,尾部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更大。这是一种叫作稳定帕累托分布的曲线,或称莱维曲线。其特点是有较胖的尾部,即发生市场剧变(如崩盘或暴涨)的概率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要大。

5.关于时间的问题

在EMH框架下,由于是随机游荡的市场,时间是可以忽视的。现在和过去没有关系,未来和现在也没有关系。在时间变量下,价格的变动形式是不变的(随机分布)。也就是说,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没有“时间之矢”的概念,时间是可逆的。但实际上,时间在期货价格变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价格会影响到未来,过去的信息会影响到未来。也可以简单地说,市场是有记忆效应的,历史不能视之若无。这是符合物质世界运动普遍规律的。我们在研究期货市场时,必须尊重这个普遍规律。

以上这几点可以说明,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在很多方面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这些经典理论存在天然的弱点。即使从整体来看该理论有积极的地方,但也无法摆脱自身之“痒”。EMH所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理由就不能充分成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尔街的理智与情感

麻省理工金融工程实验室的主任Andrew W. Lo(华人经济学家,中文名罗闻全)与J. Doyne Farmer在1999年列出了一份使每个投资者都想入非非的账单:

如果你在1926年1月把1美元投资在美国1月期的短期国库券(世界上最安全的证券之一)上,并且把每月的收益追加投资,那么到1996年12月,你的初始投资将增长到14美元。如果你是把这1美元投资到S&P500指数上(比国库券的风险大),则71年后这笔投资将增长到1370美元。比起14美元这也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了。现在假设你在每个月初都能预知这两种证券哪一种收益率更高,并把累积的财富投到相应的证券上,那么到1996年年底,你的1美元在这种“完全先知”(perfect foresight)的投资方式下会得到多少回报呢?答案是2296183456美元。超过20亿美元,一个足以使任何一个投资者疯狂的数字。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始终在探寻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每个证券公司都情愿花费上百万美元研究各种公司如何运作,又翻来覆去的计算各种数据以求能预测金融走势。

理性显然在这场声势浩大且永无休止的探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冲动的人能成为一个金牌投资家,他们要么在走运的时候无比激动的呼喊着“买进第一眼看中的股票,那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要么在倒霉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把手中的股票债券一股脑抛出去还恨恨的诅咒着:“滚蛋吧!扫把星!”

感情用事是投资大忌,但是冲动的魔鬼始终在理性的天使左右,华尔街上理智与情感从来没有停止交锋。夹在中间的人们似乎无所适从,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就稀里糊涂的一步登天或者一败涂地。所以让我们深入大脑揭开这个黑盒子,好好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在作祟。

【揭开理性秘密的国际象棋】

在理性王国中,国际象棋对空间、逻辑、推理等能力要求甚高,被歌德描述为智慧的试金石。商业领域随机性太大,理性很难被度量,而国际象棋则能将棋技分解,既能在实验室中测试,又很容易在比赛这种自然环境中观察,因而是检验思考理论的最佳单项实验。所以让我们暂时走出华尔街来研究一下国际象棋大师的大脑。

出生于哈瓦那的José Raúl Capablanca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国际象棋大师。1908年他首次做泛美巡回车轮比赛,在棋赛成绩和用时等方面等均打破了前人记录。他连续经过10个环节下了168盘棋后才输了第一盘,最终总成绩是703胜19和12负。在1924年负于Richard Reti以前连续,他连续8年不败,因此这次败北成为世界性的头条新闻。据说Capablanca曾经讲过为什么自己一次与数十名业余选手对弈也能下的既快又好:“我只算到前面一步,只是那一步总是正确的”。

人们通常会将象棋大师的辉煌战绩归结于其超凡脱俗的智力,他们变出的魔法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下盲棋。

其实下盲棋的大师并不是记住所有棋子的位置,他们脑中只有棋子间相对位置这种全盘概念,并且会用现在与过去的棋局中的重要部分来补充这种相对抽象的记忆。他们可能多少会忘记士兵(pawn)的确切位置,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典型的开棋策略(开棋部份已研究得相当彻底,没有多少种开棋走法)找出士兵应该出现的位置。或者通过之前所下棋步的逻辑来推断,比如“我在前两步没有抓到他的主教(bishop),因此士兵一定挡在前面”。 大师不需要时刻记住所有的细节,因为他能通过组织良好的连结系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重建特定的细节。

这种结构性记忆不仅可以帮助象棋大师下盲棋,还可以解释推算棋步与计划策略等其他重要能力。

身为象棋大师的荷兰心理学家Adriaan de Groot 1938年利用在荷兰举行的一次大型国际比赛,对一般有实力的棋手与世界顶尖的特级大师进行了比较。他让棋手描述在比赛中每下一步棋的想法,结果发现尽管高手(级别次于大师)确实比很弱的选手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大师与特级大师却没有考虑更多的棋步,就像Capablanca说的那样,更好的棋手考虑的不是更多的可能,而是更好的选择。

需要全面精确计算的棋局更能让特级大师大展身手,他们会深入考虑各种棋步可能产生的变化。但是他们更依赖头脑中储存的结构性知识,而不是原本就比较强的分析能力。面对困局,较弱的棋手可能会推算半个小时,想很多棋步却仍然下错;而特级大师不必刻意分析任何东西就可以一眼看出该怎样走。

结构性知识还是大师记忆棋局的关键。初学者即使看了30秒也只能记得极少数棋子的位置,而特级大师只需看几秒就可以正确无误地复盘。但棋子若是随机分布、而非真正棋赛的棋局,则选手的棋艺与记忆的正确性之间的相关性就降低很多。而且特级大师一般记忆的测试结果也并不会比普通人好。因此象棋大师的记忆能力比想象的更专一,它不仅专属于国际象棋,还必须是典型的棋局。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最早提出“组块”(chunk)这一概念。组块指相互紧密联系的成分的组合,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大师关于象棋的记忆为何会如此出众。

在国际象棋中,对初学者来说棋盘上的20颗棋子所包含的信息远不只20个组块,因为通过排列组合棋子变化无穷。但特级大师能将棋局的一部份看成“中央壅塞的古印度式防御”(blockaded king's-Indian-style pawn chain)等组块,从而将整盘棋局压缩成5、6个集组。通过测量一个新组块变成固定记忆的时间,以及一名棋手成为特级大师的所需的时间,据说一个普通的特级大师大约掌握了5至10万个象棋信息组块。

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的Fernand Gobet在1990年代末与Simon H. A.合作,对象棋大师非凡超绝的棋艺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理论。他们将“模式”的概念(pattern)加入组块理论。这些模式由十几颗颗棋子组成且特征明显,被称为“模版”(template)。模板上有许多插槽(slot),能让大师用来安插士兵或主教等变量。可能会有一个模板专门用来代表“尼姆佐印度式开局的皇后孤兵”(the isolated queen's-pawn position from the Nimzo-Indian Defense)这一个概念,大师可以在改变其中一个插槽后,把原模版改造成 “没有了走黑格的主教”(minus the dark-squared bishops)。任何知道原始模板的人都应该能立即记住改变过的模板,再通过对模版的变化下出千变万化的棋局。

象棋大师在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了大量模版,并且可以将这些模版与棋局中的棋子位置相联系,从而在信息提取时只需根据短期记忆中的线索就可快速提取这些模版。相比之下,低水平的棋手长期记忆中存储的模版有限,所以他们的短期记忆被用来存储分析各种简单的模版。在复盘实验中,由于短期记忆容量限制,他们复盘成功的棋子数量自然有限。而大师级棋手只是对长期记忆中原有的组块进行了刺激和识别,并没有生成新的信息或建立新的联系,短时记忆只是起了提供线索的作用。

一般来说,象棋对弈会激活大脑中与视觉处理有关的枕叶(occipital lobe)及与注意力控制、空间方位、数理逻辑等有关的顶叶(parietal lobe)。2001年德国康士坦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onstanz)所做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实力较弱的选手脑中的颞叶(temporal lobe)与海马体(hippocampus)较活跃,说明他使用处理新记忆的大脑部位来分析处理棋局信息。而特级大师的额叶(frontal lobe)与顶叶比较活跃,说明他正在从长期记忆中撷取关于组块的信息。

上述分析并不仅限于国际象棋,各类专家的那些令人炫目的能力都能用结构性知识与组块理论来解释。这意味着专家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而是更依赖特殊训练。有意识的学习记忆与保持开放的心灵显然有助于你成为专家。根据Simon提出的“10年定律”,想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需要大约10年的刻苦努力。

是时候回到华尔街上了,因为这一结论放到那里也是适用的。

虽然关于“一个交易员要赔多少钱才能成为投资专家”的答案还在与“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子汉”的答案一起在风中飘,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美国期货界的传奇人物Richard Dennis不仅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奇迹,还笃信成功的交易员是可以培养的。他与更推崇天分的好友Bill Eckhardt一起招收了23名学生来实验到底谁更正确。结果在4年的训练课程中,除去退出的3人,其余20人都有上乘表现,平均年收益率在l00%左右。Richard Dennis付给这些学生20%的分红就达3000至3500万美元,而其中最成功的一名学生4年下来替他赚了3150万美元。

【脆弱的理智】

不可否认,华尔街的许多传奇式人物能绝好地把握买入卖出之间的微妙时机,其操盘手段之精湛堪称艺术。

1970年夏天,Richard Dennis拼凑到l600美元做期货,其中l200美元花在弄到芝加哥美中交易所((Mid America Exchange))的一个席位,最终剩余的400美元交易本金魔术般变成了2亿美元。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和随后的股市崩盘使美国金融界笼罩在一片凄迷中,在大部分投资者血本无归时,对冲基金界的偶像Paul Tudor Jones的基金不可思议的获得了62%的收益。1992年,身为亿万富翁的投资者George Soros在英国政府力保英镑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坚信英镑将大幅贬值,并利用这一预测在9月16日下午赚进10亿美元,从而一举成为“打败英格兰银行的人”。

但是标榜理性的华尔街投资者也没有少做傻事。不少人把全部家当赌在必赔的投资上,在逻辑告诉他们该撤资时加倍下注,或者在理性告诉他们要提现时被成功冲昏头脑。Charles Mackay 1841年写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至今还被华尔街奉为经典。17世纪荷兰爆发的郁金香投机狂潮与炼金术、猎杀女巫、占卜等等其实没什么两样,聪明透顶的投机商有时比神智不健全的人更傻。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有人输得倾家荡产、迷恋虚无缥缈的前景时有人能一眼看透迷局赚到不计其数的财富?答案就藏在我们大脑内总长30万公里的1000万根神经与140亿个脑细胞内。一门名为“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的交叉学科正在打开人类大脑,让我们能透过理性主义的幻觉看到股票交易市场中交易员们真实的大脑活动。

维基百科中关于神经经济学的条目说它融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研究人们如何决策,关注大脑在评估决策、计算风险收益及与人交往时所扮演的角色。就像勒萨日的瘸腿魔鬼揭开屋顶让放他出来的大学生看各个房子里发生的事情,在神经经济学中扮演瘸腿魔鬼角色的是价值2500万美元、重达12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fMRI利用强大的磁场使身体里的细胞振动产生电信号,电脑再将这些信号转化成身体某个断面的详细图片,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从脑癌到膝盖损伤等诸多医学领域。不像传统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fMRI能捕捉到动态图像,而不只是静止的画面。它能测量流经大脑的血流量,并用桃红、铬黄等色彩画出脑图谱来描绘人的精神活动。

38岁的Brian Knutson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助理教授。他从1996年就开始试图找出人们大脑中对金钱敏感的地方,其时他正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后,刚开始接触到大脑成像。

2005年9月,Knutson在《神经元》(Neur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金融冒险的神经学基础》(The Neural Basi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的文章,在希望通过探索人类大脑以理解人类投资行为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Knutson召集到19位志愿者(10位女性9位男性,年龄从24到39不等)参加他的模拟投资实验,同时用fMRI对志愿者的大脑进行扫描。

受测者每人有20美元,在每一轮测试中,他们要在两支股票和一支债券中进行选择。债券的回报始终稳定在1美元,而两支股票则有好坏之别。选中安全的股票会有50%的机会赚到10美元,25%的机会赔进10美元,25%的机会不赔不赚,而风险较高的那支股票的概率分布为50%的几率赔10美元,25%的几率赚10美元,25%的几率不赔不赚。

所有受测者事先并不知道两支股票中哪知更好,只能根据测试结果自行推算。

受测者四分之三的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但是每到第四次的时候,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做出糟糕的判断,不是在债券是最佳选择时为了逐利而选择两支股票中的一支,就是在应该赌上一把的时候保守的选择了债券。受测者每次做出选择进行交易时,fMRI都捕捉到他们脑子里正在发生的情况。

在受测者做出一个冒险的有刺激性的决定,比如投资之前让他受过损失的股票时,他们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在观察屏幕上会显示成黄色。

伏隔核主要由多巴胺(dopamine)驱动,这种化学物质被认为能产生愉悦感和欣快感。多巴胺能加强我们对奖励的反应,大脑对它贪得无厌。当科学家将电极插入白鼠的伏隔核后,它会一直按压一个能对大脑这一区域产生刺激的杠杆,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死去。在做脑外科手术时对人脑做过相同实验的医生发现他们的一些病人会产生高潮。而所有的毒品滥用,从可卡因到海洛因,全都会刺激这个产生多巴胺的大脑回路。

而当受测者选择比较保险的投资时,大脑另一个被称为前脑岛的部分(anterior insula)显示受到刺激。我们的伏隔核煽动我们冒险,我们的前脑岛用有时显得不那么理性的焦虑来阻止我们轻举妄动。

前脑岛主要由另外两种神经传递素驱动:血清素(serotonin)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noradrenaline)。当我们感到愉悦时大脑传递的是多巴胺,而当我们感到恐惧或者焦虑时大脑会产生这两种物质。像目睹面目全非的尸体这样令人厌恶又恶心的事物就会自动触发大脑产生这些化学物质。

当我们思考交易决策时,我们大脑中的愉悦和焦虑中心正在战斗。一方要不顾一切的逐利,另一方想尽力避免损失。前脑岛高度活跃的受测者投资先前让他们赔过钱的股票的可能性会低20%,即便眼下的机会非常好,完全可能获利。这样的人在市场不利于他们的时候很可能会大举抛售。

这个实验和实验得到的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在500美元抢进Google股票的狂热和性高潮带来的愉悦、吸食可卡因后致幻的快感在生理上产生的反应是一样的,因为是同一个大脑区域管理这三项完全不同的刺激。想想看,在股票市场这个素来被认为逻辑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背后隐藏的竟是不可操控的化学反应和随之而来的情绪变化,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让人如此吃惊进而引起很大反响的原因。

【强大的感情】

除了股票市场,神经经济学还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找到了有感情作祟的其他地方。“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和“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便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最后通牒博弈”是柏林洪堡大学Guth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这个博弈很简单,给两个人一笔钱,由其中一人决定这笔钱如何在他们间分配,另一人只能决定是否接受分配结果。若第二人拒绝接受分配方案则钱被收回,两人都一无所获。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第一个人应该分给第二个人尽可能少的钱,而第二人本着“聊胜于无”的原则无论获得的钱多少都应该欣然接受,这样的选择完全符合帕累托最优,也就是有效率的。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接受对方拿走99%、自己只获得1%的分配。大量的行为分析研究表明,最理想的分配模式是两人各得50%左右的钱。如果只获得20%的钱,那么第二个人有50%的可能会说不。他不仅拒绝交易,还会对如此不公平的分配表现的怒气冲冲。这又是为什么?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大多数人追求公平的感情会战胜要求他们接受不公平交易的理性。这两种动机交战时,大脑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反应。Alan G. Sanfey等人2003年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最后通牒博弈中经济决策的神经学基础》(The Neural Basi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Ultimatum Game)的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个问题。

Sanfey用fMRI对19名参与最后通牒博弈的受测者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的大脑对公平或不公平分配如何反应。实验发现对不公平分配反应强烈的是双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而且较之电脑给出的不公平分配,受测者对来自人类的不公平反应更强烈。这说明不公平的刺激大小不仅与金钱的数量有关,也与面对的环境有关。同时,双侧前脑岛对不公平程度也有不同的反应,对9:1的分配比例反应明显强于8:2的比例。

还记得前脑岛吗?Knutson的模拟股票实验证明正是这个部位在阻止我们为了赚更多钱而不顾一切的冒险,现在它又站出来对不公平待遇指手画脚。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在关于疼痛、忧虑、饥饿、干渴的神经成像研究中都能看到前脑岛的激活。这个区域一向被认为与一些负面情绪有关,特别是愤怒与厌恶,而这两种情绪通过不公平分配激活前脑岛。实验证明前脑岛对不公平分配反应更强烈的受测者更可能拒绝这种分配。右侧前脑岛活动与做出接受或者拒绝的决定有关,这个区域对稍后会被拒绝的不公平分配反应特别强烈。这个结果无疑支持了情绪状态的神经反应决定人类决策的假设。

与前脑岛不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通常与目标管理和执行控制这样的认知程序相关。因此在不公平分配中观察到的这个区域的激活可能与要求不管数量多少都应该拿到钱的理性认知有关。或许你会产生疑问,既然在不公平分配中理性活动更强,那么为什么结果却是不理性的拒绝得到好处呢,即使只有10%?实际上这正好证明在不公平分配中大脑被迫加强理性以应对强烈的拒绝情绪。实验证明,当前脑岛更活跃的时候不公平分配会被拒绝,而当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更活跃时人们会忍气吞声的接受这种不公平。

最后还有前扣带皮层。这个区域与认知冲突有关,它的激活可能反应了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理智与情感的交锋。可见大脑中分别代表感情和理性的这两个部分始终在战斗,而且理性并不是时刻都占上风。

如果说最后通牒博弈说明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感情的强烈驱动,那么时间不一致性则说明理性在面对长期与短期决策时再次没有经受住考验。

在经济学中,人们在面对跨期选择时,他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偏好称为时间偏好,贴现率是度量这种难以测度的偏好的绝佳工具。贴现率大,则意味着某一数量的未来效用(utility)能兑换成更多的当下效用。时间偏好通常通过贴现函数刻画。

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行为主体被视为理性人,贴现率始终不变,贴现函数采取指数形式。这意味着时间偏好严格一致,人们对现在和未来一视同仁。

但是实际上当人们考虑将来的事时他们或许能像经济学教科书上假设的那样理性,一旦面对是否现在就要购物或者稍后再说这样的选择时人们就像大猩猩一样冲动。即便没有通货膨胀和其他风险,比起几十年后才能到手的10000美元,人们更愿意立刻就拿到8000美元甚至更少。就算是今天的100美元看上去也会比明天的110美元更吸引人。

现实中的贴现率并不像理想中那样保持不变,而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如果明年的10000美元带给你的效用等于今年的8000美元的效用,那么后年的10000美元能让你得到的心理满足或许就只等于今年的7000美元了。两年间的1000美元效用差额到哪里去了?或许消失在人们对等待的不耐烦中了。因此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经济学重新拾起古典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用双曲线贴现模型(其改进形式为拟双曲线贴现模型,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来解释人们迷恋眼前胜于未来的心里偏差。

