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21

原帖由 500吨的帅哥 于 2008-10-20 16:11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堆涨停,还说没有机会???:*22*: :*22*:
:*19*: 帅哥应该抓住了吧:*18*: 高手               vv 还请多开贴指点下哦:*19*:

阿铃 发表于 2008-10-20 16:21

:*22*: :*22*: vv

jf2110 发表于 2008-10-20 16:22

继续等果果。。。:)

levinwoo 发表于 2008-10-20 16:22

占个位置,明天准备随时准备逃跑:*27*: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23

在基金管理公司发行股票型基金阶段,在投资者教育中往往强调股票型基金的优势;而在发行债券型基金阶段,基金管理
在本轮熊市行情初期,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为了避免大额赎回的出现,片面强调坚持长期投资的优越性。带来的结果是的确基金市场没有随股市的暴跌而出现巨额赎回,留下的却是高位套牢的基民。:*22*:
《理财周报》基金版首席编辑谢舒就曾直言不讳的指出:“面对全面亏损的情况,难道一定要听基金忽悠去做长线、买定投吗?买或不买,一定是具体分析独立判断的,长线、定投、现金为王、价值投资,都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25

原帖由 levinwoo 于 2008-10-20 16:2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占个位置,明天准备随时准备逃跑:*27*:
:*29*: 是被偶说的夺命中阳吓住了吧:*22*: 那就不好意思了:*18*: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26

在2008年,多数基金产品出现了巨额亏损,作为持有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样损失惨重。部分基金甚至出现投资产生的亏损超过了管理基金获得的管理费收入。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贯倡导长期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在锁定期结束后选择赎回基金份额,这不仅违背了基金宣扬的长期投资理念,更为严重的是此举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沉重打击,引发赎回潮。试想,基金管理公司自己都不看好自己的产品,又有什么理由让投资者死守呢?:*29*: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30

利益输送和恶意砸盘是基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
利益输送包括基金资产向基金经理个人及关联方的利益输送也包括兄弟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前者被称之为“老鼠仓”。“老鼠仓”事件的曝光给基金公司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随着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的推出,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也再次被媒体所关注。
恶意砸盘则是为了在相对排名中靠前而有意识的打压对手的重仓股。这种“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之所以在季度末频频出现:*22*: ,其根源在于短期排名的压力使然。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34

http://bbs.macd.cn/141040.gif

黑色冬天 发表于 2008-10-20 16:37

为什么这个帖置顶??

yks2 发表于 2008-10-20 16:38

早上被熊猫一忽悠,一早就把手上的PP给抛了,结果可想而知。TNND,搞不懂大盘这么小的成交量,咋涨了这么多:*27*: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39

2006年11月华安基金推出首只QDII产品,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便纷纷展开海外投资之旅,并一度因为投资者热情追捧不得不采取比例配售的办法。如今,QDII的投资者开始庆幸,如果不是比例配售,损失将会更大。:*29*:
尽管基金公司苦口婆心、连篇累牍的解释目前的亏损是暂时的,投资者应当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尽管作为旁观者,我们愿意用最大限度的善意和包容来客观看待这些掌控巨资的中国资产管理人的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出海的兴奋逐渐被触礁的尴尬所取代的时候,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深刻反思QDII如何陷入今天的窘境,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41

原帖由 yks2 于 2008-10-20 16:38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早上被熊猫一忽悠,一早就把手上的PP给抛了,结果可想而知。TNND,搞不懂大盘这么小的成交量,咋涨了这么多:*27*:
:*29*: 贴中都说啦:这是夺命中阳         :*22*: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44

原帖由 黑色冬天 于 2008-10-20 16:37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这个帖置顶??
:*29*: 老油条啦,咋还提这种问题呢:*22*:

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让基金业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冬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多数基金管理公司仍采取扩张性经营手段。直到二季度末,基金行业资产总额进一步下滑到2万亿元,基金业似乎才刚刚开始感觉到一丝寒冷。基金资产规模环比的下降已无悬念。
《理财周报》基金记者李晔斌日前撰文指出,高企的人员流失率、不断变更的公司风格导致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空壳化”特征明显。虽然不少公司利润惊人,员工待遇丰厚,但大量的财富只是通过公司进行转移,基金公司本身并没有什么积累,更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建立。长期以往,基金公司“空壳化”现象将更为严重。:*22*: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45

