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621|回复: 13

江南:《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星光互动 浏览:4621 回复:1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序)

“蓝狮子出版人”与中信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套“管理日志系列丛书”,其中有已经出版的关于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郭台铭等企业家的部分,已经出版的这本《巴菲特管理日志》。
说起这本书,跟我本人还颇有不解之缘。20083月,我在上海《东方早报》上看到了一篇江南写的评论,题为《巴菲特在他的《信》中说了什么》,这篇不满3000字的文章围绕巴菲特2007年的年报(即《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7版》)展开,总结了这位股神的四大投资“秘诀”:拒绝“裸泳”、拒绝“开破车”、拒绝当“聪明人”,以及拒绝看“花花公子”。
别开生面和幽默行文之余,细细品味还真的能体味出巴菲特哲学的一些精髓。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就长期关注着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亦希望能在绿地集团的工作中实践这种国际先进的投资理念。于是,在那个春意盎然、金融危机尚未肆虐全球的晚春,由我做东邀请了数位媒体精英人士与我集团一些高管同坐一席,以“巴菲特哲学”为引,共同畅谈交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企业应对之策等话题,颇感获益匪浅。
令我更出乎意料的是,2008年底,江南联系到我并告知,由于那次会谈,嘉宾中的两位——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和他——竟然很快共同策划出版一本名为《巴菲特管理日志》的著作,而且书稿已经接近完成,真是高效率!出于对这种书缘的爱惜,以及对我的信任,他们希望由我来为此书作序,我当然欣然应允。


《巴菲特管理日志》全书的逻辑十分鲜明而独特,这是它成为一本有特色的好书的最大基础。
江南是一位“巴菲特迷”,而且据我所知,他对巴菲特的推崇不仅在于股神的操作技巧、估值模型、抑或是投资策略,而是巴菲特作为一个“理性人”的理性之源——即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理性人’”。这也是一切博弈的基础,任何市场的参与者若都是无理性的,那么也就不可能有普遍规律,也不可能有长期的成功者,一切都是概率使然。然而,在人类并不漫长的资本市场历史中,却经常会爆发群体性、大规模、杀伤力强大的群氓式躁动,从“南海泡沫”到“次贷危机”,一次次给人类的理性敲响警钟,甚至令如牛顿这样堪称“人类大脑精华”的科学家都感叹资本市场无理性可言!
事实果真如此吗?巴菲特用他那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做出了很正面的答复:资本市场的确存在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但资本市场的长期理性是存在的,价值规律依然是铁律;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只要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性,不为市场的波动和情绪所左右,勤奋学习,认真研究,最终是能够找到成功的企业,从而长期战胜市场指数,获取正收益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并不需要过于繁复精细的技巧,也不需要严苛庞大的数学计量工具,只需要对理性的毫不怀疑的执行,对常识性判断的一些窍门,当然还有在市场波动不定时的那份定力和耐心,就可以经常“有效击打”(套用巴菲特最喜欢的棒球术语)了。
在江南的描述中,这种“理性之美”一以贯之一气呵成,令人时常击节赞叹。此外,由“理性之美”外溢出来的其他巴菲特哲学的看点,如他对某些盲从和贪婪的管理者的厌恶,他对清高守节勤奋理性的管理层的推崇,他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的认真检讨和自嘲,他对慈善事业的毫无保留地奉献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简朴低调,还有他时时刻刻流露出的幽默和谦逊,都将这一份人格充分放大。
可以说,读《巴菲特管理日志》,不仅是在读企业、读市场、读投资,更是在读哲学、读人生,也是读我们自己,如果能将巴菲特的人生作为一面镜子,在365天里日日反照诸我们自己的理性,一定会受益匪浅。



