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5 12:26
做空者如此行情能持续获利的话,我除了膜拜,别无他话……#*P# #*P# #*P#
出口九
发表于 2009-11-25 12:31
国土部澄清土地调控传闻 正细化严打囤地措施
对于媒体报道的“土地调控新政”和“农地入市”传闻,国土资源部今天将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正式澄清。
国土部负责人表示,上述报道将东部某省逐步稳妥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误读为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与当地现行政策有较大的出入。事实上,该省的相关政策方案刚刚上报不久,国土部主管业务司局还在审议之中。
不过,土地调控并非完全没有新的举措。上述国土部负责人同时透露,有关加强房地产批后监管、严厉打击闲置土地等细化政策,正在紧锣密鼓酝酿中。
CBN记者也获悉,在本月中旬,国土部安排人员进行了一轮房地产用地情况的快速调研,并在16日专门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等10个城市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一位地方参会人员对记者透露,此次会议主要是内部通报地方的一些情况,有可能形成相关报告上报国务院。会上有观点认为,信贷政策是影响当前房价的主要原因。
“三个不得”原则
关于农地入市的猜想由来已久。去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被认为是中央层面开始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也被舆论解读为“农地入市”。不过,从种种迹象来看,农地入市与商品房用地仍难画上等号。
目前,由国土部负责制定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但国土部已经多次强调,制定流转办法的一个大原则仍是不得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商品住宅,不得建设高尔夫球场,不得建设其他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的项目。
“尽管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问题上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三个不得’仍然是不能逾越的界线。”一位国土部官员此前曾强调。
前述国土部负责人也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正在积极推进试点,但都限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非公益用地,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不得搞商品房建设。个别媒体所传的“国土部酝酿农地入市新政”,甚至以此影射“小产权房”将放开等说法,纯系子虚乌有。
浙江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负责人近日也透露,浙江省正在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这一政策要求集体土地非农化不许用于商品住宅开发项目。
而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较早的广东、河北等地,也均在本地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集体土地不准开发建设商品房。
国土部调研房地产用地
农地入市传闻的出炉和被证伪,也反映了在高房价的压力下,社会对土地供应问题的敏感。
由于今年天价地接连出现,房价也乘势步步攀升,业界对土地供应的诟病日渐增多。同时,在处理闲置土地问题上鲜有大手笔,也使得国土部门面临的舆论压力增大。
但现行土地管理实行双重体制,地方国土部门虽然受国土部领导,但同时也要为地方政府服务。多年来形成的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房产用地供应行为有着更大的决定作用。
由此,为了摸清地方房地产用地的真实现状,国土部本月开展了一次专项快速调查,要求地方主要上报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面积、正在开发的面积、尚未开工以及闲置未被收回的用地面积。同时,就落实调控相关问题,国土部本月中旬还派出司级官员去地方调研座谈。
奔赴广州调研的国土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张婉丽指出,政府调整房地产政策必须理智、冷静,否则出台政策虽有成效,执行效果却可能不尽如人意。
“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联手管理好房地产和土地供应市场,并在制定出台各项措施时,要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同时要注意对超前的、不合理的住房需求进行调控。”张婉丽称。
而据上述参加了16日座谈会的地方人士介绍,此次座谈会还交流了土地市场与房价之间的关系问题,有观点认为信贷政策是影响当前房价的主要原因。
前述国土部负责人也表示,房地产价格是综合政策的产物,不可能由土地政策主导,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好比原料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两者不可以简单、直接挂钩。
