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andar

[大盘交流] 边走边看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10-17 11:32
接着谈市场,

Z,至2389.68,大盘似乎已经完成自2010.53以来的第一波推动浪上攻,用时79天,涨幅380点 ...

维持10天前观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弗里·萨克斯:新宏观经济战略
(A New Macroeconomic Strategy)


杰弗里·萨克斯       
2014年10月28日




我是宏观经济学家,但我不同意美国最主要的两个宏观经济学阵营:专注于提振总需求的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和专注于减税的供给学派(supply-siders)。近几年来,这两个学派试图克服高收入经济体表现持续疲软的问题,但以失败告终。基于可持续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新战略是时候粉墨登场了。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挑战是配置社会资源,加以最佳利用。选择工作的工人应该找到岗位;工厂应该有效部署其资本;用作储蓄而非消费的收入应该投资以改善未来福祉。

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就栽在第三个挑战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美国、欧洲大部和日本——投资不足,或没有明智地以未来最佳用途为目标投资。投资有两种——国内和国际——对世界而言,这两种投资都有所不足。

国内投资形式繁多,包括机械和建筑的商业投资、家庭住房投资以及政府对人力(教育、技能)、知识(研究和开发)和基础设施(交通、电力、水和气候恢复力)的投资。

新凯恩斯主义方法试图提振国内投资,不管属于哪一类的投资。事实上,根据这一观点,支出就是支出。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通过极低的利率刺激更多住房投资,通过消费贷款证券化刺激更多的购车行为,试图通过短期刺激计划带来更多的“万事俱备”基础设施工程。当投资支出停滞不前时,他们建议将“过剩”转化为又一场消费盛宴。

相反,供给学派希望通过更多减税和进一步去监管化促进私人(绝不是公共!)投资。他们在美国做过几次尝试,最近的例子是小布什政府。不幸的是,去监管化的结果是短命的房地产泡沫,而不是生产性私人投资的持续繁荣。

尽管政策在供给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狂热之间摇摆,但一个持久的现实是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收入国家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根据IMF的数据,这些国家的总投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从1990年的24.9%下降到2013年的20%。

在美国,投资支出从1990年占GDP的23.6%下降到2013年的19.3%,若以净值(剔除资本折旧的总投资)衡量,则降幅更加巨大。在欧盟,投资占GDP比率从1990年的24%下降到2013年的18.1%。

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投资支出持续下降趋势的真正解决办法上。我们的社会急切地需要更多投资,特别是改变重污染、能源密集和高碳生产方式,转向基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能源资源的可持续经济的投资。这类投资需要公共和私人部门相互补充。

美欧公共部门陷入“投资停顿”

必要的投资包括大规模部署风能和太阳能、更大规模采取公共(公交车和火车)和私人(小轿车)电力交通、远距离传输可再生能源(如从北海和北非到欧洲大陆以及从加州莫哈韦沙漠(Mojave Desert)到美国人口中心)的电网等。

但是,就在我们的社会应该进行这些投资时,美国和欧洲的公共部门却陷入了名符其实的“投资停顿”。政府打着预算平衡的名号削减公共投资,而在公共监管的电网、责任规则、定价模式和国家能源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巨大争议时,私人投资者也无法在替代能源领域进行稳健、安全的投资。

在美国,公共投资支出被大幅削减。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没有政治权力、融资战略和长期规划推进下一代智能清洁技术投资。

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误解了投资困局。新凯恩斯主义者将公共和私人投资视为仅仅是总需求的一种。他们忽视与能源系统和基础设施(如旨在推进新技术的定向研发,它们是打开环境可持续的明智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支出局面的必要条件)有关的公用政策决定。因此,他们总是弄出各种噱头(零利率和刺激计划),而不敦促制定实施稳健投资复苏所需要的具体的国家政策。

至于供给学派,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私人投资需要公共投资和明晰的政策和监管框架加以补充。他们鼓吹削减政府支出,天真地认为私人部门能变戏法般地填补空白。但是,他们的削减公共投资的做法拖累了私人投资。


比如,如果政府不拿出长期气候和能源政策或刺激建设长距离输电线,从而将低碳能源资源引向人口中心的计划,私人发电商就不会投资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混乱的政策细节令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困扰不堪。

