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
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3页)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
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璧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困惑柏拉图哲学的难题,尽管柏拉图艰苦求索,但毕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奥。
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希腊文学有很大的贡献。它的特点是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解决疑难,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读者不但看到思辨的结果,还看到思想发展的过程。柏拉图描写对话者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人物有一定的个性,如苏格拉底的发言总带些装傻。对话场所的描绘也颇生动。此外,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观念。例如,他用两匹马的活动来比喻人的灵魂中的冲突。一匹马驯良而懂得节制,代表德行;另一匹马桀骜不驯,代表*。这两匹马同驾一辆车子,发生了痛苦的冲突,使御者不能驱车升到诸天的绝顶。
公元三世纪,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普洛丁努斯发展为新柏拉图主义。这种新柏拉图主义在中古同基督教神学结合在一起,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统治了一千多年。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思想在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浪漫主义中也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乱云飞渡... 于 2007-8-22 01:14 编辑 ]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
柏拉图立体(五种元素)三维空间只有五种正多面体
柏拉图立体(五种元素)
火 四面体 4个正三角形 4顶点
空气 八面体 8个正三角形 6顶点
土 立方体 6个正方形 8顶点
水 二十面体20个正三角形 12顶点
第五元素—以太(ether) 十二面体 12个正五边形20顶点 呵呵,老乱太客气了!我可不是高人,姚明才是高人:*22*:
老乱已经转了有关文章了,我就不用麻烦了
老乱的心性颇为狂傲,从传统命学讲,这是典型的伤官外透的心性,从西洋占星上讲这种人一般是日木或月木有相位的。我以前见过一个中行的外汇交易员,也是这种狂傲不羁的性格。
还要再强调一次,老乱太客气了!你的分形技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神往!高人估计这辈子没戏了,1米8都不到:*31*: :*22*:
[ 本帖最后由 mljn 于 2007-8-22 01:30 编辑 ] 原帖由 mljn 于 2007-8-22 01:28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老乱太客气了!我可不是高人,姚明才是高人:*22*:
老乱已经转了有关文章了,我就不用麻烦了
老乱的心性颇为狂傲,从传统命学讲,这是典型的伤官外透的心性,从西洋占星上讲这种人一般是日木或月木有相 ...
“我以前见过一个中行的外汇交易员,也是这种狂傲不羁的性格。”
朋友你说对了不少,我一辈子都和好为官者相冲,一辈子都被为官者排斥打击驱逐。就是因此走上独立金融交易之路的~。
狂放不羁到不敢当,是个勤奋的老实人,就是不能容忍丝毫的虚假。
朋友能告诉我后来这个“中行的外汇交易员”的后市结局吗?
感想,
1、“轴心时代”给出了真理的答案。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北纬30度上下,不同的民族出现释伽牟尼、犹太先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等,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他们共同发现,物质世界中存在“佛性”、“道”、“理念”这样一种真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动地发挥作用、有机地组织万物。2、真理与派生体的关系。股市非线性的运动是“色法”、“形而下”、“影子”,在此之外,存在“必然的规律”和组织规律运动的真理,据说江恩找到了,其它人不敢说,我们也都在寻找。乱爷探索和发现着的,有可能也是。
3、关于探索发现的顺序和方法论。从洞穴中的“影子”逻辑推理到真实世界的存在,与置身洞外真实的世界,推定影子的存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顺序,性质也完全不同。由股市,到分形,到波浪,到“波动率”再到影响波动率的真理,以及由真理直达到分形,洞穿波浪,涉及到治学的方法论问题。据说二月河会搞这个。
4、由柏拉图立体方构成及其比例,探索和发现市场规律,已经超越了股市曲线本身,但似乎并未脱离市场本身;终极的“理念”、“佛性”或“道”,脱离了市场本身但不会离开市场本身。相信乱爷可以找到。
