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702|回复: 2

[大盘交流] 虚拟核武 芯之命运 中芯国际于2020年7月16日科创板上市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3 天

炒股要低调股市捉妖记超短俱乐部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20-7-16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拟核武 芯之命运 中芯国际于2020年7月16日科创板上市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xxx18 浏览:12702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虚拟核武 芯之命运 中芯国际于2020年7月16日科创板上市
“国之重器”历来是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无论是从高度、广度、深度、纯度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家国情怀者最理想的投资主题。


当我们还沉醉在大国制造的甜梦中,美国一记重击,让中国再次回到了现实:
中兴作为全球第四、中国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5G领域的带领者之一,被禁售零部件7年,未来也不允许用美国公司的相关技术服务。
中兴通讯被打回原形,华为被天罗地网。这次事件再次激起了中国的“芯焦虑”。
无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代表的信息与科技的变革,还是正在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产业化,立足点都是数据、算力和算法,而其中以芯片代表的算力是实现变革的前提,芯片对于互联网时代,正如动力源对于机器。掌握了芯片技术,相当于在虚拟霸权争斗中掌握了核武器,是兵家必争之地,代表着芯之命运,国之命运。
但是,这又是一个无法靠钱堆起来的行业,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中国集成电路有记载以来一直以进口为导向,且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再创新高,达1932亿美元,增速高达16.4%,进口额约占全球68.8%,而出口占比仅为9.8%.根据SEMI数据,预计2017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仅为27%,中国IC产业对外依存度依然强烈。
问题一直都在,只是被“野蛮人”特朗普一把掀开了遮羞布,显得更加羞愧无法回避罢了。
但是,当这次贸易战涉及到中国“命门”行业,这场任人鱼肉的尴尬把中国置于一个无法再慢慢努力的境地,这会倒逼着中国以更大力度,更张扬的方式去支持芯片的国产化。光靠股民的情怀投资和一个企业的奋争是不够的,人家已经用国家力量打击你一个企业了,我们还不惊醒那就太愚钝了,需要国家和民族全力下注,要有“两弹一星”是那种当了裤子也要搞的精神,集中国家意志和智慧完成突破。更需要一批批爱国的高端科技人才和莘莘学子知耻而后勇,投身中国的芯片事业,让别人永远没机会卡我们的脖子。

在今年过去的七个多月的时间内,在港股市场市值大于1000亿的上市公司中,中芯国际目前以超230%的涨幅位居第二。
  中芯国际今日公告称,公司已完成人民币股份发行。人民币股份将于2020年7月16日上市及开始于科创板买卖。
  中芯国际(00981-HK)将于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该股募集资金创下A股自2010年以来最大IPO规模,集资总额高达532.3亿元人民币。
  根据上市公告书,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股票将于2020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公告显示,中芯国际上市后涨跌幅限制放宽。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在企业上市首日涨幅限制比例为44%、跌幅限制比例为36%,之后涨跌幅限制比例为10%.科创板企业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内,股票交易价格不设涨跌幅限制;上市5个交易日后,涨跌幅限制比例为20%.科创板股票存在股价波动幅度较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更加剧烈的风险。
  中芯国际本次发行价格27.46元/股,对应2019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的摊薄后市盈率(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后)为113.12倍,高于截至2020年7月4日(T-3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46.17倍。
       中芯国际这只超级大盘股将于今天在A股上市。这一猛票尚未交易,市场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威力。由于市场普遍预期中芯国际上市之后将达到5000亿-7000亿元市值,而此时会有大量换手发生,因而届时该股的成交亦可能突破天量。目前市场预期,若按70%的换手率估算,首日将吸走超过500亿场内资金。
在这种预期的影响之下,昨日A股亦是大幅杀跌。沪硅产业这一按照发行价计算已经上涨超过16倍的千亿大黑马,盘中最高涨逾5%,随后一路狂跌近20%,单日最高狂泻25%.半导体行业这一年内最强板块市值狂跌1200亿元。科创板出现大面积暴跌局面,全市场表现十分疲弱。
5 月24 日晚,香港、美国两地上市的中芯国际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主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会批准。在那之后,中芯国际的港股开始一路上涨,一年涨幅接近4倍。目前港股市值已经高达2198亿港元。
从行业比较来看,来自日媒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厂的座次是:台积电独揽51.5%的制造份额,高居第一;三星居次,份额是18.8%;3~5名分别是格芯、联电和中芯国际。
根据招股书披露,中芯国际此次科创板IPO约40%资金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为一间12英寸晶圆厂,主要满足中芯国际14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节点的研发和量产计划而造,目前产能已达6000片/月,目标产能是3.5万片/月,投资总额达120.4亿美元。
中芯国际是大陆国产芯片的重要一环,也将带动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行业。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拓墣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中,中芯国际排名第五,占总市场份额4.5%.
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股东,华登国际创始人、董事长陈立武于7月10日发文称,最快上市速度和最大融资规模的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实脚步,是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加速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晶圆代工是典型的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制程越先进,需要的资本投入就越大。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BS统计,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缩小,集成电路制造的设备投入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以5纳米技术节点为例,其投资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是14纳米的两倍以上,28纳米的四倍左右。这样巨大的投资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头部厂商可以承担。
在过去10年间,晶圆代工没有一个玩家是新进的。即使是全球晶圆纯代工行业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格芯和联华电子,面临高昂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壁垒,也相继宣布放弃研发7nm制程工艺。
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此前在一次论坛中指出,“做晶圆代工厂第一名赚钱,第二名基本不赚钱,第三名亏钱,所以一定要争做前二名。

