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太阳 发表于 2006-2-24 20:40

原帖由 333sun333 于 2006-2-24 16:56 发表
1.5亿占25%,相单于75%值4.5亿。
600550持有的英利就是值2.25亿。18亿人民币。每股5.45元。
作为未上市前是合理的。
融资扩大生产后,上市后应值20---30元以上。

其他业务,变压器2006年0.26元,壹拾伍倍 ...

:*19*:

纯钧 发表于 2006-2-24 20:44

在一些人看来,保罗是走了狗屎运的家伙。

  艾伦能有今天,还能够有钱瞎胡闹,这一切都受惠于他与比尔·盖茨当初共同创办的微软,确切得说是托了盖茨的鸿福。因为早在1983年保罗·艾伦就离开了微软,那时微软还没上市(年营业额也就几百万美金),到如今他已经20多年没有为微软工作,只是一名不劳而获的“食利者”,而至今已坐拥几百亿美金的财富,能够自由自在的尽力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有些替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如今的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深感不值,人家花天酒地享受生活的时候,他还在为公司的大情小事上苦哈哈的花费大量的精力。同时我也替保罗·艾伦庆幸,如果微软当初开在中国,那他就难逃今天某些已然发展成为中国著名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的命运了。因为中国的“盖茨”基本上会在和他创办中国“微软”的时候,在公司章程上加上这样一个条款:离开“微软”时要将股份卖给原股东,原股东不买的情况下,才可以把所属股份带走;或者因为工作上的矛盾,中国“盖茨”给中国“艾伦”治一个罪把他开除出局,“艾伦”本来可以拥有的股份被公司收回,为了表示旧情尚存,中国“微软”称日后如果哪个单位愿意接收“艾伦”就赠送500万美金做为他今后的科研经费。这样一来,那可就没有今天的这个亿万富翁保罗·艾伦了。中国“艾伦”本来在中国“微软”还可以开宝马,可离开中国“微软”后就只能挤公共汽车了,遑论买下一支CBA球队?

  想想好玩,一个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一个人同样有钱但是世界上最能花钱的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30年前他们俩合伙创办了一家公司,后者在中途退出,居然还能享受所带来的回报。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难道是盖茨脑子不够用?实际上人家不是想不到,而是压根就没想,一方面那个社会已为公司创始人的退出作出了法律上的硬性保障,另一方面在盖茨们的脑中绝对有根深蒂固的尊重创始人的思想观念,即使合伙人中途退出也不会软硬兼施解聘人家过去的工作成果。

  当然我们不能把责任简单归咎于中国的“盖茨”们,我们没法从那些各执一辞的故事中清晰判定谁对谁错;我们也不能把这个责任笼统地归咎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或者历史原因,因为这样恐怕会让本来可以引之为鉴的历史完全沉默。实际上,我们现在需要叩问的是,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拥有了一套能够保障创业者中途退出而不失应得利益的机制和文化?令我们的企业界有孕育保罗·艾伦这类人生存的土壤?

wuxy512 发表于 2006-2-24 20:59

TOP

原帖由 the_top 于 2006-2-24 20:25 发表
朦朧美或者“距離產生美”
什麼事情透明了真沒意思


你的朦胧,开始时看起来挺美,可是看多了现在好像有点反感了

sjmj 发表于 2006-2-24 21:13

2005末,“无锡尚德”上演的财富故事,引起了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潜力的广泛猜测。分析近年来几种较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我们发现,2006年最具投资价值的仍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能发电产业,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民营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杨军/文




   



  太阳能光伏产业“拥硅者为王”

  进入新千年后,全球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0%以上,光伏产业(指把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成电能的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划,至2030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GW(百万千瓦),至204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5-20%。按此推算,未来数十年,全球光伏产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30%。

  中国光伏电池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空间用太阳能电池起步的,地面用光伏电池的生产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主要的低成本技术及生产能力则在8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光伏发电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单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0%,批量生产效率为16%,多晶硅电池转化效率为14-16%,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而目前,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6.5万千瓦,未来15年,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按照国内太阳能发电4.5-5.5万元/千瓦的造价简单推算,未来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投资总额将达到950亿元。然而2006年,中国光伏企业盈利的持续能力及硅料价格的上涨仍是困扰光伏投资的两大难题。

