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敌人或盟友受到损失,但其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敌方的情形已经表露出来,而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扩展,并将要有所作为;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借用这一强大的力量去消灭我们的敌人。 以下内容为【 证券茶罐(笔名)】原创,转载不得更改原文内容,未经允许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并请注明作者:证券茶罐(笔名)
来源:证券茶罐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addy999
在证券市场中博弈,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想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顺势而为,自以为是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左右整个市场趋势的,多半只能变成巨轮之下的尘土。在证券市场中,只有与占据优势的一方站在同一战线,才可能有较大的胜算。只有借助了趋势的“刀”,才能在市场中斩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收益。 所以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三种角色:坐轿的、抬轿的和炮灰。坐轿的是在趋势明朗之机迅速的低位买出和高位卖出;抬轿的是在趋势运转过程中追随趋势根据其方向继续做多或做空的,抬轿的是维系趋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借用之刀(实际上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互借的一种联合体);而炮灰则是分辨不清趋势或不顾趋势,在牛市做空或在熊市做多的。而其中只有看清趋势并把握了准确时机坐轿的人能够在证券市场中生存并且迅速的发展。那么什么称为机呢?兵书阐述了“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证券市场中无非多和空两股相消相长的势力,而我们需要把握的时机就是其中一股势力将迅速扩展,很快会压倒性战胜另一方的时刻,即在所谓的“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的时刻,根据形势的发展情况,逐渐或迅速地参与到这支队伍当中去。 所以在第三计阐述了在证券市场应当顺势而为,并进一步强调了在准确的时机进场或出场的必要性,并提供了通过监控“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来确定适当操作时机的思路。 要在证券市场顺应趋势势操作,并选择准确的时机买入和卖出,前边第二计围魏救赵【应对】已提到要监控市场多空力量强弱的变化,才能准确判断并在恰当的时机进场或出场。第三计提供了通过监控“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来确定适当操作时机的思路,即在考虑做多的时候,主要监控多方盟军的势力发展情况(当然不是说完全不看空方情况,以后结合其他计谋具体讨论),当多方盟军“将有所为”,有了压制空方迅速扩张的苗头,则逐渐或迅速地参与到这支队伍当中去。 用本计典故举个例子,三国时期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想“做空”魏国。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目前吴国在扩展,并将要有所作为,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吴国骨子里其实是想要“做多”蜀国的。可以派人劝孙权“做多”蜀国,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在吴国“做多”蜀国的同时也出兵“做多”蜀国,终于使得关羽兵败麦城。
那么如果我们作为三足鼎立之外的小股力量,想在战争中存在并发展,最好的“做多”时机就是借吴魏“做多”蜀国之机共同“做多”。不是吴国开始“做多”蜀国之前;也不是关羽兵败麦城,“做多”势力已经完成“逼空”走势之后;更不是在关羽围困樊襄,“做空”势力威震华夏的时候。
这里再用第二计提到的进场做多两种常见情况为例说明: 第二计强调这类情况的时机一般为阴消阳长后适当的时间,而非就是阴消阳长之初,因为这种阴消阳长的过程一般缓慢而多有反复。所以这类情况一般逐渐地参与,知道最后信号明确完全参与到做多队伍当中去。如下图所示的 07年7月6日到7月20日缓慢形成的做多建仓机会。 因为这种转换的过程一般迅速而一气呵成,所以这类情况一般当信号明确是要迅速地参与到做多队伍当中去。如上图所示的07年6月5日形成的速跌反弹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