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上市公司:假账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转摘]上市公司:假账就是这样做出来的来源:《理财》
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赴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假账“窝点”:“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辆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元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元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而且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否则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地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账,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账金额扣掉。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10亿美元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元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1999年之前,中国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金规定很不严格,大部分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很低,有的甚至低到0.1%,远远低于国际惯例。1999年是中国会计政策的转折点,坏账准备金比例明显增高,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在3%以上。但是,国家不可能硬性规定所有行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留给企业自主操纵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从西方企业的实践来看,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反正可以把责任推到前任CEO头上;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这些功劳都会被记在新任CEO头上。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用第一年的坏成绩换以后多年的好成绩,在西方被形象地称为“大洗澡”。中国有没有“大洗澡”的现象呢?肯定有,而且为数不少。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
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得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绽,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被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时,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得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地登记利润就可以了。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看不清楚的债务偿还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流动负债。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流动比例应该大于2,速动比例应该大于1,否则资金周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也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目前各种股票分析软件和各大证券网站都有专门的财务比例栏目,除了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之外,一般还包括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这些数据对于分析企业前景都有重要作用。
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与现金流量表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速动比例的上升往往伴随着现金净流入,速动比例的下降则伴随着现金净流出,因为现金是最重要的速动资产。但是,某些企业在现金缺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比较高的速动比例,因为它们的速动资产大部分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种速动资产质量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察该企业的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如果现金比例太少是很危险的。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操纵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润,一方面维持债务偿还能力的假象,从银行手中源源不断地骗取新的贷款。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时刻记住:只有冰冷的现金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现金的情况不好,其他的情况再好也难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良好,现金又很充裕,我们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现金固然是真实的,但也要看看现金的来临情况: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预示着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反映着企业管理层的投资眼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只能说明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能力,如贷款、增发股票等。刚刚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现金,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为中心的“中国股市圈钱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纵利润——抬高股价——增发配股——圈得现金——提高信用等级——申请更多银行贷款——继续操纵利润,这个模式可以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没有足够的钱可圈为止。操纵利润既是为了从股民手中圈钱,又是为了从银行手中圈钱;从股民手中圈来的钱一部分可以转移出去,一部分用来维持债务偿还能力,以便下一步圈到更多的钱。这种圈钱模式只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不规范的资本市场,但这个不规范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圈到的资金越来越少,即使没有任何人发现马脚,这种模式仍然难免自行崩溃的结局。在中国股市,做着类似勾当的公司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谢谢提供 学习.
