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14:55

年报分析专题之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年报分析专题之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
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的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使人联想到做假帐。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分析及其识别策略
简介: 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有企业管理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两方面。对于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管理舞弊及其识别,可以从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方法与规避企业虚假会计报表的措施三方面进行考察;而对于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经营失败及其识别,可以延着经营失败的迹象、掩盖经营失败的方法与分析企业经营失败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文章中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案例。

企业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保证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世界各国都对其进行管制。这种管制可以增强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改善资本市场的运行。然而在世界各国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虚假会计报表。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错误,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有企业管理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两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认真研究分析,找到识别虚假会计报表的策略。   
  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管理舞弊及其识别   
  舞弊因从事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非管理舞弊又称员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管理当局授意,一般都可以用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和发现,通常涉及直接挪用公款或窃取财物。管理舞弊是泛指中高级管理人员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地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管理舞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作弊者的管理层次愈高,短期内就愈加难以识别。   
  一、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
  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可分为五类:
  1.确保职位和获取奖励。在现代企业中,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是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可是,由于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企业必须借助于某种激励机制来使管理当局最大限度地为了股东利益努力工作。例如,根据企业利润数字来确定管理人员报酬的合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因此,为了使自身报酬最大化,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的方法,使会计数字更有利于自己。
  2.募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粉饰其会计报表,以误导投资者、信贷者做出投资、信贷决策。如在企业和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规定了很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不得低于特定水平等。因为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将要违反规定的条件时,企业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3.逃避税收。这是会计造假最明显的一个动机,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企业领导人有时会指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逃避税收,以减少现金支出。当然,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国家,管理当局就需要在节税和报告较好的业绩之间作出权衡。
  4.避免巨额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负担的支出。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部门过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就可能会采取征收高额税收或对企业进行其他限制等。这一点在大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在2003年以来,世界油价大涨,各产油公司利润猛增,为了回避政府可能采取的非常收入税,各产油公司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造假以减少利润。
  5.操纵公司的股价。企业领导人操纵股票的波动,常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来达到目的。股价预期的波动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做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控制权或待价而沽。其后,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不断拉升股价,使自己获取暴利,而中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管理舞弊的方法
  企业管理舞弊的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手段都是通过粉饰会计报表来实现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类:过早确认收入,或确认有问题的收入。⑴ 即便未来仍有提供服务的义务,但却已提前确认相关收入。⑵ 在产品出货时或客户接受货品前就已先行确认收入。⑶ 在客户付款义务的期限到期前就先确认相关收入。⑷ 将产品转销给关联方。⑸ 给客户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作为交换条件。⑹ 以毛利率额计算营业收入。
  第二类:虚列利润。⑴ 确认不具实质经济利益的销货收入。⑵ 将借款交易中所取得的现金列为营业收入。⑶ 将投资收益确认为营业收入。⑷ 将以未来采购为条件的供货商退佣确认为营业收入。⑸ 将合并前不当保留的营业收入在合并后冲回。
  第三类:利用一次性所得来提高利润水平。⑴ 出售价值低估的资产来提高利润。⑵ 将投资收益直接冲减营业费用。⑶ 将资产负债表科目重新分类,并从中创造利润。
  第四类:将本期费用列为下期或前期费用。⑴ 将一般经营成本资本化,特别是近期内不会再发生的费用。⑵ 改变会计政策,将本期费用移到前期。⑶ 成本摊销期间过长,导致成本摊销过慢。⑷ 未将毁损资产的价值予以调低或加以冲销。⑸ 降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率。
第五类:未依法确认负债或少计负债。⑴ 对未来仍需承担付款的义务,未依法确认费用与相关负债。⑵ 通过修订会计估计的方式来降低负债金额。⑶ 将有疑问的减值准备金结转至利润项目。⑷ 假造退佣。⑸ 现金一入账就列为营业收入,而不考虑未来是否仍有应尽义务。
  第六类:将本期营业收入转至下期。⑴ 设置准备金,并在下期将之转出,确认为利润。⑵ 在收购完成前,将营业收入予以保留。
  第七类:将未来的费用移转至本期,确认为特别支出。⑴ 将大额费用列为特殊支出的各项科目金额。⑵ 将收购企业中的研发成本予以冲销。⑶ 将各项可支配性费用移转至本期。
  对于企业因管理舞弊而产生的虚假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不应束手无策,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察觉,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规避。
  
