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网友laoba1的文章
牛熊三年回顾及2009展望毫无疑问2008是跌宕起伏、令人终身难忘的一年。无数投资者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很多人甚至身败名裂,一夜之间一文不名。回顾牛熊三年也许比单独看2008更有意义,短短三年新投资者经历了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所有要经历的事情,老股民也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极端状况。深刻反思这三年,把实践中验证的真理牢记心中远比金钱上的得失重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如果能正确的态度对待,未来无论有多大的风浪也能泰然处之。
2005年底牛市来临前市场一片漆黑,跌破1000点时几乎所有人陷入了绝望,500点、800点不绝于耳,更有投资者经历四年熊市的煎熬后选择果断退出。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可怕的,但光明很快就会来临。牛市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当许多人还在盼望着回调买入时,股指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去不回头,正如巴菲特的所言:“等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如果投资者依据企业的估值而不是市场氛围做判断,1000点时贪婪而非恐惧是理所当然的结论,断然不会发生倒在黎明前的悲剧。
2006年和2007年大部分时间在如火如荼的牛市中度过,疯狂的上涨使多数人开始失去理性并适应了高估值,40倍市盈率成为低估,而80甚至100倍成为了目标,再不行动态到2009年获得低估的支持。企业动辄翻倍的利润增长也不断提升投资者的预期,不切实际的非理性预测几乎没有上限。正如1000点时看500点,不断膨胀的欲望让6000点成为某些人心目中的新起点,仿佛8000、10000点如囊中探物。历史规律这时显现威力,飞流直下的暴跌令许多股票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许多简单的投资规律在三年牛熊转换中都毫无例外地再次得到验证:
1.股市运行规律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市场
许多人心存侥幸地认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可以例外,奥运会等因素能让牛市进行下去,结果却大相径庭。
2.任何股票都不可能一直维持过高的估值。
许多价值投资者根据两三年的经验就错误地认为优质股票的估值可以例外而不会下跌,出现40、50倍市盈率仍然不断买入的情况。最典型的是大批阳光私募基金2007年不顾估值大量建仓,亏损累累。
3.股市轮回是必然的,而且每次发展的方式都不同,常常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不要希望根据历史经验对市场趋势进行预测,而应该以企业估值为判断标准。
这次上涨和下跌无论是速度和绝对值都是历史罕见。没有人想到2006年上涨三倍后2007年能再度翻番,也没有人想到接着完全没有反弹的直线下跌70%。
4.优质股票才是最值得拥有的
牛熊轮回后很多周期性股票和平庸企业被抹去大部分涨幅。而优质股票远在牛市前开始大幅上涨,总涨幅比其他股票有过之而无不及,下跌却幅度最小,当大部分股票还趴在不及股价高峰期几分之一时,很多优质股票跌幅已经小于一半,云南白药等更是接近前期最高点。大部分优质股票经过下跌后仍然能获利数倍。
5.耐心持有才能获得好收益
牛市过程中只要耐心持有随便一只股票,都可以获得几倍利润。但大多数投资者的收益远远低于此数,原因就是频繁地买卖,结果回报率很低。
6.周期性与下跌幅度具有正相关性
有色、钢铁等周期性最强的行业跌幅接近九成或以上,消费类周期性行业房地产、汽车、证券次之,然后是周期性较弱的银行、保险(平安遭遇黑天鹅事件例外),周期性很弱的高端白酒、红酒、零售居后,几乎没有周期性的医药行业最抗跌。巨幅下跌的强周期性行业未来可能有暴利机会,但风险很高。特别是长周期行业存在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以及时间成本巨大。估值仍高的医药股没有安全边际,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弱周期性消费股因为业绩下滑的预期导致股价出现较好的买入机会,经济回暖后成长仍然明确风险较低。
还有很多简单的道理可以得到一一验证,这里不列举。
