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4 12:24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5 15:05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5 15:08 编辑

3.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模型
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可马上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动物。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真的贫乏得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独居,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①经济关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经济学这门学问也就不会只是出于好奇才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为了达成目标而运用的工具、方法与行为。该定义是经济分析与市场预测的第一原则,只有了解它之后才可以将其他原则综合为一贯的系统,并加以运用。②人类进行物物交换的本质是“节约劳动”,用自己擅长的劳动交换不擅长的,即使交换要花费额外的“成本”,但是总的代价仍然远低于自己去生产。无奈人身上尚留存有无知的野蛮和感性这两种基因,于是,政府的职责便是建立经济游戏的规则,使整个社会能够高效而有序的运行,更好地分配资源,实现社会劳动福利的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未必是由于口袋有100块还是1000块造成的。通常我们很难把某个人分为是哪一类的,今天,过去,或是将来也都可能办不到。储蓄利率提高,对一个偏向消费的人可能产生不了什么影响,而对于一个始终有忧患意识的,会把更多的钱存进银行。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会一成不变,银行账面数字显示的只是变化后的结果。富有之人在意生活的品质,贫瘠之人想的是如何缓解生活的压力。有时,我们以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行为去对照另外一个人或是另外群人,结果经常会令人失望,甚至可能在两者间找不到更多的共同点。好在社会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给出一个得失判断的标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能够使我们摆脱这种无休止的变化。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5 15:22

鲁滨逊的经济学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以何种经济行为作为社会的共同标准,一定是会有所选择的。相信现代不会有人愿意返回原始森林,重新过回属于野蛮人的生活。在《鲁滨逊漂流记》里,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便是这么一个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是完美“经济人”典范的人物。《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受一个真实的故事启发而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该书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至今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该书曾被被译成多种文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并不全在文学上,而在这个真实的故事带给人们的启迪。人物“鲁宾逊”在当时也成了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家里最小,父母曾希望他将来学法律当律师,而鲁滨逊却渴望航海,喜欢冒险刺激的生活。鲁滨逊的第一次航海冒险是瞒着父亲的,他出海到了伦敦,又去了非洲的几内亚。在船长的指导下,鲁滨逊学会了航海做水手的基本常识,也成了一名商人。之后他发现与非洲的易货贸易有利可图,于是便数次前往非洲。有一次不幸遇到了海盗,成了奴隶。不过最终鲁滨逊瞅准了机会,顺利脱逃,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他买了一个种植园,开始过起了经营种植园的生活。由于巴西的黑奴劳动力价格昂贵,生性喜爱冒险的鲁滨逊又想到了去非洲贩卖一些黑人回来。而这次没想到在南美洲附近的岛礁遇到了风暴,船也沉没了,唯有鲁滨逊侥幸逃生。之后,鲁滨逊不得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19天。为了生存,鲁滨逊开始在孤岛上“建设家园”。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建造一个坚固的住所,假设岛上有野人或野兽。修建住所是掘洞还是搭帐篷,最后他决定两样都要。他还拟定了选择住所的另外3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卫生的淡水;第二,要能遮荫;第三,要能看到大海,万一上帝让什么船经过,不至于失去脱险的机会。选好地点后,鲁滨逊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结实的栅栏,在帐篷后面挖了个可居住的山洞,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都搬运到了住所。一开始,鲁滨逊以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家具,用麻絮羊油做成了灯芯,用毛皮做帽子、背心和短裤,还捕捉驯服了一只小鹦鹉。一次,他把一个小布袋里的尘土和谷壳抖在了岩石下的围墙边,之后竟然长出了12颗麦子和6颗稻子。于是,他又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除此之外,他还修建了养殖场,捕捉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劳作之余,看到自己的这些劳动成果,用自己烧制的陶器煮着一锅可口的肉汤,鲁滨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和富有。即使生活已经无忧了,鲁滨逊并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就这样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着。一天,他坐独木舟环岛航行,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人类的脚印,又发现了人骨和生过火的痕迹,原来边上岛屿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开始保持警惕。直到有一次,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因为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把野人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便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鲁滨逊也开始教授“星期五”各种人类生活的技能。再之后,鲁滨逊和“星期五”又解救了一个被野人抓获的西班牙人。终于有一天,来了一条英国的商船。不过,船上的水手发生了叛乱,把船长、大副等三人抛弃在了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西班牙人一同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夺回了船只。在和船长一同离开孤岛时,鲁滨逊把他在岛上的住所和器物都留给了留在岛上的叛乱水手。回到英国后,鲁滨逊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的1694年,鲁滨逊又以私家客商的身份,搭乘侄子的船出海东印度群岛,开始了新的航海冒险。在路过这个曾经住了2 8年2个月19天的孤岛时,鲁滨逊再次回到了岛上。这时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过着相安无事安居乐业的生活。故事的结尾,鲁滨逊到巴西买了一艘帆船,邀请了一批新移民在岛上定居,小岛也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成了一块幸福的宝地。鲁滨逊在孤岛上能够从无变得富有,除了因为他学习掌握了很多人类社会才有的生活技能。“在提高生活水准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评估(evaluation)、生产(production)、储蓄(saving)、投资(Investment)与创新发明(invention)。他评估当时可以常握的目标与方法,根据他的需要做最适当的选择。对于他追求的每一项事物,其价值(value)是根据许多因素判断的:对于需要之迫切性的感觉、追求它需要具备的方法以及需要花费的机会成本。他生产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并加以储蓄,所以他可以投入精力生产需要或想要的产品。每一事物的价格,是他评估自身的需求而愿花费的精力与时间、他的活动是一种交易(exchange)的行为,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另一项活动,机会成本间的差异便是他的利润(profit)。如果判断错误,他将遭受损失(loss)。他安排与管理每一步骤的时间,并根据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考虑选择。通过技术的创新发明,生活必需品的成本(以所需支付的时间与精力表示)将降低,他能够投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追求“奢侈品”。                              “在解释鲁宾逊的活动时,我所特别强调的概念,即是它们与市场经济之间在行为与结果上存在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市场经济仅不过是这项相同的概念表现在社会的层次上而已。在理性人类的个人基础上,评估、生产、储蓄、投资与创新发明,都是人类生存与成长的必要条件。”在适当的考虑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维持生存可运用的方法,但因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经济学的重要领域。然而,经济学的根本重心仍在于个人,因为社会仅不过是个人的集合。①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7 15:49