人们为什么如此缺乏耐心?19世纪的美国经济学家Rae John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生命充满不确定感,同时推迟即期消费会产生痛苦。与他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Senior把后者称为克制,而这种克制,他认为是“人类意志最痛苦的折磨之一”。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David I. Laibson用fMRI扫描人们的大脑,发现大脑有两个部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运作。与理性和计算相关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负责对遥远的将来做长期预期,而像现在是否应该买巧克力这样的短期决定则由与情感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掌管。不知是否该高兴还是沮丧,也许是因为与多巴胺系统相联系,这个系统通常更喜欢即时满足需求。

拟双曲线贴现和大脑边缘系统是否听起来与你的生活太遥远?其实每一天你都在它们的怂恿下度过。想想当你第101次面对美丽而昂贵的鞋子与不应动用的银行帐户、尽情吸烟与未来健康之间的挣扎。如果你最终选择了鞋子和香烟,那么便是你的大脑边缘系统战胜了你的前额叶皮层。我们面对短期选择时总是充满强烈不耐烦,这时双曲线贴现便会诱使我们沉溺于当前的诱惑,从而消过度费或者对坏习惯上瘾。



在理性与感性的选择中,人们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就像在最开始说的,只有深入大脑里的黑盒子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的行为与认知基础。如果说大脑成像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那么金钱很可能就是打开盒子的钥匙。“理智与情感”这出剧目在华尔街上如同在任何其他有人类的地方一样永不落幕,千万不要被标榜理性的金融家和经济学家骗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交易心理学(交易者和心理学背景)

人类探索自我的努力

综观历史,人们曾经重复进行过众多尝试,试图揭示促使人类或动物作出某种举动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从天文学到医学的各种理论,提出了从魔鬼附身到自我决断的各种解释。每一种流行的理论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定的行为在有些社会完全被忽略,而在其他社会却可能受到极大的注意。各种社会结构中生活经验的复杂互动塑造出更加复杂的行为景象。有时,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显得如此繁多而且变化无常,任何试图解释它们的努力看来都难有建树。

在黑暗年代里,这样问题的神秘程度并不亚于今天。在试图对付"源自内心"的恶魔时,人类使用很多技法。但是不论是环钻法(在人的头盖骨凿洞以释放妖煞)或是放血疗法,都注定要失败。当人类趋向文明、放弃巫术疗法后,这种实践被科学的程序所代替。通过试验和失败,人类行为的体系和理论被发展来解释和解决精神疾病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技术最好也不比古代巫术的治疗更有效。事实上,直到最近,研究者们才把目标瞄准在解释人类行为而不是预测和改变上。

总的来讲,揭示人类心智的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蜕变过程。虽然其他科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是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仍然停留在十分幼稚的阶段。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最抵制发现自身真相的缘故吧。了解这些真相可能引致不幸而不是带来幸福。对许多交易者来说也是一样。人类自命真知的顽固本性时常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路障。敌人并不存在于包围你我的环境中,相反,是你包围着敌人,因为它由内而生。幸好,自1970年代以来,揭示和改变行为的更确定的技术成为可能。


心理学的两大派别

在现代心理学界有两大重要学派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类似交易界中的两大流派。交易者们一般把自己归类于技术分析派或基本分析派。有些交易者的方法不够纯粹,无法确定地划入某一派,而是每派的方法都用一点。

在任何学术领域通常都有许多思想流派,最终可以划入沿着一种连续体排列的相对位置。极端的观点在相对立的两端可以找到,对某一主题的变种可以在两极之间的某一位置找到。这种模式可以应用于表示从宗教团体到政治同盟之间的任何事物。市场基本分析派和纯粹技术派座落在对立的两极,而其他各种类型的市场分析则麇集在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对于心理学者和精神医学者也是这样。在一端我们发现了传统的弗洛伊德派,而另一端是行为学派。


传统心理学的兴趣

传统的心理学者本质上同市场基本分析派十分相似。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他所相信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原因的东西。他们关注的题目有如下问题:

为什么人们以他们那样的方式行动?
什么是行为和思维错乱的内在原因?
怎样可以利用一个人的生活历史去帮助他?
什么驱使着人们用特定的方式行动?
激励行为的潜意识过程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同市场基本因素分析派所发问的内容非常相似。通过寻找决定价格运动的原因和市场波动的内在原因,基本分析派同传统的心理学者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行为心理学的兴趣

行为心理学者只研究公开的和可以清晰度量的行为。他们对以下的问题较感兴趣:

一种特定行为发生的频度如何?
维持行为的事件是什么?
在特定行为的前后有什么事件发生?
行为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环境的条件和而加以改变?
应用特定方法改变行为需要多长时间?
当前的行为已经出现多久?

通过询问这些问题,行为学者实际上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工作。他感兴趣于度量和探索特定倾向、频度计数与操作技术的应用。这同市场技术派使用的探寻特定趋势和度量方法十分内相似。尽管他们无法控制或改变市场行为,但是他们在寻找公开的表征而不是内在的原因。


传统精神医学和心理学

传统精神医学的奠基人是两位于十九世纪末在维也纳行医的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和西格蒙?弗洛伊德。在1900年代初,弗洛伊德通过研究早期孩童经历和关于人脑构造的不同理论,形成了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他认为大多数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的结果。他的全部理论复杂难懂。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大多数行为是由内部机制的互动而形成的。梦及其象征被用作解释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工具。弗洛伊德派的一些学者还设计出内容详尽的梦的象征意义的清单。通过这样使其理论化,精神医学者可以接触到个体行为的真实原因。通过和病人交谈,并运用各种技术,其中包括催眠术,理论上可以使患者看清其行为与内在驱动和压抑之间的联系而使冲突得以解决。如果这一技术使用恰当,不论患者受着什么困扰,都可以获得治愈。这种方法叫做"精神分析"。

对精神分析和精神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花费了长久的年代和难以计数的努力。弗洛伊德精神医学派激发了其他理论概念的成长。阿德勒派、容格派和兰克派都是弗洛伊德基本概念的追随者,又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主题作出独特发挥。时至今天,每一流派仍然存在,还有各自的拥护者。但是最流行的还是弗洛伊德派和新弗洛伊德派。


基本方法的核心

弗洛伊德型的治疗的核心在于对"内在原因"的依赖。他们的方法因此而同投机上的基本分析方法有雷同之处。市场上涨是因为供给较小而需求较大、产量减小、天气转坏。价格下跌是因为产量增加、出口需求减缓、公司收益不佳、销售不旺等等。患者表现焦躁是因为早期孩童时代的精神创伤;他害怕强壮的胳膊,因为他害怕自己的父亲;他害怕父亲是因为他怀有负疚感,害怕父亲的惩罚。可以看出,揭示人类的弗洛伊德方法和揭示金融市场的基本分析方法都以内在成因--基本因素为基础。从这一点看,它们很相似。实际上,除了优点相似外,两者的缺点也很相似。


"医学模式"

弗洛伊德学派也可以叫做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与医生试图找出病菌或器官功能障碍作为疾病的成因一样,医学导向的治疗师力图发现不希望的行为的原因,以便治好患者。这种方向反映在所有精神疾病医生为了将来行医实践而必须接受的医疗训练。此外,也可以从治疗行为错乱的医药学方法上看到。现代人对药剂的依赖起源于认为医学治疗必须达到病灶的信念。而病灶一定是内在的,那么就可能被治疗或辅以药物治疗。所以西方人服用大量的镇静剂和安眠药。可见,"医学模式"的术语是从其医学重心而来。


行为心理学

在另一个极端我们看到所谓的行为学派,始创于约翰?B.华生、B.F.斯金纳、爱德华?李?托恩蒂克等人。他们的理论观点特别地着重于处理表征而不是内部成因。行为学者仅仅观察外部行为或表征,相信我们可以处理的唯一问题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实证地观察潜意识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研究行为。通过研究行为--仅仅是行为--我们可以确定,我们想要改变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去改变它。在遵循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等人的理论原则下,改变的过程或治疗过程由非常直接的条件调节或学习技术组成。这一方法具有十足的机械性,并受到医学派的大量批评。

在行为主题上有大量的理论变种,但都与它们的基本信条紧紧相联。这种模式的核心非常简单,它假定环境作用于或刺激有机体,有机体作出反应。根据有机体的反应的结果,行为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或最终确定下来。如果行为带来希望要的结果,那么它将来重复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它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那么会倾向于产生一个新的行为。


技术方法的核心

行为导向同技术分析派的市场导向相似。真正的技术分析派寻找市场方向的线索和表征,他根据他的信号的意义来行动,完全不关心内在成因。


交易者心理学的重要性

为什么把心理学和投机联系起来呢?市场上众多例子显示一个共同性:交易者先是赚到一笔可观利润,尽管他对商品市场极端缺乏了解。这笔钱很快就亏掉了,拜三段原因所赐——

他产生骄傲情绪、过于自信、脱离实际、自负;
他对市场本身、生产价格行为、波动性缺乏认识;
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一种失败的态度。

解决第二个原因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读书、市场研究、交易讲座、阅览报刊、直接经验等等。这些都有一定作用。但是第一个原因呢?有关市场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改变一个人对待市场的态度,有关自我的知识却可以成为成功的钥匙。知道自己在碰壁是一个进步。但是知道怎样停止就是更巨大的成就。


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界有许多不同领域,一个人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研究完所有的理论和概念、分歧和矛盾。这一准科学范围广泛,任何讨论都必须首先限定在现有材料可以支持的必要的题目上。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心理学的简单背景知识,从而获得启发,进一步探索与投机相关的心理学有关知识。

方法上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可以应用到成功的投机交易的那些概念和理论。在了解了心理学不同方法的一般概念后,就可以在此框架内讨论投机,观察投机个体在交易时通常怎样行动,以及他的结果怎样通过应用心理学技术而在市场意义上得到提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令狐大葱:投资者心理学概论

 ----投资顾问应该洞悉的信念、偏好及偏差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马克.W.里普(Mark W. Riepe)

 令狐大葱 译
  
  
  引 言
  
  决策理论专家Howard Raiffa(1968)介绍了三种决策分析方法之间很实用的区别。规范性分析关注决策问题的理性解决,它详细阐明了实际的决策行为应追求近似值的理想。描述性分析关注人们实际进行决策的行为方式。指示性分析关注人们可用于更理性的决策的实用建议与帮助。
  
  理财顾问是一种指示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指导投资者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理财顾问必须准确地把握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关的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弱点:他们偶尔对自己利益与真实愿望的错误评价,他们容易忽视的相关事实,以及他们接受建议并包容自己所做决策的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在本文中概述了一部分这样的内容,它们产生于过去三十年中对于判断、决策和懊悔的研究工作。
  
  判断与决策的偏差有时被称为认知错觉(cognitive illusions)。如同视觉错觉一样,直觉推理的错误是不容易消除的。考虑一下图1中的例子。尽管你能用一把尺子使自己相信这两条水平直线的长度相等,在你看来,第二条直线仍比比另外那条更长些。仅仅了解错觉的存在并不能消除错觉。
  
  图1 视觉错觉
  
  
  
  
  了解认知错觉与制订决策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识别某种特定错误可能发生的条件的技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图1的例子所示,我们无法信任直觉,而且,我们必须用更具批判性或分析性的思考来补充或取代直觉—-这等于是用一把尺子避免视觉错觉。
  
  及时提供有关直觉陷阱的警告应该是理财顾问的职责之一。更普遍地说,对于所有决策者来说,对于可能犯下大错的情况的识别能力都是有用的技巧。
  
  我们在讨论制订决策时沿袭了悠久的传统,即区分两种因素:信念和偏好。决策理论专家认为,所有重要的决策都可以描述为在风险事件中进行选择,因为可能的选择结果无法事先完全得悉。一个风险事件因其可能的结果的范围以及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而与众不同。人们对概率做出判断;他们评估结果的价值(有时也称为效用);而且,他们将这些信念和价值在形成对风险选择的偏好中结合起来。
  
  判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判断的系统性错误称作偏差(biases)。我们从应对判断偏差的选择开始讨论。然后,我们将讨论偏好的错误,这类错误或者是人们在评估未来结果的价值时导致的,或者是概率与价值的不当结合所致。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一个说明偏差的问题来分别介绍每一种偏差,并为理财顾问提供建议从而得出结论,理财顾问可以用这些建议帮助投资者减轻偏差所带来的有害影响。
  
  最后,我们列出一个理财顾问可以用来检验其应对上述偏差的效果的清单,并结束本文。
  
  
  说明:
  
  1、finance/financial一词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分别译作“金融”、“财务”或“理财”。financial advisor一词译作“理财顾问”,以区别于我们通常所称的“股评家”或侧重于提供一级市场融资服务的“财务顾问”。更直接地,可以译作“投资顾问”。
  
  2、Kahneman这篇文章是针对理财顾问所写。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理财顾问”,那么自我培训一下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判断偏差(Biases of Judgment)
  
  财务决策是在高度复杂及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这种条件会动摇决策者对固定尺度的信心并迫使决策者转而依赖直觉。在大多数决策中,直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首先讨论在直觉判断中很可能影响到投资决策的一系列有关的偏差和认知错觉。容易产生这些偏差的投资者将面临自己意识不到的风险,经历预料不到的结果,易于发生不当的交易行为,并且可能在出现糟糕的结果时以自责或责备他人而结束。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问题1。自今天起的一个月内,你对道琼斯指数的点位的最佳估计是什么?下一步,选取一个高点,使你有99%的把握确信(但不是绝对确信)道琼斯指数在今天起的一个月内会低于该高点。现在,选取一个低点,使你有99%的把握确信(但不是完全确信)道琼斯指数在今天起的一个月内会高于该低点。
  
  如果你按照问题的指示做了,道指将比你估计的高点更高概率应为1%,而道指将低于你估计的低点的概率也应为1%。现在,你已经为自己确定了道琼斯指数在今天起的一个月内的点位98%的主观概率置信区间。你可以用很多影响到投资者的其他变量重复这个练习。比如,过去五年的通货膨胀率,某一特定股票的价格,利率的大致水平,等等。事实上,决策分析家建议,决策者应该经常用置信区间来考虑不确定的数量,而不是估计或猜测点位。
  
  假设你已经根据大量不相关的建议做出判断,等待所有结果的明朗化。对于每一种建议都有三种可能性:
  
  1. 实际结果可能高于你估计的高点(用技术术语,就是高点意外high surprise)。
  2. 结果可能低于你估计的低点(低点意外low surprise)。
  3. 结果可能在你的置信区间内。
  
  如果你的判断没有产生特别的偏差,并且你对自己知识的局限有着良好的判断,那么,你应该预期遇到大约1%的高点意外和1%的低点意外。在98%的情况下,实际点位应该落在你的置信区间内。设置了满足这种要求的置信区间的个人,可以被认为在他们对概率的判断中进行了很好的校准(well-calibrated)。
  
  遗憾的是,极少人能够适当地校准。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主观概率置信区间内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偏差;太多的意外(surprise)表明置信区间设置得太过紧密。很多研究中一种典型的结果是意外率达到15-20%,此处,精确的校准会产生2%的效果。这种被称为过度自信的现象是普遍而顽固的。业已证明,即使在研究对象的最大利益得到很好地校准的情况下,过度自信仍然存在。
  
  在人们的表述伴有概率数字时,校准(calibration)也会得到检验。例如,当某人告诉你,她“99%地确信”某事将发生时,你应如何评价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地说,如果某人告诉你她有99%的把握,你明智的做法是假定相关的概率为85%。或许会令你很不舒服,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这个建议甚至可以应用于你对自己直觉的自信!
  
  现已发现有两个专业群体能够理智地校准,即:星相学家及障碍赛跑选手。这两个专业领域中的人学会了适当地校准,因为他们的职业有三个特点:他们每天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做出明确的或然预言;以及他们得到有关结果的迅速而准确的反馈。对于专家或非专家来说,当这些条件不满足时,过度自信就是可以预料的结果。
  
  某些理财专家可以满足良好的校准所要求的这些条件;非专业的投资者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因此,他们容易显得过度自信。
  
  建议一:
  
  ▲ 记录你自己过度自信的实例。
  ▲ 在对客户做陈述时注意你性格上过度自信的倾向。夸张的陈述会有助于吸引客户,但是如果你无法兑现诺言,反而会使你麻烦不断。
  ▲ 让客户了解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
  ▲ 不要让客户用他们的过度自信来影响你。如果你让他们影响到自己,你就会对业绩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将导致你与客户的关系很快破裂。
  
  
  说明:calibrate/calibration校准,似乎还有更好的译法,请诸位朋友指正。
  
乐观主义(Optimism)
  
  问题2。你认为自己的驾车水平如何?把自己和公路上遇到的司机比较一下,你的水平是在平均之上,平均水平,还是在平均之下?如果某个熟人买进一支后来表现不好的股票,你认为他是做错了还是运气不好?
  
  另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偏差存在于不对称效应(asymmetric effects)之中:由于乐观主义倾向的存在,大多数人的信念都存在着偏差。乐观主义者夸大了他们自己的才能:这就是超过80%的司机相信他们的驾车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就象Lake Woebegon里所有的孩子一样)的原因。他们中的多数人肯定是错误的。
  
  乐观主义者还会低估他们无力控制的坏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举例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相信,与同学相比,自己不大可能在50岁之前生癌或者得心脏病。
  
  最后,乐观主义者还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即:他们夸大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程度。他们容易低估机会在人事中的作用,并且错误地将机会的游戏(games of chance)理解为技巧的游戏(games of skill)。(译注:这段话很有意思,表明了作者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过度自信与乐观主义的结合是一剂烈酒(a potent brew),它使人们高估自己的学识水平、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它也会使人们容易遭受统计意外(statistical surprises)的打击。然而,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人们本应该对自己预言失败的事件感到意外的,他们却常常不感到意外。
  
  建议二:
  
  ▲ 抑制你在给客户提建议的行为中过度乐观的自然冲动。比如,考虑一下可能出错的事情。
  ▲ 因为你更容易记住自己的成功,保存一个过去你所做的不成功的建议的清单。
  ▲ 向你的客户传达现实的成功机会。
  ▲ 在向客户提供历史数据时,要抑制住自己倾向于提供正面数据的诱惑。
  ▲ 有懊悔倾向(regret-prone)的乐观主义者对于他们自己及试图帮助他们的专业人员,都是最差的性格组合。因此,及早识别出客户这种性格取向是很有用的。
  
事后明白(Hindsight)
  
  问题3。回忆一下美联储最近一次的举措,报刊上有关于它的推测。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你所估计的美联储将如实际所做的那样做的概率是多少?
  
  你是否确信自己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在事情发生前那天自己的信念?如果你能够准确地回忆起,你就属于少数人之列。心理学证据指出,人们几乎无法在事后再现他们事先所考虑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当人们夸大自己事先所估计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多数人受到了“诚实的”欺骗。这是事后明白偏差(hindsight biases)的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另一种事后明白偏差,对于见识广博的专家没有预测到的事件,在它们发生后通常显得几乎是必然发生的。金融界的权威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例子。每天,在收市前一个小时内,人们可以从广播中听到专家非常自信地解释市场为何会如此表现。听众会从中得出不正确的推断,认为市场行为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所以能被事先预测到。
  
  如果市场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事件当然会使很多人改变他们先前的所为,而市场行为也会发生不同的衍变。每个人要应对市场事件的人都熟知这一连串的推理,但是,人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渴望能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做出解释。
  
  事后明白错误(hindsight errors)在两个方面是有害的。首先,事后明白容易助长过度自信,滋生出“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可预测”这样的错觉。其次,这是理财顾问经常学到的一种痛苦的教训,在投资者的心目中,事后明白常常把合理的风险事件变成愚蠢的错误。在一支股票的价格下跌之后,其下跌似乎是必然的。那么,理财顾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建议卖掉它?
  
