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18年商品大牛市
鼎鼎大名的罗杰斯在中国也很有名,他早年曾与索罗斯合办量子基金,在中国买过股票上过电视办过讲座,为不少投资人所推崇。他对商品市场也颇有研究,认为持续18年的大牛市已经来临。他的观点也许有些道理。近来,我向身边的几位好友推荐吉姆·罗杰斯的《热门商品投资》,希望他们看后,能对作者指出的投资大趋势作个判断。
罗杰斯在中国也是个很有名的投资大师,他早年与索罗斯合办量子基金,业绩骄人。后来独自闯天下,两度环游世界,把每个国家乃至地区视为“上市公司”来进行调研,别具一格。随之而来的两本环球游记在中国也早有译本。罗杰斯在中国买过股票上过电视办过讲座,还当过国内某基金管理公司一年的投资顾问,可谓大名鼎鼎(罗杰斯曾在2004年预言,中国A股牛市很快来临,但与我一样,都没成功)。
我之所以慎重其事地与朋友商量,是因为罗杰斯在书中认为,商品市场从1999年谷底反转,开始了一个可能将持续近18年的大牛市(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10年的商品牛市在等着我们)。最重要的是,罗杰斯认为,商品市场与股市正好呈相反走势(如股市走牛,商品市场就走熊),现在既然商品大牛市来了,股市凶多吉少,而且债市和房市也好不到哪儿去。若罗杰斯说对了,我们不去关注商品市场,岂不要在投资市场中踏空十年?
让我(可能还有很多人)为难的是,对商品市场了解得又是那么的少。
我们这代人是在近20年的世界商品市场大熊市的阴影中度过的。
所谓商品市场,品种繁多。路透/CRB期货指数有17种商品,道琼斯/AZG商品指数有20个商品,罗杰斯自己编辑的国际商品指数(RICI)涵盖的商品最多,有35种。比较典型和交易量大的商品有原油、燃料油、天然气、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铝、铜、黄金、咖啡和活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如股票指数,由于每个商品指数的构成与编制方法不同,区别不小。如路透指数的17种商品权重相同,而高盛商品指数中的能源产品占了72.49%,在近两年能源大涨的情况下,后者远远超过路透指数。
按罗杰斯的说法,20世纪曾出现过3个商品大牛市(1906-1923年; 1933-1953年; 1968-1982年),平均每个牛市持续了17年多一点。第三个牛市的典型商品糖和玉米在1969年到1974年之间分别上涨了1,290%与295%,石油在20世纪70年代上涨了15倍,金银的涨幅则超过了20倍。
第三个牛市结束后,全球商品市场供需紊乱,黄金从1980年的850美元/盎司急降到1982年的300美元/盎司,糖价从1974年的约66美分/磅回落到1985年的2.5美分/磅,石油从40美元/桶暴跌到10美元/桶。及至1998年左右的亚洲与俄罗斯的金融风暴,让世界各地商品价格跌到最低。
在这点上,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网络股方兴未艾,几乎所有的舆论都认为传统产业尤其是原料商品已一蹶不振,未来是“虚拟”的世界,后者才是价值所在,商品(商业)周期已不复存在。
面对强大的共识,我顶多是将信将疑,而罗杰斯此时却反其道而行之。
成功的投资是经验的产物。罗杰斯想起了1982年,股票市场已靠边站了十多年(1966-1982年),道琼斯指数低于800点(从1966年第一次收于接近1,000点的995.15点下降了接近20%),有着两位数利率的债券市场已然崩溃,而在3年前(1979年),《商业周刊》的封面故事宣布“股票市场已经灭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也是《商业周刊》把网络股吹上了天,并大肆鼓吹安然一类的“好公司”)。但谁也没想到,一场近20年的股票大牛市正在等着他们。
影响商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供需关系。十几年的大熊市,让商品供应商无意增加投资。看看应该为新企业提供融资需求的股市吧。单单在1999年,风险资本家就投资了420亿美元给创业公司,是前三年投资的总和。美国首次公开上市发行的股票达680亿美元,也比以往的历史纪录高出40%。罗杰斯观察到,其中没有一只新股发行是为了一家新的甘蔗种植园、铅矿或者近海钻探平台。
在需求方面,罗杰斯察觉出中国的巨大潜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为什么中国GDP每年增长约为9%,而能耗却几乎没什么增加,因此怀疑中国的统计数字(如今中国能耗又变成了每年约15%,高于GDP增长,够专家们研究的)。
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我读到罗杰斯在1994年出版的首次环游世界书籍《投资骑士》时,也惊讶于他对中国如此看好。到了2002年看到罗杰斯第二本千禧年之旅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时,我觉得他不似绝大多数外国人只是人云亦云,而是真正将中国与其他地区作了实地比较研究。
