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伯伯进城 发表于 2006-7-2 15:51

550不涨没天理啊

继续等,等着上市,等着上涨.

yhohnsm 发表于 2006-7-2 16:41

原帖由 the_top 于 2006-7-2 13:58 发表
有人拿世界盃說事
也有人拿自己個仔來講嘢實在可笑
這個論壇已經看不到什麼新鮮熱辣了 卻愈來愈鬼悶
0550還是困獸猶鬥,只可惜這樣到頭來還是要倒下的

該有的都有了你們看到的只是表面
其實關鍵的地方已 ...
上纳斯塔克可以吗?那些要等上市的早该走了!

月徘徊 发表于 2006-7-2 17:51

去年看好 今年看不好

Byrron 发表于 2006-7-2 18:58

关于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6年07月02日 16:23 证监会网站


证监发69号



各证券公司:

为了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六年六月三十日


 

Byrron 发表于 2006-7-2 19:03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

2006年07月02日 16:23 证监会网站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060702/16232698109.shtml

shine2008 发表于 2006-7-2 21:54

呵呵,关于英利上市的问题看来几成共识,top今天和我上周的言论类似

Qcell这次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利润改善在预料之中。见5月27号的《Qcell和2000T级的Polysilicon plant哪个更难复制》

----------------------------------------------

德國太陽能電池巨擘Q-Cells上修今年獲利預估值,美國太陽能股29日聞訊勁揚

精實新聞 2006-06-30 09:00:51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根據外電報導,德國太陽能電池製造巨擘Q-Cells 29日宣佈,拜生產效率改善、公司方面成功縮減太陽能電池厚度之賜,2006年獲利預估值可望優於先前預期。此外,該公司並宣佈將擴充產能。

彭博社報導,Q-Cells 29日表示,該公司2006年淨利可望達6,800萬歐元(8,530萬美元),優於該公司先前預期的6,500萬歐元;稅前盈餘則可望達1.05億歐元,較先前預期高出5%。該公司並且指出,第5座太陽能電池廠(位於德國Thalheim)預定將於2007年Q3開始投產,較先前預定時程提前3個月。

cym1 发表于 2006-7-2 22:18

550的短线卖点到了

kutn 发表于 2006-7-2 22:28

原帖由 Byrron 于 2006-7-2 18:58 发表
2006年07月02日 16:23 证监会网站


证监发69号



各证券公司:

为了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
融资融券管理办法,长长的一大篇,实在无心看完,索性看看一些网友的言论罢了。融资,一般地理解就是以前的“透资”。融券呢,香港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在大陆那可是个新鲜事物。

大陆股民从来没有进行过融券操作,所以有香港人愿意作老师的话,到是很想洗耳恭听的。只不过说来说去,大陆股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总是要慢半拍,总不如言传身教来的过瘾。所以,既然有人那么不看好天威,不妨就用天威作实战教材。

20元的天威,我估计嘴上说不看好的不少,但真敢动真格的恐怕一个没有。

[ 本帖最后由 kutn 于 2006-7-2 22:29 编辑 ]

the_top 发表于 2006-7-2 22:52

你的回答在你的立場和思維下太正確不過,可惜忽略了很重要的要素,你僅僅是你自己
很無奈也很無情的是你只能看到這個層面

在你看來是預測,而在有些人看來卻是未來的事實
不管怎樣,0550短線還有個10-15%的向上,但是
但是,下面是個無底洞,如果心臟足夠堅強….

記住資金是無情的,翻手是雲,覆手就是….

如果簡單的用看好和看淡來評判未免太幼稚了

kutn 发表于 2006-7-2 22:55

原帖由 shine2008 于 2006-7-2 21:54 发表
呵呵,关于英利上市的问题看来几成共识,top今天和我上周的言论类似


一个是说“英利今年上市基本不可能”;

一个是说“YINGLI 上市已經無可能(起碼今年已經沒戲,願意等著的人好好等著吧,如果把希望只寄託在NYSE的版上)”

类似吗?

pingxianren666 发表于 2006-7-2 23:01

550股价向下,空间有多大,17.50的增发价,会长期低于17.50元吗,这概率很小吧,向下怎么会是"無底洞".

