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kk
发表于 2009-12-16 01:34
祝融先生的環境建構基礎是中分理念
(本圖先生您看過後刪去)
[ 本帖最后由 yckk 于 2009-12-19 22:46 编辑 ]
yckk
发表于 2009-12-16 03:55
mail的圖是結構環境基本樣貌,是由一個個結構延伸排列而成
[ 本帖最后由 yckk 于 2009-12-19 22:47 编辑 ]
jsyly
发表于 2009-12-16 10:35
谢谢静芸MM
发一图
江恩的理念
数据没有精细处理
1:1制图
[ 本帖最后由 jsyly 于 2009-12-16 10:36 编辑 ]
yckk
发表于 2009-12-16 11:42
原帖由 jsyly 於 2009-12-16 10:35 發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謝謝靜芸MM
發一圖
江恩的理念
數據沒有精細處理
1:1製圖
你好,謝謝你的圖,我用基本規則讀你的圖,發現你的圖是不錯的, 但是基本規則未以線區分出來,所以看不出基本環境的樣貌,預定正常波段目標, 建構環境的基本理念或基本進位規則(相對於起點或基點)等未能看出或標出,例如由A出發,設若預定目標是B,何種進位機制或規則讓中途過了某個或若干個關健位時,表示正常情會完成B的,目前在基本還境中只能藉助基本進位規則或基本理念(例如中分理念)判斷由A如何走到B,在基本環境中要藉助頂與頂進位規律或浪幅規律幫助判斷的精確度及穩定性尚未能讓人滿意
[ 本帖最后由 yckk 于 2009-12-16 13:02 编辑 ]
jsyly
发表于 2009-12-16 12:17
原帖由 yckk 于 2009-12-16 11:4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好,謝謝你的圖,我用基本規則讀你的圖,發現你的圖是不錯的, 但是基本規則未以線區分出來,所以看不出基本環境的樣貌,預定正常波段目標, 建構環境的基本理念或基本進位規則(相對於起點或基點)等未能看出或標 ...
谢谢静芸MM指点
您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因为在网络上,细节不便表现
如加上时间点
可有更多的表现
另,短信
[ 本帖最后由 jsyly 于 2009-12-16 12:55 编辑 ]
天道2009
发表于 2009-12-16 15:05
想不到在MACD也见到Y大姐。
天道2009
发表于 2009-12-16 15:07
我说怎么好久没见到了,都在这里哦。#*d1*#
天道2009
发表于 2009-12-16 15:09
支持老师,还不知道这里老师也安家落户了。#*d1*#
天道2009
发表于 2009-12-16 16:00
jsyly
发表于 2009-12-16 20:22
随手涂鸦
线,均按江恩法则做出
矩阵
发表于 2009-12-16 21:03
原帖由 yckk 于 2009-12-16 01:07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回這圖給先生,這是九方陣轉換到坐標空間的基本長像,這是早期與基本法則環境對比時做的,因為當時用的是"基本環境"與"基本法則",沒有"頂與頂(或底與底)的進位規律及中浪幅的進位規律"這兩概念, 所以只觀察基 ...
靜芸美女
圖中的角度表示方式,是早期的嗎?
我看一些人的,現在也差不多是這樣,
我沒有加入波動率的東西,我比較懶,思考上的,讓我去想複雜的東西,我很容易放下。
如您的貼文所說:我們確信在不同王國中多種多樣的自然現象是非常緊密的以數字關係聯繫在一起的.........
我的想法即是,
各王國既是緊密關連在一起,就不用個別去去一一去探索,擇一即可。
基本環境、法則定義是包含什麼?
矩阵
发表于 2009-12-16 21:24
原帖由 yckk 于 2009-12-16 01:3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祝融先生的環境建構基礎是中分理念,基本上依據計算的結果制定一個輪迴或一個大級別的目標,然後以中分理念逐級中分, 基本格加上時間速率(即融合時間)成為圖中樣貌, 祝融先生雖然有公開他的圖在網上,但做為引用人 ...
嗯,
祝融先生的中分理念,與矩陣圖『大數推算』的推算概念是一樣的,
……5線中分兩條6線,把區間分成上下兩個區間;……
差不多就是矩陣圖中的分割理論,
果然好用的東西,都有一定相似的理論基礎為基石!
(或說矩陣圖中有周易的理論基礎)
沒錯,有了進出機制之後,頂、底的推算要求不應是核心!
以您所說明的,及您PO的祝融先生的基本說明,
我想我已大約瞭解這個推算及操作結構!
(也難怪您覺得矩陣圖的推算可以放進K線圖中)
矩阵
发表于 2009-12-16 21:43
原帖由 yckk 于 2009-12-16 03:5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ail的圖是結構環境基本樣貌,是由一個個結構延伸排列而成,結構與結構間的距離不等於結構幅
這結構環境是由基本環境變化來的,而基本環境的基本條件是,經由原始激勵計算的價差格集合若干個定出小基數,當任何大中 ...
靜芸美女
因為還沒見到您mail的圖(已發訊息給給您),
以您現在的PO圖來看,基本上當然就是一個操作系統,
波段或中線操作應該都沒問題,只是停損幅度較長會比較心痛。
我的問題是,如果您認為祝融先生進出場機制相當好,
您為什麼不直接拿來用就好?
一個機制要“改善”到好,曠日廢時,要付出許多精神、時間及金錢,
而我能體會,當然是自己的最好!
所以,目前您認為缺少、或要進行的是什麼?
是再提高頂與底的確認程度?
還是操作機制的改善,或重新思考新機制?
