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s789
发表于 2004-3-25 10:51
Originally posted by 雅铭 at 2004-3-25 10:45 AM:
老友,最近忙什么?来的少了。
最近潜水比较多!
六月飞雪
发表于 2004-3-25 10:51
指数虽然波动厉害,但从盘口分析,刻意打压的迹象很明显
急跌时吸纳!!!!!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2
郎咸平语出惊人:中国股市没进步 不看好全流通
2004年03月25日 07:36:03
??昨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商学院资深金融专家、素有“郎监管”美称的郎咸平在成都演讲完后,记者就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采访他时,郎咸平果然语出惊人。
??惊人语言一:2005是基金淘汰年
??记者:郎教授,你对中国股市研究很深。大盘目前又到了1748点这个敏感位置,你对中国股市如何看?
??郎咸平:目前中国的股市升温很快。这是由于场外大量资金进入所造成的。其中,大量基金入市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情况,使股市投资者结构和以前很不相同。以前的中国股市,机构占3成,而散户占7成。而现在是机构占7成,散户仅占3成。
??基金入市是把双刃剑,虽然使股市增加了资金,但一旦出现大的事件,基金有可能集体退场,这将造成股市的动荡。
??中国股市这些年来,经历了大户淘汰年、庄家淘汰年,证券公司淘汰年。说不定,2005年又将是基金淘汰年。
??惊人语言二:不看好全流通
??记者:目前市场炒作全流通概念,你如何看?
??郎咸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TCL整体上市。目前各方对TCL模式好评如潮,但事实上,这个模式只有典型性,不具有普遍性。目前传言中的几个全流通试点企业,前景并不好。
??记者:目前,深沪两市,共有上千家上市公司,难道还选不出一家所处产业好、企业素质也好的企业?
??郎咸平:那你给我推荐一个?在目前中国股市中,TCL、联通都是相对较好的公司,连他们都不合适,你又能选哪家企业呢?
??记者:你的意思是对全流通不看好。
??郎咸平:不看好。
??惊人语言三:中国股市没进步
??记者:你以保护小股民权益著称。前不久,深沪第一高价股航天信息高派现,如同用友一样,大股东投资得到了较大程度回收,而中小股民投资回收遥遥无期,结果股价大跌。对此,你怎么看?
??郎咸平:对这个问题,我两三年前就注意到了,并为之呼吁过。但两三年过去了,中国股市仍没有进步。(记者 李鸿友)
华西都市报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2
央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重发)
2004年03月25日 06:00:08
人行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此发表了谈话。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此项政策调整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资本充足率要求是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普遍实施的金融制度。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的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手段。自2003年9月21日起,我国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执行统一的7%存款准备金率(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7%存款准备金率,仍按6%执行)。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金融当局都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严格遵守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金融机构,金融当局及时校正,要求其补充资本金,或实行兼并,甚至强制清算。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资产负债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较快,而资产负债状况较差的金融机构扩张将受到限制。目前,我国相当部分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问题尚未解决,难以达到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在我国实行统一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资本充足率监管尚未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缺乏对金融机构区别对待的正向激励机制。
去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因此,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这是依据中国金融体制现状的一项专门制度设计。
这位负责人介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依据。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及风险情况,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明显恶化及发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统安全的风险情况。二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对象。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采取统一框架设计和分类标准,实施对象为存款类金融机构。三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根据资本充足率等4项指标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在一定区间内设若干档次,确定各类金融机构所适用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四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人民银行定期根据银监会统计的金融机构法人上年季度平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在个别金融机构出现重大违规、风险问题以及支付清算问题时,人民银行将会商银监会,及时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率。
考虑到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是依据银监会2003年金融监管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人民银行将根据监管规定变化等情况,按年定期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的分类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总体上,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仅涉及少数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流动性影响较小。