罗杰斯在评点任何国家的前途时,眼光都是严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由于印度所谓的民主制度与英语优势,它与中国的“龟兔赛跑”的比较俨然成为国际媒体与学术的主流,包括2005年印度股市莫名其妙地狂涨。罗杰斯可不这么看,他坦言: “我不是一个印度民主神话的追随者,我只是个投资者。”“而在大多数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领域,印度都没法同中国比,甚至差距越来越大”。“手机几乎在每个城市都要换一个,大城市里的最新款电脑是美国三年前的技术,公路奇差无比,小车的平均时速仅为30英里。教育制度更令人担忧,6-10岁的儿童有一半无法念完小学,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等等。
我非常赞同罗杰斯的观察,因为我在2004年亲赴印度时特意作了调查(详见《value》2004年第9期的《不确定的印度》)。其实,只要一个不带偏见的人将中国和印度作个比较,是很容易得出罗杰斯的结论的。遗憾的是,包括《商业周刊》在内的一些国际主流媒体也不咸不淡地炒作这个话题,而且得出有得一比的结论。
顺便一提,从社会结构分析,印度只解决了上层社会的整合问题,按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见解,它类似于中华民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又解决了下层社会的问题,然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中国的伟大复兴。
于是,1982年就扬言美国股市熊市结束的罗杰斯,在1998年开始唱多商品市场,并在8月1日编制了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当然,1998年年底,该指数就跌了11.14%。
罗杰斯却非常潇洒,1999年1月1日再度开始环球旅行,历时3年,行程24万公里,驾车穿越了116个国家。
杰出的投资大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反向理论的实践者。罗杰斯自言自语: “岁月让我懂得,你任何时候远离群体,群体都会责备你,甚至会斥责你,会说你‘太不理性’。不过对一个投资者来说,这是件好事: 几乎每一次我不随大流,我都能够赚很多钱。从某种行为迷失里发现新行为的途径。我到处宣扬商品投资和中国,每个人都说我疯了。但如果你违反大众的思路却能赚钱,那就不再是疯狂,那只会让你‘走运’。”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当美国“9·11”事件发生时,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上涨了80%。截至2004年10月,该指数6年上涨了190%,而在同期,莱曼长期国债指数只上涨了56%,标普500指数则下降了0.542%。
商品市场还要涨10年
问题是,商品市场是否还会大涨?若能大涨,还能涨多久?
罗杰斯的回答是,赶紧进入商品市场吧,它至少还有十年牛市。
他的理由有许多,主要有二。
第一是商品(商业)周期规律。为什么20世纪的商品市场,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平均周期都持续17-18年呢?这就是商业周期规律。我们以铅这样的原材料做例子。比如,你发现铅很便宜,是因为人们相信它已是过期的资产,铅是个有毒、不环保的材料,在美国,汽油和油漆中已不再含铅,铅的需求陡然下降,竟让某个25年前启用的铅矿现在仍没用完。
你的深入调查又会发现市场仍对铅有大量需求,原因是轿车或卡车都要用“铅蓄电池”,而中国和印度还在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铅价一定会涨起来。
你决定制造铅来满足未来的需求。不过,你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铅矿。若你侥幸找到了一个大矿床,还得融资。筹足了钱,还得过政府、环保主义者的安全关。终于过了这些关卡后,你又要建公路到矿区,投入规模足够大的基础设施,数年后才开采出铅。同样,铅要用于汽车电池,又需要冶炼厂,所以还要过五关斩六将,事情仍在继续……
这么多年下来,即便你比别人领先一步,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到大家都发现铅有利可图、开始漫长的努力时,已是近20年的事情了。下面,就是铅过剩和熊市来临了。
事实上,几乎交易的每种商品都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培植、生产和运输,其中能源产品和金属的勘探和生产要花数十年。“北海石油在1969年被发现,北海石油上市却是在1977年。阿拉斯加北坡石油被发现是在1968年,花了9年时间,石油才被运到市场。即便一头1,200磅的实用牛,从阉割到屠宰也要两年。一棵咖啡树要花3-5年时间生长,才能结出咖啡豆”。
