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入主后当务之急是改变以前低效高风险的运作体制其主要精力将
放在改善治理结构优化业务流程重造组织架构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入
新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同时清理不良资产重树公司品牌等这样势
必会影响公司现有业务的运作出现短期内业绩下滑的情形新桥当年在
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时头一年的亏损就将近10 亿美元
总之 新桥的收购使深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家外资相对控股的上市银
行,从长期来看,深发展的整体价值将会逐步提升,前景看好;但从短期来
看,有可能要经历一个短期业绩下滑的过程 考虑到深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桥入主的大变动我们预期
深发展的股价有可能先经历一个价值回归股价下移的过程然后再转身
向上目前深发展的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53.75 倍4 倍建议减持 次级债券的特性分析
根据《办法》规定,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
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的、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根据《通知》规
定,次级债券若要计入附属资本,还“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且到期前5 年内计入金额每年扣减20%。
(1)从期限来看,《通知》规定次级债务“固定期限不低于5 年(含5 年)”。已
经完成发行的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共计125 亿元次级债的期限均为5
年零1 个月,而正在发行的光大银行次级债的期限为6 年。需要指出的是,招行
和浦发次级债期限原定为5 年以上(不含5 年)及10 年,而2004 年3 月保监会
下发了《关于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
不得投资期限超过6 年的次级债,使得招行和浦发不得不将期限调整到6 年以下
以使得目标债权人——保险公司能够购买它们的次级债,光大银行次级债6 年的
期限设定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2)从利率来看,考虑到次级债在期限、清偿次序、担保设置和流动性(私募
的只允许在持有人之间进行内部转让)等方面的特点,其利率水平要高于一般的
金融债券。招商银行次级债采取固定利率,前后两批分别为4.59%和5.1%;兴
业银行和浦发银行都采取了浮动利率,在1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基础上分别附加
201 和262 个基点。
(3)从违约风险来看,虽然次级债期限较长、受偿权靠后、没有担保并且私募
形式的次级债券流动性欠佳,但由于次级债发行人为具备一定条件(贷款五级分
类且偏差小;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或5%;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公司
治理结构与机制良好;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商业银行,还是属于信
用较好的金融债券,违约风险一般很小。 利率浮动引发争抢资金 银行吸储大战又开打
文/樊荣 秦宵喊
眼下,普通储户到一些邮储网点存上1万元定期存款,当场就能拿到50元的现金,已不算什么新闻。根据市面上的最新行情,近两个月存款介绍费已经升到了4‰至6‰。一些被吸储任务逼急了的银行员工甚至在BBS上发出了以4‰好处“买存款”的帖子。前几年,虽然也有不少金融机构给存款介绍人好处费,但费率没有这么高。令人不解的是这轮愈演愈烈的吸储大战发生在控制投资过热的大环境下,让人们更加关注其背后的东西。
储蓄呈现少见的下降走势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存款资金的高速分流,是吸储大战开打的内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幅比4月回落0.9个百分点,这已是今年连续第4个月同比少增了。另据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南京储蓄存款比3月份减少8.46亿元,5月份又比4月份减少了1.92亿元,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到6月末,储蓄余额1227.64亿元,同比少增37.94亿元,出现了少见的下降走势。针对这种状况,已有业内人士判断说,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今年就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而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8月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更让不少银行在资金上感到捉襟见肘。
贷款利率浮动让银行争抢资金
近期实施的贷款利率浮动制度打开了利差的空间,成为金融机构近来热衷高价吸储的外因。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目前的贷款利率可在4.78%至9.03%区间内按市场原则自主确定,而农村信用社的浮动范围还要大许多。按照最大的浮动空间计算,金融机构可获得7.05个百分点的利差。因此,即使扣除掉给存款介绍人的好处费,金融机构的利差仍是高收益。
而净利息收入目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利差收入平均要占到银行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二。存款多贷款自然也多,但今年连续四个月出现同比少增的储蓄资金,则使得一些金融机构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为拿到更多的存款,吸储大战便愈演愈烈。据了解,今年各银行均提高了存款指标。2003年,招商银行存款总额约为4069亿元,今年的计划是达到4900亿元。华夏银行去年存款总额为2093亿元,今年的计划是达到2550亿元。浦发银行计划今年的存款总额达到4060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0%。在储蓄高速分流的情况下,要完成目标,压力显然不小。
宏观调控将促使银行告别利差时代
