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大虾
为什么咱们公司的<月刊>,打开后显示的较慢呢??谢:loveliness:
回复 #820 shanmin 的帖子
你可是够厉害的。回复 #820 shanmin 的帖子
一起进步,一起进步。 原帖由 大斗士 于 2007-7-6 11:36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为什么咱们公司的,打开后显示的较慢呢??
谢:loveliness:
下载后再用acrobat reader 打开。 《中集》月刊第163期 新鲜上架.pdf
http://www.cimc.com/UpFiles/Files/2007-7/UpFiles2007_7_6_10_37_19.pdf 中集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2007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下发《2007年第一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由中集集团申报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对中集的项目给予300万元人民币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该项目通过增加喷涂、焊接和金属材料实验装备,加强中集集团和相关企业的实验和研发能力,提高集装箱行业的关键制造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除中集集团外,深圳市同批获得项目资助的企业还有5家,分别是腾讯公司、康佳集团、中金岭南有色金属、特发信息、通达实业,各获得150万~300万元不等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中集集团参加广东省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
6月28日上午,广东省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开幕式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副省长宋海、佟星等出席了开幕式,周济、李学勇和黄华华还一起启动了展览开幕按钮。
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主持研发的“十五”863计划项目“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广东省粤港攻关项目“面向集装箱通关的RFID应用技术及物流信息化平台”和“集装箱六面破损探测系统”受深圳市政府推荐,应邀参加此次展览。 郎咸平:最新政策指向造成内地股市毁灭性灾难(转载) http://www.vankeweekly.com/blog/Images/Magellan/POW_spidy2_330x225.jpg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今天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今天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所以,作为机构投资者群体代表的银行保险类个股,从昨天的一路上涨,变成今天全天处于领跌状态就不难理解了。尾盘还出现急速下跌迹象。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 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 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又闭门放狗咬人,这不是现代版的叶公好龙是什么?
在股市真正出现大幅调整时,还在忽悠,说股市调整不会改变牛市上升格局。试问牛市存在的基础还在么?无非是继续稳住中小散户,不要走,等我的大儿子安全撤退后,市场跌得面目全非时,一个轮回后,我再忽悠散户进入这个陷井中。
当狼来了的叫喊声多了,你们认为还会有人相信?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这也许就是当局无能,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从91年开市至今,中国经济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1991年从100点起步,相应的指数复合增长到2005年还应该在998点吗?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长此以往,鲁迅先生当年“国将不国”的忧虑会不会应验在中国股市的身上?本人实在有些担忧!!!!
祈祷上苍:但愿“攘外必先安内”的新绥靖政策不会造成内地股市毁灭性灾难!!!!
散户投资者现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个:彻底远离股市!!!
posted on 2007-07-06 10:38 Magellan 阅读(285) 评论(1)编辑 收藏
评论 # re: 郎咸平:最新政策指向造成内地股市毁灭性灾难(转载) 去他妈的,老子亏大了~~~
牛个屁市,这上牛市比熊市还差,哪个熊市这样跌的 郎咸平这个大愤青 一不小心翻出了05年有关中集的报道,现在回顾一下很有意思 原帖由 meng-h 于 2007-7-6 14:3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郎咸平:最新政策指向造成内地股市毁灭性灾难(转载) http://www.vankeweekly.com/blog/Images/Magellan/POW_spidy2_330x225.jpg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 ...
