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2446|回复: 43

中国的银行的惊人秘密(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银行的惊人秘密(序)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dszdsz123 浏览:32446 回复:4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银行的惊人秘密:
     银行建的楼,在每个城市都很气派,富丽堂皇的外表,显示银行的实力和信誉。

  老百姓把血汗钱存放在银行,理应对银行有更多的了解,然而银行不太愿意向公众坦诚表露自己的秘密。所以大众对银行知之甚少。

  我们多少都会有些钱存在银行里,还要委托银行理财,对银行不了解会有钱财损失的风险,那我们就应该对银行多一些了解。我先开个头,
抛砖引玉,希望网友接着发表意见,把你们知道的银行秘密找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行的事。

  通过共同的讨论,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新规律.这些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上找不到的.

待续
参与人数 1奖励 +28 热心 +5 时间 理由
牛眼熊心 + 28 + 5 2007-2-20 20:51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Var1:=INDEXC;
Var2:=MA(Var1,6);
Var3:=MA(Var1,24);
Var4:=MA(Var1,32);
Var5:=MA(Var1,62);
Var6:=MA(Var1,105);
Var7:=Var5<REF(Var5,1) AND Var6<REF(Var6,1) AND Var5<Var6*0.98;
Var8:=Var4>Var2*1.11 AND Var3>Var2*1.095;
Var9:=Var2>Var1*0.95;
VarA:=CLOSE/MA(CLOSE,48)*100<67;
VarB:=CLOSE/MA(CLOSE,50)*100<69;
VarC:=HIGH>LOW*1.078;
VarD:=VarC AND COUNT(VarC,4)>2;
VarD AND (VarA OR VarB) AND (DATE>1020201 OR DATE<1020101) OR Var7 AND Var8 AND Var9 AND CLOSE/COST(8)<=0.8 AND (CLOSE>OPEN OR CLOSE<OPEN) AND (REF(CLOSE,1)>REF(OPEN,1) OR REF(CLOSE,1)<REF(OPEN,1)) AND DATE<1330715 OR CLOSE>0.1 AND DATE>133071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字符是技术指标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一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一: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
  
  银行把老百姓存的钱借出去,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银行严格审查每笔贷款,并采取各种预防风险措施,保证贷款能够安全收回。尽管如此,银行回收贷款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大量银行贷款实际上不可能收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都不赢利。

  为什么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而且不能收回的贷款远远大于银行的利润呢?

  大家都知道银行有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收不回来当事银行就损失了资金。形成不良贷款有各种原因,有的是银行管理出了问题,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导致资金不能顺利回收。也有市场变化的因素,借款人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经营失败,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发放贷款银行的资金也就损失了。

  银行会定期对外公布不良贷款余额数,但是真实的银行不良贷款究竟有多少,这是银行的秘密。也许银行并不愿调查清楚,或者银行难以调查清楚究竟有多少不良贷款。

  因为不良贷款越清理就越多。

  不良贷款仅是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收回的贷款是银行贷款资金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收入储蓄,这个数量很大。

  简单地讲,银行贷款与还款之间的差额,有一部分通过投资与消费的支出和再支出活动,转变为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社会公众的储蓄每年增加,其中很大部分由银行贷款转变而来。社会公众把收入储蓄存入银行,银行总资金没有减少,但资金所有权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转变为社会公众收入储蓄,银行的资产转变为负债。

  随着储蓄规模的增加,银行贷款与还款的缺口会越来越大。银行只有把社会公众的储蓄存款再贷放出去,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用新的资金来源,补充流失的贷款缺口。

  银行没有把流失的贷款金额计入核算体系,因而不良贷款控制较好的银行还有账面净利润。但是,如果把收入储蓄因素计入银行的核算账户,所有银行都会有巨额亏损。
  
  上榜理由:贷出去的钱,犹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二:不良贷款哪里去了?
  
  企业投资失败以后,巨额的银行贷款不能归还,当事银行损失最大。这些不良贷款流向哪儿去了呢?

