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星光互动
浏览:4621
回复:1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序)
“蓝狮子出版人”与中信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套“管理日志系列丛书”,其中有已经出版的关于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郭台铭等企业家的部分,已经出版的这本《巴菲特管理日志》。
说起这本书,跟我本人还颇有不解之缘。2008年3月,我在上海《东方早报》上看到了一篇江南写的评论,题为《巴菲特在他的《信》中说了什么》,这篇不满3000字的文章围绕巴菲特2007年的年报(即《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7版》)展开,总结了这位股神的四大投资“秘诀”:拒绝“裸泳”、拒绝“开破车”、拒绝当“聪明人”,以及拒绝看“花花公子”。
别开生面和幽默行文之余,细细品味还真的能体味出巴菲特哲学的一些精髓。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就长期关注着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亦希望能在绿地集团的工作中实践这种国际先进的投资理念。于是,在那个春意盎然、金融危机尚未肆虐全球的晚春,由我做东邀请了数位媒体精英人士与我集团一些高管同坐一席,以“巴菲特哲学”为引,共同畅谈交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企业应对之策等话题,颇感获益匪浅。
令我更出乎意料的是,2008年底,江南联系到我并告知,由于那次会谈,嘉宾中的两位——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和他——竟然很快共同策划出版一本名为《巴菲特管理日志》的著作,而且书稿已经接近完成,真是高效率!出于对这种书缘的爱惜,以及对我的信任,他们希望由我来为此书作序,我当然欣然应允。
二
《巴菲特管理日志》全书的逻辑十分鲜明而独特,这是它成为一本有特色的好书的最大基础。
江南是一位“巴菲特迷”,而且据我所知,他对巴菲特的推崇不仅在于股神的操作技巧、估值模型、抑或是投资策略,而是巴菲特作为一个“理性人”的理性之源——即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理性人’”。这也是一切博弈的基础,任何市场的参与者若都是无理性的,那么也就不可能有普遍规律,也不可能有长期的成功者,一切都是概率使然。然而,在人类并不漫长的资本市场历史中,却经常会爆发群体性、大规模、杀伤力强大的群氓式躁动,从“南海泡沫”到“次贷危机”,一次次给人类的理性敲响警钟,甚至令如牛顿这样堪称“人类大脑精华”的科学家都感叹资本市场无理性可言!
事实果真如此吗?巴菲特用他那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做出了很正面的答复:资本市场的确存在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但资本市场的长期理性是存在的,价值规律依然是铁律;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只要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性,不为市场的波动和情绪所左右,勤奋学习,认真研究,最终是能够找到成功的企业,从而长期战胜市场指数,获取正收益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并不需要过于繁复精细的技巧,也不需要严苛庞大的数学计量工具,只需要对理性的毫不怀疑的执行,对常识性判断的一些窍门,当然还有在市场波动不定时的那份定力和耐心,就可以经常“有效击打”(套用巴菲特最喜欢的棒球术语)了。
在江南的描述中,这种“理性之美”一以贯之一气呵成,令人时常击节赞叹。此外,由“理性之美”外溢出来的其他巴菲特哲学的看点,如他对某些盲从和贪婪的管理者的厌恶,他对清高守节勤奋理性的管理层的推崇,他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的认真检讨和自嘲,他对慈善事业的毫无保留地奉献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简朴低调,还有他时时刻刻流露出的幽默和谦逊,都将这一份人格充分放大。
可以说,读《巴菲特管理日志》,不仅是在读企业、读市场、读投资,更是在读哲学、读人生,也是读我们自己,如果能将巴菲特的人生作为一面镜子,在365天里日日反照诸我们自己的理性,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
关于“巴菲特是不是适合中国”的话题一直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讨论。由这本《巴菲特管理日志》出发,我个人也想略谈一二。
在写这篇序言时,正是次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似乎谁也看不到危机的边际。有人会问,巴菲特预测到了这场危机吗?我觉得,他既预测到了,又没有预测到。
说他预测到了,是因为他不仅从数年前就反复在各种场合讲美国持续性的双赤字是难以持续的,而靠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的廉价商品和资本来构筑的循环是极端危险的。美元会面临大问题,美国的宏观经济也会极大地受损。所以他已经有很多年不买美国的股票。
还有一个佐证是,他从2002年开始就严令下属各金融机构从“两房”股票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合约中撤资,在别人赚大钱的时候他却宁可付出数亿美元损失!
巴菲特做出这些决定的依据不是别的,仅仅是普通的常识和理性。他认为,无论个人还是公司抑或国家,没有人可以长期靠信用借债为生;他还认为,华尔街上推销金融衍生品合约者讲的那些话,连他这个做了50年金融生意的人都听不懂,产品却在不断地被那些根本不懂金融的外行人买回家,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判断次贷危机的理由如此“简单明了”已经是很神奇了,但更令人敬畏的是他对这个判断的自信和行动的果决。正是他不顾业绩衰退的压力从火热的市场中提前退出,才让企业从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得以全身而退,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金融投资和再保险,简直没有任何“幸免遇难”的机会。
说他没有判断出来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目前来看似乎也很有道理。伯克希尔公司不是“抄底不成反被套”了吗?但事实上,这都是近乎“市场先生”的评论方式。巴菲特的哲学从来不是“判断底部然后买入”和“判断顶部然后卖出”,他只是遵循自我的理性和常识行事,在“价值低估时买入”甚至不考虑何时卖出。
他的逻辑基础从来不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故此,你甚至于可以说他根本没有对次贷危机做出预测。
巴菲特只是理性地判断道:我不懂的东西,无论华尔街上多少人在推销也不能买,就象许多年前我不懂电脑所以即使跟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也不会买微软股票;没有人可以预测的事情——象次贷危机究竟什么时候爆发什么时候结束——我也不去预测,但是我知道当一些质地优良的企业的价值被大大低估时,我就会去买进,哪怕它会被更进一步的低估。
在别人不理性的时候,巴菲特不会选择去迎合他们或者利用他们,巴菲特会选择无视他们而完全听凭自己的理性行事。这才是他的哲学的关键。
四
绕了一个圈子,再回到“巴菲特是不是适合中国”的话题。其实结论已经很明确了,是的,巴菲特哲学非但适合中国的资本市场,而且适合其他任何市场,包括我们绿地集团所耕耘的房地产市场。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短短二十年不到的历史上,已经有了几次大起大落,数度政策变幻,不管短期起落如何,从长期看,整体市场的量、价、质都在稳稳地向上走,这也可以说是体现了整个市场的长期有效性。
当宏观调控、次贷危机等事件接踵而至时,我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也经常花费极大的心力去判断这些宏观事件的影响,时常感到头绪繁多乃至逻辑瓶颈,我想,同样的状况在各种企业的管理者身上都会发生。
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寻求解答,这是巴菲特哲学的独特魅力。实际上,身处危机迷局中的管理者们,最需要保持的仍是那一份绝对理性,最值得信赖的判断工具仍是那一点很平凡质朴的经营常识;我们不能随市场先生的摇摆而迷失自己,也不能被今天好明天坏的数据、被层出不穷的救市方案搞晕头脑。
我们最在乎的仍然应该是如下问题: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的客户们要求我们提供怎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巴菲特具体的股市操作手法当然不一定适合中国A股市场,至少我们的法规税制等基本游戏规则都与境外市场不同,但我认为巴菲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都是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存在,在任何政治、经济阶段,学习他的这种“理性之美”都是有价值和有乐趣的。
这也是我郑重地推荐《巴菲特管理日志》一书给读者的理由,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处正在于:它描绘的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