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根据单中谦老师2010年12月11日北大讲座录音整理)
一、境界与自信力
大家好!
在讲“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之前,首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人和人之间本没有差距,在生死之外,有的只是境界与自信力的差距。
所谓境界,是格物致知地了解时空程序中一切外在变化和内在原理的能力。也就是大家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什么。
自信力,是无借口地承载住一切变化而不随意心动的力量。说白了,就是你是否真的相信。
相信什么?
相信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会给现代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相信将心合于天地之正气,坚定地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2001年,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花家里一分钱,只用一根电话线,去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公司。
因为我相信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相信朝着自己设定的至正目标奋进,永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1]
这源于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至善、积极、承载”的坚信的力量!
二、历史的变迁——如一团不停变化的能量体
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历史的变迁?
是因文化的境界和王者、人民的自信力的不同与差距,造成了历史的变迁。而人类的历史变迁,如同一团不停变化的能量体,彼此无缝连结交融,并不停地变化……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又从来没有真正相合过,也从来没有真正断开过,绵绵相续,无有开始与尽头……
回顾我们的历史,从强秦、大汉、盛唐、两宋、元朝、大明,一直到清朝中期,我们一直是世界第一的强国。
1830年(清·道光10年),也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前10年,我国的GDP占世界的29%,仍居首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这与其说是闭关自守的错误,不如说是我们手中拿着老祖宗的五千年文化,却没能及时使之与世界现代文明相融合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从商周到清朝中期,人们普遍看重的是德行,讲的是“惟吾德馨”,谈论金钱被认为是件很丢人的事。鸦片战争的爆发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排斥。直到近代的洋务运动,人们开始说“恭喜发财”,我们才逐渐接纳西方现代文明……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包容与承载。但为什么到了近代却包容不了西方的文明呢?
这是我们在学习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过程中境界上的失落,以及缺乏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结合的自信力与承载力造成的。
三、从1919年开始,30年的循环频率
中国的近代历史从1919年开始发生了转变。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建国,是中国觉醒并最终站起来的30年。
1949-1979年,是中国的政治体制被世界各国接纳的30年。
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并不是仅同美国作战,而是同以美国为首的、由16个国家派出的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作战。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承认中国政权的合法性。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利的决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世界承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被世界各国接纳的30年。
……
大家会发现,历史循环的频率如此不可思议,每30年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变。
历史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前滚动前进着……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今天,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中国人,最值得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人说,我只是打算赚钱成家。
并不认为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除此以外呢……
接下来,让我们从中国的历史说起,通过对中国各个朝代兴衰的解读,去看一下隐藏在其中的规律,从而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种解读历史的模式大家可能闻所未闻,难免会引发思想上的碰撞,但相信这只是一个过程。
“一阴一阳之谓道。”[2]天下万事万物,本是相对生成的。因我们的好恶、喜忧等感受与执着,而有了尊卑、上下、美丑、善恶等的分别。
我们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我们的感受一定是真实的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入人类的历史长河,领略它那浩瀚广博的美感,寻找真实的历史……
四、五种不一样的历史
“国学·金融”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在系统研究了各方面资料之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五部分——官家的历史、修行界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帝王感情执着与自信力的历史、阴阳变化的历史。
官家历史,就是皇帝或者政府部门下令编写的历史,也就是官方记载的历史。
修行界的历史,罕为人知。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而修行界是真实存在的。这类修行人修炼得非常好,内心十分宁静,已不需要跟这个世界发生任何反应,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心与这个世界沟通、交流着。遗憾的是,这类人多数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留名的只是极少数。
老子便是一位修行界中的人物。当年,他西出函谷关,并不是真正的出关,而是从自己闭关的境界中出去了。因他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幻觉,他要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地方,所以走了。幸而他在出关前被关令尹喜截住,这才留下了一部《道德经》。[3]
