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1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把差的金融机构淘汰出局


2004-07-13 10:07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第五次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使差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最差的金融机构能够被淘汰出局。

    周小川说,市场经济中,金融企业应当有生有死,存在着优胜劣汰。差的金融机构能在金融体系中继续残存,就是对金融稳定最大的威胁,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会形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到目前为止,中国关闭和破产的金融机构数量并不多,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进展不算成功,因此需要进一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周小川认为,在保持金融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之间,必须注意处理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既不能因防范道德风险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又不能因一味强调稳定而不顾道德风险,以致取代了市场约束的力量。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1

瑞银袁淑琴近日透露:QFII倾情中国银行股


2004-07-13 10:02


   

    QFII倾情中国银行股 袁淑琴透露,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在QFII制度实施一周年之际,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其所接触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非常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在其所进行的投资里,银行类股票占有一定的比例。

    袁淑琴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是金融业吸引境外投资者眼球的重要因素:第一,经过一年多的投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其他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随着对中国市场理解的逐步加深,金融这样比较复杂的行业正在进入他们的投资视野;第二,近期,中国金融业有很多政策出台,例如银行的改制上市等,这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浓厚兴趣;第三,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的银行改革对中国整体经济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关注金融业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实际的投资里面也有几家银行类股票,这说明海外投资者不止是对金融业有兴趣,也真正把钱也放进来了。目前,他们最希望能了解清楚中国银行的运行机制以及现行政策。"袁淑琴说。据袁淑琴透露,为了更好地增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了解,瑞士银行将于近期举办一个金融研讨会,将国外基金经理请到中国,和国内银行界人士就银行借贷问题、信用卡问题、保险公司投资和产品的问题进行交流。袁淑琴表示,随着保险公司、银行在A股或国外市场上市的步伐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了解的愿望,这样的"功课"必须现在就做足。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3

中小板问题不断 海特董秘赴深圳澄清"违规"


2004-07-13 09:58


   

    12年287倍的净资产增幅引发疑问,海特高新将于近期发布澄清公告

    四川中小板第一股----海特高新正面临成为公众上市公司后的第一次考验。上周末,《证券市场周刊》上刊登了名为《海特高新"违规"资本增值有秘笈》的文章。文章称,海特高新在过去12年,净资产增幅达到287倍,这其中存在有增资不规范的地方。据早报记者了解,公司董秘郑德华已于昨日下午赶赴深交所就此事做出澄清,澄清公告将会在近期公布。

    海特高新是四川第一家在中小板发行新股的企业,于7月6日通过深交所顺利发行了2400万股A股,发行价为11.88元/股。

    《证券市场周刊》文章指出,从初始的50万元注册资本开始,海特高新的前身几经增资和到上市前净资产达到14385.67万元。但是,快速增值过程中伴随多次"违规"和不可思议的资产评估增值。

    传闻:前两次增资存在不规范

    文章称,海特在前两次增资中存在不规范。

    第一次增资发生在1994年9月。海特高新的前身四川海特高新技术公司决定"将截至1994年9月经营积累形成的80万元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进行第一次增资,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扩大到130万元。文章称"从验资证明来看,公司增资是以企业积累增资,验资证明一方面描述为企业积累,另一方面却以公司银行存款账户资金余额进行验资……无法判断这笔银行存款的来源是企业积累还是别的什么。"

    第二次增资发生在1997年7月,四川海特以资本公积进行增资,使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450万元。文章指"本次增资所用的320万元资本公积中,有315.92万元来自于1996年8月对公司所有的房屋建筑物净值的评估增值。招股说明书对此称,该行为不规范,不符合有关规定……使人疑惑是否招股书将其中的房屋评估增值也计算在内。"

    海特:不存在不可思议的地方

    针对疑问,记者采访了海特高新企划部的何小姐。何小姐称:"招股说明书中对1994年和1997年7月"四川海特"二次增资时所做出的解释是公司的最终解释。1994年的银行存款来源确实是企业积累,目前的固定资产净值并不包括1997年‘四川海特’第二次增资时的房屋建筑物净值增加。"

    她表示,在海特高新的上市过程中,证监会也曾对于四川海特历史上的3次资产增值提出过质疑,而海特高新也就这个问题在招股说明书中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最终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因此,海特高新的资本增值并不存在不可思议的地方。

