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7
“深圳二手房市场单价15万以上房源全部下架!”一则传闻昨日在深圳地产圈刷屏,真相究竟如何?
券商中国记者昨日下午在深圳链家官方网站查询,确实查询不到单价超15万的二手房源,不只是单个小区,香蜜湖、深圳湾等多个片区达到15万单价以上的小区房源均下架。
链家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关于昨日(8月9日)上午链家网深圳部分房源下架的情况,经核实是系统升级造成,与网上不实传言无关。现正通过技术手段将系统自动下架的房源重新上架。
截至记者9日晚间10点,链家网站已经有10套左右单价超过15万元/平的房源重新上线。
Q房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严禁虚高的价格房源上架。我司上到外网的房源均为真实房源,价格都为业主的真实房盘价。如果政策真有政策出来,将以政策要求为准进行调整。”
真相一:单价15万以上房源重新上线
记者于昨日下午在链家网站上看到,部分单价超过15万的楼盘均未显示有在售房源。
据了解,香蜜湖、后海、深圳湾等深圳几大热门豪宅板块虽然房源不多,还是有少量房源在售。
以深圳香蜜湖片区某标志性小区为例,链家网站上显示没有在售二手房源信息。
该网站显示,7月该小区二手房参考价格15.81万元/平。
不过,记者在安居客网站依然可以看到单价超过15万元的二手房源信息。前述小区有13万元/平到17万元/平的在售房源信息,作为豪宅,价格自然也不便宜,总价在1600万到6000万之间。
链家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关于昨日上午链家网深圳部分房源下架的情况,经核实是系统升级造成,与网上不实传言无关。现正通过技术手段将系统自动下架的房源重新上架。
截至昨晚10点,链家网站已经有10套左右单价超过15万元/平的房源重新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产网站信息显示,有不少单价超过15万元房源信息,其中纯水岸二期单价超过70万元,总价3.2亿的天价豪宅。
真相二:7月豪宅成交大幅增长
7月31日,深圳房地产调控继续升级,新增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登记证书之日起3年内禁止转让;离婚2年内申请住房贷款,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七成。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7月份一手住宅成交均价为54142元/平方米,环比上升0.09%,终结了自2016年10月以来新房均价“21连降”的趋势;成交套数为3461套,创下近一年新高。
与此同时,7月份,深圳豪宅成交大幅增长。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网签数据看,7月份新房价格高价段占比均有所增加,8万以上价格段成交占比上升至15.9%,6~8万价格段成交占比上升至19.1%,6万以上价格成交占比超三成。2018年以来4~6万价格段一直是成交占比最高的,前6个月占比均在五成左右,7月占比竟不到四成。
数据还显示,7月份新房豪宅共成交311套,环比上涨157.0%;成交面积为4.75万平,环比上涨36.7%。成交均价为104706.8元/平,环比下跌10.4%。
分区域来看,7月仅南山和福田有豪宅成交。南山区成交量遥遥领先,一手豪宅共成交305套,成交面积为4.61万平,面积占全市比重为97.12%,占比较上月增加38.76%,南山的成交以华润城润府为主;福田成交6套豪宅,面积共计0.14万平,面积占全市比重为2.88%,占比较上月下降38.42%。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预计,随着二季度入市的豪宅项目陆续网签,豪宅成交套数大幅上升。
深圳中原总经理郑叔伦表示,限价背景下,一二手房价倒挂明显,特别是高房价的豪宅。近期各个豪宅项目开盘火爆,摇号拼运气才能买到,但是各项目开盘都较为低调。市场限价力度大,新房吸引力增加,成交较热,同时也反映出市场购买力强劲。新房价格在21连跌后出现小幅回升,价格的回升并不是说明楼市开始转势,而是在于市场成交结构出现变化,豪宅成交占比提升,导致价格回升。以前刚需盘成交较多,而最近豪宅盘推出较为积极。
真相三:7月投资客占比小幅上升
和盛夏炎热的天气相比,深圳的楼市降至“冰点”,正经历史上最严的调控。
7月份,开发商推盘入市节奏放缓,楼盘访客量下降,访客指数也相应有所下降。随着7月底新政的出台,大部分客户开始观望,短期内访客指数将继续下降。
不过,数据显示,7月份深圳投资客占比小幅上升,为28.3%,环比上升1.4%。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预计, 今年以来,深圳出台三价合一、二次房改、731新政,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抑制市场投机炒房,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预计后市在政策的引导下,投资客比例将会逐步下滑。
同时,2018年7月非深户购房占比23.9%,较上月小幅下滑。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导下,市场稳定,非深户占比将继续维持低位。
二手住宅成交量创年内新高。根据国土局备案数据显示,2018年7月二手住宅共成交6991套,环比上升14.4%;成交面积56.3万平,环比上升13.0%。
深圳中原领先指数继续小幅上升,7月中原领先指数893.2,环比上涨0.02%,二手均价53028元/平。从反映业主和经理人对后市预期的报价指数和中原经理指数来看,业主报价保持先升后降,新政出台让业主信心受打击;经理指数略有下滑,经理人仍以看平为主。
郑叔伦认为,深圳严格执行的限价政策让房产升值预期降低,投资房产收益的预期大幅减少,使得短期内转让难度增加。以前是利用税费方法,五年内转让税费增加明显,但对投资者来说,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继续买卖。“房住不炒” 两年多以来,政府围绕这个目标出了不少政策,包括之前自持土地拍卖,开发商拿地只能自持出租,当时也有不少评论认为低价将大幅下滑,实际上在土地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低价依然坚挺。限售只是轮到小业主自持,将进一步压制房产的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8
就在五年前,二维码还在普及过程中受到争议;五年后,以二维码为基础的移动支付业务已进入寻常千家万户。而作为移动支付的领军者,微信支付自2013年就预见到二维码的力量,以“扫一扫”打通线上、线下的二元世界。
到了2018年,微信支付早已不仅仅是支付。
“只要有沟通在,需要用户账户体系,又需要支付的行为的,都是我们探索的场景。”腾讯副总裁、微信支付负责人耿志军说道,“原来大家觉得我们是做支付的,简单地围绕支付那1秒钟来做事情,其实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微信支付的价值在这1秒之外。”
这1秒前,怎么让用户体验更好、更有效率地做决策,这1秒结束之后,怎么让商家和用户更好沟通,需要微信以及微信支付能力的地方越来越多。微信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支付之外,更多新技术、新能力和新应用的渗透。”
8月8日移动支付日,在2018年全面升级为“8.8 智慧生活日”,微信支付主推了包括扫码购、无感支付、生活缴费、自助点餐、小程序乘车码等在内的多种创新能力。
事实上,微信支付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智慧生活”的概念,在微信支付看来:“智慧这个词具有迭代的特性。当你已经习惯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会认为它是智慧的。五年前用扫码支付,会觉得超有意思、很智慧,因为智慧的概念超越了认知。现在大家觉得扫码支付是天经地义的,你不会觉得新鲜了。所以智慧给了我们很大的驱动力,就是要不断迭代。你要说这个行业足够智慧了,说明这个事情你已经不智慧了。所以我们不断向前。”
在今年7月,不断壮大的微信支付在腾讯内部升级为“微信支付线”,仅次于最高的级别BG事业群。细数微信支付带来的贡献,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货币进入真正智能化的时代。历史上货币的发展主要方向之一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微信支付的出现,成为现金的重要补充,也使得支付的边际成本直接降为零,然后才产生新的商业形态。
基于此,社会上交易的频率得到极大增长。在经济学中,交易频率的大小代表经济的活跃程度。可以说,由于微信支付的存在,使得那些原来不会发生的交易被极大可能地发生了。所以微信支付其内核不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和交易方式,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是零售、转账、金融等经济活动的催化器和连接器。
应用场景爆发,市场学习能力超强
随着支付场景的不断深入,今年的“8.8 智慧生活日”有何不同之处?
“前面我们做8·8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从移动支付的普及化入手。今年在收银付款这个层面已经很普及了,移动支付必然从收银付款这个层面,走向行业化的深度融合,这就更重点的把智慧生活提升到更高的层级。”
微信支付表示,今年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从行业和商家的角度,微信支付精选了8种发展较快的智慧场景,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第二,在C端,很多商家和微信支付一起给用户发单品券。“重点的活动就是’摇一摇’,会在“8·8”当天覆盖更多人群,我们准备了千万份的免单给到用户,还有大额的红包。今年着重于提升场景体验,让商家知道微信能够给企业带来助力的工具,让场景内的效率变得更加好,同时给他的顾客带来不同的智慧感受。”
据了解,今年微信支付有很大的增长,一方面是智慧生活快速下沉,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甚至到二线城市,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各个场景的应用在今年迎来爆发期。“原来更多感觉它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还在测试阶段,比如停车,到今年车牌识别已经很普及了。”
微信支付的智慧生活八大场景就包括扫码购、社交支付、生活缴费、无感支付、小程序乘车码、小微首款、自助购和自助点餐。这些能力应用在各类B端行业,从最初收单层面的便捷支付工具到智慧餐饮、智慧景区、智慧医疗、智慧出行、公共事业等,微信支付进入越来越细分的行业,并且每半年都对行业方案进行迭代。
微信支付将自己定位为 “助手”,把腾讯的能力通过产品的方式和企业一起去研讨做新的方案给到企业,并通过服务商开放体系帮助企业开发与实现功能。
毋庸置疑,微信支付极大地拓展了支付场景,使得那些原来我们认为不是电子支付的场景,也被极大地开发出来。原来电子支付的主要场景都是在线上,在电商等领域。而这一部分在总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直到今天也只有10%左右,还有90%的经济活动发生在广泛的线下零售、日常交易、门店支付、以及人际转账和结算等领域。由于微信的另一个基础设施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等重要产品的支撑之下已经在线下得到了极大推广,扫一扫这一行为已经被微信创造并全面定义。
基于这样的基础,扫一扫的场景扩展到扫一扫支付就变得顺理成章,这使得线下交易的手续成本也几乎直接降为零。这种交易形式的拓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微信支付创造之前,是日常大众所无法想象的。我们即便接触了电子支付和电商在线支付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依然还不能去畅想在超市购物是可以用手机支付,直到微信支付的出现。
串联能力
在微信支付拓展B端生意的背后,则是腾讯、以及微信生态下各类工具的能力支撑。此前,面对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腾讯就强调了自身的“七大工具”,分别是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安全能力。而微信支付这一移动支付工具也将和其他工具进行串联,形成更大的企业数字化升级助推器。
微信支付今年的一个重点业务是将微信支付和微信包括小程序在内的能力、以及自身分析能力都能够结合起来,让每个行业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让每个行业变得有所不同。
在智慧零售领域,微信支付强调,不止简单地聚焦在支付层面上,而是释放更多包括数据化在内的更多能力。“例如智慧零售我们现在提’扫码购’,如果扫的是标准化产品,我知道它价值就足够,如果是个性化产品,我会想了解产品的独特特性。那这时候跟用户和商品产生了交互,其实是呈现不同的内容。标化,呈现的是价格;非标化,呈现的是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信支付生态里,微信支付是做分布式的入口。微信支付认为:“分布式就是你的用户数据、你的用户群体是你自己的。但是在其他的平台可能是一个集中流量入口,会依赖集中的流量。但是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分布式的系统。之所以这两年微信支付有很大的提升,很多企业更愿意跟我们一起来做事情,其实大家也是因为看重这一点。”
基于线下场景的拓展和线上熟人社交,微信将继续在企业级业务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这也是中国支付领域亟待突破的重点。
而基于包括企业微信等在内的企业级服务应用基础设施的全面搭建和完善,微信支付将串联起中国主要的C端和B端商业环节。事实上,微信支付的发展背景是整个智慧生活,包括以支付为基础的金融应用和商业智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支付是整个线上线下支付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以及最有活力的金融生态之一。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8
近日,陕西西安一开发商以2年前一楼盘项目没有预售许可证为由,将12名消费者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内部认购合同无效。当地法院已受理涉及12套房屋的系列案件。此前,该开发商涉及的另一起同类型案件已被判决确认合同无效,此系列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律师认为,法院判决有合法依据,不过购房者因开发商过错导致损失,可向其诉求房产溢价赔偿。
内部认购全款购房 两年后却被开发商清退
西安王女士称,2016年5月,她通过朋友介绍,与西安闻天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内部认购合同,购买了紫杉庄园的一套房屋,并支付了140多万元的全款。
王女士:
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0100元,开发商有一个政策就是一次性付款打七折,所以我买下来是每平方米7070元,总价款是144万多元。当时是朋友介绍的,房子还没盖好,相当于是给内部员工及亲属一个优惠价。当时应该是开发商缺钱,所以它让我们必须全款付。
王女士表示,虽然当时知道该项目尚未取得预售证,但开发商多次承诺正在办理中。
王女士:
当时四证是挂在墙上的,说第五证正在办理,而且承诺最多三个月就会下来。我们交了钱以后,经常到现场去问他,他就讲正在办,然后就一直拖着。
△业主提供的认购合同
直到今年年初,王女士收到开发商发来的通知,要求清退此前所售房屋,这让王女士无法接受。
王女士:
他们总监接待我们,说他们这个情况是维持不下去了,资金断裂了,被人收购了。他说要清退房子,按当时我们交的价款年息20%来补偿,我们肯定不答应。
开发商以自己无证销售为由 要求判定购房合同无效
今年2月,开发商闻天公司将王女士等12名买受人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内部认购合同无效,理由是在签订合同时,原被告双方均明知闻天公司开发建设的紫杉庄园项目没有预售许可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及《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双方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
王女士代理律师羿克表示,开发商以这样的理由起诉消费者要求终止合同十分鲜见。他认为认购合同具备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实质要件,且已实际履行,应为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已成立,应受法律保护。
据了解,此前闻天公司起诉另外两名认购人的案件相关法院已经审理并宣判,认定合同无效,其中一名认购人已提起上诉。王女士一案则尚未确定开庭时间。
开发商因无证销售曾被房管局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是在起诉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定有效。
而涉案房屋直至2018年6月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这也成为开发商诉称双方签订的内部认购合同无效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已经开庭审理的案件中,原告开发商闻天公司曾提到,2016年8月,西安市长安区房管局曾对闻天公司下达行政处罚书,因为没有取得预售证,要求开发商停止销售,并对无证销售的房屋进行清退。
购房者:房价大涨是开发商毁约根本原因
开发商举报自己无证销售,还称曾因此被处罚,这么做实在是不多见,原因到底是什么?王女士认为,当初签订合同时的售价是每平方米7000多元,现在该楼盘均价已近每平方米25000元,这是开发商不愿履行合同的原因。
王女士:
我们都不知道房管局的处罚,如果知道,我们肯定不会买的。这两年,西安房地产市场变化太大,新政策不停地出,到现在我们连买房的资格都没有了,我们现在是确确实实被他们恶意给耽误了。
房管局:已立案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
西安市长安区房管局市场科负责人证实,2016年的确曾就紫杉庄园项目存在的违规销售问题进行过处罚,而事后开发商曾回复称已经进行了整改清退。然而今年年初他们再次接到群众举报,于是对其进行了立案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该项目虽然已正式取得预售许可证,但对于涉案的12套房屋,房管部门已要求暂不得销售。
央视短评