这位负责人最后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整体框架和扶优限劣的激励机制将为金融企业改革提出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标准,金融机构特别是实行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将在此制度约束下保持不断改进的动力。同时,也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人行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人行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的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个人。
从2004年3月25日起,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 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浮息分三年逐步到位,且到位后加点幅度减半执行。
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再贷款利率制度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做法。
为确保再贷款浮息制度的顺利实施,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全面、周密的部署,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认真执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再贷款管理的各项规定,为金融宏观调控奠定制度基础。
中证网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3
央行货币政策出新招 哪些上市公司及行业受影响
2004年03月25日 10:04:12
两条消息24日同时登上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自2004年4月25日起,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自今天起,央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增加0.63个百分点。
上海证券报刊载报道指出,对具体上市公司和行业而言,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将会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申银万国研究所行业研究员励雅敏认为,上市银行往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其资本充足率相应高。因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后,不仅不会影响经营,还会使其更具竞争优势。
业内专业人士同时认为,尽管这项制度回笼的资金量有限,但是仍具紧缩货币信贷的信号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昨天与这项制度同时出台的还有再贷款浮息制度。这将促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对行业的选择也将格外小心。特别是,央行在去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点名指出的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三个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行业。因此,涉及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贷款将会受到进一步限制,这将对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薛莉、秦宏)
中新社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3
央行政策获重大突破
2004年03月25日 08:53:31
央行今天宣布,将自今年四月二十五日起对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这是自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央行统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后的又一大动作。
“这是央行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一个突破”,一位分析人士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动态调节”被视为此次政策的一大突破。根据规定,央行将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零点五个百分点,执行百分之七点五的存款准备金率。但同时,央行将根据监管规定变化等情况,按年定期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分类标准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实行“百分之七点五”的金融机构将是“能上能下”。
去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打破单一标准将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
普遍观点认为,此次调整准备金率对市场的影响应将低于去年。二00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央行统一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后,国债指数即开始大幅下跌,一月后跌至国债指数推出后的最低点。股市也反映强烈,金融板块都出现不同浮动震荡。
与之相对的,此次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出台前市场传言已久,大部分金融机构对资金调度已做好充分准备。据称,此前各上市商业银行均各显神通提高资本充足率。浦发银行决定发行六十亿元可转债和六十亿元次级债、招商银行提出了“不超过六十五亿元可转债,三十五亿元次级债”的融资计划,而去年刚刚发行A股上市的华夏银行也提出向保险公司定向发行“不超过四十二点五亿元次级债”。
专家认为,不良贷款仍是目前中国许多金融机构的硬伤,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无疑将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更长远的,所有这些调控都是为了今年中国GDP增长百分之七,广义货币M2增长百分之十七的目标。(记者 魏晞)
中新社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4
货币“收缩”意味渐浓
2004年03月25日 08:00:44
央行今日同时出台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将1年期内各档再贷款利率上调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据悉,此前央行刚刚召集各大银行负责人开会,对银行信贷再次进行窗口指导。同时有消息说,央行准备将公开市场操作从一周一次变为一周两次。
货币政策方面的新动作如此密集,再次证实了央行对投资过热和通胀的担忧。几天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为控制投资过度扩张,要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紧接着,央行在准备金率、再贷款率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可以说是对国家宏观调控需求的及时回应,其意均在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紧缩”意味非常明显。
