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2:54

白糖期货基础知识

(一)食糖的分类

  食糖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环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专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或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糖为白砂糖,按照国标GB317-1998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价格较为昂贵。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根据制糖原料不同,白砂糖又分蔗糖和甜菜糖,其中我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占主导地位。2003/2004榨季,我国生产蔗糖944万吨,占全国食糖总量的94%,甜菜糖59万吨,占16%。

  (二)食糖品种介绍

  普通白砂糖指以甘蔗、甜菜或原糖(粗糖)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或再溶,糖汁或糖浆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离心分蜜、筛选干燥等工序加工制成的成品蔗糖结晶,蔗糖分不低于99.5%,符合食用卫生条件,可供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业的原、辅料。

  精制幼砂糖即精制小粒砂糖,因其纯净度高,蔗糖分含量达到99.8%以上,水分含量极少,各项卫生指标控制严格,晶粒小、均匀、松散,易溶化、易贮藏,不易受潮结块,特别适合于供作家庭常备食用糖和餐桌糖。

  精制绵白糖在晶粒细小易溶方面与精制幼砂糖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绵白糖的晶粒更细小,一般不超过0.3毫米,且要求均匀。由于绵白糖中含有一定量的转化糖浆(含果糖成分),味甜、吸湿,因而可保持糖的绵软状态和光泽。但是因绵白糖水分含量较高(相对砂糖而言),所以不宜长期贮藏;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绵白糖容易脱水结块,不利于方便食用。

  原糖又名粗糖,指以甘蔗为原料经压榨取汁、糖汁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离心分蜜制成的带有一层糖蜜、不作直接食用、供作精炼糖厂再加工用的原料糖,糖度(旋光度)不低于97%。因其为再加工用的原料糖,不具备食用卫生条件,不能作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业的原、辅料。

  普通绵白糖指以甜菜、甘蔗或原糖为原料经精炼加工生产的晶粒细小、颜色洁白、质地绵软的成品糖,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不低于97.92%,符合食用卫生条件,可供直接食用。

  红糖通常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在我国系指甘蔗经榨汁和简易石灰法澄清处理后,经浓缩煮炼制成的带蜜糖。

  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红糖又可分为赤砂糖(结晶颗粒较大)、红糖粉(结晶粒子细小)、片糖、砖糖(使用模具成型)、碗糖(用模具)等。赤砂糖、红糖是用经过澄清处理的低纯度糖浆,在真空煮糖罐中煮制而成的,覆盖一层棕红色糖蜜,具有甘蔗清香风味的结晶糖,晶粒大的为赤砂糖,晶粒细小的叫红糖,其成分为:蔗糖分88%~93%,还原糖1.5%~4.5%,水分2.5%~3.5%。片糖的生产方法则是将达到一定过饱和度的热糖浆(约92BX)从煮糖器分配器中流入片糖连续成型带上,在均衡平稳的运送过程中,糖浆被扒平,自然冷却凝固,经机械划线、分离出带,分片成糖,降温包装,其成分为:蔗糖分83%以上,还原糖6.5%以下,水分5%以下。所有红糖,不论是结晶糖或成型糖,其共同的特征是:一是成品红糖中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二是保留了甘蔗糖汁的原汁、原味,特别是甘蔗的清香味。消费者喜爱红糖、选择红糖,主要是基于红糖的这些基本特征。由于甜菜糖糖蜜带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因此世界各国均不生产带蜜的甜菜红糖。

  由于进口原糖长途、长时间散装、散运,卫生条件无保障,无法保证清除掉原糖糖蜜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因而不能充作红糖或用于生产红糖。所有的红糖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国家食糖卫生标准”。

  冰糖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生产方法是挂线结晶养大法,即将热的精炼饱和糖溶液缓缓倒入挂有细棉线的桶中,在结晶室中经过7天以上缓慢冷却结晶,蔗糖结晶围绕棉线形成并养大成大粒、大块冰糖。第二种生产方法是投放晶种养大法,即在一摇床式结晶槽中,放入热的精炼饱和糖液,投入定量的晶种在摆动槽中边摆动边缓慢降温(水套夹层保温、控温),使晶粒养大,形成单晶冰糖。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2:56