    招股书:评估价低于同类设备价

    随后,记者查找了海特高新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并在212页至225页间找到了关于海特高新成立以来历次资产评估并增值的描述和明确解说。

    招股说明书中称,资产的评估由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东方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几次评估增值主要为土地和机器设备的评估增值。其中机器设备主要是由公司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设计、建造的,其账面价值只包括建造该设备时所外购的零配件价值----即按照材料成本合计来计算,并未将技术创新中创造的价值计算在内。评估后的主要设备价格仍然远低于国外同类型设备的价格。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3

国资委表示:整体上市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进条件


2004-07-13 09:57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TCL和武钢的成功重组上市,并不意味大规模的整体上市揭开了序幕。虽然整体上市为企业重组改制提供了新的模式,也是资本市场实现金融创新的新选择,但由于还存在诸多障碍,大规模整体上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难以实现。

    这位负责人指出,目前,企业整体上市主要还存在八大障碍。第一,企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尚不尽如人意。目前,达到整体上市标准的中央企业尚不足总数的10%。统计显示,2002年全部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到2.9%,远远低于整体上市标准。第二,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全面推进。在目前189家中央直属企业集团中,仅有9家是股份制企业;大量的企业集团(如涉及国家军事、经济安全的军工、烟草、盐业等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转换还难以到位,许多关系尚需进一步协调、梳理。第四,企业内部业务的整合和主营业务尚不理想。第五,上市企业与存续企业之间的关系、关联交易及存续企业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有妥善、完备的解决办法。第六,国内资本市场的容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就目前的情况看,必须尽快拓宽入市资金渠道。第七,机构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和发展尚不乐观。第八,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定位和功能尚待明确。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5

石油三巨头谋划开辟第二战场 :抛弃内争一致对外


2004-07-13 09:54


   

    上周,中国三大石油主帅驱车悄然前往北京最高级别的东方金悦酒店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会晤。中国石油陈耕、中国石化陈同海、中国海油傅成玉这三位新掌门人,自接过帅印以来,除去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以外,从未有过单独私下见面。

    事后,在三大石油的网站上,共同发表了一个由中国石化代表三家起草的

    一个对外声明。声明称,此举是为了共商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石油石化企业竞争力。

    对此番会晤,此间的媒体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上月中旬,本报独家披露了中国海油获得原油国营贸易进口经营企业资格、每年可从海外进口原油1200万吨的消息。紧接着,本月初京城媒体刊登中国石油拿下在中国南海进行勘探及开采许可证的消息。一时间,有关国内石油巨头频频交手、加快业内竞争成为了社会上的焦点新闻。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此间媒体皆认为,由于在经营上相互间存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且这种竞争在新的能源发展态势下愈演愈烈而导致三大石油主帅不得不亲自会晤,以此来调解他们的"不和"。

    事实上,在中国海油"上岸"、中国石油"下海"之前,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就早已打开了"阵地战"。而在这方面一个最好的生动注脚就是加油站之战。尽管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画线",但南北交叉、东西渗透的战斗仍接连不断,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各有赢输。

    对三大石油巨头间由来已久的竞争,本报一向持有积极的态度。尽管眼下这种竞争是出现在一个更大垄断的范围之内,没有完全市场化,但这符合中国现阶段整体经济运行的模式和水准。由此,对此番三大石油主帅会晤的意义,本报还有更深刻的解读。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石油供给更多依赖进口已成定局。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中国的进口数量都在逐年递增,去年终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据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后中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2015年和2020年时,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4.3亿吨。

    直面如此之大的石油缺口,以中国能源发展为已任的三大油企,其实还应该包括中化集团,惟有尽快共同地走出去,开辟第二战场,多渠道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方可有效地化解当前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瓶颈。而走出去,海外石油跨国巨头就是横在它们共同面前的"拦路虎"。

    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与石油跨国巨头博弈,这才真正是中国油企急待破解的头等大题。而此前本报记者在采访国内石油巨头中也获得了印证。今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广东LNG商务合同签约"仪式上以及6月在钓鱼台举行

    的"中意人寿北京分公司开业"庆典上,分别采访了傅成玉和陈耕。两位老总均表示,未来三年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布局海外市场。