主要是瞧最后一句:
#re: 郎咸平:最新政策指向造成内地股市毁灭性灾难(转载) 去他妈的,老子亏大了~~~
牛个屁市,这上牛市比熊市还差,哪个熊市这样跌的
我也知道幸灾乐祸不是什么好品质,可实在是忍不住,哈哈哈哈。 虽然没有资料,但看了也要顶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评述(2007.07.06)
退税新政余“震”未了,运输热潮消退缓慢
随着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各大航线集中出货的火爆态势得到了略微的缓解。但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货量继续稳步攀升,各大航线运价高位坚挺。7月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061.88点,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1059.63点,分别较上周上涨2.0%、2.2%。
本周,欧洲、地中海航线运输需求的强劲态势不减。尽管货主为避开退税新政的“抢运”热情已基本消退,但由传统夏季运输旺季带来的货量依然旺盛。据业内人士反映,保税区外的集卡仍然排成长龙,区内的集装箱甚至出现难以调运以致延误装船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地中海航线由于相对欧洲航线而言舱位较少,目前大部分船公司只好采取先清理压港货、限接新货源的措施,以缓解此种紧张局面。面对火爆的市场行情,欧洲、地中海航线市场运价坚挺,6月25日上调的运价仍然被不折不扣的执行。7月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欧洲、地中海航线运价指数分别为1487.61点、1539.41点,分别较上周涨1.7%、1.5%。另外,远东班轮公会(FEFC)日前发出调整附加费公告,8月份欧洲、地中海航线的燃油附加费(BAF)将由307美元/TEU上调至312美元TEU,币值附加费(CAF)则由10.6%调整至10.3%。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今年船公司在北美航线上新投入的运力较去年减少,加上不少船公司为应对欧洲航线供不应求的紧张态势而抽调走北美航线的部分运力至欧洲航线,今年以来北美航线供过于求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市场行情较去年好。本周北美航线货量持续火爆,舱位基本提前一周就已订光,市场运价保持稳定。7月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美西、美东航线指数分别为1090.49点、1280.50点,与上周基本持平。
日本航线,7月1日的出口退税新政为其带来了传统运输淡季中难得的火爆态势,市场运价水涨船高。7月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日本航线运价指数为655.33点,较上周上涨12.3%。但随着市场即将重归平静,日本航线的后续走势颇为难料。
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部 本周,欧洲、地中海航线运输需求的强劲态势不减。尽管货主为避开退税新政的“抢运”热情已基本消退,但由传统夏季运输旺季带来的货量依然旺盛。据业内人士反映,保税区外的集卡仍然排成长龙,区内的集装箱甚至出现难以调运以致延误装船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地中海航线由于相对欧洲航线而言舱位较少,目前大部分船公司只好采取先清理压港货、限接新货源的措施,以缓解此种紧张局面。 失手重要标的 中集天价收购留遗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23:51 财经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高韬
此次合作,是在博格剥出了一项中集非常渴望的资产的前提下达成,可能使中集在罐式集装箱业务上的扩张之路遭遇挫折
中国人也许不需要第三次坐上荷兰博格的谈判桌。
2007年6月28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 000039,SZ)发布公告称,公司完成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以下称“荷兰博格”)相关工作,涉及金额1.08亿欧元(合人民币10.6亿)。
一年以前,交易的双方曾经达成一份收购协议,但因欧盟阻拦未果。此番再度牵手,却是在博格剥出了一项中集非常渴望的资产—— 三家罐式集装箱企业——的前提下达成。
此次收购留下遗憾,可能使中集在罐式集装箱业务上的扩张之路遭遇挫折。
剥离标准罐箱
博格是一家由17家工厂、公司组成的联合体。
博格CEO Mr. Cees van der Burg(以下简称 Mr. Cees )在《博格中集合并的新闻稿》上介绍道,博格创立于1937年,是一家设立于荷兰的私人公司,其股份由两位自然人Mr. Cees 和 Mr. Peter van der Burg( Mr. Peter ) 兄弟全部持有, 公司在道路运输、罐式车辆以及专用静态储罐和罐式码头设备业务领域拥有诸多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占有领先的市场地位。
博格的主营业务,和制造干货箱、半挂车的中集显然不同。通过博格,中集可间接获得欧洲市场、先进技术,还有熟练的工人。而博格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
中集公告称,公司将成立新公司,收购剥除标准罐箱后的所有业务,收购涉及金额1.08亿欧元,中集获得博格全部权益的80%。
而中集集团曾于2006年2月宣布与博格达成并购协议,公司与博格的原股东——Mr. Peter 合资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将拥有博格100%的权益,中集集团和博格兄弟将分别持有新公司75%和25%的权益,这次收购涉及金额1.1亿欧元。
两次交易比较,中集少付了200万欧元,股权比例还增加了5%,看起来十分划算。但事实上,超过十亿人民币,深圳人拿到的并非是一个完整的博格。更为重要的是,剥除的标准罐箱,恰恰是博格的重要资产,而这原本也是中集想要的部分。