罗杰斯的推论是:
“这是商品牛市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原因: 当商品供应因没有新的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变得衰竭时,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更不用说将产量拉升到与需求相匹配的水平了”。
当然,罗杰斯也注意到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以及带来的商品市场波动,但他请我们分清“牛市的反复与牛市的结束”的区别。“牛市的反复是供需关系不规则运转所致”,只要世界范围供应仍然不足,需求仍旧旺盛,一旦中国开始再次进口商品,价格就很可能上涨。我们应该做的恰恰是在市场下挫期间买进更多的廉价商品。
而“牛市结束的信号是我们生活方式上一系列的基本变化”,如媒体新闻头条上出现有关新的石油储层被发现、风车农场在主要城市突然出现、所有的商品库存都在增加,等等,这时牛市才会结束。
股市跌,商品市场涨
罗杰斯认为商品市场大涨的第二个主要理由是,“从历史看,股票与商品的价格走向呈现负相关。在任何一张股票和商品牛市的图表上,二者都呈现出相互平行、但方向迥异的走向”。(见图1)罗杰斯援引了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报告结论: “股票和商品在固定周期中各领风骚,每一周期平均长度是18年”。
为什么有这样的周期?又为什么偏偏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罗杰斯也只能说是图表的趋势透露的“天机”。
好在另一家耶鲁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商品期货的事实和幻想》报告,基于1959年7月到2004年3月的期货合同,也发现了商品回报率与股票回报率(还有债券回报率)呈现负相关的现象。
此外,该报告中的一些结论也令人很感兴趣:
从1959年以来,商品期货带来的年投资回报率高于股票,甚至高出债券很多。商品比股票和债券具有更低的风险以及更好的回报。
研究表明,商品期货的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更高的商品价格通常引领高价格浪潮(也就是“通货膨胀”),这就是为什么在通货膨胀时期商品投资回报率会更好的原因,而股票和债券则会表现不佳。
他们进行了一个43年期的研究后发现,商品期货投资回报率的波动性“略低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性。
尽管投资商品公司对于玩转商品牛市是个合理的途径,但不是必要的最佳途径。研究表明,商品期货投资回报率“3倍”于投资生产同类商品的公司股票的回报率。
确实,这些结论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过去一般的看法是商品期货的风险比股票至少是债券大得多,现在的结论却是商品期货的回报率总体上要高于股票和债券,但风险却比它们要小。
所以,罗杰斯很兴奋地把它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份认为垃圾债券有其独特的价值因而引发市场热潮的报告相提并论。罗杰斯相信,耶鲁报告也会带来商品市场的复兴。
商品投资是今后10年最好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各种金融与非金融产品市场的投资潮流是具有替代性的,比如我们在中国内地观察到的房市与股市的负相关性,就是与资金(热钱)的有限与流向有关。为了加强论证力量,罗杰斯在《热门商品投资》中竭力贬低其他投资或投机机会。
美国股市即便没有18年盛衰周期律的颠覆,从历史水平看,大多数股票价格都过高,很难从如此高的价位往上涨。在债市方面,美国长期债券的收益少得可怜,而高收入公司债券又很贵。美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结果和网络股泡沫带来的财富损失一样让人心碎。有美国这样一个肆意挥霍的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元好不到哪儿去。瑞士法郎和日元比美元坚挺,但那些政府在玩货币垄断,以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欧元涨得不错,不过它也是有长期缺陷的货币。
呵呵,还是把所有的钱投入商品市场好。
作为一个深知媒体(包括书籍)力量的大基金经理,罗杰斯不会不知道影响力对投资市场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不过,如果说这个也好,那个也买点吧,就是一般的理财顾问了,罗杰斯却是勇猛精进的投资大师哩。
如何投资商品市场
在上述的耶鲁报告中,已经谈到了如果投资商品市场,投资商品期货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3倍)买生产商品公司的股票。
为什么?
