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通胀数据再度走强,但继续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却必须要保持审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来的新高。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4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
市场普遍认为,5.5%的同比涨幅仍不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顶峰,预计6月份的数据将更高。因此,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紧缩政策出台的预期进一步强化。果然,14日就发布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消息。调控部门有关官员近期甚至明确表示,央行将不得不“被迫加息”。
问题在于,央行果真就只能“被强迫”吗?很多人援引货币主义的流派观点,认为“通胀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货币现象”,因此要想遏制通胀,货币政策就要紧缩。这其实是对货币主义理论的误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指“通胀最终会体现为货币供给超量”,但这并不等同于“导致通胀的唯一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超量”。换句话说,货币供给超量总是与通胀如影随形,但每次直接推动通胀的因素其实各不相同。比如,2007~2008年的通胀以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飙升为主导,但本轮物价上涨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猪肉几乎并未涨价,只在最近一两个月开始上涨。
就此而言,收紧货币供给总量的确有助于抑制通胀,其中的作用机理如同中医调节,通过优化身体大环境来使人体恢复健康。而针对每次通胀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则如同西医一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深处,从而尽快产生医治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就是“平衡”,强调“过犹不及”,而长期以来调控部门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已经导致经济运行的失调。
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未必能够真正抑制通胀。仍以猪肉价格调控为例,之所以本轮猪肉价格在前期基本没有上涨,就是因为2008年曾经出台过一项“能繁母猪”的财政补贴政策。这一鼓励供给的政策明显抑制了肉价上涨冲动。而最近肉价的上涨,同样也是供给方面的异常情况导致:受去年底5号病、流行性腹泻及今春低温天气的影响,母猪产仔率下降,导致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按照生猪6个月的生长周期计算,目前正是猪源最紧张的时候,是为肉价突然上涨的主因。并且,猪肉涨价也成为了推高5月乃至未来数月CPI价格的重要因素。
但问题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此能产生什么效果吗?
农业生产有其内在规律,市场也有其自发调节的功能。由于猪肉价格大涨,近期生猪的补栏量已经开始明显增长。但由于增加的补栏量主要是仔猪,按照猪肉出栏的基本规律观察,需要大约一年后才能有效补充生猪市场供应,最终改变供求关系、平抑猪肉价格。换句话说,无论调控部门采取什么样的紧缩货币政策,猪肉价格推升物价的因素要到一年后才能真正缓解。其间,不管是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无法增加猪肉供给,反而会增加猪肉生产的资金成本,从而直接助推物价上涨,是为本末倒置的举措。
同样道理,干旱和洪涝也是导致5月与6月物价陡然上涨的原因,货币政策对此季节性通胀问题同样是束手无策。
紧缩货币政策在宏观层面的作用效果已经出现递减,但却在微观经济层面造成了明显困扰。直接融资方面,近期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极度吃紧,并因此在市场估值不高的情况下,居然引发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浪潮。而在间接融资市场方面,尽管所谓民营企业倒闭潮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同,但最近商业银行普遍放下身价,转而鼓励贷款客户提前还贷,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银行贷款渠道资金流也已逼近枯竭,只能通过拉存款和鼓励还贷来维持资金周转。
总之,以当下中国通胀的现实问题而言,一味强调紧缩货币供给来抑制物价,属于货币主义的教条性错误。既然明知加息等政策的现实意义不大,还非要强力实施,其结果只能导致调控政策“过犹不及”,甚至可能让2008年下半年经济“硬着陆”的悲剧重演。对此,调控政策部门不得不防。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向来是我们一贯的作风。对于现在CPI的上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PI到底是流动性过剩造成的还是物资紧缺造成的,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死板硬套。
作为高智商的决策者应该有更聪明的办法来解决好这一问题,而不是只会一味的加息调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