  三、规避企业虚假会计报表的措施
  1.了解企业。造成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中,投资者所以未能察觉虚假会计报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及企业的业务。这就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企业的历史情况、现状、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并关注企业管理人员的品德、能力、知识水平及经历。
  2.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务有一定的连续性,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密切相关。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本期的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比较与上年度的差异点,评价其合理性,从而发现异常情况,察觉企业的虚假会计报表。
  3.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为确保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公司法或其他法规规定,公司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以避免或减少虚假会计报表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投资者应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了解其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以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可信。
  4.向投资咨询机构咨询。投资者如果认为需要的话,可向投资咨询机构咨询,讨论所有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潜在风险并仔细考虑投资分析师的建议,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虚假会计报表是否虚假,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的损失。
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经营失败及其识别
  企业在经营失败时,会造成会计报表的虚假。
  企业经营失败,在进行清算时,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现行市价或清算价值重新加以评估。此外,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分类,亦将面临清算而失去其意义或重要性。许多长期资产及负债,均将因被迫清算而必须改变归类于流动项目,会计报表如按照历史成本反映,势必造成会计报表虚假,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一、企业经营失败的迹象
  企业经营生生不息者固然存在,经营不善而失败者也属常见。如果存在下列迹象,则企业会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无法成立。
  1.企业财务方面的迹象。(1)资不抵债;(2)营运资金出现负数;(3)无法偿还到期债务;(4)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延期的借款;(5)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6)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7)累计经营性亏损巨大;(8)存在大额外负的逾期未付利润;(9)无法继续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10)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且长期未进行处理;(11)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12)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要资金。
  2.企业经营方面的迹象。(1)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且无人替代;(2)主导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4)人力资源或重要原材料短缺;(5)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3.企业其他方面的迹象。(1)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2)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3)异常原因导致停工、停产;(4)有关法规或国家政策的变化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5)营业期限即将到期且无意继续经营;(6)投资者未履行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7)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遭受严重损失。
二、企业掩盖经营失败的方法
  企业如遇到经营失败,往往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面做手脚,常用的方法有: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相关政府部门出于谨慎性考虑,要求企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说,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性原则,建立在真实资产价值损失或回归基础上的合理的计提和转回是必要的。但由于“八项计提”存在着较大灵活性和可调控性,利用“八项计提”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成为某些公司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部分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上市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在铁定亏损的年度“一次提个够”,在必须扭亏的年度“一次冲个够”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此,不仅有违会计审慎原则的初衷,而且也是对谨慎原则的滥用,并损害了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
  例:某ST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对利润调减总额高达8.16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为-- 8.04亿元,目前已经暂停上市,显然八项计提是造成该公司亏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该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竟高达7.12亿元。深入分析,发现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全资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4.79亿元,而2003年该公司对这一部分其他应收款几乎是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如此高额地计提坏账准备,公司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一次亏个够,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公司暂停上市,但通过巨额的坏账准备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冲回,就可以立即提升该公司的当期业绩,因此,该公司2004年重新恢复上市的可能性极大。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主要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利用人为调节来粉饰利润。例如对长期投资核算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合并范围的改变、存货与固定资产分类的差异、存货计价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的确定、长期合同完工合同法和完工百分比法的选择等等。
例: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51.3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11.5万元。然而,这一盈利并不是靠卖葡萄酒得来的。该公司报告期内的主营业务利润仅106.2万元,在与1773.8万元的财务费用相抵后,其营业利润的亏损本应超过1600万元,但其管理费用一项很不寻常地为负的1592.9万元,使其营业利润最终为-442万元。ST银广夏的管理费用为何为负数?该公司原“对已资不抵债或无偿债能力的并表子公司,在合并抵销内部往来时,本着谨慎性原则,将应冲销的坏账准备转入预计负债”,现变更为“在合并抵销内部往来时,将冲销的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政策变更,使其当期净利润增加1054.2万元,期初未分配利润增加3122.8万元。
  例:2003年某上市公司对深圳一公司持股比例为17.31%,未达到权益法核算的标准,但是他却把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导致当其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掩盖主营业务亏损的事实,使企业扭亏为盈。另外2003年甲上市公司也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把亏损700万元的子公司摒除在外,避免了整体利润的下滑。
  3.利用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是想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属于会计估计的内容有:折旧的经济年限、坏账准备率、固定资产残余价值、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有事项的估计、长期负债的利率和折现率的确定、应付债券的溢价等等。企业最常使用的会计估计变更为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和坏账计提比率的变更。
  例: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调整了会计估计,对本期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进行了变更,变更情况如下:账龄在1~2年由原计提比例20%改为6%,账龄在2~3年由原计提比例50%改为15%,账龄在3~5年由原计提比例100%改为30%,账龄在5年以上计提比例为100%。此项会计估计变更致使本年计提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降低,相应增加了本年利润939.5万元。考虑到该等会计估计变更导致公司针对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出现前后不一致,应当将由此增加确认的利润列入非常损益。经查验,董事会列报的非常损益未包括该等会计变更当期影响数。
  例:2003年某股份公司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延长了1倍,折旧费用的减少使得公司利润增加了1024万元。
  4.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且,有时公司通过秘密控制某个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但该公司在法律形式上并不具备成为其子公司的条件,因而不必纳入合并报表,此时隐蔽性就更强。在信息披露上,其主要表现是披露简陋含糊,分不清类型;不愿披露比例或比较资料,以使关联方交易的严重程度不引人注目;回避敏感事项,如关键管理人员报酬、关联方融资情况等;定价政策往往用“协议价”这一涵义不明的词语来表述。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幅近90%。验钞机为公司带来了2.26亿元的销售收入,该产品毛利率达到58%,转股之后,至年末不再持有该公司的股权。在制造纸上富贵时,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却很难堪:2001年的应收账款有9.53亿元之巨,占总资产的30%以上;负债总额20.4亿元,负债率高达66.92%,其中短期借款为15.77亿元,短期还款利息负担沉重。
三、分析企业经营失败的方法
  企业是否会经营失败,这是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投资者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加以仔细审查、分析,不难发现企业近期是否会走上失败之途。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各种财务比率,从事所谓困境分析,以分析企业是否会经营失败。
  1.偿债能力的分析。偿债能力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家企业想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或者随时变化的流动资产,以支付各种到期的费用和其他债务。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发生问题,就会使企业的经营者花费大量精力去筹措资金以应付还债,这不仅会增加筹资难度,加大筹资成本,还会危及企业的持续经营,最终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偿债能力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比率、权益资金率、销售利息比率等。
  2.财务状况变动分析。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有活力,可能通过其资金运动过程反映出来。财务状况变动分析是通过分析资金的来踪去迹及资金变化的原因,揭示出资产、权益的变动原因。财务状况变动分析的主要内容有:(1)全部资金变动情况分析。主要是对全部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增减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揭示出全部资金变动的原因,并对全部资金的变动情况做出评价。(2)营运资金变动情况分析。主要对营运资金来源及运用、营运资金净额的变动情况、营运资金各项目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揭示出营运资金变动的原因,并对营运资金的变动情况做出评价。(3)现金流量变动情况分析。主要是对现金流入量及现金流出量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揭示出现金质量变动的原因,并对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做出评价。
  3.财务成果分析。财务成果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财务成果分析可及时、准确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企业长期亏损,不仅难于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而且还会危及企业的生存。财务成果分析的内容受财务成果本身内容的制约。财务成果,从收入与成本的不同范围角度出发,可表现为不同的利润指标,通常主要有产品销售利润、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税后利润等。
虚假年报的识别方法
投资者通过解读年报作出投资决策的前提是假设年报信息都真实可靠,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但遗憾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个前提假设有时很值得怀疑。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丑闻,中国的蓝田股份、银广夏、东方电子等造假事件无不让投资者感到触目惊心。那么如何才能识别虚假年报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希望投资者籍此从年报中找出造假的蛛丝马迹。
  (1)观测公司的营业利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利润表上做假比在现金流量表上做假要容易得多,前者通过虚开发票,虚构交易很容易完成。如果公司上下合谋,从原材料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出库各个环节单证手续齐全,即使注册会计师也很难审计出来;但现金流量就不一样了,如果想虚增现金流量,一方面需要有外部资金进帐,另一方面还需银行方面提供齐备的交易记录,但这两点通常是很难办到的。因此投资者可结合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来判断公司年报是否存在做假嫌疑。在分析时,投资者可构造比率,用营业利润除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然后做趋势分析,如果比率在不断加大,则基本可以判断公司可能存在问题。这个比率也可以同行业比较,如果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相差太大,投资者也应引起警觉。
  有心的投资者还可参照上面的方法分析净利润及与之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的关系。计算公式为:与净利润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净额+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
  (2)观测是否存在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大幅上升,同时存货大幅上升、存货周转率下降的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可能存在虚构销售或少结转成本的可能。
  (3)观测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入的关系。通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入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比率关系,而且在同行业中这个比率也比较接近,如果这个比率波动太大或偏离行业水平太远,则公司的销售收入可能有问题。
  (4)结合公司的投资项目分析对外负债与财务费用的关系。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的利息支出通常比较高,但专门为建造固定资产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利息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如果公司对外负债很高,但财务费用少,在建工程(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显示)金额也不多,则可能存在通过滥用利息资本化操控利润的嫌疑。
  (5)关注无形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比较严格,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只将取得时发生的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于开发过程中的材料费、人工费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如果年报显示的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增加过多,则可能存在费用资本化的嫌疑。
  另外如果公司的业绩与行业水平偏离太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频繁,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经常变动,经常出现会计差错更正,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波动较大等,投资者对其年报的真实性需提高警惕。上述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可能造假的年报,但不是所有造假的年报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识别,因为会计做假的方法和高明的手段很多,不能穷尽,也无法穷尽。真正要杜绝或减少虚假会计报表只能靠制度建设,社会诚信等大环境的改善。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14:58

