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参加了万科的股东大会,发现三个现象:
1、万科的股东越来越象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的股东,很多是价值投资者,持有股票年数至少3年以上,会上发言多是把万科往巴菲特的标准来靠;
2、万科的管理层和员工越来越自信,绝然没有行业宏观调控下那种被时寒冰之流骂之为过街老鼠的窘像,说话的语气和表现的态度都显得那么坦然和自豪;
3、万科的产品越来越精细化,精细是需要成本的,包括工厂化也是追求精细的一个部分,与会的有几个搞建筑的股东私下里说:也就是万科花的是股东的钱,才会去搞这些东西,一般民营企业老板那管那么长远。但在我看来,万科的追求精细化是一种战略的超前意识,是一个基业常青企业的根本之一。 开完会回酒店的路上,问起的士司机深圳哪边的房子最好,司机大佬一口就说是东海岸的万科,上网查看了一下图片,的确设计理念独特,细节把握得相当到位,不由得又一次感叹:中国的房地产商真的也只有南方的万科、金地、华侨城、招商能让我敬佩。北方的房地产企业,很多都是依赖政府背景发展起来的,严重缺乏市场的洗礼,即使经历过市场化,造房子这种活,不是我看不起北方人,的确也只有南方人才会做的那么精细到位,北方人向来以粗况为美。年初去大连入住一家四星级的酒店,下了出租车,发现酒店门口竟然没有拖行礼的道,只好自己动手拎上台阶,当时就想这北方人做事就是那么不细致。 其实上海人本应该是非常细致的,但是上海过去一直是个强势政府,大房地产企业都是政府的附庸,所以日子好过的时候自然也就不那么上心了,这是蛮可惜的。 当然国内还是有些企业也是不错的,比如浙江的绿城、成都的万华、广州的碧桂园等,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来自于优雅的易居城市,或者当地政府不强势。不过这些企业全国扩张的能力还远比不上上述深圳的几家。我过去做咨询的时候和华侨城、金地、万科的都接触过,几家都是具有全国扩张的能力,但其中还是万科最强。按照钱钟书的理论,华侨城是父母之命的正房,地位高,出门底气足,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买帐;万科是你情我愿娶来的小妾,温柔体贴,最有价值和想象空间;金地好比陪嫁的媵(俗称丫鬟),年轻长相也不错但略显粗糙,从其开股东大会时举手投票的细节可以看出管理上还是有些混乱,应付全国扩张需要更加把力。 未来的房地产行业是个靠规模扩张致胜的领域,万科作为领先者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未来几年的成长确定性也是非常高的,投资万科就是投资一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能每年带来30-50%的增长,这对稳健型投资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只是近来股市诱惑太多,频频出现一天涨幅数倍乃至10倍的股票,弄得很多人包括机构在内的对稳健增长的万科不太感兴趣,都梦想着一觉醒来成为富豪。不过,我倒是希望怀着这种暴富心态的人不要来碰万科,就让万科的股票和万科企业一样,不追求暴利,不大起大落,稳健得增长上去,这样我们这些价值投资者才会随着万科企业一起成长,把万科股票一直持有下去,在未来获得长期巨额回报的同时,体会到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 这次股东大会上,有几个好像是私募的人,极力反对万科分红的政策,在郁亮和肖莉面前不断游说,说按照巴菲特的理论,分红将降低万科40%的估值,万科的管理层应该时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己任。好在聪明的郁亮和肖莉用太极手礼貌地抵挡了过去。这些私募说的两句话,单独看来都没错,但是放在这件事上却是小看了万科管理层的智慧。 巴菲特的关于分红降低好企业价值的理论是没错,但是真正做到要有个前提,巴菲特的股东大多是成熟的投资人,能够理解巴菲特的苦心,因此不要分红,始终相信巴菲特的智慧能带来这些现金更大的回报。万科的股东行吗?我觉得至少目前不行,会上不还有好几个人闹着说分红太少吗?万科的发展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股东、监管层等等,如果万科一意孤行认为自己留着钱是对的,不分红,我想象得出万科以后在再融资等重大决策上将有多大的外部阻力,况且这也不符合万科包容的文化。 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对的,它更多的是对财务资本的保护,但在现代产权理论上已经发展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机制。简单说万科不仅要考虑财务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时髦话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这一点万科的管理层做的相当不错,就从万科积极倡导“企业公民”建设、大力支持廉租房建设等种种举措上看,万科的眼光是领先于行业的,按照郁亮的话理解,房地产行业的口碑不好,如果不去做点善事,不去帮国家解决点棘手问题,最终会招致更大的调控。 