另一个选择是用国内储蓄提振外国投资。比如,美国可以贷款给低收入非洲经济体从美国公司手中购买新电站。这套计划能让美国私人储蓄派上重要用场,参与全球减贫斗争,同时还能增强美国的工业基础。

但是,在这方面,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也都没有致力于改善发展金融机构。宏观经济学家不应该建议日本和中国提高消费率,更聪明的做法是鼓励这些经济体利用其高储蓄为投资项目融资——不仅包括国内投资,也包括海外投资。

这些考虑对于任何关心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这一代最紧迫的挑战是将全球肮脏的碳基能源系统和基础设施,改造成清洁、智能、高效的21世纪系统。投资于可持续经济将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福祉,有利于利用我们的“过度”储蓄为正确的目标服务。

但这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需要长期公共投资战略、环境规划、技术路线图、新型可持续技术的公私合作以及更大的全球合作。这些工具将创造我们的健康和繁荣所依赖的新宏观经济学。

作者Jeffrey D. Sachs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教授、卫生政策和管理教授、地球研究所主任。他也是联合国秘书长千年发展目标特别顾问。

英文原题:The Macroeconomics

of Sustainability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远见的宏观经济分析,正中要义靶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0-30 21:06 编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10-27 09:42
维持10天前观点

当然,还要考虑另一可能:2391为正统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Press Release
Release Date: October 29, 2014
    For immediate release       Information received since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met in September suggests that economic activity is expanding at a moderate pace.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mproved somewhat further, with solid job gains and a lower unemployment rate. On balance, a range of labor market indicators suggests that underutiliz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is gradually diminishing. Household spending is rising moderately and business fixed investment is advancing, while the recovery in the housing sector remains slow. Inflation has continued to run below the Committee's longer-run objective. Market-based measures of inflation compensation have declined somewhat; survey-based measures of 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have remained stable.        
       Consistent with its statutory mandate, the Committee seeks to foster maximum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 The Committee expects that, with appropriate policy accommodation, economic activity will expand at a moderate pace, with labor market indicators and inflation moving toward levels the Committee judges consistent with its dual mandate. The Committee sees the risks to the outlook for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as nearly balanced. Although inflation in the near term will likely be held down by lower energy pric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mmittee judges that the likelihood of inflation running persistently below 2 percent has diminished somewhat since early this year.   
           The Committee judges that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outlook for the labor market since the inception of its current asset purchase program. Moreover, the Committee continues to see sufficient underlying strength in the broader economy to support ongoing progress toward maximum employment in a context of price stability. Accordingly,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conclude its asset purchase program this month. The Committee is maintaining its existing policy of reinvesting principal payments from its holdings of agency debt and 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in 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of rolling over maturing Treasury securities at auction. This policy, by keeping the Committee's holdings of longer-term securities at sizable levels, should help maintain accommodative financial conditions.   
           To support continued progress toward maximum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 the Committee today reaffirmed its view that the current 0 to 1/4 percent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remains appropriate. In determining how long to maintain this target range, the Committee will assess progress--both realized and expected--toward its objectives of maximum employment and 2 percent inflation. This assessment will take into account a wide range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measures of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dicators of inflation pressures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reading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s. The Committee anticipates, based on its current assessment, that it likely will be appropriate to maintain the 0 to 1/4 percent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for a considerable time following the end of its asset purchase program this month, especially if projected inflation continues to run below the Committee's 2 percent longer-run goal, and provided that 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remain well anchored. However, if incoming information indicates faster progress toward the Committee's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objectives than the Committee now expects, then increases in the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re likely to occur sooner than currently anticipated. Conversely, if progress proves slower than expected, then increases in the target range are likely to occur later than currently anticipated.   
           When the Committee decides to begin to remove policy accommodation, it will take a balanced approach consistent with its longer-run goals of maximum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of 2 percent. The Committee currently anticipates that, even after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re near mandate-consistent levels, economic conditions may, for some time, warrant keeping the target federal funds rate below levels the Committee views as normal in the longer run.   
           Voting for the FOMC monetary policy action were: Janet L. Yellen, Chair; William C. Dudley, Vice Chairman; Lael Brainard;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W. Fisher; Loretta J. Mester; Charles I. Plosser; Jerome H. Powell; and Daniel K. Tarullo. Voting against the action was Narayana Kocherlakota, who believed that, in light of continued sluggishness in the inflation outlook and the recent slide in market-based measures of 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he Committee should commit to keeping the current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t least until the one-to-two-year ahead inflation outlook has returned to 2 percent and should continue the asset purchase program at its current level.   
           Statement Regarding Purchase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and 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2014 Monetary Policy Release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患得患失,萝莉啰嗦,诚如女人也