  其实,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并没有消失,又流回了银行体系。

  举例来说,近期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国银监会清查内蒙古电力集团200亿元贷款之事。据说有59亿元贷款投向了7个违规项目,项目停建后各家银行所贷的59亿元大多收不回来。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了。

  但是,在银行不良贷款记录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秘密。这59亿元贷款,以其他企业的还款和存款,或者以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的形式又回到了银行。

  7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花掉了59亿元,却不能建成项目投产。7个建设单位就背上了沉重债务负担,而且可能会破产。但是支出的59亿元,转变为其他相关企业和职工的收入。贷币收入的再支出周转,还能够多倍地创造社会新产值。59亿元的贷款资金在支出与再支出的周转过程中,最终流回了银行。
  
  上榜理由:社会需要宽容对待投资失败的人,因为社会在他们的损失之中谋了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LZ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什么意思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意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三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三:随机规律决定银行的生死
     
      
社会公众和企业单位把大量的钱存入银行,银行给一点点利息,再把大家存的钱借出去,收取更高的利息。银行资金的存贷利息差,购成了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人们认为银行以放贷为生。

    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人们到银行存款或取款的分散和随机行为,才是银行得以存在的根本基础。

    
每个人或单位,到银行去存钱、取钱都有明确目的和计划。但是,人们都是各自独立分散行动。每天只有极少数人去银行存钱或取钱。银行每天发生的存取款金额是随机变化的,较之庞大的储蓄存款发生的流动金额相对很小,银行只需准备少量现金就可以应付顾客取款提现的需要。银行把大量闲置资金用于放贷,以获得利息收入。

    
银行贷款或投资活动是有风险的。如果银行管理不善,或者市场发生变化,许多贷款无法回收,呆、坏账多了,银行就会出现账面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情况。但是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金融活动是分散和随机进行,绝大多数经营不好的银行都能生存下去。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纷纷集中到银行去取钱,形成挤兑风潮,银行就无法应付,经营再好的银行也会倒闭。

  分散随机的金融业务,一定服从某种随机规律,它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一旦这个基础不存在了,银行体系也就崩塌了。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四:规模、规模、还是规模
  
  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容易倒闭关门。其原因不是小银行经营管理不好。许多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善于经营。只是金融风险往往出乎意料,小银行化解风险能力比大银行差。例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产品的价格突然变化,导致数千家小银行倒闭。而当加拿大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却没有发生银行倒闭的事件。因为加拿大是综合性大银行,当农村地区的分行受到冲击时,得到总行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的分行就度过了难关。

  规模小的银行,如果经营失败而资不抵债,就会被大银行兼并或者关门,很难继续生存。英国巴林银行虽然是1763年成立的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但规模不大,因26岁的尼克李森违规欺诈而亏空亿万英镑,在1995年被迫倒闭。

  大银行经营不善,导致盈利降低时,往往会得到政府财政和中央银行的支持。大银行不会被迫破产。1997年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印尼银行纷纷倒闭,印尼中央银行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的2/3资金,用于救助5家大银行。可见大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公布的不良货款有7400亿元,而当年净利润只有10亿元。萧月在《新财经》上撰文质疑中国农业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农行可能还有巨额亏损和数以千亿计的不良贷款没有公布。因为公布出来会影响农业银行的信誉。

  农业银行自成立50年来,沉淀了巨额的亏损和不良贷款,但是农业银行自有求生存的法则,那就是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从2002年初期至2005年9月,农行新增贷款规模居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农行机构网点是工行的1.46倍,中行的2.74倍,建行的2.13倍。(以上数据引自萧月《不良资产:农行改制“如鲠在喉”》),所以农行是不可能倒闭的,政府会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助农行冲销巨额亏损和不良贷款。