  事后明白是投资者产生懊悔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偶发事件过度反应(Over-Reaction to Chance Events)
  
  问题4。掷一枚硬币,下列结果中哪一种更可能发生:HHHTTT及HTHTTH?
  
  在这个问题中,掷一枚硬币产生这两个结果可能性是一样的。然而,问题的两个结果中只有一个看起来是随机的,另一个则看起来是规则的。大多数人错误地相信,第二个结果比第一个更可能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会过快地感知到事件的随机结果中偶然的规则。这个观察结果有时被称为“热手(hot hand)”谬论,因为在Gilovich,Vallone和Tversky(1985)对职业篮球选手所做的经典研究中,它已为大量的事实证明。
  
  观察者和参与者普遍相信,在比赛中选手们表现得时“热(hot)”时“冷(cold)”,与他们长期的平均水平有关。Gilovich,Vallone和Tversky分析,选手们在数百场比赛中的投篮结果(包括场内投篮和罚球线上罚球)。全面的分析显示,某个选手长期的命中百分比与预期的纯粹出于偶然的结果相比,并没有发现更多的偏差。
  
  至少在职业篮球运动中,热手是一种错觉。人脑是一种模式寻找装置(pattern-seeking device),而且,它会产生强烈的偏差以适应在事件的任何显著的结果中偶然因素都在起作用这样一种假说。
  
  热手谬论在金融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它(指热手谬论—译注)毫无理由地相信连续几年取得成功的基金经理的要求。将偶尔的重要性归咎于偶发波动的倾向,还会导致投资者对任何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对篮球来说,热手谬论会导致教练对命中或失手这些侥幸的结果反应过度,教练在指挥比赛中会倚重某位“热(hot)”选手,或者过早地将“冷(cold)”选手打回板凳上。对金融来说,同样的心理怪僻会导致投资者将感知趋向于不存在之物,并根据那些错误的印象采取行动。
  
  Odean(1998)报告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模式,这是他对个人投资者通过某家经纪行进行的成百上千的交易活动所做分析的结果。他发现,当个人投资者卖出一支股票并马上买进另一支股票时,在第一年,他们卖出的股票的表现,平均(不考虑交易费用)要比他们买进的股票的表现好出3.4个百分点。这种高成本的过度交易可以用我们讨论过的两种偏差来解释:人们对不存在之物的感知模式,以及他们在对不确定的事件做出判断时太过于自信。
  
  建议三:
  
  ▲ 问问你自己,你有没有真实的理由相信自己比市场懂的还多。
  ▲ 在做出主动的决策之前,考虑交易是基于随机因素的可能性。在进行交易之前,列出不是基于随机因素的原因。
  
概率的非线性权重(Non-Linear Weighting of Probabilities)
  
  问题5。
  
  你有机会赚取2万美元。不知道确切的概率。考虑以下三种结果:
  A. 概率为0或1%
  B. 概率为41%或42%
  C. 概率为99%或100%
  A、B、C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对于制订决策是否具有相等的重要性?你能否根据它们对偏好的影响对它们排序?
  
  理性选择理论(Th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告诉我们,不确定的期望应该用可能结果的效用的权重来评价,每种结果按照发生的概率确定其权重。以概率确定权重暗示着,具有1%概率的可能结果,其权重应十倍于具有0.1%概率的结果。另一个暗示是,某一事件的概率1个百分点的增量,应该对结果的权重具有同样的影响,无论最初的概率是0%,41%或是99%。
  
  正如读者在考虑问题5时肯定会发现的,直觉上,风险与机会并不服从这项准则。将某一期望事件的概率从0提高至1%,或者从99%提高至100%,比起将概率从41%提高至42%,人们愿意支付更多的代价。
  
  人们以高度有规律的方式偏离了概率权重的原则。与确定某种确定性(假定概率为1)的权重有关,人们高估小概率并低估中等和大概率;尤其要说的是低估大概率。
  
  这项准则解释了我们了解的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制订决策的大部分情况。尤其解释了,比起其他具有相等的期望价值的风险事件,人们更喜欢long shots的原因;对long shots的偏好,是因为获胜的小概率被大大地高估。因此,多数人会发现,有1%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比价值10元的礼物更吸引人。而且,如果有99%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多数人为了消除丢掉奖金的可能性,愿意支付比10美元高得多的代价。总的来说,不对称的概率权重使得人们既喜欢购买彩票,又喜欢购买保险单。
  
  译注:1、long shot,指获胜机会非常小的赌局,如赛马、彩票等。
  2、“有1%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比价值10元的礼物更吸引人”,这里期望价值是相等的,都是10美元。
  3、“……多数人为了消除丢掉奖金的可能性,愿意支付比10美元高得多的代价。”这里,丢掉奖金的可能性(概率)为1%,代价为1%*1000美元=10美元。
  
一点说明:
  
  卡尼曼这篇文章采用的格式是:提出问题--举例分析--提出建议。拿“对偶发事件过度反应”这一节来说,卡尼曼其实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偏差,这就是人们容易根据个别的、偶然的规律来推断整体并形成普遍的规律,更糟糕的是,人们还会用这种有偏差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记得论坛中乙木兄还是谁提出过相似的问题:某种方法连续正确1000次,第1001次还是正确的吗?实践中,绝对多数投资者其实就是这么做的,甚至包括专业人员所做的实证分析。
  
  卡尼曼在本文中只是提出心理学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投资”方法。在范.K.撒普的《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一书中,作者实际上指出了应用卡尼曼理论的一种途径,即:应用于指导交易系统的设计。至于投资者心理学和行为金融理论的直接应用于交易系统,在别的论著中有专门的论述,以后会逐步译出。
  
人们偏重变化(Changes),而不是状况(States)
  
  问题6。假设你比今天的你多出20000美元的财富,而且你要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获得5000美元,或者
  B.50%的机会赢得10000美元,50%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问题7。现在,假设你比今天的你多出30000美元的财富,而且你必须在下列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C.输掉5000美元,或者
  D.50%的机会输掉5000美元,50%的机会什么都不输。
  
  如果你象大多数其他人一样,那么:1)你可能几乎不在意有关比你自己多出一笔确定数额财富的初始陈述;2)你可能感觉这两个问题非常不同;而且,3)如果你选择一个问题中的风险事件及另一个问题中的确定事件,你可能选择问题7中的风险事件及问题6中的确定事件。
  
  这样一种考虑这两个问题的方式,尽管感觉上是完全自然的,但是却违背了理性决策的一项重要原则。一个绝对理性的决策者将视这两个决策问题为完全相同的,因为它们用财富状况的公式表示是等价的(指A与B,或C与D—译注)。在这两个问题中,你在比今天的你多出25000美元财富或者接受一个风险事件之间有一个选择。对于这一风险事件,你最终可能多出20000美元或者多出30000美元的财富,其概率是相等的。
  
  这一论断是简单的:对于一个绝对理性的决策者,要紧的是他或她最终能得到的,而不是过程中发生的损益。这样一位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问题6和问题7中的风险事件或者确定事件,而不是象大多数人那样有所偏好。在这部分的分析中,某个在两个问题中做出不同选择的决策者,必定受到了与损益有关系的不相干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将财富效用的最大化这一更重要的目标记在心里。
  
  对于问题6和问题7中相等陈述的富有逻辑的论断是令人难以置疑的,但也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愿意参加这种对每种风险事件的结果表面上增加他或她的财富的无意义的训练。事实上,大多数读者可能忽视有关他们财富变化的初始陈述,因为财富的这种变化根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偏好。它是一个通用的练习,只考虑直接取决于所做选择的损益,以简化决策问题。然而,这个通用的训练是一种错误源,因为它导致人们对于“同一”问题的替代公式,做出不一致的选择。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几项重要的意义。首先,总是可能对同一个决策问题进行广义(比如财富)或者狭义(比如损益)构架(frame);广义和狭义构架通常会导致不同的偏好。其次,通过采用广义构架并将注意力集中于状况(比如财富)而不是变化(比如损益),可以最好地符合理性的要求,不过,我们承认,狭义构架更容易,更自然,而且更常见。
  
  建议四:
  
  ▲ 在向给客户提供有选择的行动方针时,要用最为广义的构架来表达。
  ▲ 确保所选择的构架与客户有关(比如财富)。
  ▲ 对于主要目的是退休后生活的客户,考虑将财富水平转换为在退休期间能够被预期的年金收入额。
  
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图2概括了我们已经学到的关于人们如何评价损益的大部分内容。价值函数取一个为零的价值作为中间结果,称为参考点。参考点通常等于现状(即,目前的财富状态),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参考点符合个人有理由预期的结果,有时候是因为其他人已经得到了结果。在我们稍后讨论的其他情况中,参考点由问题的构架决定。
  
  价值函数的两个特点对于理解许多决策行为是重要的。
  
  1. 函数对于损失比收益更陡峭,这个特点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2. 函数的两条分支曲线分别用特殊的数学关系描述,它暗示着一个我们将称为风险态度的近似对称性(near-proportionality of risk attitudes)的结果。
  
  问题8。某人邀你对掷硬币下注。如果你输了,你会输掉100美元。如果要使你接受这个赌局,最小的收益是多少?
  
  问题8具有代表性的答案位于200-250美元的区间内,其中,收益相对损失的比率非常高。这个数字反映了人们在损失与收益的评估中存在的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它解释了很多值域中的决策行为。
  
  例如,Benartzi和Thaler(1995)在最近一篇重要的文章中,研究了损失厌恶在股票和债券定价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从对历史上年度真实回报的观察开始,股票的回报达到7%,而T-bills的回报则低于1%。尽管存在这种惊人的差异,但这两种资产的市场是均衡的。
  
  他们对这一证券溢价难题(equity-premium puzzle)的解决办法是,人们应考虑这两种资产年回报的概率分布,并将可能损失的权重定为收益权重的2.5倍,如图2中的价值函数所示。当然,对于股票来说,损失的概率更大,而负的结果的额外权重也需要有更高的回报作为全面补偿,这样才抵得上更安全的资产的吸引力(指T-bills这种风险很小的资产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的吸引力—译注)。
  
  建议五:
  
  ▲ 某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厌恶损失。评估你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
  ▲ 不要向损失厌恶的客户推荐高风险投资。除非他们乐观地低估风险,他们才会接受这样的投资。
  
  译注:T-bills,即treasury bills, 美国短期国债,期限少于一年,采用竞价发行,不象大多数债券那样支付固定利息。
  
  
  问题9。何种确定收益才与下面的风险期望想匹配:50%机会赢得1000美元,50%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某一风险期望的现金等价(cash-equivalent)是指象期望一样有吸引力或者令人反感的收益或损失的确定数额。大多数人会为问题9中的风险事件设置少于400美元的现金等价。
  
  现在,假设可能赢得的数额为5000美元,然后为20000美元,请回答同一个问题。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现金等价几乎与奖金的数额同比例增长,尽管可能比奖金增长得稍慢一些。在现金等价的研究中一种醒目的发现是,当某一期望所有可能的结果以一个小倍数增长时,现金等价几乎也以同样的倍数增长。这个观察结果被称为风险态度的近似对称性。正如我们稍后将了解到的,它是理财决策中某些重要错误的一个根源。
  
  在理财顾问中也存在着风险对称性。Kahneman和Thaler在一项培训中,向某家专业机构的一群理财顾问提出了针对一个富裕家庭全面理财建议的方案。有一半顾问被告知,该家庭拥有3000万美元资产,并且每年开支20万美元。其他顾问考虑了除了资产(600万美元)和开支(12万美元)以外,所有细节都相同的一个方案。顾问们建议的应投入证券的资产比例在两种方案中几乎是一样的:对于较富裕的家庭为66%,对于富裕程度稍差的家庭为65%(即分别拥有3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财产的家庭—译注)。当这些顾问被要求考虑这两种方案,并决定他们是否会对两种方案推荐同样的证券投资比例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会建议较富裕的家庭更多地持有证券资产。
  
 对构架理论的补充说明
  
  一、概念
  
  构架(Frame/Framing)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而构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则是行为金融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所谓构架效应,是指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相似的表达,会引导投资者选择不同的选项。
  
  二、一个关于肺癌治疗的经典实验
  
  1、生存构架(Survival Frame)
  
  手术:100个手术病人中,90个在手术后存活,68人活1年以上,34人活5年以上。
  化疗:100个病人能全部在化疗过程中存活,77人活1年以上,22人活5年以上。
  
  2、死亡构架(Mortality Frame)
  
  手术:100个手术病人中,10人在手术中死亡,32人在1年内死亡,66人在5年内死亡。
  化疗:100个病人中,无人死于化疗,23人在1年内死亡,78人在5年内死亡。
  
  结果:在生存构架中,18%的答卷者选择化疗;在死亡构架中,44%的人选择化疗。
  
  三、构架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
  
  1、价格制定(Thaler,1980):超价还是打折?前者价格差表现为收益,后者表现为损失。
  
  2、税收政策(Schelling,1981):税收减免还是补贴?
  
  3、工资形式(Kahneman,1986):调查发现,在评价公司的公平性上,职员更在乎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比如,12%的通胀率基础上的 5%的工资涨幅,相对于,无通胀情况下7%的工资下降,更难以令人接受。
  
  四、思考
  
  所谓构架,通俗地讲,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收益与损失、死亡与存活等一正一反两个角度)、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来考察某一事物。提一个问题,试用构架理论来考虑一下:
  
  国有股减持(或公股流通)是让利,还是牟利?
  
风险事件的形态与吸引力(The Shape and Attractiveness of Gamblers)
  
  问题10。考虑表1中的8个风险事件。它们是否按照吸引力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的?
  
  表1 具有相同期望价值的风险事件的相对吸引力
  
  风险事件 报偿1(美元) 报偿1的概率(%) 报偿2(美元) 报偿2的概率(%)
  A 5,000 95 105,000 5
  B 5,000 50 15,000 50
  C 1,000 10 11,000 90
  D 1,000 90 91,000 10
  E 2,000 50 18,000 50
  F 0 50 20,000 50
  G -2,000 90 118,000 10
  H -5,000 50 25,000 50
  
  注:每个风险事件都有相似的形式。例如,对于风险事件A,个人面对的就是95%的机会赢得5000美元回报及5%的机会赢得105000美元回报的风险事件。
  
  表1中所有风险事件都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并且都有一个10000美元的期望价值(比如风险事件H,期望价值是-5000*0.5+25000*0.5=10000美元—译注),不过,期望价值的“形态”不同;这两种结果可以有相同或迥异的概率,且小概率结果比概率较大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某些风险事件包括了可能的损失,其他的则不包括。
  
  表1中风险事件的顺序是由一组金融分析师确定的,要求他们按照风险事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进行排序。总体来看,个体相对平均排序的偏差比较小。
  
  显然,表1中理想的风险事件,是大概率中等收益与小概率非常大的收益的组合。Lopes(1987)指出,个体喜欢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等级证券(high level of securities)组合的风险事件;这种期望与较多的希望及较少的恐惧有关。按照这种观点,理想的风险事件是彩票的吸引力(取决于对小概率大赢利的高估)与较小的确定收益的吸引力的组合。
  
  建议六:
  
  ▲ 老练的理财顾问应该想到用引申的说法弥补在做出部分积极的预言时消极结果的限制。
  ▲ 具有较高网络价值的客户可能也会接受许多证券相关的结构性票据。这些品种正日益为机构投资者所喜好。
  ▲ 对于低端客户,证券相关品种的年度固定回报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 当然,理财顾问应该熟悉并比较这些投资工具的价格。
  
  
  说明:本节中涉及到美国市场的一些证券品种,这些券种总的来说是低风险、低收益的。因对之缺乏了解,在翻译中对部分用语感到十分困惑,有请熟悉的朋友指正!
  
 买进价格作为参考点(THE PURCHASE PRICE AS A REFERENCE POINT)
  
  问题11。投资者A大量持有某支股票,他最初的买进价是每股100美元。投资者B大量持有同一支股票,她的买进价是每股200美元。该股昨天的市价是每股160美元,而今天跌到了每股150美元。A和B两个投资者,谁的感觉更糟糕?
  
  大多数读者会同意,B比A感觉更糟。产生这种直觉的原因是,投资者A可能会将股价下跌的坏消息视为收益的减少,而B会将同样的消息视为损失的扩大。因为价值函数对于损失比收益更陡峭,每股价格10美元的差异,对B比对A更重要。
  
  如上述例子所说明的,我们总是希望投资者自己了解他们以何种价格在一支股票上进行实际的投资行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将该价格用作参考点。因此,最初的价格决定了现在卖出股票将产生收益或者产生损失。
  
  这一心理学事实的一项重要结果被称为卖出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很显然,投资者不情愿认识到自己的亏损。例如,考虑一个投资者,她需要现金,而必须卖出自己持有的两种股票中的一种;其中,一支股票涨了(即帐面赢利—译注)而另一支则跌了。Odean(1998)研究了一万个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记录,结果显示投资者更加可能卖出那支下跌的股票。
  
  建议七:
  
  ▲ 亏损风险对于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亏损是个相对的字眼。确定参考点,并由此计算赢利或亏损。
  ▲ 因为卖出效应是一种影响力很大的偏差,所以,要向客户提供真实的专门例子,最好“让赢利充分增长”并“止住亏损”。
  ▲ 在做出买进决策之前,讨论将来卖出的条件。
  ▲ 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切勿在不经意间强化对偶发事件过度反应的倾向。
  
狭义构架(Narrow Framing)
  
  问题12。假设你面对下面一对同步的决策。首先检查一下两项决策,然后指出你偏好的选项。
  
  决策12-1:做出选择:
  A、2400美元的确定收益。
  B、25%的机会赢得10000美元,75%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决策12-2:做出选择:
  C、7500美元的确定损失。
  D、75%的机会损失10000美元,25%的机会什么都不损失。
  
  即使提醒过他们注意避免狭义构架,绝大多数人仍在决策12-1中选择A,在决策12-2中选择D。在决策12-1中,确定事件似乎最有吸引力。在决策12-2中,确定损失最令人反感,而什么都不损失的机会导致对该风险事件的偏好。
  
  大多数决策者发现,他们很自然地跟随自己对每个问题的偏好,这会出什么错?现在,考虑下列决策问题。
  
  问题13。做出选择:
  A、25%的机会赢得2400美元,75%的机会损失7600美元。
  B、25%的机会赢得2500美元,75%的机会损失7500美元。
  
  问题13比较简单。每个人都正确无误地偏好选项B,而不是选项A。然而,如果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后面的选项A是由问题12中对A和D的选择得到的,与大多数人一样,这可能是你所做的选择。问题13中的居于优势的选项B,是将前面问题中被大多数人排斥的两个选项组合起来得到的。
  
  绝对理性的决策者会采用一种宽广的视野看待决策12-1与决策12-2。事实上,这样一位决策者会立刻将组合的决策体现为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待自己的理财选项,即所有因素均以财富的最终状态(final states of wealth)这一术语表示。宽广的视野会使决策者在第一对问题及其他许多同类决策中,避免选择居于优势的选项。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们有投资者孤立地而不是采用广义构架来考虑决策问题的足够的实例。这些实例中的一部分是简单的错误,但是投资者却错过了实施多样化投资、对冲或者自保的机会。在其他情况中,狭义构架来自于保持复杂的心理会计(mental accounts)的习惯做法。可能有日常开支的预算;可能有某个与孩子的教育储蓄区分开来,专门用于度假的储蓄帐户,等等。对费用开支、储蓄与风险的态度,对于不同的帐户差别很大。因此,人们会为了孩子的教育省钱,同时也会借钱买车;如果有一笔意外之财,他们会将其投资于充满风险的投机事件中。但是,对于专用于退休生活的储蓄,他们是不会那样做的。
  
  建议八:
  
  ▲ 鼓励客户在制订投资决策时尽可能地采用广义的构架。
  ▲ 在为客户制订投资政策时,请遵循同时考虑到投资者所有目标的一套严密的程序。避免常见错误做法,即针对投资者每个目标分别制订投资政策的做法。
  ▲ 提醒客户注意狭义构架的成本(即,包括同时发生的储蓄和借贷在内的成本)。
  ▲ 不要走极端。在广义构架更可取时,对于那些将心理会计用作一种自我控制的工具的投资者,或者那些承受在“安全”的帐户中亏钱的过度压力的投资者,使用心理会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重复下注与风险策略(Repeated Gamblers and Risk Policies)
  
  问题14。对以下风险事件下注一次,你的现金等价(cash-equivalent)是多少:50%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或者50%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问题15。对以下风险事件下注5次,你的现金等价是多少:50%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或者50%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大多数读者会为问题15设定一个比问题14的现金等价大5倍的现金等价。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很好的根据:由于统计的累计,第二次建议相对于第一次风险较小。现在考虑:
  
  问题16。给你一次对以下风险事件下注的机会:50%的机会赢得1000美元,或者50%的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稍后会有更多的对这一风险事件下注的机会。你对目前机会的现金等价是多少?
  