二、糖料的生产

  (一)我国糖料生产发展规划

  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甘蔗生产纪录。公元1840年以前,中国在世界蔗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以后由于长期战争和社会不稳定而使糖业变得十分脆弱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1年我国食糖市场放开以来,中国的甘蔗糖业重现生机。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我国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与世界主要产糖强国相比,我国甘蔗单产低、含糖率低,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加上国外实行高补贴政策,降低了我国食糖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食糖人均消费量仅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食糖消费量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我国南方甘蔗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1.我国糖料发展规划目标

  根据农业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糖料种植的发展规划包括:一是以发展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三是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2.近十多年我国甘蔗生产发展情况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40年代以后取代四川发展成为我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1992年,广东成为我国的食糖中心,其历史最高产量是在1991/1992年度榨季曾达到216.35万吨。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程度的差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致使我国的食糖生产向广西、云南转移。从1992/1993年度榨季开始到现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12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见附表)。
  在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同时,云南糖料蔗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云南糖料蔗种植面积1997年、产糖量1998/1999年度榨季超过广东,跃居我国第二大甘蔗种植面积、产糖大省,随后稳定发展,并一直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
  2003/2004年度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796.7万亩,产糖943.6万吨。其中,广西植蔗面积1026万亩,产糖量588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58.5%;云南植蔗面积425万亩,产糖量19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19.4%;广东植蔗面积190万亩,产糖量98.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9.8%;海南植蔗面积95万亩,产糖量40.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4.0%。以上四省区植蔗面积、蔗糖产量分别占全国植蔗总面积、蔗糖总产量的96.7%和97.7%。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2:57

3.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分布
  (1)蔗区划分(根据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划分)
  1华南蔗区: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的北纬24度以南地区、台湾全省、福建东南沿海和滇南海拔1100m以下的地区。特点是全年可种植甘蔗。
  2华中蔗区:在北纬24度以北,33.5度以南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贵州部分地区,约相当于日平均气温10℃开始于春分的等日期线以南地区,海拔500~1000m。
  3西南蔗区:包括云南的大部分、贵州西部及西南隅、四川西部高原南部,南起北纬23度,北至北纬29度,东邻华中蔗区,南接华南蔗区的滇南亚区,大部分海拔在1200~1800m之间,属亚热带或温带季风高原气候。
(2)我国甘蔗生产优势区域分布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目前,全国有糖厂359家,制糖能力1000多万吨,其中甘蔗糖厂340家,制糖能力近1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部、滇西南部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如图一所示)。

  1桂中南甘蔗优势区域。桂中南蔗区是广西蔗糖生产的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崇左、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武鸣、邕宁、南宁辖区、覃塘区、来宾、武宣、象州、鹿寨、柳城、柳江、宜州、上思、等20个县(区)。2001年桂中南蔗区蔗糖种植面积为585万亩,糖蔗总产2739万吨,糖厂榨蔗能力17.89万吨/日(53家糖厂),分别占全区的70.45%、78.76%、65%。

  2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滇西南德宏、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7个地州,2000年甘蔗总量1349万吨,占云南总量的95%;2001年产糖140万吨,占云南产糖量的96%。其中当年产蔗50万吨以上者有耿马、永德、盈江、潞西、陇川、澜沧、勐海、昌宁、弥勒、新平、元江等11个县(市);产蔗20万—50万吨的有梁河、瑞丽、保山、施甸、龙陵、镇康、双江、沧源、凤庆、云县、景东、景谷、孟连、江城、蒙自、建水、勐腊等17个县(市)。

  3粤西甘蔗优势区域。粤西蔗区主要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以湛江市为主。近年湛江全市糖蔗种植面积维持在16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70%。2001年糖蔗种植面积上升到176.2万亩,糖蔗总产850万吨,为广东蔗糖业的集中、优势产区。