   当然,政府的钱也是纳税人上缴的。银行的损失,最后还是由纳税人买单。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百姓即是银行的客户,也是国有银行的股东。
  [/color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我们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和高成本运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思按理说是不应该作为推荐理由的,不良贷款是每个银行都无法避免的规律和事实,只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而已。
不良贷款的存在是必然的,否则就没有倒闭的企业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发表于 2007-2-20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LZ是个动脑筋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从那里摘抄的,我是银行的,这种分析选择的角度可以,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离,导致很多分析结果偏激并且很不客观全面。
现在给大家说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关系密切的事情,现在银行要收借记卡的年费或者小额账户管理费,这在国外是很平常的,但是在国内很难推广,这个业务属于中间业务,没有任何风险,而这类业务(包含其他的中间业务)在国外银行占据全部收入的70%以上,而我们国家的银行哪,目前占据20-30%(国有大银行),在加上国内的金融的产品的发展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过分依靠银行融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包括企业的管理等等风险,而这些风险都要银行来承受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银行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买单,银行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申请说不吗?不可以的!这就是国家、包括财政部等部门要为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与一定经济补偿和政策指导的原因,随着银行的改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银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参与经济发展,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将会加大中间产品的推出,逐步降低企业的间接贷款需求,而国家也会完善金融制度,将企业的资金需求转移到直接融资的市场来,也就是企业发债、上市发行股票等等越来越多,银行的服务随着其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构建的完善需要很多要素,但是可以预见,我国的银行业会越来越好,因为经济发展决定银行的发展。
一家之言。

[ 本帖最后由 okzgf 于 2007-2-20 22:4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五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五: 我们是银行的财神爷
   财神爷是赵公元帅,在银行股东的心目中,这位财神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香港有些银行门口,供奉着赵元帅。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银行的财神爷应是到银行存钱的人,这是受货币乘数理论的启发而得出的结论。
   今天我要向大家说一下货币乘数理论问题,实际上银行就是按照货币乘数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听起来这个理论有点复杂,说明白了还是简单易懂的。

  
例如:某女士把1000元人民币存入一家银行,银行为了应付人们的取款需要,留存其中的20%,即200元为准备金,其余的800元被银行放贷出去,银行从存款利息和借款利息的差额中获得利息收入。

  
借款人一般不会把从银行借来的钱放在家里,而是将800元钱又存入另一家银行。银行不会问钱从哪儿来的,只要是别人的存款,银行都会记入储蓄账户。这样两家银行的储蓄总金额就由1000元,增加为1800元,同时又新增加了800元的贷款。

  
第二家银行不会让800元钱在银行睡大觉。银行为了让800元钱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银行可能会将其中的20%,即160元留做应付取款的准备金,再将80%的钱,即640元借出去,收取更高的利息。

  
新的借款人会继续把从银行借来的钱,再次存入第三家银行。银行的储蓄金额增加了640元,银行贷款也新增加了640元,储蓄总金额在1800元的基础上,增加640元,计为2240元。贷款总金额也在800元的基础上增加640元,计为1440元。

  
以上存款和贷款的过程会继续下去,直到银行准备金达到1000元为止。如果银行每次都按20%留存准备金的话,可以证明,20%的倒数为数值5。这个数值就是货币乘数。乘数的意思是,最初的储蓄存款,能够数倍地创造更多的存款,和相同倍数的贷款。乘数为5表示5倍,某女士最初的1000元存款,创造了5000元的存款,其中1000元为银行准备金,4000元为新增储蓄存款,与4000元新增储蓄存款相对应的是4000元的新增贷款。

   货币乘数原理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老百姓到银行去存钱,银行才利用这些钱发展起来。实际上老百姓才是银行的财神爷。

   但是,银行并不像供奉赵公元帅那样尊重我们。银行向小额储户收取管理费是对神的不敬,太不应该了。
  
  

  
[银行的秘密糸列]之六:银行的宿命
  
  万物都是变化的。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快乐与痛苦、增长与衰退、事物的变化往往走向其相互对立的另一面。

  财神爷赵公元帅的前身是勾人性命的冥神。现在坐在财神的位置上受人敬仰,但若某一天他又突然变回冥神,祈求发财的人就烧错香火了。

  货币乘数能够倍数地创造新货币。某女士1000元的储蓄存款,经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循环,派生出更多的存款和贷款。

  货币乘数也能够倍数地减少货币量,这是货币乘数的另一方面反作用。某女士到商业银行去取回1000元存款,商业银行准备金就减少了1000元。商业银行为补充1000元的准备金,就必须收回相应的贷款。借款人为了偿还银行贷款,就得把自己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取出来。第二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又减少了一部分。第二家商业银行为了补足准备金,也向其他借款人收钱。

