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好运,关注你! ddddddddddddddddd 持续关注贴 原帖由 kanewww 于 2006-1-15 22:03 发表
今天刚看到这个帖,从头到尾终于读完了,感觉很深刻,希望长期保持这种精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累积也是不错嘀!
读贴辛苦,感谢您的评价,按你希望的办! 原帖由 金跃 于 2006-1-15 20:40 发表
版主应该加精华
偶现在不是这个版的版主了,没有权限;) 关注。。。 (1月16日)大盘中阴调整,提示控制仓位,注意风险.无操作。
今日操作:(1月17日)“002047 成霖股份”“600231 凌钢股份”持股观察。 好家伙,能有如此耐心的人,在股市中是难得的,
利在心中一把剑,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又有几个。 不知搂主2005年盈利多少? 原帖由 shchen 于 2006-1-17 05:30 发表
好家伙,能有如此耐心的人,在股市中是难得的,
利在心中一把剑,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又有几个。
利在心中一把剑,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是炒股人的追求,“握好其中的分寸”说易做难。 原帖由 说一不二 于 2006-1-17 06:23 发表
不知搂主2005年盈利多少?
过去的事不提了,看2006年。 06年新的开始! 张化桥:用创业投资眼光选股票
--------------------------------------------------------------------------------
以创业投资眼光选股票的分析方法避开了传统思维的几大障碍,逼着我们考虑一个股票的潜在上升空间以及下降空间,也逼迫我们完全抛开市净率的概念
张化桥/文
几年前,我带着英国的一位基金经理去国内一家电缆公司参观。访毕,我问他感觉 如何,他反问我:“这家公司的市值现为6亿美元。如果老天爷今天突然给你6亿美元的话,你是愿意把它存在银行收息呢,还是愿意用来全盘收购这家电缆公司呢?或者,你想把这笔钱用来收购别的东西?”
我当初并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最近在北京见到他,他又用同样的逻辑对其他几家公司做了分析,窃以为甚是精辟。其实,这种以创业投资眼光选 股票的分析方法,避开了传统思维的几大障碍。
第一,用市盈率的方法来分析股票,容易受到会计账务上的一些小把戏的愚弄,比如折旧和费用的计提、坏账处理、库存计算、税收优惠、母公司的“照顾”以及周期性行业的波动等等。
第二,用DCF(即现金流折现)方法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对假设变量(比如贴现率)稍做一些调整,就容易使最终估值产生巨大变化。
第三,创业投资的眼光减少了股票市场上的浮躁思维。浮躁思维具有短期性和侥幸成分,有“炒一把”的小算盘在背后作怪,而创业投资的眼光逼着你考虑长期投资价值。
用创业投资的方法选股,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你愿意花1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视机公司吗?或者,你愿意花2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酿酒公司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应该花相应的钱买它的股票;否则,它的股票也不值得你买。也许你觉得这个逻辑过分苛刻,但是请想一想:你的钱是你辛勤劳动所得,你不珍惜,它就会流走。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来选股票,逼着我们考虑一个股票的潜在上升空间以及下降空间。如果花6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缆公司,每年的回报仅仅比银行存款或国债的回报略高一点甚至更低,你愿意劳动筋骨、费尽周折将它全盘收购吗?创投基金只愿意在巨大回报的项目中花时间和精力,否则得不偿失。
第二,用创业投资的眼光选股票,逼迫我们完全抛开市净率的概念。比如一家公司的净值是5亿美元(假设每股3.3美元),这个概念其实没有意义,因为净值所代表的可能是工厂的破铜烂铁,或者仓库里的废品,又或者是难以回收的账务。换个角度来想问题,如果今天白手起家,盖一个同样的工厂(电缆厂也罢,电视机厂也罢)究竟需要多少钱?这个“重置成本”的概念十分重要,因为你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设计,避开了现有厂家设备落后、技术欠佳、形象不良及公司治理上的坏习惯和坏制度。
比“重置成本”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厂值得重置吗?重置这样一个厂的IRR(内部收益率)究竟是多少?与银行存款、国债、 房地产或其它投资的收益相比,重置所承担的风险值得吗?这些问题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尤其重要。因为科技在进步,设备会变得越来越先进而且便宜,加上消费者口味在变化,也许该工厂的产品会被淘汰,所以,这类工厂不应该被复制。
在对一家公司举牌收购的时候,有些企业家并没有认真想过重置成本,多少有贪大求快的思想在作祟,有时也有“征服者”的骄傲在作怪——瞧,我多么英雄!所以,在全球兼并收购的万万千千案例中,成功的往往只是少数。
兼并收购虽然看起来快(当然,在中国这个过程其实不快,因为要等若干部门的批准),但自己去建一个同样的厂(即复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一年还是两年、三年?时间上的节约难道就值得付出如此多的差价去收购一家公司吗?很多人会反驳说,兼并收购给你带来了机遇,而延误两年的话,就错过了机遇——世界上很多兼并收购都是在这种心态下发生的。可是,如果一个机遇是如此稍纵即逝的话,也许根本就不值得去追求。
还有人说,如果你收购了这家公司,就等于收购了它的营销网络以及品牌。可大家知道,营销网络是公共财产,任何公司都无法控制或影响营销网络。只要值得投资,你就会愿意花钱建起营销网络,而且,只要你的产品能卖,千千万万的经销商打破脑袋也会为你效劳。窃以为,营销网络是最被人滥用而又缺乏准确定义的东西。
最后,品牌也是转瞬即逝的。品牌评估师都是慷慨之辈,他们动辄给这个或那个品牌估值几十亿或几百亿。不妨问问他们,成千上万破产公司的那些著名品牌现在值多少?或者,他们自己如果有钱,是否愿意为了这些品牌花那么多钱?而一个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品牌,又能值多少钱呢?(此文原载于《财经》杂志,作者为瑞银 证券(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联席主管) 看了,非常不错。。
楼主不改变思路危险啊
1,买入股票不看时机2,在趋势不明时动手
3,买入后死等,不操作
4,跌了不补,涨了不敢持有。
尤其是涨势头开始了,却清仓卖出了。
俺13年股龄了,规劝您当心点。你操作上大有问题,选股也很单调,民营企业很可疑的,我以前和您说过,现在再次说。 原帖由 骨灰级投机客 于 2006-1-18 11:38 发表
1,买入股票不看时机
2,在趋势不明时动手
3,买入后死等,不操作
4,跌了不补,涨了不敢持有。
尤其是涨势头开始了,却清仓卖出了。
俺13年股龄了,规劝您当心点。你操作上大有问题,选股也很单调,民营企 ...
楼主买的股票,我都不看好:P 原帖由 骨灰级投机客 于 2006-1-18 11:38 发表
楼主不改变思路危险啊
1,买入股票不看时机
2,在趋势不明时动手
3,买入后死等,不操作
4,跌了不补,涨了不敢持有。
尤其是涨势头开始了,却清仓卖出了。
俺13年股龄了,规劝您当心点。你操作上大有问题,选股也很单调,民营企 ...
思考中。。。 原帖由 watcher 于 2006-1-18 11:45 发表
楼主买的股票,我都不看好:P
统计表明:绝大多数多数股票都在上升途中,区别是有的涨的快,有的涨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