来自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1个百分点,国家宏观调控使得至今仍是国内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存贷款业务受到影响,在控制投资过热的情况下,银行想不断增加信贷是不现实的。资料显示,目前商业银行近90%的收入来自于存贷款利差,而国外银行70%收入则来源于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身份,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和个人办理收付和其他代理事项等服务,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代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汇买卖、理财、汇款、代发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等。
业内人士指出,高价揽储无疑是违规之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气候下,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在中间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才是正道。在这方面,国内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北京为例,各级银行机构总数约为2000家,其中外资银行18家,机构只占不到1%,但夺取了北京金融市场上50%以上的外币中间业务收入。 业内人士分析,宏观调控将加速金融业的转型。银行只有从吸储大战的怪圈里走出来,加快金融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以预见,新一轮金融创新的强弱分化,将取决于中间业务的较量结果。(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04-7-16
沪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凸显
据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存贷款业务增幅均高于同期中资商业银行水平,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到6月底,在上海开业的外资金融机构营业性网点有65家。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80.97亿美元,占上海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82%;负债总额358.66亿美元,占上海银行业负债总额的12.34%。各项贷款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68%;存款8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5.21%,其存贷业务增幅均高于同期中资商业银行水平。 Originally posted by 真炮手 at 2004-7-1 10:11 PM:
民生银行:绿圈处为预期的筑底区域,短期能在6.30以上站稳的话将向上展开反弹.目标位待估算.
http://img1.macd.cn/forumid_63/zrTDMP7_rdTLBtNfB3Is.gif
短底已经成型,反弹目标位先看7.50元附近.
[ Last edited by 真炮手 on 2004-7-19 at 14:24 ]
ok
民生银行:用心经营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无疑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对于民生银行这家年轻的股份制银行而言,近几年来,其不良资产率一直保持在不到2%的水平,这既让人羡慕,也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民生银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市场化定位处置不良资产
对于人们的疑问,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孔林山给出了很清晰的答案。
一是近几年来民生银行领导下了很大决心,找到一条在中国市场下有效控制风险的信贷管理体系,如独立授信、派驻独立的信贷评审官等,使新发放贷款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措施和手段,原有和新增不良贷款被有效地予以化解。清收和化解原有和新增不良资产、保持优质的信贷资产质量是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目前的主要工作。三是民生银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规模增长迅猛,资产规模从几百亿发展到目前的4000亿,总资产的快速膨胀使不良资产率的分母增大,不良资产比率得以控制。
在民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被视作一项为行内利润做出重要贡献的经营业务,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准确市场定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保证了民生银行能及时高效地处理不良资产,使不良资产率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首先,在部门业务定位上,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除具有其他银行资产保全部管理不良资产、法律部提供全行法律服务的职能外,更重要的是一个经营部门,有自己的经营指标,直接为行内利润指标做贡献。每年行内都会根据业务发展现状和规划,为确保预期利润的实现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良好和稳定,要求资产管理部年内必须清收化解相当数额不良资产,而且这一任务指标还会在年内根据行内加大清收力度的要求而有所上调,且清收业绩直接与员工待遇挂钩。这是一种纯粹市场化的操作。
民生银行还对资产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重要分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均由总行任命,总行根据各地清收工作需要将业务骨干派驻各分行,真正形成了一支能应对各种情况、有效和迅速化解不良资产的特种部队。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良资产被资产管理部集中管理,一旦贷款五级分类在次级以下或开始进入诉讼程序,在对贷款进行责任认定后,立即移交资产管理部集中清收处理,与原经营部门脱离。这样做的好处是总行可以排除一切原有贷款相关干扰进行专业化处置,确保了不良资产处置的独立性。