这是一起因房价上涨而出现的纠纷。从开发商的角度讲,当初因为缺钱,在未取得预售证的情况下赶紧打折售房回笼资金。但没想到的是,过去两年房价大涨,现在则想尽办法要把房子收回来,无非是想卖个好价钱。从司法的角度而言,通过举报自己无证售房,要求法院认定售房合同无效,从法律上说得过去。相关案件的判决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开发商之所以敢自曝其丑,原因就在于开发商估计到,房价大幅上涨带来的红利,要远比认定违规无证售房所接受的处罚要多得多。否则也不至于如此。如果开发商真的能够通过这样的操作收回房产,并高价出售,不仅相关的成本很小,甚至还能获得房价上涨的红利,那无疑是对不诚信者、对违法者的鼓励和奖赏。
两年前,这家开发商蒙蔽消费者、无证售房的行为不仅不诚信,也已违法。法律可以认定合同无效,但绝不能奖励违法者、不诚信者。否则,公平何在?法律应该维护公平正义,对于这样的开发商,应该严厉追究违规无证售房的责任,并处以重罚。7月31日,住建部公布一批各地查处的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所涉及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哄抬房价、“黑中介”、捂盘惜售、未批先售、虚假宣传等方面。资金短缺的时候违规售房回款,房价上涨之后又要收回来,两头便宜都想占尽,这种翻云覆雨的做法本身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乱象。对此,法律不能旁观。不然,乱象难宁。
对于相关的消费者来说,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在知悉对方无预售证的情况下仍然购买房屋并付全款,有不妥之处。它提醒购房者在购房时须严格遵守法律,购买证件不全的房产、或者通过内部合同等形式购房存在法律风险,一定要谨慎。另外,如果购房合同最终被认定无效,购房者应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开发商违法行为的责任,并寻求赔偿,以挽回部分损失。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8
8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保险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2018年上半年接收的保险消费投诉情况通报。
银保监数据显示,今年1-6月,银保监会及各地方保监局接收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47900件,较上年同期下降0.72%。其中,保险合同纠纷投诉46896件,占投诉总量的97.90%,较上年同期下降0.77%;涉嫌违法违规投诉1004件,占投诉总量的2.10%,较上年同期增长1.83%。
针对保险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银保监会从严格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切实改进保险理赔服务、大力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四个方面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提出多项规范要求。
互联网保险投诉是焦点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1-6月,财产保险公司合同纠纷投诉量居前10位中,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占有两席,其中众安在线702件,泰康在线651件。
同期,财产保险公司合同纠纷投诉量增长较快的财产保险公司中,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亦占有两席,安心财险增加609件,同比增长2030.00%;泰康在线增加566件,同比增长665.88%。
诚然,互联网保险投诉仍较为突出,主要反映销售页面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拒赔理由不合理、捆绑销售保险产品、未经同意自动续保等问题。投诉险种主要集中在退货运费险、手机碎屏险、航班延误险、账户安全险等。
一位保险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是互联网保险的主力军,如果互联网保险销售误导、理赔难问题突出,将会伤害这批新兴保险消费群体。”
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管控薄弱问题,银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规范宣传、销售、理赔、纠纷解决等服务行为,加强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管控,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长期以来,财产保险公司投诉反映的焦点是车险理赔和退保纠纷。“车险理赔纠纷主要反映定损金额过低、保险责任认定不合理、强制指定维修地点、理赔时效慢、理赔材料繁琐、理赔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车险退保纠纷主要反映商业车险退保条件争议,消费者对退保需扣除投保享受的优惠、需按比例收取手续费、需经过4S店同意才能退保等不认可。”某财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保监系统单月发放103张罚单
与过往情况相比,消费者投诉的,也大多属于老问题。例如,在人身险上,投诉集中反映分红型人寿保险销售纠纷、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纠纷和健康保险理赔纠纷等。
具体而言,1-6月,分红型人寿保险销售纠纷4569件,占销售纠纷投诉的46.67%,主要反映承诺固定分红收益、隐瞒保险期间或缴费期间、隐瞒退保损失、与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做简单对比等问题。
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纠纷3073件,占理赔纠纷投诉的42.47%,消费者对伤残等级未达到赔付标准、意外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职业类别不在理赔范围等拒赔理由不认可。
健康保险理赔纠纷2820件,占理赔纠纷投诉的38.97%,消费者对投保时未如实告知病史、所患疾病不属于理赔范围、观察期出险等拒赔理由不认可。
1—6月,人身保险公司合同纠纷投诉量增长较快的有人民健康增加697件,同比增长378.80%;华夏人寿增加240件,同比增长66.48%;天安人寿增加190件,同比增长112.43%。同期,人身保险公司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增长较快的为阳光人寿增加47件,同比增长90.38%。
一位保险公司副总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销售诱导和擅自承诺,给保险公司带来了理赔困难和更深层次的保险消费者信任危机问题。虽然几经整治,但依然困扰保险业多年。从长远看,保险业需要培养长期、理性和笃定的文化,推动行业成熟并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从银保监会的处罚中亦可窥一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7月1日至7月31日,全国各地保监局共发布103张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金额共计1725.2万元。
各地保监局和保险分局共对27家保险中介代理机构进行了处罚,被处罚的原因便涉及委托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保险经纪业务、未按规定制作使用客户告知书,以及未按规定制作使用客户告知书、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等。
针对纠纷处理不及时问题,银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畅通投诉渠道,健全保险纠纷协商和解机制,积极参加保险纠纷调解机制,定期汇总分析投诉数据,及时发现并改进服务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妥善解决保险消费纠纷。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9
8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国资委五部委联合印发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提出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市场化债转股,推动降低企业杠杆率,其中国企去杠杆仍是重点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以来,A股上市国企的平均杠杆率(整体法计算,下同)逐步下行。
通过wind数据整理统计,除去金融板块(非银金融和银行)后,A股上市国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年底的61.63%降至2018年一季度的60.76%。
“企业的杠杆率肯定要控制,这是政策趋势。现在国企对这方面非常敏感,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控制资产负债率不超过国资委的红线。具体措施领导层在商议,目前我们也在努力提升经营能力、盈利水平,不过度借贷。”8月9日,深康佳A(000016.SZ)董秘办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房地产杠杆率上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A股市场上合计有1024家上市国企,来自29个申万一级行业。
除了银行和非银金融外,2015年至2018年一季度,以钢铁、家电为代表的16个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稳步下降,但房地产、汽车等10个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却在上升,医药生物行业则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平均负债率稳定在50%以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各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变化与行业的扩张速度、景气程度以及商业模式等皆存在关联。
“钢铁之所以能降下来,是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盈利水平提高。” 8月9日,太平洋证券策略分析师金达莱对记者指出。
2015年-2018年一季度,钢铁行业上市国企平均杠杆率从66.79%降至61.71%。同期,wind数据显示八一钢铁(600581.SH)、安阳钢铁(600569.SH)等23家钢铁企业由亏转盈。
韶钢松山(000717.SZ)董秘办人士也向记者确认,公司近年来主要依靠盈利去杠杆,今年子公司宝特韶关回归之后,也会对降低负债率产生一定影响。
与之相反的是,在房价节节攀升、上市房企快速扩张之下,2015年至2018年一季度,上市房地产国企的平均杠杆率则从73.81%升至76.16%。
金达莱认为:“一方面,与地产市场化后的土地财政相关,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与地方政府利益的绑定,即地方土地财政收入与房价挂钩,这样地产行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也相对较高,且未来增值的空间也相对具有确定性,如此一来资金方更愿意给地产企业贷款。另一方面,与我国土地供应一直未有效释放,地产企业为了拿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得加杠杆。”
云南城投(600239.SH)董秘办人士也告诉记者:“考虑到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前期投资非常大,需要一定的外部融资,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就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近年来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不低,我们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一直在采取措施降低杠杆。”
同期,与房地产扩张逻辑相同的是,由于汽车企业重资产和资金密集特性,汽车行业的负债率也从2015年的58.74%上行至2018年一季度的60.48%。
中国重汽(000951.SZ)董秘办人士8月9日表示:“公司所处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最近几年产销规模上涨较快,对于资金的占用和使用也相应提升,资产负债率也在上升。”
另一方面,记者也了解到,新能源产业扩张和补贴政策变化也是助推汽车行业杠杆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汽车行业杠杆率提升,与此前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新能源汽车补贴等产业政策有关,在政策鼓励下,车企扩产能的动力也相应提高,但进入2018年后,随着补贴政策的下滑,整个行业可能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产业政策驱动将转向市场化驱动,在此过程中短期内部分企业可能要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弥补政策补贴上的缩减。” 金达莱指出。
8月9日,中通客车(000957.SZ)董秘办人士则表示:“公司最近几年杠杆率上升主要是应收账款较高,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补贴没有及时到位。”
不过,如果从行业整体负债率来看,最高的却是建筑装饰行业。尽管其资产负债率近年不断下降,但整体杠杆率却居于首位,高出第二名房地产0.9%-6%。
国金证券建筑行业分析师黄俊伟在其研报中指出,建筑行业的高杠杆率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先施工后收款”的商业模式以及低毛利率决定的。
“去杠杆”招式频出
随着“去杠杆”步伐越来越紧迫,不少上市国企也接连开始了去杠杆举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上市国企较为主流的去杠杆方式包括提高盈利能力主动偿还债务、使用定增融资等权益类手段、破产重整、注入优质资产、淘汰落后产能等。
“去杠杆目的是加速淘汰市场上产能不好的资产,将资金配置到更有效的领域。有盈利预期、行业前景好的企业会加大资本开支。去杠杆一定程度上也对应着资本开支的减少,具体方式上,一类是自有资金比较多的企业主动去杠杆,有自主偿还债务的条件。另一种是企业加速重组,将差的产能淘汰,提高资产收益率。” 金达莱指出。
上文提到的韶钢松山是内生型去杠杆的代表,同属周期行业的驰宏锌锗也是通过“经营积累利润及非公开发行股票吸收投资”使2017年资产负债率下降15.13%。
三钢闽光(002110.SZ)2016年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30亿元,部分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降低了财务风险。
云南城投董秘办人士也告诉记者,公司在采取一些权益性工具去杠杆,最近比较重视的是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票融资。
严重资不抵债的川化股份(000155.SZ)、江苏国信(000608.SZ,原名*ST舜船)等则选择破产重整,注入新资产,如今皆已重获新生。
不过,也有企业认为,相比于行业整体水平,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没有刻意降低杠杆率的举动。
一家轻工制造国企高管就直言不讳地向记者指出:“公司每个项目建设周期在三年左右,今年有四五个项目要投产,肯定是需要钱的,而且公司本身银行授信很多,现金流稳定。如果要说降负债,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本开支,然后等项目产生效益,再慢慢对冲之前的负债。”
另一名上市公司员工也对记者表示,很多公司都比较倾向于调节负债结构,比如发行公司债,把短期借款调节成中长期,不过现在市场环境有变化,公司债不太好发,公司也在选择其它的权益类融资工具。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19
“今天的A股市场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一是没想到沪深两市走得这么强势;二是没想到软件通讯等科技股成为反弹先锋,批量涨停”,8月9日收盘后,上海一位证券类私募基金经理如是“困惑”点评。
事实上,“困惑”与“意外”,在最近一段时间记者与公私募基金经理的交流中,也是听到频率颇高的两个词。
即便8月7日、8月9日A股收涨,很多基金经理仍表示,还不能确立反弹方向,更没有看到市场抛开情绪因素,让正确的投资理念趋向主流。
“拿8月9日来说,股指走强,个股普涨,市场有了一些暖意,但两市成交量并没有有效放大,可见场外资金观望态度依旧明显。而当日领涨的科技股接下来昙花一现,还是基于理性价值分析,得到进一步挖掘,需要且行且看”,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在谈及投资操作时也露出困惑的表情。
过度恐慌下信心之惑
相隔不到一天,8月9日,A股再现普涨,近3个交易日,上证综指涨逾3%。难得的两根阳线,毋庸置疑,着实会让困守跌势多时、期待反弹已久的投资者舒心一把,亦包括权益类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采访了解,A股市场自5月23日跌破3200点步入又一轮熊途以来,这两个多月时间里,不少权益类公私募基金经理都经历了痛苦的心路历程。
有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戏言,面对不断出现的负面消息,市场越来越消极的情绪和不理性杀跌,自己每次加仓都觉得像在做困兽之斗。他说,身边多位小私募公司的朋友近期索性彻底清仓,有的带着爱人、孩子度假去了。
有些公募基金反应更早一些。据基金二季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4.64%,环比下降3.53%,混合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为68.72%,环比下降1.25%。次新公司新沃基金直接将股票仓位一降为零。
日前,上海的一位权益类基金经理也向记者表示,其所管理的基金现在股票持仓属于中性偏低,一方面为了应对赎回,最主要的还是想等待市场企稳,反弹信号确立。
在他看来,现在的杀跌已不是到没到价值底的问题,主导因素重在市场情绪,投资者对中美贸易争端和金融去杠杆的恐慌与股市下跌形成了互相叠加的不良循环。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认为,市场对这两方面的复合效应反应过度。