  最终的结果是将原来创造的派生货币全部收回来了。

  我们可以设想,到商业银行去存钱的不是某女士,而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发行100亿元国债,等于将100亿元货币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再贷款,能够派生出数百亿元的储蓄和新贷款。

  如果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向商业银行卖出100亿元的国债,等于从商业银行取回100亿元的存款,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就应不断地收回数百亿元的商业贷款。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这个世界就简单多了。

  然而,时间之箭是有方向的,时间之箭一去不复返。对于微观个体或者独立的事件,人们观察到了简单的重复循环变化。如个体的生与死、白天与黑夜的变化,还有财神爷的令人尴尬的一面,以及货币乘数的双向作用,等等。

  但是,如果从宏观上看事物变化,或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就会发现,事物反向变化越来越困难,在微观世界周而复始的变化之中,细小差异会逐渐积累起来,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再谈谈货币乘数这个例子吧!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乘数的双向作用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随着货币量的增大,货币乘数倍数地减少货币量的作用就会弱化。某女士存入或取出1000元现金的乘数作用是相同的。中央银行买入或卖出100亿元国债的乘数作用也是相同的。但是中央银行买入或卖出1000亿元国债的乘数作用就可能不相同了。

  在实际金融活动之中,中央银行为了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向商业银行买入1000亿元的国债。这就相当于向商业银行投入了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再贷款行为,可能创造5000亿元的派生货币。

  而一旦经济出现过热时,中央银行决定收紧银根,收回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可以卖出自己持有的1000亿元的国债,并且根据货币乘数,预计能够通过商业银行的回收贷款业务,减少5000亿元的货币量。

  结果中央银行可能只卖出了800亿元国债。因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了,而且国债市场价格也不断下降,中央银行若继续卖出另外200亿元国债,会造成更多的金融资产的损失。

  看来货币创造与货币的收回并不是一个对等的过程。货币缩减乘数小于货币投放乘数。货币量越大,货币熵就越大,银行就更难以收回贷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思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3 天

发表于 2007-2-2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zgf 于 2007-2-20 22:24 发表
不知道从那里摘抄的,我是银行的,这种分析选择的角度可以,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离,导致很多分析结果偏激并且很不客观全面。
现在给大家说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关系密切的事情,现在银行要收借记卡的年费或者小额账 ...


银行中的人要到一定级别才能接触到核心的数据吧? 类似东莞开平案很多,很多.贷给国企无法收回的更是不计其数,真的怀疑银行的盈利能力.:*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3 天

发表于 2007-2-20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银行业会越来越好,因为经济发展决定银行的发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简单的道理,如果要消除政府的干预, 是不可能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
只能一定程度减少独立,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盈利. 但致命的缺陷还是存在的.

(  银行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申请说不吗?随着银行的改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银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参与经济发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1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1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満纸荒唐言!

1.银行的生死
银行立足之本是信用体制,市场经济愈发达,银行体系愈精良。银行的生死与随机规律毫不相干。银行与人们的关联度取决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

2.银行的赢利
“大量银行贷款实际上不可能收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都不赢利”

我国是以间接融资(银行信贷)为主,份额应在70%以上。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仍然有着天然的“脐带”关系。银行信贷对经济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支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而言,正是因为

“大量银行贷款实际上不可能收回来”,银行业将有足够的空间赚取存贷利差,形成主要的利润来源。
随着金融产品的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对银行利润锦上添花。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基金、保险营销代理收入。

3.不良贷款
历时几年的不良贷款剥离使得银行大幅度摔脱了历史包袱。巴賽耳協議、巴賽耳II信用風險資本協議的约束,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已经与国际接轨。金融风险控制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4.货币乘数
当银行成为一个体系,基础货币因货币乘数就一直在发挥它的倍数扩张效应,派生存款。调控基础货币的工具虽然有限,但却是有效的,存款准备金率正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它作用的直接

