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怀疑这家公司的质地究竟怎样
印象中,买啥赔啥的每次怀疑和打压都促进了天威的涨升趋势。呵呵。 石嘴山将建国家级多晶硅产业基地
--------------------------------------------------------------------------------
发布时间: 2005-11-13 9:07:54 浏览次数: 1
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石嘴山市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硅光伏产业基地,目前前期论证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
谋划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是石嘴山市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环境,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举措。参与论证的专家在调研后认为,石嘴山市周围有4家总生产能力为6万吨的优质工业硅生产企业和近3万吨液氯生产能力的企业,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石嘴山发展硅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可依托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和宁夏英力特化工集团公司的开发、设计和技术能力,引进俄罗斯生产技术和西方先进设备,小规模起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以多晶硅为核心的规模化生产。
据了解,石嘴山市将利用5年至6年时间,投资70亿元,在该市河滨工业园区建设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以多晶硅产业为基础的光伏产业基地,基地建成达产、达效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 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无污染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能源。但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产销链条却是两头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全部出口。由于原材料价格相对较高,产品价格相对较低,我国太阳能企业的所得不过是5-6%的加工利润。业内人士形象地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是在用我国宝贵的一次性能源生产环保产品,为国外的环保事业"打工"。
原材料依赖进口 价格混乱投机者众
太阳能有两大产业: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其中,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主要用于热水器,目前我国热水器的生产量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这仅占太阳能利用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中最重要的还是光伏产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伏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世界光伏市场的发展超过了工业历史上已有的任何一次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金融投资机构看好光伏发电的应用前景。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可再生能源可占到人类能源利用的"半壁江山",其中太阳能约占13-15%;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的"主力"。
太阳电池能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太阳电池的生产是光伏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太阳电池是晶体硅太阳电池,而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原材料 —— 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却十分短缺,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1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
目前世界上能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总产量为24000吨,而全球市场需求量为26201吨,出现了2000吨的市场缺口。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供不应求,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公斤太阳级多晶硅材料由两、三年前的13美元,一路猛涨到46美元,涨幅高达250%。由于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大,一些国外的生产企业已开始对我国实行限购和禁购。
原材料受制于人,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的混乱。据了解,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管在光伏产业链中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谁能拿到原材料谁就是"大爷"。只要手中有原材料,下游企业可以指挥上游企业为其单独"开小灶",个别有"门路"的下游加工企业干脆舍弃了老本行,做起了原材料的买空卖空。由于众多国际和国内中介商的投机活动,我国国内市场上的多晶硅价格十分混乱,目前已高达每公斤85-100美元,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太阳电池大多出口 为国外环保事业"打工"
晶体硅太阳电池是一个基本的发电单元,通常称为"太阳电池片"。为了适应光伏工程的使用需要,太阳电池片还要经过一整套的封装工艺,将许多太阳电池片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目前,我国生产太阳电池片或组装太阳电池组件的企业,产品的绝大部分都供出口,用我国宝贵的一次性能源生产的环保产品,在客观上贡献于国外的环保事业。
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晶体硅电池组件的封装能力达到150兆瓦,随着无锡尚德和保定英利的扩产和南京中电的建设,我国晶体硅生产能力将达到200兆瓦;如果在建和扩建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全部投产,年产电池组件可能超过300兆瓦,大大超过国内的市场需求。
无锡尚德公司是我国太阳电池最大的生产商。2002年,该公司第一条太阳电池生产线在无锡新区投产,10兆瓦的电池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太阳电池4年产量的总和;今年九月,该公司一条生产能力达到12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使其成为世界第六大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商。目前,尚德公司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出口。
同样位于无锡的尚品太阳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位于南京的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都刚刚投产了太阳电池生产线,其中南京中伏光电日产太阳电池2万片,其中90%左右也是出口。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作为上海一家比较大的太阳能电池单片和组件的生产厂商,今年1-7月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2万千瓦,这意味着仅用这家公司生产的组件,地球上每月就新增了近3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装机。但同样遗憾的是,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出口订单,上海本地市场的太阳能发电装机需求量,平均每月不到10千瓦。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生产太阳电池片或太阳电池组件的企业,几乎都不愁接不到出口订单。与我国大部分出口产品不同,有的太阳电池销售订单还没有等到产品生产出来,需求方就预付了100%的订金。产品如此畅销,吸引了我国大量的企业一哄而上,纷纷投资生产太阳电池或组件,加剧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使晶体硅价格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太阳电池出口价格基本维持在3.8-4美元/瓦左右,我国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
西安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施钰川所长指出,在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环节都由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太阳电池生产线基本上都从国外进口,用高价买来产品的原材料,产品的出口价格则受制于国外公司。因此,外国人赚走了利润的"大头",我国太阳能企业所得到的不过是5-6%的加工利润。
太阳能产业不再做"无米之炊" 关键要*技术进步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链条目前正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国际太阳能展览会上,记者向许多太阳能企业的生产负责人询问他们的产量,但几乎人人都面露难色。原因很简单,产量多少取决于企业能进口多少原材料 —— 晶体硅,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生产太阳电池所用的高纯度晶体硅材料,主要来源于石英石。我国石英石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从石英石中提取大量的工业硅,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晶体硅材料,以46-80美元/公斤的价格卖给我国的太阳能企业。