他说,上证综指今年以来下跌近16%,成了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甚至失去了全球第二大股市的宝座。下跌看得到,恐慌看得到,但投资者对中国政策转为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却基本上“视而不见”。
穿越风雨说信心,如何重拾和提振信心是目前A股之惑,也是包括公私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之惑。
不过王庆提到,作为具有逆向风格的长期投资者,面对现在的市场应该认为有更多机会而不是风险。
估值探底下价值之惑
据王庆透露,重阳投资正在增持金融股、独立电力生产商、具有强大本地品牌认知度的非需消费品公司,以及拥有自有技术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基于的理由是,长期投资仍然适用这些股票,而这些股票目前的估值已经变得便宜很多。
其实,在这轮由恐慌情绪加剧的杀跌中,A股市场不仅蒸发了市值,对价值投资理念的“伤害”也是重大损失。最近,多位受访的市场人士都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其中一位人士说,2017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价值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不仅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一般散户也开始从价值、估值角度去选股、去投资,但是今年以来,“价值”似乎逐渐失效,价值底越探越低,相对来说采取量化对冲策略的抗跌效果更好。
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纳入统计的21只量化对冲型公募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截至8月3日的年内平均收益率为0.67%,海富通阿尔法对冲基金、汇添富绝对收益定开混合、华泰柏瑞量化对冲等今年以来均逆势取得了3%以上的正收益。私募基金也是,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阿尔法策略基金的平均收益为3.47%,仅次于主观期货策略。
谈到期货私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些证券私募由于股市长期低迷不振,转为到期货市场淘金,结果盈亏不一。
8月9日,北京一家知名私募投资经理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目前产品的股票仓位仍维持在八成以上。
关于为什么不减仓,他说,持有的都是看好的价值股,都到了估值的历史低位,此时斩仓舍不得,只好平时做些高抛低吸,“熬”下去。他说,现在赎回的压力并不大,但认购减量较大,这也是当下市场缺少新增资金的原因之一。
“现在讨论到多少点位止跌,何处是价值底没有意义,该关注的是政策的变化、投资者情绪,市场何时反弹筑底”,他说。
招商基金发表的观点认为,权益资产的盈利恶化确实对其资产价格会形成一定压制,但另一方面,从估值角度,当前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向下空间有限,而中美关系在中期选举后可能迎来阶段性喘息、四中全会或带来更明确的经济发展改革方向,而这些均有利于权益资产估值提升,短期内或有投资机会。
8月9日,A股再度反弹,但直至收盘,上证综指2800点关口仍未收复,另一个略有遗憾的表现是,两市的成交额尚低于3500亿元。最为亮眼的,则是科技股的全面开花。
有私募人士提出,困惑于当日科技股突然凌厉走强。深圳一位股票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一直在研究大基建板块,研究钢铁、化工、煤炭等周期股的价值,却没想到科技股大翻身。
诺亚财富派等多方分析机构认为,科技股大涨应该是受国务院决定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消息提振,市场将其作为题材。
“经过了这轮跌势,市场不该再回到题材股炒作的理念上”,上述股票基金经理呼吁。他说,“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近段时间A股市场追涨杀跌较多,很多热门股都是早盘冲高午盘回落,持续多日,同时,板块轮动较快”。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0
8月9日,由亿翰智库举办的中国房企百强峰会在上海举行,发布中国房企综合实力及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佳兆业集团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荣获“2018中国房企综合实力TOP23”和“2018中国房企品牌价值TOP17” 两项大奖,并凭借稳健的运营能力及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同时荣获“2018中国房企综合实力 • 运营能力十强”、“2018中国房企品牌价值 • 成长性十五强”以及“2018中国房地产企业专业领域品牌价值五强”奖项。
1533884974639063.jpg
2018CRS中国房地产业战略峰会现场
2018CRS中国房地产业战略峰会,汇聚房地产行业精英,涵盖六大主题会议,解构房地产行业“向心聚力,筑梦同行”的新思路,全面了解行业动态、市场热点,推出“2018中国房企综合实力TOP200研究报告”,“2018中国房企品牌价值TOP100研究报告”等七大成果,旨在挖掘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同时也为投融资机构甄选优质的房地产企业标的。
历经19年的发展,佳兆业集团以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商为初心,在与国家战略的融合中寻求发展机遇,立足地产主业布局多元业务板块,实现规模与利润平衡发展。截至目前,佳兆业已经布局综合开发、城市更新、健康医疗、文体旅游等多元业务板块,以美好生活为蓝图,推动地产与多元业务的协同发展,打造中国领先的大型综合性投资集团。
1533884986151734.jpg
2018中国房企综合实力TOP30第23名
2017年,得益于专注全国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策略的成效,佳兆业集团累计合约销售额约447.1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年度目标112%,创历史新高。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最新数据,今年1-7月,佳兆业集团累计合约销售约为358.7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为231.2万平方米,收获良性稳健发展。
佳兆业深耕城市更新领域近20年,目前已形成规模领先、团队领先、专业领先的独特优势。截至2017年年底,集团在大湾区城市更新项目储备占地面积逾2400万平方米。在原有的深圳、广州、上海、珠海储备的基础上,佳兆业在全国范围内快速输出旧改经验,2017年新进入中山、惠州、东莞、佛山的旧改市场。公司土地储备规模较大,区域布局良好,质量优质,且具有成本优势,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533884995656209.jpg
2018中国房企品牌价值TOP20第17名
资本市场方面,2017年5月及9月,佳兆业先后获纳入MSCI明晟中国小型指数及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和恒生港股通指数,2018年3月及5月,佳兆业又获纳入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及恒生沪深港通大湾区综合指数成份股,公司价值备受市场肯定及投资者认同。
此次佳兆业集团在亿翰智库百强峰会上再获殊荣,显示佳兆业在地产主业和多元产业领域领先的竞争力得到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巩固客户、投资机构对集团良性发展的预期。展望未来,佳兆业将立足实体经济,深化主业,多元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服务城市美好生活而继续奋斗。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0
作为教育行业两大巨头,新东方和好未来的业务布局,抑或是转型举措都备受关注,两家公司的“竞争格局”,也折射出K12教培行业的赛道变迁。
近日,新东方和好未来分别公布了2018财年年报,好未来还已公布2019财年一季报。新东方2018财年(20170601-20180531)全年净收入逾24.47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净利润2.96亿美元,同比增长7.90%;其中,第四财季净收入总额为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净利润约为6508万美元,同比增长17.4%。
好未来2019财年一季度(20180301-20180531)净收入5.506亿美元,同比增长71.1%;净利润6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32.0%。
今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整治重点包括培训机构的安全隐患、营业执照及办学许可证、学科类培训及竞赛、中小学教师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授课等,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这给K12教育培训行业带来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在发布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好未来管理层多次提及“政策风险”。
一方面,从目前新东方、好未来两大龙头企业在K12教培细分领域的业绩表现来看,并未受到减负行动过多影响;但另一方面,政策导向也在加速两个公司新战略部署的步伐。
K12业务高速增长
以做“留学+英语”起家的新东方,2015年后开始大规模布局K12业务,这也成为其新的营收增长点。
财报显示,2018财年,新东方在扩张通道中逐渐显现成效,其中K12业务收入增长约46%,贡献总收入约59%。全年净收入同比增长约36%,学生报名人数同比增长约30.3%。其中,优能中学取得同比约44%的收入增长,泡泡少儿教育收入同比增长约51%。
新东方董事会主席俞敏洪认为,K12业务保持增势是新东方强劲收入表现的主要推动力,其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52%。
其中,2018财年最后一个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达44.1%,同时,学生报名人数达到2058000人,同比上升44.9%。
其线下学习中心数量亦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截至2018年5月31日,学习中心总数达108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26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81家;学校总数为87家。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2018财年新东方K12人数增为30.27%,明显大于外延扩张速度(学校及学习中心增长速度的26.43%),整体利用率在逐步提升。
相比之下,有着“奥数”基因的好未来,K12理科培训是其传统强项。2018财年,好未来总报名人数达到744.58万人,在大幅增长89.23%的情形下,报名人数也对新东方实现了赶超;2019财年一季度,学生总人次为197.70万,同比增长88.7%。
但值得注意的是,好未来放缓了线下校区的扩张速度,2019财年第一季度,其教学中心仅增加36家。
在该季度,好未来净利润6680万美元。好未来在财报中指出,学生总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小班教学和在线课程的入学人数增加所致,且学生人数增加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向好。
总体而言,两家公司亮眼的数据,完全未曾体现出四部委联合整顿K12培训行业对公司带来的影响。一家培训机构华南区域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当前层层考试选拔机制下,K12课外培训对学生和家长更接近于一种刚需。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规范化的整顿恰恰为头部企业制造了新的市场空间,此外,全面二孩政策以及家长对教育支付意愿的提升,将持续驱动K12培训教育需求整体上升。
“在线教育”赛道争夺
近两年在线教育风生水起,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热门赛道。
2016年,好未来在年会上宣布,未来十年要从一个线下公司成长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司。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9财年一季度,好未来在线业务收入(美元计)增速高达212.8%,招生同比增长144.7%,收入占比9%,招生占比23%。核心的培优业务中,收入增速为72%,招生同比增长87%,其中纯线下培优收入增速为66.7%、招生同比增长34.4%。
不难发现,在线业务成为好未来生源高增长的新动力。上海证券研报指出,受全国整顿K12教培行业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好未来放缓前期扩张较快的线下业务,未来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在线教育。
好未来CFO罗戎在不久前的分析师会议上称,将尝试通过不同渠道来做在线营销推广活动以获得更多网校业务市场份额。
今年7月,新东方旗下的新东方在线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港股实现单独上市。其主要业务为直播、录播等方式的在线教育,覆盖海外考试、英语学习、K12学科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此前不久,新东方在线提出2018年正式将K12作为重点项目,具有“开年”意义。
2017财年,新东方在线营收为4.46亿元,净利润为0.92亿元,净利率达到约20%;2018年前三个财季,其在线营收同比增速达到48%,净利润增速达到18%。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对于互联网教育,直播模式本质上是“课堂场景的线上化”,强调持续烧钱,让用户形成习惯,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而录播模式本质上是“看书学习的线上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积累迭代和传播。新东方在线“出挑”的盈利,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其业务主要还是以“录播”为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天然的品牌效应。
从家长端的反馈来看,线上教育的接受程度在提高。一位在今年暑假给儿子报读好未来网络体验课程的深圳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体验比较便捷,如果感觉效果好,会继续报更加系统的课程。
另一位北京家长则告诉记者,培训机构通过技术手段,用线上课程的方式把好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分享出来,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家长去争抢优质线下班名额的焦虑。
“受制于校区、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无法迅速从物理层面去解决,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享的范围完全可以扩大。”该家长表示。
这也构成了当下好未来加速线上布局的另一大逻辑。8月7日,好未来创始人兼CEO张邦鑫在一场演讲中表示,“好未来不只是要做一个培训机构,而是一个以智慧教育和开放平台为主体,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的科技教育公司。”
在线教育是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好未来已经将其服务的“触角”伸入公立学校。截至2017年,好未来与公立学校的课件合作已达7000余课时。
8月7日,好未来与上海教育委员会签署教育信息化2.0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试图以信息化助推上海教育现代化。张邦鑫表示,公立学校是教育的核心,课外辅导机构想要更多帮助到学生和家长,必须跟公立学校和教育体系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4
感知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这梦想既动人又曲折——面向头顶上的星空,从来都是只能远观而不能“聆听”。宇宙之于人类而言就是一片寂静。
然而,宇宙天体并不是“无声”的,如同石头落下池塘会激起水花和涟漪一般,宇宙的时空运动也会激起“时空的涟漪”,但人类无法感知宇宙这种“水滴的声音”。直到2015年9月14日,天文学家终于捕捉到“宇宙的声音”。
这种特殊的“声音”,与数百年来人类已发现和运用的光波、电磁波不同,天文学家称之为“引力波”。至2017年10月16日,LIGO(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这使得人类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LIGO 团队将监测到的引力波“编译”成一段不足1秒钟的“噗”的一声。
在全球探索引力波的梦想之旅中,有一批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在珠江口,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领衔的中山大学团队,正在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引力波探测工程——“天琴计划”。
7月30日,中山大学宣布,“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立项。项目建设选址该校新落成的深圳校区,建设总投资预算超过10亿元人民币。至此,启动于2015年7月的天琴计划,继激光角反射器5月“搭乘”嫦娥四号“鹊桥”号中继卫星后,又一次摁下实质性的加速键。
这项投入重金的科学实验,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场景?