  如果全球主要的硅料厂没有加大投资力度的计划,多晶硅原材料难以在2008年之前达到供需平衡(表2)。在全球硅材料紧张而中国基本无硅料批量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多晶硅原材料的价格从2004年初出现了快速上涨,由2004年初的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5年初的50-60美元/公斤、2006年初的80美元/公斤。虽然无法准确判断硅料价格未来的走势,但硅料价格在2006年突破100美元/公斤好像已成定局。

  从理论上推算,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硅料价格上涨至80美元/公斤,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将由上半年的43.66%下降至38.18%,硅料价格上涨至100美元/公斤,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将下降至35%左右(图1)。但是,硅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通过硅片厂、电池片厂、组件厂而得到分散地消化。在目前,各环节的厂商均在寻求硅料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硅料的厂商将有能力将成本转嫁至其它的环节。

  以上分析是硅料价格上涨对硅片、电池片、组件生产企业的影响,反过来,如果硅料价格上涨至100美元/公斤,在生产成本基本没有变动的情况下,硅料厂的利润将大幅上升。在硅料价格为60美元/公斤的情况下,硅料厂的毛利率就已经高达50%,如果硅料价格达到100美元/公斤,硅料厂的毛利率将上升至70%,一个1000吨的硅料厂的主营业务利润将高达5-6亿元/年。

  在行业快速增长而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下,自然是“拥硅者为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产业链完整、靠近上游且有望在硅料生产环节获得突破的企业。2006年光伏产业最大的投资机会就在于再认识即将进行点火试产的硅料厂的价值。

  风电设备国产化率须达七成

  2005 年7月,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风能协会共同发布了《风力12》报告,预计2020 年全球风力发电将达到装机容量12.5 亿千瓦,届时将为世界提供12%的电力。中国的风力发电经过20多年发展,到2004年底,已在14个省区市建立起43个风力发电厂,累计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292台,总装机容量为76.4万千瓦,仅占全球安装量的1.6%。而据理论推算,中国风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53亿千瓦,居世界前列。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APEC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交流研讨会上公开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应对能源紧张,并将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目标由原来的2000万千瓦提高到了3000万千瓦。按照国内风电场的8000-11000元/千瓦的造价简单推算,未来15年,中国风电总投资额为2610亿元,风电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然而,国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格局已初步成型,西班牙Gamesa、美国GE、瑞士ABB、丹麦Vestas、三菱重工等世界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作为提高风能利用率和发电效益的有效途径,风力发电机单机容量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兆瓦(MW)级风力机逐步成为国际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目前,欧洲3.6MW机组已批量安装,4.2、4.5和5MW机组也已安装运行,美国已经成功研制7MW风力机,英国正在研制10MW的巨型风力机。而中国企业尚未完全掌握兆瓦级以上的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技术,国外风力发电机组仍然占据着国内风电市场的主要地位。截至2004年底,进口风力发电机组占据了累计安装量82.2%的份额,其中NEG Micon占29.7%,Vestas占13.1%,Gamesa占12.1%。国产风力发电机组的市场份额仅为17.8%,其中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11.7%,占国产机组的比例为66.2%。

  为培育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国家发改委2005年7月出台了1204号文件,对风电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提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风电设备要照章纳税。2005年8月又相继出台1593号文件,提出加快风电设备本地化的有关意见,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重工·起重机械厂,通过批量生产,尽快掌握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制造和研发技术。

  在风电设备优势企业地位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风电设备投资的机会在于寻求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风电设备的优势企业,特别是有能力生产MW级以上风电设备、进入了国家发改委扶持名单的优势企业。

  作者为联合证券研究员,联合证券研究员刘树坤对本文亦有贡献

  附文一

  脱硫尚缺关键性设备生产企业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高能耗带来了高污染,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之一。从环境容量看,要使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然而,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到2010年、2020年,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可能分别达到3100吨、3900吨。

  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20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建成烟气脱硫设施,形成年脱硫能力约180万吨左右。据权威人士预测,到2006年底,全国建成烟气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将达到6000万千瓦,年脱硫能力达到260万吨。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环境保护的需要,考虑中国已建的3.6亿千瓦的火电站,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建设的1.5-2亿千瓦火电站,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力争确保至2010年全国建成3亿千瓦装机容量的火电脱硫设施。也就是说,2007-2010年之间,中国必须建成2.4亿千瓦的火电脱硫设施,平均每年的建设量为6000万千瓦,年均建设量将超过2007年前建成量的总和(附图)。

  另一方面,虽然火电站是中国排放大气污染物大户,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 年全国排放二氧化硫约为2150 万吨,火电厂的排放量仅1100万吨,只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50%左右。因此,除火电站之外,中国还存在另外一个容量同样巨大的脱硫市场。