对象就是金融体系的存款准备。基础货币的能量是可以调控的,换句话说:货币乘数的倍数扩张效应是可调的。

将宏观与微观划=号,是典型的逻辑混乱。银行业或许有很多风险失控的个例,那都是应由法律来界定而不是经济分析去定义的事。

哗众取宠的文章就象哗众取宠的经济学者一样将会愈来愈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的秘密糸列]之七

[银行的秘密糸列]之七:令人困惑的悖论
      按照常理,绝大多数银行贷款都能预期收回,但是,如果从收入储蓄形成原理和银行资金总体运动规律来看,又确实存在着大量不能收回的银行贷款。

      这是个令人困惑的悖论。

      我所说的悖论,是指银行每笔贷款能够预期收回和银行大量贷款实际不可能收回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

      
收入储蓄是指社会公众(包括政府和企业)的货币收入没用于支出而存入银行的部分。社会大众的货币收入是人们用劳动换来的,而货币来源于银行,银行资金不是直接发给公众,而是通过投资与消费的再支出周转到达公众手中,最终形成了社会公众的货币收入。

      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是指银行的部分贷款转变为社会的收入储蓄了,银行实际不可能收回这部分贷款.

    
举例:据报刊资料,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16万亿元,加上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存款,这个数量会更大.假如有20万亿元吧,其中绝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转变而来的.如果按80%计算,就应有16万亿元收入储蓄存款,不能做为银行还款归还银行.

    我国银行的资本金加上近期国有银行在股票市场上的几千亿元融资,银行的全部资产估计不会多于五万亿元.

      通过这样的估算大概知道,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至少超过银行资本金的三倍.我们还能认为银行有赢利吗?

      但是,无论从经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常识上来看,银行不会不赢利。银行所有贷款都有抵押担保,银行还有利息收入和其它投资收入,银行不做亏本生意。

      
例如银行发放的住房贷款就是银行的优良资产,不能收回的贷款所占比例很低。某市民买房借了银行50万元,每月还本付息,20年后银行收回了75万元。绝大多数买房的人都按期还款,银行怎会亏损呢?虽然银行会有其他不良贷款,但是银行不能收回的不良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例较低,银行在帐面上不会形成亏损。而社会收入储蓄就不同了,收入储蓄的金额如此之大,银行不会承认收入储蓄实质是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

      这个问题大家看起来有点难,实际上经济学家们也没有认识到银行贷款资金形成收入储蓄后,银行大量贷款实际不可能收回这个事实。

    希望大家继续讨论下去,我们将从中发现经济学理论的新观点,新思想!
     
[银行的秘密系列]之八:银行的法宝     
“自由不会自然而然地通向幸福和繁荣”,人们谈到非洲经济状况时常有这种伤感。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向非洲贫穷国家提供贷款用于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但是成效不太明显.到期的贷款难以归还。为了收回到期贷款,国外银行有时不得不继续放贷,以便非洲国家能用新债归还旧债,维持国家的金融信誉。
     有经济学家不懂这种方式还款的重要性,常借此来批评非洲国家使用资金不当。其实用新债还旧债是世界各国维持资金的运动的普遍行为。
      若我们把社会公众设为A方,把银行设为B方,B向A提供贷款以后,发现根本不可能全部收回贷款,因
为A只归还了一部份贷款,另一部份成为收入储蓄存款了。这部份资金已不属于银行资产了,变成了银行的债务。
      
银行只有选择再贷款,把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借出去,用新增贷款来维持A与B之间的资金流动。这样银行绝大多数贷款都能预期收回与银行实际不可能收回大量贷款的悖论有了协调的答案,这就是用新债还旧债,保持当期资金充沛,贷款者有资金来源,能归还当期贷款。
      
用新贷款还旧贷款会在银行贷款与社会公众收入储蓄之间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收入储蓄派生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又增加了收入储蓄,银行贷款规模越来越大,债务也越积越多。
      银行与社会之间保持着不断扩大的债务缺口,这是银行回收贷款所付出的代价,银行只要不把巨额债务金额计入财务报表,银行就会做出赢利报告。
      遵循这一原则,非洲贫穷国家的银行应该也是赢利企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9 00:28 , Processed in 0.040772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