财务黑榜揭穿上市公司造假戏法
财务黑榜揭穿上市公司造假戏法来源: 北京青年报 (06/01/19 03:26)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连抛三个上市公司黑榜单———
本报讯 连续3天在媒体上披露的三个上市公司黑榜单,犹如在造假上市公司头上扔下的三枚重磅炸弹。本月16日、17日和18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连续在媒体上刊登了“2005年度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和“2005年度二十大掏空排行榜”,一些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赫然在目。
在这三张榜单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的舞弊现象按照手段、后果等三种不同形式进行了盘点。
去年,随着熊市末期的到来,大量的上市公司因不同程度涉及现金舞弊而浮出水面。“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是对去年上市公司做假账进行现金舞弊的现象进行的盘点,上榜企业包括“明星电力”、“金花股份”等。研究中心表示,现金舞弊是一个很粗浅的财务舞弊手段,是中国股市“初级阶段”的初级手法。从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存在五大现金陷阱,进而派生出5种舞弊,即高现金舞弊、受限现金舞弊、现金流水舞弊、募集资金
使用舞弊与账外现金舞弊。而上榜的十家企业都在“现金”作弊上翻云覆雨。
在昨天推出的“2005年度二十大掏空排行榜”,则是对去年上市公司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财产和利润行为的盘点。掏空是财务舞弊的后果,实证研究证明,控股股东猖狂的“掏空”行为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其危害可见一斑。研究中心根据掏空金额排出了“二十大”榜单。
财务舞弊研究中心于2005年11月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财务舞弊研究中心主任马贤明长期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问题。他昨天对记者表示,在成立研究中心之前,他和研究团队就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了几年的跟踪研究。他表示,财务舞弊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公害,目前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在中国1400家左右上市公司中,至少100家公司的财务造假是浮在水面上的”。他表示,研究中心做这些榜单的目的就是要揭穿一些上市公司作假的真面目,使中国股市不再发生因上市公司舞弊这样的“人祸”而导致的漫长熊市。
第一访谈
四年半熊市是“人祸”造成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中心主任马贤明教授昨天表示,在牛市和熊市阶段,上市公司造假的手段和表现截然不同。在牛市中,上市公司主要靠虚增利润为手段,主要目的是上市、配股增发圈钱。而在熊市阶段,上市公司作假的主要手段则是隐瞒利润,将利润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关联公司,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他提醒广大投资者,在当前熊市末期,时值上市公司公布年报之际,投资者尤其要擦亮眼睛,格外关注那些行业、企业表现甚优,而年报利润却极低甚至微亏的上市公司。
对于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发现和抓住上市公司舞弊的“诀窍”,马贤明告诉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窍门”,研究中心收集和分析的所有上市公司资料数据,全部都是公开资料。他表示,研究中心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公开的公司财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发现其中不太正常的数据,通过对照企业前后的财务报表,寻找可疑的线索,最后通过一系列财务测算和证据来指出可能存在的造假问题。
“中国股市四年半的熊市完全是‘人祸’造成的。”马贤明认为,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是熊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我国股市长期低迷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完全背道而驰。他表示:“财务舞弊研究中心进行上市公司舞弊造假问题的研究和揭露,就是要终结熊市。”
2005年度公司
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
■NO.1金花股份
自2004年11月以来,金花股份就已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控股股东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并以公司名义借贷,占用资金合计60200万元。
■NO.2明星电力
截至2004年,第一大股东明伦集团占用资金29100万元。香港力亿和天津杰超占用明星电力约14300万元的国际贸易货款。此外,明星电力对外拆借资金的发生额高达9亿多元,据遂宁市政府部门调查,明星电力大股东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损失4.76亿元,以及违规担保责任1.91亿元。
■NO.3金城股份
截至2005年半年报期末,累计余额为58314万元被金城股份的第一大股东金城集团占用。金城股份分别于2003年、2004年和2005年1-5月划给金城集团114100万元、105100万元和55700万元。
■NO.4*ST成功
截至2004年末,公司原未入账银行账户涉及资产共计8990万元。2005年半年报银行存款只剩下6903万元,而且其中4800万元是定期存款质押。
■NO.5创智科技
创智科技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曝出公司对外违规担保人民币55893万元,占到了公司200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66%。还有大股东为四家公司安排同样期限的担保,并将这12000万元据为己有。
■NO.6浙大海纳
浙大海纳2003年年报、2004年半年报披露的银行存款分别为23243万元和26135万元,实际银行存款只有13043万元和4585万元。另外截至2004年半年报,披露的债券投资额是1760万元,但实际上全部落入了关联方上海安正教育科技的囊中。
■NO.7福建三农
与浙大海纳同病相怜,福建三农也被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30500万元,合计占了上一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61%。纵观其报表,该公司的净资产只有5.02亿元,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净额却高达4.34亿元。
■NO.8阿继电器
2004年,股东阿城继电器集团拿走34231万元之后,直到2004年末仍然占用23043万元的资金。
■NO.9*ST精密
上市圈到钱之后,ST精密把现金9798.14万元预付给关联方。不但如此,ST精密分别在三家银行中的24500万元存款被人为卷走,另外有5000万元的存款银行拒绝提供询证函,款项去向不明。
■NO.10酒鬼酒
截至2005年9月7日,公司账上4.2亿元资金均被大股东成功集团及其关联方全部转出,另外约2.2亿元的资金早已不在公司账上,不明去向。(资料来源: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中心)
2005年度上市公司
十大财务舞弊排行榜
■NO.1科龙电器