关于“巴菲特是不是适合中国”的话题一直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讨论。由这本《巴菲特管理日志》出发,我个人也想略谈一二。
在写这篇序言时,正是次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似乎谁也看不到危机的边际。有人会问,巴菲特预测到了这场危机吗?我觉得,他既预测到了,又没有预测到。
说他预测到了,是因为他不仅从数年前就反复在各种场合讲美国持续性的双赤字是难以持续的,而靠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的廉价商品和资本来构筑的循环是极端危险的。美元会面临大问题,美国的宏观经济也会极大地受损。所以他已经有很多年不买美国的股票。
还有一个佐证是,他从2002年开始就严令下属各金融机构从“两房”股票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合约中撤资,在别人赚大钱的时候他却宁可付出数亿美元损失!
巴菲特做出这些决定的依据不是别的,仅仅是普通的常识和理性。他认为,无论个人还是公司抑或国家,没有人可以长期靠信用借债为生;他还认为,华尔街上推销金融衍生品合约者讲的那些话,连他这个做了50年金融生意的人都听不懂,产品却在不断地被那些根本不懂金融的外行人买回家,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判断次贷危机的理由如此“简单明了”已经是很神奇了,但更令人敬畏的是他对这个判断的自信和行动的果决。正是他不顾业绩衰退的压力从火热的市场中提前退出,才让企业从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得以全身而退,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金融投资和再保险,简直没有任何“幸免遇难”的机会。
说他没有判断出来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目前来看似乎也很有道理。伯克希尔公司不是“抄底不成反被套”了吗?但事实上,这都是近乎“市场先生”的评论方式。巴菲特的哲学从来不是“判断底部然后买入”和“判断顶部然后卖出”,他只是遵循自我的理性和常识行事,在“价值低估时买入”甚至不考虑何时卖出。
他的逻辑基础从来不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故此,你甚至于可以说他根本没有对次贷危机做出预测。
巴菲特只是理性地判断道:我不懂的东西,无论华尔街上多少人在推销也不能买,就象许多年前我不懂电脑所以即使跟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也不会买微软股票;没有人可以预测的事情——象次贷危机究竟什么时候爆发什么时候结束——我也不去预测,但是我知道当一些质地优良的企业的价值被大大低估时,我就会去买进,哪怕它会被更进一步的低估。
在别人不理性的时候,巴菲特不会选择去迎合他们或者利用他们,巴菲特会选择无视他们而完全听凭自己的理性行事。这才是他的哲学的关键。


绕了一个圈子,再回到“巴菲特是不是适合中国”的话题。其实结论已经很明确了,是的,巴菲特哲学非但适合中国的资本市场,而且适合其他任何市场,包括我们绿地集团所耕耘的房地产市场。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短短二十年不到的历史上,已经有了几次大起大落,数度政策变幻,不管短期起落如何,从长期看,整体市场的量、价、质都在稳稳地向上走,这也可以说是体现了整个市场的长期有效性。
当宏观调控、次贷危机等事件接踵而至时,我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也经常花费极大的心力去判断这些宏观事件的影响,时常感到头绪繁多乃至逻辑瓶颈,我想,同样的状况在各种企业的管理者身上都会发生。
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寻求解答,这是巴菲特哲学的独特魅力。实际上,身处危机迷局中的管理者们,最需要保持的仍是那一份绝对理性,最值得信赖的判断工具仍是那一点很平凡质朴的经营常识;我们不能随市场先生的摇摆而迷失自己,也不能被今天好明天坏的数据、被层出不穷的救市方案搞晕头脑。
我们最在乎的仍然应该是如下问题: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的客户们要求我们提供怎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巴菲特具体的股市操作手法当然不一定适合中国A股市场,至少我们的法规税制等基本游戏规则都与境外市场不同,但我认为巴菲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都是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存在,在任何政治、经济阶段,学习他的这种“理性之美”都是有价值和有乐趣的。
这也是我郑重地推荐《巴菲特管理日志》一书给读者的理由,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处正在于:它描绘的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投资多元化的陷阱!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选择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设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做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做评估的领域,就应该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话,那么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6个。如果你真的懂6个生意的话,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主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主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好的主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主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巴菲特1930年8 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如今他的众多外号中的一个就是“奥马哈的奇迹”。1956年,巴菲特回到家乡创办“巴菲特有限公司”,8年后他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亲手掌管的投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这点钱如今对于投资公司而言可能算不上什么(如今华尔街的投资人动辄操控几亿美元的资金),但是在40年前,这已经是很大的金额。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1994年年底该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投资王国,由一家纺纱厂变成巴菲特庞大的金融集团,时至今日继续成长为资产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旗下拥有各类企业约50家,最主要的产业系是以财产保险为主的保险业,此外还生产从油漆、毛毯到雪糕等一系列产品,该公司同时持有如沃尔玛、可口可乐和宝洁等许多大型企业的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市值在30年间上涨了2000 倍,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在这30年间平均仅上涨了近50倍。
    而做到这些成就的巴菲特素来以反对“分散投资”出名。他的理念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这个篮子”。尽管因为巴菲特的篮子太大,已经无法用个位数的公司的股票来装满,但是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长期持有,甚至宣称一生都不卖的股票有4家(后来卖了其中的一家)。