因为包括商品公司在内的股票价格常与公司好坏或者其产品的价值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它还要受到其他非公司因素的严重影响,如投资者心态、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管理等。以能源业为例,前有腐败的安然公司,后有虚报22%储量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等。
据我对内地股市的观察,如果你确定能直接投资商品市场的话,一般就不必去投资相应的股票。例如,投资黄金不妨直接去金交所,而不是买什么黄金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这类公司的诚信和管理都值得推敲。还有像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在房产大牛市中,出息也不大。
作为国际投资者,除了买股票和做期货外,他们投资商品,还可以对那些资源丰富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家的股票、地产和货币的相关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加元与澳币几年来大涨,它们的股市和房市也很繁荣。
当然,最直截了当的还是投资商品期货市场。
一桶可乐比石油贵得多
与股市一样,看准了大势,最好是买代表市场的指数产品(我们在介绍商品市场的种类时,已提及了路透、道琼斯和高盛商品指数的一些特点)。
另一些投资者喜欢自己选择某类商品市场,罗杰斯介绍了五种商品: 黄金、石油、铅、糖、咖啡。我在2004年3月的《value》封面故事《黄金是金》中用2万多字对黄金市场的来龙去脉作了分析,直到今天,我的基本观点也没什么大的变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我惊异地发现,罗杰斯的强调点与《黄金是金》不谋而合,那就是重视每个市场的价格历史(见图2),这恐怕也是经验的产物吧。
关于石油,我在2005年10月的《value》上,对美国作者保罗·罗伯茨的《石油的终结》做了书评,这篇《石油这鬼东西》也基本上概括了罗杰斯之流的观点,即“石油不可能再如此廉价”了。比较有意思的是,罗杰斯尽管也如罗伯茨那般对石油短缺论据言之凿凿,可他自己也难以断言,只是说值得一搏。比起其他商品,石油涉及的国际政治背景更为复杂,里面的奥妙过多,保密性也很强,因此,对许多基本数据,大家都得猜谜。不过,罗杰斯对“黑色金子”的一个提醒让人琢磨: 现在的油价仍比一桶毕雷矿泉水或者一桶可口可乐便宜得多(见图3)。
其他三种产品,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且让我们学习罗杰斯。
铅可能是让人印象最坏的金属了。人们早在5,000年前就使用铅了,而罗马人把它作为供水系统的理想材料。因此,后人把罗马的衰亡与铅中毒联系在一起。当然,最新研究证明,罗马人早知铅对人体有害且有了预防。即便如此,由于铅的可锻、柔软、密实和抗腐蚀等实用性,它们大行其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再也不能容忍它对健康和环境的破坏,美国政府开始禁止在油漆、焊料和汽油中使用铅,一些铅公司和矿藏遭到诉讼而停产倒闭。于是,世界范围的铅挖掘产量2001年下降了4%, 2002年又下降了1.2%。世界上的三大产铅国分别是澳大利亚、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年产70万吨,产量从2000年以来没有改变过; 中国年产60万吨,产量比往年降低了10%; 美国45万吨,产量自1999年以来持续下降。数十年来唯一新开发且成为世界最大的铅(和银)矿是澳大利亚的康宁顿矿。
铅的冶炼也不行,2002年世界各国铅冶炼年产量比前些年下降了1.2%。顺便一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铅冶炼国,产量占全球的20%,仅比美国低1.6%,而比第三名的德国高13.9%。
这是供应。在需求方面,铅产业在过去20年中失去了油漆和汽油两大市场,只有铅蓄电池市场独大,消费了世界上70%的铅。2000年年初的调查表明,美国88%的铅用于铅蓄电池。由于电池的质量改进与西欧轿车产量下降,铅蓄电池的产量应该有所下降,但因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汽车产量上升的预期和电视产量需求的增长而看涨。
罗杰斯又指出,铅需求的另一个亮点也与中国有关,那就是电视机里的阴极射线管也用铅,而中国是电视机的第一大生产国。
所以,尽管铅产业失去了两大重要的需求市场,却由于供给的持续下降与“中国因素”的预期,铅价从2003年中期的500美元/吨涨到了2004年9月的935美元/吨,高于1979年668美元/吨的历史纪录(见图4)。
罗杰斯总结道: “铅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例证: 在需求下降时,依然有可能出现一个巨大的牛市。很清楚: 需求下降甚至经济增长放慢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熊市——如果供应的下降更为猛烈的话。”