虽然2008年我正确地判断了市场的下跌趋势并躲过了大部分的跌幅,但不代表以后还能持续地复制。这种正确的判断是基于市场经历两年罕见大牛市后股票估值创出历史新高,而企业盈利达到历史性高潮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大衰退以及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人民币持续升值等诸多负面因素,使企业利润和估值的下滑趋势确定性很高,从而形成一定的反方向安全边际。这些历史性的事件并不具备普遍性,除非类似较为极端的情况再度出现,否则阶段性卖出仍然应该慎之又慎并尽量避免。尽管卖出的机会比较明确,为了平滑风险,我仍然采取了分批卖出的策略。面对过山车式的走势,投资者情绪大幅波动不可避免,避免由此而生的非理性行为关键是要有投资系统和估值标准,投资决策的依据都来自于系统中的原则,而非随性的思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客观,并牢记“不守规则迟早要还的”这个道理。只有保证任何时候理性思维战胜感性思维,并建立好自己的 “制度”才能持续稳定地获利。
历史的列车很快将要驶入2009年。经过超级熊市的洗礼,很多投资者的信心已经崩溃,加上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更让未来蒙上一层阴霾,阴谋论和末日论横行,吸引的眼球越多误导性越强。历史上几乎没有经济学家因为股票投资而成为巨富,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也常常成为反向指标,宏观经济永远扑朔迷离。既然经济和市场都不可测,还是把焦点落在企业上。大幅下跌后许多股票估值回到历史低位区域。许多周期性股票PB小于1,许多优质股票PE小于20倍(当然不能把估值简单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两年牛市竖立了一座珠穆朗玛峰,那么我们现在也许又站在了另一座高峰的山脚前,虽然未必已经是地面,但对于海拔数千米的高峰而言一两座小山坡何足挂齿?以后在高处回头一眸,也许小山坡已经消失在视线中。
投资要大气,站在历史的高度一切会豁然开朗。如果投资标的已经落在估值系统的低估区域,那么买入后即使套牢20、30%又何妨?经济迟早会好起来,危机总会过去,而且资本市场常常提前反应。大机遇来临时就要敢于把握,无需畏惧金融危机,也不要考虑市场是否还要继续下跌,在投资标的拥有安全边际的前提下,2009年的战略就是买入、买入、再买入!当然那些不适合的标的仍然不能买,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则属于战术层面的个性化选择。 冒个泡:*22*: 多学多看多思考,少说废话,少胡扯,向高手学习......听高手话,少痛苦......
长期观点我非常赞同
12月26日新旧交替,过程复杂。【 原创: 琥珀的缘点2008-12-26 14:51 淘股论坛】
今天谈三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老套的谶言总在历史的轮回中浮沉。正在进行成年割礼的中国股市,却早已经多次身受与年龄不相符的悲欢离合。每次短暂狂欢后长期的死寂和压抑,孕育的必然是下一次新主题报复性的透支和宣泄。中国股市在先天缺失的条件下,本质是一个主题投资轮换器。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城头变幻大王旗,新旧势力轮番登场。
滚滚长江,浪淘英雄。如今的中国股市,萧条仿佛东汉末年,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步入大C浪。群雄环视,天下如鹿;兼之往来熙攘之辈,皆想用其跃跃欲动的食指,拈起一块果腹的鹿肉,最不济争一口滚烫的汤羹。旧的势力是守成之辈;河北袁绍,门阀也。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然多谋少断,遇大变故就进退失据,冲顶砸底;只知盘踞旧部,自我陶醉。美其名曰抱团取暖,不作为的实质是无底蕴。这样的势力只能在激荡的战斗中不断衰落下去,最后换旗,成为新投资主题的降兵,帮人抬轿。在中高段时期大显神威,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最后光环加身沐猴而冠,替人受那一刀。
真正奠定新历史次序的,是新势力,军阀也。曹、刘、孙者,所做之事,无非主义坚定、口号响亮、旗帜鲜明。一扫旧势力衰败昏沉之气。敢于在漆黑的午夜遥望灿烂的朝阳,但绝非在黄昏时候就以为天已放亮。不待时而动者,一味用强,董卓也,徒留笑柄。在大熊市的中后段开始战略出击,划地而治,然后扩兵屯田、礼贤下士,鲸吞底部筹码。进而准备问鼎争天下。中国股市短短16年的历史,真正是大型的投资主题三年一孕育,三年一辉煌。三年孕育期务实求真、锐意进取的新势力,其树立的新投资主题,在三年的辉煌期所向披靡。底部沉淀的大量筹码在高位,被换旗的降兵英勇抢盘,高呼死了都不卖。这样的战略眼光,当然可以闲庭信步,从容而退。历史的循环,从来如此。