万科的眼光总是那么超前,土地增值税还没开征,万科提前几年就在报表中计提了相应费用,05年初上海房价达到顶峰前,万科加大推盘力度,在调控前售出了大量楼盘,转身把后两年的利润贡献重心放在珠三角,并加大环渤海的开拓力度,果然05和06年广州、深圳和北京的房价大涨。去年和今年初万科又把重心转回上海,果然调控了两年的上海楼市春节后又出现了景气趋势,郁亮在会上说,现在万科在上海排第五,再过两年万科应该可以排第一了。 过去玩席德梅尔的“文明”游戏,有个最高级别就是“神级”,难度超高,必须比电脑在任何细节上都做的更好,才有可能获胜,至今我都没打通过这一级。在我的眼里,万科就有点“神级”的味道,万科的神来自于对未来趋势的超前战略考虑,从王石的自传中就感触到他骨子里就是个很有超前眼光的人,现在他又脱离具体事务,别看他整天在外面"游荡",他那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超前于这个世界。作为投资者,把钱交给这样的管理层是值得放心的,因为不管行业发生怎样的趋势,他们都事先想到了,而且提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相信万科的神话还会延续,未来它的“工厂化”还会成为领先行业的竞争优势。 回过头看那些私募,有点象任志强,任志强其实是个蛮耿直的人,事实是啥就说啥,就事论事,不拐弯抹角。但是耿直的人往往一根筋到底,仅从一个维度看问题,忽略了全局性和远瞻性,到头来招致本来就持不同意见者更大的抵触,所以,还是要象万科一样,“和谐”才能活得最滋润。
郁亮在今年股东大会上说,如果万科增发没通过,2009年万科的增长将是个位数。房地产业在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今天,获得持续的资本是企业保持领先的重要因素,上周五万科的增发通过了证监会的审核,让股东们深深松了口气,因为我们将又一次见证万科的飞跃。 风投大师杜尔有句名言:找到好的企业家,定位于大市场,有领先的技术,并致力于建设一个了不起的团队。这句话应用在万科身上非常合适,万科身处中国房地产这个庞大的市场,2005年万科销售100亿的时候,也不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 万科有领先的“工厂化”制造技术和先进的规划理念,记得年初有一批北方的房地产商到深圳考察万科第五园项目,一个老总看了后非常感慨地说:“刚学会了万科那些东西,它又整出这些个新的来,实在是跟不上”,另一个老总问他的设计师:“你能设计出这样的楼盘吗?”,设计师很实在地回答:“我设计不出来”。 万科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战略眼光超前的领袖——王石,以及一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团队。领袖和团队创造了包容性的万科文化,加上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让万科成为能容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愿意扎根的事业和价值平台。 所有四个因素,我最看好的是人。市场是会不断变化,技术也会不断更替,只有人是决定性的。万科23年来,经历过市场的大起大落,但是企业一直保持增长,从“多元化”到“专业化”到“工厂化”,从“加法”到“减法”到“乘法”,都是领袖和管理团队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以及有效的执行力,推动了企业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转变。 举几个最近的小例子,2005年初上海受宏观调控,万科在04年下半年就大量推盘,在调控政策出台前基本卖完了所有能卖的楼盘;宏观调控时,万科提前就准备,第一个在杭州九堡推出70/90楼盘,周边楼盘卖6000,它卖7000多,两天全部售磬,既得名又得利;万科在东莞附近造围屋,搞经济适用房评选,响应国家政策,获得建设部等政府部门支持;今年年初战略重新转向长三角,势夺上海第一,果然5月份后上海房价走出两年的调控开始上涨;现在万科打算两年内全部推精装修房,“工厂化”制造楼房,王石说,到2009年“工厂化”全国推广后,万科将从现在的高速增长转变为质的飞跃。 大学时候经常逃哲学课,但至今还记得哲学老师讲的一句话“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在想来的确是哲学思想的高度总结。所以,把钱交给万科这群职业经理人是让股东们放心的,我们不用担心市场的变化,他们会为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偷懒一下,从ZJ的MSN SPACE里转过来。作者ZJ是国内一家咨询行的战略咨询总监,一路走来写了不少房地产研究的文章,特别钟情VANKE,私下说目前持仓只剩000002,并且属于非卖品性质。
VANKE最近出了点事,王石在BLOG里发表致歉声明。
本人和ZJ一样继续支持VAN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