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 发表于 2006-5-21 11:11

哪种分析手段更接近市场本质?

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到底什么分析手段更接近市场本质、更能揭示趋势呢?
先分析我们的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虽然在表面上是以一根根K线来显示的,但做出这些K线的都是人,都是人的思维,所以,哪种分析更能反映人性,它就更接近市场本质。
在我的分析手段中,我认为艾略特波浪理论最符合这一点。
首先,他的8浪(五升三降)模式极为充分的诠释了“变”。
比如说,一浪走完后将人们带入到一种市场上涨的定式中,二浪调整随即将熊市思维再度点燃,而随后的三浪则再一次将人们带到上涨中,但这次上涨必定和前面的一浪在质上和形式上均有较大差别。人是有记忆的,总是记着过去会如何,总是用最近的过去来想象眼前,这就导致对行情的把握性较差。等到四浪调整时,又和二浪不同,因为交替规则,当然,这个交替规则只是说二浪和四浪调整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但并没有限定为完全不同,也存在一点点调整模式相同的可能。这就更增加了“变”数。第五浪上涨,又会不同于一、三浪。何况,有时候,波浪还会发生延长,有时是大一浪延长,有时是大五浪延长,当然,更多的是大三浪延长,但不管哪个延长,延长本身就够你头痛了,这也是判顶者屡屡失误的原因。每一波行情,它都会给参与者洗脑,但下一波又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存在于长周期中,在中短周期中也存在,这就是好多人感叹股市赚钱难的原因了。刚刚形成一种游戏规则和游戏模式,刚习惯于这样的分析,市场却忽然变了,变得你不认识了,变得你让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学习。
再有,波浪理论入门容易,但想学精,一要有天赋,二要有恒心,三还要有一点点运气。万中出一也不错了。那么,这么难学,我们是不是就不学了呢?
我的看法:一定要学。那怕把它作为辅助的分析和交易手段都可以。学不精,虽然不能作为精确交易的手段,但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为自己的交易策略增加更有力的手段。看过我其他帖子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买入600415、000617都运用了波浪理论,当可以用波浪看清楚时,就应用它,看不清楚的票票,慎作。我一般很少数细浪,容易把自己数晕了。而且,真正的好股,其波浪和形态还是十分鲜明的。

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说说更贴近市场本质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如果想起来,我也会再不断增加的。

zhongxin799 发表于 2006-5-21 11:26

K线和成交量最接近市场本质

cailt 发表于 2006-5-21 11:55

关注,困扰我的问题

初学123 发表于 2006-5-22 08:15

股价和成交量

FPMA 发表于 2006-5-22 09:00

原帖由 博搏 于 2006-5-21 11:11 发表
我一般很少数细浪,容易把自己数晕了。而且,真正的好股,其波浪和形态还是十分鲜明的。 ...
学习!
我学浪时间不长,开始看人家数的很细,自己也来学着数,结果累死我也数不好,最后安慰自己:但权当练习,巩固自己所学。现在也不细数了,大致看一下,在结合其他方面的如阻力支撑位、形态等来判断。关键的转折处(不敢说转折点)再结合蜡烛图来判断。近期浏览了一下【欧奈尔制胜法则—如何在股市中赚钱】,觉得可能要结合基本面(行业的起伏发展)来与浪或股票的形态结合起来才是市场趋势发展的本质。回想起网版的帖,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老巴很成功,他也是注重基本面(没看过他的书,在这里胡说),深圳园林也同样注重企业的发展。而期货天王张松允却是不同的方法。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股龄很短,书读的不多,胡说一通,勿怪。

[ 本帖最后由 FPMA 于 2006-5-22 09:36 编辑 ]

博搏 发表于 2006-5-22 10:10

原帖由 zhongxin799 于 2006-5-21 11:26 发表
K线和成交量最接近市场本质

研究K线,尽量结合市场状况,研究其心理构成因素。而且,单一的K线,判别起来难度超大,因为主力可以正做、反做、真真假假。所以,要多研究由多根K线所组成的形态,根据形态的价量关系以及重心来判断,显然准确率要大于单日K线。毕竟,单日K线只是点,而形态构成了线,波浪则是面,如果再能结合长期趋势来判断,胜率更高。