  图一:“双高”甘庶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如来神掌 发表于 2005-12-30 13:00

thanks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3:02

4.甘蔗的生长

  甘蔗是四季性生产植物,原产于热带地区,随着世界制糖工业的发展,现已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的生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需大量及经常性雨水来生产糖分,干旱会严重影响单位产量。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对于延长甘蔗生长季节,获得高产极为有利。因此,世界大面积的高产蔗区,大部分在南北纬度的20℃等温线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亚热带。一般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再长芽生长并每年收割(宿根蔗),经过3-4次收割之后,收获量显著下降,须重新种植(新植蔗)。甘蔗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较强的阳光和充足的水肥。我国的蔗区分布很广,地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蔗区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如下表所示。

  我国主要蔗区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雨量

  蔗区 广东 广西 福建 台湾 四川 云南 海南

  气温℃ 22.5 22 21.5 22.5 18.5 19 24.6

  雨量mm 1750 1600 1400 2250 1100 1000 1870

  资料来源:《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一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各甘蔗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8.5℃-22.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250mm之间,这种条件很适合甘蔗的生长。甘蔗的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比对气候的适应性还要大,为了获得甘蔗的高产、稳产,必须不断改良土壤的物理特性和肥沃程度,使他适应甘蔗的各个生长阶段的要求。我国两广(广东、广西)地区的红土壤和紫黑土壤都适宜于甘蔗的生长。

  5.甘蔗高产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甘蔗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适宜的温度是:除了生长成熟期需要昼夜温差大,最低温度在20℃以下和冷凉气候外,其余各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在25℃-32℃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甘蔗生长快,各生长期所需时间短,成熟早,蔗糖分高。温度低于20℃,生长缓慢,13℃以下停止生长或生长极慢。但品种适应性不同,冻害起点温度也不同。-1℃左右萌动芽被冻死。-1℃以下,如果低温时间长,地上的叶片、休眠芽和蔗芽可能被冻死。甘蔗生长的适温较高也是由品种遗传性所决定的。在甘蔗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中,所需要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甘蔗根的萌芽(生长)最低温度为10℃,最适宜温度为25℃;蔗芽萌发最低温度为13℃,最适宜温度为28℃左右;分蘖最低温度20℃,最适宜温度30℃左右;甘蔗糖分积累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昼夜温差10℃-15℃。另外,要求高于20℃温度最少250天;无霜期大于350天/年。

  较强的阳光:甘蔗的干物质,包括甘蔗本身及其积累的糖分,98%左右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甘蔗光合作用需要强光,光照越强,对光合作用越有利。光补偿点一般为5000Lax,光饱和点为8-10Lax;光的日照时数越长越好,与高产是正比例关系,日照时数为平均每天8小时以上。

  充足的水分:甘蔗生长全过程需要很多水。据广东、广西试验结果,每生产1千克原料甘蔗耗水量85千克-210千克。单位产量与耗水量及气候、土壤、生长期、灌溉方法等有密切的关系。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3:04

三、白砂糖的生产及用途

  1.白砂糖的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白砂糖几乎是由蔗糖这种单一成分组成的,白砂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凡含蔗糖成分较高的植物,均可成为制糖的原料。

  目前世界上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尽管制糖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差别,白砂糖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粗糖(或原糖),呈浅棕色。粗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白砂糖。除糖料甘蔗、甜菜外,白砂糖也可由原糖、粗糖等其他含蔗糖分较高的食糖类加工而成。

  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大部分的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精炼糖,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两步法”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实现产品合理化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最大优点是能实现制糖的均衡生产和均衡衔接市场,解决榨季集中上市导致过度竞争的矛盾。而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生产的白糖大部分二氧化硫含量高,色值差,质量低。由于产品档次总体较低,目前我国生产的糖还不能进入伦敦和纽约的期货交易市场。只有极少数糖厂生产的白糖能够满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著名饮料的用糖标准。广西贵糖在采用“两步法”生产方式上走在前面,获得了成功,吨糖耗蔗少0.55吨,水、电、汽消耗节省10%以上,田间糖厂直接创税利增加,农民的收益提高。“两步法”生产组织形式全国目前只有广西在采用,广西也处于起步阶段,大面积推广还需要时间做不少工作。