标准罐箱又叫罐式集装箱,主要用于运输储藏液态的化学品、油气等。中集此前大力进军罐式集装箱,罐式储运设备被中集集团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财经时报》上周一开始联系中集集团( 26.00,1.00,4.00%),但到截稿为止,没有得到答复。致信博格CEO Mr. Cees ,也没有得到答复。
《财经时报》得到一份报告显示,博格在标准罐箱上的市场份额巨大,最高时候达到当年市场份额的50%以上。而按照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于玉群此前的说法,中集集团在2006年占有全球标准罐箱50%以上市场份额。如能成功收购荷兰博格,中集将轻而易举成为全球最大罐式设备制造企业,而且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欧洲人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中集标准罐箱现在发展得很快,2005年不到30%份额,现在已经超过50%了,合并后将占全球80%以上份额。”欧洲一位制造业分析师说。
重要资产
《财经时报》通过查询资料获知,被剥离的资产,在博格公司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博格总部网站上,《财经时报》查到,博格业务分成静态储罐、道路运输、标准罐箱(Tank-container)三大板块,其中没被中集拿下的标准罐箱业务包括一家销售公司和两家工厂,它们是位于荷兰的营销管理机构Burg Intermodal B.V. ,位于德国的工厂 WEW Gmbh,以及位于南非 的Welfit Oddy Industries (Pty) Ltd.打开德国WEW Gmbh网站,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向右倾斜的玻璃水杯,里面的水激烈震荡,向右晃出。“怎样安全地运输你的液体?”WEW Gmbh问道。德国人有足够的权威这样发问,他们的工厂聚集了全球一流的技术人员。 那里的100多名技术人员,差不多是博格最优秀的技术员工,价值不可小视。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该公司在介绍罐式集装箱业务时,单独有一行:“面向中国的罐箱,新业务!”为了强调,打上了两个感叹号,并字体加黑,十分醒目。
Welfit Oddy是世界闻名的ISO不锈钢集装箱和罐式集装箱的设计者和生产者。 南非人最为自豪的是600多名熟练工人,其中100多名为高级技术人员 .这两家工厂是博格的重要资产,因为工厂所在市场是博格的主要市场。报告表明,博格的最大市场是德国,第二大市场是南非 .这块资产对于博格的重要性,从在职人数上也可见一斑。WEW Gmbh介绍博格时,称博格在7个国家拥有工厂,雇员超过2000人。而根据欧洲某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博格共雇员2500人,其中位于总部的销售、管理人员达550人,其他工作人员1950人。
南非工厂有工人600余名,占全部一线员工三分之一以上。《财经时报》记者查询了博格所有的工厂、公司网站,发现除南非工厂外,雇员一般都在100多人左右。
《财经时报》记者收集并对比了17家工厂、公司的厂区实景图,发现南非工厂明显规模较大,该工厂拥有12个大型车间和8个中型车间,7个大型仓库,并放置了300多个罐式集装箱,周边还有空旷的地皮可用于扩张。 流动性泛滥成为最大隐患 当高通胀成为常态
www.eastmoney.com 2007-07-07 13:48 证券市场周刊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本文摘要】 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中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强劲的美国消费增长以及中国投资的激增与低成本带来的低通胀。上述分析也表明当前的全球通胀问题并非单一的国家可以改善,而需要全球各国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修正。万一不能及时解决通胀问题,世界经济从顶峰开始走向衰退似乎不可避免
全球通胀压力的逐步上涨无疑成为投资者最担忧的利空。
可过去并不这样——近10年来,多数国家的投资者逐步适应了高经济增长下,低通胀与低利率并存的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也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不断膨胀的温床。
眼下黄金时代正在远去,全球通胀水平不断升高,利率也在相对增加。加息是把双刃剑,它也制约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例如美国的经济已经明显降温。由于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能力的减弱,导致在经济回落之时,通胀水平依旧徘徊在高位。另一方面,各国央行的加息举动无疑将严重打击弥漫着乐观情绪的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
那么,为什么加息不能抑制通胀?简单说,如果按照正常的供给平衡,消费扩张引发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通胀水平的上升。可亚洲及东欧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低成本,使得消费的成本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通胀上扬的可能性,并长期形成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局面。近几年伴随亚洲与东欧经济的高速增长,早期低成本的优势明显受到抑制,令全球的通胀压力快速蹿升。
由于早期的经济并没有经历通胀上涨的压力,导致全球抵御通胀的能力大大减弱,因此在不断上调的利率面前经济难免成为高通胀最直接的牺牲品。前期全球长期所囤积的通胀隐患正在逐步显现,货币政策短期内必然无法消除这种压力。
劳动力成本有增无减