对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去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因此,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而再贷款也是央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通过运用再贷款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央行可以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因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初央行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基础投放,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看来,此次央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也是计划已久的。
那么,此次货币政策“发力”,对证券市场会有何影响呢?据市场人士分析,此次利率调整对市场冲击不会太大。去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从市场收缩了1500亿资金。而此次存款准备金率只提高0.5个百分点,而且只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整,虽然目前调整所依据的更具体的标准尚未明确,但肯定此次收缩的范围较上次窄,理论上讲,收缩的资金只有几百个亿。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这样的调整不会引起市场大的波动。而且这一消息已经提前得到消化,近一周来债券市场整体收益率已经平均上移了20个基点。再贷款利率调整对市场的影响更加间接,受影响的主要是资金紧缺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则关系到所有的金融机构。(记者 周菡)
证券时报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5
对央行新政策的解读
2004年03月25日 09:48:52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此前市场盛传的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举措,已部分落实。而从此次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对证券市场所产生的利空影响将远远小于预期。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近期债市的急挫则因于此。更深层次的来说,因近期的通胀势头较强,有央行的紧缩银根的预期,不排除加息可能。
□ 若愚 广发华福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0:55
消息突来我以静制动
2004年03月25日 08:27:22
中信证券发债计划本周终于启动,有中信集团这棵大树作担保,区区10亿元债券不愁发不出去,这10亿元资金要是用在二级市场上,哪怕只赚10%也是1个亿啊,对中信证券今年的业绩提升可真是一场及时雨。
大盘能走多高我暂时没抱多大指望,我只希望我手头的票有一半跑赢大盘就知足了,清华同方(600100,昨收盘19.01元)昨日上午继续向20元大关迈进,不想最终还是被下午的跳水拖下了水,收出一颗高位十字星,我对它的后市依旧看好,只要股价稳在10日均线之上,短线调一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长丰通信(000892,昨收盘11.27元)的反应就有点过度了,好在我的仓位并不重,今日若快速击穿10.8元我准备再补仓。
昨日尾市的两波跳水原来事出有因,众所瞩目的货币政策果然有了新动作,但比起此前市场传言的加息、直接调高准备金率来讲,这已经算是“温柔一刀”了。如果这一招让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遏制,反而有利于行情的发展。我认为今日如果低开幅度较大,很可能引发反弹。我决定以静制动,暂时不会有大幅减仓的举动,联通、中信暂时不动,山东海龙(000677,昨收盘10.09元)若破9.7元止损。
□ 张道达 成都商报
神龙.黑龙
发表于 2004-3-25 10:59
东方宝龙将发2500万A股
2004年03月25日 07:05:26
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广州市宝龙特种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于近日发行2500万股A股。
本次发行全部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发行价格为每股9.08元,发行市盈率19.32倍。 (卢潼)
四川投资金融报
神龙.黑龙
发表于 2004-3-25 11:01
滨州活塞中签号码揭晓
2004年03月25日 06:55:30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A股配售中签号码于3月24日产生,中签号码为:
3975,6475,8975,1475;
52847,65347,77847,90347,40347,27847,15347,02847;
547475,047475,433638;
0702734,2702734,4702734,6702734,8702734,3317374,5817374,8317374,0817374;
06638154,13862571,14463792,79745660,69472152。
凡申购配号尾数与中签号码相同的投资者,均可认购"滨州活塞"A股1000股。
深圳特区报
jysolo
发表于 2004-3-25 11:04
Originally posted by jysolo at 2004-3-25 09:44 AM:
股指尚未回到上升通道中,目前上升力度较弱,有短时回探的要求,密切留意
目前盘面的走势基本应证了这个感觉.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多空的力量对比顺应了盘面的变化.接下来是否出现"意外"呢?接下来的'意外'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1:10
Originally posted by zws789 at 2004-3-25 10:51:
最近潜水比较多!
多来侃侃,我一直关注你看盘独特的方法。多来指导。
转折点
发表于 2004-3-25 11:10
接下去要上行了。前途是光明的。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1:12
Originally posted by jysolo at 2004-3-25 11:04:
目前盘面的走势基本应证了这个感觉.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多空的力量对比顺应了盘面的变化.接下来是否出现"意外"呢?接下来的'意外'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坚决提倡绿色交流。有独立看法,支持一下,奖励2分。
海杉
发表于 2004-3-25 11:13
Originally posted by 转折点 at 2004-3-25 11:10:
接下去要上行了。前途是光明的。
欢迎继续!
jysolo
发表于 2004-3-25 11:14
Originally posted by 转折点 at 2004-3-25 11:10 AM:
接下去要上行了。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个'意外'产生了,继续观察
hailun
发表于 2004-3-25 11:22
新闻纸业重新洗牌 外资欲并购福建南纸?
