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浅议本轮牛市行情的本质与趋势
写在分析之前:本贴是我对本轮牛市零散观点的一次系统化尝试,但写作过程时断时续,加上水平有限,不足之处难免,请大家包涵,希望能抛砖引玉,学到更多内容,希望“您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之后,每个人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笔者认为要想分析或预测本轮行情在什么时候见顶,首先要清楚本轮行情兴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找到本轮牛市的支撑因素,只要它们仍然存在,就不必担心牛市见顶。
那么本轮行情到底是受什么原因驱动的呢?眼下人们好像只顾着在股市赚钱,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说法:
1、股改。股改的赚钱效应确实对股市的人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要忘记了人们一开始是以排斥的心态对待股改的,最先试点的几只股票股改后市值反而下降了,那么是谁让人们把参与股改就等于赚钱?
2、流动性泛滥+人民币升值。A股市场的资本来源地90%还是本土的.中国资本账户还没有开放,国际游资确实想进来,但目前还没有条件大量地涌入。所以,无论从量上,还是资本的逐利本性,仅仅把外资作为推动本论行情的幕后主使欠缺实践依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股市故事。
3、价值重估。一个无法证伪的命题,也是最无力的答案,同样的股市05下半年还被认为是高估,到06上半年变成低估了,短时间内上市公司能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吗?A股股价与每股收益比之平均值仅为1.27%左右,如果考虑每股收益不会全部用来红,那么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就更低。这一事实绝不会因为所谓的教授、专家和媒体机构们的信口雌黄而改变。奇怪的是,“中国股票已极具投资价值”的口号却响彻于中国股市的上空。A股的股票你永远不知道它真正值多少钱,它只取决于市场当时的资金供需关系。
4、全球股市走牛→香港股市走牛→H股走牛→A股走牛,一系列传导联动是本轮行情产生的关键。A股、H股早就存在,为什么过去H股上涨不到联动A股上涨呢?
从上述几个原因中我们不难理出这样一个脉络,先以股改提升人气,加上对国内外投机性资本的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变相鼓励),再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讲几个新故事(如人民币升值概念、并购重组、价值投资等),从而把股价不断炒高。这一过程中谁获利最大?获利最大的人才最有动力推动行情。小散们肯定不是,基金与QFII吗?他们也只是分了一杯羹。真正吃肉的将是全流通后筹码最多的上市公司,或者说他们的主人,各级国资委。因此股改是前提与关键,它不仅是原因,也是目的。
一、股改
股权分置改革已经接近尾声,但究竟为什么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比较流行的解释是:1.可以使公司治理效率得到提高(包括: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问题,恶意“圈钱”问题);2.使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3.可以完善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股市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功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H股的股权结构与 A股市场完全一样,为什么H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那些认为三分之二股份不流通导致股价比国际市场定价偏高的观点,在方法论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是按照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原理来分析股票的定价问题。国内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出现不正常的原因是行政的过多干预以及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的频繁发生导致的。总之,股价扭曲源于监管不力,而非股权分置。此外,全流通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就改善了?上市公司就不造假、犯规了?上市公司的老总们就不贪污、逃跑了?独立董事,监事会就能发挥作用了?上市公司就不散布虚假信息了?就不关联交易了?就不乱担保了?治理结构就完善了?天方夜谭。看看已经全流通的股票吧,哪一个解决了上市公司的根本问题?
那么股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动力来自获利群体。
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内,我国股票市场第一位的功能主要还是为国企筹资和改制服务。银行和股市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那么股市这个引擎已经支离破碎,基本停止了运转,而银行贷款在过去几年里却大幅增加。04年,银行贷款增加了2,300亿美元,但从A股市场上筹集的资金仅有区区70亿美元。05全年国内股市的融资活动更是完全停止了。
股市融资功能的丧失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由于无法通过公开市场获得股权资本,企业就要更多地依赖银行贷款。2005年可谓是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元年,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都清理了资产负债表,引入了海外投资者,并实现了在香港的上市。为了改革的成功,中国银行的承销标准将会进一步从严。更加严格的银行贷款政策以及股本金的缺乏在今后几年里对上市公司、股市和总体经济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但是只要把上市公司数量庞大但不能流通的股份卖给市场就能“变废为宝”,就能再次融资,从而减轻银行压力。但是受政策所限,上市国企不能把所有的非流通股都卖掉,因此一定要卖个好价格。要达到这个预期目的,需要一轮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行情的配合,因为它们的融资量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远超过现有市场容量。
在市场需要行情的时候就要制造行情,在国企需要圈钱的时候就要创造繁荣。要顺利实施股改,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股改氛围。股改实际就是国有股减持,而国有股减持是股民曾经最为担心的事情,更是97年那波牛市的终结者。那么股改何以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大众期待的利好,由恐惧拒绝,到徘徊凝望,再到欣然接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变化皆来源于政策的指引。
这波行情中,除了国家这个主力外,以下几种人也功不可没,他们炒热了市场,甚至转移了视线,当然他们也实实在在的赚到了钱。
1、QFII和国际热钱为代表的八国联军。去年洋鬼子是赚了不少,大家惊呼A股被老外抄了底,可是老外成本会比非流通股的成本低吗?