全球通胀没法降温由几种因素促成。首先分析廉价劳动力。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时代早已过去,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中国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只可能继续上升。目前的数据也显示,其他新兴发展国家的整体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增长正在逐步递增,这也是整体劳动力成本增加的一个缩影。未来亚洲及东欧低廉劳动力优势的消失,最终会把原材料的输入性通胀转化为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将通胀通过商品出口输出至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美、日、欧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饱和的局面。2007年以来,美国失业率长期保持低位,劳动力已几近饱和;日本失业率也在达到近10年的低点。
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劳动力成本的继续上涨成为必然趋势,这也不可避免地刺激到目前日益危险通胀水平。
流动性泛滥成为最大隐患
近观全球经济,从房屋市场的繁荣到股票市场的屡创新高,市场上资金越来越充裕,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全世界来回流动。
前期美国与日本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世界面临这么多流动性,贸易赤字又使美国不得不把美元送到海外用来埋单,这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表面上看,它造就了经济异常繁荣的景象。
由于以往长期低利率环境中逐步累积的游资规模过于庞大,以至前期各国的紧缩政策不足以削减如此大的游资规模。因此短期来看,流动性泛滥必将逐步成为与全球经济增长并存的“病态”现象,比如通胀水平上升。
例如美国及欧洲等以消费为主的发达国家,全球流动性过剩必将引起通胀上扬。侥幸的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依然是投资为主,故流动性过剩虽将难以避免的带来部分经济问题,但不会对中国通胀带来太多贡献。
油价锁定通胀压力
能源价格的上升必然将提高生产成本(PPI),并逐步渗透至消费成本(CPI)中,进而推高通胀水平,这也是为何各国央行异常关注能源价格的原因。而其中,石油作为工业“血液”,其价格的变动对通胀水平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
从剩余产能较低、石油产业链下游的炼油能力等角度推断未来全球石油依旧供应紧张,油价已难以再次恢复到曾经低价时代。美国政府也正在考虑是否应当加大对战略石油储备的使用规模来保证油价不再上涨。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油价已经逐步定格在65美元/桶左右,再跌的空间并不大。如果未来出现恐怖袭击、地缘政治冲突或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事件,国际石油价格很可能将再度冲高。这样看来,罗杰斯反复声称的“百元油价”也并非不可能出现。
油价稳定在相对高位,已然提高了整体石油消费国的通胀水平,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促使各国央行不得不加大抑制通货膨胀的力度。
未来利率上调空间缩窄
此前本栏曾分析,未来日本利率再度出现连续上调的几率甚小;美国利率上调的空间也极小,除非美国经济反弹力度超出人们预期;在房屋数据走软及通胀回落的前提下,即使未来通胀水平依旧徘徊高位,英国加息空间也被明显缩小;虽然目前欧洲央行加息的空间最大,但是否有必要持续加息依旧需要更棘手的数据支撑;中国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等内部调控手段已并非冷却经济的最佳手段,而且世界其他各国利率水平难以继续上调的境况也缩小了中国政府继续加息的空间。
利率上调空间的缩窄意味着未来各国用来抑制通胀压力的“武器”被无奈的限制。未来全球的通货膨胀水平上升或将无法避免。
虽然,不同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但通胀问题是无法自动消失,而会随着经济发展持续潜伏,这点不难从美国近期的经济与通胀走向得到印证。此现象也表明如果欧洲或中国无法及时将通胀水平控制在警戒范围内,则很可能重蹈美国覆辙。
高通胀成为常态
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中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强劲的美国消费增长以及中国投资的激增与低成本带来的低通胀。上述分析也表明当前的全球通胀问题并非单一的国家可以改善,而需要全球各国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修正。万一不能及时解决通胀问题,世界经济从顶峰开始走向衰退似乎不可避免。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在全球通胀不断上升时期,金融市场往往成为高通胀下的牺牲品。为了避免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通胀的螺旋式上升,各国央行为抑制通胀或许会出台更猛烈的货币政策,但这不仅直接切断了金融市场的资金流通性,同时也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猛烈冲击进而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亏损,这些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保本王”看中国资本市场:最近几个月小心点
www.eastmoney.com 2007-07-07 08:30 中国经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我们很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过最近几个月需要小心一点儿。”7月4日,全球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KBCAM)总裁杜识途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全球市场短期风险大
《中国经营报》:目前中国A股市场正处于调整下跌状态,KBCAM为什么选择这个时点进入中国?