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昨晚声明读后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10-30 13:48
当然,还要考虑另一可能:2391为正统顶

各位见笑了,认真数浪,2391作为正统顶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这样,倒简化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脆弱时代
(The Age of Vulnerability)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14年10月18日
                                       
                                                                               
  •                                                 |

                                       
                                                                                                                                                                                                                                                                                                                                                                                                                                                                                                               
  •                                                                                
                                                       
                                                                                                                                                                                                                                          两项新研究再次证明,不平等问题的程度正在困扰美国。首先是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年度收入和贫困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美国经济被认为已从大衰退中复苏,但普通美国人的收入仍然处于停滞状态。经通胀调整的中位家庭收入仍低于25年前。
人们通常认为,美国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其军事实力,而在于其令全世界艳羡的经济制度。但其他国家为何要模仿这个大量人口,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人口,收入停滞不前、眼睁睁看着顶层收入狂飙突进的经济模式呢?
第二项研究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印证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每年都要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该排名考察包括健康和教育在内的各项除收入以外的福利。
美国在HDI排行榜上位列第五,次于挪威、澳大利亚、瑞士和荷兰。但经不平等性调整后,美国的得分将下降23位,是发达国家中因该调整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事实上,美国将跌至希腊和斯洛伐克等国家之下,而这些国家从未被视为榜样或可以与美国一决高下的竞争对手。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报告强调另一个社会表现维度:脆弱性(vulnerability)。报告指出,尽管许多国家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仍有许多人情况危急。很小的事件,比如家人患病,就可能让他们重回贫困。向下流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而向上流动性饱受制约。
在美国,向上流动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传说;而向下流动性和脆弱性倒是比比皆是。这部分是拜美国医疗制度所赐,尽管奥巴马总统实施了改革,但这套制度仍让美国穷人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位于底层的人群距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疾病、离异和失业往往就足以让他们万劫不复。
2010年患者保护和平价医疗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即“奥巴马医改”)本是为了消除这些威胁,而强有力的信号表明该法案正在显著降低无保险美国人的数量。但是,部分拜最高法院一项裁决以及共和党执政者和立法者的顽固所赐,24个州拒绝扩大面向穷人的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尽管联邦政府几乎全额负担了其中的成本,仍有4100万美国人没有医保。当经济不平等演变为政治不平等时,政府却没有关注底层人民的需要,美国大部分地区就是如此。
GDP和HDI都没有反应脆弱性随着时间的演变,或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但在美国和其他地区,安全感(security)显著下降。有工作的担心是否能保住饭碗;没工作的担心是否能找到饭碗。
最近的经济衰退影响了许多人的财富。在美国,虽然股市早已复苏,但2007至2013年间中位财富仍缩水超过40%。这意味着许多老年人和临近退休者需要担心今后的生活。数百万美国人失去了住房;另有数百万就要失去住房而倍感不安。
不安全感其实长期困扰着美国人,只不过现在加重了。在美国内陆城市,数百万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美国人面临不作为、不公正的警察和司法制度所带来的不安;遇到心情不好的警察很有可能导致无妄的牢狱之灾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传统上,欧洲更加理解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脆弱性问题的重要性。欧洲人明白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可以改善总体经济表现,因为个体将更愿意承担能带来更高经济增长的风险。
但如今,在欧洲许多地区,高失业(平均12%,最严重的国家25%)加上紧缩造成的社会保障缩水,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脆弱性增加。这意味着社会福利的下降可能远比常规GDP指标所显示的严重,尽管GDP数字已经十分难看,表现最差的国家真实(经通胀调整的)人均收入还不如危机前,这是一个失去的五年。
国际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测量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我是该委员会主席)的报告强调,GDP不是衡量经济表现好坏的好指标。美国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报告提醒我们这一洞见的重要性。GDP崇拜让我们牺牲了太多东西。
从根本上说,不管GDP增长有多快,不能给大部分公民带来福祉、让越来越多的人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感的经济制度,都是一个失败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增加不安全感、导致大部分人口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政策(比如紧缩)是有缺陷的政策。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最近和Bruce Greenwald合著有《创造学习社会:关于增长、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观点》(Creating a Learning Society: A New Approach to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英文原题:The Age of Vulnerability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的债务冲突
(Europe's Brush with Debt)
                                       