与历史上众多科学发现一样,引力波还难言运用在具体的场景之中;但毫无疑问,天琴计划的推进将带动一批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天琴计划运用的激光测距、大数据算法等有望得到发展,并在商业上大展拳脚。
捕捉引力波
“天琴”,这一名字让人联想到乐器中造型精美的竖琴。按照设计,“天琴计划”主要由连成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三颗卫星组成,卫星的轨道如同三条琴弦,因而称之为“天琴”。“天琴计划”涉及的总投资约150亿人民币,预期在15至20年内发射。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太空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一系列地面的重大科学装置,可谓是“天地互动”。这一重磅工程,正在快速推进。
据悉,“天琴计划”地面模拟装置是“天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以服务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为核心目标,通过建设空间复杂环境模拟系统、超高精度惯性基准模拟系统、长基线激光干涉测量模拟系统、数值仿真与数据应用系统四大系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项目将形成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进行全系统模拟的能力,为解决空间引力波探测面临的系列核心技术难题,提供大型复杂科学系统支撑。这包括高精度惯性基准、超远距离星间测距、太空复杂环境影响的精确评估以及多自由度编队控制。
也就是说,在地面的“模拟”完善后,中山大学团队将在太空的“实地”进行“实操”。
这也是广东省首个自主提出、自主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总投资预算超过10亿元人民币。
除前述的地面模拟装置外,“天琴计划”还包括载荷研究基地、系列实验卫星等任务。其中,载荷研究基地位于中大珠海校区,该项目主要包括关键技术和载荷的研发与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5月21日发射成功的“鹊桥”号中继卫星,携带天琴计划团队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并计划于明年初进行人类首次超过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实验,迈出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实操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天琴计划”并不是中国探索引力波的唯一计划。同时在研究引力波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发起的“太极空间计划”。而在 LIGO 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的过程中,中国的第一颗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的监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全球层面,目前探索引力波的除了LIGO,还有欧洲的 LISA 计划。该计划预计于2034年发射,这相当于把一个放大60万倍的LIGO送上太空。这与天琴计划的发射时间相近。
罗俊表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正面临约15年的关键时间窗口。欧洲的LISA计划预计在2034年发射,而“天琴计划”相比LISA在30mHz以上的高频段更灵敏,对多波段引力波天文学更有优势,并计划将在2030年前后发射3颗卫星,组成空间引力波观测系统,对宇宙中广泛存在的中低频引力波展开探测。
商业化前景
200多年前,一位官员在观看了法拉第的电动机表演的时候,很不客气地反问道:“这样的东西会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我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您一定会向它收税的。”
这是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都遇到过的问题。如今,无论是 LISA 计划还是天琴计划,都会面临着市场的追问——它有什么用?它能够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巨额投入去探究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引力波”,投入的钱是否也像投进水中的石头一样,除了泛起涟漪有个声响,什么都不剩?
如今,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定律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凭借法拉第等前人的智慧,人们已将其植入工作与生活的工具之中。作为最近几年才被“捕捉”到的引力波,其未来会像电磁波一样有很好的商业前景吗?
很可惜,因为过于“基础”,至少从现在的情况看,引力波商业化仍非常遥远。与电磁波不同,尽管两个距离超远的星体依旧存在引力波而且不受干扰,但引力波功率太弱,很难监测。这一特点既是优点,又是天生的缺陷。
罗俊曾经举例说,在宇宙中,光波的传输相当于有人在屋子里走动,而引力波则是屋子架构本身细微的振动。
引力波探测的价值在于,引力波拓展了人类感知宇宙的边界,过往人类只能“看”宇宙,现在可以“听”。综合运用电磁波、光波、引力波等多种方式,人类或许能更加清楚地感知宇宙。因而,科学家有一个判断,引力波探测的突破,将使得“多信使天文学”迎来新的时代。
反过来,引力波的探测商业化前景尚不可知,但一系列商业化前景看好的技术应用,却正在推动引力波探测的发展。从LIGO、天琴计划涉及的领域来看,两大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激光测距技术,比如天琴计划放在“鹊桥”卫星的就是激光角反射器,二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计算,测量的海量数据需要更优的算法。在 LIGO“捕捉”引力波的喜讯中,另一个做出贡献的团队来自清华大学,他们参与了引力波数据计算基础平台的构建。
LIGO 成员胡一鸣指出,在LIGO的建造中,涉及无数科研前沿的问题等待突破,而这些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衍生出很多草创公司,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也将从中受益。要知道,创造互联网的,并不是某个商业公司,而是为了探索高能物理的欧核中心。
目前,市场上可看到的引力波与商业航天结合的是“天格计划”。2017年9月,一项以探测引力波为目标的“天格计划”,由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和天仪研究院共同达成。该计划预计在约600公里的不同轨道发射24颗微小卫星组成星座实现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网,亦伽马射线暴探测网。这是在中国天体物理学领域一次新的校企合作。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4
近期,工业互联网界的标杆GE(通用电气)和西门子对发展路径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GE正计划出售其数字化公司(GE Digital),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MES软件Proficy、管理APM软件(ServiceMax和Meridium)。2015年成立的GE Digital承载了GE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愿景,欲通过该业务来加速组织数字化转型,构建企业的数字工业能力,其中Predix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平台。
另一厢,西门子则宣布调整公司架构,数字化工业业务将成为旗下三大运营公司之一。
尽管选择是基于公司战略的调整,若GE确定出售数字化公司,还是令业内感到唏嘘。GE最早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Predix也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引领者,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今年甚至表示“要打造中国版Predix”。如今成立三年未满的数字化公司或脱离创造者GE,GE发言人日前表示: “我们对市场的传闻或猜测不予以评价。”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GE计划出售Predix在内的数字化公司是出于公司财务的考虑,Predix运营可能遇到了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GE就此放弃工业互联网的探索。GE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GE正在从技术、市场策略和投资合作等不同角度和组合探索实现持续增长的模式。GE Digital在全球拥有1000家客户并达成100%的年增长率,目前正不断成长并为非GE的垂直工业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GE的难题
事实上在2017年年底,GE想要缩减数字化公司的意图已经有端倪。GE董事长兼CEO约翰·弗兰纳里(John Flannery)自2017年秋季接任以来,一直在削减成本并重组公司,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去年11月,GE在裁员后整合了数字化公司,并计划全年削减Predix的成本。
再往前推时间线,前任CEO杰夫· 伊梅尔特(Jeffrey R. Immelt)决定退休后不久,和他一起主导工业互联网并建立Predix的主管Beth Comstock也离开了GE。在GE Digital成立之时,伊梅尔特曾表示,计划到2020年将GE变为全球前十大软件公司。按照伊梅尔特的预计,到2020年,GE数字化业务营收将达150亿美元。而根据财报,GE Digital2017年的年度收入为40亿美元,较2016年的36亿美元增长了4亿美元,增幅12%。
伊梅尔特将GE从实业领域拓展到软件平台,大规模地投入欲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但是目前利润和投入相差悬殊;而约翰·弗兰纳里上任后一直在节流止损,大刀阔斧地重整,在他的带领下GE未来将聚焦航空、发电和可再生能源三大板块,断臂求生能否见效还需要时间考验。虽然两任CEO策略的不同,但一样的背景是GE整体面临困境。
成立于1892年的GE,由爱迪生电灯公司和汤姆孙-豪斯顿电气公司合并而成,现在照明业务已经不在。由于金融海啸、互联网泡沫、实业创新少等因素,这家百年企业正面临挑战,今年6月GE被剔除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GE近5年的财报数据来看,2017年由盈转亏,亏损达59.38亿美元。
因此近年来,“卖卖卖”一直是GE的主调,2015年4月,GE剥离金融业务;2016年6月,海尔收购了GE家电业务;2017年6月,GE出售照明事业;2017年9月,GE出售工业解决方案业务给ABB,同月又售出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业务;2018年,GE的机车制造业务、工业燃气发电机业务被出售,医疗业务被拆分成独立公司。如今GE数字化业务也面临被出售。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企业传讯总经理姚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出售Predix是GE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从成本收益比层面考量做出的一个商业决策,这并不意味着GE就此停止了对于工业互联网实践与应用的探索,也不能代表现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方向性的转折。”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云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GE计划出售Predix平台,一方面是GE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投入人力资金规模比较大,收入情况和投入不成比例;另一方面,GE的其他资产也在出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能符合自身发展。
工业互联网探索
如果GE没有了Predix,其在工业互联网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还在继续,目标均是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论是Predix还是西门子的MindSphere、达索的3DEXPERIENCE,都是在PaaS层,位于云计算和网络连接的IaaS层之上,SaaS应用层之下。平台提供端到端的连接、能够提供大数据分析,还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定制化的软件开发。
简而言之,可以将这些平台比作工厂版的“安卓系统”,但不一样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系统更为复杂,在安卓系统上开发APP不需要改动底层系统,但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介入应用时可能需要对底层系统进行改造。这也意味着面对不同行业,平台的定制化存在技术难题,并且成本也很高。
横向对比来看,较为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探寻着不同的思路。
姚鹏向记者分析道:“GE在瘦身后有从通用平台向垂直行业战略聚焦的趋势。事实上,Predix平台一直被GE视作工业领域的操作系统,一开始定位于面向所有工业领域的通用平台。现在的这种战略收缩,意味着消费互联网风行的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的规模增值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对于消费互联网直接面向需求共性较易挖掘的C端,工业互联网面对的B端客户存在着行业和企业间显著的个体差异,很难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解决方案,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将更多根据垂直行业的特性进行定制化的落地。”