 目前集成电路这个领域,格局是台积电,英特尔,三星三巨头,另外加上格罗方德,在技术上呈现遥遥领先,其他公司只能苦苦追赶。凭借着技术和工艺,台积电一家就已经占59%的市场份额,中芯国际只有6%.
  晶圆加工按技术水平分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台积电、三星、Intel。第二梯队:联电(UMC)、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第三梯队:中芯国际。
虽然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世界前五的晶圆代工厂商,但是在绝对水平上,只能说仍需努力。科技上的差距最难逾越,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差距有多远?在2010年,台积电已经提出28nm技术并达到量产,成功夺得了iPhone6的订单,2015年,28nm已经折旧完毕开始打价格战挤垮了其他对手,并实现14/16nm芯片商业化量产。现在台积电已经实现10nm量产,7nm的芯片已经在17年4月开始试产。
在2016年,台积电营业收入的54%是来自于40nm及以下制程技术,格罗方德的比例为48%,联电为18%,中芯国际仅有2%.截至17年第二季度,台积电28nm以下的中高端制程芯片已经占总收入的54%,40nm以下占67%.
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差了足足两代,由于芯片技术都是被公司和欧美国家严防死守着,这几年中芯国际在技术改进上可谓吃尽了苦头,但是差距没有缩进太多,只能勉强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样的技术差距,带来的就是业绩上的差距。

中芯国际曾经上演过因为一个人--梁孟松而产生的一波走势,在梁孟松入职前后,中芯国际股价实现大幅飙涨,入职后到最高点涨幅超过40%.一个人如果能造成如此巨大影响往往有两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一方面的个人的影响力与能力,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的窘迫。
中芯国际作为芯片制造中国大陆的代表,在投资逻辑上天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回顾中芯国际过去的股价表现,大多都和与技术相关的生产进步有关,正是因为技术在于芯片代工中处于近乎决定性的因素,才催生因一个人而出现的大行情。梁孟松的任职在现在只有40~50%良率提升到85%,产能的释放加良率的提升,是股价最大的推动力之一,长期来看,他的加入,有可能成为让中芯国际跻身第二梯队。在国家意志下,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梁孟松”。
中国是电子产品的第一大制造大国,每年消费海量的芯片,中国大力发展航天航空、军工、国家信息安全等应用都需要用海量进口高端芯片。中国芯片需求量占全球50%,部分高端芯片只能全额进口,而国产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中国进口芯片2300亿美元,属于第一大宗产品,第二名是原油,1100亿美元。
可以看到芯片行业对于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性,芯片行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行业,在2014年就决定未来10年投1万亿产业基金,如果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数额应该远远大于1万亿。但是芯片技术国产化在国外技术严防死守下,进展颇为坎坷。技术门槛太高,人才培养、技术积累都需要时间一点点地积累,这也证明了一点,钱有时候真不是万能。但是钱肯定是还要砸的,利用国家的力量利用资金和吸引人才是最快的路径?
相对的,在中国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三大环节之中,制造目前是最弱小,差距最大的部分。按收入算,中芯国际能排第四,大陆第一,这里面还只是纯代工厂的排名里面没有三星和英特尔,算上的话排第六,还有一家华虹半导体,但技术和产量都不是一个档次,结合上面的三个梯队,可以推测出,虽然在收入金额上看还不错,但是走的技术线路仍然是中低端的线路,收入全靠低端扩产能而来,
前我国从事芯片领域的人才总人数只有40万左右,而依照我国当前的芯片行业规模测算,至少还需要相关人才30多万人,人才缺口之大,令人咋舌。未来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人才,而不仅仅是资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3 天