    协调步骤,一致对外。这是此番会晤的战略意义所在。本报记者注意到,参加此番会晤的还有三大石油巨头旗下的股份公司掌门人,他们分别是中石油总裁蒋洁敏、中石化总裁王基铭、中海油总裁周守为。而业内都知晓,这三大上市公司皆是海外找油的具体执行者。

    不计前嫌,协起手来,拓展海外油田,这一举措实在可贵。而在当今国际石油领域中,其竞争早已不是企业间的了。客观地说,它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里海折戟,伊朗退出,哈大线受挫,这一幕幕发生在眼前,不得不对中国石油战略痛定思痛。

    众所周知,自国家能源部、国家能源局先后被取消后,国务院则把能源归口到发改委,由其下属能源局统一管理。而按照列在职责范围的大类工作就多达几十项,诸如研究国内外能源研究开发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定能源发展规划、实施对油气煤电具体管理、负责国家石油储备等等。

    这一现行的石油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让只有30个行政编制的能源局日趋难以招架。此间一家著名媒体的记者曾对能源局作过深入的探访,其工作人员私下坦承:"我们这点人能干什么?眼前这点事能对付过去就不错了。"此话,在业内人听来并不是牢骚之言。

    而更为不妙的是,现在的能源局职权被"大卸八块"。据悉,按照对石油工业上、中、下游的划分,发改委其经济运行局分管成品油市场建设,其工业司分管炼厂。至于,石油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出口等则隶属于国务院其它部门监管。

    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对当前中国能源和石油战略刻不容缓。有专家强调指出,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能源机构来执行战略,协调大局。而这个机构应该拥有独立的最高的权力,有能力约束各地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其权威性和专业性要远远高于发改委能源局和全国人大能源委。

    有迹象表明,这种体制的重新锻造正在悄然始来。本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其起草工作并不是按常规交给发改委独立完成,而是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领导的中国工程院牵头负责。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6

上海证券交易所灾难备份中心启用


2004-07-13 02:00


   

    上海证券交易所灾难备份中心于7月12日正式全面启用。该灾备中心的启用,将进一步提高上海证交所交易系统的抗灾和备份能力,有效保障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强上海证交所防范技术风险的能力。

    上海证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灾备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交易、通信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满足未来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胜任各种突发事件,确保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中心的成功启用不仅符合上证所预定的发展目标,并且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乃至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介绍,新建的灾备中心应用了国际先进的灾难备份策略,核心交易系统采用双机备份结构,与证券大厦完全对等。灾备中心与证券大厦各自配置交易主备机、前置机、网络线路和设备,均可独立完成实时交易和闭市处理,可称为双生产中心,并实现互为容灾。两地机房通过高速光纤互联,进行生产数据的实时热备份。一旦遇到断电、宕机或无法控制的灾害时,证券大厦主要以地面线路,灾备中心则以卫星线路来完成日常交易,可以实现最快的异地灾难恢复,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市场交易平稳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灾备中心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上证所不仅考虑了数据、计算机设备的备份,还考虑了人员和业务的备份,并在相关制度和业务流程中加以落实。

    技术专家指出,上海证交所灾备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考虑了应用、数据和作系统各级的保护,提供了高可靠性;避免了运行设备的单点故障,实现了高可用性;完善了业务恢复和应急处置方案,保障了交易业务的连续性,完全达到了预先的设计目标。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7-13 13:17

上半年我国外贸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


2004-07-13 02:00


   

                6月份进出口总值逼近千亿美元并刷新多项月度纪录

    据新华社报道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增势强劲,进出口总值达5230亿美元,超过2001年5097亿美元的全年进出口总值。

    据统计,前6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52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其中出口2581亿美元,进口2649亿美元,分别增长36%和43%,上半年累计贸易逆差68亿美元。

    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速度明显加快,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今年前6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93.3亿美元,增长36.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68.3亿美元,增长31.5%,比5月末上升3.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1225亿美元,增长40.7%。

    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422.6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423.5亿美元,增长37.8%;进口999.1亿美元,增长41.8%。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424.4亿美元,比5月末增加87.4亿美元。

    另据海关统计,6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了5月份以来的贸易顺差,并刷新多项月度纪录。6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92亿美元,继3月、4月份后今年第3次刷新月度进出口纪录,比去年同期增长48%。其中月度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关口,达505亿美元,增长47%;进口487亿美元,增长51%,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8亿美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04年7月13日(星期l二)政策消息面情况专贴,欢迎大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