  虽然中国脱硫市场容量巨大,但目前,从事电站脱硫业务的公司如凯迪电力、龙净环保、菲达环保等只是担当工程承包商的角色,从国外引进技术,然后转包给工程所在地的设备安装商进行安装,本身并不从事任何设备的制造及安装。

  当前能完成5万千瓦火电机组脱硫工程的从业企业超过30家,中国脱硫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程市场极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随着国家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出台,我们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但是,如果脱硫公司仍然只担当工程承包商的角色,在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过程中,仍无法培育自身的长期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具有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关键性设备的公司比担当工程承包商角色的公司更具有吸引力。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18

日前,保定天威保变(秦皇岛)变压器有限公司为广东汕尾电厂承制的首台超临界600MW发电机组72万KVA/500KV三相一体主变压器在秦皇岛出海口装配基地一次试验合格,标志着河北省重点项目——天威保变秦皇岛出海口装配基地开始发挥显著作用。

    据介绍,出海口基地制造的产品减少了保定至港口的部分运输费用,每台在出海口工厂制造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将减少150万人民币左右的运输费用。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22

中国能源新政料难提振新能源类股

(国泰君安证券 2006-02-17 08:19:00)
中国能源新政料难提振新能源类股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能源政策:降低对石油和煤炭的依赖性,发展替代性能源资源。但分析师表示,这不见得意味著替代性能源生产商──北京称之为“新能源”公司──是明智的投资目标。
观察人士称,可能更好的选择是那些正在寻求业务多元化、进入非传统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公司,以及将从政府改变侧重点中受益的企业。
中国政府在周一宣布了新能源政策,这也是其2006-2010年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该政策,中国将在今后五年里增加对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替代性能源的利用。预计新能源政策和五年计划都将在下个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这是本届中国政府将能源政策的重点向节约和环保型能源转变的举措之一。作为这个战略的一部分,政策制定者正在考虑改变受到严格控制的汽油定价体制,以更好地反映国际油价的上涨和鼓励节约。
政策制定者担心,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可能导致对进口石油依赖性过高,使经济容易受到全球油价上涨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汽车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仍依靠煤炭取暖和发电,中国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分析师表示,尽管中国的能源政策重点发生了变化,但要投资于替代性能源公司却应持谨慎态度。武汉新兰德(Newland Securities Consulting)的分析师余凯称,短期而言,投资于从事乙醇燃料或风能业务的公司存在风险。
余凯看好参与“新能源”业务的部分公司,尤其是生产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材料的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Baoding Tianwei Baobian Electric Co. Ltd., 简称:G天威)。但他说,替代性能源在今后五到十年里仍将只占中国能源消耗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无法得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多数上市的新能源公司都可能出现亏损。
对投资者而言,更为安全的选择可能是传统的能源公司,因为中国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不会很快下降。能源咨询机构北京群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Falcon Pioneer Technology Co.)的首席信息长韩小平说,实际上,随著中国建筑业继续蓬勃发展,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在近年内还将继续增长。他预计,煤炭和石油公司至少在五年内不会受到政府能源新政的影响。
分析师建议,中长线投资者关注进军替代性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公司,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刘俊山透露,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海上风电场开发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尽管该公司尚未宣布进入该领域的具体执行计划,但韩小平表示,公司在这方面不存在任何技术困难。
其它传统能源企业也在寻求业务的多元化。中国大唐集团公司(China Datang Corp.)和中国华能集团(China Huaneng Group)都在中国北部投资了风能发电项目。这两家公司都有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国石化(Sinopec Corp.)的管理人员桑菁华则表示,该公司研究矿物燃料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煤炭巨头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Shenhua Group)目前正在内蒙古投资人民币245亿元(30亿美元)兴建煤液化工厂。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这个做法,作为生产替代性能源的途径之一。煤炭通过此工艺可以转变为清洁的液体燃料。
中国石化发展计划部的分析师刘岩说,汽油定价体制可能进行的改革将使中国石化从中受益。在目前的价格控制体制下,许多炼油企业都出现了亏损,尤其是在去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比如,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hijiazhuang Refining-Chemical Co. Ltd., 简称:石炼化)去年前6个月就出现了人民币3.07亿元的亏损,而2004年同期该公司的利润为3,920万元。
湘财证券(Xiangcai Securities)驻上海分析师李志鹏说,如果中国改变汽油定价政策,石炼化的业绩将会得到改善。

(作者:出处:华尔街日报)