在上述不良资产管理体制的保证下,资产管理部还制定了一系列不良资产处置政策,采取多元化、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对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创造利润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奖励。
处置手段多元化
提起市场化手段,孔林山总经理回忆了当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广国投)破产时民生银行的经历。广国投破产后引发的信用危机致使民生银行面临总计有约11亿拆借资金无法回收的局面,而当时民生银行的贷款总规模也只有100多亿,形势非常严峻。
由于拆借资金没有抵押担保,多数银行至今都未能回收资金,从这场信用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而民生银行采取资产置换、贷款重组及盘活等市场化措施,回收比率达80%以上,其中现金回收比率达到30%。
据孔林山总经理介绍,信托公司破产后,民生银行大胆将没有任何担保方式的拆借款转化为信托公司投资项目担保的抵押贷款。而后对项目进行盘活处置,项目销售后民生银行也实现了最终的回款;或对信托公司有担保的投资项目,通过债权债务置换,使银行变为项目的债权人。例如,广州乙烯工程就是通过这一债权债务置换,使广州乙烯从信托公司债务人变为民生银行债务人,后来,广州市政府收购了这一项目,项目正常运营后,广州市政府也向民生银行变现了股权偿还。而当时其他银行的精力主要放在打官司分清责任上面,民生银行抢先一步挽回了损失。
当然,民生银行清收不良资产的手段远远不仅如此。孔林山套用了一句经典名言,好的资产是相似的,而不良资产各有各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的不良资产,民生银行也采取了不同的清收方法。
不良资产处置向投行发展
从民生银行的实际经验来看,其清收不良的做法类似于国外投行的做法。
在国外,处置不良资产是一项盈利业务,而不是简单的不良资产处理,特别是对于有不动产抵押和金融机构的股权质押的不良贷款更是这些大投行争抢的热点。
有数据显示,中国不良资产市价总值在7000亿元左右,是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的14%,是保险公司总资产的70%左右。在中国,尽管金融机构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但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还远没有发展起来,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还需要相关政策、法律体系的配套和完善,市场参与主体也亟须培育和发展,但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潜力也是相当诱人的,甚至是迷人的。但目前在国内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上较活跃的主要还是国外大的投行,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都比较大,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参与有限,另外,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刚开始建立,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在对市场前景看好的同时,孔林山期待着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如果有一天允许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投资,他希望能有机会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投资,特别是希望能对专业机构评出的中国“十大烂尾楼”重新开发其价值,通过不良资产的经营为民生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4-7-20 15:29:43 :*30*: :*22*::*22*::*22*: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24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与宏观调控走向高层论坛”上透露,继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之后,交通银行的改组上市方案日前也已获得正式批准。
================
观察消息明朗对银行票地影响.目前位置密切注意. :cool: 民生银行获基金托管人资格
证券时报 2004-7-27 8:53:59
民生银行(600016)称,近日,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批准民生银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资格,同意公司开办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证券时报) 央行测试利率预期,短期利率回落中长期将升息?
一年期票据发行利率今年5月18日第一次击破央行再贴现率3.24%后,再度呈现大幅上升状态,并于本周达到3.5089%这一今年以来的最高点,高于再贴现利率0.2689个百分点;观察下一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十分关键,这里或许会带出央行对市场利率和加息的态度
7月的最后一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每周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一次正回购,并把目标锁定在短期回购。尽管本月27日第一场新增的正回购操作只涉及10亿元规模,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没有参与投标,但招标结果依然得到了市场人士的认同。
中信证券研究部专家认为,央行增加正回购操作的场次,却没有加大回笼货币规模,这表明未来央行的调控将日趋“精细化”,有利于更紧密跟踪市场利率走势。
目前刚被细化的公开市场操作表明,市场对利率的判断非常清晰:短期利率回落,而长期利率走高。“这说明,各金融机构对未来一年内加息的预期有增无减”。
票据与回购各司其职