-----------------------------------------------------------------------------------------------------------------------
核桃:你看这帮子写手的面目,你如果单方面相信上次那篇文章的报道,翘翘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5 12:44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梦中尔——杨修#*27*# #*27*# #*27*#
顽皮核桃
发表于 2009-11-25 14:24
没注意黄金起来了
起落
发表于 2009-11-25 15:18
老9的地产股真是强,俺的泸州老窖从11月到现在没跑过一次#*22*# #*22*# #*22*# ,还是人家不要的#*22*# #*22*# #*22*#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5 18:43
明天感恩节,美国盘休盘……
[ 本帖最后由 沉默的灰狼 于 2009-11-25 21:25 编辑 ]
顽皮核桃
发表于 2009-11-25 22:21
热钱”疯狂涌入 亚洲央行忙干预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11月25日 07:23 http://www.1cbn.com
CBN记者 曹金玲
面对不断上涨的亚洲货币,这个地区的中央银行们终于开始频频出手了。
亚洲央行采取行动
据外电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周二对汇市进行了干预以支持美元汇率,该人士还称如果情况需要,金管局还将继续支持美元以防止美元大幅下跌。
事实上,近来已不断有亚洲央行计划或开始对海外“热钱”带来的本币升值采取行动。
印尼央行副总裁Hartadi Sarwono上周二曾表示,央行正在考察“限制资金流入措施的利弊”,但截至目前央行尚没有办法减少资金流带来的卢比汇率波动。两天后,印尼央行高级副总裁Darmin Nasution又指出,央行“正在研究”限制外资持有印尼央行短期债务的可能性,以帮助控制热钱流动。
汇丰驻香港全球外汇策略师Richard Yetsenga表示,印尼央行的措施“暗示了新兴市场决策者对不断的资本流入有所不安”。
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上周则针对远期外汇交易实施限制措施,措施之一就是把韩国公司进行远期外汇交易的规模限制在所对冲交易规模的125%以内,而这可能意味着出口商未来卖出的美元远期将少于预期。韩国金融监督院院长Kim Jong-chang上周四也公开称,该国决策者们已在讨论“能为美元融资套利交易带来的资金流入做些什么”。
此外,印度财政部官员近来也暗示,如果外资猛增,该国政府可能采取措施放缓外资流入速度,因为印度的出口商们已经担心,本币升值将削弱他们的竞争力。
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当周,全球股票基金有56亿美元净流入,其中49%流入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股票基金当周共有2.05亿美元资金流入。数据还显示,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今年以来总共吸收568亿美元资金,超过2007年创纪录的50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该市场已有400亿美元资金流出。
升势有所缓解
但目前看起来,亚洲央行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货币升值幅度。上周,亚洲货币也在印尼卢比的带领下有所下跌。上周初以来,印尼卢比兑美元出现1.1%的跌幅,菲律宾比索下跌1%,而印度卢比则累计下跌0.6%,韩元汇率与上周初基本持平。主要因为市场预期亚洲的政策决策者们将最终对资本流入有所行动,以防过度上扬的货币影响出口状况。
三井住友银行驻新加坡资深经济师Tetsuo Yoshikoshi表示,亚洲央行对于强势货币已经非常不安,而同时,过度上涨的亚洲货币汇率也可能面临一些调整。
分析人士则指出,亚洲经济的恢复速度尚不能承受不断走强的货币,因此预计亚洲央行会采取行动缓解升值压力,但同时,虽然这些央行担心资金大量流入以及将来更快流出产生的风险,但央行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非常重要,一旦对外资传递信息有误,也可能面临一些风险。
顽皮核桃
发表于 2009-11-25 22:27
Saft专栏》国会推动查核美联储制度构想 提供金价涨势冲力
(James Saft是路透专栏撰稿人,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撰稿 James Saft 编译 蔡美珍/程琳
路透美国阿拉巴马州11月24日电---查核美联储(FED),或许是也或许不是一个好主意,不过有件事是确定的:光是认真讨论这个构想,就可能推升金价.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上周表决通过一项修正案,将可对FED、FED的货币政策及放贷方案进行查核,在这之後,金价一路走高,周一触及纪录高位每盎司1,174美元.
这条修正案附属于一项范围更大的金融服务改革法案之下,而这项改革法案还在审理之中;修正案的联合提起人之一是共和党众议员Ron Paul,他是"End the Fed (美联储终点)"一书的作者,也是最不可能在美联储年会上主持座谈的人选.