以历为鉴,可以知兴衰。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看似强大的旧势力。6124点以降,大战略者全身而退。灰飞烟灭者有之,幸存者留了半条命,心惊胆寒者更众。06年前三年孕育的实体消耗性经济投资主题,消散无痕了。15个月的下跌,市场回到15年平均成本附近。平均三年周期的熊市模式向半程接近。正是在这个时候,1664点的反弹行情,呈现出不同于之前任何反弹的新特征。在基金这个抱残守旧的门阀势力畏头畏尾、无所作为的时候,中小盘想象力的股票异军突起,生机盎然。这是一个新的主题投资转折--转变--转换的开始,是一颗长期战略的幼小萌芽。在未来两年黑暗曲折的前进路途上,仍将饱经磨难的新主题--想象力的主题,必将披风沐雨,长成参天大树。先机失,步步失。这些成长型、想象力的优质筹码,被何人收入囊中?就如96年前的长虹、99年前的综艺、05年前的苏宁......它们为代表的新的主题,是谁低位建仓,是谁高位接盘?老的主题被炒废了,至少5年一蹶不振;新的主题被占据了,熬过艰难的熊市后期,牛市将大放光彩。未来的长期博弈路线,谁是一路诸侯,谁是跟风抬轿的降将,一目了然。
我们还可以多总结一些规律。熊市的彻底结束,新牛市的确认,是以大盘指数长中短期均线全部多头排列为根本依托,以一个至少两年以上的底部横走压力被有效突破为标志的。而成就这样的转折的,必然是一大批核心的股票构筑长期的横走底部,并且长期上升趋势突破确立。那么,现在出现这样的现象了吗?没有,还差的远!因此,现在新的投资主题的出现,还在萌芽期。它们中的一部分,也许已经确立了一个绝对的价格低点,后面是反复的底部横走;而更大一部分,甚至不排除再有新低出现。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筑底、扭转、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也就是说,我认为,从1664点起,指数我仍然报以悲观。市场离新牛市的到来还很远。但是市场在个股的分化上,已经不是江河俱下的单边跌势。未来数年新的投资主题已经在孕育和涌现。我们的市场,已经度过了没有持续性投资标的的艰难时刻。从现在起,操作标的全面转型,转向有长期资金驻扎的成长型、想象力品种。从现在起,它们每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调整回落,就能给我们一次波段操作的大机会。其中业绩前景和题材前景最优的品种,就是未来新牛市的龙头。坚决抛弃守旧势力盘踞的大盘实体经济品种,它们不是不会涨,而是涨幅和股性将长期远远逊色于想象力品种。这不是偏见,而是市场规律。就如同在97年以前,这些实体蓝筹企业涨幅远远大于垃圾股、科技股;因为科技股在01年前被炒废了。市场的轮回看似神奇,其实却就是这么简单。 说的真牛比 写得牛。。。。。 老前辈。。。。。:*19*: 顶。。。。。。。。。。。。。。。 顶着一个01年注册的UID穿行在MACD就像开着拖拉机 看了N张贴子,总算翻到一个有价值的
七种致命的投资信念
节选自【澳】马克•泰尔《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1.致命投资信念一: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
现实:在对市场的预测上,成功的投资者并不比你我强。这可不是信口雌黄。
在1987年10月股市崩溃前一个月,索罗斯出现在《财富》杂志的封面上。杂志刊登了他的这样一段话: “美国股票飙升到了远超过基本价值的程度,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暴跌。不能仅仅因为市场被高估就断定它不可维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会被高估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尽管他对美国股市持乐观态度,但他也感觉到了股崩的逼近……日本的股崩。在1987年1O月14日《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他重申了这一看法。
一星期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随着美国股市(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盘而剧损3.5亿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几天内被席卷一空。
索罗斯承认:“我在金融上的成功与我预测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称。”
巴菲特呢? 他对市场下一步将如何变化根本不关心,对任何类型的预测也毫无兴趣。对他来说,“预测或许能让你熟悉预测者,但丝毫不能告诉你未来会怎样。”
成功的投资者并不依赖对市场走势的预测。事实上,巴菲特和索罗斯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如果他们依靠的是市场预测,他们一定会破产。
预测对互助基金的推销和投资业务通讯来说是必需的,但并非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
2. 致命投资信念二:“权威”信念——即便我不会预测市场。总有其他人会,而我要做的只是找到这么一个人。
现实:如果你真的能预见到未来,你是站在房顶上大声谈论它,还是闭紧嘴巴,开一个佣金账户然后大发横财?
