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王 发表于 2004-8-3 13:26

集中投资惹祸 基金重仓股遭遇信任危机


  周一股指再度收出中阴线,为调整以来第11个"黑色星期一"。沪综指收于1373点,创出年内收盘价新低;而更能反映市场真实水平的深综指收于348.6点,不仅创下了年内收盘价新低,而且是1999年5月24日以来近5年半的收盘价新低。市场近期下跌有各方面因素,但基金重仓股的大幅回落却是最直接原因。

  基金重仓股领跌

  说基金重仓股的狂泻引发了近期市场迭创新低,并不为过,以下数据可资证明:其一,基金二季度重点持仓的20只股票,最近11个交易日平均跌幅为7.03%,高出深综指5.07%的跌幅达38.66%,高出沪综指5.69%的跌幅也有23.55%;其二,这20只股票中,有15只是沪市股票,其7月20日总市值达到9791.13亿元,而沪综指当日总市值为29995.4亿元,15只股票占到沪综指权重达32.64%。这15只股票最近11个交易日平均下跌6.9%,其导致了沪综指下跌32.81点。也就是说,最近11个交易日中沪综指跌去了82.91点,其中15只沪市重仓股所引发的下跌就达到32.81点。

  跳水事出有因

  那么,基金重仓股缘何出现大规模跳水?尤其是在大盘已经连续下挫超过20%之后?

  此前我们已经指出,基金公布二季度组合完毕,可能会引发一定的抛盘出现,因为,在大家都高持仓的背景下,没有人会为你托盘。这应是基金重仓股跳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基金二季度组合公布后,基金突然发现其它基金全部没走,少数基金想率先降低仓位,它们正是那些预期股指将再创新低的基金。同时,持股的雷同导致基金重仓股的流动性严重不足,这使得短期内基金重仓股由于减仓而大幅下跌。从表中跌幅在10%以上的部分基金重仓股来看,齐鲁石化被19只基金重仓,盐田港被20只基金重仓,上海石化被12只基金重仓,扬子石化被17只基金重仓,南方航空被16只基金重仓,中国石化被54只基金重仓。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持股结构在部分基金想率先退出的背景下显得不堪一击。

  而在以上三大因素中,集中投资似乎更为各方关注。那么,果真是集中投资惹的祸吗?还是基金重仓股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是战术问题还是战略问题?

  集中投资惹祸?

  按理说,基金在某个时刻减持某只股票,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这事发生在我们A股市场,就形成了大盘的大幅下挫。集中投资有问题吗?

  事实上,集中投资本身并无问题,好东西大家都要,有什么不可呢?事实上,集中投资在国际上也是常见的。优秀的上市公司也都是机构投资者重仓持有的,对于微软这样的优质股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可能还要高。

  笔者认为,基金持股集中不是问题,问题是基金集中持有的股票是否有长期投资价值。所谓有长期投资价值,即是能够带来较好的长期投资收益。长期投资收益又取决于两点,一是股票当前的价格,二是基础公司未来的收益状况。前者决定成本,后者决定产出,两者缺一不可。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股权分置等问题的存在,沪深两市的股价整体而言是被高估了,在这方面,蓝筹股也没有例外。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投资的基础本身就不牢靠,而宏观调控对上市公司业绩预期的改变也影响了基金价值投资的信心。在坚持了大半年之后,基金发现情况并没有变得更加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基金持股信心开始动摇,想率先突围。只不过,由于集中投资的存在,使得基金的突围变得相当艰难,少量抛盘就能导致股价雪崩。

  这样看来,原先坚固的基金同盟如今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对大盘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后市堪忧?

  在大盘已经下挫了4个月,跌幅超过20%的背景下,基金开始大幅减持其曾经是那么看好的蓝筹股,这多少显示出了基金的某种无奈。然而,目前沪深两市也仅剩下基金这个唯一的主力,它们的做空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真正的底部依旧没有出现。

  当然,也许有人会这样理解,基金重仓股在指数击穿1400点之后出现补跌可能意味着市场底的临近。或者说,基金在目前这个位置刻意营造空头氛围,其用意值得投资者警惕。我们不想否认空头陷阱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在股价接轨趋势已经形成的今天,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可以这样讲,只要股权分置等问题的解决不出现大的突破,那么,沪深股市重心的下移可能不会改变。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8-3 13:28

蓝筹股可转债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首选


    昨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备受市场关注的《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已通过国务院获批,现正由中国保监会、证监会协调落实具体的实施细则,这预示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已箭在弦上。

    保险资金入市后,到底会青睐哪些股票?广州证券咨询部经理袁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大盘蓝筹股以及刚刚获批的可转债将成为以价值投资为目标的保险资金首选。