大股东地下占款严重,占款需要专项审计指引


 范福春:清欠已无路可退 攻坚须破釜沉舟
      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首度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务必在2006年底前清偿完毕,其后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及各地证监机构纷纷成立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布置相关的清欠工作,掀起了一股“清欠”高潮。据《中国证券报》吴铭报道,6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首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培训班上强调,股改和清欠攻坚战年内务必完成。他更罕有地用“破釜沉舟”、“没有退路”的字眼强调了证监会的决心。

大股东及关联方的占用资金通常分为经营性占用与非经营性占用,后者系指为关联方提供借款、代垫费用、代偿银行债务、代为投资等形成的债权关系,对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损害很大,此次清欠的重点也正是非经营性占用。据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通告(2006年第二号)”,公开披露截至6月30日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及清欠承诺情况,截至2006年6月30日两市还有148家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占用余额仍高达315.70亿元;而在一个月前发布的第一号公告显示,189家上市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合计占用余额336.41亿元。两次公告相比,尽管占用家数有明显下降,但占用金额并没有明显下降,据《中国证券报》吴铭报道,事实上,人们公认目前上市公司清欠还存在四大难点:一是民营控股公司信用差,资源枯竭,股权质押,成为清欠死角,并且新增占用屡禁不止,比如南京斯威特集团顶风违规,造成其控股的上海科技新增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变相占用5.8亿元,同时又造成其控股的中纺机新增占用1600万元;二是国有股东以资抵债质量欠佳,留下隐患;三是托管重组方案操作难以到位;四是涉系股东占用清欠困难,比如原“德隆系”、“飞天系”、“立信系”、“斯威特系”、“鸿仪系”等相关上市公司的清欠进展迟缓,*ST朝华等甚至还呈现恶化之势,被占款项由原来的6亿元猛增至17亿元。

一、实际占资究竟有多少?
某上市公司年报货币资金项目列报60000万。其中在集团结算中心的银行存款是30000万。经延伸检
查集团结算中心财务情况发现,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在银行开户的所有资金不到6000万。其他的资金都用于集团内部企业的资金拆借了(而且不是上市公司旗下企业,仅仅是集团下属企业,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不包括这些企业)。这种情况算不算大股东(含附属企业)非经营性占款,显然答案是“YES”。

2006年3月28日,中国凤凰(000520)表示,公司拟委托中国石化财务公司对中国石化所属子、分公司开展委托贷款业务,贷款范围仅限于中国石化内信誉较好企业,贷款利率高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贷款期为短期,贷款额度限5亿元以内,可在1年期限内循环使用。 这种情况算不算大股东非经营性占款?

由于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局部上市,集团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制度,上市公司资金也由集团统一管理,象上述情况应该是相当普遍;民营控股股东及涉系股东资金更是集中管理,上市公司账面上表面有那么多钱,可实际上很难有自由支配权,如果将这一块非经营性占用算进去,1000亿元能封得住吗?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不独立、法人冶理效率差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当前大股东占款在少数公司已演变为政府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地方政府才是非经营性占资的罪魁祸首。

下表是一张货币资金近三年来保持比较稳定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相当部分怀疑涉嫌地下占款(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包括以上市公司货币资金进行违规担保),当然少数公司可能是清白的,而少数公司地下占款已转为地上了:

代码        名称        2005        2005(上)        2004        2003
600099.SH        林海股份        266,147,463.69         306,902,403.63        295,014,868.20        273,710,130.21
000520.SZ        中国凤凰           676,267,497.09         660,523,223.65        669,113,272.24        611,601,118.12
600327.SH        大厦股份           347,711,663.14         556,533,038.66        582,522,552.63        609,413,917.98
600475.SH        华光股份          1,467,474,564.07         1,429,968,202.42        1,421,921,736.16        1,325,229,482.66
600838.SH        上海九百        401,793,209.86         454,414,380.23        434,986,698.63        398,879,272.53
600490.SH        中科合臣        107,191,469.35         170,847,703.75        186,810,803.17        185,189,050.88
600273.SH        G华芳           319,646,331.29        324,496,968.62        323,013,145.61        329,876,476.23
600601.SH        方正科技        1,454,728,330.62         1,371,937,670.44        1,479,606,654.46        1,537,840,250.49
600382.SH        广东明珠        612,582,277.96         611,658,648.14        612,582,277.96        613,857,655.41
000848.SZ        承德露露        228,708,139.81         385,975,091.95        410,008,755.26        383,348,833.66
600507.SH        G长力           465,178,408.93         465,421,687.58        514,884,373.72        476,764,401.99
600751.SH        *ST天海        226,956,530.34         316,323,556.74        306,826,441.55        285,430,392.00
000693.SZ        聚友网络        23,770,915.90         357,091,543.37        359,016,196.73        331,244,387.75
600771.SH        东盛科技        579,516,005.00         506,631,864.00        494,458,527.00        456,037,821.00
000997.SZ        G新大陆        287,934,346.35         311,558,202.43        306,423,138.16        295,171,882.46
600877.SH        中国嘉陵        1,027,891,788.95         1,015,162,869.19        1,111,055,547.41        1,151,114,675.05
600677.SH        航天通信        455,784,947.48         562,141,177.93        561,097,804.58        597,278,503.51
600637.SH        广电信息        1,565,729,264.98         1,810,689,292.96        1,739,444,135.82        1,664,940,474.29
600336.SH        G澳柯玛        930,936,209.57         975,879,087.25        916,089,659.97        964,319,629.27
600200.SH        G吴中        502,026,950.81         493,162,915.59        503,094,615.82        544,030,604.38

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有相当部分“占款”并不是真实的占款,而是历史上虚构收入、隐瞒损失造成的资产潜亏,尤其是2001年至2005年五年熊市导致上市公司大量证券投资资金受损严重,为了维护上市公司形象,包括为了支撑股价、再融资或避免ST、摘牌等,相当部分的损失没有在账上体现,而形成虚假的占款形象,包括没有真金白银流入的虚构收入也会形成虚假的“占款”,笔者认为,这此类假账形成的虚假占款,要通过前期差错更正进行调整,不然,就得负清偿义务,

二、隐瞒占资手法透视
由于本能掩盖违规行为的冲动,笔者认为这只是占资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占资被隐瞒,那么隐瞒占资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构思了以下几种方法:

1、        不走账: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但根本没有在上市公司账面体现,
这里主要有几种手法:一是以上市公司名义债权融资,但实际使用人是关联方,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债务的增加,导致上市公司低报债务;二是截留上市公司资金,包括货款、劳务款等,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导致上市公司债权空挂;二是私下处置上市公司资产,将所得资金截留,包括出售存货、处置股权、转让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等,上市公司账面上没有反映被处置资产减加,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账实不符。