                                                                                                                                                                                                                                                                                                                                                                                                                                       
                                                2014年10月29日
                                       
                                                                               
  •                                                 |

                                       
                                                                                                                                                                                                                                                                                                                                                                                                                                                                                                               
  •                                                                                
                                                       
                                                                                                                                                                                                                                          法国总理瓦尔斯和他的意大利同侪伦齐宣布——或者说,至少是暗示——她们不会遵守2012年全部欧元区成员国一致同意的财政契约;相反,他们还想借点新债。他们的立场凸显出欧洲货币联盟结构的缺陷——欧洲领导人必须在为时已晚之前认识并纠正这一漏洞。
这个财政契约,正式名称是《欧洲货币联盟稳定、合作和治理条约》(Treaty on St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是作为德国批准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简称ESM,实质上是集体援助计划)的交换物签订的。该契约设置了严格的国家结构性预算赤字上限,并规定对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以上部分的公共债务,每年必须削减当前比率和目标比率差额的十二分之一。
但法国的债务/GDP之比将在今年年底上升到96%,2012年为91%。而意大利将达到135%,2012年为127%。瓦尔斯和伦齐对财政契约的事实违反表明,在未来几年中,这一比率还会继续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元区领导人必须扪心自问一个严肃的问题,即目前欧洲货币联盟债务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他们应该从考虑两种可能的在货币联盟中确保稳定和债务可持续性的模式开始:共同化模式和责任模式。
到目前为止,欧洲一直采取的是共同化模式,在该模式中,个体国家的债务由共同中央银行或财政援助体系兜底,确保投资者的安全,并基本抹平国家间的利差(不论它们的负债水平)。为了防止人为降低利率、鼓励国家过度借贷,实行了政治债务刹车。
在欧元区,共同化通过慷慨的ESM援助和约一万亿欧元的TARGET2信用(危机冲击国的货币供应)实现。此外,欧洲央行承诺通过其“直接货币交易”(OMT)机制免费保护这些国家不违约,即承诺在二级市场买入它们的主权债务,这和欧元债券的效果差不多。2012年所设想的债务上限收紧就基于该模式。
替代方案——责任模式,要求各国为其自身债务负责,由其债权人承担违约成本。面临这一风险的债权人将从一开始就要求更高的利率或者拒绝提供追加信用,以此作为约束债务人的纪律手段。
责任模式的最佳范例是美国。当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或明尼苏达等州陷入财政困境时,没人会指望其他州或联邦政府会援助它们,更不用说美联储担保或购买它们的债券了。
事实上,与欧洲央行不同,美联储不购买任何来自个体州的债券;投资者必须承担任何一州无力偿债的成本。1975年,纽约州不得不将未来税收收入抵押给债权人以维持偿债能力。
当然,美国也不是永远如此严格。建国后不久美国曾尝试过债务共同化,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1791年将这一机制描述为新美利坚联邦的“混凝土”。
但是,事实是曾在1813年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再次使用的共同化模式,助长了信用泡沫,该泡沫在1837年破裂,导致美国29个州和领地中的九个陷入破产。未解决的债务问题恶化了导致1861年南北战争的奴隶冲突。
从这个角度讲,正如历史学家詹姆斯(Harold James)所指出的,共同化是新美国联邦的炸药而不是混凝土。直到南北战争后,美国才决定依照责任模式操作联邦,此后,该方针巩固了稳定,也限制了个体州的债务水平。
对欧洲领导人来说,法国和意大利从财政契约中退出应该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共同化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欧元区。欧洲央行应该效仿美联储,放弃其OMT计划,根据德国宪法法院的裁决,OMT无论如何都不符合欧盟条约法。
此外,欧洲央行应该重新引入TARGET2债务必须用黄金偿付的要求,美国在1975年前结算联邦储备体系各区之间余额时即如此操作。也许财政契约本身也应该重新考虑。
这些措施将受到投资者关注,他们无法再指望危机时有印钞机拯救他们,因此将迫使他们要求更高的利率,或在一开始就不提供信用。这将给欧元区负债国带来更大的纪律约束,让欧洲免于债务雪崩,债务雪崩可能最终导致目前仍有偿债能力的国家陷入破产,并摧毁欧洲一体化工程。
作者Hans-Werner Sinn是慕尼黑大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授,现为Ifo经济研究所主席、德国经济部长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最近著有《欧元陷阱:破灭的泡沫、预算和信仰》(The Euro Trap: On Bursting Bubbles, Budgets, and Beliefs)。
英文原题:Europe's Brush with Debt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盟主权未统一,事权如何统一?麻烦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1 天

