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5:57

吹牛不上税

小子一直在上班 看书 上班还是看书, 就这么的过日子,但是难免有些牢骚,哈哈哈

股票也一直在看 一直在想但是重点没有放在股票上 。一心多用总要有个限度。把自己搞得太忙,那叫不会过日子,哈哈哈哈~~


以前说过要和各位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算不上成果, 只不过是一些牢骚 ,各位看官如果不嫌烦,就当是在看还珠格格文字版拉~~嘎嘎嘎~


拉回来说股票 : 其实股票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个人性问题 ,只不过有些人是跟着感觉走,还是让自己的感觉成为武器,也就是让人性在利益面前 ,得到最大


程度的释放,但又能做到收放自如,人性收不回来那叫“愚夫” 做到张驰有度,这就是心性的锻炼 。


想要锻炼心性,就要先了解他。。不然锻炼什么?怎么锻炼?就会让自己越来越迷惑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03

说心性 ,外国的书看过 ,越看越迷糊,也不是全迷糊,也能看懂点。但从受众群体的角度讲,和中国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来说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后来看了点佛学方面的书 ,收获很大,可能下边的和股票没关系,但总要有个层次吧 先说心性 再说方法 最后落实到行动这就是从心理的出发点 到如何思维

再到怎么做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 。耐着性子慢慢听我发牢骚吧。。 哈哈哈哈哈~~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10

事先说明啊,根据我的个人能力来说 ,脑子里的知识和语文表达能力有限 ,所以是 那说那了, 别多想~多想没用。

大话之第一回

   古今追逐名利者,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自有后来人。有名利双收的,有倾家荡产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目不暇接

难得有几个明眼人,说了几句真话,结果不是圣人,就是大逆不道。。呵呵~难得难得

小子我乱弹一回,不是什么至理名言,更不是教诲众生,只是自己的感悟,随手写来,以后拿来当作茶余饭后话茬。反正晚上也睡不着,闲着也是闲着。。。

古代的圣人先贤,不管是圣经,还是老子 古兰经佛经等等,人家都摆在经里,我在重复显很多余,所以呢

聊点不爱听的吧,说人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管看多少圣人教言改不了,别人也夺不走。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 性本善 我看不一定。人之初,不知为何为善 更不知何为恶,但是孩子生下了就知道哭

天生的就知道找妈妈要吃奶,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生下来就有两个天赋。一个是对渴求生存,即“贪婪”,另一个当生存遇到危机感,本能的警示,就是“恐惧”。其他的感觉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在后天才形成滴



正是:西江月胡说胡有理

夜半无心睡眠自顾感叹发呆
满腹荒唐酸白菜, 终须吆喝贱卖

佛说世间苦多,道说养气凝神
天生本性无善恶,到头还是天真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12

大话之第二回

我不想枪14001的饭碗,但是14001的东西的确是好 ,拿来抄抄不算过分吧

一说到“贪”估计不少人马上会嗤之以鼻,可是我说的“贪”和佛说 贪 颠 嗔 三毒中的还有些区别

人一生下就知道,找妈妈吃奶,这不关光是人,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这种天性,也可以说是本能

对生存天生的本能,人每天都在吃饭,饭不是白来了,也是一种索取,还是一种对生的贪婪

各位能说这种贪婪不好嘛?至少在常理上,不能那么定义吧。呵呵

佛说的“贪”个人认为是指,在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必须外的,一种不满足,由此因外的欲望,这也叫“贪”

佛法对这种不知满足的贪欲,说的很简单,当离 当断

但是彻底的断除?不食人间烟火,视死如归的,试问这世间能有几人?

在这我指的是广义上的大多数而言,成道者和神经病这两个极端不算在内

以上两个“贪”从程度上和范围上是不一样的,至少不能混为一谈。

俗话说“保暖思淫欲”。当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就会想到另一个本能“性”,这也是贪。

所以古人还有这么一句,“清心寡欲”其实贪这种本能是一种赐予。为何这么说

祖先生活的时代物资比较少,即使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也不一定能吃上东西,因为有钱买不到吃的。

所以为了生存下来,就必须要贪婪。现在社会的物资都很丰富,应该不会有祖先的烦恼了,但是祖先
还是把这个宝贝留给了我们以防意外。

总的来说呢,贪 是一种给予生存的本能,贪婪用过度了,就成了毁灭自己的捷径

放在股票上,明朝老大问我,临界点的问题 ,

我说过临界点是两个;