2、走账:亦即资金转移在上市公司账面得到体现,但已经过粉饰,这里主要手法有几种:
一是隐瞒关联方,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关联方占用资金不是清欠范围,所以控股股东及上市公司要想方设法将关联方占款非关联化,将债权挂在非关联方头上或潜在的关联方上;二是通过购买资产方式转移资金给关联方,包括购买原材料、购买厂房设备、对外投资等,这样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以掩盖关联方占款;三是通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方式为关联方融资,这些银票或者直接开给关联方或者间接开给关联方,关联方通过票据贴现之后取得资金,由于开具银票往往需要上市公司以现金作质押或以上市公司名义作担保,导致关联方间接或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三、占资专项审计指引
侦查隐藏的关联方占资,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手法:
1、        加强对贷款卡信息的查询,获得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详细的贷款及担保资料
2、        对可疑的往来尤其是大额的资金往来,要合理怀疑其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要对上市公司现金
流重新梳理,通过对可疑现金流及可疑账户尤其是外埠存款账户的深入调查中,包括要求银行重新出具对账单等,识别潜在的关联方以及伪造现金链条,对上市公司资金链要有透彻认识,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不断融资或现金余额持续下降,要注意现金流实际的流向
3、        高度关注银行承兑汇票背后可能存在的关联方占资问题
4、        加强资产清查:不管是走账或不走账,由于上市公司隐瞒关联方占款,往往导致上市公司其它相关资产减少,如现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典型表现是账面数高于实存数(差异部分就是隐瞒占资形成的高风险资产),对高现金、高存货、高投资、高固定资产、高无形资产现象要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首先要计算一个合理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余额,其次对比上市公司账面的余额,如果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远远超过正常经营所需的规模,或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呈现非正常增长,就要注意是否将占资藏在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科目中。

当然,任何一个科目都可能存在隐瞒占资的行为,当前,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除了出具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之后,审计师还要出具《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的专项说明》;由于这只是一个专项说明,不是专项审计,所以专项说明并没有采用特殊的审计程序,是年报审计的附属物。笔者认为,大股东占款主要从现金流入手,重点调查资金流向,与年报审计的目标、程序存在重大差异,证监会应会同中注协出台《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占用资金专项审计指引》,明确非经营性占用的内含及外延,指导审计师结合年报审计有效实施占资审计,该指引性质类似《验资》,区别于常规审计程序,这样才能有效发现大股东地下占款情况。

knight_133 发表于 2006-7-23 19:58

谢谢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20:27

非流动资产及商誉如何计提减值准备
                   
  这里的“非流动资产”是指CAS4《固定资产》及CAS6《无形资产》规范下的长期资产,实际上也是CAS8《资产减值》规范的主要对象,资产组的引进就是为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减值测试使用,对待售非流动资产可以按单独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可对经营性非流动资产及商誉的减值计提必须引进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由于非流动实物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所以必须以资产组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这个资产组一般是一个分部、一个分厂等财务报告单元(美国会计准则就是以财务报告单元为基础),这个资产组包括经营性流动性资产及经营性非流动性资产和商誉(非经营性资产列为金融资产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流动性资产根据《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存货》等准则单独计提减值准备,根据资产组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或公允价值为整个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扣除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流动性资产账面价值,就是经营性非流动性资产及商誉的公允价值,非流动性资产及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对比,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出现减值,要先计提商誉的减值准备,商誉账面价值不够计提的,再按经营性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剩余的减值。

在这个程序中,最关健的是要确定资产组的公允价值,根据《资产减值》准则,这个资产组的价值基础是可回收金额,可回收金额是使用价值与公允价值孰高原则确定。在实务中,某家上市公司股权是有市价的,也就是该公司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即上市公司本身公允价值是已经确定的,可是上市公司的使用价值有时高于公允价值,有时低于公允价值,根据美国会计准则,是直接是公允价值对照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的,象上市公司这种有市价的情况下,一般不允许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但如果缺乏活跃市场,就必须以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所以,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概念是不一致的,美国会计准则下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就是公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从中国《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就可以看到相似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将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个概念,导致一个结果是这两个价值会打战,这也是中国会计准则《会计计量》一章中将现值列为单独的一个计量属性引起很大争议的原因,按美国规则,现值计量唯一目的是确定公允价值,它是一种估值技术,而不是一个会计计量属性。如中集集团,当前股价可能只有15元,但一些分析师根据未来现金流现值计算认为中集的股价应该达到30元,按照中国及国际会计准则,中集股价可收回金额是30元,而美国是15元,这个30元结果是不可理解的。类似的冲突也出现在《股份支付》中,对于股票期权的价值确定有内在价值法及市场价值法,美国原来是根据内在价值法确定股票期权的价值,结果发现有很大缺陷,现改为市场价值,中国会计准则还未明确到底使用哪种价值确定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估计两者都会适用,一种在活跃市场中,另外一种是非活跃市场中,象使用价值及内在价值更似理论价格,但并不为市场交易各方所授受,当然市场价值也不一定是公允价值,如果中国股市很多认沽权证内在价值是0,但交易价仍在五角钱左右,此时,认沽权证的公允价值是多少?恐怕很有争议,这说明,不管是美国或国际的规定,都是有缺陷的,“一刀切”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可是有两个方案供选择又破坏了会计的可比性,导致企业滥用会计选择权。

回到正题,假设我们采用了美国标准确定资产组的公允价值,但股价是权益价值,但这个价值可能是资产组组合的价值,权益价值还必须根据账面价值等标准在资产组之间分摊,此外,要计算资产组的价值,还必须计算负债的公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等于权益的公允价值加上负债的公允价值,目前国内评估界往往以负债的账面价值作为公允价值,这个现在可能不行了,一方面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否则导致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估,结果是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估,最终的减值的少提,当然账面上同时表现为虚增资产和虚增负债。(先写到这里,这个东西发现很难,不知道实务具体如何操作)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20:29

如何评价应收帐款坏帐准备计提比例

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的比例是否恰当是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必须关注的重要事项,然而,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制度》对计提的具体方法都未有明确规定,于是坏帐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成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法。除去一些明显失当的例子,投资者很难对一家公司计提比例是否恰当作出判断。在分析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55,简称万东医疗)2004年年报的过程中,笔者对其坏帐准备计提问题颇有兴趣,提出一些分析评判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万东医疗在2004年报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对坏帐准备计提比例作了如下变更。

表1:万东医疗坏帐准备计提比例
帐龄        原计提比例        变更后计提比例
1年以内        6%        2%
1至2年        10%        20%
2至3年        15%        30%
3至4年        21%        50%
4至5年        28%        70%
5年以上        36%        100%

此项会计估计变更增加公司当年利润205万元。那么,应该如何评价万东医疗的此次变更?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步骤:
1、        根据应收帐款的回收情况判断变更是否有充足的依据;
2、        根据变更后的结果判断计提准备是否充分。

表2:万东医疗历年应收帐款原值
单位:万元
应收帐款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年以内        936         2,474         4,300         6,995         11,629
1至2年        380         111         365         169         197
2至3年        72         158         94         356         130
3至4年        27         4         148         93         335
4至5年        34         0         11         145         87
5年以上        46         0         0         9         151
合计        1,494         2,746         4,918         7,767         12,528
备注:蓝色字体处数据疑有误。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整理出万东医疗应收帐款的回收情况,见表3和表4。

