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险资投资新政或下月出炉 投资A股上限最高可达20%】
记者近日获悉,保监会可能在8月份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通知》、《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的通知》,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系统性规范。
即将出炉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将首次明确险资投资不动产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和产业基金的比例。
据了解,办法拟定险资可以投资不动产的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5%;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上限和产业基金的上限,合计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5%,也可以二选一。
《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通知》,不仅将降低险资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门槛,还提高了投资比例,即将原有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占比6%和4%,统一调整为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
《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的通知》其中一点就是放宽险企投资A股的比例。
据了解,通知将明确,险资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各自最高10%的比例可以打通使用,共计20%的比例可自主投资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基金也没有被险资放弃,这部分投资占比可以达到5%。
这意味着险资权益类投资占比将从20%上升至25%,保险资金运用空间有望得到释放。
险资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公司股权上限首次明确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有大约2万亿保险资金面临“嫁”不出去的问题。即将出台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险资投资不动产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和产业基金的比例将首次得到明确:可以投资不动产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5%;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和产业基金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5%。但后两者合计不得超过5%,即可以二选一。不过,不动产投资的具体操作尚需要等待相关细则出台。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领域有“三不”原则,即:不投资居民住房、不直接投资商业房地产、不参与房地产开发。
有分析师指出,投资不动产,可以优化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平滑收益率波动,降低保险公司投资营运风险,增加长期投资收益。
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方面,目前只有一些大公司进行了试点。如中国人寿(601628)投资的南方电网、广发行等,都属于成功案例;而中再集团去年8月花费33亿元,投资光大银行15亿股,也属于经典案例。一旦全行业放开,将有约20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在国家战略结构调整中,寻找合适机遇,提高投资收益。
目前投资收益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更为重要。由于今年股市疲弱,债市上涨有限,使得保险资金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占比降至15.1%,比年初有所减少。投资收益也出现缩水,尽管险资在2季度加仓不少,但收益却减少344.7亿元。
因此,规模庞大的险资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稳定收益,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目前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太保(601601)、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都已着手布局。中国太保高层日前对媒体透露,今年将努力探索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的机会,逐步增加具有中长期增值潜力的战略性项目资产储备。
最值得期待的是保险资金还吹响了进入私募股权投资(PE)领域的号角。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各家公司都配备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并已经广泛进行调研。
“目前保险资金只是在预备阶段,PE投资不仅需要项目储备,更需要时间进行变现。”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
险资投资版图迎来爆发式扩张
经历了半年多资本市场残酷考验的保险资金有望迎来转机。消息人士透露,保监会有关部门近日再次召开会议,讨论调整放宽险资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门槛,为险资寻找更广出口。此前,保监会已接连召开了多次会议,加紧研究调整险资投资债券、股票等相关政策,酝酿提高险资入市比例。
在拓展原有投资渠道之外,近期保监会还全面放开保险机构开展利率互换业务,并正酝酿《保险机构开展衍生品业务管理办法》,放开险资参与股指期货;探索稳步放开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等。种种迹象表明,险资投资“版图”正迎来爆发式扩张。
两万亿险资的无奈
险资投资“版图”急需扩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面临配置压力的资金正越积越多。从年初的1.5万亿到目前的超两万亿,半年时间内,找不到出口的保险资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今年以来,由于保费增长较快、保单资金获取成本较高,再加上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维持低位波动等多重因素,保险资金配置的难度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保费收入7998.6亿元,同比增长3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1个百分点,而且趸交保费占比较高,较快增长的保费收入对保险资产投资收益提出较高要求。
但事实上保费的资本收益率却不尽如人意。上半年保险公司实现资金运用收益755.2亿元,保险投资收益率仅为1.93%,而一季度保险资金收益率为1.23%,粗略计算二季度保险资金收益率仅为0.7%。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亏损已毫无疑问。
此外,今年以来,分红险成为多数保险公司的主流产品,在全国保费收入中占比近七成。分红险产品期限较长,主要投资渠道集中在长期债券、银行长期大额存款等。但保险资金通过银行协议存款来进行配置的难度在加大。由于存贷比压力加大,今年以来,一些股份制银行、中小型银行给保险公司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甚至高达5%,已略高于企业债利率水平。但考虑到201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达4.63万亿,如果按全年7.5万亿规模计算,下半年投放规模仅占上半年的三分之二,这预示着今年下半年银行揽存的动力趋弱,险资通过加大协议存款配置力度提高收益的空间缩小。
债券方面,缺少与负债相匹配的长期资产导致险资债券长期欠配。相对于3.6%-3.8%的保单资金成本而言,收益率在4%以上的券种才具有配置价值,而目前仅20年期以上的金融债、30年期以上的国债、10年期以上的长期高等级信用债符合配置要求,该部分券种的稀缺导致险资配置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近期传统型寿险预定利率的放开可能进一步导致保险行业整体竞争加剧,部分保险公司可能采取高利率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行业资金成本,进一步推高了对长债的配置需求。
投资渠道爆发式扩张
险资步入如此境遇已非一朝一夕。为此,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已多次表示,要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增加资产配置的弹性和空间,为优化保险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创造条件。要针对新的投资市场、投资产品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督促保险机构加强投资团队建设,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保监会近期一直在研究资金运用的政策问题。针对当前形势,要加快整合现行政策,使之更具适应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稳步开放投资渠道,化解当前投资工具不足、收益不高的风险,逐步培养符合保险资金特性和资产配置需要的新的增长点。
在加快整合现行政策方面,全面放开保险机构开展利率互换业务的政策已于近日出台。保险资金可涉足金融衍生品工具——利率互换,用以规避投资风险,优化资产配置。一位券商交易员表示,中小保险机构参与利率互换的热情很高。在今年保险公司投资中,有51.8%的资金都投入到债券领域,债券市场的波动对险资收益影响巨大,而利率互换则可以规避这种风险。
还有多项政策调整的出台也近在眼前。据了解,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已就调整保险资金在债券、股票和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政策召开了专门会议,初步框架已定,包括上调股票、基金、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占比;对投资有担保债券总额不再限制;无担保债券投资比例不变,但增加在港发行的债券品种;扩大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设立主体范围,降低保险公司投资债权计划门槛等。
在稳步开放新的投资渠道方面,监管部门制定的《保险机构开展衍生品业务管理办法》有望近日出台,这意味着险资即将获得股指期货入市资格。某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较长、赎回压力较小的特征,运用股指期货可为大资金管理风险和锁定收益提供一定的保障,特别是在业务现金流和证券市场走势并不匹配的情况下,利用股指期货市场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配置管理。
此外,不动产投资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两项政策在去年下半年已在加紧酝酿,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迟迟未见出台。在7月中旬召开的2010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再次重提,将稳步开放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
扩张须制度先行
“在金融市场投资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难度加大,保险资产面临低效配制和错配问题,这给提高资产收益带来很大挑战。”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直言困境。
“新的投资渠道和资产产品的逐步放开,不但需要相关研究和制度的先行,而且还要求保险业加快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积累。”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强调拓展险资投资渠道的基本前提,在险资投资渠道的爆发式拓展同时,还需完善投资资产认可标准,发挥资本约束作用,抑制投资冲动。
除了放开投资渠道,保险业也需要通过调整承保周期和业务结构来缓解险资配置压力。上半年,保费收入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银保业务占人身险业务比重超过50%,期缴业务出现短期化趋势,5年期以下业务占比大幅上升。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在当下投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更应偏重承保质量而非数量,大力发展利润率较高的期缴个人代理产品,而非过度消耗保险资源、竭泽而渔。(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