2、国内基金与社保资金。去年几乎所有的机构都赚钱了,区别就是谁赚得多一点而已。
3、除了上面两种大家都知道的以外,还一种人可能不是很引人注意,机构高层与上市公司高层,他们的老鼠仓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去年政府之所以会容忍各路神仙在A股疯狂炒作,是因为需要他们提升人气,最近一段时间所谓的极力打击,实际上只不过让投机分子不要太过份,不会影响大体走势的,要是股市真的变熊了,最急得是国家。股权分置改革就目前而言,真正实现了筹资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共赢的局面了。
二、海外上市国企的回流
我国有个奇怪的特点,最好的东西要给老外,最差的给国人,股市也不例外,同行业中在A股上市的都是实力较差的,属于扶持对象,如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当年那些海外上市的国企为什么现在纷纷要回归国内呢?我认为还是跟股改有关。
虽然股改是顺利进行了,大盘也表现了“十年牛市”的风范,但是有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心里没底,就是大非能不能顺利全流通,因为它们的比重相对于目前的流通盘来说太大了。而海外大型蓝筹回归A股就是为了防止到时出现大盘失控局面的工具之一。
这些大盘股地质优良,体积庞大,对各种指数影响极大,它们能带领大盘轻松突破2245,达到以前不敢想像的地方,营造牛市氛围,要是单凭以前的那些股票,别说3000了,我看2000都过不了。而且到时可以用来调控指数,只要大盘稳住了,而你手中的股票不涨反跌的话,那只能怪你选股不善了,嘿嘿。
就这些国企自身来说,他们也乐意现在回来。当年这些国企以各种荒谬的理由海外上市(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在后面跟贴说说这个),如今又以让国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国内圈钱,看看他们A股发行时高得吓人的市盈率,他们怎么忍心拒绝回家呢?
三、期指
为了应对全流通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避免出现股市被某些人所控制这种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国家还是要通过它融资的嘛),除了让大型蓝筹回来扩充市场量,另一个工具就是期指。期指理论上无疑能起到平稳市场的作用,但是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尚不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特别是在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照搬国外的东西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我相信政府到时可以稳定局面。
之前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机构或热钱先在股市中拉升权重股,接着做空期指,然后抛掉筹码打压指数,最终一箭双雕。问题是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市场上怎么可能交易成功呢?机构的策略怎么生效呢?
四、把资金引向股市
不论是为了大非们的上市,还是蓝筹的回归,没有如果的场内资金,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房地产开始受到打压,QFII不断增加,社保资金比例不断提高,从5%到10%,直到20%,企业年金进场额也不断增加,以及对传说中规模大得吓人的国际热钱的纵容,居民储蓄更是少不了,当然现在看来目的也达到了,在赚钱效益的煽动下,大妈大爷们再次挤满了交易大厅。
五、本届管理层的政绩考虑(纯属猜测)
尚主席从02开始上任,如果任期内能搞出一些政绩,如成功股改、期指等,对以后的仕途大有好处,毕竟他才50多岁,呵呵。
六、结论
我国证券市场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由政府政策影响其走势的非正规市场,这一点到今天仍然没有本质改变,因此无论是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历史,还是预测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政策与态度至关重要。只要了解了政府对股市的战略安排,就不会发生上半年还把1300当铁顶,到下半年底已经开始憧憬5000甚至10000的笑话,更不会有近期100多点的调整就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
当前政府在股市方面的最大政治就是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减轻银行压力,具体内容为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与海外大型蓝筹的平稳回归,工具为增加保险、QFII、企业年金进场额度等资金诱导性政策与期指等金融工具。
因此只要以下三个目标未完成,本轮牛市行情将不会结束!
1、股改顺利完成,大非顺利上市流通。
2、海外大型蓝筹的平稳回归A股。
3、期指推出并稳定运行。
那么以上三个目标完成后行情是否马上结束呢?我还没有想过,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但我希望从那之后不会是新的一轮圈钱运动,一些新的故事。。。
PS:部份数据与内容来自互联网,非正式学术文章,不一一标名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