行动指南:
我们经常可以在身边的散户(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看到与巴菲特截然相反的景象:区区数十万甚至数万元的资金,却持有了十几二十家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些公司五花八门,从高速公路到白酒,从房地产到化工。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这些公司吗?你可以在一分钟内不假思索地报出这些公司的名字和所在地吗?
参与人数 1奖励 +18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18 2010-8-23 15:29 楼主是热心人,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投资的精髓: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

扣除税负因素不计,我们分析、评估股票与事业的公式并无二致,事实上亘古至今,这个评估所有金融资产投资的公式从来就未曾改变,远从公元前600年某位先知头一次揭示就是如此,。
奇迹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里,那历久弥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也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要进一步诠释这项原则,你必须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丛里有鸟儿? 它们何时会出现,数量有多少? 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这里我们假定以美国长期公债的利率为准) 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丛最高的价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可以拥有多少鸟儿,当然小鸟只是比喻,真正实际的标的还是金钱。
——巴菲特致股东函2000年版

背景分析:
普通的市场分析人士往往喜欢所谓的技术分析,那是一种近乎算命的玩意。证券分析师、投行研究院则往往会夸大一些一般准则的价值,比如“市盈率”、“成长率”、“PEG”等等,但巴菲特认为,除非他们能够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否则这些准则与价值评估没有一点关联,有时甚至对价值有损(如果这项投资计划早期的现金流出大于之后的现金流入折现值)。

行动指南:
有些市场的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信誓旦旦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典型,那绝不是真知灼见,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成长只是一个要素之一,在评估价值时,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负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所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为什么在中国不灵验的道理。你首先要确定的是,你从基金经理们那里听来的半吊子东西究竟是巴菲特的真实意思表达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投资精髓之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难再找到股价被低估的股票,尤其是当我们手头上可运用的资金不断地大量涌入。时至今日,规模足以撼动Berkshire绩效指针的股票种类已屈指可数,基金经理人通常依靠累积基金规模而非基金绩效而获益,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基金规模不会影响绩效的话,小心点!注意他的鼻子是否开始变长。
找不到大量价格便宜的股票对我们并不会造成困扰,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具备以下三项特点的公司(1)拥有长期竞争优势;(2)由才德兼具的经理人所经营, (3)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股票。
——巴菲特致股东函2003年版

背景分析:
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刚刚经历了“无所事事”的2002年,他居然没有买进多少股票,而是买进了满手的债券。
他向股东解释说,不管市场或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随时都很乐意买进符合我们标准的“三好”企业,而且规模越大越好,但目前找不到这样的企业。资金并未被充分利用,这种情况时而有之,虽然这让人感到不太好受,但那总比干蠢事好得多。

行动指南:
    找不到“三好学生”就不要投入你的资金,不要因为别人聒噪和喧嚣就动摇自己的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d1*# #*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必须确定你投资的能力范围

确定你的能力范围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做的生意,那么你可以一两个月时间,情况会多少有所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
你所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这30家 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要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去和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就会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巴菲特的买卖都是很“简单”的,比如他买进中石油股票前,只看过它的年报,从未见过一桶中石油出产的石油,再比如他买下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通用再保,花了180亿美元,却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
然而,这种简单背后孕育着大量不简单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先确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再做好、做透范围内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

行动指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股道和兵法是相通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如何降低你的交易成本?

