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锁仓效应)-------透过A股的血淋淋的中国式私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秘密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猪行者
浏览:48325
回复:5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挤出效应(锁仓效应)-------透过A股的血淋淋的中国式私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秘密
由国资委李荣荣和证监会尚糊令签字出台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管理办法》出台了,
改变了股改政策后流通股东已经形成的一二三年的明确预期。引起了一些争论。 这里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点, 本人历来认为, 李和尚执行的是“二个凡是”的政策,而且以二个凡是分析他们的下一步行为绝对有效. 李和尚历来是站在市场卖方利益一边, 不利买方, 站在境外一边, 不利A股。
凡是对最广大公众投资者能获得利益的政策,特别是能以合理的跟国际接轨的具投资价值的价格获得股权的政策,
绝对马上否决,
凡是有利于国企高价圈钱,和有利于两“部"高价寻租的政策, 和外国人和中国私营老板能获利的政策,
绝对马上批准。
在李和尚的排行榜里面,
外国人利益居第一位: 以1元附近参股中国最好的一批公司股权, 以“先海外后境内”低价优先购买中国最好公司
垄断企业和私营老板利益居第二位: 以发行原始股价格获得配售中国最好的一批公司股权,
以高价出售手中股权(IPO和增发),但又不用提供纯利润和分红给市场
券商机构和部分基金利益居第三位: 能经常以市价大折扣获得股权
保险公司和部分基金等代表买方利益的居第四位: 出钱的冤大头
公众投资者等代表最广大的买方利益居第五位: 出钱最多的冤大头
如果以前主要的“二个凡是”政策表现在利益被外国人拿去,
那么从现在开始, 主要表现在利益被上市A股的私营大老板拿去。
以中国的经济发展, 根据经济学家预测,大约二十年后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但人均仍然只有美国1/4穷得可怜)
按照现美国大国经济下的资本市场总量达到200万亿流通股,二十年后大约保守给它500万亿流通股吧
二十年后我们经济总量和资本市场超过美国, 所以到时我们的财富合理应足以支持500万亿资本市场规模。
但是, 我们知道, 即使美国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它的资本市场主要利润,仍然绝大部分来自于石油业/电信业/大银行/大券商/大保险公司/大商业企业/大品牌消费企业/。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福布斯开始排名,到现在,排名前列的企业仍然是那一些。而EXXON一家企业的利润就占了全美国所有企业利润的1/30之一。而EXXON最大股东是一家基金仅持有4%股权,公司拥有1000多个机构股东和几百万私人股东, 是典型的替最广大公众股东创造利润。
回到中国的情况,虽然中国公众投资者有足以支持500万亿市值的购买力 ,但是因为中国最好的一些企业,象媒体业(中国的CNN、NBC、华盛顿邮报呢)烟草业(中国的万宝路和英美烟草呢)这几个大市值行业,上海证券交易所(纽交所和港交所都是大市值上市公司)均没有上市,A股投资者已经被挤到其它企业。 而在其它企业中,最好的中国企业,象中国的石油业,电信业,中国最强大的20强企业,这几个大市值行业, 又限制股权在A股的卖出,那么A股投资者又被挤到一边了。
最后, A股投资者最有可能的, 就是买到不受限制的中国私营企业主卖出的股权, 而且因为政策的挤出效应, 还必须高价购买, 这种高价甚至还不能补偿通胀率, 即A股公众股东补贴中国私营企业主。
出现这种离谱的政策原因很简单, 大国企的发审是政治任务, 证监会和发审委没有租金可寻, 而私营企业的高溢价发行, 租金十分丰厚,证监会和发审委积极性超强,所以约束好公司的股权市场进入(例如否决交通银行A+H2.5元A股发行),以利于烂公司高价圈钱的任何政策,证监会都会即时执行。
更为恐怖的是,在约束好公司股权交易后创就的高溢价市场,证监会、发审委和前发审委的亲戚好友,还可以自己成立一些垃圾公司,边缘市场利基的公司,来高价圈钱,这种利润在报表重建后,是以几百倍和千倍计算。 而美国的私企,除了网络股泡沫, 传统行业大部分不过是十几倍增值,而且很快要求分红回给股东。
这就是全球历史上最快的资本原始积累了。资本原始积累, 不外乎土地,银行,资本市场这三条。其中最快的就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二个凡是“的指导下, 将成就全球最快富有的一批私营老板,这些人无一例外关系跟李尚两人十分密切。 如果俄罗斯的寡头私有化是通过银行贷款低价收购分送到居民手中的平均股权,中国的寡头私有化道路就是高价向居民发行不值这个钱的股权, 来换取巨额的现金,再去滚动。