炒股要低调股市捉妖记超短俱乐部行云流水话投资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企业注定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主角。

国内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回A时刻到来。

7月16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981。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实现“A+H”的科创红筹企业,也将成为A股科技股龙头企业和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之一。截至当日午间收盘,中芯国际报87.98元,市值6278.63亿元。

在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史上,2000年成立的中芯国际是最为特别的一家。

当时,中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已经遭到了两次冲击,政府分别主导了“908”、“909”两项工程来突破半导体生产的瓶颈,但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均以失败告终。

张汝京创办的中芯国际,得益于各路资本的支持,迅速成为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一度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企业。

二十年过去,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华为芯片断供事件发酵、硬科技的回归、资本的追逐,种种因素集合下,这家公司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5月5日,中芯国际宣布在科创板IPO。6月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其科创板上市申请,随后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首轮问询,从获受理到上会仅耗时仅18天,史无前例。

成立至今,这家芯片代工企业先后经历了连续亏损、专利诉讼、创始人出局、控制权斗争等一系列变局。能够拥有如今的地位,背后是张汝京、江上舟、王宁国等诸多半导体人士的草创打拼、殚精竭虑。

这家企业注定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主角。

艰难草创

1948年1月,张汝京出生于南京,没满周岁就在襁褓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他的父亲早年从事冶金事业,当年带着建造钢铁厂的200多名技术人员离开大陆,到高雄“60兵工厂”工作,是台湾早期冶炼技术领域的灵魂人物。

张汝京母亲参与创办金陵女中。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从小要求儿子刻苦学习,学好本事报效国家。在台湾,张汝京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

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197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工程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当时,德州仪器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代表着芯片行业最高的水准。

张汝京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步入其芯片生涯。他进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时已经是这个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他负责管理消费产品事业部,麾下有1000多人,张汝京就是其中一员。

在德州仪器期间,张汝京收获颇大,他的顶头上司、研发老板正是大名鼎鼎的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张汝京在基尔比手下实验室做了4年,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另一位对张汝京影响颇大的恩师是邵子凡博士,后者在是当时世界顶级的芯片工厂建设大师,当厂长的时候,曾将濒临倒闭的晶圆厂起死回生,一直是张汝京心目中的楷模。

跟随着邵子凡,张汝京参与了近十家芯片工厂的建设,成为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在德仪工作了20年。在此期间,他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参与建造和管理过10来家晶圆工厂,对IC企业的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根据德州仪器规定,已经工作满20年的张汝京可以选择提前退休。1997年11月,他先在无锡的华晶上华参与了6英寸晶圆厂的改建,后因为投资方的老板希望他们先在台湾设厂,时机成熟再到内地。

在此安排下,张汝京于1998年2月回到了台湾,担任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那时,他也已经提出在大陆投资的明确计划,计划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之后的第三厂到第十厂在大陆投资建造。

张汝京负责在全球各地建立芯片制造工厂,但唯独没有在中国内地办厂。老父亲临终时“你什么时候到内地建厂?”这一问话,一直萦绕在张汝京心头。

那时,台积电和联华电子(联电)在行业中已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每四五年一次半导体景气循环,就像惊涛骇浪一样,上规模的企业才有资格生存,这甚至已经成为新进入者难以摆脱的魔咒。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中芯国际,作为中芯国际的发起人之一,张汝京员工识别证编号是E000001。