生时贪婪~生时贪婪的过头就是深渊~退一步就是刚刚好

死时恐惧~死时恐惧的深刻就是反思~进一步就是大彻大悟~涅磐再生~

无论是贪婪或者恐惧,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嘛。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3 16:25 编辑 ]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12

接上面的继续

大话之第三回

说怖 其实就是恐惧 ,听着好像和佛法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

先说恐惧本身,恐惧由心而生,但要有前提,比如周围环境,听觉 视觉 还有所谓的第六感等等都能触发

人自身的恐惧,恐惧和贪婪一样,也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知道什么叫害怕,只不过人与人恐惧的界限不一样

说白了,有些人胆大,有些人胆小 。但天生无畏的人不能说没有,至少我没见过。呵呵

恐惧也有几个好处,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1:有助于让你远离危险。
2:让你时刻警惕危险的存在。
3:远离危险,才有生存的可能。

恐惧这种感觉让我们,知道躲避危害,比如自然灾害,当地震海啸等等 ,在这些灾害面前,人的本能会驱使我

远离危险,这也是一种赐予,没有这种本能,人也就不可能进化到现在。

除了外界的危险外,还有种是心理暗示的恐惧,说白了就是自己吓唬自己,但这个心理暗示也是由根源的

心理上会把未知的某种事物,出于对未知的警戒心理,,在行为上未有表现前,先在大脑潜意识上有了出于

自卫的警惕意识,当这种意识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警惕意识放大,变成了恐惧。。

比如有胆子小的女生看恐怖片,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或画面,带来的就是高分贝的尖叫,云云等等。。。

但正因为未知,越是害怕,越是好奇,这又会发起人本能的猎奇的心理,所以经常看到,越是胆小的女生

越爱看恐怖片,说是喜欢被吓唬,不如说是喜欢惊吓后的那种刺激的快感。。

现在的人滥用,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将这种本能,变成了一种寻求刺激的发泄方式。不由得感叹,末法时代

的人无知的宣泄方式。。

以上是在生活常识中的恐惧,但是在佛法中,恐惧又是什么呢?

观世音菩萨的梵名叫做“施无畏者”也被誉为佛法第一勇士,这是为何?

这还要从恐惧说起:恐惧,惧怕的是什么?害怕受到伤害 。害怕失去。这也就是恐惧的原因

最大程度上的害怕受到伤害或失去,莫过于自己的身体,怕什么都没有怕死来的强烈

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一道解脱的法门,方法是布施,布施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肉身。

记得是,当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此身命布施,当速得解脱。身命布施给谁,或者说托付

于谁,当然是观音大士。由此才有的施无畏者,这么个称号。

当放下生命的无畏才是大无畏,才是真正的离怖隈,但此时又有几人能放下?求菩萨保佑的还是大多数,呵呵~

放到股票上 咱们最害怕什么?最害怕赔钱,为什么老是赔钱?因为各位老把它太当回事,心里放不下也就更别提如何挣钱了

敢于放下 ,也就敢于拿起来 ,这就需要勇气,这不是愚者的勇气,不是无知者无畏 ,需要的智慧 要动脑子



下期预告说无畏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3 16:39 编辑 ]

前方有雾 发表于 2009-7-13 16:13

坐下来慢慢听:*22*: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14

大话之第四回

说无畏 无畏也是两个 一个是无知者无畏另外一个则是需要用自己的智慧来面对恐惧,这也是无畏

这两个无畏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前者的勇气是没有根据的,只是勇气而已,后者的勇气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是就是智慧

如何刨析恐惧的智慧,恐惧的根源是对未知事物的无知。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才会害怕。

还有一个根源就是痛苦 ,当割肉时后的痛苦,只要是股民都应该尝过。

一个是未知的根源,一个是已知的根源。

敢于挑战未知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探索精神,美国社会对经济的肯定 ,也就是默许了对资本的贪婪 ,这就是敢于挑战未知的根源

我们在改革这几十年,在经济危机之前一直是向美国学习,向美国学会了对钱的贪婪,但是没学会对待资本的勇气,一个个即贪婪又唯唯诺诺。这是值得悲哀的


另一个已知的根源的应对办法,就是佛法中能提到的 能施无畏

我们害怕失去,但越害怕越是失去,越是失去心里越是狭隘。如何面对这种恶性循环呢?