在这种挤出效应下的A股市场,私营老板也很聪明, 一个主要的减持办法, 就是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减持股权比例。这种办法更加享受高溢价市场的好处, 而证监会从中的对一家公司的审批租金也在增加,是它们的双赢关系。
==============
另: 挤出效应还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就业上面, 记得当年证监会强令深交所停发新股几年, 深圳市面即时陷入萧条,不是在其中的人是难于体会,停发前,有数据说深圳机场来往的商务人员中有1/3是证券业相关人员,停发后可想而知。
以政策和ZF命令来代替市场理财人士的理性分析,在一个高溢价市场中, 所有的经济理论和价值理论都失效, 理财智慧有何用?而可怜的是证券业竟然是硕士以上学位员工比例最高的行业,在泡沫高溢价市场, 这些人的头脑完全失去作用。 某经济学家在上海向几百个高层次证券业人士演讲,公开说,你们的贡献不如街头卖白菜的, 几百个人都热烈鼓掌。事实如此。资本市场原本就是用来资源配置和定价的,证监会为了保持高溢价和寻租价格区间,保留政策市,不惜牺牲资源配置这个功能,不惜牺牲公众股东和社保、保险长期可持续投资,不惜牺牲一代证券从业人的智慧发展和经验获取, 市场上,所有人的饭都是上市公司提供的,即流通股份所占的纯利润越多, 市场上能分到的饭才越多,基金、证券公司规模才能越来越大,每年高校毕业的几十万经济方面人才才有用武之地,享有高薪的就业职位。ZF控制之下则是相反,所占纯利润太小,对付不了成本, 必然有一批人要牺牲。证监会约束可投资的市场发展的政策必然约束基金的良性发展,约束中国高薪就业率的提高。
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3年内减持5%,超出部分要审批
短期对市场是利好。本来,随着3年期满,大非自然而然成了市场中最大的庄;现在,哈,大非是纸老虎了,市场的压力轻了。
但是,我觉得这个政策是倒退,是历史的倒退。一、通过艰难的股改,牺牲过一代股民,国有股做出了对价补偿,好不容易换来了较为健全的市场体系,突然,“全流通”又取缔了。这样必然招致价格扭曲,影响市场发展的步伐。二、我们市场中,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垃圾公司,如果国有股不能3年内有好价格时减持,而是让社会法人股减持,那么国有股为流通作出补偿的意义又在哪里?国有资产岂不白白受损。三、3年后,或者不要3年,剩余国有股需要减持时,岂不是又成了一次“国有股流通”的大利空吗?四、最了解企业的当然是企业本身的管理层,对公司股票高低,管理层最有发言权,国资委能知道下辖那么多企业的状况吗?她凭什么审批国有股该不该减持?这不是拍脑袋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这种审批是要权,为利益集团牟利。
非常困惑,这个政策是怎么形成的。提议这个政策的人有罪。
个人观点,望指正。
(国资委说)限制国有股减持是为了稳定市场的需要。
推而广之,既然国有股减持需要限制,那么,非国有股减持是否同样需要限制呢?如果只限制国有股股东,对非国有股股东不做限制的话,不知是否有违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如果大股东的股份流通都需要限制的话,当初轰轰烈烈搞股权分置改革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初搞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逻辑:第一条理由是,大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使大股东不关心股价,并导致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第二条理由是,大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是股价形成机制被扭曲,容易导致二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为此,我们让大股东在支付了“对价”的基础上获得了逐步流通的权利,市场为之雀跃,认为这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革命性”变革,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了制度保障。
但如果大股东“革命”的结果只是三年减持不超过5%的话,和之前的所谓“股权分置”并没有实质性区别。更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大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时被认为是“不利于股市的稳定”,而大股东的股份流通时也被认为“不利于股市稳定”?