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顾雏军被刑事拘留
■NO.2G银河
会计师事务所:华寅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财务人员被吊销执业资格,审计师被暂停执业,会计师事务所被警告处分
■NO.3*ST天一
会计师事务所: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董事长、总经理分别被警告和罚款处分
■NO.4秦丰农业
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被立案调查
■NO.5*ST金荔
会计师事务所:深圳鹏程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董事、副总经理欧阳述安涉嫌挪用资金被逮捕
■NO.6*ST巨力
会计师事务所:山东正源和信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原董事长、原财务处副处长被刑事诉讼
■NO.7*ST圣方
会计师事务所:2003年以前是西安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开始是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审计师被追究刑事责任,前任董事长已被刑事拘留
■NO.8大冶特钢
会计师事务所:2003年以前是湖北大信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开始是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无
■NO.9天津磁卡
会计师事务所:2002年以前是天津五洲联合会计师事务所,2003年开始是上海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无
■NO.10天香集团
会计师事务所:福州闽都会计师事务所
2005年度二十大掏空公司排行榜
NO。1 ST托普 000583 (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处罚:公开处罚
对于ST托普的大名想必已耳熟能详,它已经成为“舞弊明星”了。 官司缠身,处罚谴责不断。早在2004年6月,托普的违法违规行为就已经浮出水面,受到深交所公开谴责。
截止至2004年6月30日,托普及其子公司为其关联方提供担保109笔,总金额为232868万元。其中以存单质押方式担保11笔,总金额为36850万元。而托普2004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已为负数,-39904.79万元。但是对这些担保事项,托普仅对其中1笔担保(金额为12000万元)进行了临时公告,其他108笔担保均未及时披露。
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期间,托普与其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关联公司之间进行了大量没有实质交易的资金划拨,并最终形成了这些关联公司对托普软件资金的占用,金额高达98247万元。其中,2003年一年累计向关联公司划拨资金136257万元(单笔300万元以上的大额划款达56笔),2004年1月1日至6月30日累计向关联方划拨资金82576万元(单笔300万元以上的大额划款达18笔)。托普同样没有披露上述向关联方划拨资金事项的信息。
相关阅读:2005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
2005年度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
中心点评:宋如华如今已远遁美国。我们当然无法知道,当初他将上市公司取名“托普”的真实用意。托普通小股民之福,敛小股民之财,大概是托普之意吧。事实上,托极个别行业中贪官(高勇之流)之福,托普大股东大玩空手道,天价增发,疯狂敛财。109笔担保,只公布1笔,这样的公司,这样的掏空高手,我们除了气愤还能说什么呢?
NO。2 飞天系(福建三农000732,浙大海纳000925,ST龙昌600772)
(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分别被深交所和深交所公开谴责
目前证券市场的造系工程犹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轰轰烈烈,“技”惊四座。我们在进行这个掏空排名的时候,竟然有同属一个系的三家上市公司同时跻身入列。在此,我们就还原其本来面目,将三兄弟合为一家分析。
福建三农的15500万元外埠存款和15000万元短期投资-国债投资,被关联公司占用,合计30500万元。公司于2004年将上述款项转入其他应收款。截止至2005年中报披露,大股东及关联企业占用资金额提升到49684.39万元,违规担保为7450万元。
2004年8月之后,浙大海纳科技与战友——中油龙昌携手,相继为各关联方进行违规担保,金额涉及36900万元,真可谓“团结友爱”啊!与此同时,浙大海纳还虚报银行存款,为的就是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私自从其账户划走累计23300万元存款的事实。
截止至2005年中报,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额上升到31072.15万元。
ST龙昌,就是上述跟浙大海纳串通一气违规担保的公司,截止2004年底,对外担保累计66100万元,其中违规担保达41000万元,并且公司没有及时披露上述担保事项。
同时,截止2004年末,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65821.33万元,占了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21%。公司同样隐瞒了上述事实。
此外据上交所公开谴责中披露,公司一直有9000万元的借款漏计入账,经调查,该笔款项自2001开始就被中油管道实业使用,而其是ST龙昌控股股东旗下的另一公司。究竟是真的“漏入”还是故意不入,就不得而知。
中心点评:飞天系犹如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稼禾遭殃。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神奇力量让飞天系如天马行空,攻城掠地,南北杀戮,又是什么神气力量让飞天系如有刀枪不入的护体神功,虽东南西北中犯事,却仍毫发无损!
NO。3 ST科健 000035 (03年以前是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04年开始是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及公开处罚
到目前为止,ST科健还仅仅是因为没有准时出具财务报告而受到的公开处罚以及深交所的公开谴责。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深究一下,就可以知道ST科健是因为不肯按会计师的要求提供与各银行签订的债务重组协议正式文本,也未及时告知公司与各银行无法达成重组协议的情况,导致会计师无法按时出具审计报告。ST科健拖拖拉拉,支支吾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纸是包不住火的,就ST科健已经承认并在2005年中报中披露的,关联方占用资金额已达11621.98万元,除了其中1860万元的往来款之外,其他均为经营性资金扎用。违规担保金额也高达175982.65万元。而ST科健2004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为-125407.73万元。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河了,居然还敢“挑起大梁”,为别人做担保。
中心点评:中科健的困局早在其股权转让时就深埋下来。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郝学健个人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科健在郝学健操纵之下的业务模式及中科健担保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公司及狐朋狗友,就一目了然。中科健的小股民沦为刀俎时必然的,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问:郝学健会一直平安下去吗?