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14-10-3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10-30 21:12
患得患失,萝莉啰嗦,诚如女人也

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昨晚声明读后感

本来就是女人当家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5-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抽拳,积蓄能量,后面会有很多故事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0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11-03 09:00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410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高于荣枯线3.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零售业、道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上,企业业务总量增长;铁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企业业务总量减少。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5%,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建筑业企业业务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有所收窄。
  新订单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新订单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零售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行业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市场需求有所增长;铁路运输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6.4个百分点,继89月份建筑业市场需求持续走弱后,本月出现恢复性回升。
  中间投入价格指数重回临界点上方。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生产运营的中间投入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1.8%,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上,中间投入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等行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中间投入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建筑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3.0%,高于上月4.1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所上涨。
  收费价格指数继续低于临界点。收费价格指数为48.8%,虽比上月回升1.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的销售或收费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分行业看,服务业收费价格指数为48.4%,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零售业等行业收费价格指数高于临界点;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行业收费价格指数低于临界点。建筑业收费价格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建筑业企业的销售或收费价格总体水平小幅回升。
  从业人员指数有所回落。从业人员指数为48.9%,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运输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临界点;铁路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继续回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9%,虽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但接近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市场预期仍持乐观态度。分行业看,仅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住宿业和铁路运输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低于临界点,其他行业均位于扩张区间。
  中国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中间投入
            
价格
收费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3年10月
56.3
51.6
56.1
51.4
51.5
60.5
2013年11月
56.0
51.0
54.8
49.5
51.9
61.3
2013年12月
54.6
51.0
56.9
52.0
51.1
58.7
2014年1月
53.4
50.9
54.5
50.1
49.7
58.1
2014年2月
55.0
51.4
52.1
49.0
50.9
59.9
2014年3月
54.5
50.8
52.8
49.5
51.4
61.5
2014年4月
54.8
50.8
52.4
49.4
50.2
61.5
2014年5月
55.5
52.7
54.5
49.0
50.9
60.7
2014年6月
55.0
50.7
56.0
50.8
50.4
60.4
2014年7月
54.2
50.7
53.4
49.5
49.3
61.5
2014年8月
54.4
50.0
52.2
48.3
49.6
61.2
2014年9月
54.0
49.5
49.8
47.3
49.5
60.9
2014年10月
53.8
51.0
52.0
48.8
48.9
59.9
  附注:
  1.指标解释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27个行业大类,从全国非制造业企业中抽取120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3.调查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业务总量、新订单(业务需求)、出口、在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5.季节调整说明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目前,我国非制造业PMI时间序列已满足季节调整的技术要求,自2012年3月起发布季节调整后的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11-01 09:00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4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虽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51.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上,是制造业PMI保持扩张状态的主要因素;中型企业PMI49.1%,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跌至临界点下方;小型企业PMI48.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处于收缩区间。
  201410月,在构成制造业PMI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上,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生产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51.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抵近临界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8.4%,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不少企业仍在去库存化中。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与上月持平,微高于临界点。
  除此外,采购量指数为50.7%,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上方。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5.1%,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
  进口指数为47.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9%,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下方。
  在手订单指数为44.7%,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1%,虽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但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的企业仍超过半数。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3年10月
51.4
54.4
52.5
48.6
49.2
50.8
2013年11月
51.4
54.5
52.3
47.8
49.6
50.6
2013年12月
51.0
53.9
52.0
47.6
48.7
50.5
2014年1月
50.5
53.0
50.9
47.8
48.2
49.8
2014年2月
50.2
52.6
50.5
47.4
48.0
49.9
2014年3月
50.3
52.7
50.6
47.8
48.3
49.8
2014年4月
50.4
52.5
51.2
48.1
48.3
50.1
2014年5月
50.8
52.8
52.3
48.0
48.2
50.3
2014年6月
51.0
53.0
52.8
48.0
48.6
50.5
2014年7月
51.7
54.2
53.6
49.0
48.3
50.2
2014年8月
51.1
53.2
52.5
48.6
48.2
50.0
2014年9月
51.1
53.6
52.2
48.8
48.2
50.1
2014年10月
50.8
53.1
51.6
48.4
48.4
50.1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自2013年1月起,调查样本从原来的820家扩充到3000家。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2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数据和图说话:

      不如去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1-4 09:30 编辑

看数据和图说话2:

                  制造业与(除金融、政府等外)非制造业就业状况大不如往年!

可见,所谓【就业形势好转并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任务】的数据并不靠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宏斌呼吁降息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14年11月01日 11:32  新浪财经 微博         我有话说(171人参与)                [url=]收藏本文[/url]                                                                              
                         
                                                                                                                        
                                                       
“2014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于2014年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图为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会上讲话。(新浪财经 黄建华 摄)
  新浪财经讯 “2014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于2014年11月1日在北京举行。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微博]在演讲时表示,在目前经济状况下,“降息”是比较好的政策选择。他表示,“规模以上经济产出在放缓,总资产回报率回落到5%左右,收入增长降到近5%以下,9月份利润增长不到1%。当务之急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以下是文字实录:
  屈宏斌:各位早上好!非常高兴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来年全国宏观趋势,在我们这一节里边,一共有四位发言人。我是作为第一个,我是小菜,主菜是下边三位。今天发言题目是围绕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们有什么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今天给大家准备PPT的题目是
                               应对美元强势,确保就业质量
  首先讲到要理解明年的经济形势,首先我们先看看当下经济形势是怎么样。我们这张图大家看得比较清楚,实际上从今年年初以来,我们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减速的状态。这种确实在三中全会以来表现更为明显。在工业领域,或者是实体经济领域,我们看到不仅产出的增长在不断放缓,同时我们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到原来的最低,很多的工业企业所面临压力,是我们目前经济主要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趋势继续延续下去,明年我们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失速的风险
  目前的形势之下,还有好的消息,在实体经济出现不断放缓,我们整体物价通胀水平也在不断回落。我们看到这张图所表示的是我们所有三个主要通胀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CPI,还是我们表述整体经济通胀最全面的指标,也就是GDP缩减指数,都降到除2009年之外十几年最低。相对温和通胀压力,当然它对我们未来政策的调整,宏观政策的调整,来应对新的挑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面对实体经济不断放缓这种压力,通胀又比较低的这种有利条件,我们认为宽松政策方面,我们仍然有比较大的空间,关键问题是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去充分利用这种低通胀,政策预留的这些空间,应对所面临的下行风险。
  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边,一系列定向去注入这么一些政策举措,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会有利于去稳定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但是我们觉得下一步在货币政策宽松方面,最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在价格方面。我们觉得降息在目前经济状况下是比较好的政策选择,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讲,也是一个客观要求。为什么说客观要求呢?这张图可以表示到,我们刚才看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产出在放缓,总资产回报率,回落到目前5%左右,收入增长已经降到差不多5%以下。更重要利润增长,9月份出来利润增长不到1%。这种情况下,利率仍然维持在7%以上。这种7%的利率实际上大部分的工业企业是无法去承受。所以说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在政策宽松方面,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息我们觉得是比较好的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定出了宽松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我们要财政政策真正的积极起来。尤其盘活存量方面,我们财政资金很多存量的资金,至今没有得到盘活。财政存款,过去快速的积累,目前也是在3万多亿人民币(6.1173, -0.0010, -0.02%)的财政存款。在目前金融体制下更好得到使用。尤其增加民政有关的,无论基建、公共设施,尤其在财政支出方面,稳定整体经济的关键。我们觉得尤其在面临房地产市场还在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无论房地产的投资,还是制造业的投入,我相信仍然都会将面临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码基建投资是我们关键的举措。
  我们的分析表明,实际上我们的基建仍然有比较大的空间。尤其考虑到我们随着人口老龄化,我们十年以后我们国民储蓄率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考虑到这种因素的话,我们未来在储蓄率下降之前,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间窗口,把我们早晚都要做民生有关的基建项目做得多一些,避免我们在未来出现这种状况。
  另外方面,我想引起大家关注是汇率。大家都知道随着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美元出现了明显的走强这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人民币跟美元相对稳定,从而造成了被动升值。比如第三季度,虽然我们国家出现了资本净流出,但是我们在整个三季度,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值了1%。由于美元强势,导致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上升5%。我想这个都是无形当中,对我们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是雪上加霜。