方法就是给予 也就是布施,敢于给予对方的人,才会获取,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一道解脱法门“能施无畏”


下期预告 说怒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3 17:18 编辑 ]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16

哈哈哈~~热闹啊~喜欢热闹,不说不笑不热闹哈

大话之五 说怒

我认识的炒股的前辈,一个个平时和颜悦色的,非常和蔼可亲,可要动真格的,一个比一个脾气大。

我琢磨着是不是有本事的人,都是那么有性格?挨金似金 挨玉似玉吧,他们说我着臭小子脾气也不小,哈哈哈~~瞎聊 瞎聊别当真啊

小子我还是很可爱滴说~:*26*: :*26*:

说正经的,说怒, 怒在佛教中,叫做“嗔”是 贪嗔痴 三毒之一

今儿我说的怒和嗔 不一样 ,还是有点区别,各位自己琢磨琢磨是不是那么个理儿



在说怒之前的,还是要先总结一下 贪与怖,贪婪让我们知道对生存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恐惧让我们害怕死亡 畏惧未知的负面的事物 ,这两个加在一起 就是贪生怕死 (可以报名当汉奸咧http://h.foyuan.net/image/face/11.gif)

不能说这两个不好,至少是我们生存的本能 ,但万事都有个度,一旦过了这个界限本能就变成了欲望,

对财产过度的贪婪就成了 财欲 白话就是财迷,对性过分的贪婪 就成了色欲 ,不管怎么贪,如果智慧不能

开示对欲望的解释,法律总会管你 。。。(吓唬一下 哈哈)

另起一行, 说怒。为什么说怒呢?因为怒和怖几乎是连带关系,如果说怖是“因”,那么怒就是“果”

为何如此,听小子我慢慢说来 ,从心理角度讲,当恐惧达到一定的限度,恐惧就变成了愤怒,俗话说

这人看见鬼了,心理害怕 ,害怕的打哆嗦 ,害怕到头了,就有一种豁出去了,爱咋滴咋滴 ,这人急了

此时就是恐惧转变成愤怒的过程 ,当然这也是怒的成因之一,当遇到和自己的认知发生抵触时,反感的情绪

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满情绪爆发出来,这就是怒。

所以说怒不是像贪或者怖一样,贪婪 恐惧是潜意识中的反映:潜意识中对于恐惧的慢慢积累,就变成了愤怒

怒这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不是那么直接产生的。

有人会说,我曾经突然的为某件事发火,发火前毫无前兆,这是为什么?

愤怒这种情绪的积累是无对象的,也许曾经为其他的事情无处发泄,烦恼的累计,

当烦恼发泄不出,人会下意识的找到另外的发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移情不是指爱情的情 ,泛指感情

对坏的事物的情绪会转移到其他方向上,同样好的事物的,当得不到或者无法实现,人也会找到其他的替代品

来慰藉自己。这也叫移情。

这和佛法有关系嘛?当然有,佛教是智慧解脱,佛法中对怒的有它很形象的答案

佛法中对愤怒直接的用各种愤怒的化身来表现,在藏传佛教中很普遍,汗传中也有,但毕竟是少数

各种愤怒本尊中愤怒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愤怒的表情,?

这里借用他人的解释。(这位师兄解释的比我好,我就不费力啦,偷懒一下http://h.foyuan.net/image/face/4.gif)

以下是转帖

金刚愤怒相是何意义?//愤怒本尊普巴金刚讲解

師父曾於說法時開示:「必要的時候可以面露金剛怒目之相。」什麼是金剛怒目相的真諦呢?修行學佛的人,在面對他人過失時,如果表現憤怒是否就是金剛怒目相?

三寶弟子 敬上



金刚愤怒相是何意义?//愤怒本尊普巴金刚讲解

師父曾於說法時開示:「必要的時候可以面露金剛怒目之相。」什麼是金剛怒目相的真諦呢?修行學佛的人,在面對他人過失時,如果表現憤怒是否就是金剛怒目相?