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记录,本周增加短期正回购交易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根据不同期限——长期(一年、半年)、中期(三个月、91天)、短期(28天、14天和7天)——有了不同的分工。
其中,长期操作主要通过每周二发行央行票据完成;针对中期目标,通过每周四的正回购完成;达成短期调控目标的通道,则是每周二的短期正回购。
市场人士认为,如此全面开花般地操作,大有全面测试市场对利率未来走势预期的功效。
此前,针对一年、6个月和3个月期限的操作,央行都选择通过发行票据来实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情况的变化,今年二季度以来,央行票据覆盖的期限主要集中在一年和3个月上,回购主要集中在28天和91天;进入7月以后,央行正回购的期限逐步缩减,锁定在28天和14天左右;至本周二,更增加了7天的正回购业务。
换句话说,央行一方面对票据、正回购做出了不同的分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针对短期货币调控的力度和专注度。将不同期限的正回购分开操作,增强了对短期利率调控的灵活性。
通过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结果的分析,短期利率都在回落,3个月及以上期限的市场利率在逐步走高。
南京商业银行交易员告诉《财经时报》,以7月为例,一年期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为3.3057%、3.3591%、3.3484%、3.5089%,呈逐步上升趋势;3次3个月票据利率走势则为2.8369%、2.8369%、2.8772%,同样呈上升势头;28天正回购市场利率从当月最高点2.8500%回落到本周的2.75%。
但是,这一数据也曾有反复。14天回购利率呈现出0.2个百分点的大幅下降。本周刚刚开始的7天回购利率则仅为2.33%,与同时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创下3.5089%这一今年最高纪录形成对比。
关注10月以后
值得关注的是,一年期票据的发行利率今年5月18日第一次击破央行再贴现率3.24%后,目前再度呈现上升状态,并于本周达到3.5089%这一今年最高点,高于再贴现利率0.2689个百分点。
再贴现率可以看作央行对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融资的成本,同时也可视为市场利率的上限。如果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金融机构势必以手中的票据向央行贴现,获得资金后再在市场中融出而获取利差。
对此,央行通常不会坐视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的严重倒挂。可以预见,要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抑制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要么提高再贴现率。而后者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加息。
专家指出,观察下一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十分关键,这里或许会带出央行对市场利率和加息的态度。但从市场各期限品种利率走势看,加息的可能至少会在进入10月之后。这一点,与央行确定的观察期吻合。 不过,市场人士指出,如果央行选择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压低市场利率,势必需要增加基础货币投放。7月以来央行回笼资金的力度呈现出逐步减弱的趋势,但出于巩固和稳定政策需要,不太可能大力度投放以抑制利率上扬。
6月30日,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后,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增强,这也为央行调控留下了更大空间。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后“热钱”流入规模可能有所缩减,央行对冲由此产生的货币投放压力会减弱。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已经弱化了货币回笼力度,甚至可能是净投放。(和讯网)
发布时间:2004-8- 3 交行财务重组完成股改加速
文/ 赵晓强
一度沉寂的交通银行近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交行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海内外上市等话题更是成为人们追逐的新闻。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股份制银行以及继工农中建之后的第五大银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她的发展。
令人瞩目的股改
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是一家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全国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交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1987年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新组建的交通银行引进了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经验,各项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86个大中城市设有分支行,共有营业网点近2700多个,全行员工5万多人。
但近几年来,随着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交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今年,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财务重组的完成以及股改进程的加快,交行再次浮出水面。这次,交行最受人关注的莫过其股份制改革。
据记者了解,交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交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各项内部改革、实施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择机公开上市等主要内容。