2007年12月末,招商证券以63.2亿天价获得了博时基金管理公司48%的股权,平均成交价每股131.67元,开创了中国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史上第一高价。:*29*:
国外基金公司股权价值定价主要考虑的是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投资收益水平和增长潜力方面,而在2007年的市场氛围下,这三个指标显然都被高估。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6:47

http://bbs.macd.cn/115407.jpg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7:01

从5000点附近集体看多到2000点附近依旧看空,基金的态度转变让基民欲哭无泪。为什么一直标榜“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会在牛市末端呈现出如此狂热的行为?:*29*: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孙健芳在反思该现象时指出:“在证券研究领域,宏观分析师的地位在迅速提升;宏观分析师如果出错,整个投资策略都会犯错误。而在去年四季度,几乎国内外所有的宏观分析师都看错了世界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雷曼兄弟不断根据中国经济月度数据更改预期,国内一个知名经济学家三次更改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29*:
在孙健芳看来,“误判宏观形势”是基金在5000点继续做多的主要原因。
笔者同意上述观点,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宏观分析师会集体看错宏观呢?这不仅仅是研究预测上的失误。:*29*:
本刊曾在去年的《估值变变变》一文中指出,当时的A股市场呈现“群体癫狂”的状态。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之下,市场的参与者对未来表现出一种过度乐观的状态,这种乐观情绪相互传染,最终严重高估了股价上涨的空间。
6000点的A股市场,乐观在宏观分析师之间传染,也在基金经理之间传染。当时的市场如同一个处于极限的气球,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使其破灭。
同样的故事在一年之后的今天再一次出现,基金依旧是其中的主角,只不过方向截然相反。
从贪婪到恐惧,国内基金在重复着金融市场不断重复着的故事。:*22*: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7:03

转贴


今日经济数据的出台和短期股指走势无关,如果一定要找个正相关,只能说证券市场的波动永远领先于经济趋势,6124下跌以来指数已经预见了经济的滑坡。未来GDP增幅是否会跌破8%?这和去年没人能预见2008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9%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了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道理一样,无人能测准,因为一切都是动态的。未来国际主要经济实体“国有化”救市进程是否顺利,我国下一步调控政策放松后的效果等等问题依旧需要继续观察。


X级别趋势的拐点或者是后半段都有一个规律,这个时间段内短期趋势破位之后不会出现一轮暴跌,而是先反复在下跌,上周两市的短期趋势都已经有效破位,所以也会出现短暂的反复,如何界定仅仅是反复而不是反转呢?这个问题也说了很多遍,机械的看图说话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其他因素比如成交量,沪指从60分钟看,其到了趋势的末端才选择上攻,上档阻力明日下移到2000点左右,离今日收盘也无很大空间,如果明日沪指无法出现放量上涨(这个放量不是300、400亿至少800亿以上,现在可能么?)先新低或是最好的选择。


未来指数是否还会暴跌,现在还不好说,笔者只是预期石油、煤炭、保险、券商、银行、钢铁等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眼下部分投资者都热衷于找给你惊喜的行业或者公司,希望大家对此预期不能太高,熊市中的“惊喜”不是超预期增长而是趋势没有预期的坏,为何牛市会涨过头熊市会跌过头?因为都是预期惹得祸,贪婪和恐惧放大了预期。涨到6124谁都没想到,那么何处是最低点呢?至少我放弃抄底的想法,慢慢看吧。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7:06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8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7月增加了223亿美元。这也是今年以来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月度最大增额。

  截至今年8月,我国持有美国国债5410亿美元,依然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者。:*29*:

  始终占据美国国债持有数量首位的日本,8月却出现减持情况:*29*: ,持有量从上月的5934亿美元减少到5859亿美元,减幅为75亿美元。英国为第三大持有国,规模为3074亿美元,较上月增持159亿美元。中、日、英三国持有量占据国外投资者持有总量的80.7%。

a小学 发表于 2008-10-20 17:09

因为在沪铜上的巨亏,金瑞期货以及其背后的江铜陷入了风暴的中心。国庆之后沪铜连续跌停,这个具有现货商背景的大多头在其中受损最为严重。:*29*:

一反现货商做空套保的惯例,金瑞期货在沪铜合约上一直持有超过万手的多头头寸,位居多头持仓表首位:*29*: 。据某金属分析师估算,沪铜跌了1万多元,一手就亏5万多,总体算下来亏了将近10个亿,“这在期货上算很多了,搞不好又是一个华联三鑫。:*29*: ”市场普遍认为,金瑞期货在沪铜上的多头头寸很有可能为江铜集团所持有,金瑞期货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要算到江铜的头上去。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10月21日实战交流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