降低交易成本

过去35年来,美国企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按理说投资人也应该跟着获得丰厚的回报,只要大家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搭顺风车即可,但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投资人的绩效却惨不忍睹呢?
我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交易成本太高,投资人的进出往往过于频繁,或者是花太多费用在投资管理之上,二是投资决策往往基于小道消息而非理性量化的企业评价而作出,第三,潜尝辄止的方法加上错误的介入时点,如在多头上涨多时的高点才介入,或是经历一阵子的盘底走势后低档退出。
投资人必须谨记,过度兴奋与过高的交易成本是我们的大敌。而如果大家一定要投资股票,我认为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当别人贪婪时要感到害怕,当别人害怕时要感到贪婪。
        ——巴菲特致股东函2004年版

背景分析:
巴菲特从80年代初期开始被全世界投资者所熟知,一半是因为他的投资业绩,一半是因为他的独特的投资思路。在那个时代他就多次公开批评“喜欢流动性的投资者”。巴菲特曾经计算过,按照美国股市的一般交易量规律,一年累积下来的花费通常可以把全美国最大的几家大企业的年度盈余全部花光。
巴菲特甚至极端地认为,假如股市一年只开门交易一天也没什么不好。

行动指南:
A股投资者习惯使用的技术分析法则中通常有对“量”的描述,甚至很多“大师”会煞有介事地告诉“学员”,量比价还重要。其实这是彻底的扯淡。
A股的交易量已经大到了危害股市生存根基的地步,任何一年的印花税总额都高于那一年的企业盈利总量,2007年的大牛市里,一年的印花税甚至高于此前10多年股市分红的总额,这样的市场焉能健康发展,投资者焉能持续盈利?
那些热衷“跟庄”、“伪T+0”、“高抛低吸”的投机者们,不论口头上自吹多么高明,但是数学概率摆在那里,真正赚钱的能有几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股价越低越好,赚大钱的开始!

1月7日 股价越低越好

对于大市的走势,我一无所知。虽然我的偏好无足轻重,但是我希望它向下调整。市场对我的感情是无暇顾及的。这是你在学习股票时,首要了解的一点。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往往就会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我们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依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未来10年里,在座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股票的净买家,而不是净卖家,所以每人都应该盼着更低的股价。未来10年里,你们肯定是汉堡包的大吃家,所以你盼着更便宜的汉堡包,除非你是养牛专业户。如果你现在还不拥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你又希望买一些,你一定盼着可乐的股价走低。你盼着超市在周末大甩卖,而不是涨价。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巴菲特的老师格拉汉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首次提出了“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盼望股价跳水而不是不断上扬”的观点,而巴菲特也自称他当年看到这一段是豁然开朗,知道了什么才是正确地对待股票市场上下波动的态度,以及安全边际效应的问题。
巴菲特当时19岁,一个19岁的人能领悟这一点已经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他用未来的60年(甚至可能是80年)来坚守这一个信念。

行动指南:
股神说,他永远也预测不出大市的走势,他也不在乎走势,他甚至希望股票价格越低越好。你可以想想,自己为什么在每个地方都跟他相反?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老师这本书里很多这样的小段落。每段文字都不长,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这也是我很喜欢阅读的文字类型~和大家分享以共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记~~#lovelines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8*# #*1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顶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3 天

发表于 2010-9-1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鼠标一抖,一分到手。手持酱油,低头猛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2:55 , Processed in 0.03512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