  某个对选项进行狭义构架的决策者会无法区分问题14和问题16,而且会对这两种情况设定同样的现金等价。这可能是一个代价很大的错误,因为它没有利用统计累计会降低一组风险事件的相对风险这样一个事实。不考虑未来风险机会的决策者,总是表现得似乎目前的决策问题就是他要做的最后一项决策。除了临终的决策(即遗嘱—译注),当然,这种说法不太恰当。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决策者采用狭义构架孤立地考虑他们的决策问题,并且在决策中受到选项直接有效的吸引力的驱使。相比而言,理性的决策者采用更为广义的构架来评估结果,并且按照普遍的风险策略制订具体的决策。合理的风险策略也会对可能遇到的更多风险机会出现的频率加以考虑。
  
  当然,生活通常会为对小赌注下注提供比对大赌注下注多得多的机会。对生活中这一事实敏感的风险策略,实质上容许小赌注比大赌注有更大的风险。基于狭义构架的决策趋于显现出承担风险的近似对称性;这通常意味着对小赌注风险的容忍度太低,而对大赌注又冒太大的风险。
  
  建议九:
  
  ▲ 鼓励客户采纳并遵循合理的风险策略是理财顾问的重要任务之一。
  ▲ 策略的部分内容是确定客户对于不同的风险期望的厌恶程度(比如,亏空风险、不稳定性、亏损风险等)。
  ▲ 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统计累计所起的作用上,或许是对付非理性损失厌恶(unreasonable loss aversion)最好的办法。
  
短线与长线观点(Short and Long Views)
  
  问题17。在过去的71年中,有多少个百分比的月份中股票是赚钱的?平均损失对平均收益的比率是多少?另外,按照连续的五年周期(从某个月份开始)中的百分比回答同样的问题,
  
  持有风险资产的投资者,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在心理上将自己与自己的投资“捆绑”起来。对于不同的个人这一时间长度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对这种“捆绑”的一种表示方法,是投资者监控该项投资并审查其运行状况的频率。某些神经紧张的投资者会非常频繁地审查;别的人则较少关心短期波动。如Benartzi和Thaler(1995)所指出的,投资者的这一特点反映了他们在市场中的经历,同时,也会决定着他们对风险的偏好。
  
  对于极端的情况,假设有一位观察对象,他根据股票在过去一个月中的表现以及自己对最近的将来的预期,每个月选择一次股票资产的配置。在过去71年中,有62%的月份股票是赚钱的,平均损失与平均收益一样,均为97%。以月度为单位的损失厌恶的投资者不会喜欢这类风险事件,他会每个月一次将自己的资金投向比较安全的资产,并且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现在,假设某个投资者决定在以后的五年中将自己“捆绑”在某种资产配置上。同样是对过去71年历史的回顾,从这位投资者的角度将会看得更加清楚:五年周期中90%的时间股票是赚钱的,而平均损失仅为平均收益的63%。如果愿意采取长线观点,即使是损失厌恶的投资者也会投资于股票。
  
  Benartzi和Thaler(1995)将这一思路应用于一项对金融市场的分析中。他们假定投资者是短视的损失厌恶者,并使用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回报不同的观察结果得出投资观点。上述投资者将会从中发现,这两种形式的投资同样具有吸引力。该项研究大约一年后得出了结果。从他们的分析中得出一项重要的结论,考虑得更长远的投资者愿意承担为比较短视的投资者所排斥的风险,即使他们基本的风险厌恶是一样的。
  
  建议十:
  
  ▲ 让投资者明白采取长线观点的重要性。
  ▲ 许多客户喜欢在嘴上说长线而实际上做短线。更多地关注投资者过去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将来要如何做。
  ▲ 及早发现哪些客户最缺乏恒心,最难以做到长线投资。
  ▲ 切勿让帐户陈述强化短线思维。设计帐户陈述时,少强调最近的一个季度的表现,而多强调帐户有史以来的表现。
  ▲ 理财顾问和投资者应事先就一系列操作程序达成一致,以防投资者因为凭感觉或者对突发事件下意识的反应,一时冲动对投资组合做出调整。
  ▲ 如果投资者确实出现冲动情况,并且基于短线的考虑对投资组合做出重大调整,而且交易结果并不理想,理财顾问应在投资者下一次再出现强烈的冲动时,委婉地向客户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承担决策的后果(LIV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DECIDIONS)
  
  在投资者的预测、诊断与管理中,不安和懊悔是可信赖的理财建议的核心要素,因此也是理财顾问的工作描述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理由:
  
  1、 投资决策在一段时间内兼具心理上与财务上的双重后果。可能有忧心忡忡或骄傲自满,得意洋洋或懊悔不休,有时也有罪恶感(比如,某人进行投机并输掉省下来专用于某一目的的金钱)。最佳理财决策(即绝对理性的投资者制订的决策),对于一位不能很好地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投资者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而且,如果最佳决策意味着投资者可能在错误的时间改变既定的投资方针,那么这种最佳决策确定是不切题的。
  2、 没有人喜欢亏损,但是,懊悔使亏损造成的伤害越发严重。显然,亏损的投资者相信他应该预测到自己投资的拙劣表现,这种感觉比相信失败的结果无法预测还要糟糕。
  3、 那些具有懊悔倾向的投资者也会就他们看出错误的东西责备理财顾问。事后明白(hindsight)偏差与懊悔的结合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毒剂(toxin,比喻极为有害的情绪—译注)。有了事后明白的帮助,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理财顾问为什么没有提供良好的建议?
  
  建议十一:
  
  ▲ 追求客户全部福利的最大化(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全与财务健全)。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客户最终将妨碍你采取步骤追求其财务健全最大化的尝试。
  ▲ 作为情绪因素(例如,风险厌恶,对某种资产的非理性恐惧,懊悔倾向等)的对立面,应该更加重视客观因素(例如,投资观念,流动性需求),但是,对于不同的客户没必要同样地偏重客观因素。
  ▲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相信客观因素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为有恐惧和懊悔倾向的客户设计使其懊悔和损失降至最低的建议是合适的。
  ▲ 如果在客户目标与客户的心理状态所允许产生的行为之间出现极端的不配合,理财顾问应考虑终止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疏失懊悔与过失懊悔(Regrets of Omission and Commission)
  
  问题18。保罗先生持有A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曾考虑将手中的股票换成B公司股票,但是他最后决定持股不动。他现在发现,如果他换成B公司的股票,他的财富会多出20000美元。乔治太太持有B公司的股票。去年,她将手中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股票。她现在发现,如果她拿着B公司的股票不动,她会多出20000美元的财富。保罗先生与乔治太太谁的感觉更糟?
  
  几乎大家都同意,乔治太太可能比保罗先生的感觉更糟,尽管用经济学术语来表示,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之间基本的差别是,乔治太太遭受到过失懊悔(regret of commission):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懊悔。相反,保罗先生遭受了程度较轻的疏失懊悔(regret of omission):他后悔没有做某件会使他更富裕的事情。这两种不同的懊悔情况,与业已得到证明的损失(人们对此感觉强烈)与机会成本(没有赢到)之间的区别有关,机会成本(opportunities costs)所引起的痛苦似乎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人们习惯于对引起坏的结果的事件不平常的方面反复思索,而且将他们的懊悔集中于这样不平常或反常的方面。尤其,人们最可能对他们觉得与自己“不适合的(out of character)”行为(甚或没有行为)感到懊悔。如果他们听从某人的建议而脱离自己常规的路径,懊悔情绪就会很容易转化为怨恨或愤怒。
  
  译注:本节分析了造成懊悔情绪的两种不同的情况。疏失懊悔(Regrets of Omission),意为因为没有做某件正确的事情而造成的懊悔;过失懊悔(Regrets and Commission),意为因为做了某件错误的事情而造成的懊悔。哪位朋友有更好的译法敬请告知,多谢!
  
懊悔与承担风险(Regret and Risk-Taking)
  
  问题19。考虑你所做的某个现在后悔的糟糕决策。它是去做某件事情,还是阻止去做某件事情的决策?机会在结果中起了什么作用?
  
  尽管大多数人感到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比没有去做的事情的懊悔程度更深,但是也有例外,而且这些例外情况在投资中显得很重要。Kahneman和Thaler在一次未刊行的调查中,要求100多位富裕的投资者回忆他们最为懊悔的理财决策,并确认该项令他们感到懊悔的决策是去做某件事还是不去做某件事。同其他小组中得到的结果一样,这些富人中的大多数报告说,他们感到最为懊悔的决策是他们所做的某个行为。报告疏失懊悔的少数人倾向于具有另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一般在投资组合中不同寻常地高比例持有股票。这项研究表明,比起因尝试的失败而懊悔的人,因机会的错失而懊悔的人倾向于承担较大的风险。
  
  风险承担者另一个特点与他们如何看待运气的作用有关。所有答卷者都被问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将两种结果归因于运气:一种是他们感到自豪的结果,另一种是他们感到懊悔的结果。对于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风险承担者倾向于分配给运气较少的作用。用我们曾经讨论过的术语来说,控制错觉(the illusion of control)有助于人们承担风险并与风险共处。有关这些话题的一份小清单预示,对富人持有的证券的真实准确的披露,比起诸如财富、年龄或者现实收入等常规指标要好得多。
  
  建议十二:
  
  ▲ 鼓励投资者勇敢地面对自己懊悔倾向。
  ▲ 确定你的客户最可能的懊悔类型。问投资者一个问题:“如果这支股票暴涨了而现在你却没有买进,你是否觉得自己象个傻瓜?”或者:“如果你买进了,这支股票先涨后跌,你是否会告诉自己应该已经根据自己的直觉在它上涨后及时卖出?”
  ▲ 如果客户特别容易犯过失懊悔的错误,尤其应该注意在他们的投资策略或决策中所发生的与他们不相适宜的激烈变化,因为在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时客户会无法坚持既定的投资方针。
  ▲ 广义构架会有所帮助,因为它通常会使人注意到赢利抵消了亏损,而亏损则是目前懊悔的焦点。重新设计帐户陈述,多加突出整个投资组合的表现。
  
一份给理财顾问的清单(A CHECKLIST FOR FINANIAL ADVISORS)
  
  完成下表中的清单。回答“从不”、“偶尔”或“经常”。如果你的答案是“偶尔”,就记1分。如果你的答案是“经常”,就记2分。在清单后面有对得分的分析。
  
  你做下列工作的频率如何?
  
  1、 鼓励客户采用广义的观点看待他们的财富、期望和目标。
  2、 鼓励客户采取长线投资策略。
  3、 鼓励客户不要太频繁地监控投资结果。
  4、 与你的客户讨论将来产生懊悔情绪的可能性。
  5、 问问自己,某项行为方针是否适合你的客户。
  6、 当一个通常很谨慎的投资者被某一风险投机事件吸引时,核实客户是否对概率有一种现实的观念。
  7、 鼓励客户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一般决策和重大决策的风险。
  8、 尝试根据客户最喜欢的“形态”(比如,保证具有小机会大收益的良好回报)来构造客户的投资组合。
  9、 让客户了解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
  10、 确认你的客户对于风险的不同方面的厌恶,并且在制订投资方案中体现他们的风险厌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视巴菲特式投资心理:招招针对人性弱点

巴菲特法则是沃伦·巴菲特42年成功投资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则,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秉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考虑到美国股市在过去20年增长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资者未能盈利的严峻事实,长期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证明巴菲特法则是投资界的黄金法则。







  然而,尽管巴菲特法则为广大投资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应用巴菲特法则获得成功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则执行的最大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与超越,二是对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股票背后商业运营的洞察力(将另文论述)。任何投资市场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动,因而对他们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资市场的独特视角。

  直觉判断与四大错觉思维

  “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

  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人类的直觉,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心灵活动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却无法知晓。”人类的思维、记忆、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直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及处理问题时的心理捷径。股市中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均是无意识的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疯狂地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不断重演非理性繁荣与非理性萧条的循环?就是因为直觉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心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由于直觉存在敏感性、即时性、既定模式反应等特征,直觉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现象、过度自信倾向等错误思维,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充分反映了出来。

  1.事后聪明偏见

  所谓事后聪明偏见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事后诸葛亮”就是指这一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事后聪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错觉思维使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资中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对伯克夏·哈撒韦的投资(当年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给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他被迫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关闭。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于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开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该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能够扭亏为盈。“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巴菲特承认,“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开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2.过度敏感效应

  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与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因素,而低估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并对此作出过度的行为反应。敏感能使人们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加快对此的反应速度,但也会加大反应的幅度,使反应过分。

  以美国“9·11”事件为例。“9·11”事件后,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毁纽约世贸双塔的情景极大刺激了美国公众的神经,于是人们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险性,倾向于选择其他旅行方式,美国航空业随之进入大萧条期。然而,数据统计显示,即使考虑到“9·11”事件的航空灾难,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车旅行的三分之一。过度敏感效应在股票市场投资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股市上涨时,人们往往过分乐观,倾向于相信大牛市是永无尽头的,于是过分推高了股票价格;而股市下跌时,人们往往过分悲观,倾向于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过分打压了股票的价格。巴菲特认为正是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使得股票价格围绕其价值进行过分的波动,为投资带来机会。他认为好的投资者应当利用这一现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1969年当巴菲特发现股票市场中人们已经陷入疯狂时果断抛售了所有股票,并解散了投资基金),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1973、1974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进入熊市后,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仓成功抄底)。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下跌在某种情况下不是坏事,投资机会正是从投资退潮中显露出来。”

  3.信念固着现象

  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越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理论与解释是正确的,就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

  信念固着现象是股票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股票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预测股市的涨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各类证券分析机构也通过预测股价波动获取收益。然而,人们往往会落入信念固着的思维陷阱,在满仓时忽视下跌信号的出现,而在空仓时忽视上涨因素的累积。巴菲特看透了这一思维误区,主张理解投资与投机差异,认为应理性投资而不应非理性投机。应当说,这就是巴菲特法则的思想精髓——价值投资。

  凯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释过投资与投机的差异。凯恩斯认为:“投资是预测资产未来收益的活动,而投机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对格雷厄姆来说,“投资操作就是基于透彻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所关注的就是资产——在我们这里是指公司——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你是投机者,你主要预测独立于公司的价格变化。”以上述标准来看,中国股市目前还是一个投机气氛浓厚的市场。

  4.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是指人们在对过去知识进行判断中存在智力自负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未来行为的预测。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仍然相当乐观。造成过度自信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在他们完全正确的时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从而认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与他们的能力缺陷无关。过度自信倾向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约翰逊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里森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可以说过度自信倾向是人类理性决策的最大敌人,这一倾向还容易使人们产生控制错觉,就如赌徒,一旦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赌技与预见力,一旦输了就认为“差一点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从理性角度来看,进行赌博与购买彩票从概率上来说是一场必输的游戏,然而还是有无数赌徒与彩民由于控制错觉而沉迷于此。

  真正摆脱过度自信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人都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出大盘的涨跌趋势,并通过“逢低买入与逢高卖出”来获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将远远超出大盘指数的涨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统计90%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落后于大盘指数的增长,尽管这一统计数据是如此明显的证据,人们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那部分10%的投资者,而拒绝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组合,认为这是对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为大盘是无法预测的,能够把握的是对股票背后公司价值的评价与未来收益的预测,因此他从不期望于通过预测大盘来获益。

  此外,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在伯克夏·哈撒韦公司1998年年会上他说:“我很敬佩安迪·格罗夫和比尔·盖茨,而且希望把这种敬佩通过资金支持他们转化成行动。但是说到微软与英特尔,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我也不喜欢玩那种对方占优势的游戏。我花所有的时间考虑技术,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这个行业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个聪明的人。确实有人能分析这个行业,但是我不行。”

  从众与群体极化

  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

  从众是指人们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信念。旅鼠行动是经典的从众案例,这种生长在北极的小动物每当种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跳海,自杀身亡。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从众研究试验中,人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倾向。

  从众可以引发群体极化效应,即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可以强化群体成员最初的观点与信念。群体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有两条,一是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可及团体归属感;二是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从众与群体极化效应在人类的投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贪婪的疯狂而拼命追涨时,很少有投资者能冷静而理智地抵制购买的诱惑;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恐惧之中而拼命杀跌时,也很少有投资者能抵制抛售的冲动。这种从众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预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家都看中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不断观察与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它的股价下跌到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时(被大多数投资者忽视),就会果断吃进。很显然,这样做不仅需要专业的价值评估水平,更需要抵制从众压力的坚定意志与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气。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教导他要从股市的情感漩涡中拔出来,要发现大多数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他们购买股票不是基于逻辑,而是基于情感。如果你在正确的判断基础上获得符合逻辑的结论,那么不要因别人与你的意见不一致而放弃,“你的正确或错误都不会是因为别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与逻辑推理正确。”巴菲特遵循了老师的教导,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并将抵制行业惯性作为他所归纳的12条最重要的投资准则之一。在对Notre Dame商学院的学生发表演讲时,他归纳了37家投资银行的失败原因:“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呢?我来告诉你们,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为。”

  根据合理的数据与逻辑得出的理性判断,从不为他人的观点所动;他只投资于自己搞得懂的产业与公司,在公司调研上亲力亲为,从不借助他人的判断。他将投资活动比喻为打棒球,他认为投资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没有选择地击打投过来的每一个球,而投资只需要选择击打那些最有把握击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适的球没投过来之前你只需要躺着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说,巴菲特是少数有理性与勇气爬出虚假信息洞穴获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与事实真相

  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

  国外一些研究伊拉克问题的专家指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出身平民,精明能干,通过奋斗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但他作出了两次关键性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次是入侵科威特,这是基于美国不会武力干预的判断;第二次是在核武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是基于对自身武装力量的过高估计。为什么像萨达姆这样精明的人会犯这种错误呢?专家分析,萨达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级官员所垄断,而这些官员往往或是依据自身利益来歪曲、加工与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以此保住官位。于是萨达姆呆在虚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实真相,作出基于错误信息的错误判断与决策也就理所当然了。