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生活阅历,延续鲁滨逊的孤岛生活,接下来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随着岛上的居民、生产器械和来往游客的增加,种植和畜牧业产量的提高,拥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人们便可以开展其它服务的劳动交换了。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能够成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倾向和必然的结果,亚当·斯密归结为:“在动物世界,每一个体当到了成年时都是全然独立的,不需要其它动物的帮助。但是人总是需要其他同胞的帮助,而单凭别人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帮助的。如果激发别人的自利之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己是有好处的,它才更有可能如愿以偿。任何想与他人做买卖的人都是这样行事的。给我所需,你也得到所需,这就是每项交易的意义;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帮助的。”①“所以,我们所需要的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互相取得的,而最初造成劳动分工的也正是这一互相交换的倾向。”②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研究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后发现,社会化生产结构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比例;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移;第三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转为逐步下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向第三大产业的服务业大幅转移。当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据GDP比重的70%以上。 小结: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个人、科技与就业、储蓄和投资始终是处于矛盾对立位置上的三个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以《易经》的思想和方法观察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难发现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均衡是事物的一种相对“静止”的“永动”,这种状态对社会的新生生产力起不到任何促进的作用,而社会的发展基于“变易”产生的更多的有价新事物。因此,只有以此为目的货币政策才会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回归本源,人是经济活动的本体,因此人是社会之根本,经济之根本。而经济之根本在于教育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架构,如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了这两个前提,人之“变”所带来的创新与发明之变化,才能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任何以削减错误经济与财政政策之后果为目标的建议,如果其范围仅以改造货币与银行制度为限,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货币不过是交易的媒介,如能使商品劳务之进行较物物交易(barter)更为顺利,即可谓完成其使命。若企图从货币方面展开经济改造,除了通过信用之扩充而予经济活动以人为刺激之外,不会有任何重大成就。”我们必须重复强调着,此项刺激势必导致危机与恐慌。经济危机之循环发生,乃是政府不顾过去经验之教训及经济学家之警告而企图以增加信用方法来刺激经济活动的后果。① ——Ludwig von Mises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12 19:09

:wanzuixiao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15 13:10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15 13:19 编辑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个人、科技与就业、储蓄和投资始终是处于矛盾对立位置上的三个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以《易经》的思想和方法观察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难发现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均衡是事物的一种相对“静止”的“永动”,这种状态对社会的新生生产力起不到任何促进的作用,而社会的发展基于“变易”产生的更多的有价新事物。因此,只有以此为目的货币政策才会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呈阴至极或阳至极的“恒动”,利益得失和是非自然也就容易显现出来。如果我们进一步回归本源,人是经济活动的本体,因此人是社会之根本,经济之根本。而经济之根本在于教育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架构,如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了这两个前提,人之“变”所带来的创新与发明之变化,才能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任何以削减错误经济与财政政策之后果为目标的建议,如果其范围仅以改造货币与银行制度为限,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货币不过是交易的媒介,如能使商品劳务之进行较物物交易(barter)更为顺利,即可谓完成其使命。若企图从货币方面展开经济改造,除了通过信用之扩充而予经济活动以人为刺激之外,不会有任何重大成就。”我们必须重复强调着,此项刺激势必导致危机与恐慌。经济危机之循环发生,乃是政府不顾过去经验之教训及经济学家之警告而企图以增加信用方法来刺激经济活动的后果。①
——Ludwig von Mises

liqiaoflying 发表于 2017-7-16 03:29

谢谢分享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18 17:24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18 17:26 编辑


