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难得啊。
这是《中华工商时报》说出来的话。
[2006-11-15](000425)S徐工:收购案带来哪些反思
■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有媒体报道,国资委已经批准了凯雷收购徐工的新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等
待商务部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最终审批.在经过了一年零一个月的等待后,凯雷收购
徐工有望走进"收官"阶段.
回顾十年前关于洋啤酒, 洋日化产品"入侵"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了10年
的市场化进程,我们的讨论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推理过程上,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同样是
群情激愤, 同样"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甚至连用的语言都大同小异.虽
然有无数案例在前, 我们的头脑还是不怎么清醒.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判断类似事件
时总是被事件以外的很多因素干扰,迟迟无法理解"生意就是生意"这样的市场精髓,
无法理解引资与否实质上是资金约束以及市场选择,市场竞争的结果.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0多年来,基本上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新设投资为主.但
最近两年,随着国内产业水平的提升,跨国公司开始在国内重化工业,基础材料业,消
费品生产等领域大手笔收购.这种变化,正成为这场激烈而芜杂的讨论的背景.
实际上,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占80%以上,可以说
是国际投资的主流.而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并购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至多不超
过5%,即使是看似并购正酣的制造业,其并购投资的比重也不足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
额的十分之一.所以说, 跨国并购在未来只能愈演愈烈,是我们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
一个趋势.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早在今年3月,当前任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两会上呼吁"国家
经济安全"时, 本报就发表了《外资并购争论背后:真正的危险在于管理逻辑混乱》
一文.文中旗帜鲜明地表示:"真正的危险不是我们尚显稚嫩的企业被外资收购,而是
我们的管理逻辑混乱,并被利益集团扭曲".
文中对争论做出了分析:我们的争论之所以芜杂, 是因为我们管理得很"糊涂",
没有一套规范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另外, 我们涉及到管理外资的部门不下十个,而具
体由谁说了算恐怕没人说得出来. 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垄断的看法不是从整个行业健
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资源控制的强弱出发的.在我国现阶
段从法律和政策上对经济安全还没有完整清晰界定的情况下, 即使出现危害到我国
经济安全的案例,我们除了继续高喊"狼来了",又能怎么办?
继9月份商务部实施外资并购新规后,上周,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利用外资"十
一五"规划》,在这个第一部关于利用外资的五年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建立更加公平
,完善
的外商投资环境", 要动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尽快出台《反
垄断法》.我们认为,这渐渐切中了问题的本质.
在徐工收购案最终尘埃落定以前, 我们实在不愿意在看到因为事件以外的原因
再生波折.历史证明, 每一次争论只能使我们的开放之路走得更坚定,既然有了前车
之鉴,我们理应少走些弯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