  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制糖法或澄清法,主要有石灰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类。石灰法只能生产出颜色较深的粗糖,而用亚硫酸法却能制出直接消费的白糖(生产的白砂糖称硫化糖)。虽然用这种方法比用碳酸法生产的白糖在洁白度和产糖率等方面都要差,但由于亚硫酸法具有工艺流程较短,设备较少和澄清剂用量较省等优点,所以在国内大、中、小型甘蔗糖厂仍被广泛采用。在国外,近十多年来,随着对精炼糖消费量的增加,许多采用亚硫酸法的糖厂都先后改为石灰法,把生产的粗糖再回溶精制。但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亚硫酸法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为澄清剂来澄清蔗汁的方法叫碳酸法(生产的食糖称碳化糖)。碳酸法所除的非糖物比亚硫酸法多,总收回率也比较高,且所制得的成品糖的纯度较高,色值较低,能久贮不致变色。但是,碳酸法也有一些缺点,如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需用机械设备较多;还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因而生产成本较高。特别是在糖厂离开石灰石产地较远的地区,碳酸法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制糖期为10月至翌年9月,甘蔗糖榨季为11月至翌年的4月,甜菜糖榨季为10月至翌年2月。甘蔗糖厂每年11月陆续开榨,其中海南和广东湛江开榨时间比较早,广西糖厂在12月份陆续开榨,云南省最晚,云南的大部分糖厂在次年1月开榨,甘蔗榨季最迟结束时间为6月初。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2003榨季历时256天,2003/2004榨季历时267天。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3:09

2.白糖生产特点
  白砂糖生产有如下特点:
  一是糖料与其他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砂糖属于工业品。
  二是由于工业化加工需要较大的设备投入,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因此,糖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农产品要长一些。
  三是近几年,北方的甜菜糖产量逐年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食糖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糖价走低,生产甜菜糖无利可图甚至损失惨重。受此影响,我国甜菜糖年产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改种其他农产品的影响,北方甜菜糖大幅度减产。2002/2003制糖期,甜菜糖产量减少到124万吨,2003/2004制糖期甜菜糖产量进一步下降为58.73万吨,在产糖量中所占比例由11.67%下降到5.86%,而且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见图一)。
      四是糖业生产出现从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来,广西、云南两省区食糖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见图二)。
  五是我国食糖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见图三)。纵观我国食糖的生产历史,食糖生产的周期大致上以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3年连续减产。从1990年到1995年为一个周期:1990-1992年连续增产,1992-1995年连续减产。从1996-2001年为一个周期: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下一个周期将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而目前我国食糖生产正处于一个增产的周期阶段。
  导致食糖生产出现这种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同时,农作物的生产也有自然的大年、小年之分。 第二,糖料的生产和加工时间比较长,糖料作物的生产一年一季,食糖的生产也是如此,一旦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如果没有外在的人为调控措施,只能是减产时短缺待价而沽,增产时过剩低价倾销。第三,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
  

gzherry 发表于 2005-12-30 13:15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3:16

(五)白糖主要品质指标
  1.现行国标(GB 317-1998)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白砂糖((GB 317-1998)),其质量标准分为精制、优级、一级和二级。另外,白砂糖国家新标准(GB 317-2***,替代GB 317-1998)已经修订完毕,正在国家审批程序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7-1998:
  理化要求


感官要求
      (1)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范围内应不少于80%;
  ——粗粒:0.800mm一2.50mm;
  ——大粒:0.630mm一1.60mm;
  ——中粒:0.450mm一1.25mm;
  ——细粒:0.280mm一0.800mm。
  (2)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
  (3)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无明显黑点。
卫生要求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0 13:20