我之所以这么看重波浪理论,因为他极符合人性。市场主力全力促成了波浪,变幻莫测的纷繁因素使波浪也极尽复杂。

微子星 发表于 2006-5-22 11:35

在纷繁杂乱的波动之中,看来还是能够隐约分辨到方向的啊。

博搏 发表于 2006-5-22 15:25

没人愿意讨论吗?
麻烦版主把此帖转移到骨干版去。那儿应该有人喜欢。

FPMA 发表于 2006-5-22 22:23

博搏 别走

能否将波浪与技术形态(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结合起来讲解一下个股.类似<一步一步系统性的确认买点>贴的内容.

博搏 发表于 2006-5-22 22:34

这个东东我自己都掌握的不好,如何讲?
波浪太复杂了!难有定论,有人这样数了,有的人那样数,你说得头头是道,我自己数得也头头是道,可还难以找出例子或强硬的证据进行反驳。

dlmfdlmf 发表于 2006-5-23 07:58

浪啊浪,晕啊晕!
我曾经有一段日子天天数浪,最后我放弃了。。
数浪就好像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比如说这里是几浪几,那里按照波浪系数算又会到多少多少点等等。。
我觉得只要明白波浪的几个铁率,大概知道现在是推动还是修正就可以。。
我觉得上海小孩说得好,推动浪无价。。只要是向上推动,顺势买入就ok了,让市场自己去数浪。。
资金的流动形成了波浪。。其实只要研究热钱现在流向哪里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欢迎大家交流。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5-23 08:48

原帖由 心随蝶舞 于 2006-5-23 07:58 发表
浪啊浪,晕啊晕!
我曾经有一段日子天天数浪,最后我放弃了。。
数浪就好像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比如说这里是几浪几,那里按照波浪系数算又会到多少多少点等等。。
我觉得只要明白波浪的几个铁率,大概知道 ...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鹰飞鱼潜 发表于 2006-5-23 09:10

原帖由 博搏 于 2006-5-22 22:34 发表
波浪太复杂了!难有定论,有人这样数了,有的人那样数,你说得头头是道,我自己数得也头头是道,可还难以找出例子或强硬的证据进行反驳。

在一个模式接近其终点时,失去的清晰总能在识别的一瞬中回归。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5-23 09:22

原帖由 鹰飞鱼潜 于 2006-5-23 09:10 发表


在一个模式接近其终点时,失去的清晰总能在识别的一瞬中回归。
用英文读哲学原著的大师!
说波浪大师也不为过。

鹰飞鱼潜 发表于 2006-5-23 09:35

原帖由 chenyoung 于 2006-5-23 09:22 发表

用英文读哲学原著的大师!
说波浪大师也不为过。

大师只有一个(爱略特),其他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chenyoung 发表于 2006-5-23 09:41

原帖由 鹰飞鱼潜 于 2006-5-23 09:35 发表


大师只有一个(爱略特),其他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对,徒子徒孙起码也是皇家血统

博搏 发表于 2006-5-23 09:51

原帖由 心随蝶舞 于 2006-5-23 07:58 发表
浪啊浪,晕啊晕!
我曾经有一段日子天天数浪,最后我放弃了。。
数浪就好像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比如说这里是几浪几,那里按照波浪系数算又会到多少多少点等等。。
我觉得只要明白波浪的几个铁率,大概知道 ...

没错。把波浪先作为一个辅助判定手段,在应用中不断深化理解。
波浪理论关键是不好量化,虽然有菲波纳契数字,但0.318、0.682、1等可选择的太多,无法确定一个数值是大问题。

博搏 发表于 2006-5-23 09:54

原帖由 鹰飞鱼潜 于 2006-5-23 09:10 发表


在一个模式接近其终点时,失去的清晰总能在识别的一瞬中回归。

高手也许可以。
庸手在转折波走出好久后还在原波浪里不能处拔。

博搏 发表于 2006-5-23 09:58

转一个帖子
自从有了股票市场,人类就多了一个无形而残酷的争夺利益的战场,各种关于如何在这个战场作战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正统的如学院派、基本分析派和技术分析派,边缘的如混沌理论、星象理论、周易八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尊重并也曾沉湎于这些理论,但作为一个市场实战交易者,现在我更看重对市场语言本身的解读与感悟。