  我们充分利用汇率的灵活性、双向波动区间去应对强势美元,从而遏制工业不断减速。我们遏制工业领域不断减速的状况,不仅仅稳定总体经济至关重要,尤其保持高质量就业至关重要。出现两种现象,由于工业企业工业领域失速,所以说在新增就业领域来讲,不是流入了第二产业工业,恰恰更多是流入了第三产业。在短时期内,我们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出现大面积失业这种压力,或者减少这种风险,如果这种更多的这种新增就业,新增劳动力不断流向第三产业,这是有远虑。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经济结构会有风险。
  我们分析表明,即便在大城市这些服务业、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仅仅是其他(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50%。一般服务业,表面上我们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实际上长期的结果,会使我们整体劳动生产率会逐渐降低。这个也证实过去欧美国家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从来没有去跨过这个线的这么一个趋势。
  政策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有限时间窗口,从而抑制经济、尤其实体经济和工业经济下行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这6年整体经济呈现相对比较稳定的状况。更重要是我们才能保证有一个高质量稳定和增长。谢谢各位。
  本文收自新浪财经会议-《实录》栏目,《实录》栏目不提供精心加工的“稿件”,只为还原真实的现场发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真懂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屈宏斌算一个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福清 产业步入蜜月期                                        2014-11-05 08:19                                                                                      来源:证券时报网综合                                                                                                                                                                            字号:12 14                                       
                               
