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宏观政策的演变看中国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须须之臾
浏览:3235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须须之臾 于 2012-12-23 22:57 编辑
徐志丹/文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宏调政策的转变思路,博览研究员梳理了美国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经研究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美国的宏观政策放弃了此前几十年坚持的凯恩斯主义,选择了新自由主义的货币学派(即芝加哥学派)和供给学派,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获得了与财政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给中国的宏观政策以启示,在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愈来愈显现的时候,芝加哥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治理“滞胀”的良药。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与人口红利越过“刘易斯拐点”,从长期看是一个“滞胀”的过程,再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扩大财政刺激与货币供给,只会进一步刺激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美国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与此前几十年实施凯恩斯主义,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密不可分。凯恩斯主义解决不了“滞胀”的问题。从美国宏观政策的历史经验表明,采用芝加哥学派“用调节利率的办法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的办法,实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可以有效化解“滞胀”问题。
美国宏观政策的演变历程
表一:大萧条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
| 时期
| 经济思想
| 在任总统
| 政策演变
| 1929-1933
| 自由主义
| 胡佛
| 坚持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
| 1933-1945
| 凯恩斯主义
| 罗斯福
| 膨胀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和对货币政策的轻视
| 1945-1960
|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
| 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1960-1970
| 肯尼迪、约翰逊
| 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 1970-1980
| 货币学派(芝加哥学派)
| 尼克松、福特、卡特
| 用调节利率的办法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 1980-1990
| 供给学派
| 里根、布什
| 货币政策已经和财政政策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990-2000
| 新凯恩斯主义
| 克林顿
| 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尤其是财政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 在美国,从罗斯福“新政”这一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标志到20世纪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历了由盛行到衰落,再到盛行的过程。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视程度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自由主义(1929-1933):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仍然坚持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时期(1933-1970):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理论而处于统治地位。这一段时期,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盛行时期。根据美国政府对不同政策建议的运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膨胀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和对货币政策的轻视 1933年3月新入主白宫的罗斯福总统主张国家应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实行了以克服经济危机,减少失业为主要目标的“新政”。罗斯福“新政”实行反萧条的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大公共开支,实行赤字财政。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摒弃财政预算平衡原则,公开提出赤字财政,并且强调财政政策的极端重要性,把货币政策降低到辅助的地位。当时美联储只是美国财政部的一个附属机构,实行消极的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贴现率来稳定货币。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被忽视。 2.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失业问题,同时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补偿性的货币政策”的建议。 汉森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希克斯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创立了IS-LM模型,由IS-LM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而且要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 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 就在1950年~1951年的通货膨胀之后,美联储开始逐步从财政部独立出来,获得了对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3.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60年代是凯思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极其繁荣时期。肯尼迪、约翰逊总统将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将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海勒、托宾提出来的,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增长性的赤字预算财政货币政策。海勒主张实行长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主张减税。还认为,要使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至于失败,必须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没落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1970-1990): 由于凯恩斯主义者长期以来只重视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忽略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滞胀”现象,失业和通货膨胀都上升到两位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不能解决这种问题。 首先向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的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无效的,“滞胀”是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开始采用现代货币主义者的主张,用调节利率的办法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对《联邦储备法》作了重要修正,再一次明确规定了联储在调节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联储开始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德斯坦被任命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拉弗为顾问团成员,罗伯茨为财政部部长。供给学派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另一对立面出现在历史舞台。里根政府根据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政府强调压低通货膨胀、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开支。更一般地说,增加市场的作用、缩小政府的作用。 这一时期,美联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其运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货币政策已经和财政政策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1990-2000): 凯恩斯主义在受到新自由主义严重打击后,于20世纪90年代再次复兴。 克林顿当选为总统后,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变革的前景》的经济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其中包含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基本内容: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尤其是财政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具体包括:短期内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复苏,增加就业;长期内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以维持就业持续稳定增长。 芝加哥学派站在了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 从历史可以发现,当凯恩斯主义失效后,首先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的是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为什么?所谓“物极必反”,从理论上看也是如此,当一种理论失效时,人们必定会站在该理论的对立面去审视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货币主义站在了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它认为财政刺激是无效的,“滞胀”是赤字财政的结果,主张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虽然芝加哥学派并未成为美国宏观调控的主流理论,但是,该学派主张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主张,渐渐为美国宏观调控政策所接受,货币政策越来越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流手段。 总结美国宏观政策的演变历史,美国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态度及运用经历了由开始非常重视财政政策忽视货币政策,到逐渐认识货币政策的辅助作用,再到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成是同等重要,到现在则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样一个过程(这实际上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到芝加哥学派的转变)。
[ 本帖最后由 须须之臾 于 2012-8-3 11: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