相对于激进的GE,西门子在进军时相对务实。比如MindSphere平台就是基于SAP公司的软件进行构建。随后西门子持续在软件产品上进行广泛收购布局,其收购的产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PLM)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NX CAx工具、Simcenter仿真和测试解决方案等等。今年7月9日,阿里云与西门子在德国柏林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工业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双方计划于2019年推出部署于阿里云的MindSphere平台。
再以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双生(Digital Twin)”为例,王云侯告诉记者:“西门子的传统优势是在PLM软件,有很多研发和生产流程中的数据,它的‘数字双生’就是依托这些研发产品数据,然后构建虚拟产品模型,比如汽车研发过程中的模型可以通过仿真系统软件来实现;GE 更多的是工厂流水线的数字化,比如对化工厂流程进行模拟仿真,实时监测。”
“数字双生”是真正工业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它相当于是工业里面的平行世界,将传统的工业数据克隆到数据虚拟体中,在虚拟体中对实际生产环节进行模拟,根据得出的结论进行调优、分析和反馈。
除了GE和西门子,罗克韦尔在数据方面形成了模块化产品,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搭配构建,公司还开发了医药、汽车等行业的APP应用模板。
尽管Predix的出售引发了大家对于工业互联网的质疑,在王云侯看来,大家之前对它的期待太大,现在市场空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国内还处于平台频出,较为初级的阶段。
在工业互联网落地的过程中,王云侯也指出了其中的难点。“核心还是在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CRM或者传统ERP领域都是标准化产品,对软件企业来说,成本很低。但是定制化的需求对成本影响大,技术层面上会有一个挑战。制造业企业会先针对已经有基础的行业进行深入,针对广义的制造业的需求会是比较大的挑战。另一个方面是平台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比如是否集成了很多开发者,目前国内的平台也在抢占先机。”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5
在调控重压、融资收紧下,7月房企的销售依然处于高位,龙头房企尤甚。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已公布7月业绩的32家房企单月销售额3328亿元,同比2017年上涨46.3%,其中碧桂园销售490亿,仍然领先。
前7月,这32家房企的销售金额达到了25373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37%。
房企的盈利预期也非常乐观,超过50家上市房企上半年利润及业绩预告显示,利润上涨的企业达到了80%以上。
这也是7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市场背景,8月份开始,从中央到部委到地方,调控进入了深水区。
拉长了时间来看,销售和业绩飘红的背后,前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指出,2018年是房企2015-2016年高额借款后的第一个偿债高峰,偿还总额将达3300亿。
下半年,房企普遍面临偿债与资金压力,加快销售资金回笼,现金为王,成为房企生存发展的关键。
业绩繁荣
7月至今,全国楼市调控密集程度刷新历史纪录。中原地产统计,合计超过60城市发布超过70次各类型调控政策;前7月,累计调控次数260次,同比上涨80%。
即使在如此严厉的调控之下,主流房企依然实现了突破历史新高的销售。据克而瑞统计,2018年前7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已达到5.3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其中碧桂园依旧领跑,以4614.9亿位居第一,万科、恒大紧随其后,分别为3502.8亿元、3446.8亿元;保利、融创均突破2000亿元大关,分别为2431.2亿元、2253.0亿元;跻身千亿的房企也多达10家,高于去年同期的8家。
克而瑞指出,就7月单月来看,百强房企销售额达到7642亿元,同比增长 57.7%,虽环比下降 31.5%,但销售额与1-6月均值基本持平。
其中,碧桂园、万科和恒大单月销售均突破400亿,分别为490.0亿元、451.4亿元、406.6亿元。
第二梯队的融创明显加快节奏,单月销售338.7亿元,排名第四,保利地产单月销售278.08亿元,位列第五;单月突破百亿的还有新城控股、龙湖、中南建设等十余家房企。
相较去年同期,Top3房企7月单月同比增长8.3%,Top10、Top20及Top 50房企单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8.9%、43.4%和57.7%。
但房企之间出现了分化。有10家房企涨幅超过50%,8家涨幅在40%-50%之间。
其中恒大脚步明显放缓,销售额下降了7.9%,碧桂园则基本维持同一水平,小幅上涨8.9%,而万科小步快走,上涨26.9%。融创则同比上涨53.7%,保利更同比增长67.9%,金茂同比增长了115%。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陈慎认为,这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导致,同时也可看出,中型房企增速弹性明显优于大型房企。
中原地产则指出,房企销售分化的趋势在2018年下半年会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环比来看,此前市场普遍担心,6月份房企在半年度业绩驱动下加速推盘,或透支7月部分的购房需求。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从7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调控的影响已经显现。
如碧桂园、恒大、万科三者销售额较6月均有下跌,分别为37.0%、31.2%、18.8%,碧桂园降幅最大;第二梯队的融创环比下降25.8%,保利环比下降53.8%;此外同比增长最高的金茂,也较6月份大幅下降52.4%。
整体来看,Top3、Top10、Top20以及Top50的销售额环比均明显下降,分别下跌29.5%、34.4%、34.4% 和33.4%。
另据中信建投证券统计,7月份,51个重点城市的成交数据,环比增速也下降了3.7%。
从趋势来看,中原认为,下半年30大城市开启楼市调控严打模式,但调控效果将主要体现在三四线城市涨幅放缓,以及中小房企销售压力加大。
不过,广州一位大型房企内部人士指出,受碧桂园近期工程事故影响,房企的高周转模式风险显露,业主维权比例上升,不排除部分大型房企在下半年的销售将明显放缓。
偿债高峰已至
销售繁荣的另一面也有隐忧,下半年房企面临较高的偿债与资金压力。
海通证券统计显示,2018年年初至6月初,地产信用债偿还量已达1058亿元,超过2017年全年(699亿元)。假设回售行权总量中的40%需要在当期偿还,则预计2018-2021年需偿还的地产债分别为3720亿元、4264亿元、4467亿元、4971亿元。其中2018年下半年仍需偿付逾2000亿元。
除了信用债,就整体债务而言,任志强曾估算,2018年房地产行业将迎来一个还债高峰,达到3300亿。
川财证券认为,今年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下半年地产债到期规模较大,到期债券接续存在较大的障碍。
此外,因为低资质主体偿还量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交易所却并未降低地产债的发行要求,再结合今年以来楼市景气度下降等因素,房地产行业出现违约债券的可能性较高。
一边是偿债压力加大,一边是房企的融资环境持续变差。保利地产研究院指出,近期监管层仍释放“严控地产杠杆”信号,下半年房企融资端难有大改善。
房企的销售也不容乐观,“当下的调控政策收紧市场成交,通过提高银行贷款门槛、提高首付比例、增加刚性住房要求等手段,让市场有价无量”。安信证券投资顾问祁泽金说。
“有价无量”下买卖的人少,市场会横盘一段时间。比如部分城市在限价政策下二手房价格比新房高,但二手房卖不出去,价格也不会下降。
祁泽金还分析,下半年房贷利率会继续上升,入市成本提高会影响购房者的决心,进而影响销售。
美联物业总监何倩茹认为,受限价政策的影响,很多开发商新盘捂了一两年,但到今年下半年,由于资金链紧张,会有较多开发商选择推盘。
据深圳市规土委数据,7月深圳有9个项目入市,8月将上升到20个。易居研究院总监严跃进也认为,下半年房企会积极推盘,不排除部分房企会进行降价。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谢皓宇指出,随着政治局会议对房价调控的重申,房企与政府的博弈告一段落,融资端没有边际放松的预期,因此三季度能看到供给的加大换取现金流和偿债。
“房地产市场如果遭遇资金链断裂,会倒逼房企以价换量。”祁泽金称。
保利地产研究院提醒,今年房企“现金流”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应以现金为王、加速回笼资金,确保财务稳健,以应对行业的调整风险。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5
集运领域龙头老大的一则声明引起整个航运市场的关注。
近日,马士基宣布调整2018年全年业绩预期,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的预计水平从原来的40亿-50亿美元下调至35亿-42亿美元。相比之下,马士基2017年EBITDA为35亿美元。
这印证了部分航运机构的预测。此前,德国班轮公司赫伯罗特也发布了类似的盈利预警消息,公司管理层第一季度乐观声称2018业绩能够逐步改善,但如今也将EBITDA下调至9亿-11.5亿欧元。2017年,该公司EBITDA高达10.55亿欧元。
马士基的预期多少令行业有些意外。航运媒体信德海事网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经常被视为全球贸易晴雨表,与赫伯罗特发布盈利预警不同,马士基下调盈利预期对于整个市场的的影响相对更大。
这也成为今年集运业,甚至是整个航运市场的缩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市场和运价却瞬息万变,油价、汇率等不稳定因素又如影随形——盈利增长,甚至仅仅是盈利,正逐渐成为一件可能却艰难的事。
燃油价格高企
根据调整后的EBITDA数值区间,马士基实际会有盈利。而此前对EBITDA的预期超过40亿美元,其带来的实际利润预计高于2017年,即3.56亿美元。这意味着,今年马士基的利润可能难以增长。
在该份声明中,马士基还初步透露了一些即将于8月17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务细节。马士基集团今年第二季度的收入约为95亿美元,EBITDA约为9亿美元;整个2018上半年,马士基集团的收入约为188亿美元,EBITDA约为16亿美元。
其中,核心业务海运板块(包括马士基航运、汉堡南美等)2018年第二季度EBIDTA为7亿美元。
但由于相较于去年同期,平均船舶燃油价格上涨了28%,且平均运费下跌了1.2%,因此盈利将会受到影响。
油价上涨是影响马士基预期收益的重要因素。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øren Skou)表示:“第二季度,我们的业务在营收、货量和单箱成本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而且业绩比第一季度有所改善……然而,燃油价格持续高企,运价收益无法完全弥补油价增长缺口,因此我们对2018年全年业绩预期做出调整。”
从全年看,油价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分析认为,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局势并未缓解,或导致原油出口受阻;中长期来看,主要产油国原油产量保持低位甚至下滑的格局未变,加上美国原油产量增速变缓且有产量下滑的可能,未来油价仍有上涨空间。
需要指出,航运公司对于燃油价格只能被动接受。事实上,马士基等航运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经宣布开始征收燃油附加费,以抵御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但是实际能够冲抵的数量有限。
此前,业内有通过降低船速减少燃油使用的方法,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航速已经非常低,集运公司控制燃油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客户身上。
这还不是终结,为了满足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2020年关于硫排放的标准,航运公司可以选择的方案之一便是使用更加清洁的“低硫油”,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航运公司的成本。
不确定因素叠加
油价仅仅是一个方面。业内的共识是,市场基本面仍处于一个相当脆弱的阶段,而且所承受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
马士基在2018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强调,2018年全年业绩的预期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影响运价、燃油价格,此外,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引起的汇率变化、贸易紧张局势和其他因素,均增加了业绩的不确定性。
但目前,局部集运市场不乏好消息。数据显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市场旺季走势良好,6月份上海出口至美西、美东运价分别是1266与2236美元,目前已经分别涨至1877美元和2846美元,分别上涨48%和27%。
兴业证券交通运输分析师认为,美线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旺季运输需求强劲,另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部分船公司继续调整航班计划,运力规模有所下降,特别是美线上海港多数班次满载,运价继续上涨。
宁波航运交易所的数据也显示,在增量需求的支撑下,航线装载率保持高位,订舱价格维持前期涨势。7月,南美西航线指数平均值为918.5点,较上月上涨35.5%。
不过宁波航交所同样表示,随着货量增速放缓,供需矛盾开始凸显,加之价格已处于较好水平,7月下旬航次的订舱价格又出现明显回调,且整体运价水平尚不及去年同期,下跌约17.1%。
8月9日,上海一家国际货代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支撑局部市场高运价的主要还是需求,受中美贸易谈判预期的影响,货主和航运公司都争相在下一次谈判结果出来前出货,叠加旺季影响,近一个月的集运市场才相对火爆。
他认为航运公司在控制运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灵活度,因此潜在运力依然数量可观,而需求端的增长则很难维持,因此低运力利用率及低运价还是可能重返市场。