  投资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资市场上活跃着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公募与私募基金、证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资咨询机构、媒体、银行、律师及审计事务所等主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个个体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一个环节,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时常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发布、制造、夸大、歪曲信息。由于信息发布者“裁剪”信息的内容,不少人被虚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纵,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与庄家相互勾结,配合庄家对股价的操纵而制作财务数据、发布虚假消息,最终受损的是普通散户。此外,普通投资者对庞杂信息的识别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阶段我国拟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紧缩效应就被高估,而我国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数(3.2个百分点)使普通投资者低估了通胀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CPI指数的构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样不天天紧张地盯着盘面的变化,这使得他的投资工作非常轻松,他有时甚至在家中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工作,美国股市上世纪80年代末崩盘的那一天他甚至无暇关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应对人性的弱点

  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观地说,直觉、从众等人类本性并不是绝对的缺点,我们的主观体验是构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类对艺术和音乐、友谊与爱情、神秘性与宗教体验的感受源泉。但必须承认,上述人类本性会造成错觉思维、错误判断和错误行为,这一现象在投资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巴菲特法则的核心并不是他所创立的12条投资法则,任何所谓投资真经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灵,只有其背后的真正原则与规律才会永恒,巴菲特在投资活动中对人性心理弱点的克服与利用正是这种永恒的法则与逻辑。人性之所以被称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于自身并难以克服,但仍然有应对之道,人们可以从态度、反思、试错与时间四个维度来修炼自己,克服人性弱点,获取满意的投资收益。

  首先,正确的态度是克服心理弱点的基础。

    我们应当正视与承认人类具有局限性这一事实,这种对人类能力的自谦与怀疑是科学与宗教的核心所在。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对此有精彩的论述,“科学同样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的相互影响。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与冷静的头脑。以下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在投资活动中树立这一态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极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就不能最大限度获取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发现环境的转变与新的规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与操纵,从而陷入无数的投资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方法。

    正如苏格拉底的旷世名言所说:“不加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与总结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资活动与投资决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认识到,“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资决策之前,不要先入为主与过分自信,务必从反对这一投资决策的角度进行思考,试着提出反对的道理与理由,或是咨询其他投资人的意见,尤其重视反对者的意见,这种反思与多重思考会极大地完善、丰富与修正你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

  再次,试错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手段。

    人类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资市场是错综复杂与不断变化的,人们不可能穷尽投资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与规律,因此有效检验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手段就是试错,对可能的投资方法与对象进行尝试性投资,将投资手段与方法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对试错的批评可能在于两点,一是认为试错的代价过于高昂,二是投资的时效性,当发现投资机会时该机会已丧失。对第一种批评的对策是将降低试错筹码,当确认投资决策有效时再进行大笔投资;对第二种批评的对策是试错检验对象的选择,不是具体的投资对象(如具体的股票),而是投资的规律与哲学的检验(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资规律)。

  最后,掌握投资决策时间是克服心理弱点的补充。

    人类的心理本性具有极强的时间敏感性,在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强变弱,理性往往由弱变强。人类大多数的错误都是出现在一时冲动的情形下,人们常常会在一时冲动下做了某种行为,事后又追悔莫及。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事情刚刚发生之时,会夸大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维偏见与决策失误。这在人类投资活动中也很常见,大涨与大跌都会在发生之时极大地刺激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买入与卖出的冲动,而冲动情况下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在中国期市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著名计量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以表彰他们解决了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两个难题,即异方差(time—varying volatility)与非平稳性(nonstationarity)。恩格尔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即ARCH(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模型第一次对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进行了刻画。而格兰杰的协整(Cointegrate)理论为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变量建模过程中松绑了“变量是平稳的”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从而为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提供了可能。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二人的经济成果在期市中如何应用和运用前景如何。

  一、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评述

  1. 恩格尔成果评述

  虽然恩格尔在1982年提出的ARCH模型是为英国通货膨胀率建模,但其思想显然是受此前金融市场的许多异常现象的启发。就在20世纪60、70年代法码(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大行其道之时,股票的随机游走模型遭到了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强有力的挑战。在股票随机游走模型中,收益率序列是白噪声。而曼德尔布罗特发现收益率的分布是尖峰胖尾的,而且收益率序列还呈现长期相关性。曼德尔布罗特据此提出了股票价格的“诺亚效应”(Noah Effect)和“约瑟效应”(Joseph Effect)。所谓“诺亚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偶尔会发生不连续、突发性的大跳跃,并且在一个大跳跃后面常跟着一个大跳跃,在一个小跳跃后面常跟着一个小跳跃,这就是后来在金融学中常说的波动集群(Volatility Clustering )现象。这导致股票收益的分布出现尖峰厚尾的现象,而不是有效市场假说的正态分布。“约瑟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存在长期持续与非周期的循环现象。像圣经里约瑟故事中粮食生产一样,七年丰收,跟着七年饥馑。这导致收益存在长期相关性。虽然曼德尔布罗特的工作并没有阻止经典金融经济学家对股票随机游走模型的喜爱,但它的确启发了两类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恩格尔的ARCH模型;另一个则是分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FIMA(Auto—Regressive Fractional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指在以前信息集下,某一时刻一个噪声的发生是服从正态分布。该正态分布的均值为零,方差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即为条件异方差)。并且这个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噪声值平方的线性组合(即为自回归)。这样就构成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从这个基本思想中可以看出,由于现在时刻噪声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噪声值平方的回归,也就是说噪声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记忆性,因此,如果在以前时刻噪声的方差变大,那么在此刻噪声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大;如果在以前时刻噪声的方差变小,那么在此刻噪声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小。翻译到金融市场,那就是如果前一阶段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变大,那么在此刻市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也往往较大,反之亦然。这就是ARCH模型所具有的波动集群的特性,由此也决定它的无条件分布是一个尖峰胖尾的分布。

  众所周知,金融问题决策的核心是收益与风险权衡。投资组合理论的创始人马柯维茨率先抓住了这一核心,并用数学的语言,即期望与方差来刻画它,由此奠定了经典金融经济学近50年的繁荣。在这套煌煌大论之中,存在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它们认为一种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方差是不随时间改变的,由此也决定了这一大套定价理论与现实市场之间的偏差。而ARCH模型族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比较好地拟合了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分布特性及比较准确地刻画了金融市场风险的变化过程。因此它受到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欢迎。自从它出现之日起,这个模型及其变形被广为引用,它与ARFIMA模型结合在一起是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武库中的高精尖武器。

  2. 格兰杰成果评述

  在经济金融领域,对某一变量的预测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曾经给一度对预测失望的经济学家注入了兴奋剂。但当许多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面前预测再度失灵时,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 Correction Model)却显示了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格兰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一、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所要求的经济变量平稳性假设在现实经济时间序列中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如果把非平稳序列当作平稳序列来进行回归分析就会存在伪回归的问题,即变量间本来不存在相依关系,但回归结果却得出存在相依关系的错误结论,用这样的模型来进行预测显然是缘木求鱼;二、误差修正模型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因为模型中的非平稳的单整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他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协整关系”,于是,一种新的理论——协整理论诞生了。

  协整理论认为许多经济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如净收入与消费、政府支出与税收、工资与价格、进口与出口、货币流量与价格水平、商品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等。从表面来看,这些经济变量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均衡关系,但事实上若干个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虽然各个经济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每一个序列的概率结构参数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存在稳定的概率结构参数,从而表现出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

  协整理论主要用来探测变量间是否真的存在均衡相依关系,对于用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看,它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以某种经济理论或对经济行为的认识来确立模型的理论关系形式,而对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则是从经济变量的数据中所显示的关系出发,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把非解释变量想当然地引入模型之中,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另外,由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得计量经济模型能够巧妙地把经济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的非均衡行为结合在一起,把经济变量的波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短期波动,一部分为长期均衡。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在中国期市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二、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期货市场的基本特性

  首先,期货市场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首先是因为期货市场开放的、远离平衡的耗散系统。市场与外界每时每刻都进行信息、资金交换与投资者的转换。其中信息的交换在三者之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控制与支配了资金的交换与投资者的转换。当基本面信息良好,期价上扬时,市场会吸引更多的资金与投资者流入;反之资金与投资者则会从市场中流出。因此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与价格不可能用玻璃瓶中的液体与花粉颗粒来比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信息刺激下的市场更像海洋,当有好信息带来增量资金刺激期价上涨时,如同月球恰好从此点经过,引力导致此点潮涨;当有坏信息带走存量资金导致期价下跌,如有月球从此点远去,潮水逐渐回落。而投资者的转换如同降水与蒸发一样。

  其次,市场是由众多具有不同投资目标、理念、策略、预决策机制与投资期的投资者组成。一般而言,交易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预期差。在不对称信息下(这是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不同的投资期投资者对信息价值评价的不同会使他们之间存在一个预期差。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投资者经验的积累,预期会随时间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投资者会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市场也会因为投资者的改变而改变市场行为。它们两者是协同进化的。

  第三,投资者对信息反应方式,以及信息在投资者之间的传导都是以非线性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由异质投资者组成的期货市场,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在特殊信息刺激下,相异投资者会变成相同投资者,从而使市场立即变为一个非线性系统,对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信息从中性向好或向坏的微小转变都可能造成期价的暴涨或暴跌。

  因此,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期货市场的一个基本特性,即是期货价格序列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以下几种形式的体现:

  1.收益率序列分布的非正态。综观世界各国期货市场,虽然这些市场有不同的交易机制,但它们产生的期货收益率序列宏观统计特性却是相同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对交易数据进行统计,会发现收益率分布呈现出尖峰胖尾的特征,但这种分布又不是稳定的帕累托分布,里面不存在自相似的结构。总体而言这种分布结构是一种复杂结构。如果再分阶段进行统计,还会发现这种结构处于演化之中。

  2.收益率波动集群效应。与股票市场一样,期货收益率的波动也呈现出集群效应,这表明虽然在期货市场中投资者持有期货合约的期限普遍比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短,并且期货市场中还有大量日内投机者,但是套期保值者对发生过的历史事情具有一定的记忆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操作行为,致使收益率序列呈现出波动集群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前一阶段发生过导致期价突变的信息,那么这一阶段期价的变化往往会继续前一阶段的行为。另外,与股票市场不同的是,由于期货本质上是一种衍生品,在商品期货中,期货收益率的波动集群效应比现货市场明显。也就是说,期货市场对信息的吸收速度比现货市场慢。这是由于期货市场参与者众多、目标各异、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与速度不同造成的。

  3.期货价格序列的非稳态。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对要建模的经济变量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必须是平稳的。只有这样,对这个变量建模并用模型预测才有意义。但正如第2点所述,波动集群效应已经说明了方差的非平稳性。对期货价格序列而言还可能存在均值的非平稳性。并且由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互动关系,导致了期货价格非稳态的复杂性。

  4. 期货价格序列的混沌动力学机制。混沌现象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即此地一只蝴蝶翅膀的轻轻一扇,就可能导致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一场飓风。由于期货市场是一个由众多具有不同投资目标、理念、策略、预决策机制与投资期的投资者组成,并且这些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环境之间,尤其是投资者对信息反映的非线性方式,构成了期货市场的混沌动力学机制。期货价格序列作为这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状态变量,反映了这种机制。因此对期货价格进行预测从本质上来说是困难的。

  我们认为在期货市场中,其复杂性的决定因素不是交易机制而是千差万别的投资者。实际市场中的投资者并非像传统金融理论中所假设的那样,是具备完全信息的。在不具备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投资者对信息有不同的反应方式,有不同的预测与决策机制;每个投资者在已有的信息下作出预测及投资决策形成了市场价格,反过来市场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又影响投资者的预测及决策。这样每个投资者根据市场状态变化及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断地形成新预测规则,并验证与修改预测规则。从而每个投资者的预测规则与市场是协同进化的。且在此进化过程中,投资者的聚集、分化、对信息的非线性反应方式造就了整个期货市场宏观层面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使得传统金融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如均值分析、趋势分析、均衡分析等失灵,也为新的理论方法如ARCH模型、协整理论进入期货市场提供了可能。

  三、理论成果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由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期间又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对期货市场的研究一直未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以往的一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并没有应用这些定量分析工具,由此导致在实务界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些工具。但随着市场治理整顿的结束,2001年下半年以来期货市场日益转暖,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大,实务界对理性操作的需求与学术界推广理论运用的责任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成果开始逐渐在我国期货市场应用起来。

  从目前来看,由于交易所处于整个市场的核心,是人才的高地,因此这些成果率先在交易所的风险控制制度与对整个期货市场的功能实证分析中得到了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在期货合约基准保证金设定中的运用。我国目前期货合约基准保证金的设定是一个固定的比例。这种设定方式有它方便投资者的优点,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正如在第二部分以及ARCH模型所述的,期货收益率分布的非正态以及波动集群现象,使得市场的风险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保证金制度作为防范会员违约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首先应该跟踪市场动态变化过程,防范违约风险的发生。其次应考虑会员的机会成本,尽可能减少被保证金占用的资金,提高市场资金使用效率。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有些期货合约基准保证金总体偏高,但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又略显不足;而有些合约基准保证金总体偏低,但在市场运行平稳时又偏高。因此用ARCH模型及其变形来动态的计算我国期货合约的基准保证金水平是合适的。

  2.在限仓设定中的运用。为了控制市场风险,交易所对投机头寸实行限仓制度。为了科学地设定出各个月份的持仓比例,探索各个月份持仓控制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为了防止参数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对各个控制参数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是相当必要的。检验之后,建立起来的参数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模型就可为各个月份限仓计算提供一个更快捷、科学的平台。

  3.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实证研究中的应用。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是规避风险与发现价格。十分巧合的是恩格尔的ARCH模型及其变形动态刻画了市场的风险变化过程。而格兰杰的协整理论则为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均衡关系检验以及建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提供了工具。在传统的套期保值模型中没有考虑风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引入异方差的套期保值模型更准确表述了我国期货市场在规避风险中所起的作用。有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期货市场的总体套保效果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中,用格兰杰的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我国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是合适的。模型表明我国期货市场有些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十分明显,有些品种表现出期现互动的关系。

  百丈竿头,更进一步。在“十五”规划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期货市场必将会出现多品种繁荣的局面。不但现有的农产品、金属期货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而且能源期货、金融期货也将大放光彩。因此随着这些新产品开发、上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应该在我国期货市场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投资者的组合选择与风险评估、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交易所的风险控制与市场功能分析中多会有应用空间。具体来说有:

  1.在投资者组合选择与风险评估中应用。期货市场投资者在作组合选择时,首先要分析各个合约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每个合约的价格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如果它们之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则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能有误,从而影响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在组合确定之后,评估组合的动态风险时,ARCH模型族就有用武之地。

  2.在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最主要的是前二项风险管理。而信用风险常常是由于市场风险引起的,因此实际上市场风险管理是期货公司的头等大事。在目前期货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期货公司常可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灵敏度测量法、波动率法等来测量市场风险。如果在金融期货品种上市后,由于各个品种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使得这些方法无能为力,期货公司就必须应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受险价值法VaR(Value at Risk)来测量组合的市场风险。在VaR的测量框架下,由于波动率计算是其核心内容,因此ARCH模型族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3. 在交易所的风险控制与市场功能分析中的应用。前面已经简述了ARCH模型族与协整理论在商品期货市场中的应用。随着金融期货品种的开发与上市,交易所在风险控制与市场功能分析中更广泛地应用这些成果。如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合约设计过程中,应用ARCH模型族根据现货市场的波动率与国际经验来设定基准保证金;在金融期货推出后,利用它研究现货市场的波动率变化情况;还可利用它进行政策与消息对市场波动模式的研究。至于在金融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上,格兰杰的协整理论更是不可或缺。

  爱因斯坦曾说:“上帝并没有掷骰子”。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期货市场,它在宏观上有许多规律可循。而ARCH模型与格兰杰的协整理论只是这些规律中一部分,更多的规律有待我辈学人去探索与挖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瑞典全球科学院公告



1969年获奖者、动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拉格纳•安东• 基特• 弗里希(Ragnar A.K.Frisch)

   弗里希在建造数学模型方面走在时代前面,并有许多后继者。他对假设的统计检验方法的贡献也是如此。任何想看到他的科学的实际应用的经济计量学家,都将高度关心应用到国家水平的经济计划工作。



                                       ——1969年瑞典全球科学院公告



1969年获奖者、经济计量学之父

——简• 丁伯根(Jan Tmbengen)

   丁伯根建立了一个涉及约50个方程的经济计量系统,并且借助统计分析测定反应系数和“前导及滞后”。他的若干结论引起很大注意,而且仍然是辩论的题目。丁伯根教授在经济计量学方的先驱著作对以后经济计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969年瑞典全球科学院公告



1970年获奖者、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物理学家如果能用一个量大原理形成观察的规律,他常常得到一个更好的、更经济的自然界的描述,经济学家常常能用一种方法得到一个更好的、更经济的经济行为的描述。萨缪尔森对提高经济科学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的贡献,超过任何其他当代经济学家。他事实上重写了经济分析技术方面的基本统一性。

                                      ——197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理性将永远无法理解心灵所把握的理由,然而,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经济学即能把依据于证据的理性和来自心灵的目的很好的结合起来。  

                                      ——萨缪尔森





1971年获奖者、经验统计学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S. Kunets)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





1972年获奖者、一般均衡理论大师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

一般均衡理论原本具有规范分析的特性。但在其最著名的著作,1939年出版的专著《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希克斯抛弃这一传统而赋予这一理论一种强大的经济实质性。他就商品、生产要素、信任和货币的整体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编制中有多项创新,包括进一步完善了原有消费和生产理论,阐明了多市场的稳定性的条件,把静态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而把多时期分析包括在内,采用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的资本理论。由于深深根植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企业家行为理论之中,与该领域以前的模型相比,希克斯的模型也就为研究外生变量变化的结果提供了大得多的可能性,而且希克斯也就得以提出了很多与经济有关的定理。他的模型还成了沟通一般均衡理论与通行的商业周期理论的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一般均衡理论到福利理论只不过是很短的一步,然而就在其中的几个瞬间,希克斯阐述了他的上述成就中有关福利经济的几个结论。希克斯对于福利经济理论最著名的贡献在于:他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使用标准的分析及对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的修正。在其新的形式下,这个概念对成本效益分析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希克斯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领域亦有重大的建树。

                                       ——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2年获奖者、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大师

——肯尼斯•阿罗(Kenneth J. Arrow)

我亲爱的华生,我绝对不能同意将所谓谦虚与其他的美德并列。服膺逻辑思维的人,对所有的事都应该实事求是,贬抑自己与自我夸大,同样都是背离了真理。

                                                ——阿罗

从一般均衡理论到福利理论只不过是很短的一步,然而应在其中的几个瞬间,阿罗阐述了他的上述成就中有关福利经济的几个结论。阿罗归纳出了几个有关某种竞争的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这个定理,且证明在实物资本的研究与投资之间资源配置上存在非优性一般超势。在阿罗对福利经济理论所作的多种贡献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他的可能性定理,按照这个定理,在个人偏好函数范围以外不可能编制社会福利函数。此外,阿罗在增长理论和决策理论也有重大建树。