今年6月20日,交行在上海召开了2004年股东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公司章程,选举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被交行誉为“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近日召开的交通银行年中管辖直属分行行长会议传出喜讯:交通银行今年上半年改革取得新进展,财务重组顺利完成,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不良贷款集中处置后,全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8亿元,占比为3.43%,拨备覆盖率为72.77%。上半年实现拨备前利润60.48亿元。这次会议是该行在领导班子调整后召开的第一次分行长会议,也是在完成财务重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在交行的股改中,与汇丰的合作是被外界猜测得最多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交行整体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引进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和产品,以提高交行的核心竞争力。交行透露,截至目前,交行与汇丰银行合作的谈判是顺利的,该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工作是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目前有关合作的一些细节还在商谈之中,一俟有了最终结果,交行将正式进行披露。
经营业绩上新台阶
在改革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该行经营业绩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资产总额达10511亿元,比年初增加958亿元,增长10.02%,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各项存款余额为9504亿元,比年初增加987亿元,增长11.59%;各项贷款余额达5773亿元,比年初增加208亿元,增长3.74%。
今年的宏观调控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考验,对交通银行来说也是如此。
今年以来,交通银行通过严格控制贷款总量和放款节奏,调整计划管理方法,清理和从严控制对部分过度投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授信,取得了明显效果。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48亿元,二季度实际增加222亿元,比一季度少增226亿元,贷款增速明显放缓。
在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该行还把这次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发展业务的机遇。在信贷投向和授信审查上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支持国家优先扶植的产业,重点支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效益显著的企业,重点支持低风险的境内外联动业务,对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需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继续支持,不搞一刀切,不踩急刹车;对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实施减持或退出策略。
经过一系列调整,交通银行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私金业务在全行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国际业务保持稳健发展,上半年实现国际结算3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5.09%,“外汇宝”交易额累计完成41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1%;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实现收入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6%。
创建规范化上市银行
据悉,该行在总结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也对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一是力争尽快完成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二是以符合内地监管机构规定、符合国际商业银行通行规则、符合海外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基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抓紧研究推进包括数据大集中工程、激励约束机制、内部组织架构再造等内部改革。
交行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从文化理念、制度安排和技术工具应用这风险管理的“三驾马车"入手,全方位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交行表示,将本着对国家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交行历史负责的态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创建规范化的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我们期待着一个新交行的诞生。(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4-8-4 9
==========================
商行上市步调很急,对银行票压力仍在持续.不过对于长期观察来说,是个提供理想价格的大好机会 中国放宽对外国行限制 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
译/ 张征
中国日前已实质性放松了外国银行在华进行扩张的诸多限制,此举将使海外银行做出更大胆的定位,以迎接2006年底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简称银监会)在其网站上公布的规定,对于想获得执照面向中国公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中国将把对这些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要求从4亿元人民币削减至3亿元。