另外,贸易增长不平衡的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根据Clarkson预测,东西干线今年全年需求增长2.5%、非干线则增长6.6%,这将导致部署在东西干线的大船存在过剩风险,也导致中小型船供给不足引发运价上涨,而当前的国际班轮公司都在布局大船上兴趣盎然。
对此,东方海外联合行政总裁王海民在近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给全球航运带来一定影响,但美国的需求不会因为加征关税而减少,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会转到东南亚或其他区域,而公司的运力也会随着商品货流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变化。
然而,贸易摩擦的长期影响更令一部分从业人员担忧。上海菁英航运董事长季文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航运市场的供需关系分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可能造成世界经济的不稳定,进而影响资金的流向,也会对航运产业产生连锁反应。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6
厦门楼市行情,撕开了二线城市房价地价回落的一道口子。随着厦门地价腰斩的消息传出,厦门楼市行情被推到风口浪尖。
事实是,今年以来,厦门一、二手房房价均价下跌在30%左右。地价相应也开始下跌,来自厦门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厦门平均楼面价为2.18万元/平方米,相比2017年下降近20%,与2016年的峰值相比,下降约30%。
对于厦门领跌的市场行情,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厦门房价去年涨幅全国领先,房价下跌进而传导到地价下跌;另一方面,过去房企拿高价地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性变小了。
今年年初,来自第三方机构数据统计,2017年厦门房价涨幅以16.9%位居全球第五。一名房企人士透露,厦门在2017年涨幅确实过大,同一个项目年初卖2.3万、2.4万元/平方米,到年底尽管政府限价,房价还是上涨到3.7万,甚至4万元/平方米。
上海中原市场分析师卢文曦指出,全国楼市整体在降温,厦门房价回调趋于合理。厦门房价下跌表现在两大方面:岛内两大区出现价格震荡;但岛外一些区跌幅就比较明显了,比如翔安区,去年下半年达到3万多元/平方米,但今年跌到1.5万元-1.6万元/平方米。“在市场受到压力的时候,外围区域房价不抗跌是共同现象”。
多名房企人士则指出,厦门仅仅是撕开了这一轮房价上涨最后行情的一道口子,后续还会有城市出现类似情况,下半年或打开房企拿地窗口。一个事实是,多家房企表态厦门或者国内部分城市拿地机会已出现,目前在频繁看地。
融侨集团首席品牌营销官张岩透露,房企在厦门的布局也是理性所为,并非硬扛,政府也不允许捂盘惜售。今年房企的资金成本高了,普遍10%以上,成本与涨幅是逆向的,所以房企打折出售的概率也会较高。
房价地价双双下跌
记者查询相关部门数据获悉,从一手房来看,2018年前7个月全市住宅均价4020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6.3%。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厦门市场下行,但其实一手房价比去年还是要高的。因为早期的价格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近期政府对高价项目的备案放松了一些。
如果从二手房来看,7月,厦门链家二手房成交价为4059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9月46150元,下跌12%。如果与2017年2季度的市场最高峰相比,全市跌幅在15%-20%。一名房企人士指出,厦门投资客占比较大,当市场回调时,这些高杠杆操作的投资客就会往外抛售,早期的投资客杠杆过高,现在急于抛售,所以会出现个别单价下跌万元的案例。但相对泡沫挤出还是赚了。
“厦门房价完全是由地价支撑的。”三盛地产品牌营销总经理朱黎民分析认为,厦门成为全国领跌风向标,原因之一在于厦门岛内各个区域的土地出让价格,业内都非常关注。全国房价会有一个筑底的过程,但不会悬崖式下跌。
从表象上来说,7月份翔安一场土拍,由金地、华润、厦门国贸联合体以1.89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摘得地块,溢价率仅5%,相比2016年上述翔安地块楼面价拍到3.8万元/平方米,地价确实近乎折半。但厦门业内人士指出,首先,这个地是多家开发商和谐拿地;其次,这个地块拿地的前提是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限售价,进行倒推测算的楼面价,而早期的地块当时并未限价,开发商对未来的价格是有较高的预期的,而且因为容积率低,地块大,可以做高低配,有更高的利润空间,所以早期开发商才敢拿地;第三,这次土拍地块小,要求一次性拿证,不可以做复式产品,各方面属性均比早期地王要差。所以严格来说,楼面价相比早期确实有下降,但并不是真正意思上的腰斩。
对于厦门地价的明显下滑,卢文曦认为,当前调控基调为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所以投放土地不太会是标杆性或者标杆区域,一旦出现热销对巩固调控预期不利。
卢文曦强调称,以前房企拿了高价地还可以“以时间换空间”,拉长销售周期,结果是导致账面存货较多。当前资金压力不断考验房企,2017年强调高周转的房企太多,净资产负债率80%以上是普遍现象。双重压力之下,房企现在很难再用时间去换取溢价空间,高价地面临亏本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卢文曦指出,这一波地价下跌表明,由于调控,房企之前测算的房价上涨周期变慢,拿地到销售周期内的房价涨幅不足以支撑成本。以厦门2016年土地溢价与2015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这表明2016年的地块去化需要高房价支撑。
一个案例是,厦门周边的漳州有一个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商初期将会给到代理机构10%的佣金,但业内人士测算其利润还不到10%,“就是为了储客,储备多一些原始一手客户,然后通过老带新加速去化。”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记者采访的多家厦门房企认为,土地价格的属性对比非常复杂,因为土地不可能一模一样。但厦门好的是对比时间刚好集中在2018年7月2日,成交的几块地,和2016年8月26日成交的几块地。
此前其他媒体提及的地价“腰斩”出现在2016年8月26日,对比2018年7月2日。楼面价从之前的3.2万-3.8万平方米,降低到了1.7万-1.9万平方米之间。2018年出让的地块容积率达到了3,而在2016年出让的地王地块容积率是2.5左右。
高价地去化受限
同策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销售面积进入厦门30强的房企中,有10家是总部在厦门的房企,外来房企在厦门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就在2016年8月厦门地价创新高之后,9月便出台了限购政策。
实际上,综合同策研究院与上海中原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土地拍卖溢价率保持在26%-76%之间。到了2016年,或许外来房企进入厦门积极性增加,土拍溢价率超过100%的地块就有8幅。这些高价地均没有捂盘惜售的倾向。记者翻查公开资料发现,厦门在2016年8月出让的三幅土地创下单价峰值,其中融侨地块已进入开发周期,并将于年底开售,融侨方面已透露会采取促销策略;融创地块项目预售起价3.9万元/平方米;IOI(厦门)置业有限公司地块项目仅披露了规划图。
以融创东南府为例,该项目现在最新的高层价格是38500元/平方米(带3000元的精装)。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以表象来看,这个地确实是挥泪大甩卖,但实际来看,融创仅有2栋高层,其余是10多栋洋房,之前的洋房卖到55000元/平方米,以这个价格测算洋房不是亏的,反而略赚;政府高层预售证只给到38500元/㎡,这个情况与南京非常类似,政府不管成本、地价等方面的因素,仅以调控的目标出发,对项目发预售证。值得一提的是,以楼面价当销售价进行销售的,厦门目前仅有融创一家,其它开发商还在坚持。
从2015年至今,厦门地价一直攀升,其中以2016年到达一个峰值。在2016年8月26日的一场翔安土拍中,融侨集团以3.8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创造了厦门地价单价新高,此后的2017年5月,融信、禹洲地产、保利地产在同安拿下三幅土地,楼面价都在3.1万元/平方米左右。
目前融侨这幅高价地还未入市,并且该公司在2017年12月又以2.5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获取集美区一幅地块。8月9日,张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市场确实在整体下行,但整体的量也比较多,大部分开发商会采取打折销售,会做一个与市场持平的去化量,“亏了就认了,在别的项目上赚回来,因为也不是只有一个项目”。
绷紧的资金链
房企净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到80%。高价地销售去化成问题等背景下,房企无法等待最佳销售时机。地价出现下调,有房企已经伺机进行新一轮布局,比如万科、旭辉。
由财汇大数据终端提供的数据显示,100多家A股上市房企中,2017年的净资产负债率高企,万科A 524.27%,保利地产340.12%,绿地控股807.99%,中南建设954.35%。在已发布2018年中报的9家企业中,净资产负债率超过400%的有3家。分别为中洲控股485.98%,广宇发展569.42%,合肥城建527.47%。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指出,冲刺规模的时候,多房企出现“钱荒”,联合拿地或将成为部分房企的主要竞拍方式。
张岩认为,房地产行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每一年的策略都不一样。比如去年,房企大部分追求高周转、规模,再往前一年,不少房企主打做小镇的策略;市场对房企的要求就是思想转化快。“去年很多企业就是背负高负债,今年可能连发工资都困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未进入厦门市场的房企包括绿地、华夏、华侨城、雅居乐、新城、越秀、合景泰富、正荣等。据了解,这些房企近期在厦门、漳州等地看地的不在少数。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6
两次降准、5000亿MLF投放之后,刚过年中,市场开始讨论银行间流动性太过宽松,形成了资金的“堰塞湖”。
其结果,2018年7月以来,货币市场价格出现了显著回落,已经回到了2017年初的低点。“货币价格从7月政策转向以来确实明显宽松,已经回到了这一轮债券熊市的起点处。”一位城商行交易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近几个月(降准、投放MLF)的动作使得银行体系内积蓄了大量流动性,基本形成了堰塞湖。”一位东南城商行人士表示,政策初步设想可能是恢复民企和中低评级主体融资供给,但资金堆在银行出不去。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宏观分析师万钊表示,银行间资金宽松,是因为央行通过降准等释放资金,但是银行并没有信用投放,资金淤积于银行体系。
一位华南城商行资金交易主管表示,预测货币市场利率可能反转,中长端利率回调上行。主因是CPI以及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不如预期,长期来看,货币利率不具备大幅上行的条件。
资金价格创新低
8月9日,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公告,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这是央行连续15个交易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此前数日,央行连续公告,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到期、地方债发行缴款、金融机构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7月末,央行依然表示,考虑到月末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还将推高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一位银行资金交易员表示,央行虽然净投放了MLF 5000多亿,但事实上之后连续几天央行都是保持净回笼的操作,整体上,7月以来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的货币量非但没有变多,反而是变少的,也就是说货币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宽松。
不过,在此情况下,资金市场价格已经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
根据Wind数据,截至8月8日,银行间隔夜回购DR001利率1.4%,创2015年7月末以来新低;7天期回购DR007利率2.25%,创2015年6月以来新低;3个月Shibor利率降至2.84%,创2016年11月以来新低。同业存单方面,股份制银行3个月同业存单利率从2017年末的5.4%加速下跌至2%,创历史新低。
这使得数个资金市场价格出现倒挂。央行逆回购操作与回购市场利率发生了倒挂,央行近期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2.55%,高于8月8日1个月回购利率DR1M加权利率为2.46%。而随着美元加息步伐,美国国债利率2015年末以来不断攀升,中美3个月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96%、2.06%,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倒挂,中国3个月国债利率也创下2016年10月以来新低。
此前,由于国内流动性水平的充裕,我国1年期FR007IRS的收益率大幅走低,而美国1年期IRS利率保持平稳,中美1年期IRS首次发生倒挂。当前中美10年国债利率已经下降至60bp左右,正好与2016年底、2017年初人民币贬值到低点时中美10年利差水平接近。
中金公司固收研报指出,如果仅仅是对比货币市场利率,目前的利率水平其实已经回到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紧缩前的水平。
货币市场价格如此宽松,资金市场一度传言央行将重启正回购,以收紧流动性。8月上旬,资金市场只有500亿元央行逆回购到期,到期后的逆回购存量规模已经降至0,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无法实现资金回笼。
前述城商行资金交易人士表示,目前,没有重启正回购操作的必要性,因这一信号容易造成恐慌,和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背道而驰。货币市场利率已经没有大幅上行,短期回调是可能的,但空间有限。
“宽信用”何时到来
市场流动性如此宽松,何时传导至实体经济?