表3:万东医疗年末应收帐款在次年收回的比例
应收帐款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1年以内        88.14%        85.25%        96.07%        97.18%
1至2年        58.42%        15.32%        2.47%        23.08%
2至3年        94.44%        6.33%        1.06%        5.90%
3至4年        100.00%        -175.00%        2.03%        6.45%
4年以上        100.00%                18.18%        1.95%
合计        81.79%        77.49%        84.30%        88.43%
   备注:蓝色字体为根据上表怀疑有误的数据计算而得。
表4:万东医疗年末应收帐款变成坏帐的可能性分析
应收帐款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应收帐款3年后变成3年以上帐款的比例        16.53%        20.87%                  
1年以内应收帐款3年后变成3年以上帐款的比例        9.94%        13.54%                  
1年以上应收帐款2年后变成3年以上帐款的比例        28.49%        90.81%        92.72%         
2年以上应收帐款1年后变成3年以上帐款的比例        2.25%        98.76%        97.63%        95.02%

从表3来看,万东医疗应收帐款在次年被收回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从表4来看,则其应收帐款有可能变成坏帐的部分也是逐年上升。这可以看作是公司降低1年以内应收帐款坏帐准备计提比例而提高1年以上应收帐款计提比例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找到一种科学的计提坏帐准备的方法,并以此作为对照评判上市公司的计提是否恰当。有人 提出如下一种思路:根据前三年的坏帐准备率进行加权平均,按由远及近分别给予定权比重为1、2、3,以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各个帐龄段应收帐款计提坏帐的比例。应该说这种思路与完全主观臆断相比有天壤之别,但如何确定权重仍包含相当的主观成份。因此,笔者主张仅根据客观数据来进行评判。此外,姜文中的计算方法需要多年的数据,如计算2004年的坏帐准备需要1999年的数据,且不说多年的数据取得有相当大的困难 ,考虑太长时间的情况也会影响计算出来的数据对近三年回收情况的敏感程度。 在此笔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法来分析和估计应收帐款的回收情况,这种方法计算2004年的坏帐准备比例仅需要前1年的数据,即使要参考前3年的情况也只需2001年的历史数据,具体算法见表5。
表5:估计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的一种思路
         2003年应收帐款在次年收回比例        2003年应收帐款次年未被收回的比例        2004年应收帐款提取准备比例
1年以内        97.18%        2.82%        1.87%
1至2年        23.08%        76.92%        66.40%
2至3年        5.90%        94.10%        86.32%
3至4年        6.45%        93.55%        91.73%
4年以上        1.95%        98.05%        98.05%

上表中1年以内应上帐款应计提的比例1.87%系根据2003年应收帐款次年未被收回的比例相乘而得,2.82%×76.92%×94.10%*93.55%*98.05%=1.87%。其原理是假设2004年的应收帐款在1年后有2.82%(2003年1年内应收帐款次年未被收回的比例)未被收回,变成1至2年的帐款,又过了1年后有76.92%(2003年1至2年应收帐款次年未被收回的比例)未被收回,如此下去。其余帐龄段的计算依此类推。下面根据万东医疗的情况来具体应用这种方法。

表6:万东医疗应收帐款计提比例分析
单位:万元
应收帐款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主营业务收入        27,742         32,742         38,786         47,220         47,994
1年内应收帐款/收入        3.37%        7.56%        11.09%        14.81%        24.23%
应收帐款/收入        5.39%        8.39%        12.68%        16.45%        26.10%
                                              
3年以上应收帐款        107         4         159         247         573
3年以上应收帐款占应收帐款的比例        7.16%        0.15%        3.23%        3.18%        4.57%
3年以上应收帐款占上1年度末应收帐款的比例                 0.27%        5.79%        5.02%        7.38%
新增3年以上应收帐款占收入比例                 -0.31%        0.40%        0.19%        0.68%
                                              
计提的坏帐准备                 136        343         553         690
坏帐准备占应收帐款比例                 4.95%        6.97%        7.12%        5.5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万东医疗近年来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下降,风险加大。尽管其1年以内的应收帐款回收情况比较理想,但3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在应收帐款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公司计提的坏帐准备占应收帐款的比例在2004年反倒有所下降。2004年公司新增的应收帐款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6.25%,而主营业务收入只增长了1.6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以前的计提比例,不能不考虑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现在公司按2%对1年内的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根据表5中的数据,这个比例居然并不激进,相反倒是1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的比例不足。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万东医疗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比例很难讲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但对1年以上应收帐款计提的坏帐准备不足却是事实。当然,这里没有考虑2003年是否有特殊因素导致应收帐款收回异常。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20:33

两种合并方法的利润操纵差异
    企业合并业务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总的来说,购买法倒重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有用性,权益集合法则偏向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利润操纵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就两种合并方法的利润操纵差异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两者利润操纵的成因不同

  1、购买法建立在非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把企业合并看作合并企业通过购买方式取得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因而,与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相同,合并企业以公允价值记录并入的资产和负债,购买成本与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人商誉(负商誉),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处理和摊销。由于公允价值、购买成本及商誉(负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摊销需要健全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合并各方的讨价还价,需要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专业人员运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因此,其中往往存在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欠完善与成熟的情况下,规范购买法的运用带来的利润操纵问题会更加突出。
  2、权益集合法贯彻持续经营观念,认为只有在平等合并和合并后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它不改变原有的计量模式,并入的资产按合并前的账面价值人账,没有资产升(贬)值,也不存在商誉(负商誉)问题。但事实上,合并前后的股权结构通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合并前后的股东风险与收益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另外,真正平等的合并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以公允价值记录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也许更能体现合并的结果。正是由于权益集合法缺乏明确合理的概念基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合并交易的经济实质,其有效的适用标准也较难确定,因而它容易被企业滥用,成为利润操纵的有效工具。
  
    二、两者利润操纵的途径不同

  1、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主要途径有:(1)任意改变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合并后的资产摊销额;(2)随意决定合并成本,变动商誉(负商誉)账户待摊销额;(3)延长或缩短商誉(负商誉)摊销期限,调节其摊销额;(4)人为增减与合并有关的间接费用或改变合并日期,直接影响合并企业合并年度的账面收益。
  2、权益集合法下利润操纵的主要途径是:(1)通过年未突击合并其他盈利企业操纵利润;(2)权益集合法未提供被合并企业合并前隐藏的资产或负债,也未按公允价值计价,会形成秘密准备,进而以较低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调增合并企业的未来收益;(3)合并日后出售其账面价值大大低于市价的资产,获取巨额账面收益;(4)多计或少列合并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直接增减合并年度损益。
  