可想而知,FED对查核的构想深恶痛绝,FED表示,这会让得来不易的独立性大打折扣,执政当局也极不认同,老实说这个构想最後实现的模样大概已经面目全非.
即使如此,即使将这个表决结果解读为民粹份子对抗华盛顿与华尔街的怒吼,这条修正案能够走到这麽远的事实,就会让一些忧心忡忡的人士争相去买黄金,防范政治力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力升高.
毫无疑问地,许多认同应该让民意机关看紧FED的人,也认为FED当初不应该那麽积极增加货币供给,构成通胀风险.不过实际上历史经验却是截然不同的倾向:央行受到较多政治控制的国家,往往通胀较严重,汇率贬值的风险较高.
换言之,那些认为FED不应令美元贬值故支持监督FED货币政策的人,可能反而会增大美元贬值的风险.这为黄金价格涨势推波助澜,对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带来通胀和美元贬值风险的忧虑已然支撑了金价.其实这两种风险还是微乎其微的,但其危险性与两年前比起来还是值得讨论一番.
因此,我们看到奇特的一幕:不信任FED的人和不信任前者的人都在推高黄金价格.
多高才算高?
不得不说,购买黄金是让人沮丧的想法,这种行为无助于财富增殖或创新,而只是对冲其他人操作不佳时带来的风险.如果你在购买黄金,那只是单纯在限制可能出现的损失,而且也只是在极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出现.此外,很多将黄金称作一类资产的人表现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偏执,如果他们在通勤火车上坐你旁边,你会不禁装出急着下车的样子.
黄金的真正优点是没有优点.大部分工业生产不需要黄金,但这种贵金属的供应有限,增产也受到自然条件的约受.黄金不像美元,想制造更多便可制造更多.
法国兴业银行驻伦敦的策略师Dylan Grice指出,FED持有的黄金价值仅相当于美国货币基础的15%,若美元全部都要有黄金储备作支持,金价必须涨到每盎司6,300美元.
当然,金价不仅跟美元走势相左,还与众多主要和非主要货币相左,暗示人们不只是担心FED或美国政策这麽简单,而是担心全球各种货币和政策之间的联动.
这样将我们带回了FED和政治对货币政策影响力的议题.FED至少应要保有其独立性.而在市场关注下周参院的伯南克连任FED主席听证会之际,我更希望的是大家能少谈一些黄金,但这点恐难如愿.(完)
--译文审校 王冠中
=========================================
等于没说
[ 本帖最后由 顽皮核桃 于 2009-11-25 22:37 编辑 ]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5 22:57
“但这种贵金属的供应有限,增产也受到自然条件的约受.黄金不像美元,想制造更多便可制造更多……”我看到一句实在话,供应方面已经持续数年紧张……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6 14:34
老九,某股打到了5日线,我杀进去了……
青青2008
发表于 2009-11-26 14:37
都跌蒙了!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6 14:43
完鸟^……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6 14:56
碌贼…………#*22*# #*22*# #*22*#
大罗
发表于 2009-11-26 15:39
九哥九哥,大调整来了~~~~OH YEAH~~~~又可以捻便宜货了,我昨天清仓了。。。
hym98
发表于 2009-11-26 21:03
#*27*#
顽皮核桃
发表于 2009-11-26 21:12
开战三天,空方暂时领先
被144日周线压制一年多的大盘,看后势如何演变
顽皮核桃
发表于 2009-11-26 22:46
厘清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http://www.sina.com.cn2009年11月17日 03:29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明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中过于依赖美元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作为长期实施出口导向与引资导向发展策略的结果,持续的双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由于中国政府不愿意让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不得不持续干预外汇市场,因此这些外汇收入转化为持续的外汇储备累积。
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已经高达2.27万亿美元。在对抗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金融市场与刺激实体经济居功至伟,但同时埋下了通货膨胀、国债长期收益率曲线上升与美元贬值的风险。鉴于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0%至70%,一旦未来美元大幅贬值,中国央行将遭受显著的资本损失(Capital Loss)。这意味着通过压低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透支国内资源与环境的出口导向政策,政府换来的纸面财富,在美元战略性贬值的过程中会部分化为乌有。
为降低在未来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以下三个层面重构了自己的国际金融战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方案,中国政府也通过购买以特别提款权(SDR)计价的债券来积极支持做大SDR。在区域货币金融改革方面,东盟10+3就东亚储备库的增资以及独立监管机构的创设达成了共识,事实上的东亚货币基金已经初见雏形。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走得更远。其一,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试点工作;其二,为了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尚未充分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为外国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资金,中国央行已经与6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额为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其三,为了吸引境外机构与居民长期持有人民币,中国政府与金融机构开始在离岸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自2007年以来,已有五家大陆金融机构以及两家大陆外资法人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了接近300亿人民币的债券。2009年9月,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了60亿人民币国债。