杜识途:金元比联基金公司是去年成立的,但是我们从前年就开始准备了。另外,在过去一年多里中国是单边牛市,投资者获得了相当多的收益。而现在投资者考虑最多的是怎样守住过去的收益,争取向上空间的同时,守住向下的底线。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即使经济高速增长,未来十年股市看好,但近两三年内股市向下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保本基金这类产品能满足投资者既保本又获利的需要。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家管理着总资产超过1500亿欧元,保本基金超过800多只的资产管理公司,你们怎样做到在保本的基础上博取最大的收益?
杜识途:保本基金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一类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CPI)。在中国目前只能做CCPI,我们这种称为“优化CCPI”的投资策略有两点创新:一是无风险类的资产可以移动到风险类资产中去,也就是说可以提高风险资产的比例;二是紧跟股市,对市场反应较快。
《中国经营报》:这样看来,你们推出的保本基金会比其他保本基金更激进、对市场更敏感些,那么支撑这样做的技术有哪些?你们怎么判断全球资本市场?
杜识途:不能说激进,应该说更有活力,跟踪市场也更快。关键的技术条件是我们每天都会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策略。
至于全球资本市场,美国和欧洲的市场总体上来讲,发展比较好。现在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加息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员工工资的增长带来了压力。我们把市场的发展比作一架飞机,飞机有两个引擎。市场的两个引擎是公司的盈利和利率水平。现在这两个引擎都可以,但是存在加息的可能,这就会出现一些颠簸的现象。另外,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兼并的浪潮又开始了,尤其在金融行业。而这些兼并收购又会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谈到亚洲市场,未来十年毫无疑问是非常乐观的,近期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压力,会带来一些中短期的波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两到三年市场变动可能会大一些。
资本市场没有见顶
《中国经营报》:业界曾有人研究发现:每一轮并购潮启动的时候也预示着资本市场即将见顶,因为并购成为企业赢利的主要投资渠道。
杜识途:我并不这么认为。全球收购并不是市场见顶的表现,只有个人投资者大量涌入股市往往是见顶的开始。但现在是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兼并收购,说明投资潜力还很大,所以说市场并未见顶。我在比利时,甚至欧洲并没有看到个人投资者大量涌向股票市场。相反现在是机构在进行并购,机构愿意投资正因为它还有获利空间。
《中国经营报》:最近有报道称罗杰斯把其他新兴市场的股票抛了,只持有中国内地的股票了。你怎么评价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成长性?
杜识途:我觉得罗杰斯那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稀缺性问题,但这只是技术环节,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地有控制地发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做支撑。
如果要做对比的话,我不看好印度。虽然印度有大的市场前景,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坚实,这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人民币升值提速状态 监管层低调处理有序应对
www.eastmoney.com 2007-07-07 08:37 陈哲源 华夏时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人民币接连创下"涨幅"新纪录。7月3日,人民币中间价突破7.60关口,以7.5951元对1美元创汇改以来第46次新高,单日升值幅度达到124个基点。
实际上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8.53%,今年上半年以来累计升值2.54%。按照这一升值速度,今年全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幅有望突破5%。市场分析师认为,今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幅将达到此前预计的"3%-5%"的升幅区间上限。
可见,人民币升值在提速,而新华社3日官方的报道里未见央行和外管局的声音,足见监管层低调应对。其实,早在去年7月汇改一周年之际,一些中央媒体打算发表人民币汇改成就的系列报道,被央行和外管局婉言谢绝了。那么,监管层为什么低调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何方?