                                                                                                                                                         中国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福清
11月4日,原本走势平稳的核电概念股突然在中午收盘前直线上扬,其中中核科技(000777.SZ)几近涨停。当天收盘时,该股涨幅为7.23%。而其他如上海电气(601727.SH)、中国一重(601106.SH)和沃尔核材(002130.SZ)等核电概念股均获暴涨。
导致这些股票暴涨的原因是当天一则与8月份的另一则相似的消息引起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获得落地。
中核官网4日下午率先发布一则题为《国家能源局给予批复:“华龙一号”落地福清5、6号》的消息称:11月3日,国家能源局对福建省发改委、中核集团的请示报告发出复函,同意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
复函中说,为推进福清5、6号机组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尽快验证国内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意该工程采用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建设国内示范工程。
不过,这仅仅是该技术能够在福清开建的一个基础而已,其他相关的审批流程还需等待。比如,“开工建设还需要国家核安全局颁发工程建设许可证。”中国核能动力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温鸿钧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没有许可证是不能开工建设的。”
福清5、6号核电机组被认为是最有望在年内启动的核电项目之一。但多位核电知情人士对本报说,今年年内中国很难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因为在10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没有批复有关核电项目启动的内容。核电项目的启动需要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过。
上书复函强调,要坚持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万无一失。按照“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审查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设计,加快试验验证和关键设备研制,夯实技术基础。
该复函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中国目前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支持关键设备、零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常规岛等关键设备以及核级电缆、焊材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比例不能低于85%。
中广核一位内部人士此前向本报介绍,“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
“中国核电现在面临没有技术可用的现象。”一位核电人士对本报说,由于其他核电技术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导致中国现有的核电项目没法启动。另有核电人士向本报表示,启动核电项目能够提振当下的中国经济。而“华龙一号”如能落地,将为中国核电提供一种可靠的技术选项。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能源局和过国家核安全局在8月份作出决定:同意两大核电集团联手打造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融合方案,目的是为日后开建4台采用该技术的机组作准备,以便打破眼下的僵局。
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于8月21至22日牵头举办的“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审查会议上,43位院士专家在会上一致认为,该技术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因此要尽快启动“华龙一号”的示范工程。
在上述会议对之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其中一点是依托该技术,加速核电“走出去”。在这方面,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甚至在今年的国事访问中多次扮演了核电“推销员”的角色。
国家能源局也在去年4月份对两家核电集团在各自的技术上尽快作出合理的融合,以便“增强中国在国际核电市场的竞争力”。“华龙一号”由这两家集团的两项技术融合优化而成。(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在建核电数世界第一 核安全法或2016年出台
在11月4日环保部核电话题专家解读会上,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郭承站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备受业内关注的核领域顶层法律《核安全法》或于2016年出台。
“按照目前的进度,预计将列入明年的人大立法计划,在2016年出台。”郭承站透露,“目前我国的核安全法规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导则以及技术文件组成,现行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共127项,其中法律1项,行政法规7项,部门规章29项,导则90项,覆盖了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的所有领域。
据本网记者了解,《核安全法》目前立法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基本确定,主要包括核安全的目标、基本原则、部门职责、质量保证、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郭承站还透露,截止目前,大陆地区核电在役机组20台,在建机组28台,“当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我国在用和废弃放射源总数量超过20万枚,并且仍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继续增加。”(经济观察网)
                       
                                核电产业步入“蜜月期”  两维度解析产业链投资机遇
与高铁一样,核电板块同样受益于“走出去”战略。近期核电板块上涨势头保持良好,昨日再度大涨2.67%,板块内,兰石重装、中核科技中国西电特变电工上海电气沃尔核材湖北能源涨幅超4%,分别为:9.98%、7.23%、6.57%、4.74%、4.69%、4.12%、4.07%。
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四季度会真正进入核电行业的蜜月期,并且这个蜜月将至少有望从今年四季度持续到明年全年,核电板块是可以贯穿整个2015年的大主题。
目前核电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名片,国家高层领导人也是大力推广。在10月中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签订多个大合同,其中核电也是出现较高的字眼之一;而李克强总理10月27日会见捷克总统泽曼时,指出中捷务实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中方企业积极参与捷克核电设施扩建改造等项目。
与此同时,我国核电巨头也积极谋取海外发展。前期,欧盟委员会当天批准了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项目,项目主要包括两台欧洲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投资总额约260亿美元,由法国电力集团控股且负责建成后运营,持股份额为45%至50%,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约30%至40%,负责施工,法国阿海珐核电集团持股10%,提供反应堆。
值得注意的是,8月22日,中广核和中核集团在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的见证下,签署了《关于自主三代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技术融合的协议》,标志着“华龙一号”在国家层面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作为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为国家推动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技术方案。
在概念股选择上,申银万国表示,2014年和2015年为已开工核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营以及新开工项目数量的第一高峰期,“十三五”内陆核电的放开将打开成长空间且迎来第二高峰。从投资上看,核电项目重启及“走出去”战略将带来整个板块估值提升;实际受益次序上看,长周期设备早于短周期设备,但短周期设备弹性更佳。对长周期设备来说,2014年至2015年的订单能否超预期主要取决于2016年至2017年左右的新开工数量,核心关注核电装机规划的上调以及“十三五”内陆核电站是否放开;对于短周期设备,其招标基本同项目开工时间同步,因此目前核电开工数量的明显回暖将增强短周期设备公司近1年至2年订单的相对确定性增长,建议关注丹甫股份东方电气久立特材、中核科技、中国一重等。(证券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4:30 , Processed in 0.04137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