    三、两者利润操纵的程度不同

  两者利润操纵的程度主要指利润操纵的方向和操纵下的利润大小。两种方法的利润操纵程度在不考虑下列操纵方式影响的情况下存在很大的不同:(1)权益集合法下合并企业通过合并日后出售资产进行的利润操纵;(2)权益集合法下由被合并企业合并前隐藏的资产或负债形成的秘密准备造成的利润操纵影响。
  1、在合并当期(合并发生在期初的特殊情形除外),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况:(1)被合并企业合并年度取得收益,在利润操纵作用下,权益集合法和购买法都会使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增加,并且通常情况下,权益法操纵下的利润(PQ,下同)要大于购买法操纵下的利润(PG,下同);(2)被合并企业合并年度发生亏损,两种方法都会使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减少,且一般地,会有PQ<PG。
  2、在合并以后各期及发生在期初的合并当期,两种合并方法下利润操纵的程度比较如表1所示(省略):
  
    四、两者利润操纵的特点不同

  1、购买法以公允价值揭示被合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并企业的合并年度收益包括当年自身实现的收益和合并日后被合并企业实现的当期收益,但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允许转到合并企业中。由于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高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合并企业的资产价值会在合并完成后“迅速”上升,但其留存收益显然不会因合并而增加,却可能因之而减少。购买法主要是通过采用新的计价标准形成的资产增(减)量与商誉(负商誉)的摊销额影响合并以后年度的报告收益,其利润操纵比较“间接”,对利润的影响较为“均衡”。
  2、权益集合法下,无论合并发生在当期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的企业整个合并年度的损益及合并以前年度的留存收益都要并入合并后的企业中;此外,合并企业若在合并当期按公允价值出售其账面上被低估的资产,将会立刻得到一笔即时收益。因此,在合并当期,权益集合法下的利润操纵表现得十分“直接”,能在增加利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权益集合法容易形成秘密准备,该项准备将会通过较低的折旧和摊销额转化为未来收益,并最终夸大未来年度的盈利。因而,从合并以后年度看,权益集合法下的利润操纵又表现得较为“隐蔽”,其影响也比较“持久”。
  
    五、两者利润操纵的成本不同

  1、购买法下的利润操纵成本主要是指:(1)公允价值和购买价格的确定及分摊花费的代价;(2)与合并相关的其他费用。
  2.权益集合法下利润操纵的成本主要包括:(1)企业为满足采用权益集合法的适用条件而承担的货币与非货币成本以及较高的审计顾问费用;(2)参与合并的企业会计方法不一致导致的追溯调整费用;(3)报表用户因与采用购买法的其他企业相比较而产生的分析成本;(4)由于利润操纵造成的人为报告盈余虚增导致的整个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
  
    六、两者利润操纵的后果不同

  (一)产生的税收影响不同。如前所述,由于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下的利润操纵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其操纵下的利润也有大小之别。因此,相应地,两者利润操纵造成的税收影响也会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造成的财务后果不同。主要表现在:
  1、购买法下的利润操纵会进一步扭曲销售收入和毛利率的增长趋势。在合并当年利润表中,只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回后实现的利润,而合并以后年度的利润表则要包含全年的利润,因此,分析合并前后各年报表会发现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呈迅速增长之势,给人一种“增长幻觉”;而权益集合法需要对合并前的利润进行追溯重编,从而使合并前后的利润表具有可比性,也避免了购买法下的“增长幻觉”,但这种“可比性”是虚构的,即假设在重编之日已经进行了合并,但事实上,合并各方是处于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独立经济个体。
  2.购买法下的利润操纵会进一步歪曲合并当年及以后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存货为例,获得的被合并企业存货并不经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但该存货销售所得的价款却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能会因利润操纵而严重虚增;但在权益集合法下,即便存在利润操纵,也不会发生现金的支付,换股合并不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因而不存在上述情况。
  3、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不同。若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则购买法下的净资产要大于权益集合法下的数额,而其报告收益又会小于权益集合法,这一高一低,会使购买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小于权益集合法,但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合并当年及以后的较短时期内;若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会得出与上述相反的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况,因而在我国将要颁布的合并准则中应对二者的具体运用作出系统科学的规范。笔者认为,对其进行规范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1)将权益集合法的运用限制在换股合并方式上,在对我国企业合并案例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APBNO.16和SSAP-23及IAS-22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权益集合法应用标准;(2)针对现行制度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购买法的相关规定,如:购买行为的确定标准;购买成本的确定(尤其在以非现金资产收购情况下);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商誉(负商誉)的计量与摊销等。











                                  基于合并报表信息特征的财务决策
    
  汤谷良 梁凯/文
  
  会计报表信息是财务决策、控制分析和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但是现行财务管理技术和分析指标都是对于单个企业的普通财务报表而言的。然而集团企业的普及和发展使合并报表成为报表的主体类型。由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基础、过程处理、方法使用、程序繁琐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合并报表的财务决策也就有其不同之处。本文旨在分析基于合并会计报表的财务决策与控制的几个特殊问题,旨在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
  
  一、合并报表信息对不同类型的集团决策有用性具有显著差异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集团,但是从资本和产业关系分类集团具有多样性。比如就控股型集团来说,其母公司只具有纯粹出资型功能。在这类集团里母公司即出资人,作为核心企业,其实质是从事资本运作,即以较小的资本规模控制着大量的资本及资产资源。母公司常常是一个多元化的控股公司,其下属子公司彼此业务互不相干,产品结构属无关产品型,在经营上有较大的独立性,公司总部并无明确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战略,其资源配置主要取决于子公司在财务上的表现。母公司的经营方式类同于投资机构的基金管理。
  
  二、从合并报表来审视集团内部的股权层次与组织结构安排
  
  1.股权层级与组织层级对合并报表的影响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理财的目标。就集团公司而言,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必须注意:(1)母公司的股东收益和财富增加是集团管理的最主要目标,尽管我们也要关注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集团内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2)集团内部整个各级决策必须优先保证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追求子公司局部利益必须有助于提升集团整体利益而不是毁损集团整体价值。(3)集团下属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必须重视母公司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意识。母公司是所有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的大股东。
  
  根据上述这些要求,再对照一批集团合并报表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和现实结果有点大相径庭。表1是我国××上市公司近年的合并利润表数据资料,我们来以此说明企业集团股权层次安排及其链条的长短对合并报表利润数据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该集团的净利润占整个集团利润总额的比例趋势明显。在2000年这一比例为50.52%,2002年则降为29.61%,而少数股东权益占整个利润总额的比例却从2000年的39.69%上升为2002年的62.65%。这样在集团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权益在利润总额中反而成为了主要部分,占据了“多数“。
  
  这种“多数股权配置少数利润”的倒置现象在中国企业集团普遍存在。显而易见,按照合并报表的原理对在一个只有单一母子公司产权结构的集团公司来说,如果报表上出现了“多数与少数倒置”的利润结果,肯定是报表出错了。然而,当企业集团的股权超过两层,或者说层次很多,每一层都由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存在而降低了属于集团总部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率。比如,母公司占子公司股权比率60%,该子公司再拥有孙公司60%的股权,拥有控制权,很明显该孙公司的利润只有36%并入集团合并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孙公司64%的利润被列为合并报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股权层级越多,所属控股企业的利润稀释程度就会越严重。
  
