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斯开始紧张了。
中国股市的三种“玄机”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李志林(忠言)博士
11月中旬以来,许多人抛弃了“秋抢”的观念,代之以“创新高跨年度行情提前展开”、“冬播已提前开始”。我觉得这种观念很容易上主力的当,便于11月20日再度撰文强调行情性质仍是“秋抢”,并已进入决战时刻。还提出“秋抢”第三波结束的几个标志:3330点上方不能连续三天收盘,银行股巨量再融资,大盘放出2500亿以上的巨量阴线,上涨至3366—3396点。本周二在市场一片狂热中这四个条件全部实现,宣告了2923—3361点的“秋抢”第三波,乃至整个“秋抢”的结束,周四、周五在新加坡A50指数期货结算日和港股受迪拜危机影响而大跳水的冲击下,又是两根大阴线,便宣告了今年行情的结束。
过去的一周股市冰火两重天的大起大落,凸显了中国股市的三大“玄机”
第一、利用“创新高”舆论诈术掩护主力机构出逃。近期市场舆论的最强音便是“创新高”。诸如11月11日称“15天内必创新高”,3282点时称“大盘将连涨400点”,“不突破3786点行情不会结束”,“大盘会在春节后才开始下跌”等等,弄得整个市场家喻户晓要创新高,颇类似于街头地摊的叫卖术。上海人戏称为“人骗人,骗煞人;骗煞人,不偿命”。近代思想家王国维更有一句名言:“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资本市场尤其如此。大多数人感到可爱的东西多半不可信,真正可信的东西大多数感到不可爱。既然要创新高,用资金打上去就是了,何必口号叫得那么多、那么响、那么美妙动听?
第二、股市的一段涨幅游走N遍来回路。在运动场上,400米或1500米接力赛,总是一棒接一棒地往前跑。每年国民经济增长率(GDP)总是以前一年的终点作为起点,连续30年年均增长9.4%,从未走过回头路。商品市场的物价,涨上去后就下不来,一年更比一年高。房地产市场的房价,哪怕政府再加强调控,也是涨得多,回得少,目的是希望它不要涨得太快,但绝不希望房价跌。唯独股市不然,一段涨幅要让你走N遍来回,甚至屡屡击穿“楼板”。如1993年的1558点到2008年也能差不多见到(1664点),2000年的2100点到2009点三月还能见到,2007年初的3400点至今还成为跌顶,原因就在于管理层手中有足够多的筹码可打压,有足够多的融资和再融资要推给市场,便压抑和稀释了指数。因此,中国股市创新高是件十分艰难的事,高位套牢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尤其是年底。稍有冲动,就会因机构的抢先出逃而遭受沉重的代价,甚至刚刚打开了“手铐”,又被戴上更加沉重的“脚镣”。
第三、呼唤“风格转换”来忽悠大众。打开近期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呼声最高的是大盘股(尤其是银行股)估值过低,市场风格将由“八二”转为“二八”。对此,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第一,国际成熟股市中大盘股均不能与中小盘股的市盈率比估值,而是以分红率与银行利率之比来定估值。即便目前银行股市盈率仅15倍,但其定价合理,与国际接轨,不存在低估问题。至于其他大盘股市盈率更高,分红“铁公鸡”,更无价值。第二,“银行补充资本金率要靠资本市场再融资”,这话是上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口说的,而不是谣言。工行的“暂无计划”和中行的“综合考虑”的表态只是缓兵之计,目的是等银行股和大盘重股上涨,为了确保明年继续能新增贷款,就必须巨量再融资,何况银行股还有“隐性坏涨问题”,今后都要靠股市来第二次承担。第三,主板已过会的6只大盘股12月份必须完成发行,54家公司超千亿再融资,招商证券、中治等新股要摆脱“破发”困境,都期待大盘股发动行情,才能顺利发新大盘股。一旦风格转向“二八”,指数虚高,市场估值便骤然升高,扩容加快,系统性风险加剧,明年的投资机会就被大大压缩,广大投资者必然大受其害。这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破坏性的想法和举动。实践证明,中国股市绝大多数大盘股是“好公司,差股票”,原因在于其发行规模一步到位,居世界前列,永久性剥夺了股本扩机会和股价大幅波动的投机机会,以及靠高分红长期投资的机会,因而大盘股只能“搭台”,不能唱主角。
鉴此,投资者只有识破中国股市的三大“玄机”,坚持独立思考,加强波段意识,警惕巨量、添量,关注每30点收盘得失,才能成为股市赢家。
根据我从20年中国股市总结出的“冬播、春生、夏歇、秋抢”规律,在“秋抢”结束之后,12月将出现银根收紧、扩容加速、机构年终结账、违规资金出逃、国际股市跳水、游资和热线撤离、主力为来年行情而往下“挖坑”的情况,市场必定是恐慌一片,但我认为。本轮调整在5周均线跌破后,当密切关注3030点及5月均线的支撑力度,并理应守在“秋抢”第三波起点2923点之上。明年春天的行情依然看好,中小盘股依然唱主角。所以,投资者应留出相当部分的资金,耐心等到“冬至”(12月22日)后,当大多数人都不敢要股票、成交量萎缩的时候,安然“冬播”。那时,人们才会真正认识到,什么才叫做“跨年度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