凉粉 发表于 2006-2-24 21:22

原帖由 the_top 于 2006-2-24 14:25 发表
0151(600151) , 主力最後清空庫存


哈哈哈哈,笑歪了,
真有你的,
说完了600316,又来说600151,
也不知道是说你背景深消息多,还是技术好。

我背景不深消息不多,就跟你比技术。

放一句话在这里,5.5-6.5元是151今后长期的底部,最晚3月下旬到底,最早就是现在。
突破8元以后8元就是底,不过那是后话,基本面支持一下,到16元历史新高不成问题。

居然有胆预测牛股的顶部,
看看是你消息准还是我技术好。

赫赫,但愿你不是庄家派来捣乱的,不然真是对牛弹琴。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25

中国企业进入直流输电市场

  河北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贵广II回直流电项目换流变压器日前正式投产。天威保变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直流输电技术的准备工作,正式进入直流输电市场。直流输电(HVDC)是将发电厂发出的交流电通过换流器变成直流电,然后通过直流输电线路送至受电端再变成交流电,注入受端交流电网,这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作为解决高电压、大容量、长距离送电和异步联网的重要手段。

the_top 发表于 2006-2-24 21:37

為什麼當初我說如果寡頭們進入此領域,形勢根本不一樣,有人卻對此不屑一顧
放心吧,已經有大公司要下手了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38

  张洁 本报记者王春

  《上海市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可行性调研最近完成初稿,把“发电厂”建在屋顶上不再遥远!根据计划,未来上海10万个屋顶有望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每年至少发电4.3亿度。对于处在电荒中的上海,这当然是好消息,那么———
  “中国缺能,我们不能辜负头顶的大好阳光。”这是《上海市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持者,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教授的呼吁。面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太阳能因其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特点受到了世界各国能源专家的青睐,并被业内人士称为“黄金电”。没有油田煤矿的上海拥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每天只要有阳光,每个屋顶将会是一个小型的绿色发电厂;把上海的大小屋顶、建筑立面联合起来,可建成一座巨型“发电厂”。以上海现有两亿平方米平屋顶的1.5%,即十万个屋顶(约300万平方米),为其安装“太阳能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每年至少能发电4.3亿度。

  高额投资,谁来买单

  要利用这些普通的屋顶获得电能,需要多少投资呢?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为10万个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约需投资150亿元。对于如此浩大的计划,项目拟分两期完成。第一期2006—2010年:完成光伏屋顶1万套,每套3kW。装机3万kW,年发电量3300万kW/h。按每套15万计算,第一期需投资12.7亿元。第二期2011—2015年:完成光伏屋顶9万套,每套3kW,装机27万kW,年发电量2.97亿kW/h。按每套9万元计算,需投资92.6亿元。

  太阳能发电屋顶造价不菲,谁将为其买单呢?

  “就像上海当初安装煤气管道一样,太阳能屋顶也可以如此推行。”崔教授认为,政府应该主导推行安装,项目所需资金可多方筹措。该项目讨论了日本现行的“补贴法”来推进“光伏屋顶”,操作比较简单可行,建议在上海试用。所谓“补贴法”即对初装光伏屋顶的用户进行补贴。政府补贴额度可从50%开始,以后逐年下降,以每年推广量来控制补贴额。

  专家还建议资金来源在上海电网内摊分。估算2005年上海全市用电量达到960亿kW/h,如每1kW/h多收0.01元电费,则全市每年可以多收电费近9.6亿元人民币,将这笔钱与上海绿色电力用于光伏发电的资金合成为“上海阳光基金”,补贴“上海10万个太阳能光伏屋顶”,即基本上可平衡预算,甚至还可以从中提出一部分支持光伏科研和产业。

  推广发展的关键:降低成本

  屋顶发电,降低成本迫在眉睫。目前该项目面临的问题是:用于光伏屋顶的晶体硅太阳电池大量生产的原材料严重紧缺,目前90%的原材料都需要到国外采购。因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攻关,解决材料国产化问题,为光伏屋顶大幅度降价创造条件。上海市科委社发处马兴发处长认为,《上海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项目的实施也可以带动上海的光伏产业起飞,从而在客观上推动太阳能电池材料国产化,快速降低成本,甚至将引导上海的“零能建筑”、“产能建筑”诞生。