  这种“多数股权配置少数利润”的倒置现象完全是由集团内部股权层级和组织结构决定的。反过来,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我国的集团组织结构有明显缺陷,至少不是以“集团母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内部股权比率。据2003年9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国内一些大型集团,其层级结构的主要特点为“集团子公司的层级结构表现为“二级为主、三级为辅、多级并存”。即所出资企业的主营业务和主要资产集中在子公司(二级企业);孙公司(三级企业)数量最多,部分企业还有更多层级的企业结构,例如中建总公司拥有子公司43家、三级法人企业403家,四级法人企业291家、五级法人企业125家。2002年196家中央企业所属三级以上企业就有11598户,其中中小企业占78%。层级过多会带来链条太长、资产归属模糊、信息传递不及时、管理失控、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遗憾的是一批企业集团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但在战略上重点不是梳理现有产业、压缩层级链条,还是多元化投资扩张,使更多层级企业出现。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和组织直接决定合并会计报表。简化的股权结构和扁平化的管理体制不仅能缩短产权链条,避免信息在组织内部不必要的流转和迟滞,强化组织执行力;更明显的效果是直接确保和提升集团母公司及其股东的净利润占整个集团利润总额的比重,实现财务基本目标。
  
  2.集团内部股权结构不同配置对合并报表利润的影响
  
  对于同一股权层次,不同的股权结构安排也会对合并报表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母公司拥有同样的资金,子公司的盈利状况也相同,仅由于股权结构不同,合并报表的利润就有可能大相径庭。如果股权结构的安排不合理,就算子公司大部分都盈利,合并报表也体现不出来。也就是说合并报表可能只是微盈,甚至还有可能亏损。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某集团公司用相同的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投资于A、B、C、D四家子公司,四家子公司股本总额都是1000万,母公司共投资3000万,对所有子公司均达到控制。如分别采取三种投资方案,各方案对子公司的投资额如表2:
  
  在表2中,方案一的平均总资本报酬率为6.6%,方案二仅为0.63%,而方案三则为-1.4%,而这一切仅是由于股权结构不同造成的。现在我们有些集团有类似的问题,其子公司经营业绩大部分都还不错,但整个集团的合并业绩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是因为股权结构的安排不合理,造成子公司的利润上不来,从而在集团的合并报表中也就体现不出来。
  
  三、基于合并报表的融资决策、资本结构与风险控制
  
  1.合并报表与集团复杂的股权融资决策
  
  集团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的财务优势主要包括四方面:(1)用较小的资本控制较大的资源,并保持对附属子公司的控制权。以少搏多,以小博大。(2)便利股权运作,通过“买进——经营——卖出”而获取资本利得。通行的做法是,在初始阶段由控股公司通过兼并与收购来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交由职业经理去从事对目标公司的经营与重整,使其获利,并提升其市场价值。在经过这一系列重整与经营之后,伺机将目标公司出售,从而取得资本收益。(3)锁定风险。在企业集团中,控股母公司与下属被控股企业间、各子公司间等都是独立的法人,均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从而分散和锁定整个集团的各种风险。(4)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可能都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使整个集团内部具备多个融资主体,大大拓宽了集团融资方式和渠道。比如被称为“××系”的公司;有的集团母公司刚刚在大陆A股融资成功,又大举分拆一个子公司到香港资本市场IPO。在这里我们给读者留下一道思考题: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能反映整个集团股权融资的规模需求,以及与此相配比的负债融资能力吗?
  
  2.合并报表中负债能力的金字塔式杠杆效应
  
  一般地,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假设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数家孙公司共有8000万元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投资各为4000万元。处于子公司地位的控股公司可以把孙公司的股票作为其公司资产,2000万股本加负债2000万。而拥有子公司股票的母公司可以用1000万股本加负债1000万形成。这样母公司以1000万元资本控制8000万元的营业资产。只要孙公司赚钱,并能向控股公司缴付股利,所有控股公司都有利可得,不过控股公司的负债率很高7000/8000 = 87.5%,而其中任何一个公司仅为50%,从而加大了亏损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控股公司早在20年代就被人们用作资金杠杆,随着附属企业层次的增加,处于顶层的母公司(控股公司)的负债率非常高,其综合负债率将远远高于单个公司。另一方面,这种高比率的综合负债会使控股公司层次上利润的微小降低在整个公司系统产生连锁反应。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所谓“××系”公司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正原因。显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合并报表与资金集中管理
  
  从一些集团的合并报表中可以看到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的金额都很大的现象,在他们的合并报表中,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的金额不仅很大,而且数字相近,并且分别在总资产、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对整个合并报表的构成和集团的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表3是××××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度的资产负债表简表。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该集团母公司报表占用的货币资金并不很多,但是合并报表显示这两年货币资金状况是低效率的。公司2003年底货币资金为142541.9万元,而与此同时短期借款的余额为1 350 10万元,可以肯定其原因是有的控股子公司的货币资金大量存入银行,另一些控股子公司的资金不足、大量短期借款,由此可见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程度。如果该集团母公司采用资金集中管理,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统一调配、统一向银行借款,每年节省财务费用几千万元应该没什么问题。
  
  根据阅读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我们发现这种合并会计报表中的“货币资金”与“短期借款”项目同时且长时间“双高”的现象并非罕见。
  
  五、合并报表与集团股利分配的依据
  
  对于集团母公司来说,母公司股东利润分配的报表依据有三种:一是基于母公司利润表的净利润数据;二是基于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数据;三是基于母公司和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的较小数据。我们也知道,不少集团的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这两张报表中的净利润数据相等。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母公司股东既不能越权也不能超额重复分配盈利,母公司股东能够分配的利润只能是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利润部分。遗憾的是,这个数据难以从利润表(含合并利润表或母公司利润表)直接取得。比如母公司报表中净利润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投资收益”。该项目既具有按“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与合并报表及母公司报表无关,回避不谈),又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如果直接将权益法核算形成的“投资收益”向母公司股东进行利润分配的话,必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产生越权分配和超额重复分配问题。尽管母公司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控制权,但无权直接代替子公司全体股东决定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投资收益”只有在子公司决定进行必要的扣除(如提取的两金)后才能成为母公司股东利润分配的数据基础。因此,母公司股东利润分配的数据只能结合母公司报表、合并报表、以及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等调整计算后得到的才是合理、合法的。
  
  

[ 本帖最后由 股重机 于 2006-7-29 21:17 编辑 ]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20:35

银广夏及东方电子的一条龙造假流程
纵观最近几起的审计失败案,造假手法显示出一条龙的特点。在2001年遭受处罚的黎明股份,就是在1999年通过“一条龙”造假手段,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帐、假成本核算等,主营业务利润虚增1.53亿元,利润总额虚增8679万元。从银广夏到东方电子,一条龙造假手法愈演愈烈。

1、银广夏的造假流程
1999年的财务造假从购入原材料开始。董博虚构了北京瑞杰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市京通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市东风实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让这几家单位作为天津广夏的原材料提供方,虚假购入萃取产品原材料蛋黄粉、姜、桂皮、产品包装桶等物,并到黑市上购买了发票、汇款单、银行进账单等票据,从而伪造了这几家单位的销售发票和天津广夏发往这几家单位的银行汇款单。