    蓝筹股可转债获青睐

    据上证报7月刊登的《中国资本市场系列调查报告之二.保险公司直接入市意向调查》文章称,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后,将对经营稳健、高流动性的大盘蓝筹情有独钟。袁季表示,由于具有追求稳定、长期获利以及本金保全的特点,保险资金的投资模式将与社保资金相仿,经过市场检验的大盘蓝筹股,如中国石化、长江电力、交通运输、港口等行业龙头股获得青睐的可能最大。

    广发证券分析师龙继军则表示,除大盘蓝筹股之外,成长性好、价格适中的二线蓝筹股也将是保险资金的目标,如家电、化肥等股票。他分析,由于大多数成长性好的大盘蓝筹股已价位较高,如保险资金高价建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也无法较多获利。所以,适量持有二线蓝筹股也会是保险资金不错的选择。

    另外,刚刚获批的可转债也可能是保险资金“重金押宝”的另一亮点。袁季指出,从QFII的投资方向来看,它们对可转债业务也是兴趣浓厚,说明可转债业务的投资性被众多投资机构看好。不过,他指出,A股的行情低落将会影响可转债,保险资金可能会适量持有。

    对此,华安保险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黄劲松表示,保险公司对可转债业务的确比较关注,因为它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特点。此外,可转债“上不封顶,下却保底”的条款设计使其可以成为保险公司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非常适合坚持本金安全、长期投资理念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将会成为今后各家保险公司的重要投资选择。

    中小板块不被看好

    有调查显示,部分保险公司表示会适量投资刚刚在深交所挂牌的中小企业板块,投资比例不会超过30%。业界人士分析,保险公司之所以表示会投资中小企业板,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其具体表现是,个股已经回归到合理的价值区域,不仅体现在新股上市定位的不断走低及换手率的急剧降低之中,还反映在主流资金开始对中小企业板个别品种开始试探性建仓方面。

    但记者询问了广州、深圳多家保险公司,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中小企业板块。华安保险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黄劲松认为,中小企业板块盘子太小,容纳不了大规模的保险资金,而且中小企业板不够成熟,投入资金风险较大。

    基金或可适量减持

    袁季预测,由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前,大型的保险公司都相应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部,如果保险资金入市成行,保险公司也许不会太依赖投资基金间接入市的渠道,而会减持基金,增加自己投资的比例。

    不过,华安保险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黄劲松并不赞同。他指出,由于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只占总量的1/4—1/3,大量的保险资金还没有理想的投资渠道而存在银行里,即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所以保险公司对投资基金的热情并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建仓需选择时机

    袁季指出,由于保险资金入市初期的规模相对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三类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券商、QFII)还较小,因此,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限,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随着入市规模的扩大,保险资金未来有望成为与基金同等规模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力将逐渐显现。

    但他同时表示,由于目前可供保险公司选择的优质股票并不多,由保险公司去挖掘热捧出新一批潜力股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留给保险公司空间更多的是买入股票建仓的时机。如最近被业界广泛看好的煤炭却大幅回落,保险公司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买入低价位的大盘蓝筹股将是不错的选择。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8-3 13:31

证监会全流通工作组紧锣密鼓


 专题小组正在紧张工作
  证监会官员:小组工作从未停止
  为落实国务院“九条意见”而成立的6个工作小组是近期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而专门设立的“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小组”更为证券市场所关注。上周证监会高层关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讲话和“以股抵债”方案的推出,让市场对全流通浮想联翩。这个神秘的“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小组”现在究竟处于何种状态?小组目前在作一些什么工作?
  昨日,中国证监会一官员对记者表示,“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小组”确实存在,而且该小组的工作一直在推进,目前该小组正在紧张地工作中。他介绍,虽然工作小组显得比较低调,其实其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谢庚亲任小组召集人
  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九条意见”,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委已经共同成立了6个专题小组,其中一个专题小组就是“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方面的专题工作小组”。据悉,该小组由证监会牵头,国资委、财政部也参与其中,小组的召集人是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
  7月2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股权分置与资本市场制度风险座谈会”。谢庚在会上指出,解决股权分置条件越来越成熟。7月27日,记者获悉6个工作小组全面启动,“九条意见”落实工作有望得到实质性推进。当晚,证监会同意了“以股抵债”试点工作。由于时间挨得很近,不禁让人联想“以股抵债是不是就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小组的最新工作成果?”对此,该证监会官员没有表态。
  刘纪鹏:我和小组进行过探讨
  昨日,记者还采访了参加“股权分置与资本市场制度风险座谈会”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询问他关于“解决股权分置专题小组”的情况。
  作为最早在全流通方案中提出“以股抵债”的学者之一,刘纪鹏对记者表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小组虽然没有正式召集经济学家进行有关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座谈,但私底下他与该工作小组以及谢庚本人的确进行过多次探讨。刘纪鹏表示,“以股抵债”为解决非流通股可流通的问题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意义非常深远。(记者 白雪)
  成都商报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8-3 13:32