NO。4 朝华集团 000688 (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朝华集团跟别的上市公司相比,“负担”更重一些。它除了要为控股股东提供资金外,还要为公司的董事们旗下的公司提供资金。2004一年间,朝华集团向控股股东四川立信投资及其子公司提供资金52658万元,向公司董事李众江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提供资金10,479万元,向公司原董事谭启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提供资金103,577万元。截止到2004年末,还有余额为100095万元的资金被占用。
此外,朝华集团还对外提供众多担保,包括西昌电力等关联方。就2005年中报自行披露的违规担保金额为40906.4万元。朝华集团不但不真实披露这些信息,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欺骗小股东,在证券市场上圈钱,然后再把骗到的钱去归还银行贷款,真是可恶至极。
中心点评:朝华集团的昨天已成为过去,朝华集团的明天才是我们广大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朝华集团担保、反担保、掏空、再掏空的金额及事实毋须再述,但这场担保掏空游戏的风花月夜中,为什么主角就是那么几个,又为什么都是那么显眼呢:赵氏,张氏……
NO。5 ST嘉瑞 000156 (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根据深交所调查,嘉瑞新材隐瞒事实,没有披露其第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在2004年1-6月期间占用公司资金19611万元,以及2002、2003、2004年1-9月分别对外提供担保13050万元、27910万元和17249万元,共计58209万元,其中为第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合计36209万元的信息。
截止至2005年中报公布,ST嘉瑞的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共计55425.57万元,主要都是以其他应收款存在。对外的违规担保达到了77601万元,其不自量力的担保行为也给自己带来了接踵而至的麻烦,招来了浦发、建行、农行、上行、中行等多家银行的27起借款纠纷。
中心点评:对于嘉瑞新材,我们除了谴责,还有惋惜!谴责是因为其作恶多端,惋惜是其遇人不淑。摊上这样的大股东,即便是沈万三的家当,也折腾不了几回。
NO。6 方向光电 000757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方向光电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频繁地非经营性占用其资金,主要通过资金拆借、代垫费用、代垫银行还款等形式。截止2005年中报,占用资金额为18425.22万元。
同时方向光电在2004年为它控股股东的子公司即兄弟公司北泰电子提供担保13526.5万元。在04年末的时候,公司违规担保还只有24892万元,但是到了2005年6月30日,违规担保额达到了72070.54万元。短短半年间,就上升了近三倍。它的行为难道还要“再接再厉”下去吗?
虽然第一大股东北泰方向已经承诺,关于担保一事,在05年年底以前将会代替北泰电子以资抵债或以公司股权还款,但是做到永远都比说话难,更何况它自身和旗下的子公司还欠方向光电巨额的资金。那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中心点评:方向光电,已经没有明天的方向。虚假的外贸合同,疯狂的担保、借款、掏空,已让地方政府没有了方向,不知是该救还是不该救?而对媒体的质疑及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向光电的大股东也没有的方向,不知该逃还是不该逃,能逃还是不能逃?
NO。7 实达集团 600734 (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上交所公开谴责
实达集团被上交所公开谴责即2004年末时,对外大额债权共计70173.54万元,其中有37620.61万元属于受公司主要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公司欠款,另有31050.59万元大额债权尚未落实是否为关联公司欠款。经过半年的努力,到了2005年中报披露,董事会原判定的剩余31050.59万元大额债权中又有7006.69万元也是属于大股东及实质控制人占用的资金。我们不禁要想,是不是等到下一次2005年报披露的时候,剩下的2亿多债权也会并入到大股东资金占用的行列?
2004年12月31日,实达集团对外担保总额为89673万元,为实达集团2004年末净资产的2.07倍。除对控股子公司担保48463万元外,对外担保尚有41210万元,其中仅有15000万元进行了临时公告披露,其它担保发生时均未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截止2005年中报,违规担保金额更是到了高达52298.56万元。
上市公司何时才可以诚信对待广大投资者?