  無始來的習氣、煩惱每個人都有,只是厚薄不同;再者,每個人過去的善根也有深淺之別。所以,今生雖同聞佛法,但斷除習氣、煩惱的快慢亦有不同。但畢竟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只要在菩提道上發長遠心、精進心,最後每個人都能斷盡煩惱,圓成佛道。

  「金剛怒目相」乃菩薩慈悲為了遏止惡人的惡行,使其勿再造惡業,以免將來受苦果所示現的相貌。所以,雖現的是怒目相,但其內心卻滿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故菩薩應機示現,有時慈眉善目,有時金剛怒目,這些都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苦,畢竟大樂。不過「金剛怒目相」是對非常頑劣、難調的眾生所採取的,並不適合對一般人,而且,現「金剛怒目相」的菩薩,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功夫,能做到自己決不起瞋恨心,心內平靜像無波清澈的大海一般,又能善觀因緣。

  明白了以上這些道理,相信能解答您的疑惑,在這條修行的菩提道上,找到自己用功的方向,同時也能以更開闊的胸襟及方法面對眾生、廣度有情。



(还是要说一下,小子我笨,所以写东西还是有点教唆犯的口气,其实这都是说给自己听的,这习气未改,只好

自己教育自己了,没有对各位大哥大姐不恭敬的意思,那句有说错或得罪的地方,还请各位指正)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24 10:31 编辑 ]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20

大话之六 说嗔


“嗔”,三毒中的老二,原本指愤怒,憎恨的意思,但是这个怒和上回说的怒有区别。

世间有许多色声香味触法,根据我们不用的需求,由六根而发,这些不再牢骚。心经里讲的很明白

由于世间的色相,引起我们在六根中的种种贪欲。由爱生贪,由贪生欲,由欲生痴,由痴生嫉,由嫉生恨,由恨生怒,由怒生嗔。由嗔生狂妄,由狂妄生无明,

无明是佛法中头号的毒,无明之毒远胜于贪嗔痴,已经不是可憎,而是可怜,无明是自作孽,无可救药了

有点扯远了,拉回来说重点嗔。嗔从嫉妒说起,别人有而我没有,先是生气自己没本事,然后恨别人为什么比我强,

为什么他/她有的东西我没有,将这种恨自己,转嫁到对方。嫉妒和嗔恨这两个词本来是说一回事,只是程度上不一样,刚开始是嫉妒,嫉妒程度加深就是嗔恨。

那么嗔恨和嗔怒不光是是程度上的区别,嗔恨是心理作用,嗔怒就是将恨形象化得表现出来。

再有上次说的怒和这回说的嗔怒可不是一码事,发怒是无对境的,只是人本身的情绪,没有具体的针对谁或事

但是嗔怒是有对境的,比如说:"我就特狠谁谁,他/她老和我过不去"。这是有目标的恨。有目标的怒

我们做股票时,一旦赔钱了,就成了有目标恨~要么恨自己 要么恨黑嘴 要么恨周围的一切,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不明白嗔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此时更需的的时,转变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使劲动脑子和使劲恨,你说那个更有效率?

孔子说,吾日之三省,吾爱吾身,可是没说我一天恨自己三遍,要是能做到一天自己恨自己三遍 ,那也挺不容同意的。。。哈哈哈~各位都乐了吧

思考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恨是两码事,有些人觉得,不发威,不咬牙切齿,就没了动力,这是愚昧!!不多说了,自己琢磨吧


下集预告明天说慢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4 17:08 编辑 ]

淡泊赚了就跑 发表于 2009-7-13 16:20

:*22*: :*22*: :*22*: 不快 不快 慢慢听·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32

今天回来晚点啊不好意思,嘎嘎~~

大话之第七说慢

什么是“慢”捏?这个慢不是慢性子,佛法中说慢是指傲慢自以为是的意思。

这个毛病经常在如股市不久,有了一些经验,但尚未成正果的人中,经常容易犯的毛病。眼前的例子,比如说小子我,我就有些傲慢,说不上是傲慢

自负肯定是有的,每次自负的毛病发作,最直接的惩罚就是兜里的银子。所以啊~在这点上管好自己很难。也是所有投资者在成功的路上最难过的一关

在这个市场上想入门很容易,手里有点钱开个户就可以了,在散户大厅里猫着三四个月,听人家说话 捡漏,不说成个高手,混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应该不是问题,这行门槛很低。。

但是想挣钱,那还要两说着,最怕的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赔个稀里哗啦打懵了,这也就算了。

但是蒙对几次,然后就是“大师”了。这样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佛法中称作我慢,就可以解释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

我慢的心态人人都有,在根基浅 量度小的人身上尤为显现 ,连圣人都有这样不良记录,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有些人天生喜欢当大师,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吧 由他们去,凡是到达一定水平的人,有真本事的人,不一定都说自己是什么大师,什么预测专家,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高出不胜寒”

上边风大 冷啊 被吹下来的滋味不好受,有人愿意当预测专家,就让他当去,替人扛旗子的,说不定有人偷着乐呢~哈哈哈哈哈~~

在佛教中,认为我慢心是假我,也就是说,这个傲慢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是一种被蒙蔽的假象,破除这种傲慢,就需要卑下心

为甚这么说?在傲慢的状态下,无论什么有益的良言或这知识,是听不下去的,也是接受不了的,此时已经被这种自我满足的成就感所代替,想要有所成就,首先是知识和经验的累计

想要知识和经验就必须谦虚的态度,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自己。这时获取的前提。。同时还要说,如果以一种傲慢的姿态来去分享?

