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劳动与付出理应得到尊重...
给楼主加分!
[ Last edited by huacc1955 on 2005-10-27 at 17:07 ] 向楼主致敬,受累了,还有吗 dddddddddd
顶!!!
上去!!
呵呵!! 谢谢版主大人加分!!!继续贴完,好书共享. 汽车和钢铁业的挑战重重
汽车和钢铁工业,实际上也是过度竞争的行业(Commodity Business),它受到大小两种循环所影响。大循环要看世界的趋势,以钢铁业为例:十八、十九世纪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者,最先建立钢铁王国。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中,美国成为最大钢铁生产商。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日本曾经是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现在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则是中国。此之为大循环,由一个已发展地区转移至发展中经济,下一步会否转移至印度呢?我们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汽车的工业也有其大循环。最早期的汽车生产始于欧洲。二十世纪初,真正大规模的生产在美国出现。当时被视为新兴行业,有超过100家汽车生产商,同时在美国出现。到1929年美国每年汽车生产量达到500万辆。今天,在美国只剩下3家大生产商,全年产量千多万辆。随后而至的是日本,她的汽车工业曾一度横扫全球市场。
今天,中国的汽车生产商也有100多家,2004年全年产量,估计可以升达240万辆。平均每个生产商出产2.4万辆一年,是一个低效率的运作。汽车业在中国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就像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一样。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有不少汽车生产商,终会被淘汰或被收购合并,走向更有规模、更有效率的发展。现时中国比较大规模的汽车生产商,都是与外国大的汽车生产商合作,骏威与本田在广州生产,由2000年的数万辆增产至现时的十多万辆;上海则分别与大众Volkeswagon)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合作;华晨则与宝马(BMW)合作;第一汽车则与大众、丰田(Toyota)及奥迪(Audi)合作;庆铃汽车与日本五十铃合作;东风与日产(Nissan)及法国标致(Peugeot)合作;长安汽车与福特(Ford)及铃木(Suzuki)合作。现时中国的汽车市场每年销量接近500万辆,理论上,本地生产可以由现时的240万辆继续提升,取代进口汽车。不过,进口车辆代表高档商品,不是每位消费者都愿意接受本地生产的汽车。国内生产的汽车仍要面对重重挑战:
(一)本地生产的汽车,在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不断减价,保持竞争力;因为世贸规定中国在2006大幅度开放市场,届时汽车进口关税便会减至25%,大批外国生产商正准备进占中国市场。这是困难之一。
(二)中国汽车生产商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汽车生产需要大量钢铁、铝及塑料材料。石油、铝及轧钢价格的上升会带来直接冲击。
(三)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生产商的规模未够大,所以效率未达至最高水平。
(四)第四个挑战是设备更新(Re-Tooling)费用。引进任何新款式的车型,或任何外观上的改变,其外壳压缩模具(Stamping Mould)都要更新,内部配件的改进,亦需要新的装配工具,而费用是相当昂贵的。科技方面,在环保及节省能源的大前提下,需要不断改良设计,因此需要不断投入更多资金去更新设备。科技的进步就像彩电发展那样急促,而困难亦步亦趋。
(五)第五个挑战是品质的保证,每一辆车有超过一万件配件,来自不同的供货商,只要某一组配件的品质出现参差,有机会构成危险时,车厂都要负责回收,更换有问题的配件。
(六)第六个挑战与宏观调控息息相关。汽车始终是奢侈品,很多时需要分期付款的。在宏观调控下,政府收紧信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汽车销量立时放慢。现时大小中国车厂都一致倾向减价促销,虽然市场需求大,减价可以促销,但如果效率无法提高,最终将有无数车厂,进入无利可图的困局,这是小循环。大循环则是在购并及淘汰下,最终只会剩下数家大型的汽车生产商。 过去10年汽车公司的业绩,与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较成功的是骏威,它与本田汽车厂合作。过去数年的策略是通过不断增加产量,作为减低成本的方法。2004年9月中骏威宣布中期业绩后,虽然纯利大幅度增长至9.24亿港元,较2003年上升37.1%,但股价却不升反跌,说明了中国汽车生产行业面临价格竞争的困难。笔者是不会沾手这个行业的。
钢铁业除前文所述的大循环外,本身的小循环,亦受经济气候影响。如果汽车销售、基建及房屋建筑工程放慢,钢铁的需求便会下降。中国现时钢铁的消耗量,达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美国现时亦是钢铁的进口国,所以美国汽车销情,对世界的钢铁价格亦影响深远。中东伊拉克对厚钢板需求殷切,因为恐怖分子伺机袭击美军的运输补给线,美军只有放弃普通运输军车,被迫采用重型装甲车作一般运输用途,一时重型装甲车供不应求,生产商之一Armour Holdings应美国政府要求,将每月生产量由30辆大幅提升至450辆,额外的生产每年要多用1,500万吨厚钢板。海上运输紧张,船租急升刺激船公司一窝蜂订购新船,船厂亦需大量钢板来造船。单靠中国的调控,一时无法改变钢铁的短缺,可能要等到2006年,供求才达到平衡,届时钢铁价格才会回落。 钢铁行业受经济循环影响特别明显,其下降周期比其他行业来得长,上升期来得急促而短暂。