伊莱恩.葛莎莉本是个不知名的数字分析家。1987年1O月12日,她预测说“股市崩溃就在眼前”。一个礼拜后,“黑色星期一”降临了。
刹那间,她变成了媒体宠儿。而几年之内,她就把她的名声转化成了一笔财富。
她是怎么做的?遵循她自己的建议吗?
不。实际上,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她的互助基金,不到一年就达到了7亿美元。只收l%的管理费,她一年就入账7 OO万美元。业绩真不错。此外,她还开始发表投资业务通讯,而订阅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O万人。
权威地位的商业价值让伊莱恩.葛莎莉发了财——但她的追随者们却没有这么幸运。
l994年,她的互助基金的持股者们不声不响地投票决定终止该基金的运营。原因是:平庸的表现和资产基数的萎缩。这项基金的年平均回报率是4.7%,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涨幅为5.8%。
在一炮走红后的第17年,伊莱恩.葛莎莉仍保留着她的权威加媒体宠儿的地位——尽管她的基金已经失败,她的业务通讯已经停发,她的整体预测记录也糟糕至极。
例如,在1996年7月21日道琼斯指数达到5452点时,有报道说她预测道指“可以冲到6400点"。但仅仅两天之后,她便宣布“股市可能下跌15%~25%”。
这就叫两头顾。
这是她在1 9 8 7~1 9 9 6年所做的1 4次预测(根据《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和《纽约时报》的记录)中的两次。在这1 4次预测中,只有5次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她的预测成功率是3 6%。就是用抛硬币的方法,你也会预测得更准——并赚更多的钱。
而伊莱恩.葛莎莉只是一长串昙花一现的市场权威之一。
还记得乔.格兰维尔吗?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媒体的宝贝——直到他在1 9 8 2年道指达到800点左右的时候,建议他的追随者们抛掉手中的一切并做空市场。
众所周知,1 9 8 2年是80年代大牛市的起始年。但格兰维尔仍不断敦促人们做空市场……直到道指一路升至1200点。
于是格兰维尔被罗伯特.普莱切特取代了。与格兰维尔不同的是,普莱切特预测到了80年代的牛市。但在1987年股崩之后,普莱切特又宣布牛市结束,预测说道指将在90年代早期跌到400点。这就像是用一把双筒霰弹枪也会脱靶一样。
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繁荣制造了另一批媒体“英雄",但在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开始狂跌后,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销声匿迹了。
如果一个人确实能永远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他或她就会避开世界媒体对这类人物的无休止搜寻。那位叫“无名氏"的圣人说得再正确不过了:“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对未来变化的预测。”
媒体“权威”是靠谈论投资、出售建议或收取资金管理费来赚钱的。但正如约翰.特雷恩在《点石成金》中所说:“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每年100美元的报酬而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更别说在CNBC上免费告诉你了。
这就是巴菲特、索罗斯和其他靠实际投资赚钱的投资大师很少谈论他们的行动,也很少预测市场的原因。通常来讲,就连他们的基金股东也不知道自己的钱被投到了什么地方!
3.致命投资信念三:“内部消息”是赚大钱的途径。
现实: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者。他最喜欢的投资“消息”来源通常是可以免费获得的:那就是公司的年报。
当索罗斯于1992年用1OO亿美元的巨额空头冲击英镑时,他获得了“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
他并不孤单。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英镑濒临崩溃的迹象。就算没有数千,也有数百其他交易者随着英镑的急剧贬值发了财。
但全力投入的只有索罗斯,也只有他将20亿美元之多的利润带回了家。
现在巴菲特和索罗斯都已名扬天下,已经有高高在上的资格了。但当他们开始投资时,他们什么也不是,也别指望受到特别欢迎。而且,巴菲特和索罗斯在出名之前的投资回报都比现在要高。可见,对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来说,现在以任何方式利用内部消息显然不会有太多好处。
就像巴菲特所说:“就算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OO万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内破产。”
4. 致命投资信念四:分散化。
现实:巴菲特的惊人成就是靠集中投资创造的。他只会重点购买他选定的六家大企业的股票。
根据索罗斯所说,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素罗斯的成功要诀与巴菲特的完全一样:用大投资创造远高于其他投资潜在损失的巨额利润。
分散化策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你持有许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一只股票疯涨,你的总资产可能也变化不大。
所有成功投资者都会告诉你:分散化投资是荒唐可笑的。
但你的华尔街顾问们大概不会这样说。
5. 致命投资信念五: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险。
就像企业家一样,成功投资者是很不喜欢风险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让潜在损失最小化。
在几年前的一次管理研讨会上,学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宣读了有关“企业家性格”的论文。他们彼此之间分歧极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家都乐于冒险。