  “15年前,手机在许多人眼里还是种奢侈品呢,如今不也是很平常?”崔教授告诉记者,和手机一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太阳能屋顶的成本会逐年下降。现在我国的太阳能屋顶造价大约为50元/瓦,国际上约为3—4美元/瓦,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来成本可能降至1美元/瓦。一套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约为30—50年,这期间无需维护,使用成本接近于零。据日本和欧美科学家预测,到2010年,国际间光伏发电的成本可降到6美分/度(相当于0.5元人民币/度)以下,可与火力发电成本大体持平。

  除了成本因素,马兴发处长表示屋顶的产权问题以及太阳能屋顶建成后的管理问题也是该计划需要解决的。

  计划需要“阳光政策”

  只需要买套设备,然后什么都不用做,你就可以每天坐在家中赚钱,另一方面,还能给国家提供所需要的清洁能源。这就是德国等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百万屋顶计划”。

  德国政府规定,太阳能电站在公共电网中每发1kW时电,由政府补贴0.574欧分(相当于人民币5.74元),而居民屋顶发电将比太阳能电站发电的价格还要高。德国电价是0.1欧元/度,而电力公司回购太阳能发电的价格是0.5欧元/度,差价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和1990年前德国率先在世界上推出屋顶计划的响应者寥寥相比,到2004年,德国共安装了10万个太阳能屋顶。

  国家政策引导甚至强制规定,是太阳能能够在德国等国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德国政府除了提供10年无息信贷,还提供37.5%的补贴。此外,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保障输电商对屋顶太阳能发电电量的优先购买并保证太阳能发电电价高于常规能源发电的电价。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10万屋顶计划在德国的推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崔教授表示,充足的日照、一流的太阳能科研机构、成熟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以及刚刚出台的“绿电”机制,是上海发展10万屋顶计划得天独厚的优势。参考德国等国家10万屋顶计划成功推广的经验,上海如果再多一点“阳光政策”,屋顶发电就不再是梦想。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43

论坛上,早就有人提出这样的比喻了

“15年前,手机在许多人眼里还是种奢侈品呢,如今不也是很平常?”崔教授告诉记者,和手机一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太阳能屋顶的成本会逐年下降。现在我国的太阳能屋顶造价大约为50元/瓦,国际上约为3—4美元/瓦,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来成本可能降至1美元/瓦。一套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约为30—50年,这期间无需维护,使用成本接近于零。据日本和欧美科学家预测,到2010年,国际间光伏发电的成本可降到6美分/度(相当于0.5元人民币/度)以下,可与火力发电成本大体持平。

the_top 发表于 2006-2-24 21:47

原帖由 凉粉 于 2006-2-24 21:22 发表



哈哈哈哈,笑歪了,
真有你的,
说完了600316,又来说600151,
也不知道是说你背景深消息多,还是技术好。

我背景不深消息不多,就跟你比技术。

放一句话在这里,5.5-6.5元是151今后长期的底部,最 ...


1.根本不知道我為什麼要說,說給誰聽
2.為什麼偏偏今天出貨,為什麼還有那麼大的承接橫在均線上,誰在出,誰在接?
3.這裏不是你SHOW”技術”的地方,有時間自己躲起來畫K線玩,拜託我真沒時間去搞你小孩子的玩意
那是馬仔們該做的事情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2-24 21:53

原帖由 the_top 于 2006-2-24 21:37 发表
為什麼當初我說如果寡頭們進入此領域,形勢根本不一樣,有人卻對此不屑一顧
放心吧,已經有大公司要下手了


所以我说天理不可违!!!

shumylee 发表于 2006-2-24 21:59

“已經有大公司要下手了”,别弄反了,继续下跌啊!!!!

the_top 发表于 2006-2-24 21:59

也是,中石油/中石化最該整合的不是那些煉油企業, 採油企業
應該是YINGLI , 作為其新能源的核心

shumylee 发表于 2006-2-24 22:07

THE—TOP有所不知,整合也要符合国情啊!

the_top 发表于 2006-2-24 22:16

我始終欣賞你的坦率

其實不該問的,自從你賣出0550 ,有沒有再接,
或你簡單說說自己的判斷

[ 本帖最后由 the_top 于 2006-2-24 22:18 编辑 ]

shumylee 发表于 2006-2-24 22:23

问谁啊?呵呵

the_top 发表于 2006-2-24 22:30

原帖由 shumylee 于 2006-2-24 22:23 发表
问谁啊?呵呵

you

农民伯伯进城 发表于 2006-2-24 22:31

这一路下来,我是高抛低吸,不赚钱只赚筹码

当然,从明天起不做T+0了,哈 。。。
页: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次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