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调控是不是劳民伤财?有木有人监督?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旋转的股市
浏览:9034
回复: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07年,中国先后提高了10次法定准备金率,其数值从9%上升到14.5%,提高了5.5个百分点。法定准备金的数额从2006年底的28653.4亿元增加到54058.86亿元,增幅高达88.67%。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中,西方学者对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有着“休克疗法”乃至“猝死疗法”之说。其含义是,与运用货币投放量、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手段相比,由于法定准备金率手段具有强制性和突然性特点,对各家存贷款金融机构来说,法定准备金是必须缴纳且不得讨价还价的资金,所以,一旦宣布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经济运行中和金融市场中的资金就突然性地紧缩。以2007年的中国金融数据计算,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4季度)》所称:“2007年末货币乘数为3.97”计算,2007年净增25405.46亿元法定准备金的紧缩效应可达到100859.68亿元,对比2007年底各项人民币贷款261690.88亿元而言,如果减少了100859.68亿元,其绝对值不仅将大大低于2006年底的各项人民币贷款,而且人民币贷款余额将回到2004年1月,由此,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紧缩效应是极为严重的。但从2007年的实践看,这种紧缩效应并没有发生,与2006年底的各项贷款余额225285.28亿元相比,2007年新增信贷资金达到3.64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了16.16%。
如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紧缩效应,这不仅突破了延续100多年的教科书定理,而且令海内外研究者感到一头雾水。其实,如果不是囿于已有的思维框架,不是将资金充裕与资金过剩相混淆,解开这一谜团是不困难的。从2007年1月15日提高了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还有3.78个百分点,假定金融机构在2月份吸收的存款没有增加,则2月25日再次提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后,超额准备金率就将从3.78减少为3.28。虽然就各家存贷款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其超额准备金数额不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对其业务活动的影响也就不同,但对金融机构整体而言,由于超额准备金本来就属于过剩资金范畴,所以,这部分资金转为法定准备金后,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松紧程度而言,在直接关系上并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
试问:为什么每次都是劳民伤财的试错?尝试着干,搞错了是不是百姓在买单? 不知道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的吗?有木有人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