2.白砂糖新国标(GB317-****)报批稿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既考虑了标准的先进性又考虑到了目前中国糖业的基本情况。《白砂糖》国家标准的卫生指标中增加了酵母菌和霉菌两个项目,二氧化硫、铅、砷等指标比老标准更加严格,而铜项目则从标准中删除。理化要求中的多项指标均进行了修订。标签中增加了保质期的要求。《原糖》国家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是增加了卫生要求;理化要求增加了葡聚糖项目,修订了色值和安全水分系数等项目。
  主要修订内容有(如下表所示):
  1对GB317-1998中卫生指标要求的修订基本上按最新《食品卫生标准》增减项目和修订指标。
  ●增加了酵母菌和霉菌两个项目。规定酵母菌≤10cfu/kg,霉菌≤25cfu/kg。
  ●菌落总数指标从350个/g,200个/g修订到100cfu/g。
  ●删除铜这一项目。
  ●铅从1mg/kg修订到0.5mg/kg。
  ●二氧化硫指标的修订。一级、二级白砂糖≤30mg/kg,优级白砂糖从≤20mg/kg修订到≤15mg/kg,精制白砂糖修订到≤6mg/kg。
  ●在理化要求中,每一级别的糖都有多项指标作了修订,总的原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我国白砂糖的质量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
  ●精制白砂糖:电导灰分从0.03%修订为0.02%;干燥失重从0.06%修订为0.05%;色值从30IU修订到25IU;混浊度定位30MAU,相当于原来表示方法的2度,有所提高;不溶于水杂质从20mg/kg修订到15mg/kg。
  ●一级白砂糖:指导思想是与国际耕地白糖(即原B级糖)质量水平接轨。现行国标GB317-1998中蔗糖分、还原糖分、干燥失重已等同或由于国际耕地白糖的要求,只有色值170IU离耕地白糖150IU还有一段距离。这次一步到位,将色值修订为≤150IU。不溶于水杂质从50mg/kg修订到40mg/kg。
  ●二级白砂糖:还原糖分从≤0.17%修订为≤0.12%;电导灰分从≤0.15%修订到≤0.12%;干燥失重从≤0.12%修订到≤0.10%;色值从≤260IU修订到≤240IU;混浊度定为220MAU,与原来的11度相当;不溶于水杂质从≤80mg/kg修订到≤60mg/kg。
  2感官要求也作了修订。由于细粒砂糖产品不断增加,粒度小于80%颗粒大小范围增加了在0.14mm—0.45mm这一区间。
  3混浊度计算方法与表示方法(单位)作了修订。混浊度以过滤前后溶液衰减指数之差表示(即不除以20),单位为“毫衰减单位”(MAU)。一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减少因数据处理带来的误差。现行标准中的计算和表示方法是糖液过滤前后的衰减值除以20后以整数表示,误差很大。
  4增加了6.1.2的内容:“推荐在白砂糖标签上标注保值期,保值期由生产企业或包装单位所确定”。
《白砂糖》国家标准的新、旧指标对照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1 01:26

3.白糖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砂糖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Q/ZSJ 001-200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白砂糖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甘蔗或甜菜为直接或间接原料生产的白砂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789.1~4789.31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GB/T5009.55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13104食糖卫生标准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
  3.技术要求
  3.1 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白砂糖按技术要求的规定分为一级、二级共二个级别。
  3.2 感官要求:
  3.2.1 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范围内应不少于80%:粗粒:0.80~2.50mm;大粒:0.63mm~1.60mm;中粒:0.45mm~1.25mm;小粒:0.28mm~0.80mm;细粒:0.14mm~0.45mm。
  3.2.2 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
  3.2.3 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无明显黑点。
  3.3 理化要求(见附表)
  3.4 卫生要求
  白砂糖的二氧化硫指标,以SO2计,≤30mg/kg,白砂糖的砷、铅、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酵母菌、霉菌、螨等项目的指标应符合GB13104的规定。
  4.试验方法
  卫生要求中的二氧化硫、砷、铅、按GB/T5009.55的方法进行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酵母菌和霉菌按GB4789.1~4789.31的方法进行测定。白砂糖期货交割商品其余项目的检验按GB317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白砂糖样品的混浊度=X1-X2,其中X1为过滤前溶液衰减指数,MAU,X2为微孔膜过滤后糖液色值指数,MAU。白砂糖样品混浊度的单位为毫衰减单位(MAU),计算结果取整数。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其平均值的10%。
  5.检验规则
  白砂糖期货交割检验按GB317的交收检验进行,项目为理化要求的全部项目。
  6.标签、包装、运输
  6.1 标签
  预包装白砂糖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须有下列内容:产品名称;级别;净含量(千克或克);制造包装或经销单位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
  6.2 包装
  6.2.1包装袋
  期货交割白砂糖须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袋包装,应有牢固的外包装袋(如编织袋)。
  6.2.2包装计量
  期货交割白砂糖执行单件50kg包装,单件净含量的负偏差不得超过100g,批量平均偏差应大于或者等于零。
  6.3 每批期货交割白砂糖,由生产厂附产品合格证、运输与保管条件说明书各一份。
  6.4 期货交割白砂糖入库时,运糖工具必须清洁、干燥、严禁白砂糖与有害、有毒、有异味和其他易污染物品混运,用船运载时糖堆下面应有垫层,以防受潮。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负责解释。