      编后语   
   

          万事和万物皆由“道”而生,一生了阴阳二气,开始有了本体的变化。万事和万物形于三,序于三。有了三成了一个体系,虽然这三样东西之间的联系变化不再简单,但会遵循着阴阳生克、此消彼长的变化机理。            事物的变化类似数列游戏,如果只给3和5这两个数字,要玩家给出第三个,结果只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玩家无从下手,胡乱给了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和给出的两个数字之间并有任何联系;二是设定一个规则,使这个数字和给出的两个数字能够彼此形成某种联系,这便有了次序。如果第三个数字是8,想必有玩家立知是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经济游戏亦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始终会保持一种不可割裂的关系。         本书并没有过多叙述经济学的有关常识,其一,经济学属于“数术”的范畴,知阴阳变化之机理,有了可参照的标准了,如何变化自然也就能够推演出来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别人来推演。其二,先有了二分法和三分法的思辨思维再去学习具体的,有利于加深理解,领悟变通之法。其三,真理来自于实践,并不在书本和理论。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太多固化不变的东西,对事物的理解反而是不利的。         关于价格变化的趋势,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解开盘局。能将市场的“内像”显于外的是《直觉交易》的这种方法。交易者可通过“盲盘”的反复训练,逐步领会价格走势与参与者的心理和交易习惯上的联系,这也是一种基于市场“反身性”的联系。掌握直觉交易的要领在于如何灵活运用逆向的思维,该涨不涨即要跌,该跌不跌即是要涨。孙子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市场发生波动模式上的变化时,交易者所要做的是及时顺应市场的变化,对交易的策略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时区交易法》将《直觉交易》变成了有形,这是沙骆先生自己也没预料到的。交易如同舞者,只要交易的步点始终能够踏在节拍上,那么便能随时跟随市场的节律一起舞动。有节奏的交易,既可以使交易始终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里,同时也能使交易者张弛有度,保持充沛的体力。            交易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挑战乐趣的游戏,很容易使人沉浸于其中。不过,凡事皆先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所以想要切身感受交易的这种乐趣,其前提是交易已经变得不再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由于本人并不擅长写作,阅读本书如遇到难以理解之处,或是您对我们推荐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随时欢迎您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最后,由衷祝福热衷于交易事业的人们交易顺利,万事如意!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21 16:32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21 16:37 编辑

交易员是一门通过买卖获得价差利润的职业,他们也是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基金、专业交易公司最舍得花重金招募的人员,因为这些公司的业绩都由交易员的实际交易能力所决定。优秀的自营交易员不仅可以成为机构的操盘手(Trader)、做市商的交易代表(Dealer)和基金的经理(fund manager),他们也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从事投资的事业。关于市场会在哪个时间节点的维度上发生趋势性的转变,在当前的交易技术领域,已有的有关时间周期理论的应用方法皆有各自的不足,而《时区交易法》则可以帮助交易者掌握具体的交易时点和头寸的持有时间。本书除了向交易爱好者们全面介绍《时区交易法》,也是一本关于当前主流交易技术理论如何使用的书籍。写作本书只为那些执着于成为优秀的交易者们,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交易方法。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7-21 16:34

本帖最后由 邱大林 于 2017-7-21 16:37 编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快速实现了第二阶段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这一变化令世界称奇,但其计划的特色所造成的诸多负面的经济问题也逐渐开始凸显。比如:寻租、劣币驱逐良币、不完全竞争的垄断、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贸易壁垒等等。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缺乏多样性;2.收入分配的两极化,削弱了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 3.生产资源的配给缺乏效率和合理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如图8-06)2012年,中国的第三大产业(消费服务类)在GDP的占比首次开始超越第二大产业(工业制造和建筑业),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的后工业化(消费服务)发展阶段。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和工业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导致社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取决社会人均消费的能力。计划经济的思维对第三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即将失去工业制造和建筑业的这两个来自供应端的动力引擎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顺利转型取决于是否能够释放服务类的消费潜力,服务类的消费在工资收入中的占比是否能够相应的提高。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8-2 14:54

如果您希望与我们一样成为优秀交易者队伍中的一员,能够通过交易的能力开展属于自己的投资事业,可以申请加入我们的交易员团队。在这里不仅可以和我们的交易员保持一种互助的关系,我们还将无偿提供有助于交易员全面提升交易能力的《直觉交易》培训。

yuzhong75 发表于 2017-8-4 09:08

:handshake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8-12 15:36

:wanzuixiao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9-5 22:04

:wanzuixiao

天天向上1234567 发表于 2017-9-16 09:17

谢谢分享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9-25 18:31

《交易者之路-时区交易法》恩赐方,国庆节后开始长期招聘交易员。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9-28 18:56

恩赐方招生简章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10-17 11:55

:wanzuixiao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10-17 17:32

欧美版《交易者之路-时区交易法》经出版社评估现确定售价:397美金,折合人民币2570元。

邱大林 发表于 2017-10-17 17:46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交易者之路》-时区交易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