还有一位鬼谷子,也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两位弟子苏秦和张仪[4],一个主张合纵,一个主张连横,影响并左右了战国末年的那段历史。
甚至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是一位修行界中人。他的人才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国的历史。[5]
再有就是帝王感情执着与自信力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这样提过。
先讲一个故事吧。
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宠爱淑妃冯小怜,被她的姿色所迷,对其言听计从,导致朝政废弛。
北周武帝看到北齐后主高纬淫乱昏庸,于是出兵攻打北齐。冯淑妃非要随同一起去观看,两军交战的时候,东侧的军队略微后退,这位妃子就被吓坏了,大声喊着:“败了!败了!”调头就往回跑,皇帝也往回跑,军队一下子全乱了,最终北齐军惨败,国家也被灭掉了。[6]
身为帝王不能没有大丈夫气概,完全被女子左右,否则天下必然大乱。
所以,帝王的夫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王朝的历史。也就是帝王身上的正阳之气和作为其附属者的后妃身上的阴柔之气,是相冲还是相合,将影响到其王朝的兴衰。在某些意义上讲,帝王夫妻之间阴阳之气相争、相合、相摄……,决定了这个王朝的历史。
因时间关系,这些只是做个简略介绍,下面着重讲一下文化的历史和阴阳变化的历史。
五、刘邦的“直心是道场”
翻开中国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直到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焚书坑儒之前,形成了博大、厚重的文化积累。可以说,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基础。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本是市井无赖,不事生产,酗酒好色。
楚汉相争时,一次战败被楚军追赶,他怕被追上,竟将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推下车,身边的人把孩子又抱上来,结果又被刘邦推下去,如是者三次。身边的人说:“虽然被追得急,但怎么能把孩子抛弃不管呢?”[7]
又有一次刘邦战败,被追得走投无路,遇到一户人家,将他藏到一眼枯井里,他才得救。追兵走后,他看上了人家的女儿,说明自己是汉王,以后得了天下,一定封她为妃。当天晚上,就跟这位姓戚的女子成亲了。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戚夫人。而当时自己将领、士兵的安危他一概置之脑后了。[8]
还有一次,项羽捉住了刘邦的父亲,对刘邦说:“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死。”刘邦回答:“我和你曾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羽一看这一手奈何不了刘邦,也就没杀他父亲。[9]
可以说,刘邦这个人既不讲义气,也不讲感情,但是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直心是道场”[10]。
如果当时他一念犹豫想多了的话,他父亲一定被项羽煮了。“直心是道场”,就是自信力达到无穷大的表现。而皇帝的自信力,尤其是开国皇帝的自信力决定了其王朝的生存价值与未来走向。
也正因如此,在经历了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以后,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学者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来总结汉朝的治世方略。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来说,首先是相信人性至善。
六、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碰撞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很快接纳了佛教。到了东汉末年,道教的正式创立与发展,佛教的逐渐兴盛,加之一直备受尊崇的儒教,这三教的重要地位开始确立。
接下来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三国,从某种意义讲,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曹操建魏,代表道家;刘备建蜀,代表儒家;孙权建吴,代表佛教。
从曹操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与道教的渊源。刘备则继承了汉朝传统的儒家文化。而西域僧人康僧会入东吴,在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弘扬佛法,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佛教得以在东吴发展起来。
三国鼎立代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碰撞,之后出现了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文化上的繁荣。
[1] 参见《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放纵自己的心会败坏人的善业。如果能够制心一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了。
[2] 参见《易经·系辞上》。意思是: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
[3] 参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4] 参见《史记·张仪列传第十》:“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5] 参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6] 参见《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下》: “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穆后爱衰,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中略)帝与淑妃度桥,桥坏,至夜乃还。称妃有功勋,将立为左皇后,即令使驰取祎翟等皇后服御。仍与之并骑观战,东偏少却,淑妃怖曰:‘军败矣!’帝遂以淑妃奔还。至洪洞戍,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后声乱唱贼至,于是复走。”
[7] 参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8] 参见《睢宁县志》。
[9] 参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10] 参见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意思是:心不弯曲,心地直爽,不邪曲,不虚伪,这样是真正在修行,即是住在道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