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听众中的一名企业家站起来说,他对他听到的东西感到吃惊。他说作为一名企业家,他会竭尽全力回避风险。他还认识其他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但在哪里都很难找到比他们更厌恶风险的人。
成功企业家厌恶风险,成功投资者也是一样。规避风险是积累财富的基础。与学者们的论调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险,你更有可能以大损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场。
像企业家一样,成功投资者们知道赔钱比赚钱容易。这就是他们更重视避免损失而不是追逐利润的原因。
6. 致命投资信念六:“系统”信念
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已经开发出了一种能确保投资利润的系统——技术分析、原理分析、电脑化交易、江恩三角(Ganntriangles),甚至占星术的神秘结合。
现实:这种信念是“权威”信念的必然产物——只要一名投资者使用某位权威的系统,他赚的钱就会像这位权威(自称能赚到的)一样多。这种普遍的致命投资信念正是推销商品交易系统的人能够赚大钱的原因。
“权威”和“系统”信念的根源是相同的:对确定性的渴望。
当有人就一本描写巴菲特的书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时,他回答说:“人们在寻找一个公式。”就像他所说,人们希望找到正确的公式,把它输入电脑,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看钱往外冒
7. 致命投资信念七:我知道未来将会怎样——而且市场“必然"会证明我是对的。
现实:这种信念是投资狂热的一个常见特征。就在1929年股崩前几个星期,实际上每个人都相信欧文•费希尔的话:“股市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永久性高点……”当黄金价格在20世纪7O年代暴涨时,人们很容易相信恶性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在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eBay)和数百家“网络炸弹企业”的股价天天上涨时,你很难反驳20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颂歌——“利润不是问题”。
这是第一种投资信念的一个更强大的变种,意味着你必须能够预测未来——但它的杀伤力也大得多。
那些相信自己只有预见到未来才能赚钱的投资者在寻找着“正确”的预测方法。那些执迷于第七种致命投资信念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已经知道未来将会怎样。所以当狂热平息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资本——有时候还有他们的房子和衣服。
带着教条思想进入市场是所有七种致命投资信念中最有害的一种。 现在股民的素质比02年前差远了,不过口气大多了。 尹中立 2008-12-26 | 股票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http://js2.pp.sohu.com.cn/ppp/blog/styles_ppp/images/btn_share_s2.gif
到年底,应该对一年的投资与研究作一个总结了,但杂事较多,一直没有静下心来。今日看到所里发了通知,每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大会将于下周一举行,这不禁使我想起去年的年终大会,在那次大会上,我送给全所所有的同仁的新年礼物是“希望2008年不要炒股票”。当时听起这话估计十分刺耳,因为大家仍然沉浸在牛市的丰收与喜悦之中,这样的话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一年的风风雨雨让笔者的礼物总算兑现了,但笔者并不认为自己一年前的预测有多么高明,只要有些股市投资经验并有良好的心态的人在6000点之上都应该感到恐惧,换句话说,对2008年股市正确的判断靠的是良好的心态。同样,遭受损失的人也主要输在心态上。一直守在5000点以上的人主要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新手,刚开始投资股市就赶上了“珠峰”,这种投资者至少占全部投资者的一半以上,这类投资者主要是缺乏经验。从客观的角度看,这类投资者第一次炒股就赔了大钱对以后的投资往往有好处,巨大的损失让他们对市场产生了敬畏之心会使这些人更加小心。第二种人是贪婪的、不肯认错的老投资者,金融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股市投资者都会产生很多心理偏差,其中很多心理偏差就是由于贪婪而导致的。这是人类的共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投资股市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这个弱点。
当然,很多有经验并心态良好的投资在高点成功退出后仍然没有能经受住抄底的诱惑,不少人在3000点因抄底而被套。我在4月份前后,股指跌到4000点上下时,也曾经企图在熊市中找到一只牛股,终于有一天,渝三峡进入了我的视野,为了稳妥起见,我曾经两次到该公司调研。之后满仓杀入该股,成本价是每股50元,但随后不久股价跌到45元时果断斩仓止损。这是多年股市投资的经验,在股市投资时,一定要设立一个止损位,当股价走势与自己的判断不一致并跌破止损位时,一定要出局。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还有些后怕,如果没有卖出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渝三峡的股价现在是7元左右,损失超过80%)。
希望在熊市里找到牛股,实际上是侥幸心理在作怪,这是大多数专业人士常犯的错误,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说“熊市里天才都会变成赔钱的傻瓜”的道理,熊市里最好的策略就是不炒股票!