[ 本帖最后由 lyz000 于 2007-8-22 02:12 编辑 ] 老乱也是个感恩的人,所谓惺惺相惜,才会露出水面,希望你们有更多的交流。 玄, 怎麼聽上去有點像太極生两儀, 两儀生四相, 四相生八卦. 伤官心性之人大都如此,不太适合公职,以前看过一个国内第一批做期货的人,也是那种心性,且他明显与领导搞不好关系的那种。
那个交易员与你境遇有些雷同,现以自己做生意为主,好像与中行(你的重仓股:*29*: )还有关系,再具体的我也不得而知了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
柏拉图立体(五种元素)三维空间只有五种正多面体
柏拉图立体(五种元素)
火 四面体 4个正三角形 4顶点
空气 八面体 8个正三角形 6顶点
土 立方体 6个正方形 8顶点
水 二十面体20个正三角形 12顶点
第五元素—以太(ether) 十二面体 12个正五边形20顶点
(补充说明和修改,前面的附图空间五元素有一处原画家画错了,原画家把第五元素图和和水图的位置前后弄错了,见下图的修改) 楼上的一位朋友也喜欢分形理论和分形结构,特贴几张与波浪结构有关联的计算机生成的分形结构图供参考,明眼人一眼便知分形结构与波浪结构的相互关系。
分形与分形艺术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例如,喧闹的都市生活、变幻莫测的股市变化、复杂的生命现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坑坑洼洼的地面等等,都表现了客观世界特别丰富的现象。基于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各门自然科学总是把研究对象想象成一个个规则的形体,而我们生活的世界竟如此不规则和支离破碎,与欧几里得几何图形相比,拥有完全不同层次的复杂性。分形几何则提供了一种描述这种不规则复杂现象中的秩序和结构的新方法。
一、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
什么是分形几何?通俗一点说就是研究无限复杂但具有一定意义下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什么是自相似呢?例如一棵苍天大树与它自身上的树枝及树枝上的枝杈,在形状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大树与树枝这种关系在几何形状上称之为自相似关系;我们再拿来一片树叶,仔细观察一下叶脉,它们也具备这种性质;动物也不例外,一头牛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中的基因记录着这头牛的全部生长信息;还有高山的表面,您无论怎样放大其局部,它都如此粗糙不平等等。这些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分形几何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分形几何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分形” 一词译于英文Fractal,系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于1975年由拉丁语Frangere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破碎”、“不规则”等含义。Mandelbrot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1980年他发现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集合,他发现整个宇宙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构成自相似的结构(见图1)。Mandelbrot 集合图形的边界处,具有无限复杂和精细的结构。如果计算机的精度是不受限制的话,您可以无限地放大她的边界。图2、图3 就是将图1中两个矩形框区域放大后的图形。当你放大某个区域,它的结构就在变化,展现出新的结构元素。这正如前面提到的“蜿蜒曲折的一段海岸线”,无论您怎样放大它的局部,它总是曲折而不光滑,即连续不可微。微积分中抽象出来的光滑曲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说,Mandelbrot集合是向传统几何学的挑战。
用数学方法对放大区域进行着色处理,这些区域就变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图案,这些艺术图案人们称之为“分形艺术”。“分形艺术” 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 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称特征,分形的对称性即表现了传统几何的上下、左右及中心对称。同时她的自相似性又揭示了一种新的对称性, 即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或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 这种对称不同于欧几里德几何的对称,而是大小比例的对称,即系统中的每一元素都反映和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这一点与上面所讲的例子:“一头牛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中的基因记录着这头牛的全部生长信息”, 完全吻合。 不管你是从科学的观点看还是从美学的观点看,她都是那么富有哲理,她是科学上的美和美学上的美的有机结合。