中心点评:多事实达,实达多事!股东的纷争,小股民遭殃!管理层的内讧,小股民遭殃!年复一年的掏空,小股民何处是天,何时是出头之日?
NO。8 ST兰宝 000631 (中磊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2004年,ST兰宝向控股股东长春君子兰集团及其子公司长春奥特提供资金24,764.44万元,加上以前年度的资金占用,到2004年末累计尚未收回的资金余额为35,848.81万元,主要以其他应收和预付账款的形式存在。
同时,ST兰宝对外提供的违规担保已达33644.37,因为不及时偿还银行借款,履行担保责任,被多家银行和债权人起诉。ST兰宝不但不知悔改,还未对这些重大事实进行披露,企图隐瞒真相。
中心点评:虽然以君子兰为名,但干得却尽是偷鸡摸狗之事。有君子兰集团这样劣迹斑斑的大股东在,公开谴责真的是太苍白无力了!
NO。9 南京中北 000421 (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限令整改
自公司被限令整改以来,认罪态度倒是颇令人满意。董事会专门聘请了上会会计师事务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截止至2005年6月30日,公司被占用的资金净额为67568.86万元,其中以未到期的转贷银行借款的形式32950万元,以未到期的票据贴现借款的10600万元,以“内部往来-贸易公司”往来科目中反映为代垫资金余额为24018.86万元。此外,公司自行披露违规担保金额为866.2万元。
这么巨额的资金占用事实,董事会把责任推给了个别人员,认为是由于公司内控机制不健全,让个别人员钻了管理的漏洞,进行一系列的地下违法操作,包括没有在各年报中披露以上提供资金、对外担保以及实际银行融资情况。看来,南京中北的这个“个别人员”不容小觑,整个公司都被他攥在手心里了。
中心点评:南京中北,真让人找不着北。6亿多的银子丢的不明不白,掩饰丢款、占款的手法也是费尽心机,连整个离奇占款、丢款事件的责任追究也让局外人看得云里雾里。套用一句电影台词:高,实在是高!
NO。10 合金投资 000633 (03年以前是辽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04年开始是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公开处罚
合金投资是到处做秘密“好人”乱担保而被公开处罚的又一个案子。它的各个子公司,如上海星特浩、苏州太湖、南京二机床、苏州美瑞机械制造等在2003和2004年间不断地为一些关联方进行存单质押担保,或是出借资金给关联方,然后合金投资这个母公司再为它的子公司进行连带责任担保。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父母唆使并包庇子女做坏事。截止至2005年中报,其违规担保金额已累计65724.54万元,结果当然是收不完的法院传票,吃不完的官司。
合金投资敢做不敢当,没有向公众披露这些事实,它为什么不好人做到底,帮助关联方的同时也帮帮广大中小投资者?
中心点评: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德隆的那一摊子事一日不完,合金投资的事就更没完没了。
NO。11 ST商务 000863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ST商务的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作案的胆子相对来说小一点。每次到报告期之前就归还一部分占用的资金,不敢太嚣张地做那只“出头鸟”,但是这样也没能逃出嗅觉灵敏的监管机构的法眼。早在05年1月被查处之时,披露的被和光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的资金额还只有26198.21万。到2004年报披露时,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将这一金额曝光到59763.30万元。
相对于其他一些被掏空的上市公司,ST和光的金额不算最大。但是大家要透过现象探其本质。虽然年中年末都收回部分资金,但是03和04年期间它向控股股东的累计发生额却是令人吃惊的,竟然高达186447.09万元。
公司对控股股东的子公司——四通巨光提供的违规担保计5290万元,也没有及时对外披露。
中心点评: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的。
NO。12 新太科技 600728 (大连华连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上交所公开谴责
新太科技第一大股东广州新太新技术及其下属子公司自2004年以来以暂借款的形式大量占用公司资金14700万元。这还不够,公司原董事长邓龙龙也上来插一脚,挪用存款为兄弟公司提供定期存单质押担保,导致新太科技被银行划扣本金及利息,形成了控股股东占用资金的事实。截止至2005年中报,占用资金额已达23437.78万元。
截止2004年报,公司和下属子公司累计对外担保总额为4398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52%,对外担保中违规担保共计40980万元。21项具体对外担保中竟有17项是原董事长在董事会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以公司或者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名义对外担保。从中折射出的中国国企的通病——高管人员一手遮天,统揽全权,胡作非为——竟也传染到了上市公司身上,不禁让人担忧中国的市场是否真的市场?