                                   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3年获奖者、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之父

——瓦西里•W.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

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只在各种长期及短期预测和计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于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

                                       ——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4年获奖者、瑞典学派的杰出代表

——岗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在他科学生涯的早期,缪尔达尔就已表现出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广泛兴趣。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中他最早阐述了政治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在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充分肯定的学术巨著《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缪尔达尔充分地显示了他把经济分析与广泛的社会学事业结合起来的才能。缪尔达尔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各种问题,这是一种涉及面较广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其中对政治、制度、人口、教育和健康等因素的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197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4年获奖者、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

自古至今,自由的真诚朋友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且自由所获得的成功也始终是少数者努力的结果。他们之所以胜出,其原因乃是他们一直与其他辅助者相联合,尽管这些辅助者的目标常常与自由人士本身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联合始终存在着危险,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为反对者提供了正当的反对理由。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是18世纪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当代的再现,他也因此被尊为当代自由放任思潮的鼻祖。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5年获奖者、新数理学派的首领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前苏联经济学家

——列昂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 V.  Kantorovich)

我乐观地看经济科学和各级经济控制中数学方法特别是最优化方化广泛传播的前景。它能使我们的计划活动显著改进,资源更好地得到利用,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列昂尼德•康托罗维奇

康托罗维奇的研究,强烈地影响了前苏联的经济辩论。他成为前苏联经济学家中的“数理学派”,并且因而成为建设改革集中计划技术的一群学者的最著名的成员。他们论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集中计划经济中生产决策分散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决定于存在一个合理编制的价格体系,包括一个惟一的利息率。

                             ——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拉格纳•本策尔



1975年获奖者、线性规划经济分析法的创立者

——加林•C.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

按照一种常被引用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佳利用”的学问。这个定义是不完全的。资源的“第一最佳”利用以及直截了当的浪费使用,有同样的资格要求注意,它们是货币的另一面。

                                       ——加林•C.库普曼斯

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库普曼斯讨论了如何以最优方式在消费和投资之间分配国民收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所有长期计划中都是重要的,它有关在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之间选择并因而涉及对不同代人之间分配福利的判断。库普曼斯在这个研究领域内是伟大的先驱。他教导我们如何陈述问题,并且他证明了一些伟大的关于最优条件的重要定理。

                             ——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拉可知格纳•本第尔



1976年获奖者、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创始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最重要的是,我始终有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仅仅批评政策。我在学术界有牢固的地位。我不怕失业,不怕受到迫害。

我的一些学生全力以赴去做政策评论,有些人的日子还凑合,但有些,尤其是那些到了华盛顿住着不走的,则处境堪如。你得找份安定的工作!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7年获奖者、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

贝蒂尔•俄林以其经典研究——《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而被公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种指出有哪些因素决定对外贸易模式和分工格局以及说明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价格关系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俄林还论证了区际(国内)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异同和国际贸易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

                                      ——197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7年获奖者、当代国际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

在我看来,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权力和义务的适当划分是这样的,各国政府应当对把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结合起来为本国货币、财政和工资政策负责,而且应当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用外汇政策保持外部平衡。

                                             ——詹姆士•米德

詹姆士•米德对国际经济学的最有创造性的贡献是在支付平衡分析的领域内产生的,他指出一个国家如何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国内经济和它的国际支付两方面同时达到平衡。在这个问题上,米德指出在充分就业和支付平衡的目标之间常常趋向于产生矛盾,但是几种政策工具的适当组合,同时达到两个目标,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阿沙•林贝克



1978年获奖者、现代管理经济学大师

——赫伯特•A.西蒙(Herbent A. Simem)

赫伯特•A.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79年获奖者、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农业经济学大师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起码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西奥多•W.舒尔茨



1979年获奖者、黑人发展经济学家

——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

阿瑟•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刘易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0年获奖者、宏观经济计量学之父

——劳伦斯•R.克莱因(Lawrence Robert Klein)

克莱因早期发表的论著以探讨方法论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研究的特点,从实用的观点来看,是致力于建立和使用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他所建立的美国模型被公认是使短期预测成功的手段。他还参与建立了几个国家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中有英国和加拿大。在20世纪60年代初,克莱因成了大型研究项目“布鲁金斯SSRC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影响深远的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详细的计量经济模型并用以预测美国经济的短期发展。稍后,克莱因开始建立另一个模型,即“沃顿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比布鲁金斯模型小得多,但因对商业状况的分析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称为“联结”的新的巨型研究项目启动,克莱因在该项目中起了核心作用,它既是发起人又是积极的研究事项领导人。创立该项目的目标是协调各国的计量经济模型。

克莱因通过他所发表的论著和对各国研究团体的大量指导,促进了有关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和使用这些模型对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的可行性的研究。由于克莱因的贡献,计量经济模型的构想已经获得了即使不普遍也是广泛的应用了。计量经济模型现在可能在世界各地,不仅在科学研究机构,而且在政府部门、政治组织和大型企业都可以找到。在经济科学的经验研究领域,像克莱因这样有如此多如此大影响的,研究人员中即使有,也极少。

                                    ——198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1年获奖者、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

詹姆士•托宾的贡献涉及广泛的经济研究领域。他对如此不同的领域,诸如经济计量方法,严格数学化的风险理论,家庭和企业行为理论,一般宏观理论,经济政策应用分析,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和物价关系理论,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托宾的最主要贡献建立在以描写各个家庭和企业怎样确定他们的资产构成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种理论被称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他是极其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托宾把这些思想发展为一种金融和实物资产的一般均衡理论,并且分析了金融和实物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把金融市场上的变化传递到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决策的传递机制。这类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前从来就未满意地和总结性地研究过。托宾的研究成为核心经济理论中实物和金融状况的结合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今天,很少有经济学家能够赢得如此众多的追随或者对当代经济研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198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2年获奖者、产业组织理论大师

——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

乔治•J.斯蒂格勒长期以来从事有着鲜明经验主义导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贡献最为重要。他的研究工作之一是调查经济立法如何影响市场。他对经济立法效力的研究使得管制立法的产生,并为经济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斯蒂格勒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市场及产业结构应用研究中的领导地位。由于斯蒂格勒研究的突出特色,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198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3年获奖者、现代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

——吉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

德布鲁的最杰出的贡献或许还是间接性的。他用词准确,分析有说服力,始终强调把一种理论与其解释截然分开,这一切对经济学中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卓绝的影响。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德布鲁的工作改写了现代数理经济学。他的影响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不仅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新概念,而且对国内外同事和学生产生了许多强有力的影响。

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熟悉德布鲁有关瓦尔拉斯模型中竞争性经济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证明。他的价值理论在数理经济学中是一项经典贡献,这篇论文是他以解释的优美性和论断的纯粹性来写作的,这种方法对这个领域的其他学者尚属陌生。德布鲁对当经济中参与人的数目趋于无限时,竞争性均衡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测度论方法引入经济分析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测度论常常被用来分析存在无限代理人的经济。通过借助于微分拓扑的方法,德布鲁还证明了局部和一般竞争性均衡的唯一性问题。

                              ——1982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资深会员颂词



1984年获奖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创立者

——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

只要经济学被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会是更好的地方。

                              ——理查德•斯通

斯通教授的首创精神和对国民经济体系这个题目的先驱性研究意味着对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些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而且在它们产生据以作出国民预算的预测系统性文件的同时,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爱立克•伦德伯



1985年获奖者、生命周期理论的创始者

——弗兰克•莫迪利阿尼(Franco Modigliani)

弗兰克•莫迪利阿尼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家庭储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莫迪利阿尼教授现在获奖的研究成果涉及家庭储蓄生命周期假设的建立与发展和用于企业和资本成本计价的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的系统阐述。这两方面紧密相关的成就都涉及家庭财产的管理:一方面涉及总价值,另一方面涉及总价值的构成。

                             ——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6年获奖者、新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

——詹姆士•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egill Buchanan)

传统经济理论主要是关于消费者和企业家如何做出关于商品购买、工作选择、生产及投资决策的,而布坎南则相应地创建了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被称作“新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经济学个人间相互交换的概念移植到了政治决策的领域中。于是,政治过程便成为一种旨在达到互利的合作手段。但政治秩序的形成要求人们接受一套规则、一种宪法。这反过来又强调了规则形成的极端重要性和宪法改革的可能性。布坎南认为,劝导政治家或试图影响特定问题的结局常常是徒劳的,事情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则体系决定的。

                               ——198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7年获奖者、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父

——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索洛制造了一个理论架构,该架构可以用于从定量和理论的角度来讨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各个要素,也可以用于从实证上度量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8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88年获奖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经济学家

——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

莫里斯•阿莱自1943年以来的工作一直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数学上的描述,他比早期和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的经济学家希克斯爵士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发表的任何著作更加完备、严谨和一般化。

阿莱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它们对现在的一般经济理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这类贡献之一,阿莱比前人的分析更加严谨。他论述到,当社会上没有人能变得更好,也没有人变得更坏时,市场的均衡就是有效率的。而且,当初始资源再分配以后,任何社会上有效率的解都能通过市场均衡来实现。

阿莱的另一贡献是,在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中引入了规模报酬因素——或者称之为基础设施投资。他还提供了一种形式,可以用于研究一个时间段的经济,并把资本和投资理论与一般均衡理论结合起来。

虽然阿莱的贡献没有马上为法国以外的经济学家所熟悉,但他对法国的发展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阿莱不仅与既定的法国传统有着很强的知识上的联系,而且他还成为战后法国经济研究发展过程中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198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颂词



1989年获奖者、经济计量学概率论基础的开创者

——特吕格韦•哈韦尔莫(Trygve haavelmo)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运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理论的尝试。其结果引起人们对两类基本的经济问题的关注:首先,经济关系往往涉及两个人或企业统计数据如何处理的问题。其次,经济学家几乎不能或者永远无法做出像自然科学家所做出的那种可控制的实验。现有的市场运行的结果都是众多不同行为和关系的产物,并且这些关系具有相互作用的效应。这就引出了用观测数据正确地识别、估计和检验潜在基础关系的困难。

哈韦尔莫在其1941年的论文集及后来的若干研究结果都有力地说明,只要运用概率论系统地表述经济理论,上述两个基本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于是,数理统计关系方法便能被应用,以从“随机样本”的经验观测中取得有关潜在关系的严密结论。哈韦尔莫表明了数理统计方法为何能被应用于经济理论的估计、检验及经济预测。

                                ——198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0年获奖者、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之父

——哈里•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

哈里•马克维茨主要因其在1952年首次发表的一篇题为《资产组合选择》的文章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他又将该论文充实成一本书《资产组合选择:有效的分散化》(1959)。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源于一种供投资经理信用的规范性理论,即财富在期望报酬和风险不同的资产中如何实现最优投资的理论。当然,投资经理们和学院经济学家们都明白必须同时考虑报酬和风险,即“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马克维茨的主要贡献是发展在一个不确定条件下选择资产组合的严格公式化的、操作性强的理论——这个理论进一步演变成研究金融经济学的基础。

                                ——199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0年获奖者、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大师、MM定理的创立者之一

——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

默顿•米勒与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阿尼一起,创立了现代公司理财理论,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分析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此理论根据一个假设,股东自己和投资者能选择适合自己报酬与风险的平衡。因此,企业不必使它们的决策适应不同股东的风险偏好,公司经理们可通过使企业的净财富最大化来最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因此企业通过分散投资源共享以减少风险,并不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因为股东通过他们自己的资产组合选择能实现这一点。

                                  ——199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0年获奖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创立者

——威廉•F.夏普(William F. Sharpe)

市场是有效的,虽则有时是残酷的。一般说来,金融系统是自我校正的。给予时间,参与者学会使用新工具和程序以改善总福利,不仅是从一些人手中重新配置财富到一些人手中。等待竞争力量调节一个市场而不是过早地加以管制通常是最好的。

                                         ——威廉•夏普

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被认为是金融市场现代价格理论的脊梁骨。它也被广泛用于经验分析,使丰富的金融统计数据可以得到系统而有效的利用。而且此模型被广泛用于实际研究并因而变为不同领域中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

                          ——199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公报



1991年获奖者、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arry Coase)

通过对微观经济理论的扩展,罗纳德•科斯阐述了经济产生原理,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的成就有力推动了法学、经济史和组织理论的发展,并且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斯的研究成果是经过多年的长斯研究逐渐积累起来的,科斯的理论经过很长时间才被认可,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备受关注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理论源泉之一。

科斯认为,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包括了生产和运输成本,而忽略了为交易而搜寻、谈判、签约、履约的成本,这些成本统称为交易成本,它们占用了很大份额的经济资源。因此,传统理论未能体现制约经济资源配置的所有因素,如果考虑到交易费用,那么企业的存在、各种公司形式、不同的合同安排、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法律系统的基本特点等均可得到相对简单的解释。通过比较交易费用理论,科斯为系统地分析经济制度及其意义铺平了道路。

科斯认为,使用某种商品和要素在经济分析中应更精确地表述方使用某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权利,这种“产权”包括合同条款或组织内部规则所定义的完整的所有权,各种形式的使用权、特定的和有限的处置权等。科斯认为,如果未受交易费用限制,能够增进各方利益的产权制度将会逐渐取代旧的产权安排。在市场背景下,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种产权安排方式相对市场交易而言能降低交易成本。法院和立法者对规则的修改也可同样用产权理论分析。因此,产权安排是分析经济制度结构及其变更的基本点。用专业术语来讲,可以说科斯经济定义了经济系统中一组新的“基本粒子”。受科斯的影响,其他研究人员对产权的研究也做出了先驱性贡献。

                             ——199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2年获奖者、人类行为理论大师

——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

加里•贝克尔的多才多艺和丰富的想像力扩展增强了我们的科学领域与力量。他以灵巧的双手,通过经济分析阐明了现实社会中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投资对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性、时间分配、职工数量的增长、犯罪和惩罚、种族歧视等。他的著作显示出不寻常的严谨和贴切的统计。

                                    1967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公告



1993年获奖者、经济史学的集大成者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

罗伯特•福格尔科学上的重大成就见于他1964年论述铁路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著作。此前,约瑟夫•熊彼特和沃尔特•罗斯托一致断言,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应归因于某些重大的发现。福格尔对此假设进行了极其严密的检验并否定了它。他认为,是很多技术变革的合力,而不是少数几项重大的创新,决定了经济发展。我们感觉到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系统对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说凭直觉好像是有道理的。福格尔设计了一种假说的解释法,一种所谓的反事实的历史编纂法:他拿实际存在的情况与一种假设的趋势进行了比较,以评价修铁路的重要性。他发现它们对于解释经济发展并非绝对必需,它们对GDP的增长的影响不到3%。经济史的其他著作中几乎没有一种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运用反事实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他也成了一位经济史方法论的创新者。

                            ——199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3年获奖者、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诺斯在多部论著中论证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制度的作用。诺斯认为,新的制度是在社会群体觉察到有可能获得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实现不了的利润时出现的。假如外部因素是容许收入增加的,而制度因素则说“不”的话,那么,新的制度安排就很可能发展起来。诺斯在其1971年的著作中就在19世纪美国的发展对他的假设做了检验并说明了农业政策、金融、运输等可如何用制度安排加以解释。在其后的一部论著(1973)中,他研究了西欧从中世纪到18世纪的经济发展情况,并证明了以个人财产权为基础的经济激励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诺斯没有把创新、技术变革和其他公认因素看成是充分的解释。这些因素本身只是增长过程的组成部分,它们解释不了增长过程。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变迁的关键。“制度就是符合财富最大化或基本财产效用的趋势或规则,依从程序和个人伦理道德行为。



1994年获奖者、作为数学家的经济学家、纳什均衡的创立者

——约翰•F.纳什(John F. Nash)

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解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在一种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所有局中人的预期都得到满足,他们所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优的。纳什提出了对该均衡概念的两种解释:一种基于理性;另一种基于统计总体。据理性解释,局中人都被设想为是理性的,他们有关于博弈的结构,包括所有局中人有关可能结果的偏好的完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信息是常识。既然所有局中人都有关于各自策略选择和偏好的完全信息,他们也就都能计算各自的有关每一组预期的最优策略选择。假如所有局中人都预期同一纳什均衡的话,那么,对谁也不会有改变其策略的激励。纳什的第二种解释——依据统计总体做出的解释适用于所谓的进化博弈。这类博弈,为了了解自然淘汰原理在物种间和物种内策略上的相互影响上如何发挥作用,也已经在生物学中提出了。纳什证明,在局中人人数有限的每一类博弈中都存在某种混合策略的均衡。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4年获奖者、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创立者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

   很多非合作均衡问题产生了旨在淘汰“乏味的”纳什均衡的一个研究计划,主要思想是设定严格的条件,不仅要减少可能的均衡的类数,而且还要避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均衡。泽尔腾为此提出了子博弈完美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4年获奖者、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创立者

——约翰•查里斯•哈萨尼(John C. Harsanyi)

约翰•查里斯•哈萨尼是把博弈论发展成为经济分析工具的先驱之一。他最有影响力的成就是创立和发展了不完全信息博弈论。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标准理论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形,即经济代理人对能力、目标、其他代理人的行为以及基于这些知识的行动具有不同的信息。哈萨尼提供了一个显性的模拟和分析这种情形的一般公式。他的思想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企业内部组织研究、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或许更为广泛的包括产业组织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产业组织的应用领域包括了进入障碍和担保以及不完全的复苏不仅完全依赖于这个深刻的创新,而且任何一个概念都要求分享这个荣誉。

                                   ——1994年美国经济学会杰出资深会员颂词



1995年获奖者、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罗伯特•卢卡斯是1970年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理性预期学说的实际应用,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对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局限性的洞察以及用统计学方法评估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等……卢卡斯的研究开创了一门新的经济研究领域即理性预期经济学,后来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均从事该理论的研究。

                                 ——199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6年获奖者、激励理论的奠基者

——詹姆士•莫里斯(James Mirrlees)

莫里斯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最优所得税机制涉及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对每个人是否有能力是不太清楚的,当能力不可观察时,只能根据收入征税。但如果对高收入的征高税,有能力的人就会假装能力很低,使自己得到好处。因此,由于信息不完全,政府的最优税收行为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莫里斯探讨了政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一种激励性相容的最优税收机制。提出了显示机制原则:解决激励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种与个人利益相容的方式,引导所有人如实表露自己的信息。通过运用此原则,为动机问题设计最优契约或解决方案变得极为简单。

“道德风险”最早是与保险业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减少了他防范风险的努力。道德风险问题还存在于涉及契约关系的其他经济领域。莫里斯以委托一代理人方法对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他的结论是,为了使代理人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合同的设计中让代理人也承担起一份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6年获奖者、在诺贝尔奖光环中倒下的经济学家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莫里斯教授和维克里教授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公告

维克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强调累进税制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指出设计税收制度将会面临两个方面的动机问题:一方面,政府不能确切地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能力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二是税收制度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和激励相容问题,以便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维克里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拍卖法即维克里拍卖法……维克里在公共部门定价理论方面的成就反映在他就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定价体系。他在其研究纽约地铁客运定价问题的经典论文中试图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公共产品的定价体系,希望改进边际成本定价法。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7年获奖者、现代金融学理论的牛顿、萨缪尔森的爱徒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

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与已故的费希尔•布莱克一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期权定价方法。他们的模型开辟了一条适用于许多领域的定价方法,也有助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促进社会对风险的更有效的管理。