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湎于股市?难道全部是受金钱的诱惑?不!潜意识地陶醉于人类“赌性”本能也是很多人滞留于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追求刺激、惧怕无聊、盲目自信、屡败屡战等“赌性”特征是人性使然,而股市几乎天天波动的“日间杂波”确也提供了很多貌似可以“行动”可以“赢利”的机会,于是,受制于本能的赌性,很多交易人只是将自己的精力和热忱放在希望能够迅速获利的侥幸心理上,对真正冷静地观察市场,对如何建立能够确保自己稳定赢利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投资心理反而关注不多,并往往频繁地情绪性地交易而很难耐心地等待“进退有据”的入场和出场时机。难怪交易大师威廉姆斯说:“我对交易的艺术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最近一两笔交易本身的兴趣”。

华尔街的大炒家杰西·利物莫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则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股市赌博是迟早要破产的”。多年前,我就已经把这句话贴在自己用于交易的电脑上!


在股票市场,我们碰到最多的问题是诸如“能涨到哪里去”或“能跌到哪里去”此类的疑问,这些问题或许是不经意地提出的谈资,或许是认真地求索的课题,却常常在实实在在地强化着我们的一些思维,即:市场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如何预测或猜测的未来?现实生活中乐此不疲地探询这类问题的人也如过江之鲫,我们就常常听到有人为某次对市场正确的猜测而引以为豪。这是非常正常也非常可以理解的思维,为了探询和猜测市场未来趋向的“奥秘”,我自己也不时对市场的未来进行一些猜测,我自己也曾研习过从“易经八卦、紫微斗数”到“混沌理论、神经网络”、从“星相假说和周期假说”到“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乃至正统的“宏观经济预测”等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关于预测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对猜测市场的走向多少都有帮助和教益,但作为一个职业炒手,我早已不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这类问题的探询上,我认为,职业炒手更应该做的工作是“识别不同的市场态势,根据不同的市场态势制订不同的交易计划,并以严格的纪律来执行交易计划”。因为,且不去讨论人类是否有能力精确预测未来这一哲学命题(道氏理论就认为“日间杂波”是不可预测的),单就“风险管理、心理控制”等这些成功投资的重要因素而言,后一种思维方法会使我们对市场和交易考虑得更为周全,而从我自己的交易实践来看,若根据前一种思路进行交易,投资成绩可能起伏波动很大,而后一种思维方法所指导下的交易则能够使我持续稳定地赚钱。

我常常告戒自己,一个职业炒手,在市场好的时候一定要勇猛果断,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一定要谨慎小心,鲁莽和胆怯都不应该是我的性格。

预测未来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预测市场是投资人的自然欲求,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市场直觉和感受后,我们是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市场趋向的,但是,就我个人的市场经验来看,要持续稳定地赚钱的话,还是要更多地讲究“在不同的环境下做适当的事情”,换句话说,“识别不同的市场态势,根据不同的市场态势制订不同的交易计划,并以严格的纪律来执行交易计划”对职业炒手而言是一件比预测市场重要得多的工作。

正确的投资方法可以有很多很多,但正确的思维方法却应该基本一致。很多投资人,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前者,对更本质的后者却所思甚少!

我见到过很多成功的投资人,他们尽管风格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备“每逢大事有静气”和“进退有据”的心理特质。或许,在股票市场成功,与在别的领域取得成功相比,有着不同的成功哲学。我们该形成自己什么样的投资哲学呢?
交易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一个交易者,你对交易的信念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价值发现论”者会说,交易的本质是投资被低估的股票,即所谓“低买高卖”;“成长股投资”崇尚者的答案是投资于连年成长的个股,即所谓“买高卖更高”;“重组股”大玩家相信的是“公司再造”和大众总会盲目追随;“图表派”试图找出能够持续获利的形态模式;“趋势崇拜者”一直在不停地嘀咕“趋势是你的朋友”;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的追随者致力于预测市场未来的模样;更有某某英雄之类的充满噱头的江湖骗术,因为迎合了人们追求短期暴富的内在心理渴求,也能如“邪教”般地吸引一些信男善女……