1993年的马钢,纯利达到人民币17.5亿元后,连续五年下跌,至1998年出现人民币1.68亿元的亏损。其后4年逐步回升,至2003年溢利才超过1993年的水平,达到人民币26.6亿元。2005-2006年可能是这循环的顶点。从1993年至2004年,马纲的循环经历12年。鞍钢及重钢的溢利,都是离不开循环的轨迹,所以是很反复的。 这个行业的循环特色是下降周期较长,暴利的时间是比较短暂,因为钢铁产品,是必须符合世界性标准,产品价格也需紧贴世界市场;在经济复苏初期,是无可能大幅加价的,若加幅太大,相信整个市场会充斥着进口钢铁。所以只有在经济过热时,才能出现价格上涨,从而获取暴利;可是经济一旦过热,中央政府又会推出宏观调控,令价格急速回落。所以这个行业是不容易经营的,也是不值得长线投资的,只适合专业投资者利用反循环的形式捕捉周期的高低点。 化工业属“中游”行业, 投资大,回报低。
投资化工厂牵涉庞大资金,而且需时数年才能建成一家化工厂。作出一个投资决定来兴建新设施时,行业往往是处于经济过热的循环高峰期,当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及价格飙升时,才使管理层认为有利可图,作决定投资新厂。但当多家化工厂同时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在三数年后大量化工设施又会同时投入生产,令到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于是下跌;届时各化工厂,又会停止兴建新厂房。换言之,这个行业的生产商,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循环。
与钢铁一样,化工产品也是跟随世界性标准的。经济过热而令产品价格上涨的日子并不能持久,如果本地产品的价格太高,必会带来进口产品的竞争。化工始终是“中游”产品,外围油价的波动,决定原料成本的价钱。化工产品能否加价,则视乎其他的因素:例如其他行业的盛衰情况,若是汽油产品,价格更是由政府决定的。
看看数家化工厂的业绩,会发现化工行业本身循环性很强,例如仪征化纤,其出产的纺织制品原料,是受到纺织市场的循环影响的。作为一家“中游”产品的公司,其原料又受到石油价格所影响。不论成本或产品价格波动都很大,所以仪征化纤在过去11年已出现了三起三落的现象。就算石化中的强者如上海石化,在1998年及2001年,亦出现两次大幅度的倒退。镇海炼油的主要产品有汽车及飞机用燃油,过去11年的业绩相对比较稳定,现在正经历第二个上升循环。北京燕化在8年的上市纪录中,1998年及2001年亦出现两次大幅度倒退。
这个行业处于很被动的位置,只适合专业投资者利用反循环来捕捉高低点,作为长期的投资,往往要接受“过山车”式上落带来的考验,不值得考虑。 原材料行业价格短期仍会上升
原材料的行业,如煤、铜、钢铁、水泥及铝等,已经是全面开放的行业,而且行内竞争很剧烈,原材料行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市场专利”。
这些材料除了中国生产外,世界各地也有同样产品,价格是决定于国际市场。而且原材料的下降周期时间是特别长的。
以铜价为例,1973年后,铜的价钱反复向下,长达30多年后,到最近两年才真正开始攀升。这个循环甚至较黄金的下跌周期还要长。铜的应用当然比黄金广泛得多。中国电力供不应求,新兴建的电厂、建筑用的水管、家居电器及电线均需要大量铜的原材料。不过,需求量虽是大幅增加,但铜的供应量亦是相当大的,而且他的循环再造可塑性相当高。现时日本、美国、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体系,都处于扩张期,可说是第一次出现连手共步复苏的迹象,缔造了对铜的需求,才能带动铜价上扬。可以预期的是铜价的升幅将鼓励南非、澳洲及美洲的生产商,投资开采新的铜矿。由于新的产量往往需时两年才到达市场,所以高铜价将会维持至2005年后才回落。
在中国,煤一直并不短缺,其供应不足主要是来自运输问题。现时中国消耗煤量,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1%,大部分用作发电及炼钢,若能解决运输问题,则全球供应亦会足够。
水泥方面,我们也进入了水泥价格上升期,水泥生产程序是污染性行业,基于环保理由,美国现时已成为水泥的进口国。中国的需求庞大,消耗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同时亦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因此,水泥价格在经济增长中,仍会稳中看涨,除非宏观调控会令基建项目及房地产出现大衰退。这次的宏观调控,是取缔低技术及染污性的水泥生产商,长远来说有助稳定市场,避免一窝蜂情形下出现供过于求。
电解铝的需求亦是相当庞大,今时今日,铝的用途除了建筑行业外,亦是汽车业的主要原材料;另外空调设备,包括汽车空调、办公室及住宅的空调设备、新铺设的电缆及电力变压站,都用上大量铝。不过,电解铝也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打压对象,领导人希望取缔低技术电解铝生产商,亦希望大生产商能够提高生产效益,达到有长远的竞争能力。可以说,铝的产品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如果汽车行业倒退,铝的需求也会滑落。 完了吗? 楼主请辛苦一下,贴全了吧
这是这本书的全版
投资王道 Originally posted by btjxb at 2005-11-11 16:56投资王道
谢谢 xiexie 在哪里卖我要买一本仔细研究 我在当当网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