外来压力没有丝毫缓和
从国际角度来看,美国6月与中国贸易逆差升幅12.3%,达到194亿美元,为今年1月以来最高纪录。预计今年美对华贸易赤字可能达到2600亿美元。这导致了美国政府无休止地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既想与中国保持长期战略对话的气氛,又经常利用国会对中国间接施压。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已扬言,将继续推动制裁中国的议案。他们指责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因此要求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否则将对中国货物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
6月13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半年度《全球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不过,这份报告还是遭到了舒默等4位美国参议员的反对,他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快速升值。之后,他们起草一份草案要求美国政府通过WTO起诉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补贴本国出口产品的行为。
这仅仅是近期美国方面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一部分压力,这使得人民币本周出现了强劲上涨,人民币接连创下"涨幅"新纪录。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加息的预期。今年下半年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突破7.60关口,以7.5951元对1美元创汇改以来第46次新高,单日升值幅度达到124个基点。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分析,主要来自新的扩大浮动空间政策以及贸易顺差增长带来的内外经济关系压力的多重影响。
加息预期助长人民币升值
最近不断加强的升息预期助长了人民币升值的进度。
高盛一份报告称,如果政府推迟收紧货币政策,将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由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高盛建议央行立即采取行动,遏制需求过度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中国政府有维持偏向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倾向,下半年将出台更多紧缩政策。他预测今年下半年,央行有可能会加息两次,每次幅度为27个基点。
同时,他指出,政府将会更加严格地执行控制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宏观政策。银河证券左小蕾对此表示,1-5月投资增幅还是比较平稳的,但这不表示没有问题,政府的基调仍然认为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还是会倾向于采取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对于高盛的建议也有一些不同声音。花旗有关人士表示,在最新的经济数据公布前,中国没有必要在第三季度前加息。但现在他已改变看法,认为本月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增加。但雷曼兄弟仍主张中国没有必要在第三季度前加息。
梁红同时提醒,央行推迟加息将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由于目前本币的利率水平仍然较低,实际利率接近为负,而美元利率高位运行,这使得人民币利率调整空间很大,这也加重了市场对于人民币未来升值的预期。
一次性升值或坚持"三性"原则
在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上,专家们都在开出不同的"药方",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主张,人民币应该一次性升值。他表示,国内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宋国青)也同他持有一样的看法。而人民币一次性升值违反了央行的三性原则。三性原则是指政府的"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不过钟伟则不以为然,他称三性原则本身就不科学。
市场分析人士称,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资产价格提升,如果不考虑其它任何因素,那么币值提升一倍,资产价格也会上涨一倍。
从国际市场的表现来看,在本币升值期间,本国证券市场的涨幅,往往是同期本币升值幅度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这样,人民币升值将成为推动A股持续走牛的重要引擎。同时,以人民币资产计价的金融、保险、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可望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
QDII额度增加
缓和升值压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东荣近日表示,随着获得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的机构增多和境外理财业务拓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及时增加QDII投资额度。李东荣称,国家外汇管理局与中银监、中证监、中保监等部门,近来不断探索和推进QDII工作,相关业务建设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取得可观进展。
分析师指出,外管局的表态将有助于中国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有利于为国内股市近期的暴涨降温和推动香港股市的发展。
外管局总计已批准205亿美元的QDII投资额度,其中19家银行的额度为148亿美元,4家保险公司额度为52亿美元,一家基金公司为5亿美元。 陆兵会见深圳中集集团总裁及深航董事长
www.GX.xinhuanet.com 2007年07月07日 11:12:38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深圳讯 (记者/刘宇)7月3日至4日,自治区主席陆兵结束对香港访问返回途中,在深圳分别会见了深圳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和深圳航空公司董事长赵祥,并与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7月3日下午,陆兵一到深圳就考察了中集集团总部,听取了中集集团发展情况、发展战略及其对广西投资计划的介绍。陆兵对中集集团的广西投资计划表示赞赏,希望中集集团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务实加强与我区相关领域、相关项目的合作,重点加强在临海港口工业基地、物流服务园区、专用车辆基地、房地产开发、机械装备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政府将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方面服务。麦伯良表示,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很好,面临着新兴机遇,在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集集团希望能在广西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扩大投资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7月4日上午,陆兵在会见深圳航空公司董事长赵祥时说,为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以及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需要,我区正加快建设“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除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海现代化大型组合港之外,我区把发展现代航空业摆上重要位置,与国家民航总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努力把南宁机场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把桂林机场建设成为中国旅游枢纽机场,把北海机场提升为国际机场。当务之急是开通南宁通往东盟国家首都的航线航班,希望深航集团进一步加强与我区航空业的合作,在开通与东盟国家直航航班、在支线航空等领域深入探讨合作方式,共同推动航空业发展。赵祥表示,深圳航空公司对广西的发展充满信心,将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广西航空业务的发展。
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王跃飞,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国资委的负责同志等出席了上述活动。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