近日,从福建传出外资打包收购福建南纸(600163.SH)和青山纸业(600103.SH)的消息,目前最有可能的买主是国际前十大新闻纸公司中之一的加拿大林木业公司Abitibi-Consolidated。
外资纸业巨头乘此时挟巨资出手,目的是通过实行本地化绕过国内的反倾销壁垒。而国内新闻纸行业自2003年始遭遇了原料价格暴涨,多数企业正处于危机之中。福建南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一旦被外资收购,中国的新闻纸行业可能面临全行业的大洗牌。
收购的两个版本
2004年3月17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APP集团正与福建方面就收购福建南纸、青山纸业和永安林业一事进行谈判,谈判已经秘密进行了几个月。由于福建南纸的控股股东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公司同时也是青山纸业的控股股东,青山纸业持有永安林业7%的股权,因而福建轻纺有意将自己持有的全部三家上市公司股权一次性打包转让。
该消息未获APP证实。
而记者从另一券商投行人员处得知,福建南纸的确在与外资谈判,但谈判的对象不是APP集团,而是另外几家在世界上排名前十的专业生产新闻纸的国际巨头,其中最主要的谈判对象是加拿大林木业公司Abitibi-Consolidated。
Abitibi-Consolidated公司近年来积极抢占中国市场,年初与瑞典Norske Skog公司携手,在距离北京西南大约280公里处建造一家总值3亿美元的合资造纸厂,主要生产新闻用纸。
Abitibi-Consolidated公司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及亚洲拥有27家造纸厂;该公司还拥有22家锯木厂、3家再造工厂和10家纸张回收中心,年盈利高达2.59亿加元。
该知情人士证实,三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可能会同步进行,省国资委会一揽子对三家公司的国有股权作出处置。
上述两个版本都证实了福建南纸在积极与外资洽谈并购事宜,但具体对象却有很大出入。恰在此时,记者从第三方了解到,福建南纸与其控股股东福建轻纺都在试图主导此次股权转让事宜,争取在自身层次上进行合资,因而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版本并不奇怪。
外资本地化图谋
上述投行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解释了外资并购福建南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迟迟未能取消反倾销措施。
1995年,由于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的新闻纸大量、低价地向中国出口,使中国的新闻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福建南纸联合其它八家国内新闻纸企业于1996年向国家外经贸部提起对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新闻纸提起反倾销申请。在经过调查之后,中国决定对来自加拿大、南韩和美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征收反倾销税的期限为5年。
这是国内第一起反倾销案件,它遏制了美国、加拿大和韩国新闻纸进入我国的步伐。当时有学者认为,反倾销措施使中国国内产业得到一个喘息、调整的机会和时间。
然而,在长达5年的保护期内,国内新闻纸行业享受着反倾销保护带来的“美好时光”,却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大的行业整合,当初申请反倾销时九家新闻纸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维持至今。各家企业的实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因盲目扩大产能,竞争激烈而相继陷于困境。
2003年7月,上述反倾销期限已经到期,但国家商务部决定对进口新闻纸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为期1年,以决定是否取消原反倾销措施。这相当于将反倾销措施延长了1年,终复审调查将于2004年6月30日之前结束。
Abitibi-Consolidated公司受上述反倾销措施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只好采取本地设厂的方式曲线进入中国,此次收购福建南纸是其积极在中国谋取扩张的另一途径。
据悉,福建南纸至少由两家以上的券商为其设计了几套不同的合资或转让方案,对谈判对象也比较挑剔,除非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巨头,否则不加考虑。凭恃自己为新闻纸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福建南纸开出的转让价码较高。
而外资方面也有意控制着谈判节拍,忽冷忽热,一会催着准备资料,一会又要搁置回头再谈,显然有投行人员在背后指挥。据分析,外资方面可能在观望6月30日中国反倾销政策是否会取消,如果届时反倾销税被取消,外资公司在谈判中将占据有利的地位。
据了解,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参与了福建南纸重组的谈判,由省体改办股证处一位姓刘的处长负责牵头协调此事。据知情人士介绍,福建南纸等三家企业近年来经营效益不佳,使得主管部门想尽快从上述三家企业退出。
记者就此事拔通了福建省体改办相关部门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来意后不肯证实,只是表示具体谈判事宜由企业负责,自己对具体情形不清楚。
双双配股失败
福建南纸近年来命运多舛,经营效益呈逐年快速下滑的趋势。2003年10月22日,福建南纸公告,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12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2.85%,每股收益仅0.037元。
2001年福建南纸控股了青山纸业,但这次兼并并非出于行业整合。虽然青山纸业也是从事造纸行业,但其主营业务却是纸袋纸、卡纸系列,这对加强福建南纸在新闻纸行业的市场地位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分散了其精力。