同样,对于寻求在华向个人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外国银行,资本金要求也将从6亿元人民币减至5亿元。
银监会还将废止要求外国银行在每家新分支机构开设前等待一年的规定。
法规的松绑有望鼓励外国银行在2006年市场开放前加大在华投资。2006年的期限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WTO)时协议敲定的时间表。
长期以来,外国银行一直感到不快,因为它们在中国营业必须遵循多种限制,这些限制规定了经营地区、经营对象,以及经营币种等。
它们也对最近颁布的一套新规定感到恼怒。该规定要求它们在离岸借贷时申请配额,这一措施将使外国银行为自己筹集资金时成本更高。
中国银监会表示,新规定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义务。新规定的发布将使人们谨慎乐观地认为,中国政府准备强力执行该贸易协议。
外国机构在中国市场只占有一小部分,无法与中国各大银行正面展开竞争,这些中国大银行在全国拥有数万家分支机构。
在中国开展业务的64家外国银行共有约200家分支机构。过去两年中,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大肆扩张贷款,外国银行在中国大陆贷款市场所占份额也出现了下降。(全景网)
发布时间:2004-8-6 灰色资金入市路径解密 浦发银行的角色疑问
记者 刘兆琼 张勇/经济观察报 2004-8-9 9:12:34
利用委托理财、投资国债等表面合规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法将“灰色”资金转移到券商投资股票,或者借助券商再将资金高息贷给坐庄机构,已经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隐秘资金链条。证券研究者估计,目前这样的灰色资金规模在中国股市仍能达到数百亿。
本报记者近一个月的调查发现,在上海地区,浦东信用联社通过已倒闭的新华证券为啤酒花的庄家——宝源投资提供融资;而浦发银行(600000.SH)的陆家嘴支行则和券商紧密协作——进行同业存款账户和客户保证金账户之间的划转,协助券商安排其他银行、信用联社的资金入市。
在这场“聪明人”之间的“勇敢”游戏中,高利率要求、与券商私下协议、允许以客户保证金担保融资等问题令人担心。
新华证券倒闭的背后
2004年7月2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已倒闭的新华证券与扬州市邗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再次对簿公堂,庭上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应对3000万元国债灭失负责。
“在外人看来双方都很无辜,但相信最初的情况并不这样单纯。”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评说。记者目前并未获知新华证券与邗江信用社当时开户投资国债的来龙去脉,但在对此事的了解过程中,却发现新华证券还存在与此类似、规模更大的国债投资。
“成立仅三年的新华证券‘猝死’不仅和百科药业(000627.SZ)的崩盘有关,更与啤酒花(600090.SH)这支强庄股的毁灭有关”。一位当时为新华证券的操盘手透露,“炒作啤酒花的资金部分来自于浦东信用联社,当时由新华证券崂山东路营业部牵线,最后转到庄家——上海宝源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称宝源投资)手中”。
工商部门的资料显示,宝源投资的股东为:新疆恒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100万元,占公司总股本70%;浙江新纪元商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占20%;上海宝通利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300万元,占10%。新疆恒源投资亦为啤酒花的第一大股东,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啤酒花董事长艾沙由夫。
知情者透露,2003年夏,宝源投资资金上出现严重问题,为维系股价,该公司四处寻找资金,通过新华证券崂山东路营业部找到了上海浦东信用联社。
之后,三方——宝源投资、浦东信用联社以及新华证券崂山东路营业部达成协议:浦东信用联社以投资国债的名义在新华证券崂山东路营业部开户,并购买1亿元的国债,随后营业部在浦东信用联社“默许”下将这一笔国债进行回购,所得现金转入宝源投资账上。其中,营业部以其在银行里的客户保证金做担保,以此保证信用联社的资金安全;宝源投资以等市值的股票抵押给营业部,以此保证客户保证金的安全。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担保和抵押,似乎信用联社的资金和营业部的客户保证金都很安全。
但结果并非如此简单。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啤酒花股票价格下跌,造成宝源投资的资金不足以偿付本息,那么浦东信用联社就可以划走银行里营业部的客户保证金;而当营业部要抛售股票以补足客户保证金时,就会出现因股价下跌抛售股票所得的资金还不足以弥补保证金损失的窘况。”
“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股票出现连续跌停,营业部将可能根本无法抛出股票,其客户保证金无法满足客户购买股票的需求,营业部将会面临‘爆仓’,巨大的隐患就在此。”
2003年11月3日开始,啤酒花连续13个交易日跌停,崂山东路营业部亏空巨大。2003年12月5日,新华证券由于严重违规经营被证监会撤消。
不少市场人士都明白,券商还是信用社以这种方式将资金交给坐庄机构的风险,但为什么还会这样“放手一搏”?“如果不给当事人利益,就不可能从金融机构手里拿到钱,这是行规。”
知情人士透露,宝源投资最终以11%-12%的年息作为营业部的回报,而营业部则以6%-7%的利息回报给信用联社,5%左右的中间利差相当于500万元,在本金到位时支付,“浦东信用联社的内部员工具体操办此事”。
当然,这只是知情人士的说法,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在此次宝源投资向浦东信用联社融资一事上有个人受益。
2004年7月29日,记者致电浦东信用社有关职工,该人士以“不知道,无可奉告”为由挂断了电话。而在记者联系浦东信用联社信贷部负责人了解在新华证券购买国债一事,这位人士认为自己“并不知情,而应该问市信用联社。”而上海市信用联社办公室人员的说法是“不对他们的业务进行日常管理”。
据记者了解,浦东信用联社并非只向宝源投资一家提供过融资。已经公开的与浦东信用联社有关的券商和庄家融资行为包括:2001年7月,武汉证券上海营业部向其融资2.6亿;炒作界龙实业(600836.SH)庄家上海正维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其融资5亿元。
