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斯说过去一年大小非解禁是两倍于市场的量。这过去一个月,什么人买下了一倍于原来市场的量,看来是把过去的大小非摆平了?
大小非逼出来的市场新的生存法则
[ 原创 2008-12-05 16:46:29 ]
大小非逼出来的市场新的生存法则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忠言)博士 近期,在管理层一系列救经济强力政策的驱动下,本轮中级反弹从1664—2050点完成第一波之后,回调到1838点又展开了第二波,本周四更是一举冲破60天线,放出1258亿的天量,创出2054点新高。这是与“4.24”从2990—3076点、“9.18”从1802—2333点两次一波了结的反弹所不同的更有力度的中级反弹。有人以为,这是借助于政策推动,我则认为,这是被大小非逼出来的市场新的生存法则引发的非指数化行情所带来的财富效应聚集了人气所致。何谓市场新的生存法则?
第一,只要政策不触动熊市要害,就不轻言反转。导致13个月跌73%的熊市的要害是: 1.2万亿股,相当于流通市值两倍的大小非解禁的供求严重失衡问题,两年扩容15倍的超速度发展问题,比老的大小非数量还大的新小非的锁定期由三年擅自改为一年的违背契约、破坏 “三公”问题,未来IPO继续产生巨量新小非问题。这些,无论是在刺激经济的宏调、货币、财政、投资、汇率五大政策转向中,还是在金融“国九条”中,或是在管理层的最新股市政策的讲话中,非但看不到半点解决意向,反而得到“早有定论,不可改变”的回答。鉴此,不等到大小非解禁超过70%,市场就绝不冲动,不轻言“反转”。
第二,不推出平准资金,就不做整体性行情。虽然可以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但是,信心不是靠拍胸脯拍出来的,而是要靠拍口袋拍出来的。在大多数投资者财富缩水70—80%的情况下,政府若不推出平准基金,带头用真金白银入市,仅靠汇金公司增持三大行股票12亿,社保基金建仓100亿,只能终结单边下跌市,却无法有效恢复投资者信心、消除对大小非大小限恐惧,更无力产生大盘整体性的持续上升行情,最多只有超跌后的主流热点行情、个股轮番反弹行情,以及大盘的箱形震荡行情和波段行情。
第三,只要全球和中国经济最坏情形未出现,就不轻言股市见底。次贷危机一年后演变为金融危机又快速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超出所有国人的预料,这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现在,美国和欧洲经济进入了衰退,明年将负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已连续5个季度回落,经济数据最坏的情况还未亮相,故胡锦涛总书记称:“目前中国经济相当严峻,”央行行长称:“要做好面对最坏情形的准备。”在此情况下,若反弹一味冒进,升幅过高,今后下探的力度也就越大。因此,在抢反弹时,市场的波段节奏感非常强,进二退一,对明年一二季度股市再出现困难局面时时保持高度的警觉。
第四,紧紧抓住非指数化的中小盘题材股行情的主线。11月份指数仅涨8.24%,但由于本轮行情的主力---非主流机构凭借对政策的敏感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权重股以外的大多数中小盘题材股的涨幅都在20%--40%,甚至出现十几只翻一番和翻两番的股票,并且一波又一波地往上做,使市场的“八二现象”十分明显,赚钱效应迅速扩散,人气恢复十分显著。而主流基金基本上按兵不动,甚至一部分继续做空。颇类似于07年1月—5.30“大盘股搭台,中小盘股唱戏”的那一段行情。最终踏空的主流机构---基金也被迫翻多。但由于目前多数基金对明年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不看好,即便有政策驱动,也不敢强行发动以大蓝筹为代表的指数化行情,因为那正中了大小非减持和管理层重启IPO的下怀,无疑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将套得更多,套得更深。近期人们定看到,一旦出现靠权重股大幅拉升指数的情况,非主流机构和投资者就坚决获利了结,高抛低吸,引发指数大震荡,重新回到底部去做波段。可见,非指数化的中小盘题材股行情是对抗大小非减持和重启IPO的有效武器,更何况目前4—6元的中小盘低价题材股市盈率在10倍以下的比比皆是,与去年“5.30”前恶炒垃圾股截然不同。
第五,“四弃四从”是投资者最明智的生存法则。一是“弃新从老”。因为新的大小非有8400亿股。比老大小非两倍还多,并且市盈率、市净率、股价均高于市场平均小平,上行压力沉重;而老股的小非早已抛空,大非抛无可抛,上涨相当轻松。二是“弃大从小”因为大盘股的行业景气度快速下降,,船大难掉头,效益下滑较快,且股性呆滞,主力炒作犹豫,差价难做;而小盘股成长性高、题材丰富、股本扩张能力强,中小机构热衷炒作,股性活跃,赚钱效应明显。三是“弃高从低”因为高价股是熊市冷落品种,是大小非减持的首选;而低价股则跟风者众,动辄翻倍,如太行水泥1个月股价翻了两番后还是低价(6元多)。尤其是低价股绝对股价低,与大小非成本的比差小,大小非抛售欲望较低。四是“弃非从无”,即弃有巨量大小非大小限将解禁的股,从无大小非股、小非已抛空股、大非自动延期限价锁定股、大股东增持股。可以说,这是被大小非和IPO压力逼出来的市场新格局和投资者获利避险的新的生存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