糖价: 巴西、中国和石油
关于糖的投机历史,罗杰斯说过一个笑话。21世纪初的一天,法国撰稿人在巴黎向罗杰斯请教美元与欧元的投资机会,罗杰斯避而不答,却拿起桌上的一块方糖给她,说: “把这个放进你的兜里,然后带回家去,因为在随后几年,糖价会上涨5倍”。
那天的糖价是5美分/磅(1998-2003年平均糖价是8美分/磅),对方将信将疑地看着罗杰斯。
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确实将餐桌上的方糖统统拿回家。当时,人们喜食糖,请客吃饭时,来宾送的礼是5磅包装的糖,而不是传统的葡萄酒或鲜花。
这是糖价从1966年的1.4美分/磅涨到1974年11月的66.5美分/磅的恶果,毕竟整整涨了45倍啊(见图5)。
其后,供求作用发生逆转,全球农民都在种甘蔗和甜菜,1975-1977年糖作物产量创下了历史纪录,到了1977年初,世界糖价已在7-9美分/磅之间徘徊。1979-1980年,糖产量突然恶化,1981年的月平均糖价竟超过了40美分/磅,又比前4年的8美分/磅上涨了40%。于是又引来一波甜菜种植热。好景不长,在随后的20年里,糖价在疲软中涨涨跌跌,进入了大熊市,在1985年,糖价曾下跌到2.5美分/磅。
对于影响未来的糖价供求因素,罗杰斯拈出三个主要对象——巴西、中国和石油。巴西是影响供应的最大力量。巴西在糖市场上可谓举足轻重,占了31%的份额(做到这点不容易,在1992年,它的市场份额仅为8.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知道不断增长的糖产量只会把糖价压垮,所以在糖价最低时,它把65%转向酒精生产。不幸的是,1998年石油非常便宜,作为添加在汽油内的酒精库存过大,巴西只得将酒精—糖生产比例转换成50∶50。结果,双赢变成了双输,糖作物的加大出口让未复原的熊市雪上加霜。
现在,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罗杰斯又预言巴西将调整两者的比例,加大酒精的生产量,双赢又要出现了。
至于中国,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越来越多的糖,2003年是67.2万吨,2004年则宣布进口120万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产糖国和糖消费国。中国人均糖消费量一直很小,而且几乎没有变化,一年仅为7千克/人,而全球公认水平是一年25-30千克/人,美国则是45.3千克/人。
到了2005年9月,纽约期糖的价格在10美分/磅至10.6美分/磅徘徊,与上一个历史新高66.5美分/磅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罗杰斯认为: “从历史上看,在每一种牛市,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涨价,不论是公司股票、商品或者是公园大道公寓。世界市场上的糖价要比历史最高纪录低大约85%,上涨的机会自然非常强劲。”
罗杰斯对糖价的期待是再创新高,我们拭目以待。
和饕餮沾不上边儿的咖啡
在国际商品市场投资者眼中,中国需求似乎已成为古青铜器纹饰上的饕餮,神秘莫测,潜力无穷。不过,至少有两种商品与饕餮关系极小,它们是咖啡与可可。
我们可以看看在没有中国因素的情况下,罗杰斯是如何分析咖啡市场的供和求的。
这儿先得提一下咖啡的生长特性。它与大多数农作物不同,需要3-5年才能结果,所以,即使当价格涨到足以激励农夫们回到咖啡生意上时,他们也必须等待数载,直到被忽视的咖啡树恢复成型,新栽的树长大。罗杰斯因此强调: “从这个角度来说,咖啡不像农作物,倒更像金属——是那种需要花时间恢复市场元气的商品。过去40年,咖啡价格的历史就是大起大落的历史。现在的供需趋势显示出: 咖啡有潜力在商品牛市扮演好它的角色。”
咖啡的供应在过去10年中十分充足,主要是每年的收成都极好,并积累了大量库存。在2001年和2002年年初,咖啡价格达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2001年12月的合约价为41.5美分/磅)。随后在2003年有所回升,但是价格仍在50-70美分/磅徘徊,而上一波牛市的最高价出现在1977年,当时是3.25美元/磅(见图6)。
与糖一样,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越南已超越哥伦比亚,跃居第二,生产了1,100万袋多咖啡,占世界总产量的10%还多。由于咖啡长年低价,巴西和哥伦比亚的一些农民已离开了咖啡种植园,巴西的出口已减少了40%。
在需求方面,美国仍是世界上头号的咖啡消费国,占全世界出口量的27%,数量差不多有2,100万袋; 第二大咖啡进口国是德国(占17%); 其次是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各占9%)。
在过去的10年里,咖啡的需求平均以每年1.3%的幅度上升,同时期的供应年均升幅却是3.6%,很明显,供大于求,压低了咖啡价格。
没有了中国新需求,罗杰斯认为有什么推动力能让处于谷底的咖啡起死回生呢?