浦发行支行的“暧昧行为”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券商鼓励信用联社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存款到指定银行,然后再由指定银行进行账户间划转,最后入市做国债回购交易。
这家指定银行为浦东发展银行陆家嘴支行,在记者与不少券商接触的过程中,都或直接或隐晦地提到了它。
陆家嘴支行位于上海浦东东方路710号汤臣国际金融大厦内,有9家下属机构,是浦发行下属机构最多的一家支行,也是浦发上海分行所在地。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多家券商在此结算,一家券商估计,“客户保证金账户每天沉淀的资金至少几十亿”。
据悉,证券公司营业部与银行的结算都在盘后进行,不需每笔交易核算,只需把当日营业部收支差额(轧差)核算清楚即可。这样,银行就有空档,一天当中完全可以利用客户保证金账户的资金来弥补头寸。某银行证券基金托管部的人士分析:“投资者操作时不可能任何时候满仓,尤其是股市低迷时,会沉淀下大量资金,银行就可以用来调整头寸。”因此,很多银行都在争取券商的结算业务。
知情者透露:“陆家嘴支行一直在暗中‘帮助’在其结算的证券公司。不少信用联社的资金便是以同业拆借的方式存入这家银行,然后由它再将同业拆借账户下的资金划转到证券公司的680客户保证金账户(原来的账户代码),供证券公司使用。”
7月24日,记者以“有一笔资金需要投放”为由,找到某券商的投资部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可以放到浦发陆家嘴支行,只要你们有办法放进去就行,由他们进行账户之间的划转”。
上述那位知情者透露,信用联社和商业银行的资金通过浦发陆家嘴支行辗转至证券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方案。“资金方以同业拆借为由把钱存到浦发陆家嘴支行,时间是1年,执行双方约定利率,一般在8%以上(其中5%-6%是资金成本,1%-2%是中间费,提前支取)。证券公司开贷记凭证给资金方,由浦发保管贷记凭证以防资金方提早抽走资金,证券公司以客户保证金做担保。为方便走账,券商每个月或每个季度贴息给资金方。”
整个操作过程中,这位券商投资部负责人称“资金绝对安全”,因为“你们以同业拆借的名义把钱存放在浦发,我们在他们那里结算。浦发根据给我们一定的亏损比例,超过了这个比例,他们可以强行平仓。然后你们可以拿着贷记凭证直接到浦发那里拿钱,抽走的是客户保证金。”
沪上一知名金融律师认为:“银行客户保证金账户的性质在法律认定上一直模糊,银行到底是保管人还是受托人,法律界有比较多的分歧。但是如果把不同性质账户之间的资金任意划转显然是违规的”。
记者于7月29日曾致电陆家嘴支行一位叶姓领导了解此事,他回答以“属于业务部门的事,我不知道”。
除帮助券商进行账户划转,这家银行拟准备以同业拆出为名投资证券公司的国债产品。“我们现正和他们谈国债投资,应很快有结果。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弥补在银行间债市的亏空。”北方证券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
接近浦发的人士透露,浦发在银行间市场购买了200亿左右的中长期债券,由于债市暴跌导致的亏损在20-30亿元。以浦发所持2002年第5期30年的1亿元中长期债券为例,7月28日,此债券已经没有任何交易,与同类债券相比,跌幅在30%以上。但浦发的2004年第一季度报表并没有显示其投资国债的亏损,某银行资金交易处负责人解释为“银行的债券投资都是以票面价值来核算,即使投资失败也不算是损失,只要不交易就算是赢利”。
尽管如此,浦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市被套却几无可争,“他们想把现有的存量资金和新增的资金放在一起投资我们的国债回购产品,初步约定的利率是6.28%”。
资金入市通道解密
在帮助信用联社资金入市的过程中,浦发陆家嘴支行扮演了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入市的借道方。另一方面,不少银行和信用联社更以“企业资金的借道方”之名,行高利率委托券商理财之实。
记者与券商接触时发现,部分委托理财首先是由银行和券商之间协商利率水准;之后银行按照协商的利率融资,游说关系密切的企业客户进行委托理财,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银行在推荐券商的委托理财产品时,会获得券商2个点左右的中间费。
在资金入市的各种路径(见图),有些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的嫌疑颇大,有些是打擦边球,以表面合规的名义进行。目前,不少券商已经将国债投资产品推介、委托申购基金和国债的协议制作成相当标准的文本,向各大商业银行营销,很多商业银行也都有意投资。
在调查过程中,几乎所有辗转入市的灰色资金都委托券商投资交易所债市,券商依靠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市的套利来实现承诺给资金方8%-10%的利率。
在一家券商向商业银行出示的《国债投资产品推介》的介绍中,清楚地写明:“根据不同的回购期限,两个市场的差额在40-80个基点之间。若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回购拆出资金,借入国债,将国债托管至交易所市场,并进行正回购,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即可实现套利,并可以循环操作。
按照高介绍的套利公式,券商投入购买国债的资金越大,就越能在回购过程中放大更多倍数,也就更多地放大了两个市场之间的利差,套利收益也越高。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基金部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券商进行的这种国债回购目前没有具体的制度来禁止,他们实际上是利用了技术操作的空间。根据折算率的不同,放大的倍数也不同。我们曾经做过最极端的测算,通过不断的回购放大,最多可以放大到50倍。”
“这样做的风险显而易见,在最后一笔国债到期回购日之前,是否能够弥补所有国债买卖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另外,某一券商拥有了大量的某个债券,以至于当他想要变现时找不到买家也会面临崩盘。”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允许上海的信用社进入证券市场购买国债以及回购交易是为增加信用联社资金的投资渠道,并经过央行批准。但由于频频暴露出的险情,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2003年9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农信社限期抽回资金等。2004年6月30日,银监会又内部通知各地信用联社禁止增加交易所国债的数量,已购买的要在9月30日之前进行清理。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银监会发文的2004年6月30日之后,信用联社的资金辗转进入证券公司购买国债仍十分普遍,不仅涉及上海本地的信用联社,还包括安徽、山东、江苏等相当一部分地方信用联社。