2018年7月以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出现微调和边际缓和,货币朝向“宽信用”引导。
有机构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以来,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对债市而言,信用利差普降,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利差也明显回落。政策的主线除了支持基建外,还包括支持小微企业。但目前还没有看到AA级、AAA级信用利差回落,证明从实操层面上看,银行的配置偏好还没有切换过去。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今年以来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流动性“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也并非能一蹴而就。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表示,上半年融资收紧的幅度其实比2014年-2016年的“紧信用”力度还要大,但是并未听到有类似“资产荒”的逻辑再次出现,其实也是由于这种“资金偏松、但负债压力仍大”的矛盾状态导致。上半年资金面并非不够宽松,而是资金的宽松无法通畅地传导至资产价格。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价格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3%;7月P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1%。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7月CPI超预期回升,PPI企稳回落趋势初现。未来,通胀因素要关注贸易战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提升以及下半年基建发力对资源类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总体来看,我国通胀水平温和可控,货币政策仍有偏宽松空间。预计短期内,市场利率将保持平稳。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7
资管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在大型基金公司人员最多的是哪个部门?很少有人能猜对,答案既不是投研部门,也不是销售部门,而是IT部门。
有实力的基金公司正在投资它们的未来,最大的一个投资方向就是金融科技。
8月5日,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公司IT人员是投研人员加销售人员的总和。我们公司去年把技术部分拆为四个部门,一个维护办公OA等系统日常运营,一个维护机房等基础设施日常运营,还有两个在做人工智能,我们全球找顶级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来做量化研究。”
8月9日,上海某大型基金的一位人士表示:“我们大IT部门人员大概占比30%-40%,此外,在投研团队中专门做智能投资的团队大概有二十多人。”
一家华南基金公司的人士介绍:“我们IT部门在扩张,仅互金就40人左右,销售体系100人左右,投研50人左右。”
北京某基金公司的人士则表示:“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公司对此十分重视,近年来在人员补充和资金投入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促进向智能化投资转型。”
华南某基金销售公司高管表示,“我们公司的IT人员超过总人数的一半,我们把自己当作是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我们靠系统向机构、个人销售基金。”
展望未来,不少基金公司正将视野转向金融科技。
海外前车之鉴
基金公司走过20年,走过了辉煌,也开始进入了一种困境。
在过去的20年里,公募基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6家,运行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达5289只,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2.70万亿元,中国基民人数高达6亿。
然而,基金进入一种发展的困境:公募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整个行业基金产品高度同质化;基金“靠天吃饭”,比如在弱市之中,股债基金产品尽皆深陷负收益;货币基金占比超过60%,偏股型基金的占比持续下降……
8月9日,一家华南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走到现在,基金公司都很迷茫,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不知怎么突围、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公司非常重视金融科技,投入了大量资源,我们就是希望为未来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这种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不投入一定没有产出。如何用金融科技发展业务,是大基金公司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命题,作为大公司必须有魄力投资金融科技。”
对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昕表示,基金公司布局金融科技领域是又一次在资管与销售业务上的创新,而且当前全球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在非金融领域已经有所实践。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公募基金公司作为传统的资管产品提供方,理应在fin-tech领域有所布局。
事实上,海外大批老牌顶级金融机构珠玉在前,它们纷纷重金布局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领域。
比如高盛把自己当作IT公司,高盛如今600名交易员仅剩2人,IT已经重新定义了这家金融公司。
事实上,在200名计算机工程师的技术支持下,自动化交易程序接管了高盛集团纽约总部大多数日常工作量。具备机器学习能力的复杂交易算法,已经可以取代大多数交易员。这种替代比率甚至被总结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四名交易员。”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
高盛只是海外金融巨头们转型升级中发展金融科技的一个例子。美国著名对冲基金经理Paul Tudor Jones2016年裁员15%,开始以量化交易工具模拟公司最佳基金经理的管理。另一传奇基金经理Steven Cohen,则尝试用量化程序找出自己过往利润最大的交易策略,并进行复制。而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办人Ray Dalio早已投资人工智能交易的技术,并且尝试将自身的基金管理程序自动化。
在金融科技兴盛的历史关口,国内的一批有实力的基金公司也在追逐着这一趋势。
有基金业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在IT增加投入,把自己的业务竞争力沉淀到自己的IT系统里面,这个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竞争方向
那么基金公司如何在金融科技发力?
雷昕介绍:“从现在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基金公司更多的科技金融方向的应用场景还是在基金销售端,因为基金销售业务正在经历一次蜕变,如何改变甚至扭转公募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窘境,是基金公司以及基金销售机构需要去思考的。
“而在投资辅助端,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在一些情绪、文本因子上,还有交易阶段的优化上。”雷昕说。
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张君(化名)介绍,“基金公司在IT方向的发力最核心的几大块是投资系统、投研系统、中后台的运营体系,以及销售系统,主要是投研系统和中后台的运营系统。投研系统可以做一些投资的辅助工作,中后台的系统可让效率更高、服务更好。”
张君举例,比如说股票投资,需要智能投研、智能投资、量化分析系统,用系统来做这些工作。而债券投资的投资管理、风控管理、估值等也都要用系统做。
中后台运营方面,基金公司每天要算估值、注册登记、核算等,大量业务是通过IT系统来完成。
“其中投资系统是基金公司IT发展的竞争重点,就是说能不能通过投研系统,通过这种AI技术系统,把基金业绩做得更好,这个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是这条路是慢且长。”
“国内一批有实力的基金公司,比如易方达、嘉实、博时、广发等,比较重视IT投入,并且长期投入,形成了自己的应用系统。”张君说。
“从外面看不出来这些基金公司在IT系统上有多么出色,就像高盛你看不出来它的IT系统强大,但是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是它业务能力的一种沉淀和支撑。尽管外面看不出来,但是真的了解这个行业的话,会意识到系统支撑了它们业务的发展。”
“这些大力发展IT的基金公司,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基金公司并不愿意向外透露自己是怎么做的,但每个公司自己的禀赋不一样,重点的特色也不一样,所以他们重点的领域也不太一样,这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张君说,“基金公司会根据自己对应用的理解,自己的禀赋、资源,以及盈利结构等情况来选择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至于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行业习惯用ABCD来表示,A(AI)就是人工智能,B(Block chain)是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是云计算,D(big Data)是大数据。其中A、B、D在基金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研、投资策略或投资模型、偏高频交易策略的优化,以及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这些方面。
雷昕认为,目前基础技术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共同面临的困难是数据,包括客户的数据、金融市场的数据、非金融市场的数据等,目前我国的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众所周知,只有对基础数据能够顺利的获取、清洗后,得到的“干净”的数据才能做进一步的建模开发。“竞争一定是激烈的,一方面体现在算法的开发商,另一方面体现在数据源的抢夺上。”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28
由于资金面持续宽松,央行连续15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8月9日,人民银行再次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9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当日无逆回购到期,实现资金零投放零回笼。
隔夜SHIBOR连续维持在2%之下
7月中下旬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充裕,资金供给过剩,利率不断下行。以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例。7月税期过后,回购利率掀起新一轮下行。隔夜回购利率DR001从2.6%附近一路走低,于本月初击穿2%,本周再下一个台阶,最低达到1.2%。8月9日收盘,DR001加权平均利率报2.62%。7天回购利率DR007也从2.7%一线跌到2.4%,处于2015年7月以来的绝对低位。
SHIBOR的走势也如出一辙,近一个月一直呈现单边下跌的趋势。隔夜SHIBOR从8月2日开始,一直维持在2%之下,目前为1.622%。中长期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也比较显著。从较有代表性的3个月SHIBOR来看,8月9日,该指标跌至2.816%,连续近40日下行,累计下行超过150BP。目前3个月SHIBOR已回到2015年至2016年的低位。
逆回购利率也在不断跳水,一日品种GC001最新报价为1.995%,14天品种GC014为2.23%,即使中长期品种GC182也仅为2.965%。此外部分品种出现倒挂,如三日品种GC003的最新报价为1.975%,而四日品种GC004则为1.96%。货币市场利率之低,流动性之充裕,可见一斑。
中银国际分析师崔灼驹表示,8月份月中有3995亿MLF将到期,当中有630亿已由降准置换。尽管7月份本身为缴税大月,但在月初的定向降准落地和月末的MLF投放的情况 下,月末超储率还将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缴税的大月仅剩下十月份,在本身供给水平偏高、 且财政支出预计会更加积极的情况下整体资金面基本无忧。除了短期的隔夜利率下行幅度相当大以外,以存单为代表的中期流动性利率下行同样明显,资金利率曲线是平坦还是陡峭,体现了市场对于远期流动性或货币政策的预期,未来仍有进一步平坦化的空间,货币政策的宽松对市场的影响还未边际弱化。
某股份行资金交易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资金面比想象的还要宽裕。定向降准和大额MLF操作令市场大为振奋,态度从此前的迟疑、顾虑逐步变为信心满满,虽然现时利率已经一降再降,但是市场认为仍没有见底。
不过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认为市场过于乐观,他表示:当前资金利率已几乎降至底限,流动性恐怕没有进一步宽松空间。此宽松的资金面环境下,长端利率开始“抵抗式下行”,这意味着一旦资金利率出现反转,对债市的冲击可能会较为剧烈。
存款利率不断下降
宽松的资金面,也波及到存款利率上。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7月份各期限存款利率均较6月份下降,其中3年期下降最多,较6月份下降4.5个基点。
融360分析师认为,7月份存款利率下降主要受到几方面的影响:第一,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保持宽松局面,整体市场利率价格走势偏低;第二,7月份相比6月份,已经过了年中揽储的压力,所以存款利率再次提高的动力不足;第三,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作为分流存款的竞争品,在7月份的收益率也在持续走低,且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的监管政策也相继下发,所以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相对有所缓解。
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各期限存款利率较基准上浮30%以上(包括30%)的银行数量占比均较6月份有所下降。尤其两年和三年期限的占比下降较多,分别环比下降5.33%和4.70%。
普益标准的数据也显示,7月,410家银行共发行了8537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72%,较上期下降0.05百分点。
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开始急转直下,从7月初的4.16%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5%,跌幅明显。尤其是8月份以来,货币基金平均7天年化收益率持续走低。截至8日,货币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降到3.46%,仅仅只有两成货币基金收益率超过4%。
最大的货币基金——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从7月初的3.73%,一路下行,8月8日已经跌到3.36%,跌幅已经将近10%。万份年化收益也一直徘徊在1元之下,8月7日甚至击穿0.9元。
“当前流动性环境合理充裕,同业存单收益率下行,以同业存单为锚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下行将是大势所趋,从而导致资金在金融产品之间的再配置和资金流的迁徙。一方面,存款流出压力缓解,存款与货币基金再平衡。一方面,货币基金将丧失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这将是从短久期资产向长久期资产配置的过程,同时,这也将是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迁徙的过程。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5:38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18-8-10 15:39 编辑
;TOUXIAO
govyvy
发表于 2018-8-10 16:48
tree_yi 发表于 2018-8-10 11:47
来看看刘兄的美女们~~~
欢迎做客,还有我不是刘,认错人啦~~~:CHUHAN
哈哈哈哈哈哈
govyvy
发表于 2018-8-11 17:27
刚摆脱5月大跌风波的土耳其里拉,如今再度陷入崩盘风波。
截至北京时间8月10日22时,土耳其里拉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5120附近,单日跌幅超过17.3%,盘中一度创下历史低点6.7596(跌幅逾22%)。
“显然,土耳其与美国一系列贸易冲突正加剧金融市场对土耳其经济危机的担忧,导致里拉在8月连续下跌之后,出现崩盘迹象。” Bluebay Asset Management新兴市场策略师Timothy Ash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令市场意外的是,此次里拉崩盘直接将欧洲银行业“拖下水”。
一位了解欧洲银行业在土耳其信贷风险敞口的欧元区银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西班牙BBVA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UniCredit)与法国巴黎银行在土耳其的信贷额度分别高达833亿美元、170亿美元与384亿美元,一旦里拉持续下跌导致土耳其资本外流加剧,整个土耳其很可能无力支付这些银行上述信贷本息,导致欧洲三大银行面临巨大损失。
一位常驻香港的新兴市场基金经理坦言,随着美元强势上涨与新兴市场货币接连大跌,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基金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投资占比降至基金约定的最低持仓区间,甚至部分新兴市场基金已经动了提前清盘避险的念头。
里拉崩盘的“多米诺效应”
“如今,做空里拉俨然成为当前胜算最高的外汇套利交易。” 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向记者直言。
8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重新评估对土耳其的特惠免税待遇(GSP)。此举将影响去年从中受益的16.6亿美元土耳其进口商品。
令市场意外的是,土耳其随即采取强硬回应——除了计划冻结美国司法部长及内政部长在土耳其的资产,土耳其方面还对煤炭、纸张、坚果、威士忌、汽车及机械等17.8亿美元美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
“多数对冲基金认为土耳其此举并不明智。” Marc Chandler直言。究其原因,7月份土耳其通胀率高达15.85%,创下2003年以来最高值,去年土耳其对外贸易赤字高达768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近20%,GDP的9%。
随着土耳其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并且贸易摩擦将升级,令金融市场担心土耳其通胀率与外贸赤字将双双持续升高,令土耳其整体经济风险日益扩大。
这吸引越来越多对冲基金大举买入沽空土耳其里拉的期权合约。
截至8月10日22时,过去5个交易日一个月期里拉/美元风险逆转指标上涨逾6个百分点,创下2011年以来最高值。
“这意味着沽空里拉的操作成本,要比买涨里拉高出逾6个百分点。”Marc Chandler解释说。究其原因,当前整个外汇市场几乎全是沽空里拉的头寸,很难找到买涨里拉的多单作为对手盘。
甚至一些量化投资型对冲基金发现利用期权沽空里拉的操作成本偏高后,转而沽空土耳其国债套利。截至8月10日22时,10年期土耳其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20%,土耳其主权债券收益率均值较同期美国国债的息差扩大约500个基点,创下2009年4月以来的最大息差。
令市场意外的是,此次里拉崩盘却触发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效应。
在8月10日里拉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逾10%后,市场开始传闻欧洲央行负责欧元区银行监管的机构开始对欧元区银行业在土耳其的信贷风险敞口感到担忧,其中,法国巴黎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被直接点名。
“目前,外国贷款占土耳其银行业资产的40%,上述三家银行是最主要的海外贷款机构。”上述了解欧洲银行业在土耳其信贷风险敞口的欧元区银行人士向记者直言。一旦里拉持续大幅贬值导致土耳其资本流出加剧与外汇储备过度消耗,土耳其银行业将难以偿还上述欧元区三家银行巨额贷款,直接导致后者损失惨重。
高盛发布最新报告警告称,一旦里拉兑美元汇率跌至7.1,土耳其所有银行的超额资本都将被“侵蚀”,再也没有资本额度偿还外国贷款。
在摩根大通新兴市场研究主管James Sullivan看来,这导致10日欧洲不少银行股开盘出现逾2%的下跌,引发金融市场对欧洲银行业坏账风波再起的担忧,直接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创下过去12个月最低点,与此对应的是,美元指数顺势站上96上方,迭创年内高点。
“这反而带来了恶性循环。”他直言,一旦美元持续上涨导致里拉下跌压力骤增,整个欧元区银行业坏账风波将变得更加严峻,进而导致欧元区与土耳其经济面临更大的动荡风险,“然而,对冲基金未必在乎这些宏观经济变数,当前他们最好的押注,就是豪赌里拉持续下跌。”
新兴市场基金全面“撤离”
土耳其里拉的崩盘式下跌,令刚刚摆脱5月大跌风波的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开始陷入新一轮抛售潮。
8月以来,多数新兴市场货币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下跌,比如俄罗斯卢布因美国制裁下跌逾6%,10日盘中跌破66整数关口,创下2016年11月以来最低点;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吉特兑美元汇率也分别下跌2.1%、2.5%与5.1%。
“现在对冲基金对新兴市场货币正开展无差别的沽空。”Informa Global Markets新兴市场分析师Christopher Shiells直言。其结果是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基金开始持续压缩新兴市场货币的投资占比。
上述常驻香港的新兴市场基金经理告诉记者,8月初他们已经将新兴市场资产投资比重降至30%,这也是基金条款约定的新兴市场资产最低持仓区间。
“甚至部分激进的新兴市场基金已经与主要出资人协商紧急修改投资条款,将新兴市场最低投资占比从30%降至20%。”他告诉记者,有些新兴市场基金表面上将新兴市场资产持仓维持在40%,但只要翻开其整个投资组合,就会发现他大幅加仓了沽空新兴市场货币的期权合约或掉期交易头寸。
究其原因,是这些新兴市场基金认为油价上涨、全球贸易冲突升级、美元强势上涨与美联储鹰派加息等因素正给新兴市场经济复苏构成更大的制约,
“现在多数投资机构都不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能在年内复苏。”Christopher Shiells表示,更重要的是,新兴市场仍没有对美联储持续鹰派加息做好充分准备,以为通过加息就能遏制本国货币贬值,但这让本国货币汇率定价仅仅反映了未来一年内2/3的美联储鹰派加息影响。
govyvy
发表于 2018-8-11 17:28
靴子终于落地。8月7日,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并称将在11月进一步升级制裁。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这轮制裁“是史上最有刺痛力的”,但因为事前早就已经张扬,重启制裁倒不让人意外。问题是:特朗普能达到目的吗?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还能存续吗?刚刚脱离长期制裁两年才有复苏却又被压回制裁阴影下,伊朗经济能撑得住吗?新制裁下,中国在伊朗的投资和项目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些林林总总的疑问,也许唯有时间能给与答案。(李艳霞)
毫无意外,如期而至。
当地时间8月6日17时许,美国白宫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于7日重启对伊朗金融、金属、矿产、汽车等一系列非能源领域制裁。
8月7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称,这些刚刚生效的制裁“是史上最有刺痛力的”,而11月还将进一步升级。“任何跟伊朗做生意的人将无法跟美国做生意。我要的是世界和平,不折不扣的!”