二、复平面中的神奇迭代
Mandelbrot集合是Mandelbrot在复平面中对简单的式子 Z <- Z^2 + C 进行迭代产生的图形。虽然式子和迭代运算都很简单,但是产生的图形出现那么丰富多样的形态及精细结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不可思议。在传统几何学中难以找到如此简单的规律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生动的例子。Mandelbrot集合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简单的行为可以导致复杂的结果。例如,大型团体操中每个人穿的衣服只有几种颜色中的一种,每个人的动作也只是导演规定的几种之一。但是整体上可以显示出多种多样的复杂形态。
Julia 集合
在复平面上,水平的轴线代表实数,垂直的轴线代表虚数。每个Julia集合(有无限多个点)都决定一个常数C,它是一个复数。现在您在复平面上任意取一个点,其值是复数Z。将其代入下面方程中进行反复迭代运算:
http://www.fractal.net.cn/aboutfractal/aboutfractal/math-1.gif
就是说,用旧的Z自乘再加上C后的结果作为新的Z。再把新的Z作为旧的Z,重复运算。当你不停地做,你将最后得到的Z值有3种可能性:
1、Z值没有界限地增加(趋向无穷)
2、Z值衰减(趋向于零)
3、Z值是变化的,即非1或非2
趋向无穷和趋向于零的点叫定常吸引子,很多点在定常吸引子处结束,被定常吸引子所吸引。非趋向无穷和趋向于零的点是“Julia集合”部分,也叫混沌吸引子。
三、关于分形艺术的争论
把计算机产生的图形看成是艺术,有人可能要提出一些疑问。
当今时代出现的充满科技含量的“分形艺术”又不同于运用PhotoShop从事的计算机艺术创作。“分形艺术”是纯数学产物,是否能算得上艺术必然会引起新的争论。
从事分形艺术创作的人要研究产生这些图形的数学算法,这些算法产生的图形是无限的。他们没有结束,你永远不能看见它的全部。你不断放大她们的局部,也许你可能正在发现前人没曾见到过的图案。这些图案可能是非常精彩的。她们与现实世界相符合,从浩瀚广阔的宇宙空间到极精致的细节,是完全可以用数学结构来描述的。
真是太美了,养眼~~~~~ 当年用程序作出分形的时候也胡的够呛, 连老师也过来看,因为没有计算机的时候
分形研究是很麻烦的,
分形的美妙就是微观的少量修改带来宏观的巨大差别。
就是天资愚笨,到今天对fractal还只是觉得漂亮,但是理解不了.
不过看到很多使用的例子,
比如大浪形态与小浪形态就有分形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个太玄了,没有科学依据.
[ 本帖最后由 黄公老邪 于 2007-8-22 11:37 编辑 ] 美图+智慧的老乱=美智子:*29*:
顺便也贴几张图:*18*: 伟大的分形科学的应用领域在当代被越来越多的被发现,其中人们发现好听的音乐其旋律和节奏都是基础分形结构音乐。
分形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发现分形音乐结构,分形音乐是由一个算法的多重迭代产生的,自相似是分形几何的本质,有人利用这一原理来建构一些带有自相似小段的合成音乐,主题在带有小调的三翻五次的返复循环中重复,在节奏方面可以加上一些随机变化,它所创造的效果,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能逼真地模仿真正的音乐,尽管它听起来不那么宏伟,但至少听起来很有趣。有人甚至将著名的曼德勃罗集转化为音乐,取名为《倾听曼德勃罗集》(Hearing the Mandelbrot Set),他们在曼德勃罗集上扫描,将其得到的数据转换成钢琴键盘上的音调,从而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曼德勃罗集的结构,极具音乐表现力。实际上,分形音乐已成为新音乐研究的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了。
举例来说人们发现新音乐的代表人物雅尼(Yanni)和他的动人的音乐作品都是完美的分形旋律和分型节奏,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经过反复分形叠加就衍生成了打动心灵触动灵魂的美妙音乐。
我本人最喜欢雅尼音乐的一个作品:C小调柔板《Adagio in C minor》,每次听到它都会令我感动的流泪。
雅尼Yanni的《Adagio in C minor》
http://safespace.cn/cxzl/ynyl/yn/yn/adagioinc_yanni.wma
[ 本帖最后由 乱云飞渡... 于 2007-8-22 12:52 编辑 ] 老乱可到书店找一下姜万通写的这本书《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作品的混沌本质与分形研究初探》,不到200页 呵呵,研究分形还是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的。 雅尼,全球闻名的演奏家、作曲家,两度被格莱美奖提名,其作品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广播音乐的最爱。在连续完成了雅典卫城,中国紫禁城,印度泰姬陵音乐会后,终于推出了最新专辑“IF I COULD TELL YOU”—— 一次直击心灵的音乐旅程。
雅尼,1954年生于希腊卡拉玛塔的一个风景独特的海滨村庄,五岁时就发现了自己的音乐才能。“我非常喜爱音乐并常常弹钢琴,但我拒绝接受正规的钢琴教育。我的父亲明智地鼓励我大胆尝试。当我不想上钢琴课时,他便说,‘好,想什么时候弹就什么时候弹,你想弹什么就弹什么吧’。当时我就是这么做的,现在也是如此。”