“银行资金辗转入市已经有十几年了,即使监管层今天下一个文,明天下一个文,但大家都明白,总是有漏洞可以利用。”一家券商坦言。(记者 刘兆琼 张勇/经济观察报) 坏账改善仅是数字游戏? 银行受调控冲击最大
这次中国宏观调控中,银行业受到冲击,已是毫无疑问,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实际情况可能比表面看到的还要大——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上市,努力把自己的数据做得好看一些。
银监会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上半年境内主要商业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都下降。今年两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6631亿元,比年初下降44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32%,比年初下降4.44个百分点。
不过,下降的主因是在6月,中行、建行和交行对不良贷款进行较大规模的处置,特别是几次集中国际竞价拍卖的结果。中行核销了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中行和建行向资产管理公司转售了2787亿元可疑贷款。若撇除这些因素,今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仅下降164亿元;而宏观调控后的第二季度,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比第一季度上升了183亿元,即宏观调控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
近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尽管有改善,但不少是扩大贷款基数、玩弄数字游戏的结果。它们的扩大贷款规模趋势一旦逆转,问题的严重性又会暴露出来。
这次宏观调控,使中行、农行第二季度的新增贷款急剧下降。农行第二季度新增贷款仅531亿元,比较第一季度新增贷款1617亿元,不足1/3;中行第二季度新增贷款只有446亿元,仅为第一季度新增贷款1188亿元的40%。工行与建行在2004年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升幅较小(分别为789亿元和570亿元),因此第二季度的新增贷款保持了增长趋势(分别为922亿元和847亿元),但与去年相比,新增贷款的增长幅度迅速放缓。
正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规模增长速度放缓,它们的不良贷款不是增加,就是下降幅度放缓。如工行上半年实际新增不良贷款192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不良贷款286亿元,建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9亿元,第二季度则为34亿元。至于工行与农行,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的下降幅度都放缓。
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控对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大型项目清理整顿(如铁本公司),肯定给内地银行带来不少问题,如这些项目被撤销和暂停缓建,项目的贷款可能会形成一批新增不良贷款。随着银行信贷收缩,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定会绷紧,它们的银行贷款可能变为坏账。
有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所形成的不良债务拖欠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债务拖欠主要发生在制造类等经营行业,其中轻工、纺织、机械、电子行业上升幅度最大,这四大行业的企业债务拖欠高达12930亿元,占66.5%,受不良债务拖欠影响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50%以上。如银行信贷收缩,这些企业的债务,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对银行的不良贷款是严重威胁。
从最近所披露的一些金融案件,如广东省佛山市民营企业主冯明昌骗贷74亿元案、交通银行锦州分行等伪造法律文书核销不良资产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巨额固定资产租赁中存在重大违法嫌疑问题等,可见虽然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已确定多年,但有效的运作机制并未形成。(财经时报)
发布时间:2004-8-11 工行首次披露股改计划 年底不良资产率降至13%
在中行、建行的股改试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另一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昨天也首次对外披露了其股改方案,根据方案,在今年年底前,工行的不良资产率将由当前的25.52%降至13%,并逐步建立与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
工行行长姜建清向记者介绍说,工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中网点最多,同时也是历史包袱最重的一家银行,因而工行的股改任务也较其它行繁重。目前工行有90%的盈利都用来提取风险拨备和消化历史财务损失了,资本充足率与上市要求有着很大差距。根据计划,今年底,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工行还将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设立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一改当前的行长负责制。(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04-8-11
=========================
众多巨头等着吃饭,对银行股的压力极大 :*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