坏气候。咖啡豆是一种娇嫩的产物,天气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雨量也要刚刚好,气候几乎成了咖啡价格的决定性因素。1985年夏天,巴西经历了一场较大的干旱后,第二年产量下降了差不多58%; 哥伦比亚却因为雨水太多,打落了咖啡花,造成了欠收。结果咖啡的价格从80美分/磅多一点涨到1.4美元/磅,一直到年底雨水落回巴西。这种例子比比皆是,1975年7月毁坏性霜冻重创巴西,咖啡价格从75美分/磅开始猛涨,直至1977年的历史记录3.25美元/磅。1994年,巴西又遭受了两场霜冻,市场即刻看涨,从1美元/磅跳至接近3美元/磅。
罗杰斯探究了过去30年咖啡价格的历史,发现每10年就有一场坏天气。“咖啡市场仍在等待这个10年一场的真正坏天气”,投机家向来以冷静和幸灾乐祸著称。
罗杰斯在分析咖啡市场时也提及了中国,中国的茶文化并不会被咖啡轻易打倒。中国的人均咖啡年消费量是0.2千克,还不到1磅。相比之下,瑞士人是中国人消费量的50倍还多,约每年每人10.1千克,而美国人人均一年喝20加仑。2004年,中国咖啡消费量只占世界的一个百分点。
虽然,星巴克已在中国内地共计开了102家连锁店,另一个饮茶国家日本也变成世界第三大咖啡消费国,然而,罗杰斯提醒人们,日本这消费习惯的转变用了数十年才完成。中国需求要影响咖啡市场,恐怕是未来大牛市的事情了。
2004年11月15日,咖啡达到98美分/磅,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11月24日又升至1美元/磅以上,并在2005年1月28日达到1.12美元/磅。遗憾的是,2005年虽然飓风猛袭美国等地,巴西却受到没什么影响,到了2005年9月份,咖啡价格又跌到了1美元/磅以下。
应该说,2005年的石油与黄金的价格还在上涨,而糖、铅与咖啡的价格却在调整。是牛市中的回档还是牛市的结束,操作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那些特立独行的朋友,他们都不认为会出现长达18年的商品大牛市,虽然他们都向我表达了对罗杰斯这位大师的敬仰之情,其中的一位朋友还对“中国因素和需求”作了一个别致的解释。
他假设原来产品价格是10元钱,5元是商品原材料价格,另外5元是人力成本。中国真正的竞争优势是人,或者说,是人力成本低,做一件商品仅需3元人力成本,这样产品价格变成了8元,引来了巨大的需求。这样确实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等到原材料上涨到7元,产品价格又变成了10元,需求又减弱了。“我们应该把中国人力资源也看成一个矿藏,分析问题就简单了”,他说。
他又提及一个大家都已认识到的问题,由于通货膨胀,目前一些商品处于所谓的高位,若经调整后,仍低于历史新高,如石油价格。
对于商品市场,我知之不深,权当这篇小文为读书札记,用义无非是抛砖引玉,企图能引起大家的一些共鸣和看法,对未来的投资趋势有些认识
学习中。。。。。。。。。。。。。。
..... 学习 .谢谢您! 朋友,不是原创的文章应注明"转贴"! 中国的图表还是只有一丁点,只能靠眼光搭救.大思维决定着大境界,大境界决定着大成功. 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