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简称“伊核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但在特朗普眼中,这却是一份“糟糕的单方面获益的”协议。今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将重启在伊核协议下豁免的对伊朗制裁。
在过去的90天中,剩下的伊核问题五国以及欧盟都在呼吁美国能从长远和大局出发,尽快回到继续执行伊核协议的轨道上来。但在“退群”方面有言必行的特朗普任性如故,毫不迟疑地于8月6日签下重启第一阶段制裁的行政令。
而就在特朗普落笔前的几个小时,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英法德三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认为维持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事关对国际协议尊重,欧盟和三国将保护欧洲企业与伊朗之间的合法利益。
8月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声明称,对美国恢复对伊制裁感到失望,谴责任何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单方面制裁,更何况还涉及第三国利益的限制措施。
对于特朗普对伊政策的重点,美国国会研究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中东问题高级分析师肯尼思·卡兹曼(Kenneth Katzma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对伊朗经济施加重压,让伊朗政局陷入动荡,无法继续支持其他武装组织,从而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前——“这是美国政府的希望,但是我觉得不可能发生。”
从谈判策略的角度来看,沃顿商学院谈判专家斯图尔特·戴蒙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说,“这样的谈判策略由一个纽约地产商采用还行,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被政治领导人用在国际谈判中可能是不太好的。”
尽管特朗普“非常擅长选举”并有可能因此获得连任,但戴蒙德称,“他的任期越长,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危险越大。”
“史上最严厉制裁”
按照白宫声明,8月7日生效的制裁将涉及六个方面:伊朗政府购买或获得美元;黄金和贵金属交易;工业用石墨、钢、铝、煤炭和软件;与伊朗货币里亚尔相关交易;与伊朗主权债务相关活动;伊朗汽车行业。
美国宣布将于11月5日重启对伊朗剩余部分制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伊朗港口运营商,能源、航运和造船行业;石油类交易;外国金融机构与伊朗央行交易。
此外,美国政府还将重新把几百个曾在制裁名单中的个人、实体、船只和飞机列入制裁名单。自5月以来,美国政府已对38个和伊朗相关的个人和实体实施过总计6批制裁。
“我高兴地看到,很多国际企业已经宣布打算离开伊朗市场,某些国家还表明将减少或终止从伊朗进口原油。”特朗普8月6日发表声明称。他敦促所有国家都采取这样的做法,以迫使伊朗“改正它充满威胁性和破坏性的行为”。
肯尼思·卡兹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特朗普制裁的杀伤力“绝对”可以达到2012-2015年制裁的水平。
“这些制裁(在正式生效前)就已经给伊朗经济带来压力,因此,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卡兹曼说道。自4月以来,受制裁预期的影响,里亚尔贬值近半。据伊朗外汇网站“邦巴斯特”的数据,里亚尔兑美元汇率7月30日在非官方市场跌至119,000:1,创下历史新低。
不过,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对此持不同意见。“伊朗今天所处的环境与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李绍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伊核协议前,美国对伊制裁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特别是美国的盟国,使得伊朗石油出口量降至谷底;如今,绝大多数国家都表示反对,虽然最后情况还有待观察,但至少说明美盟立场存在分歧。
李绍先还指出,美国当年推动联合国对伊朗实施了制裁,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如今,美国抛弃安理会取消对伊制裁的决议,不仅对伊实施一级制裁,还要对同伊朗打交道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这在法理和道义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伊朗石油出口下滑,对华对印出口逆势上扬
8月7日仅仅是开始,特朗普还有大招留在了90天后。届时,伊朗石油业和航运业将全面遭遇禁运。事实上,在特朗普5月放出制裁风声后,伊朗石油出口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
据标准普尔全球普拉茨数据,伊朗石油出口7月下降7%至日均232.2611万桶,为四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韩国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欧洲进口量减少4.2%。分析认为,随着的贸易结算和航运保险被美国全面封杀,伊朗石油出口的跌势9月后将更加迅猛。
“伊朗的石油出口已经出现下滑,很多欧洲炼油企业决定离开伊朗,甚至印度、韩国等国家的炼油企业也开始将石油订单从伊朗转向了他国,如沙特、伊拉克、尼日利亚等。”卡兹曼说。
标准普尔全球普拉茨称,欧洲对伊朗即期原油的需求大幅下降,但欧洲炼油公司仍然在执行定期合同。欧洲是伊朗的第三大石油买家,7月份出口欧洲占伊朗石油出口的20%。其中,法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的需求下降,意大利和希腊的采购量稳步上升。
尽管欧洲的进口出现下滑,但作为伊朗石油的前两大买家,中国和印度的进口却继续保持高位。据标准普尔全球普拉茨数据,7月,中国进口增长10.7%至日均79.9452万桶,占伊朗石油出口的34.4%;印度进口增长5.4%至70.6452万桶,占伊朗石油出口的30.4%。
另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1-5月,中国日均从伊朗进口约71.8万桶,相当于伊朗石油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与去年相比,中国对伊朗石油进口量增长了9.3%。
“这无法扭转伊朗石油出口下降的趋势,因为销往其他地方的石油将大幅下降。”卡兹曼说。
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过去两年,随着制裁的解禁,伊朗的石油产业终于重焕生机。据伊朗官方数据,2017年,伊朗平均每日出口281.9万桶石油,比2015年增长了76.7%;石油收入从2015年的27.308万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41.123万亿美元。
据2018年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17年底,伊朗探明石油储量达1572亿桶,占全球总储量的9.3%,居世界第四位;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3.2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17.2%,居世界第二位。
欧盟“阻断法规”的实效有限
在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之下,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成为最近一家宣布放弃扩大在伊销售计划的欧洲企业。
此前,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宣布从耗资20亿美元的伊朗南帕尔斯气田项目中抽身,马士基油轮将在11月初结束任何现有客户订单,标致雪铁龙已开始暂停在伊朗的合资项目……
在上述欧洲抵制美国制裁的声明中,欧盟宣布于8月7日正式启动修订后的“阻断法规”。“阻断法规”旨在鼓励欧盟公司无视美国的制裁威胁,它还规定欧盟将补偿欧盟公司因为在伊朗进行合法交易而受到的损失。
对于“阻断法规”的效用,卡兹曼认为,这仅仅是欧盟维护伊核协议的一个“象征性的姿态”,实际上完全无法消除欧洲企业的顾虑,“远远无法弥补失去美国市场的损失,欧洲企业无论如何都将离开伊朗市场”。
德杰律师事务所(Dechert LLP)负责国际贸易事务的驻伦敦高级律师罗杰·马休斯(Roger Matthews)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尚不清楚“阻断法规”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尽管欧洲委员会发布了一些指导原则,但不太有帮助。
对于留在伊朗的欧洲企业,马休斯认为,它们可能需要做出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与伊朗打交道,就要冒被美国市场排斥的风险;但如果不这么做,将受到欧盟的处罚。“如果被迫选择,欧洲企业可能会认为美国的执法威胁更加真实。”
对欧盟和英法德力挺伊核协议的声明,鲁哈尼在8月6日的采访中表示,“问题在于他们的企业处于美国的压力之下,而且受到了美国制裁的影响。”他暗示,欧洲国家提出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够具体。
“伊朗政府要的不是欧盟出台新的法律条例,而是让欧洲企业安心与伊朗做生意的实际效果。”卡兹曼说,“一旦认定伊核协议无法再给伊朗经济带来好处,那么包括最高领袖在内的强硬派就可能指责鲁哈尼(向美国)屈服。那么鲁哈尼就可能被迫要退出协议。”
美伊首脑会晤可能性为零?
“特朗普希望通过对伊朗经济施加重压,引发伊朗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让其政局陷入动荡,没钱购买武器,无法继续支持各种武装组织,从而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前。”卡兹曼说,“但这只是美国政府的希望,我觉得根本不可能发生。”
卡兹曼分析指出,过去,鲁哈尼冒着很大的风险相信了美国,谈成了伊核协议,但这个成果却被特朗普抛弃了;现在,伊朗国内巨大的政治压力不会允许鲁哈尼重新就伊核协议进行谈判。
至少目前来看,伊朗政府表示坚决不接受重新谈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特朗普屡屡大放厥词的反感。伊朗驻华大使哈吉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称,特朗普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跟这样不值得被信任的人谈判没有意义”。
不过,有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互撕后会晤的先例,还是有很多人在揣测,鲁哈尼是否将是下一个金正恩?7月30日,特朗普突然提出,愿意随时“无条件地”与伊朗领导人见面。但这个试探遭到了伊朗的拒绝。8月4日,特朗普又在推特上说,“我见不见(伊朗领导人)都没关系,这由他们决定。”
“伊朗不是朝鲜,鲁哈尼绝不可能在当前的形势下跟特朗普会面。”李绍先指出,伊朗当前的政治气氛不允许他这么做,而且伊朗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果哪位政客敢在伊核问题上对美国妥协,他的政治生命将立刻结束”。
卡兹曼也认为,美伊首脑会面的可能性为零,因为特朗普的会面邀请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完全无法被伊朗接受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在特朗普首次示好之后马上表示,只有伊朗做到“改善平民生活”和“停止一切邪恶行径”,美伊首脑才能进行会面。
“从特朗普的其他讲话也可以看出,他并非迫切地希望与鲁哈尼进行对话,与对金正恩的情况不同。”卡兹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