因此,当股市运行到3000点、2000点,政策干预股市的行动也不断出台,很多投资者企图抄“世纪大底”时,我写了好几篇文章《股市反弹为什么过不了3000点》、《股市2000点是否是调整的终点》、《当前的股市与5·19的区别》。这些文章在我的博客中都能查到。
作为回顾,不妨把上述文章中的有些观点再重复一遍:
“3000点是一个危险点位,因为它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不论从下跌的幅度还是从股价的水平看,该位置似乎都具有感召力,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无须笔者赘述。我只想说的是,从台湾及日本股市经验看,很多股市高手损失最大的不是从最高点下跌到50%的途中,而是在下跌50%后成为“烈士”的,当股市下跌超过50%以后,很多人再次冲到股市里去了,加上融资融券制度的作用,很多人后来是血本无归。时下的中国股市可能不会完全重蹈日本和台湾的覆辙,但前车之鉴是不可忘记的”。
“暴涨暴跌是股市的运行规律,如果不希望股市暴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防止股市暴涨。假如股市在2007年只是上涨到3000点或4000点,没有上涨到5000点以上,我们就不会有目前的被动,这不仅是投资者需要牢记的,也是监管者、决策者需要牢记的。”
“为什么股市总市值与GDP之间有这样的比例关系?笔者认为,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体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比例究竟多少合理,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好像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当胎儿从受精卵开始渐渐发育时,母体的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循环等系统会逐渐变化,以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如果在一个母体内放置一个已经发育几个月的胎儿(不考虑移植技术上的问题),则母体一定会出问题,因为她身体内的所有系统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相对我国股市的实际年龄和现状,目前的股票市值在经历了指数60%的调整后,占GDP总值的比例依然太高。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占今年预计GDP的比例依然高达50%多。而从世界股市经验看,只有当经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股票市值才有可能达到GDP的2/3左右。我国股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流通市值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如何恢复这个平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结合当前国际及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和2年前都有天壤之别,因此,2年前的今天(2006年19月,1800点)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股市上涨,而如今这些理由很多都不存在了,我们应该为可能到来的冬天多做些准备。”
上文所谓的“国内及国际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在之前发表的文章中很少分析,笔者以为,时下的投资界对此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2007年8月发表过一篇《美国楼市影响中国楼市与股市》文章,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表示了强烈的担忧。现在中国经济正在遭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股市也作出了一定的反应,但让笔者十分忧心的是,现在的分析师及基金经理们对未来还是太乐观了,大多数人倾向于明年中国经济就会好转,有的甚至乐观地认为中国会第一个走出这次危机。
从经济危机的规律看,自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生产过剩危机,危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消灭过剩生产能力的过程,因此,遭受打击最严重的环节一定是制造业,会出现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以前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危机,但经济的全球化使全球所有国家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次危机一定会成为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高的国家遭受的打击应该越大。不幸的是,中国在这次危机之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易遭到冲击的一环!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我们不应该以夜郎自大地吹嘘“中国的基本面是好的”。
更让人忧心的是,就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我们自己吹出了两个巨大的泡沫。2005年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股市最大涨幅超过了5倍,于1929年前的美国股市涨幅及1990年日本股市涨幅相当。楼市在几年之内大涨超过200%(主要城市),和20年前的日本没有什么两样。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1990年之后日本泡沫破灭之后经济一直低迷?泡沫破灭导致经济低迷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迄今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可以说明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日本股市在1990年最高点是39000点,如今18年过去了,现在的指数是8000多点,是当年的五分之一!和日本类似的还有台湾的股市及经济。
总之,不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严峻的现实,笔者看不到2009年股市上涨的希望,笔者认真地看了大量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的策略报告,看到他们对未来乐观的判断的背后笔者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乐观的理由。但愿只是我的杞人忧天。 :*19*: :*19*: ............................. 学习中,,,谢谢,,,,, :*10*: 谢谢LZ!祝LZ新年快乐!
转载的帖子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非常有价值。 看看自己的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