((
矩阵
发表于 2009-12-16 22:10
原帖由 天道2009 于 2009-12-16 15:09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支持老师,还不知道这里老师也安家落户了。#*d1*#
天道兄您好
您也在!是啊,來了一陣子了,
其實這裡早已來了,
只是前些年,研究會網站那邊都自顧不暇,沒有餘力做別的事,
目前已有一些講師在幫忙照顧,網站也比較上軌道,比較有時間了,
所以前一陣子先到陽光,現在您與sea2010兄都不錯,也肯分享,
托您們的福,我就有時間來這裡推廣了!
西窗过雨
发表于 2009-12-16 22:25
祝融先生的玄极波动率,也是相当好的系统。应该是采用中分再中分,不断向微观分解的过程。其中间距最小的距离,我认为近似于九方图中的参数,譬如丝绒所选择的18,但祝融先生取的不是18。这个系统的巨大价值,在于他划分的4,5,6线,重要性有区别,值得深入探讨一下。总的感觉,应该和大数图向中心图转化的原理相近。
另外,为何是中分?而不是三分或者别的比率?这就是理论上的难点,也许世界的本质由阴阳两种粒子构成,决定了宏观世界中起作用的也是中分率吧。
顺便说一句,如果有兴趣,我认为矩阵图也是可以放到K线图上去的。
yckk
发表于 2009-12-16 23:09
原帖由 矩陣 於 2009-12-16 21:03 發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靜芸美女
圖中的角度表示方式,是早期的嗎?
我看一些人的,現在也差不多是這樣,
我沒有加入波動率的東西,我比較懶,思考上的,讓我去想複雜的東西,我很容易放下。
如您的貼文所說:我們確信在不同 ...
对的,角度的计算是早期的,当时几度怀疑它的正确性(朋友给的),后来又想了好久并对照九方图又认为是对,现在已忘记究竟如何,我整出后会放到mail
不复杂的,江的法则启发点也许就来自九方,哈,所谓的"空中隧道"也许就是沟通九方与法则间的一条隧道,
您现在用的方法以水平方式迭置在K线图上后,其实就是一个几何的"法则环境"
,其它的说明在短信
yckk
发表于 2009-12-16 23:26
原帖由 矩陣 於 2009-12-16 21:43 發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靜芸美女
因為還沒見到您mail的圖(已發訊息給給您),
以您現在的PO圖來看,基本上當然就是一個操作系統,
波段或中線操作應該都沒問題,只是停損幅度較長會比較心痛。
我的問題是,如果您認為 ...
哈,先生您點的都是切中要點,
過去我從沒用均線,所以才沒想用均線機制
這個機制最近應該會好的
在進入結構環境前,我用的是基本環境,這個環境基本上比較難操作, 也不是用"原始激勵"做的, 而且又沒搭配很好的進出機制,所以才會持續在研究,如果當時能有祝融先生的中分理念來輔助進位觀念,並用和先生他相似的操作機制,也許不必再花那久時間研究,不過卻也不會有現在的進一步到結構環境,現在環境整妥,機制也差不多了,唉,只是進這步花的時間太久,兩個環境比較,覺得花的時間還是值得的,若知道會得這結果,再花更久時間,我還是願意的,
[ 本帖最后由 yckk 于 2009-12-19 22:49 编辑 ]
trusthjc
发表于 2009-12-17 00:00
老师好:
这里真是高手如云,江恩的信徒,个个都充满爱心与使命感。
学生发表一点浅见,yckk美女的角度计算,应该是类似学生所提的旋转角度线方式,从某一正确的基准点开始,取90/180/270/360角度值,画出平行水平线,可看出明显称压作用及进位规则。
祝融先生的中分法也是相同原理,只是加入时间对价格的衰减与增益影响,所以在k线图中画出来是有角度的平行切线,不过这里面就看不出江恩所说的1X1,1X2,1X4,1X8各线所产生的不同撑压效果。所以须以均线判断顶底。
西窗过雨
发表于 2009-12-17 00:42
原帖由 yckk 于 2009-12-16 01:07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回這圖給先生,這是九方陣轉換到坐標空間的基本長像,這是早期與基本法則環境對比時做的,因為當時用的是"基本環境"與"基本法則",沒有"頂與頂(或底與底)的進位規律及中浪幅的進位規律"這兩概念, 所以只觀察基 ...
请问静芸美女,这张图上主要部分一看就能明白,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上面的甘氏线选择的起点位置并不是720度呢?看起来好象是810度位开始?另外,请问您的甘氏角度如何确定的,图上看起来和后面走势的高低点无关,应该是事前就确认了。多谢!
yckk
发表于 2009-12-17 01:25
原帖由 西窗過雨 於 2009-12-17 00:42 發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請問靜芸美女,這張圖上主要部分一看就能明白,但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上面的甘氏線選擇的起點位置並不是720度呢?看起來好像是810度位開始?另外,請問您的甘氏角度如何確定的,圖上看起來和後面走勢的高低 ...
哇哈,都對那張由九方陣轉換到K線的圖有興趣,這轉換公式以前網上好像傳過,
左邊的九方陣值與角度線及右邊的"基本環境"無關,只是當時搭配基本環境比較,看看能否在九方陣找到進位規則而已,角度線是搭配基本環境而生,角度線的斜率與一般人所稱的角度線波動率不同意義,當時設的角度線是使用基本環境的計算值是活的,基本環境是活的,角度線也是要活的,現在的環境已不再用角度線,至於高度的決定與箱子同理,但是這裡的高度是基本環境中的"強勢大位",強勢大位是強勢大波段的預定目標位,現在用結構環境,已沒這些了
[ 本帖最后由 yckk 于 2009-12-19 22: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