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3 11:05
本帖最后由 okfeifei258 于 2013-7-3 11:28 编辑
二次探底,但不会深
csc101
发表于 2013-7-3 12:28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3 0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但我只知道,这些东西都不是《艾略特名著集》和《市场行为的关键》中的经 ...
学习~~~:loveliness: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3 15:08
尾市中石油、中国联通明显护盘
芝@麻
发表于 2013-7-3 15:48
1849点有可能是今年的底。
nicoyu
发表于 2013-7-3 16:51
这一波起来有多高呢??应该高过2500,必须突破下降的格局才是。。否则又是一波反弹那,反转换需要更多的时间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3 18:20
nicoyu 发表于 2013-7-3 16: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一波起来有多高呢??应该高过2500,必须突破下降的格局才是。。否则又是一波反弹那,反转换需要更多的时 ...
呵呵,同意你的意见。拭目以待。
ddt666tnt
发表于 2013-7-4 12:52
这不错,MACD难得的好帖,不论对错
雪茶
发表于 2013-7-4 17:12
好帖:WX:
雪茶
发表于 2013-7-4 17:16
把楼主的分析放到长期通道中(对数坐标)看,熊市可能要结束了。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4 18:34
雪茶 发表于 2013-7-4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把楼主的分析放到长期通道中(对数坐标)看,熊市可能要结束了。
谢谢!
从你的图中也可以看到,本次调整结束后,上升浪如果达到平行通道的上轨,则超过6124是肯定的。
gllsh
发表于 2013-7-4 20:00
本帖最后由 gllsh 于 2013-7-4 20:04 编辑
看看恒指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4 20:52
gllsh 发表于 2013-7-4 2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看恒指
看了,你有什么想法?
ZYS2007
发表于 2013-7-4 20:57
顶
孤@雁
发表于 2013-7-4 22:41
998至6124是31,
6124至1849是32,
1849起是33。
:WX:胡乱想的,但符合波浪规则。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4 22:52
孤@雁 发表于 2013-7-4 2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998至6124是31,
6124至1849是32,
1849起是33。
呵呵,我看未必。
像这种大周期的数浪,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flyingpig3000
发表于 2013-7-4 23:01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3 0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波浪理论里有“楔子”这一说法吗?
楔子的问题 是这样的 :
引导和 终结倾斜三角形是属于驱动浪内部结构 5-3-5-3-5和 3-3-3-3-3 的5个浪的结构 ,由于是说驱动浪 所以标注应该是 1 2 3 4 5 这样的,是为了区分驱动和调整(驱动用数字,调整用字母)。
为了区分 引导和终结倾斜三角形 与 三角形 的区别,很多时候把引导倾斜三角和终结三角说成是引导楔子和 终结楔子。是人们的说法问题 ,楼主其实是 论坛老人波浪高手了 ,但还是没基础 ,没有很好的区分 驱动 和调整浪···················#*27*#
三十以后才开窍
发表于 2013-7-5 00:08
这张图也许能说明很多问题
三十以后才开窍
发表于 2013-7-5 00:12
和129楼的观点一致
xiaojiangdou
发表于 2013-7-5 00:27
此贴必火
okfeifei258
发表于 2013-7-5 08:53
flyingpig3000 发表于 2013-7-4 2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楔子的问题 是这样的 :
引导和 终结倾斜三角形是属于驱动浪内部结构 5-3-5-3-5和 3-3-3-3-3 的5个浪的 ...
哈哈哈,真是搞笑,我什么时候认为3478-1849是驱动浪或终结三角形了?你个死脑袋瓜子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来呢?自己没搞明白就说别人没基础,这种为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好像也不大妥当吧?
这样吧,我也不想像你这样说些攻击人的话了,请你自己回家多翻翻书吧,建议多体味一下《市场行为的关键》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