假如在5月30号之前,当股市每天成交超过3000亿元的时候,有几个大盘股的股东选择了减持股份,这时一定会对股市的投机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此时的国有股减持难道不利于股市稳定吗?相反,但如果对大股东的减持比例严格限制,市场就会有恃无恐,投机气氛就难以通过市场本身来得到调节,不利于市场的稳定。
因此,笔者以为,限制国有股股东减持股份无助于市场的稳定,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应该管好的环节不是国有股减持的比例而是其过程的合法性,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的内幕交易问题上。
楼主此贴讲出了要害,对国有股减持的重新设控是一个倒退,以后又会再次出现国有股减持的特大利空,股改在无形中完全失败了,对价也白送了,不知是那一个白痴出的主意,向国际成熟市场前进的步伐又要大大拖延了,管理层实在是没有头脑啊。即如此,当初又为何搞什么股改呢。
为刘勘的发言喝彩!!!!!!他讲出了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声
看第一财经《今日股市》节目,几位分析师中我最不赞同的就是刘勘,其一是因为他一直盲目看多的论调;其二是因为他对银行股的追捧,而我本人最看不起银行股,谁人不知,中国国有银行呆坏账惊人,高管携巨款潜逃像家常便饭,国有银行就是吃财政(其实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的寄生虫,中国上市银行是最大的垃圾股。因为这两点,我对他很有成见。但是我对他一直的鄙视昨天晚上彻底改观,因为他今天在第一财经的慷慨陈词不能不让人拍案叫好,其实刘勘也只是讲出了所有有见识、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声,只是在这样的权威媒体上敢于直斥中国的财政政策,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刘勘从其他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两点基本经验(一是吸引外国公司到本国上市,二是吸引外国资本到本国市场)出发,直斥中国在资本市场上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把中国最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外国人分享,而中国人却无福享受,现在又走弯路让红筹股回归。这一点我想巴菲特最有发言权,巴菲特在享受中国上市公司为其带来的几十倍的收益时,肯定心里既感激又鄙视中国ZF,没有这么弱智的ZF,股神赚钱肯定没这么容易。
刘勘指出中国ZF将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近来包括QDII和特别国债的资本输出政策,他指出包括西部发展等方面都急需资本,中国资本远没有到过剩的地步。这点我想大部分人也能达成共识,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泡沫,而是因为中国ZF的效率低下和不作为,公司上市进度缓慢造成的资本得不到有效利用。说句心里话,我的钱宁愿被中国企业白白圈走,也不愿让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去为外国人购买福利。
在黑石公司上的投资是这种财政政策近期的体现,这笔投资被很多人鼓吹成英明之举,但以后肯定是国际金融界的笑柄。想想看,中国购买黑市公司的价格比发行价折价不到5%,而黑石公司可能购买蓝星股权(可能还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折价可能会达到50%,这就相当于把钱借给别人,让别人去赚大钱,而自己只收一点可怜的利息,而本来ZF可以自己去赚这笔钱。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只能做两种理解,要么是承认自己的无能,要么就是坦白自己就是美元买办,“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中国还是一个未解决人民温饱的国家,还不至于奢侈到去外国做善事。即使要去国外投资,也应该是能源类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我们假设中国ZF投资技巧高超,黑石公司的股价翻了两倍,但是中国ZF仍然是冤大头,因为那时候能源、粮食可能涨了三倍、五倍。ZF真觉得钱多,应该悄悄地去西亚、非洲去购买能源,别像土财主一样天天显摆自己有钱
大家小心阿,该跑时一定要跑,千万不要再被忽悠,一套十年的教训药记牢。
[ 本帖最后由 猪行者 于 2007-7-18 22:0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