兼并一年多,青山纸业的经营状况仍然没有起色,每股收益最高也不到4分钱,福建南纸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投资收益,正在此时,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其自身也陷入了困境。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纸浆价从2003年初的每吨不到450美元已经上涨至超过700美元/吨,仅2004年2月份以来就有国外纸浆制造商将产品价格每吨提升了20-40美元,涨幅接近5%。2004年2月,进口废纸均价为137美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较2001年上升了19%。
福建南纸的董事会秘书李公然认为,国际上废纸价格的上涨对福建南纸的影响较大,在福建南纸的原料构成中,废纸的比例接近60%,这是造成其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华泰证券投行部曾林彬则认为,除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外,以福建南纸为首的新闻纸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上马新的生产线,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也是造成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然而对福建南纸打击更重的似乎是此前不久的两次配股融资的失利。2003年初,福建南纸计划利用前一年经营形式较好的时机进行配股,并选择了海通证券作为主承销商。
配股方案报送证监会以后,结果在发审会阶段被“枪毙”,理由是企业的关联交易有失公允,募集资金项目的使用也涉及到关联交易,企业的经营效益不稳定等。
配股失败后,福建南纸与海通证券不欢而散。
巧合的是,2002年青山纸业的配股申请也未获证监会通过。
据悉,青山纸业配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前次募集资金的投资效益不佳。看来,证监会对新闻纸行业内的企业再融资持审慎态度。
两次配股的失利彻底断绝了福建南纸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途径,只好将目光转向了外资。
新闻纸行业重新洗牌
有投行人士分析,如果福建南纸被外资并购,将对国内其它新闻纸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其它企业势必被迫跟进,或迟或早都要嫁给外资。
今年以来,中国新闻纸行业效益全面下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在8家以新闻纸生产为主业的造纸上市公司中,已有4家公司?吉林纸业、江西纸业、宜宾纸业、佳纸股份?因连续2年亏损被ST处理,而这4家公司都把亏损的原因归结为新闻纸市场的供过于求。
据统计,国内新闻纸每年的总供应量在300万吨以上,而2003年全国报纸总发行量在1051亿对开张左右,综合考虑纸张定量等因素,全年用纸量在215万吨至22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总需求量远小于总供应量。
近期国家对党政报刊的整治加大了力度,间接地影响到新闻纸的耗用量。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我国绝大多数县级报要停办,众多的行业报、部门报刊要走向市场,这意味着国内报刊界要有近千种甚至更多的报刊面临着生死考验。业内人士预测,纸张消费最保守计算每年将减少新闻纸用量近4000万对开张,约相当于2003年总用纸量的4%。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进口新闻纸关税从由15%降至8.5%,新闻纸的进口量正在不断上升,价格却在持续下滑。例如,2003年大连口岸7、8月份新闻纸进口量同比猛增5倍多,而其平均进口价却同比下跌了9%。
然而,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商务部对新闻纸反倾销措施进行的重审期限将于今年6月30日到期,到时实行6年之久的反倾销税将可能取消,加、美、韩三国的造纸巨头必将卷土重来,国内新闻纸企业进一步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长期以来,由于地区部门分割的影响,国内新闻纸企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跨国纸业集团的冲击,国内分散的造纸企业显得软弱无力,造纸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发展其在特定地区、特定产品品种上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要么横向联合,做大做强,否则,就只能面临最终被挤出市场甚至破产的命运。
据中国造纸协会秘书长赵伟介绍,目前国内新修订的产业政策已经允许外资进入新闻纸行业,但仅限于合资、合作方式,暂时未考虑独资方式,对于合资基本上是欢迎的。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新闻纸企业急于在反倾销措施取消前寻找外资靠山,以便在日益剧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不走这条路的企业极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外资公司不急于出手除了要等政策变化,更加是看准了国内新闻纸企业别无出路的软肋,要等到最合适的机会以更低的成本拿下。
综合上述的形势判断,中国新闻纸行业的首宗外资兼并案很有可能在6月份左
jysolo
发表于 2004-3-25 11:26
大家要看好自己手中的票,对破位的要及时处理
我持有的0780依然还在正常的同道中,目前没有操作
知行合一
发表于 2004-3-25 11:31
蓄之越久,发之越急。只要市场主力想上冲是不用费太大的力量的。
今天中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挂单要出来,哈哈。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