每个人都有尊严,这种态度谁会接受?所以说傲慢既不能索取,更不能被别人接受。。

在此我不是针对某个人来说“我慢”,因为傲慢人人都有,写这些也是小子我自我警示,也是希望各位能在挣钱中,少犯我这样的错误

下期预告   说 谦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5 22:35 编辑 ]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6:43

大话第八回, 说谦

这两天回来的晚点哈,不好意思~抱歉抱歉

谦就是谦虚谦卑 ,谦卑不是自卑。自卑说明没明白道理,心中没自信。懂得了知识和经验的得来不容易,才会谦卑。

自信和谦卑并不矛盾,自信是懂得,人在天份上,人人平等的,所有人都是从出生到长大,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会看不起任何人,

古人说:“满遭损,谦受益”,能够谦虚,才能得到得到知识。在挣钱的道上,才能做到百无禁忌。知识和经验还有自信,这就是投资的武器

在众多投资大师中,真正做到有学识有见解,并且能够谦逊的接受别人的意见的人还真不多。所以也是股票这行业真正成才恨低的原因吧

佛教中认为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菩萨的眼里卑下心就是:慈爱尊重   利他 :在圣经里边,也说过,地上的人子,你们都是兄弟姐妹

在中国的易经里边,谦挂是所有卦象里唯一六爻皆吉的,在孔子就是说的“仁”仁者爱人。可见 无论是出世法,入世发,国内国外 谦都是一种美德。

在众生眼中,卑下心就是就是常常向別人學習,向一切众生学习,这样就不会有敌人。也就是常说的仁者无敌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18 21:42 编辑 ]

淡泊赚了就跑 发表于 2009-7-13 17:02

:*22*: :*22*: :*22*: 等无畏··

江苏常熟老李 发表于 2009-7-13 17:04

小葱 顶你:*19*: :*19*: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7:10

原帖由 江苏常熟老李 于 2009-7-13 17:0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葱 顶你:*19*: :*19*:
谢谢老李哥,老哥大驾光临,小子诚惶诚恐哦~:loveliness: :loveliness:

govyvy 发表于 2009-7-13 17:12

今天回家比较早,多说点吧

大话第九回说痴

痴在佛教里,不是指痴呆,痴迷,指得是,不知道 不明白,见善不知为善,见恶不知为恶

简单地说就是“是非不分”,这样的人在当代的中年人比较多,为甚?

拿我父亲这辈人来说,他们那代人生下来刚懂事,就开始文革,所以从小被熏陶的就是革命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打倒封资修,等等。。。。

他们哪一代人的 是非观念在那个年代已经养成,改革后,社会观念变了,承认了钱在社会的作用,他们哪一代整体陷入了一种茫然,以前的是非观念被彻底打破

也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他们的茫然很无助,但是又是意志最坚强的一代,有些东西改不过来,我能做的只有惋惜,仅此而已。。。

痴就是迷惑,这种迷惑就是失去了对事物评判标准,就像一个跷跷板失去了平衡点,无论那跷跷板在怎么结实,但没有了支点,也只能是块板子

在股市中,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衡量标准,这就是痴,就是不明白。

股市是一个随机性很强的市场环境,价格变化就是这个标准,有人总是再找不动的点 作为依据,认为只要不动就是真理,可惜万物都有个生灭,在市场中没有真理,这就是真理。

股市难就难在这里,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件很难的事,但又很简单。各位加油吧,哈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govyvy 于 2009-7-24 14:31 编辑 ]

alizeeo 发表于 2009-7-13 19:43

嗯,等着明天的课哦。

淡淡体味 发表于 2009-7-13 20:02

葱版的帖,一定得支持一下

chenyoung 发表于 2009-7-13 20:17

葱版的帖:*(

fbl125-2008 发表于 2009-7-13 20:37

正看得过瘾,就下回分解了b:b b:b b:b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吹牛不上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