刘纪鹏:已到解决股权分置最佳时


 现在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最佳时机吗?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博士并不认同这一点。
  刘纪鹏:当前是最后的机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当前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最后一次最好时机,解决股权分置是下一步银行改制上市的需要,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强推银行上市,国内市场是无法承受的,恐怕有崩盘的危险。”
  刘纪鹏表示,“流通”本身是有价值的,把流通释放出来的溢价作为补偿,不能由一方独占。对非流通股而言,由非流通转向流通,本身就是对非流通股的一种补偿,因此,释放出来的溢价应该由流通股股东来享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刘纪鹏进一步指出,解决股权分置其实一点不难,关键是决策层要转变思路,他主张把问题的解决从由政府审批制订方案,转变为由不同类别的股东自己协商解决。
  可以考虑的具体办法是:第一,由目前没有国有股的400多家上市公司来进行试点,把主要问题集中在非流通法人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博弈,而不涉及国有资产;第二,采用类别股东表决制,要取得双方的认同,只要取得了双方的认同,就是合理的;第三,通过流通性溢价的释放实现双向补偿,最终实现双赢;第四,要自下而上,化整为零,分散推进。只要推出一家上市公司作为试点,证券市场就能够稳定下来。而在这当中,证监会应该处在裁判员的位置上,由公司层面推出方案,寻求解决途径。
  胡祖六:目前时机未必最佳
  胡祖六表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最佳时机,现在可以搞,今后还要继续进行,但全流通不等于国有股全部减持,全流通了之后,理性的非流通股股东不会立刻抛售手中的股份。因此,不论是国有股减持还是解决股权分置,都不可能实现一步到位,必须逐步实施,才能使市场平稳接受。”
  胡祖六认为,真正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应该是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投资者信心较强的时候。由于在国有股减持提出的3年多时间里,投资者至今仍然没有对此做好准备,如果选择现在,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恐慌。
  非流通股减持的价格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胡祖六认为,不论是每股净资产还是二级市场的价格,都不能作为价格依据,价格必须由买卖双方同时认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市场说了算。(记者 曾子建)
  成都商报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8-3 13:33

机构操盘手透露众多个股跳水原由


    七月以来,股市一直在1400点上下来回折腾,虽然众多市场人士认为区域是低风险区,但市场总是难以涨起来。昨日市场的低开低走,似乎大有再创新低的架势。而且不少走势尚可的个股,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跳水,其个中缘由,行内人士认为与审计风暴有关。
  风暴袭击重创个股
  七月以来,整个市场上下波动只有100点,然而个股的跌势反而加速。据统计,七月份跌幅前十名的非ST股票是:凯乐科技、华茂股份、TCL集团、紫光古汉、托普软件、云内动力、新安股份、中核科技、精工科技和竹林众生。不难发现,其中的凯乐科技、中核科技、华茂股份等个股,本来走势还算较好,然而从7月22日起,凯乐科技在短短五个交易日就大跌了29.43%;同样还是从7月22日起,华茂股份也跌去了30.78%、中核科技跌了21.20%。而从这些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来看,基本上没有券商和基金。除此之外,就连许多券商重仓股也纷纷莫名其妙地跳水大跌,最典型的非渤海证券重仓的TCL集团莫属,此外的还有国泰君安重仓的云内动力;也有基金重仓的新安股份等。
  按照有关市场人士分析,目前市场已处于低风险区域,许多个股的投资价值已凸现出来,但为何这么多的个股却突然大幅跳水呢?虽然这些个股突然大跌各有其原因,但绝大多数基本面没有什么突发性利空消息出现,那么这当中就只能理解为市场层面或庄家出现了问题。据记者了解,就在上周,成都某券商营业部的机构客户突然大肆抛售手中个股,然后撤资离去。事实上,近来这种情况并不算个别,其它地方的一些券商也面临着同样问题。难道在众多市场人士认为是低风险区域的现在,许多券商和机构还不认同吗?
  机构资金撤离股市
  据一位市场资深人士讲:“众多个股莫名其妙跳水下跌,与近来审计风暴越刮越大有关”。近来各省市审计部门宣布加大审计力度,在媒体上公布审计结果,这使得近来一些资金纷纷撤离股市。据一位机构操盘手讲:“不久部门将开展内部审计,上面要求暂时把资金撤出来,即使亏损也要撤。”而记者从一私募基金那里了解到,近来全国上下开展的审计工作,也让这些私募基金倍感资金压力。该私募基金负责人还说:“一些客户甚至表示不要利息,即使亏损也要把资金拿走。”另一位市场资深人士说:“如果说前期问题券商重仓股的跳水还情有可原的话,而近来许多干净的券商重仓股突然跳水,恐怕也与审计风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券商开展委托理财业务所引进的资金,有许多可能是经不起审计的,近期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有关对投资出现失误的要追究其决策者的这一条,更让众多机构资金撤离市场,即使是在目前如此低的点位情况下。”(记者 孙强)
  成都日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04年8月3日(星期二)政策消息面情况专贴,欢迎大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