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现在全世界每天有无数的商人和投资者应用该公式确定股票期权的价格。默顿在此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被证明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他也对该公式做了多方面的拓展。

                              ——199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7年获奖者、现代期权理论之父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

在父母和亲戚的影响下,我对经济问题尤其是金融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我便从事过俱乐部的理财工作,并参加了各种商务活动。高中和大学时还炒过股,并对股票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很着迷。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报道、书籍以获得投资的成功之道,却一无所获。

                                       ——迈伦•斯科尔斯



1998年获奖者、关注最底层人的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研究做出了数项关键性的贡献,从社会选择的一般理论,对贫困指数的定义,到发展中国家饥荒的成因与克服饥荒的措施,这些研究主题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及发展中国家贫困原因的关注。森阐明了使个人价值集合成集体决策的条件和使集体决策规则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的条件。通过分析集体决策时所能获取的个人福利的有效信息,他改进了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福利水平的理论基础,并且提出了衡量贫困的新的和更令人满意的指标,为贫困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1999年获奖者、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欧元之父

——罗伯特•蒙代尔(Robent A. Mundell)

罗伯特•蒙代尔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确定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现实可行政策的理论基础。他就货币动态学和最优货币区问题做出了研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蒙代尔的成就尽管是几十年前取得的,但今天仍然光彩夺目,在国际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占有核心地位。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2000年获奖者、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创者

——詹姆士•赫克曼(James J. Heckman)

可利用的微观数据经常需要选择样本。例如,要是具备某些特定特征(它们不能被研究者观察到)的个体选择去工作或接受教育,工资方面的数据就难以被随机地抽样。如果没有考虑到这类选择,对经济关系的统计估计就会产生偏倚。赫克曼发现了用适宜的方式处理样本选择问题的统计方法。对于研究人员难以观察到的个体差异的相关问题,他也提出了解决的工具。这类问题相当普遍,例如在评价社会计划或估计失业持续时期对获得工作机会的影响时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同时,赫克曼还是这些领域应用研究的领袖人物。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2000年获奖者、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eFadden)

丹尼尔•麦克法登是同时代中最全面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以几种不同的风格撰写理论文章,影响经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他致力于大范围的经验调查,这些调查涉及了生产关系、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发展计划、福利经济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等领域。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实质:经济学家的使命就是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他的纯理论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是以其对经验事实的正确评价为基础的。我们授予他此项荣誉,不仅因为他在科学问题上的认真态度,而且也在于他著作中的细致与严谨。

                                     ——1975约翰•贝茨•克拉克公告



2001年获奖者、新凯恩斯主义的杰出代表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乔治•阿克尔洛夫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当代主流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在次品市场模型中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结果的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被广泛地引用来讨论市场失灵。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对市场失灵结论的论证,动摇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样,他对效率工资理论研究的参与以及对近似理性的分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阿克尔洛夫的各种经典的分析。

                                     ——2001年瑞典全球科学院公告



2001年获奖者、信号理论之父

    ——迈克尔•斯彭斯(Mlichael Spence)

斯彭斯研究的是市场信息灵通的人怎样以可信的方式向信息闭塞的人传递“信号”,以达到避免出现与逆向选择有关的某些问题。要发送信号,经济中介必须采取可以察觉的而代价高的措施,使其他中介确信他们的能力,或者跟一般地说,使其他中介确信他们的产品的价值或质量。斯彭斯的贡献是详尽阐述这一想法,并使之定性以及论证和分析其含义……除信号研究以外,斯彭斯还是把1996年度诺贝尔获得者维克里和莫里斯的研究成果和卓越见解用于保险市场分析的先驱者。1975-1985年,他是引起博弈论的研究浪潮的先驱者之一,这种研究阐明了所谓新产业组织内战略市场行为的很多方面。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颂词



2001年获奖者、经济学集大成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基于他广泛与多样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贡献的活力和生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青年经济学家中无与伦比。从增长资本到歧视经济学,从公共财政到合作金融,从信息到不确定性,从枯竭性资源的竞争性均衡到垄断竞争和产品的多样性等,他的足迹遍布当代经济理论。我们相信他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

                              ——1979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颂词



2002年获奖者、现代行为经济学大师

——丹尼尔•卡尼曼

卡尼曼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侧重于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具有美国及以色列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证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2002年获奖者、实验经济学之父

——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

史密斯“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史密斯是“风洞试验”理论研究的先驱。这种方法是在新的市场改革付诸实施前,先在试验室进行模拟试验。实验结果使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市场的运动规律,有助于公共政策的设计。如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放宽电力市场管制,就首先在史密斯的试验室中进行了模拟。据说,IBM和惠普公司在改革公司政策之前都曾采用这一实验方法。史密斯也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拍卖方式是怎样影响最终拍卖价格的,并且对国有企业私有化、能源市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等政府机构曾采用这一实验方式来组织无线电频谱的拍卖。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查出资深会员颂词



2003年获奖者、经济时间序列分析大师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 格兰杰(Glive W. J. Granger)

恩格尔的分析方式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突破性意义”,而且他的ARCH理论模式已成为经济界用来进行研究以及金融市场分析人士用来评估价格和风险的必不可少工具。而格兰杰的发现对研究财富与消费、汇率与价格以及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价格操纵经典案例及研究佳作接龙

另类坐庄操盘炒作

我是名炒茶人,这个我承认,因为我对普洱并不非常感冒,而且,我也不是太喜欢它的所谓陈香味道,我唯一看中的,是它的投资价值,03年我就开始炒茶,那个时候我是受一个台湾人的影响,他是我的老板,他在台湾炒普洱4年,赚了过千万,台湾普洱蹦盘后转战到大陆,他手头上还有近100多吨的锰海熟茶和生茶,01年02年分批购进,现在值多少大家可以帮他算算。


03年我在老板的授意下开始投资点钱购买了30件锰海茶厂的301-7572,当时我老板说这带来的收益可以作为我往后3年工作的奖金,上个星期我转手卖掉,一万一件,我3年的奖金是多少,大家也可以算得出来,不过我并没有完全抽身上岸,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特别是在这个疯狂的上涨期,人也跟着疯狂。我一时冲动购买了一套房产(分期)以及10件06年的锰海有机班章茶,同样是花了16万,我倒要看看是房产涨得快还是茶涨得快。关键在于如果两个一起下跌,我也不会亏。


有一点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普洱的市场价值已经接近顶峰。这是我用良知告诉大家的话。


怎么判断?因为几个月前很多大炒家就开始拉高出货。我熟悉的几个台湾和香港大家已经将大部分的货逐步抛售,不然大家看不到这篇文章。因为业务的关系,我和他们接触很久,可以说整个的炒作过程我略有耳闻。从几年前开始,大炒家就已经开始策划大陆普洱茶的炒作,因为普洱有长时间存储的特性,而且口感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普洱是一个非常有“炒点”的产品,一开始,炒家们就联合收购了大部分的陈年老茶,几年前我的一个表弟曾经就跟着台湾商人到处收老茶名厂茶,那一位大炒家那一年派出去收茶的人就有上百名,各个城市,茶庄,农村甚至是边远的老供销社,大家按照收回的茶的数量计算工资,一片茶1元钱计算,一个月大家平均工资都在2千以上高的甚至上万。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就可以发现老茶是什么时候开始价格提升的。


在收老茶的同时,炒家们开始介入茶厂的并购之中,一时间云南茶厂并购收购成风,每年产的茶疯狂的增多,其实茶的产量这几年早就比以前番N倍了,只是大家没有感觉,因为大部分增加的分额已经进入炒家的仓库,就等着水涨船高。在控制很多茶厂,或者茶园以后,普洱茶的价值就开始出现在各个媒体,专家也在收了高额工资后出来证明普洱的价值。什么养生,什么陈年好喝,吹得就差不壮阳了,紧接着是左手到右手的拍卖会,炒家要付的不过是经济的拍卖费,但是这样就可以把几十,几百收回来的茶几千几万的从左手拍卖到右手。茶就有了价值依据。而且炒家开始控制新茶到下家的量,人为制造供求紧张。


还有那些恶心的名人秀以及什么马帮,慈善之类的公关动作,一步一步把普洱价格推向高峰,在大量的炒作手段下,普洱价格开始飙升,而茶叶的产量其实已经非常大,云南境外的茶开始流向云南,不要以为只有云南的茶叶才能作普洱茶,那只是炒家放的烟雾,类似的烟雾还有,老茶树,大叶,嫩叶,班章等,之所以要放很多烟雾和提出很多原本并不存在的概念,是因为一个技术含量太低的产品顾客喝腻的时间会比较短,不利于炒品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影响出货量,只有不断的制造文化效应,才能迅速的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大炒家们一年联合在推广普洱茶方面的费用不下2亿,搞到很多股东意见很大,不过现在他们都觉得这样是超级值得的。


市场启动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启动,就高枕无忧了,许多事情就顺理成章,既然普洱茶媒体,专家都说好,那么就开始有顾客找,于是茶铺就开始加货,全国原来有多少茶铺是卖普洱的?现在有多少是卖普洱的?一家茶铺要铺多少普洱茶?大炒家手上的茶很快就可以流到了各个中炒家和小炒家手里,当然这个时候大炒家是不会马上就把货品清空的,而且相反还会通过自己手上的茶庄和茶铺收购部分茶,因为这样可以造成价格上升的假象,这个市场向来是追涨不追跌的,于是更多的茶铺在价格上升的时候跟进,接着吸引许多散户参与,更多的终结消费者成为最后的冤大头。许多人提前购买了一辈子喝不完的茶。


大炒家们都是联合行动的,在陈茶行情狂澜的情况下,新茶价格跟着狂升,笑得最大声的并不是锰海的老厂长,而是早就收购股份的大炒家,原来一片新茶的出厂价不过几元,现在多少?好了,我自己造茶,反正技术含量很低,去收茶的时候才发现茶箐的价格也已经是天价,背后笑得更为大声的还是拥有茶园的大炒家。到大家迫不得已接受市场价格的时候,炒家们就开始出货了,当然,这个时候大炒家严格的按照比例和规定顺序出货,谁谁什么时候出一次,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大宗商品出货量太大会严重拖低市场价格,而且要是有个别老鼠仓那就麻烦大了,灭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颗子弹,严厉得一如黑社会,谁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没有必做老鼠。于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出货顺序有条不紊,而且大炒家继续推高普洱价格,比如更多的公关,更多的媒体报道,大量“突然知名专家”或者近年被捧的专家都莫名其妙的一致说“喝老茶,存新茶”,许多专家获得的回报就是大炒家卖给他们手上的几元一片收回来的茶。炒家当然要这样说,因为先消耗量少的老茶,就可以把价格很快的抬上来,从而带动新茶价格的上升,而存新茶就更好了,有谁存新茶是一饼一饼存的?大家看一看自己家里面的茶,是不是比以前突然多了好多?量突然的放大,当然炒家出货就方便了。大炒家出货给中炒家,中炒家出给小炒家,小炒家给批发商,批发商给零售商,零售商就慢慢零售吧。


适用搏傻定律。


炒家出货的一个非常明显状况就是价格飙升,市场激进疯狂,因为价格越被抬升,外围参与的散户就越多,手上有茶的,推波助澜人云亦云,而且散户有个特性,追涨杀跌,如果我告诉大家,大炒家整整雇佣了一个股市操盘团队作为智囊团,大家就可以猜到这些市场炒作大鳄原来从事什么行业。


普洱茶是可以炒作的一个产品,但毕竟是短期的,因为现在这几年产的茶,足够全国人民喝几年了。而且普洱茶的产量并不是有限的,毕竟谁能说他一定能喝出某普洱茶的茶叶产于浙江而不是云南?或者是广西?全国这么多的茶叶产地开始为云南供茶,茶厂的产量远远大于新投资人增加的数量,普洱茶降温的时机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市场加速提升的时候就是大炒家逃顶的时候,所以我也跟着逃,因为一旦没有大炒家左手到右手的抬价,价格很快就会自然回落,毕竟铁观音等茶的 FANS还是很多的,普洱的价格比其他茶贵的话,消费基础就已经动摇了,必定导致价格回落,而价格一旦回落,我们这些小炒家就是垫背的。所以还不赶快逃吗?


但是为何卖掉以后我还会买班章?一个我相信有比我更傻的人,在到顶前的2个月内(大炒家最后一批货物)送给我一辆小车,另外的原因,就是我想在这次工作以后,好好的学喝一下普洱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庄家做庄新手法揭密

在股市中做庄并非易事。因为绝非有资金实力就能顺利而为的。自1990年报2月至今,不乏一些资金雄厚的超级机构虽然在市场做庄曾兴风作浪,最后还是不得善终的。如万国证券、君安、中经开等,都曾经在沪深股市中不可一世过,最后也难免“走麦城”亏损数十亿元。所以笔者说,做庄并非易事。

  既然做庄难,为何还是有很多机构或资金实力集团对做庄乐此不疲呢?还是有利之所在,才趋之若骛。因为牛市通常是庄家吃散户的收获季节。

  在此笔者不妨就所熟悉的情况谈一些做庄手法,供股友们参考。

  现在的做庄手法与《证券法》出台前已有很大不同。

  以前的股市规模不大市值不大,对个股的做庄炒作是封闭保密型的。一般集中一家或两三家机构的资金合作,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完成吸筹建仓后,先小幅拉升试盘,然后再向下回抽吸酬厢体的上沿附近清盘。这种清盘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诱使低位跟风盘逢高“见好就收”交出低廉筹码,减轻后市拉升中过多的利盘套现抛压。其二是诱使一些高位套牢盘逢高减磅,降低将来拉升股价时的做庄成本,完成进入最后拉升前的蓄势。最后才借助盘势上扬进行对敲拉升出巨大的获利空间,然后在高位震荡出货,完成撤庄工作获利出局。

  现在的做庄则不同,在经过周密策划后,由一些利益集团来共同实施方案。当这些做庄机构在相对低位吸纳较充分的筹码后,便有意给一些拥有千万元以上的资金而又不能够单独做庄的大户透风,有时还以协议性的诱惑,甚至披露炒作的价位目标让他们明白如果适时介入确实有利可图。由此同盟者加入形成对股价的推升,庄家也就达到了拉升股价的目的。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锁筹稳定,可以降低对单一个股做庄的周转资金数额,降低了炒作的市场风险。二是利用了那些以往寻找庄家的跟风大户的雄厚资金拉升股价,降低了由自己来拉升的做庄成本。

  那些大户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是很乐意抬一段轿子的。三是庄家在利用大户的同时也启迪了大户要想坐轿子也可以按机构的方式依法泡制让中户介入。最后卖力推高股价的肯定是散户。

  应当指出的是,近几年很多庄家对个股的做庄已经是联合很多力量共同进行的了,很少看到单打独斗独吞自肥的。例如对一个流通盘5000万的股票做庄,有5家机构合作就足够了。若在8--10元厢体建仓,平均持仓200万股,每家机构锁仓成本约1800万元,留有2倍于持仓金额为炒作备用金约为3600万元,也即一家机构只用5400万元就能够对该股进行有效调控。

  其调控步骤如下:

  一、每一个机构影响2个千万元以上的大户,则引进增量资金1亿元以上。如在10元透露信息就形成了1亿多元面对4000万股的供求格局,理论上可锁定1000万股。但实际上则不可能,机构手中的18000万元不可能按兵不动,会进行低吸高抛的小波段炒作制造虚假供求关系,达到小幅推高股价的目的,促使大户认为股价将时不我予及时跟进。

  而且就市场本身而言,市场上在10元附近的浮筹也基本被机构收集得差不多了,大户要建仓也要拔高建仓,这样也就达到了使股价脱离主力成本区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大户的建仓成本提高,持仓比例相对降低。

  二、然后再通过10个大户向持有一百万元以上的中户进行影响。如果1个大户幅射10个中户,则幅射带来的增量资金能达到1亿元以上,形成的将是1亿元对3300万股的供求格局。该股股价就将再上一个台阶,就形成了炒作过程中的“水涨船高”效应。这时机构的炒作任务就是稳住自己的同盟军,营造好跟进买入的“赚钱效应”,使他们确实尝到赚钱的甜头。

  三、再下一步就是通过中户去影响散户。如果1个中户能够影响到10个10万元上下的散户,有能引进增量资金1亿多元。而该股锁定筹码也高达50%了。新增资金对约2500万流通盘的炒作将再度营造出很好的多头买气。这时的主力只要循循善诱地对敲拉升,进一步营造市场认同的赚钱稍应就行了。散户之间的影响是无穷的。

  正如伟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的那样: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就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有利条件。换而言之,主力在做庄中有效地联合了一些可以联合的资金力量,就降低了自己炒作中的很大风险,就形成了以“四两拨千斤”控盘有利条件。

  这种做庄模式是近几年渐趋流行的模式,即周密策划,统一指挥,分进合击。这完全是一个炒作的系统工程。现在不少大机构都设有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部门,只研究分析而不介入市场炒作。策划班子则由高层控制由主要负责人根据研究报告运筹帷幄,居中策应分散于个证券营业部的资金。个操盘之间是不清楚老总的真正意图的,只严格按操盘指令操作。调度同盟者则集中表现在对信息的利用上。

  这种新操盘方式其实也是对一些传统的分析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有些经验式的分析方法和经院式的分析理论已经在这种新做庄手法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我们常听到市场人士说,现在的盘势常常让人看不懂,大概原因就在这里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军长半集

3www交易系统设计基本原理(原创)
1)序:
外汇交易是昂贵的游戏,..昂贵于时间,资金.
思维的素质...是决定交易成败的...起始点.

2)交易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必须是"多轴"...至少两轴的..交易系统.
且轴不可同性质.
这样才正确性,稳定性高.
~
3)原理解释:
想象一个阻击手的瞄准镜...
是十字交叉的两条线...来锁定目标的.
锁定平面点须X,Y两轴,空间点则是X,Y,Z三轴.
锁定汇市交易点...起码是平面点.
后记:
此贴是纯专业的高度浓缩的理论文章.
希望少看到朋友们被迫黯然离市.
汇运长久!


论"渔"投机交易...赢者之旅....
赢者之旅....
要睁大两只眼睛...
一只眼...规避风险...为投机生存...发展的必备前提.
一只眼...展扩赢利...投机的魅力...投机的真正意义.

打开...禁锢你成为"赢者"的"紧箍咒"...你的第一单不重要!
当你决定进行交易,
你的第一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会做之后的第二单!第三单!
我曾经历过要拼命做对第一单的时期...
经过痛苦的折磨…下定决心, 终于进场了…
结果常常又历经痛苦的折磨…终于止损了…
精疲力竭….得休息了…
呆呆得看着大队的MM开始南下北上…
而我帐里的MM越来越少…我付出了..没回报!
可现在不同了…
每一次的投机,更象一次战役…没有将军完全依靠第一次进攻取胜…
但将军们…会进行第二次, 第三次进攻…
我付出…要有回抱!w欢颜抱回MM进我帐


想做"TOP GUY"(高手)...人之常情...常理..

世上很多职业..时间的积累是决定重要因素..有老资历..会成为高手.
向建筑师,医生,工程师,教师等等....但投机交易绝对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完全以你离场时,赢输定论的职业.

很多事成功要坚持不懈.4可投机的精要是学会放弃.
很多事成功要有独裁意志. 可投机的精要是包容错误和你的不喜欢.

若已投机多年,你的资金曲线还是向南,或高频震荡...
不是你学的投机知识不够丰富..不是你的投机时间不够长..