是啊,就如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在思考和行动着、喜欢和憎恶着一样,投资人也都是根据各自的信念在进行股票交易,并常常享受各自信念所带来的赢利喜悦,同时也常常遭遇着各自信念所引致的失败困惑。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能够使我们的资金在投机市场稳步增长的交易信念呢?答案当然会因人而异,作为一个职业炒手,我的回答是:放弃自己的任何信念,追随市场的信念;放弃自己的任何个人意志,追随市场的意志;放弃任何理论、概念和技巧,根据市场现实的状况厘定分阶段的交易战略、交易策略并据此交易。就如我们开车,一切都是根据路况和即时的交通状况而定,很少有主观的成见或先验的理论;又如水的行为方式,或潺潺小溪,或水滴石穿,或宁静湖泊,或奔腾江河,或辽阔大海,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形而选择,都安详,都自在。

亚当斯密说:“当我们身处某种范式时,就很难想象任何其他范式”,禅宗六祖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而对于市场交易,如果想要追求稳步的资金增长,我的体会是:放弃一切主观的成见或希冀,不想自己想要的,保持心灵和思维的弹性,透过市场语言了解市场的状况和市场的结构,倾听市场所需要的,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使之与市场的内在结构相融合,如果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弃问题而不试图强求解决问题,如此,金钱的利益将不是唯一的报酬。

初入市场者,难免眩目于市场纷纭变化的数据和信息,历练数年后,又会困惑于庞杂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流派。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相似的操作经历和困惑后,人们仍孜孜于各种方法的学习,热衷于追逐市场的每一次可能赢利。这一半是由于赢利可能性的驱动和诱惑,一半则是人类探索的天性和追求完美的本能使然。

当然,这无疑多少会有一些收益。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却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

这是因为,正如人类不能探寻出世界的所有奥妙,对应于股市,我们注定了不可能捕捉到市场的每一个赢利。这是哲理的规定或“上帝”的安排。牛顿晚年探索“宇宙神学”就一无所获,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研究也并没有多少结果。

那么,是否我们是要陷入不可知论而停止对市场的探索呢?是否对市场我们就一定毫无作为呢?显然不是。因为,人是有灵性的。我的思考是:“简化,简化, 再简化”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

绝大部分大师都是简化的:江恩虽然建立了庞杂的测市系统,但在他最后的著作《在华尔街45年》一书中,真正推荐的只是其简洁的十多条操作规则;众所周知,巴菲特简化到放弃行情报价机,甚至宏观分析,甚至行业分析,而只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则不过是在对市场基本因素的透彻理解和对投机心理的高超把握上披上了一件艳丽的外衣,其精髓却是简要的;而任何知道彼得林奇常识投资法的人,都不会不惊叹于一代大师的简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放弃人类盲目自大的本性,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去追寻市场不属于自己的获利机会,干自己能干的事,“简化,简化,再简化”,应该是股市生存和取胜之道。
人们一定对自己行为的真正目的了然于心吗?不一定!人们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受社会思潮或个人习性所支配。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众多年轻女性崇拜的对象是“革命功臣”、六十年代多钟情于“造反英雄”、七十年代爱嫁军人、八十年代喜欢有学历者、九十年代开始说“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女性是伟大的,婚姻观不过是社会价值观的折射,而迷失自己行为的真正目的也决非女性的专利,众多的股市投资人不也潜意识地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市场进行交易的真正目的吗。

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持续地稳步赚钱!可是,当我们认真观察投资人的交易行为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交易行为已经出现“异化”,他们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本来目的!