中心点评:假如新太科技在香港上市,邓龙龙会不会像黄宏生一样被香港廉政公署起诉呢?
NO。13 金花股份 600080 (03年以前是岳华会计师事务所,04开始是上海万隆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暂无
金花股份自98年上市后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明星股,但是2005年10月后,它身上所有的光环都已消弭。公司从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控股股东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该项业务于2005年6月到期,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未能如期归还,公司存款28500万元已被银行扣除;以公司名义借贷、由金花投资承担相关财务费用并主要由金花投资保证、以其资产抵押或第三方保证的10笔银行借款共计31700万元,由金花投资使用并承担利息。以上占用资金合计60200万元。
金花股份的银行存款,存在“双高”,即高银行存款、高银行贷款。一方面,债台高筑,每年须为此偿付不菲的利息,另一方面银行里存放着大笔闲钱,谁会干这种傻事?
但是由上海万隆会计师事务所却对这份2004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在这之前,“忠心”服务了8年的原审计单位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却因为不愿冒风险出具无保留意见,被金花股份以“未能在约定时间内提交审计报告”的解聘理由“临阵换所”。
中心点评:金花股份的事,挪用、借款、占用、担保,都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忠心耿耿的八年服务,怎么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呢?看来金花股份不只是对小股民薄情,对其忠臣(事务所)也寡义!
NO。14 金城股份 000820 (02年以前是北京中洲光华会计师事务所,03年开始是北京中兴宇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金城股份的第一大大股东——金城集团变着法子从上市公司身上揩油,先是利用代销产品,不及时偿还销售款项,导致实际占用经营性资金;然后又让上市公司提供医疗、环卫等非经营性资金。截止2005年中报报告期末,累计余额为58314万元被其占用。
更可恶的是金城集团为了掩盖巨额占用金城股份资金的事实,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利用倒贷款的形式,取得临时贷款在会计期末偿还上述欠款于金城股份,随后金城股份再将款项划回金城集团。分别于2003、2004、2005年1-5月划给金城集团114100万元、105100万元和55700万元。
中心点评:金城纸业在国内造纸行业中曾经大名鼎鼎。作为一家老牌国有企业,金城集团沦落到如今这般地步,可能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NO。15 创智科技 000787 (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暂无
翻阅创智科技2004年报和2005年中报,公司还在隐瞒真相,声称不存在违规为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提供担保,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说起谎来是脸不红心不跳。独立董事对于其这样的情况说明竟然也发表同样的意见,口径完全一致。2004年报中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也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并没有发现其关联方有何不妥。
按照公司的打算,大概不想这么快披露公司的对外担保情况,只是迫于证券监管部门的检查,不得已而为。公司对外违规担保人民币55893万元,其中就为第一大股东湖南创智集团及关联方提供担保38893万元,为第三大股东湖南创智实业提供担保5000万元,这些担保占到了公司200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66%。
公司为深圳新东源、深圳慧瑞信息、深圳天长正气、深圳浩明贸易四家公司各提供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共计12000万,而这些贷款的实际使用人依然是第一大股东。看得出第一大股东是绞尽了脑汁地剥削上市公司,明枪暗箭都用上了。除了明地为自己提供担保之外,还一手策划,几乎同一天里,为上述四家公司安排同样期限、同样金额这样“步调一致”的担保。
虽然目前创智科技一纸状书将控股股东们告上法庭,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晚已。起诉的金额对于大股东5个多亿的变相占款来说杯水车薪。而且,所冻结股份早已被大股东全部办理了质押登记,这些迟来的措施依然不能保证公司摆脱被大股东吞吃资金的风险。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而且独立董事不独立,标准审计意见不标准,所有的机构形同虚设,这中间有着什么样的猫腻?投资者如何继续信任这个市场?
中心点评:创智科技的前身——五一文——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企业,不够资格,硬是东拼西凑地上了市。上市之后再改换高科技门庭。创智科技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但令人费解的是从独立董事到审计机构,为什么一直给它亮绿灯呢?