当时,一批海外从事集成电路的华人专家向国家领导提出中国发展集成电路的建议,得到大力支持。2000年,几位专家进一步的安排了访问团,开始探索当时较为先进的第一座8英寸厂应当建在哪一座城市。江上舟时任上海市经委常任副主任,在江的大力邀请和努力之下,最终中芯国际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那时在上海建半导体厂,成本优势得天独厚。厂房土建等成本要比台湾便宜38%,土地价格是台湾的十分之一。因为建筑材料便宜,所以中芯国际盖厂房时用的钢筋都比台湾所用的大号,质量反而更好。水泥浇铸时做钢筋头的方式有90度的,也有135度的。后者比较好,但费工费料,张汝京都会选择后者。

想尽办法省钱之外,中芯国际还要找钱。为了筹措资金,张汝京想了很多变通的方法。最典型的操作思路是利用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热情和投入弥补公司资本投入的不足。比如,在成都与当地政府合资建立工厂。在武汉,由地方政府给予定的资金支持,中芯国际提供托管服务。

通过自建、当地政府共管与合资等模式,张汝京的中芯国际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深圳等地建立6座8寸晶圆厂与5座12寸晶圆厂,这被业内称为“菱形布局”。

半导体制造行业也被业界戏称为做到一半就会“倒”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个需要巨额资金密集投入,大量高科技人才集群工作的行业。巨额的资金和大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形成这个行业巨大的进入壁垒。金钱和人才,缺一不可。

2002年,中芯国际开始批量生产,寻找潜在客户。

这时,远在深圳的华为,芯片设计事业已经小有成就。华为高管多次表示出想与大陆代工厂合作的意愿,但由于大陆厂商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和流片质量较低。为了保证质量,当时的华为只能把目光放到国外。

在张汝京的规划中,中芯国际的发展,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的。因此,2004年中芯国际先后在纽约与香港两地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

中芯迎来高光时刻的这一年,海思半导体刚刚成立,华为自研芯片业务从此迈向深水区。

深水区向来凶猛。海思成立后,在烧钱与挣扎之中连亏了七年。

华为早就吃过被美国卡脖子的苦头,因此顶着压力也要坚定投入。否则,海思也会像一些老牌芯片公司那样,放弃、认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而台积电还没在高光时刻中享受太久,就迎来一番波浪。2003年到2006年,台积电先后两次起诉中芯国际,理由直指张汝京的台湾团队,认为他们侵犯台积电的技术专利及窃取商业机密。

一部分工程师犯错的事实,让事态无法挽回。张汝京曾试图挽救局面,在北京高院和美国加州对台积电提起反诉,但最终无果。

2009年初冬,美国法院判处中芯国际败诉,4天后,张汝京与时任董事长江上舟急飞香港,与台积电谈判。

但在台积电强势施压下,妥协成为唯一解。代价不可谓不惨重,坏消息接连而至:张汝京宣布辞职,离开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数亿美元巨额赔偿;台积电入股中芯国际,持有约10%股份。

扭转颓势

张汝京黯然离场后,王宁国开始主政中芯国际。

翻看王宁国履历,不难发现,这是一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王宁国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博士学位,曾服务于劳伦斯放射实验室及贝尔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在全世界半导体产业中颇具声望。

80年代,王宁国进入应用材料公司,主导多项技术开发,拥有一百多项专利。早年间,他首先提出单一芯片集合制程技术,解决了传统晶圆厂的问题,将半导体工业带入更精密领域。应用材料公司称其为有史以来最成功产品而它的发明者就是王宁国。加盟中芯国际前,王宁国是华虹集团旗下华虹NEC董事长。

但王宁国接手的却是一个负担沉重的企业。在他加入中芯国际不久后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财报显示,公司大幅亏损4.823亿美元,与台积电和解的相关费用更高达2.997亿美元。

另外,王宁国上任后,不得不首先稳定团队以及稳定客户关系。不久后,王宁国公一项“机构精简计划”,意在推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核心是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王宁国初上任的“三把火”虽温和,却基本稳定了军心。