由于迷失了自己的本来目的,有的投资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交易行为异化为“科研”。我不止一次听到某些“高手”吹嘘他们的一些完美交易,如如何买在最低价卖在最高价云云,但当我和他们深入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陶醉的是一种研究和预测的游戏,他们或根据市场历史的现象归纳出某些“模式”、或根据某种理论猜测市场进一步的趋势变化,他们忘记了,如果要达到持续地稳定地赚钱这一他们来到市场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识别不同的市况,并根据不同的市况制订不同的操作策略。因为,“模式”的有效性或“理论”的适应性是会由于市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市况的识别和策略的制定才是永恒的。

由于忘记了自己交易的本来目标,有的投资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交易行为异化为“搏彩”-------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全然不顾的冲进去,而全然忘记了与赢利相对应的两个字,风险!因为将持续地稳步赚钱这个目的抛在脑后,所以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对自己交易的风险收益比进行认真评估。

既入市场,人们都希望赢利并有所作为,但为了更快地有所作为,人们又往往选择了不停地行动、行动、再行动。我随手翻开近期的专业证券报刊,诸如“如何在调整市道中选择强庄个股”、“调整市道投资激情个股选择”等充满诱惑性标题的文章不时可见;我信手打开电视财经频道,“抛开大盘炒个股”等看似颇有魅力的鼓噪随处可闻。殊不知,这类想法固然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成分(因为,人们总是易于相信自己乐于相信的事情),但我们在市场更常见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为了走一条捷径,按照这种思路交易,实际上却走上了一条更远的路。

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效果好,有时什么也不做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且不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古训,也不说常常发生的“一动不如一静”的真实故事,就是华尔街早期的成功大炒家埃德温·里费弗也说过:“盲目而频繁的交易是造成华尔街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专业投资者中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做正确的选择,我不能草率行事,所以我静等着……”,他还说:“我赚大钱的秘密就是我常常只是静静地坐着……”。

过多的行动就是盲动,盲动耗散我们的精神、迷幻我们的心智、磨损我们的金钱。因为盲动主要来自心理的盲区,减少盲动的办法也就主要从调节心理盲区契入,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调整对行动的看法,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是勤奋、行动多并不一定就能够使我们更快地达到目标,有时,什么也不做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状态;二是调整对待机会的态度,人们常常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把握机会,但在专业炒手的心中,想得更多的却是“只去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只去捕捉对自己赢面大的机会”;三是要学会享受孤独,很多行动不过是人们害怕无聊而制造出来的,“什么也不做就有无聊感”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

奔腾的江河是一种美,静静的湖泊也是一种美,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产生它们的不同环境所造就。根据客观环境而不是心理盲区行动,常常静静地感受市场而什么也不交易是一个专业炒手的基本素质要求。
投机成功的最本质要求是什么?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论和汗牛充栋的投资书籍都给出了各自的回答,我曾经沉湎于这些理论和书籍,试图找到上帝赋予的“金手指”,但最终得到的却只是感到了理论的灰色和苍白,我也曾当面请教过某全球知名的国际性基金管理公司亚洲地区的总裁,得到的也仅仅是顾左右而言它的回答。感谢在“中国股市大学”的长期实践、磨练和洗礼,伴随着从跌跌撞撞跋涉到持续稳步赚钱的历程转变,我逐渐得到了自己的感受、信念和答案:“战略上顺市场心理,战术上逆市场心理”。

战略上顺市场心理,使我们能够抓住一些战略性机会,使我们能够规避一些大的风险,使我们的整体思维更加清晰,使我们交易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战术上逆市场心理,使我们能够把握更多的交易机会,使我们的交易更加精细,使我们对市场的了解更加深刻和细微。前者是制胜的理念和前提,后者则是将这个理念转变为现实赢利的具体路径,两者相得益壮,就能够使我们在市场处于不败之地,并持续稳定地赚钱;前者是任何交易者不可违背的戒律,后者则要求使用者必须达到和市场融为一体“无为而制胜”的境界。

真正的市场高手,一定不拘泥于使用什么技巧,也不迷信什么政策、理论、技术和消息,他们追求的是对市场群体心理的高超把握和自己个体心性的全然了悟。抛开束缚,方能潇洒自如!

鹰飞鱼潜 发表于 2006-5-23 10:06

原帖由 博搏 于 2006-5-23 09:54 发表


高手也许可以。
庸手在转折波走出好久后还在原波浪里不能处拔。

波浪里,形态第一,比率第二,时间第三。

高手?庸手?分不清的时候不分就是高手,做自己可以做的就是高手,知道自己能耐大小的就是高手。
基本功的学习和练习是阶梯,实践也是个阶梯。象跳探戈,三步一回头,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哪种分析手段更接近市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