有了原材料的购入,也便有了产品的售出,董博伪造了总价值5610万马克的货物出口报关单四份、德国捷高公司北京办事处支付的金额5400万元出口产品货款银行进账单三份。为完善造假过程,董博又指使时任天津广夏萃取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阎金岱伪造萃取产品生产纪录,于是,阎金岱便指使天津广夏职工伪造了萃取产品虚假原料入库单、班组生产纪录、产品出库单等。

最后,董博虚构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收入23898.60万元。后该虚假的年度财务报表经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并入银广夏公司年报,当年,银广夏公司向社会发布的虚假净利润高达12778.66万元。

次年,财务造假行动继续进行,只是此次已不再需要虚构原材料供货方。据董博称,依旧是接受丁功民的指示,伪造了虚假出口销售合同、银行汇款单、销售发票、出口报关单及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支付的货款进账单,同时同样指使天津广夏职工伪造了虚假财务凭据。

结果,2000年天津广夏共虚造萃取产品出口收入72400万元,虚假年度财务报表由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注册会计师刘加荣、徐林文签署无保留意见后,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41764.6431万元。

2、东方电子的造假流程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50%以上的发展计划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高峰当庭供述,公司从1998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一直到2001年8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公司经营销售部门负责伪造合同与发票。隋元柏指使销售部门人员采取修改客户合同、私刻客户印章,向客户索要空白合同、粘贴复印伪造合同等四种手段,从1997年开始,先后伪造销售合同1242份,合同金额17.2968亿元,虚开销售发票2079张,金额17.0823亿元。同时为了应付审计,销售部门还伪造客户的函证。

公司财务部负责拆分资金和做假账。为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方跃等通过在烟台某银行南大街分理处设立的东方电子户头、账户,在该行工作人员配合下,中转、拆分由证券公司所得的收入,并根据伪造的客户合同、发票,伪造了1509份银行进账单,以及相应的对账单,金额共计17.0475亿元。

为了把假象做得更真实,隋元柏还指使销售部门人员与个别客户串通,通过向客户汇款,再由客户汇回的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股重机 发表于 2006-7-23 20:43

资产减值八仙过海,部分减值可以转回
                   
 “资产减值不得转回”,这可能是新会计准则给业界留下最深刻印象之一,可是有评论认为2006年度可以会出现“资产减值转回”赶集行为,就象新《公司法》规定“资本公积不能弥补亏损”一样,上市公司为了赶上未班车,2005年底集中发布了一大批“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公告。事实上,《资产减值》第17条确实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不是中国的首创,老美也是这样规定的,目前从形式上看,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唯一的表内确认与计量差异就是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可是《资产减值》准则并不规范所有的资产,实际上,有相当部分的资产减值不在《资产减值》规范之内,包括:
一、        存货的减值,适用《存货》准则,该准则第19条规定:资产负债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因为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所以不计提减值准备
三、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生物资产》,该准则第21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四、        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减值,适用《建造合同》,该准则第27条规定,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总收入的,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由此可见,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不计提减值准备,但可以计提预计损失,预计损失可以转回
五、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所得税》准则,该准则第20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六、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租赁》准则,该准则第19条规定,未担保余值增加的,不作调整;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肉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额的减少,计入当期损益;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
七、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该准则,该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此类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第二类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及第三类贷款和应收款项后续计量是摊余成本,要计提减值准备,且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第四类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种资产后续计量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部分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发生减值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所形成的累计损失,应予转出,对于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减值可以转回;对于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如果不能可靠计量,减值不得转回。《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包括传统意义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及应收款项大部分,故及时是非工商企业也要掌握该准则,以便准确对企业原来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及应收款项作出正确分类,并正确确认、计量及披露。
八、        未探明石油天然所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该准则规定未探明矿区权益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差额,应当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未控明矿区权益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可见,部分资产因为后续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计提减值准备,除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是例
外;有些资产减值是可以转回的,包括存货、应收款项、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当然也有部分资产减值是不可以转回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资产减值 转回游戏玩不转了
(2005-07-27 13:53:10)



  □刘火旺

  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T族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以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公司利润,主要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虽然规定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南不够详细,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致使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相对于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该征求意见稿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给出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方法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征求意见稿则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会计期末,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按照征求意见稿,企业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情况。
  比如,科龙电器(000921)2004年度前三季度盈利2.06亿元,到年终却亏损6000万元。根据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季报及有关公告可知,科龙电器2004年年末对华意压缩的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约7100万元,存货跌价损失计提总额约为4700万元,对第四季度坏账计提总额约为3000万元,三者合计约1.48亿元。由于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到年末才计提,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该公司业绩的判断。

  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具有较好操作性

  为了计算、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现有会计制度及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 价等多个标准,在不同的准则中又各有表述,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计算现值时折现率的选取没有规定明确的标准,企业计算有关指标时难掌握,因而可操作性差,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同时,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 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难以估计可收回金额的单项资产应当并入所属资产组确定可收回金额

  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
  征求意见稿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明确商誉应该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现有会计制度没有涉及商誉的减值问题,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每年至少必须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后才能据以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征求意见稿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暂停上市的公司及ST公司。
  目前很多暂停上市公司得以恢复上市,就是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以实现扭亏为盈的。因此本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止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手段,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难度将加大。
  如ST江纸(600053),2004年中期一举扭亏为盈而恢复上市。而ST江纸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净利润2,070万元,其中转回的减值准备高达8,847万元。显然,如果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2004年中期将巨额亏损。而年报显示,ST江纸2004年度、2003年度、2002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05亿、-4.58亿、-3.32亿;2004年度转回减值准备3.24亿,2003年度、2002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别为3.51亿、2.26亿。从中可以看出,ST江纸2003年度、2002年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额计提减值准备,而2004年度能够扭亏为盈的原因是转回了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不让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会因2004年度巨额亏损而退市。
  由于2005年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最近发布业绩预告,2005年中期业绩同比将下降50%以上。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弊端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征求意见稿完整地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由于规定了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本准则的颁布将大大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损失调节利润的行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将有重大的影响。(中证网)

[ 本帖最后由 股重机 于 2006-7-27 22:09 编辑 ]

huacc1955 发表于 2006-7-23 21:49

谢谢提供!
辛苦了....

每个人的劳动与付出理应得到尊重
加分.

[ 本帖最后由 huacc1955 于 2006-7-23 21:50 编辑 ]

江苏常熟老李 发表于 2006-7-23 23:30

谢谢股重机

价值投资理论 发表于 2006-7-24 03:26

阅读

Az 发表于 2006-8-14 22:46

好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gyh_k 发表于 2006-8-17 04:30

辛苦!谢谢搂主!

noshuibian 发表于 2006-8-17 09:24

谢谢楼主

ylstjyzj 发表于 2006-8-17 10:28

学习

冰火岛坐看云起 发表于 2006-8-17 11:17

作假手法就象微软的漏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报分析专题之 财务造假手法逐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