王宁国还亲自延揽了一批拥有国际化经验的高管团队,其中就包括日后与他对立的首席运营官杨士宁。在成本控制上,他进行了机构精简,虽然引发多名管理层出走,但控制住了公司的开支。

王宁国为中芯国际定下两条策略:避开和台积电正面竞争,力争让中芯成为客户的“最优备选”,也就是做台积电备胎;完善本土产业链,帮助本土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芯片设计公司发展。

幸运的是,得益于全球半导体业的大势转旺,尤其是代工市场的增长创历史新高,2010年,中芯国际公司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好消息提振了整个半导体业。与此同时,以盈利为导向的内部调整也开始发挥作用,公司毛利率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7.6%上升到2010第四季度的23.9%。

然而此时,危机显现。在一次内部董事会上,大股东大唐电信提议,提升杨士宁为执行副总裁,这是总裁中级别最高的职位。相关人士称,在此之前,董事会其他成员对此项提议并不知情。而在公司内部,有关COO杨士宁与CEO王宁国不和的传闻也开始出现。

控制权之争

2011年3月,浦东嘉里中心,时任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他在演讲中透露了一项豪迈的计划:希望利用3年左右时间,赶上世界先进制造工艺水平;利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芯国际年销售收入做到50亿美金。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为中芯国际呕心沥血、提供巨大支持的江上舟突然离世后,这家公司陷入利益方争夺控制权的怪圈。

中芯的股东背景十分复杂。主权基金和地方政府、港台资本与欧美外资齐聚一堂,各方诉求不一,分歧不断。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个人奔走在各方维持利益平衡。自张汝京离开后,担任此角色的一直是江上舟。

主心骨去世后,中芯陷入内斗泥潭之中。客户对其信任大减,部分国际大客户甚至直接撤单。而在先进工艺制程上,原本制定的赶超计划被打断,也妨碍了公司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最终,新任董事长张文义力荐中芯前“元老”邱慈云出任中芯CEO。邱曾是张汝京的第一副手,担过任中芯国际营运高级副总裁,对公司了解颇深。此次回归救火,被张文义形容为“带领公司走向光明未来的最佳人选”。

面对着中芯国际的窘迫境地,邱慈云需要尽快将公司重新带向正确的路线。

邱慈云意识到,无论在销售额,还是投入支出上,中芯都远不及台积电,因此必须承认中芯的弱势。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代工企业,处于一个正确的市场位置很重要。一方面需要认识到自身在信息工业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在正确的产业链内,谋求持续的发展。

因此,他提出的策略是,与国际巨头寻求定位差异化和业务多样化,不直接和竞争对手对抗。

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制程越来越接近半导体物理极限,再加上资本投入和研发成本耗资巨大。一个数据是,当时中芯投入35亿,能够实现10亿美金增长,但是另一家巨头实现20亿的增长,投入却高达200亿,这意味着摩尔定律可能也会面临“天花板”;二是,蓬勃兴起的物联网市场,对于先进工艺的需求并不是那么高,这是中芯国际的生存空间。

寻求差异化的同时,中芯也没落下更精工艺的研发。在邱慈云的带领下,中芯在2014年成功实现28纳米量产。虽然与业内尖端水平仍有两代技术差距,但这一突破也帮助中芯拿到第一笔手机芯片订单——来自高通的骁龙410。

技术大神到来

2017年5月10日,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淡出中芯国际核心管理层。

邱慈云离任后,中芯国际宣布一条重磅消息:前台积电技术大将、三星晶圆代工研发主管梁孟松将入职中芯,担任联合CEO与执行董事。

梁孟松经历颇为传奇,他毕业后曾在美国处理器大厂AMD工作过,于40岁那年(1992年)加入台积电。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2003年台积电与IBM在130纳米的“铜制程”一战。2003年,台积电以自主技术击败IBM,以130纳米“铜工艺”举扬名全球。

在台积电的档案中,也清楚载明梁孟松的重要性,称他“负责或参与台积电每一世代工艺的最先进技术。”梁孟松还是台积电近五百个专利的发明人,远多于其他主管,也是“新工艺设备遴选委员会”成员。