最初,雅尼曾立志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18岁的时候,他被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所大学接收,移居美国并主修心理学。然而,毕业后雅尼却选择了他钟爱的音乐事业。“我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去尝试。我参加了一只名为“chameleon”的摇滚乐队,并在一些夜总会进行演出。整整一年我沉浸于音乐当中,我从没感到过生命是如此令人愉悦。就这样,我找到了值得我用一生去做的事。”
雅尼专心致志于音乐,从中感到无比满足,尽管成功似乎还很遥远。“我取得成功用了很长的时间,尽管很多时候连生计都难于维持,但我并不在乎。创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创作的过程是我人生的最大乐事之一。”
与LINDA EVANS在Oprah Winfrey show中登场是雅尼一生的巨大转折点。之后雅尼的事业蒸蒸日上。从纽约Radio City Music Hall的演出开始,他的音乐会通过电视先后在65个国家播放,1998年的TRIBUTE在全美巡演总排行中位列第二。但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却教会雅尼许多东西,使他一直受益至今。“回顾过往,我了解到我学到了许多准则,让我可以集中意志以使创作顺利进行。没有人会教给你这些,只有用心体验生活才能获得。”
偶尔,雅尼会在工作室呆上几个星期而写不出任何东西。为何创造力时而像火山喷发般势不可当,时而又坚若磐石?雅尼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在创作某些曲子时,我对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了解到创造和判断是相对立的,当你在创作时判断,你就会不在状态,被创造力拒之门外。也就是说,当你判断时,最佳创作时间已过去了。”雅尼并不相信“创造力障碍”之说。“‘创造力障碍’完全是一种构想出的东西。它并不存在。创作完全是一种心境,当你的确置身其中时,灵感根本不会枯竭。”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误以为创造力遥不可及,其实它就来自内心深处。为了和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接触,雅尼学着去封闭外界。“你必须摆脱外界干扰。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别去接电话,也别管门铃。对我而言,与外界隔离非常有益。过去,我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进入创作状态,而如今,六个小时就足够了。”虽然出生于希腊,雅尼却认为地点与灵感无关。“你不必在高山之巅俯瞰风景,也无需在草地上久坐。说真的,我最钟情于黑暗。我有很多作品都是在地下室完成的。那里没有窗户,很暗,也很静。灵感总能到来。”
雅尼在创作时不理睬任何事物。“我告诉我的朋友们,即使核弹爆炸也别打扰我。”雅尼当然知道与世隔绝容易被西方文化误解,“这看起来是反潮流的,我记得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的朋友都认为我非常古怪。但今天他们已了解,创作时的我和平时的我没有两样。虽然当初我花了不少功夫去说明,但他们今天都很能理解我了。”
对雅尼而言,这种忠于内心的创作方式是他音乐生涯所不可少的。“我认为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事物,体验这内心之旅,你就会深深地沉浸于其中以致令生活向你展露它的本质。当我作曲时,我考虑的不是我在“作曲”。音乐是一种用来探索我内心世界的媒介。”
雅尼对音乐始终保持着无限的热情。“音乐是一种难以形容的语言--它越过了正常的逻辑思维,直接向人们的心灵倾诉。因此我不喜欢在我的作品中加入明确的唱词。对我而言,必须考虑的事就是忠实于情感。我尽全力去表现事实。我要传达的是我的生活感受和那些对我非常重要的事物。”
人们把雅尼(Yanni)称作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到古老希腊的浪漫诗意与年轻美国的奔放现代的融合。Yanni 的作品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他曾说过:“我的目标是用感情与人们沟通,我捕捉到了生活的感受并把它溶于音乐之中,音乐将会给听众带来希望的撞击。”Yanni出生在希腊南部的一个海滨小镇。少时因为家境不好,无法受到正规有序的音乐教育,但这并不能抑制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的成长。他可以不需要任何谱子而仅凭超人的记忆,准确地记下听过的任何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
雅尼曾为许多广告、电视片制作配乐(完美的爱人)《I Love You Perfect》是1989年美国电视网电视长片,雅尼承袭他一贯的清新风格,为整部电视片营造出浪漫动人,宽阔自由又略带伤感的乐风,完美呈现出剧的情境转折及剧中人物的悲喜心绪。他擅长用电子合成技术将古典音乐以现代人的视角做重新诠释。
在繁忙喧闹的快节奏生活之中,偷得半日闲来聆听Yanni的音乐,也许可以找寻到一份久违了的轻松和休闲。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创作方式的音乐人,Yanni 不愿被纳入任何流派,他独创着一种魅力独具的音乐。 点津之笔谢谢老师 偶的神哪,几天没来,这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