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白砂糖的各项理化指标要求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1 01:27

我国食糖生产成本偏高,主要原因是: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粗放。2003年在广西的64.6万公顷甘蔗种植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大约为6
万公顷左右,仅占种植面积的8%(发达国家为50%以上)。约有23万公顷甘蔗面积是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和25℃以上山地和远离糖厂等非优势区域,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由于甘蔗立地条件差,经营粗放,造成甘蔗单产水平偏低,平均每公顷产量只有60多吨,与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国家每公顷产原料蔗90吨相比差距很大。

  (2)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广西平均每户种蔗只有0.27公顷,与泰国每个农户种蔗50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场种蔗74公顷相比,差距很大。广西机耕深松面积仅占甘蔗种植面积的25%,机械收获为零,而巴西、古巴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0%。广西甘蔗仅人工收获一项费用支出就占种植成本的25%。良种繁育滞后,广西所种当家甘蔗品种绝大多数为台糖系列,自育优良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慢,蔗糖份、产糖率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份为13.1%、产糖率为10.5%,广西蔗糖份为13.8%、产糖率为11.3%,略高于全国水平,比澳大利亚平均蔗糖份15.4%、产糖率13.6%要低。

  (3)盲目扩种效益下降。近几年,由于农产品难卖,农民增收找不到出路,看到种植甘蔗有糖厂做依托,产品不愁销,农民有收益,种蔗比种其他作物好,加上政府鼓励发展种植甘蔗,一些不太适宜种植甘蔗的地方,也种起了甘蔗,出现盲目扩种现象。据统计,2002/2003年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创历史纪录,达64.6万公顷,产原料蔗5170万吨,产糖562万吨,其结果是面积产量上去了,效益却下来了。由于生产量超过了消费量的承载能力,糖多了,糖价就下来了。2003年广西蔗糖平均价格大约在2300元/吨左右,比前两年的2600-2700元/吨,降低了300-400元/吨。糖厂为了降低成本只能降低原料蔗的收购价格,2002/2003年榨季原料蔗平均收购价为165元/吨,比2001/2002年榨季的230元/吨,每吨降低65元,降了30%。盲目扩种,就农户而言,种一亩甘蔗亩产4.5吨,产值742.5元,成本投入(包括人工)需700元,所赚不多。就糖厂而言,每生产1吨糖,产值2300元,原料蔗成本1500元,加上加工生产成本和管理销售成本,已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

  (4)制糖企业区域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企业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产品结构雷同重复,造成蔗糖产业链过短,产品成本高,总体效益不好。广西现有制糖企业96家,其中61家为贵糖、南糖等15家糖业企业集团公司所控制,其余35家为中小制糖企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效益不高。制糖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管理费、营销费等费用过高。广西日榨3000吨规模糖厂企业约需1000人管理,而发达制糖国家只需要100人管理。广西制糖企业吨糖平均管理费为220元,营销费为48.88元,均高于发达国家制糖企业水平。