可见,梁孟松对于台积电先进工艺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从研发到制造整合的熟悉度,在公司少人能及。

2017年,中芯国际向这位顶尖人才抛出了橄榄枝,而他的到来也被媒体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梁孟松时代”。

顶尖半导体人才的加盟对中芯的技术支撑可谓飞跃性,一年半的时间里,梁孟松将中芯国际从28纳米时代,进入14纳米时代。更可贵的是,在300天不到的时间,中芯国际就把14纳米制程芯片良率从3%提高到95%。

2019年初,中芯国际传出14nm捷报后不久,华为就陷入一场危难。

5月,美国将华为加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向华为供应关键元器件。海思迎来最艰难时刻,所有备胎都在一夜之间宣布转正。

飓风正在袭来。这时的华为意识到,如果美国持续打压,芯片代工这条路迟早也会被切断。

这时,刚刚突破14纳米工艺的中芯,再次走入华为的视线。虽然目前仍不能满足华为高端手机芯片7纳米制程要求,但国产芯片代工技术突破对华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华为手机芯片订单渐渐开始向中芯国际倾斜。今年年初,原本在台积电手中的14纳米麒麟710A订单也转至中芯。

据外媒报道,2019年底,海思就开始指示部分工程师为中芯国际设计芯片,并逐步将芯片的生产工作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研发资源也开始向中芯倾斜。

这对华为来说是最理想的过冬方案,而中芯国际也借此获得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稳定的订单来源。市场调研机构Bernstein Research数据显示,中芯多达20%的营收来自海思半导体。

两家公司的命运,就此紧紧捆绑在一起。

没有退路

时至今日,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

美国一声令下,猛地切断华为与台积电的芯片代工合作,华为陷入了一场无限期的缺粮危机。目前能听到最坏的传言是,华为部分芯片库存只能维持到明年年初。

台积电断供后,华为亟需友军。在国产后备军中,中芯国际被视为其中最关键的救星。

芯片制造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头部厂商与追赶者差距悬殊。一个对比是,台积电已开始规划5纳米产线,中芯国际才刚刚实现14纳米量产。

虽然14纳米芯片在AI、IoT等行业仍有大量需求,但国际芯片制造龙头早已先一步进入了7纳米时代。仅就智能手机行业来说,各大厂商的旗舰机、中端机也基本都配备了7纳米芯片。如果仍停留在14纳米,海思芯片将很快失去竞争力。

但先进制程升级,往往以巨额成本为代价。往后的每一代升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这使得龙头公司建立了极高的资金和技术壁垒,后来者几乎无缝可入。越来越多的玩家选择出局。

如今,能够提供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工艺的厂商仅剩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几家龙头,而美国的新规基本上切断了这些公司与华为的交易。

在中国,中芯国际是最接近7纳米制程的玩家,但仍然处于技术追赶期。想要加快追赶上台积电,需要来自上游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核心则是提供光刻工艺的光刻机,这是国产芯片制造行业最大的短板。

纵观全球,EUV光刻机是当前最先进的光刻系统,也是唯一能够生产7纳米以下制程的设备。EUV即极紫外光刻技术,主要用于高端芯片制造,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是唯一可生产EUV的光刻机设备制造商。

2018年,中芯国际曾花费一整年的利润向ASML订购了一台极紫外EUV光刻机,旨在用于7纳米工艺的制造。但由于美国的一系列限制条款,这台设备至今仍未到货。随着美国的一纸令下,中芯何时能用上这台设备还是个谜。

没有顶级的光刻机,中芯国际想要在短期内冲进7纳米制程,并不容易。

但中芯也有自己的“弹药”储备——代号为“N+1”的新工艺,中芯称这项技术相比14纳米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63%。业内人士普遍认为,“N+1”对标的是台积电的7纳米、5纳米先进制程。

这名华为的关键友军,肩上又多了一项历史使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8 天

发表于 2020-7-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人才,而不仅仅是资金。
参与人数 1奖励 +4 时间 理由
3whome + 4 2020-7-17 12:51 MACD有楼主更精彩!^_^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7-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6 04:11 , Processed in 0.032017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