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关注,中国国内评论界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欢欣鼓舞。人民币成长为能够与美元抗衡的国际储备货币似乎并不遥远。诚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要和明智的,但目前业界似乎更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收益,而忽视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蕴涵的潜在风险。笔者认为,厘清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并通过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正确应对这些成本,有助于我们更加平稳地实施货币国际化,并通过货币国际化来促进国内的某些制度改革。
从制度上来看,目前制约人民币成长为一种国际货币的主要障碍,在于中国政府尚未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也并非一种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资本账户逐渐放开以及人民币趋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自然也就与资本账户开放与本币自由兑换的风险交织在一起。
货币政策独立性被削弱
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短期甚至中期内还不会放弃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仍将继续保持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低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而根据国际经济学的“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与独立的货币政策。既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依然是僵硬的,那么随着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放资本账户,那么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进一步被削弱。
其实即使现在,我们也已经能够感觉到,中国政府在制订人民币利率政策时很难不考虑国外的利率水平。尽管中国国内已经出现显著的资产价格泡沫,但在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政府很难单方面提高利率。因为这样做会拉大中美利差,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从而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这样的局面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资本管制的效力已经下降了。尽管如此,中国的资本管制还是有一定效力的。例如在2008年第二季度,当中国政府采取更严格的资本流入管制(例如外管局、商务部与海关总署的联网核查,商务部与商业银行对FDI资金使用的核查等)之后,热钱流入的规模就显著下降了。
如果中国政府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那么中国央行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空间将受到更大的掣肘。
只要中国国内宏观经济与美国宏观经济存在周期性差异,那么失效的货币政策将造成宏观调控的困难。例如,当美联储利率处于低位,而中国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不得不加息时,人民币对美元息差拉大将导致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加剧通胀压力。中国央行为遏制通胀压力的措施反而最终会加剧通胀压力,这种货币政策操作所取得的南辕北辙的效果恰好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成本。
即使最终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而人民币也获得了与美元并驾齐驱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央行能够重新完全获得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例如,当其他国家经济低迷,而中国经济持续过热时,从国内宏观调控出发,中国央行应该收紧货币政策。然而这样做会遭受其他国家的指责,因为中国央行的单方面加息会导致国际资本从其他国家流向中国,这无疑会加剧其他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如果中国央行依然从国内宏观经济出发而实施紧缩政策,就难免会落下美国曾经背上的骂名,即身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却拒绝履行自己应承担的国际义务。
遭受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增加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意味着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增加,也意味着境外投资者能在离岸市场上更容易获得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相对于人民币实际汇率明显高估,即出现显著的汇率错配(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很可能从离岸市场上借入人民币,然而在中国外汇市场上集中抛*。如果中国央行扛不住压力而被迫让人民币大幅贬值,进而爆发货币危机的话,那么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将获得高额投机利润,另一方面中国的外债负担将由于本币贬值而显著上升。如果外债占GDP的比例较高,则容易继续引爆债务危机。
在此方面,泰国与香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迥异表现值得我们充分借鉴。泰铢与港币均可以自由兑换,但相比之下,泰铢的国际化程度要比港币高得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国外投机者能够轻松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境外市场借入泰铢,然后在泰国外汇市场上集中抛售,泰国政府对此无能为力,当外汇储备不足以干预外汇市场时,泰国政府被迫让泰铢大幅贬值,从而爆发危机。然而,由于港币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导致国际投机者只能到香港银行间市场借入港币,这就为香港政府遏制投机性冲击留下了空间。通过大幅提高银行间拆借利率,香港政府极大地提高了国际投机者的借款成本,从而成功地遏制住了外汇市场上对港币的抛售狂潮,最终击退了投机性攻击。这两个案例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一种自由兑换的货币并不一定是一种国际化的货币;第二,本币在离岸市场上的可获得性与本国央行应对投机性冲击的能力负相关。
对此,可能会有学者反对说,中国的情况与泰国不一样,中国有着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足以击退任何规模的投机性冲击。这个判断值得商榷,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货币化程度非常高的经济体。中国的M2与GDP之比已经超过180%。历史上各次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均证明,当一国货币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时,该国不仅会面临外国投机者的投机性攻击,本国居民和机构也会纷纷将本币兑换为外币,这无疑会加剧外汇市场上的本币贬值压力。