  (5)糖料价格偏高。糖料收购价格直接关系着食糖生产成本。我国糖料收购价格偏高,直接导致食糖生产成本高。目前,糖料方面的成本占食糖加工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160至180元。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元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

  影响糖料价格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单位面积土地养人多,土地使用成本高。各地方政府在定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农民利益,又顾及地方税收。非市场化的因素直接抬高了糖料价格,促使食糖生产成本提高。

  (6)生产技术水平低,能耗及加工费用高,缺乏规模效益。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行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伴随着旱情所带来的糖料减产,在连续经历了四个榨季亏损的情况下,2004年我国制糖业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

  广西蔗糖业与国外糖业相比,总体上处于劣势,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配置资源、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制糖成本过高。广西制糖成本过高,一方面说明与国际先进制糖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广西糖业仍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如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就大不一样。

  例如:业内人士称为“上上模式”的上海糖业烟酒集团与亏损严重的上思糖厂进行企业重组后,企业吨糖含税成本减少了500多元,降到2377元,比广西的平均水平2650元少273元,低于进口糖价格。其中:企业吨糖管理费降至153元,比广西平均水平低67元,吨糖营销费降至0.61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1/81。

  再如:柳州凤山糖业集团结合企业情况制订严格的成本目标和成本核算制度,2000/2001年榨季,白砂糖生产成本为2020元/吨,与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白砂糖生产成本1900元/吨相比差距不大。由此可见,广西糖业如果能加快体制改革,在原料种植、运输、蔗糖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广西糖是有能力抗拒进口糖冲击的,是大有可为的。

天涯明月刀99 发表于 2005-12-31 01:28

三、我国食糖消费
  (一)我国食糖消费基本情况
  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糖仅仅是调味品,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食糖消费的水平。我国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是:谷类食物、脂肪,其次才是蛋白质和蔗糖。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多年来我国年消费约8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食糖消费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1030万吨和1140万吨(如图十所示),人均年消费食糖量(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用糖)约8.4公斤,但仍是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4.9公斤的水平,也低于同期我国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仅及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1/3,属于世界食糖消费 “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般人均年消费食糖35公斤-40公斤,高的达到50公斤-70公斤。
  食糖消费与人民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我国食糖主要消费区分布在华东、京津、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其中华东和京津地区的消费量最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还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目前的食糖产量无法满足将来的国内消费需求,需要通过进口进行平衡。由于糖的需求对价格的忍耐力较大,食糖价格常常对大量上升的消费量影响并不大。
  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年内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万-500万吨食糖。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十 我国食糖消费量对比图




      资料来源:郑商所根据有关数据整理;制图:郑州商品交易所
  (二)我国食糖消费特点
  食糖是我国大众的消费必需品,我国食糖消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甜味剂应用,食糖消费的特点决定了食糖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在食糖的消费大国,如欧美国家,食糖和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主要用途是提供热量,人均消费量大,可替代产品多。而我国则将食糖作为健康甜味剂应用,替代品相对较少,而且食糖的消费金额占总消费的比重很小。例如,欧洲、澳大利亚、北美人均食糖消费量为人均40公斤/年,目前中国大约8.4公斤/年。
  价格弹性小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量比较小的波动,会给价格带来比较大的波动。例如,2000年比1999年减产大约为22%,食糖价格上涨了大约90%左右,从1999年末的2100元/吨左右,上涨到2000年中期的4000元左右。
  上述产销特点导致了我国食糖产销的波动性规律,总是多了多了少了少地“扭秧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戈冉君 发表于 2006-1-1 11:28

phiyang 发表于 2006-1-2 10:06

不错。谢谢

jxj122502 发表于 2006-1-2 12:57

谢谢。

qiangtouc 发表于 2006-1-3 10:53

有价值

JHXWHG-YT 发表于 2006-1-3 21:39

不错。谢谢

cfsjs 发表于 2006-1-5 08:42

thanks

xy508 发表于 2006-1-5 15:05

不错。谢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白糖期货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