550我的太阳 发表于 2006-7-2 23:16

一个是说“英利今年上市基本不可能”;

一个是说“YINGLI 上市已經無可能(起碼今年已經沒戲,願意等著的人好好等著吧,如果把希望只寄託在NYSE的版上)”
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bt518 发表于 2006-7-2 23:17

觉得550还有一次下探。上方的话23.6阻力也是很大。

kutn 发表于 2006-7-2 23:34

原帖由 kutn 于 2006-6-25 17:10 发表
再说英利赴美上市,我相信目前还是操办的过程中,还不到“静默期”。我相信当英利正式向美国递交上市申请时一定会公告的,那之后才会进入“静默期”。所以,英利要赶在今年在美国上市,可能有难度。
英利即便是今天公告,到正式上市也要半年以后,所以今年不可能。这是我的理由。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7-2 23:55

洞---打洞---

老鼠喜欢---打洞

老鼠打洞是天性

[ 本帖最后由 franklyer 于 2006-7-3 00:02 编辑 ]

franklyer 发表于 2006-7-3 00:06

挖坑
打洞
爬山
号哭

--------------新四大累

the_top 发表于 2006-7-3 00:13

玩GOLF的人尤其是新人最想的不是把球打到多遠,卻是就想那個洞就在自己球的路徑上
可是事實上三杆球都會打過Triple Bogey,可還是”球歸球,洞歸洞”

lehuanlate 发表于 2006-7-3 08:41

有人想打洞,有人想入洞,
谁在打洞,谁又甘心入洞?

yywwkkcc 发表于 2006-7-3 09:29

英力上市只是锦上添花,不上市也是一匹好锦

xinguang77 发表于 2006-7-3 09:37

盈利:绕不过去的槛


  本报记者 张德斌
  

  获取利润是上市公司全部工作的重心。一些上市公司投资新能源,也是因为看中了新能源产业的预期盈利能力。但是,在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下,这个预期将经受十分严峻的考验。

  暴利能持续多久

  据G天威(600550)年报披露,2005年其控股的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净利润8480.76万元。天威英利贡献的净利润占了G天威2005年全部净利润的42.65%。仅仅在一年前,天威英利的净利润也不过才850.53万元;而在2003年,天威英利实现的净利润更是只有可怜的1563.05元。

  两年时间,增长5万多倍。这也许足以说明一些上市公司想急切介入新能源产业的真正原因。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有持续的暴利,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两头在外”: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产品———高纯多晶硅95%以上依靠进口;同时由于国内市场极小,生产出来的太阳能光伏电池95%以上必须出口。随着一些企业上马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国内在建的光伏电池产能已达2000兆瓦,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将更加严重。

  “两头在外”的后果是两头给人“打工”。光伏电池的主要需求方在德国、日本等国,这些国家的光伏电池市场主要靠政府强制政策支持。一旦这些国家的相关政策出现调整,国内厂商所面对的市场将急剧萎缩。况且,以国内光伏电池产业的扩张速度,国外市场的需求也将很快饱和。到那时,太阳能电池供过于求,国内相关厂商在降价的同时还得看人脸色。

  上游则为重要原材料提供商“打工”。我国从石英石中提取出工业硅后,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而这些国家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后,却以数十乃至一两百倍的价格卖给我们。而我国企业将高纯度多晶硅加工成太阳能电池销到国外,所挣的不过是5%-6%的加工利润。

  从2003年到2004年,高纯度多晶硅的价格从20多美元/公斤涨到了100美元/公斤;2004年到2005年8月,高纯度多晶硅又涨价100%以上,目前为200多美元/公斤。

  多晶硅价格一路猛涨,使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承担着更高的生产成本。随着多晶硅价格的继续上涨和国内光伏电池产能的迅速膨胀,“暴利神话”也必将走向终结。

  靠什么赚钱

  高科技企业赚钱靠的不是资源,不是人力,而是技术含量。新能源产业作为标准的高科技产业,我们要想从中淘金,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买得到的,这是现代社会的一条铁律。最近,一些上市公司瞄准利润丰厚的多晶硅产品,纷纷投巨资开工多晶硅项目。但技术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

  目前国内拟、在建多晶硅项目,合计产能已超过了2万吨/年,而全球多晶硅的现有产能也不过3万吨/年。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在多晶硅———这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最赚钱的领域分到一杯羹呢?答案并不乐观。

  事实上,包括国外巨头和国家发改委官员乃至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专家在内的行业人士都认可一个现实:我国目前并不掌握生产多晶硅的一流技术;引进的俄罗斯技术也相对落后,生产出来的多晶硅未必会有市场竞争力。

  那么,我们自己发展这项技术如何?为了攻克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技术,我国在“七五”计划时就已经立项,但是如今已进入“十一五”,却依然未见成功。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通盘考虑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产学研一体化,导致太阳能产品应用与研发力量脱节,这是我国太阳能科技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同样的问题,在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卓越的研发能力是成功技术的基础,而要具备卓越的研发能力,则不但需要雄厚的资金、良好的运作机制,还需要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和相当的耐心。这几点,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又有谁具备呢?(本系列完)
页: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太阳(600550 G天威&PV风投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