目前中国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之和高达47万亿人民币。假定资本项目是完全开放的,那么当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中国企业和居民决定将20%的本币资产换为外币,这就意味着外汇市场上会出现9.4万亿人民币的供给(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4万亿美元),为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央行的外汇储备将损失掉超过60%。换句话说,对中国这样一个货币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来说,一旦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如果中国居民与企业决定将本币资产换成外币资产,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很难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如果外国投机者对人民币的攻击与本国居民及企业的换汇相结合,那么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并非绝无可能。
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国际资本将频繁地大进大出,由于本国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下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也就难以避免。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性的放大将给中国金融机构的持续经营造成挑战。由于市场化经营的时间较短,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操作经验有限,这就决定了中国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市场价格冲击的能力较弱,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相对匮乏,再加上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相对薄弱,这将会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累积。在遭遇较大外部冲击(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或者本国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例如1990年代初的日本或者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的情况下,金融体系可能爆发系统性危机,并最终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
仍以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香港为例,香港特区政府有底气大幅提高银行间拆借利率(最高时超过100%),是因为香港金融机构总体而言是健康的,能够容忍借款成本在短期内剧烈上升。危机期间,香港没有一家重要金融机构倒闭。危机之后,香港房价平均下跌超过40%,香港仍然没有一家重要金融机构倒闭。这反映了香港金融机构在可持续经营和风险控制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如果换成中国大陆金融机构遭遇同样的情形,例如在未来3年,中国大城市房价平均下跌40%,那估计将有不少金融机构难免破产倒闭之虞。
中国可采取措施
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值得赞赏,但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或潜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意味着中国资本账户管制的逐渐放开与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日益增强,在此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持续被削弱,人民币遭遇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增大,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进一步加深。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中国政府可以适当缓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风险:
第一,对资本项目的开放要非常谨慎,切忌在未实施相关配套措施之前,贸然全方位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账户管制是中国金融体系面对全球化惊涛骇浪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中国政府应避免自毁长城。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
第二,为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降低投机性冲击的可能,中国政府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降低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更多地由市场力量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助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一致性的增强将削弱投机性冲击的动机。
第三,为降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之前,中国政府应尽快实施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并且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市场,增强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此外,中国金融体系也应该强化金融监管机制,以增强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6 22:48
感恩节,感谢MACD,感谢本帖众人,感谢核桃的文章……
青青2008
发表于 2009-11-26 22:57
原帖由 沉默的灰狼 于 2009-11-26 22:48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恩节,感谢MACD,感谢本帖众人,感谢核桃的文章……
同感!#loveliness#
沉默的灰狼
发表于 2009-11-26 23:36
今日之现货,亚洲盘一度对本月四小时图的上升通道进行了假突破,突破上轨后回落。由于感恩节及周末影响,接下来预计市场还是清淡,窄幅震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