是投机没有改变你的性格… 是投机没有改变你的人性.. 是投机没有改变你...

投机只会爱上因她而变的恋人!


说正经的。所谓行行出状元,但这状元也没那么好出的,而且永远属于极少数,而大多数都是庸碌之辈。更何况投机这个极为残酷的行业?没有如新生婴儿那样去聆听市场,那么要改变自我那真的是非常困难。
一笑说的好,所谓三箱啤酒,我取一瓶。其哲理不仅在于赚自己属于的那块,而是尽自己能力所及的那部分。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人性永远是投机的绊脚石,又如大猫所说的,因为我们都是人。




能稳定赢利...是将军级…
会重仓出击...是帝王级…
重要的是...
认清自己的投机阶品...
处于兵级...头顶"皇冠"...可想而知...
投机就是交易自信!
这自信...不是外界给的...是自我内心升腾而起...
是艰苦历炼的结晶...
真正的攀登者...目标是世界屋脊!
真正的投机者...目标是皇冠嘉勉!

想稳定赢利吗?...做好一句话...没问题!...
抓你熟知的鱼!
抓带鱼能手...别去捕鲸..
捕鲸的...别去碰鯊鱼…
不是创意...但绝对重重点!y
实际上"你熟知的鱼"...概念是很有深度得...
如果你一闪而过...绝对未得精髓!

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加仓操作和重仓出击完全是两回事...........完全不在一个交易层次上...
要想汇运长久..请君切忌重仓..道理太简单不过啦


说"鱼"...投机交易..
第一层: 满眼鱼儿..随手捞...
           妈呀!..食人鱼啊...快抽手,保下手骨架...
             怕怕怕....
第二层:大鱼看成小鱼...小鱼看成大鱼...没鱼看有虾蜜...
             愁愁愁....
第三层:见大鱼是大鱼...见小鱼是小鱼...见虾是虾...
             哈哈哈....


立足投机的必须的根本条件....具备则成功收益只是时间问题.
立足投机的必须的根本条件:
在现实的任何情况下,你能控制主自己的行为!


军长的交易实践证明....必须抛弃...一种交易模式...
要投机最终取胜.
就必须抛弃:
均匀交易,每日交易,时时交易...
均匀非投机
投机交易...是不均衡交易...沉静与疯狂的组合....


成功的基石...成功的阶梯...(3WWW的成功格言)
成功的基石...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成功的阶梯...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一看就"懂",其实你没明白军长在说什么...
这两句话,人生成功精髓所在,可写万字论文...



投机交易---不确定音符的华尔兹(3WWW投机的理论基石)

而投机的根本特性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有了在不确定世界生存,发展这个根本命题…
那末次一级的一些问题就非常明确解决了…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你的交易单不跟止损吗!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你的第一交易单会重仓吗!
完成确定的世界观向不确定的世界观的转变….你才真正从骨子里成为一个投机者!
是投机的正确起点.
而从投机者….走到…投机的赢者, 就必须还的往下走…
发现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又要坚信市场的可测性

[交易心态]耐心三论
[精心编辑推荐]耐心三论--绝对金玉良言, 早读早受益!
1.        Be patient. If a trade is missed, wait for a correction to occur before putting the trade on.
要耐心,如果发现错过了开仓时机,要等回调再开仓.
3.        Be patient. Once a trade is put on, allow it time to develop and give it time to create the profits you expected.f
要耐心,一旦开仓交易,它需要时间的积累来产生你预期的收益.
3.        Be patient. Once a trade is put on, give it time to work&#59&#59; give it time to insulate itself from random noise; give it time for others to see the merit of what you saw earlier than they.
要耐心, 一旦开仓交易, 它需要时间从市场噪音中展示出交易的正确性,也需要时间让其他人也悟到你抢先看到的交易价
值所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前言

上百年来,期货市场参与者意图提高自己的努力、探索和交流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期货市场的胜败局面却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后面这一点,各个交易所和经纪公司最清楚。
    交流是否使交易者整体水平提高,没有定论,认识发生位移和转向倒是有的。交流可能使某些交易者个体的水平发生变化,但是交易者整体内部的相对差距几乎永远是均衡的。
    在交流中,个别交易者的水平更容易提高;而在绝对提高和相对提高中,相对的提高对于交易赢利是最直接、有效的。你不必拥有绝对优势,只要对其他多数交易者保持相对优势,就可能赢利。
    交易流派百家争鸣,虽然并非百家都宣称自己唯一正确,但是他们的有限谦虚也并没有使各自的追随者获得足够的相对优势。相反,他们具有太接近的起点、基础和局限,只能浪费交流者的时间和资源,不能使交流者获得有效的相对赢利优势。
    交流要改变方向,向上,而不是向左右、四周。认识上,虽然短时间内头顶可能有人,但是一定要保证脚下有更多人。摆脱业界多年来的僵化基础和狭隘局限,把现有的流派、交流生态作为巨人的肩膀踩在脚下,你才能够获得赢利所需要的相对优势。当然,还有更高的自然规律限制同一时间上来的人数,不会很多。希望有你,和你共勉。

    接下来的13篇只简要地提及相对优势的获得途径,不会详细解释。多说无益,也是危险的。

目录
01 眼见为虚
02 主观交易
03 情境交易
04 管理交易
05 策略交易
06 整体交易
07 生涯交易
08 超越语情境
09 超越情绪链
10 超越谬画像
11 精确细节化
12 精确数量化
13 精确使命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2)主观交易

02 主观交易

    主观交易的内容基本上是主张交易中要启用智慧、担负责任、享受幸福。主观交易的“主观”的提法,是为了平衡“客观交易”和所谓的“系统交易”等提法。
    目前流传的客观交易的提法,基本上是主张“不追求解释市场和交易,严格采取交易行动”,在克服臆测和累赘的交易动作上有积极作用,但是还不够全面、准确。更精确的客观交易的定义可以是:不被虚假的或先前的情境所迷惑(诱惑或拖累),及时而清楚地认识当前情境,采取直接、有效的方法步骤去实现交易目标。
    所谓的“系统交易”的提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系统交易批评没有前后一致(统一)的行动标准,主张遵循一套交易准则。狭义的的系统交易仅仅建议使用某种款式的交易系统软件来决策和交易。
    广义系统交易的思想有些片面。任何人的交易都是一种系统的交易,是具有个性的唯一系统。单一标准的交易是系统交易,复合标准的交易也是系统交易。看似无标准(非标准)的交易,其实是有更复杂标准的系统交易(有点象混沌学的说法,其实是情境论的观测精度理论)。当然,复合标准的系统也有智慧和不智两种系统的区别,不智系统才是广义系统交易应该批评的。如果广义系统交易思想把视野扩大一倍,就会发现智慧的复合交易系统,也会把批评更精确地指向不智的复合交易系统(不智的单一标准系统也应该成为批评的对象)。
    狭义交易系统的错误比较明显。正确的利用工具可以使交易者的交易优势增加,主观交易并不反对使用工具。但是现有的交易系统技术主要是单一标准的系统,不能有效适应交易现实;即便有复合标准的系统,其智慧和学习能力也无法与人脑相提并论,无法高效应对交易情境。目前交易系统技术的工具作用仅仅相当于一支拐杖。而交易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工作,要求具备强健的思想和体魄。放弃人脑的优势、放弃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孱弱者完全倚仗拐杖去竞走、搏杀,显然是愚蠢的。
    狭义交易系统主张利用系统工具的“客观性”来克服人性主观的弱点,多少还有点象同时倒掉澡盆里的脏水和婴儿,人的智慧因此失去发挥、锻炼和完善的机会。在情境的世界,无法做到完全“客观”,除非是“别人交易”。只有通过主观交易,在个性的情境中发展和完善,才可能打造出智慧和成功的交易系统。此外,狭义交易系统主张的功能替代也替代了交易者的责任感、剥夺了交易者享受交易乐趣(人生乐趣)的幸福。

    主观交易具有真实而强大的基础,就是人脑的功能和智慧潜力。人脑是上帝(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馈赠,不要以为白送的就没有价值。人类自己制造的一些工具(包括计算机)给了自己很大帮助,工具的功能在有些方面远远超过人类自己的相应分项功能。但是唯一的主体地位、还有很多功能是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主观上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人脑功能的直觉、灵感和洞察力,是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具有的或达到的。主观优势不可取代。
    主观优势的直觉、灵感和洞察力,果断、坚定等品质,以及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交易者更有效率地识别情境、适应情境,更快捷地定位最适策略并调整其为当前基调策略,比任何一款交易系统软件的最新版本的广告语更具有真实的基础(本篇主题虽然不是批评交易系统技术,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对照靶,所以直到接近篇末还在遭受数落)。运用主观优势如何应对交易情境,是下一篇“情境交易”的任务。

    交易要成功,培养常识感和上识感非常重要。不论是运用哪种优势,整个市场的成败比例和幸运分布早已注定。很多(约80%)交易者在踏进交易圈之前,已经注定会铩羽而归,这和他的主观优势在交易生涯始末间呈现的状态有关。多数人在其交易生涯中主观优势并没有发挥达到常识感的水准,只有约20%的交易者的状态位于水准线上,水准线下为“非识”状态。水准线上部分如果细分,可以划出“上识感”的水准线,成功的交易者中也只有约20%达到了该水准线。即使未来整体认识提升,但水涨船高,水准也相应上浮,80/20法则似乎没有到达失效的边界。两感的来源并不局限在交易领域,万事理皆通,随时随处都有引导交易成功的线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3)情境交易

03 情境交易

    情境交易是指应用情境论进行认识和处理交易的工作。情境是个很简单的东西,但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变成复杂的概念了。情境交易的基本含义是用全面、细节、真实和实时的准则来认识与处理特征唯一的交易情势。
    情境概念有很多侧面(维度),在情境交易里侧重其个性唯一的特征,主张区别每一阶段或个案的交易,应用恰当、正确的策略。
    实行情境交易要求发挥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综合判断、全面衡量的快速反应能力,机器交易或者封闭的系统交易很难达到要求。主观交易可以帮助实现情境交易,达成比较理想的交易业绩。
    情境交易中会遇到处理两个情境的问题,即谐调以交易者为中心的我情境和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情境,使二者和谐一致。交易者影响或领导市场情境的力有一套刻度,力达到一定刻度时,我情境会较明显或强烈地影响市场情境;力度距离影响刻度很远时,我情境对市场情境影响微弱,可以忽略,这时不存在情境(市场)领导的情况,只有情境(市场)适应的任务。我情境(交易)和市场情境是有交叉关系的集合。这里接触到了情境嵌套的情形和情境的互动特征(维度)。
    认识和处理交易情境(包括我情境和市场情境)的四项准则,即全面、细节、真实和实时,可以基本保障对交易情境有恰当的认识和策略。但是全面不等于平均,细节不等于拘泥,真实不等于刻板,实时不等于浮躁。四项准则也需要以柔韧、适度为原则,把握原则需要常识感或者上识感,需要主观优势和智慧,人造机器是不能胜任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1)眼见为虚

01 眼见为虚

    市场上有多少人参加交易,就有多少种对市场和交易的认识与理解。在其他领域的认识也是如此。因为世界只有一个,情境却有无数,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情境,有些情境相差悬殊。
    对市场和交易的每种认识在属性天球上都有自己唯一的点位,绝不会重叠、交错;分布也有群落特征。象地球一样,虽然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但是仍有更多大片的区域存在空白。对市场和交易的认识虽然件数繁多、五花八门,但是,如果愿意,你总能找到更新颖、更奇特的认识位置。
    一件认识没有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分别,因为世界是情境的,每件认识相对于产生它的情境都是有理的,这也是为什么认识通常是“顽固的”的原因。要比较不同的认识,分别对错或优劣,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前后一致)标准和严格界定的情境边界。
    交易认识可以包括对市场和交易事件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对追求交易目标的决策与执行体系的觉察与研究。对市场和交易事件的理解与解释,可以和决策与执行体系密切相连,也可以毫无关系。在认识与行动的关系选择方面,也有无数选择分布在属性天球上。
    无论怎样理解、怎样选择,重要的是要有常识感。在交易者认识类型的属性天球上,多数人处于先下结论后论证的区域和位置,这是现实观测的偶在性事实。多数人借鉴(经常是不恰当地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去论证交易事务,在情境、逻辑和数量细节上所作的判断与选择经常是缺乏常识感的。很多人迷失在繁杂的事件解释中,没有机会去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交易决策与执行体系。多数人的次认知能力欠开发也是原因之一。
    超越自我、拓展认识,可以有3条途径:(1)理解情境,了解自己认识产生的细节和原委,也努力了解他人的认识和认识的原因,开阔自己的认识视野;(2)应用展开方法,找到现有认识集合的局限边界,然后打开,获得倍增的认识领域;(比如,把某某论坛上所有观念、方式和隐含方法作一整理,找出其局限边界,可以马上获得超越该论坛现有认识的双倍认识领域;)(3)借助属性天球,可以获得随意区域的崭新认识。
    不论是对市场的基础的、普遍属性的认识,还是对特定市场阶段和交易的判断,以及对交易决策与执行体系的体会和研究,都可以遵循上述3条途径来丰富和完善认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4)管理交易

04 管理交易

    管理交易是指在适应市场情境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作业实行“标准化”的经营和处理,使交易作业的任务可以模块化、重复化、交接处理而不会影响交易的业绩效果。
    管理交易的思想里有个潜台词,暗示出个性唯一的市场情境之间也有标准统一的、可能重复出现的模块行为,而交易则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使用模块功能来适应市场情境,从而把交易工作部分地转化为模块管理的任务。
    不过管理交易的内容并不限于适应市场情境的范围。管理的任务可以有若干划分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交易管理划分为筹码(区别于资金,包含但不限于资金)管理、机会管理、风险管理和利润管理四项。其中筹码管理基本上是和市场情境并行的,其他三项也都是仅仅和市场情境有交叉。在市场情境之外还有筹码等多种策略因素。
    管理交易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和“预测交易”(以预测为主的交易作业)相对的,显然比预测交易的单脚支撑多了几只支撑的鼎足。
    管理交易也是和滥赌式交易相对的。管理交易技术的体系化,设计因素之全面、环节之具体,使有常识感的交易和盲动的滥赌区别开来。(顺带一提,赌博的预期“属性”并非赌博专有的“特征”,但批评者混淆概念,把具有预期属性的行为甚至作业也诋毁为赌博。赌博是有不少地方值得讨伐,但不是预期这一点。)
    有常识感的交易管理也是和非系统(不智系统)的交易相对的。交易管理完整的体系、得体的应变模式同不智交易的标准泛滥、摇摆不定、孤立割裂形成对比,更有可能取得交易业绩上的成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5)策略交易

05 策略交易

    策略交易就是交易中应用策略、使用策略智慧和技术进行交易。
    策略简单讲就是谋略,一般容易把交易计划误认为是交易策略。交易策略和交易计划的区别很明显,策略是谋略,而计划是方案;内容上,策略是体系性很强、维度丰富、多层次的智慧集合体,而计划则比较单纯,一般只包含时间、空间和应对上的一些要点,是策略体系中最表层的部分。如果把计划这样的表面策略当成策略本身(全部),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时的计划就充当了“伪策略”。
    策略有丰富而完整的体系。按照情境论方法来观测,策略体系可以有15个维度,它们相互搭界、互为支撑。简化理解,可以合并为有7个层次的模型,某几个层次包含不止一个原来的“维度”。不加说明地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策略=strA(situF,baseP,preS,driE,behT,monM,sysX)。
    策略具有一贯性,即经历时间和交易序列的一贯性。这个属性使策略交易同非策略交易或不智交易区别开来。一贯性并不排斥策略的多态并存、策略形态转换等情形。
    策略的体系性和一贯性使交易更合理、更贴切情境,也更有机会实现长期稳定的赢利。策略交易与单纯预测、过于倚重预测的交易处于策略属性天球上相对的位置,也与孤立、片面等不智交易遥相对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6)整体交易

06 整体交易

    整体交易是以整体的观念和策略来看待、设计及执行交易。可以从四个维度或者观测精度上来把握。
    交易过程的每一时间点(过程点、流点)。在可操作意义层次上的最小时间点上,全面把握当时交易情境的各要素所处在的属性天球坐标(位置),考虑和把握各种决策、各种情势发展可能性的属性天球(决策树)。“可操作”包括空间、时间技术和流动性上的可能性,分别考虑在空间一定、时间一定或流动性一定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函数效应。
    单一交易的全过程。从开仓的起始点到平仓的终点,构成一个交易单元,单元内各流点都有丰富的选择和变化可能。交易情势和决策的属性天球在流点上穿行,选择的亮点在天球上跳动,每一流点上的天球坐标不断变动。起点到终点之间可能走过多条不同的历程,就如同操纵航模飞机从起飞到降落之间可能飞行不同的线路一样。
    交易阶段的全部交易单元。共同完成一个交易目标的所有交易单元构成一个交易阶段,阶段内的各交易单元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关系,支持、补充的目的是要尽早达到预定的交易目标,比如一定比例的投资收益等。应用整体观念,关注多个交易单元,照顾到阶段内的所有单元,可以避免孤立、片面的认识和交易行动,更有胜算完成预定的交易目标。
    若干交易阶段的交易集群。一个交易阶段一般不可能用尽某一级别的价格运动单元内的所有空间或时间,通常只是利用了价格单元的一小部分。为了利用一个价格单元的完整的空间和时间,需要多个交易阶段共同开发一个完整时期的价格单元。多个交易阶段形成的交易集群应该“刚好”瓜分了价格单元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价格单元的识别涉及情境切割的事项。
    整体交易,整体思维。克服片面、死板、孤立的交易,增加交易的灵动性,增加交易弹性和柔韧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动力学:优势相对论13篇(07)生涯交易

07 生涯交易

    生涯交易是从可以看到交易人生全貌的位置来观测交易,把全部交易操作序列包容在观测视野范围之内。这样的高度比策略、整体更广泛,更容易对交易有一个全面、动态的情境认识,更容易把交易调整到适合常识感或上识感的属性位置,使交易赢利。
    生涯的含义有几个,生涯交易可以是把交易当作兴趣、职业、事业和人生来看待。当然,交易生涯可以贯穿人生,但绝不会是人生的全部。因为在交易旁边,美好的东西还有很多,分布在天球上各个位置。然而,把交易作为生涯,态度和精力的投入会更专业、执著,责任感和行动会更严肃、慎重,成就也会更卓著。
    生涯交易和“生命周期投资策略”的思想有交叉、重合。在人生(生涯)阶段的不同时期,投资策略的取向会有不同。谋求生存和谋求发展时期的策略会有差异,每个人平衡差异的选择也可能不一样。这就是把交易的理想的、纯粹的数运属性同世俗的、现实的财务事项连接起来的纽带,把交易扩展到了所谓的“外围”。
    从最微小细节的事例就可以看到生涯交易的要义。两个帐户即使由同一个人管理,如果它们的使命不同,在同一时刻(比如收盘前,即将进入“隔夜”),两个帐户的头寸状态也可能很不相同,比如一个有交易头寸、一个全部是现金头寸。推论更有意思,即接下来无论价格怎样发展,对该管理人而言都是好事。这就是生涯。
外围还包括交易者个人的“内圈”如心理和生理状态,生物节律周期、健康状况等。也包括与其他领域的事务之间的关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7 10:02 , Processed in 0.0816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