NO。16 ST一投 600515 (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上交所公开谴责
根据第一投资披露的2004年年度报告,ST一投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以资金拆借的形式占用资金7637.55万元,到2005年中报时,又继续上升到7668.02万元。同时存在总额为41471.45万元的其他应收款,公司对其具体应收方、应收金额含糊不清,没有作相关披露。
公司违规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保证担保的余额为6250万元,为对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抵押担保的余额为14600万元。截止2005年中报,违规担保金额升到26927万元。
纵然有四大之安永为其审计,并且所幸的安永看出了问题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是现在前赴后继的财务丑闻不禁着实让我们替其捏一把冷汗。
中心点评:ST一投也许还要很长时间才知道其前任董事长蒋会成的下落。但我们只要关注ST一投的前身,就不难了解它的今世。告诉各位读者:ST一投前身来自北京STAQ。
NO。17 圣雪绒 000982 (五联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限令整改
2004年,ST圣雪绒向控股股东——宁夏圣雪绒集团累计提供资金25551万元,占圣雪绒2003年12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的70%。截至2004年年报,尚有余额为23833万元的资金被占用。
同时,截止2005年中报,有7451万元的违规担保。
目前圣雪绒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已经出现了问题。真是不见黄河不心死,大股东非得掏得上市公司剩下一副骷髅才肯罢手。
中心点评:给圣雪绒的小股东一句忠告:除非有政府出手,否则,圣雪绒要想追回大股东的欠款实在是白日梦!圣雪绒的高管也许还沉浸在当初由湘财证券推荐上市的那令人喜悦的一刻!
NO。18 ST金荔 600762 (深圳鹏程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上交所两次公开谴责
ST金荔的董事长刘作超及原董事何雪梅都已被逮捕,留给大家的是一个烂摊子。
ST金荔于2003年6月为广东劲业科技3792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2003年12月和2004年3月先后分别为武汉巨力共计4000万元银行借款提供担保;2004年5月为广州博澳299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并且隐瞒了事实,未作相关信息披露。
截止至2005年中报,对外违规担保金额已达25792万元。
公司被间接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直接占用资金990.33万元。说实话,ST金荔已经无实际生产能力,其经营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如果它还够肥,那么被占用的资金额应该还会再高一些吧。
中心点评:家和万事兴!如果不是因为这对不和的夫妻不合作,金荔的掏空之事是否还要继续尘封下去呢?
NO。19 ST飞彩 000887 (安徽华普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ST飞彩快成了其第一大股东——飞彩集团的全职保姆了,又是拿钱又是还债,而自己却是负债累累,2004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为-7798.22万元。
2004年3月,ST飞彩向大股东飞彩集团采购原材料,后由于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下降,导致飞彩集团提供给公司的原材料货款少于公司预付的货款,截止2004年底形成资金占用11200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4.3%);2004年12月,ST飞彩又替飞彩集团偿还到期银行债务共计13000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6.6%)。公司也因为这个被深交所公开谴责。
虽然,05年上半年没有新增的资金提供,但是截止2005年中报,被占用的资金还是24200万元,原封不动。让我们不禁对ST飞彩年报中承诺的控股股东将“以物抵债”偿还占用资金产生怀疑。并且ST飞彩希望通过再融资的方式来解决其与一些债权人的债务纠纷,不免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
中心点评:地方政府已经一次性买单,一场新的游戏又将拉开序幕!
NO。20 ST仪表 000862 (五联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处罚:深交所公开谴责
随着ST仪表的三位高管人员赵广生、冯平儒和李志强因涉嫌贪污被逮捕,它的掏空现象也随之浮出水面。管理层带头作乱,有8000多万的募集资金不明去向,其内控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漏洞可窥一斑。
经查处,到2004年末,公司因向控股股东——吴忠仪表集团提供资金12081万元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可是ST仪表并没有因为被谴责而收手,继续一意孤行,提供资金的行为有增无减。截止2005年中报,股东占用资金额已经上升到14003万元。
此外,ST仪表向各关联方提供担保,仅2004一年担保金额就累计达21100万元。虽没有违规,却有违规的趋势,而且也没有进行公开披露。
中心点评:吴忠仪表,先是闹出独立董事的荒唐故事,又爆出高管被刑拘入狱的丑闻。管理层为一己之利,掏空公司,罪不可赦!
(以上公司均按照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的总额排名) 唉,还是处罚的力度不够啊 谢谢分享 好东西 学习了 0803不要买风险太大了 庄股 非常好的资料!
值得阅读。 企业都有作假冲动,因为这经营者最有利(可得更多利益),但作假如此之多,主要是监管不利。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