为什么我国不能自己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太阳级多晶硅?据业内专家介绍,在将工业硅加工成多晶硅的过程中,有一项"三氯氢硅还原法(西门子法)"的关键生产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由于没有这项技术,在提炼过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过氯气排放了,不仅提炼成本高,而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事实上,为了攻克这项关键技术,我国在"七五"计划时就已经立项,但如今"十五"末期仍未成功。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所长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被动局面,是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对太阳能发电重视不够,无统一规划、无专门机构来抓太阳能发电工作。一些太阳能研究机构和生产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企业各自孤军奋战,难以申请到研究经费,即使找到一些小的研究项目,也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缺乏研究经费,我国许多资深的太阳能专家都不得不"大材小用",为当地企业开发一些应用产品。西安交大太阳能研究所购买的一整套价格不菲的太阳电池研究设备,由于长期派不上用场,如今早已报废。
崔容强教授指出,由于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通盘考虑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太阳能产品的应用与研发力量脱节。国家虽然投巨资解决了西部地区部分老百姓的用电问题,但由于对我国的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太阳电池的原材料与生产设备还是要*大量进口。
业内专家指出,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我国推广太阳能发电的最大障碍;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基础研究,已早日掌握太阳电池原材料的提取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但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科技攻关的立项时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听说"三氯氢硅还原法(西门子法)"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就立刻对相关的研究项目进行否决,不顾我国在生产中尚严重地受制于人,将宝贵的科研经费投入其它不成熟的"先进技术"上,以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将达到40万千瓦,2020年达到220万千瓦,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十分巨大。而据测算,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4-5元/千瓦时。如此高的价格,无论是由全民分摊还是由国家补贴,大面积推广使用太阳能都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因此,加强我国光伏产业的基础研究,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发电的生产成本已刻不容缓。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关专家还建议,由于非晶硅太阳电池不受原材料的制约,我国太阳能企业还可以独辟蹊径,大力发展非晶硅的太阳能薄膜电池。"长期以来,业内人士总认为太阳能薄膜电池使用寿命短、转化效率不高,事实上可以通过提高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完善提高薄膜电池的性能。"深圳科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崔爱民说,目前该公司年产6兆瓦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在海内外同样供不应求。
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国家的政策鼓励
纵观世界太阳能利用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由于政府积极采取了众多的鼓励措施,刺激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目前光伏产业的生产能力虽快速增加,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原动力"不足,绝大部分产品都不得不卖到国外。
事实上,我国太阳能产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为他人做嫁衣"。在记者采访中,上海卡姆丹克太阳能科技公司、无锡尚品太阳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无论是考虑企业的销售成本,还是考虑到社会效益,我国太阳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外企业出价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都愿意将产品优先卖给国内企业,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贡献。但由于我国对太阳能发电缺乏激励措施,导致国内市场对太阳能产品的需求不大。
据分析,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的需求,主要 还是依*国家的"无电县送电"、"送电到乡"等大型工程的实施所带动的市场需求,而且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人们的购买力有限。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尽管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很强,但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本地的市场需求不大,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却十分旺盛,而且已不仅限于边远地区的离网发电和一些特殊应用,并网发电在光伏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增加,并已占据了主导地位。2003年,并网发电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5.5%,这标志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正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变,在人类能源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和日本是太阳能利用的强国。其中,德国还被业内人士称为"光伏黑洞",其国内市场去年吸收了太阳电池组件600多兆瓦;全世界去年一年生产的太阳电池几乎有一半都安装在德国,德国的太阳能发电已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1%。日本原本是一个能源输入国,但由于其大力发展太阳能,如今正变成一个能源输出国,去年全世界生产的1200兆瓦太阳电池,一半以上都是日本生产的。
这两个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之所以能够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主要得益于政府行之有效的引导与激励措施。据了解,德国主要采用了两种鼓励方法:一是用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每度收购价约0.53欧元,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的价格则与普通电价相同,每度购买价约0.21欧元,因此激发了居民在自家屋顶、庭院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自觉性;二是贷款优先,并对贷款贴息3%,鼓励居民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日本为鼓励百姓使用太阳能电力,也采用了补贴的方法。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所花费的投资由政府补贴50%,太阳能所发的电并入电网,由政府高价收购;居民用电价格则低于收购价格。由于居民从中感受到使用太阳能电力的好处,仅去年一年,日本就有8万个屋顶新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在前不久于上海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大会"上,国内外的专家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已知发电方式中最清洁、最安全、潜力最大的新兴发电方式,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光伏发电成本将会持续降低到可与常规发电成本相竞争的水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将光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但一些与会专家认为,与德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将太阳能纳入能源储备战略相比较,我国政府对太阳能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我国陆地面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49000亿吨标准煤,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每年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量超过5000兆焦/平方米。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永续繁衍的宝贵财富。为了早日开启太阳能的宝藏,我国亟待更强有力的"阳光政策"。(完)
----------------------------------------------
GOOD-GOOD-STUDY,DAY-DAY-UP!
2005-11-13 13:44:14 太阳电池大多出口 为国外环保事业"打工"
可悲 Originally posted by 卡布里的月光 at 2005-11-13 13:08
印象中,买啥赔啥的每次怀疑和打压都促进了天威的涨升趋势。呵呵。
:*4*::*4*::*4*:
12.7收的好.............. :*26*: Originally posted by 注册以后2 at 2005-11-13 21:01
:*4*::*4*::*4*:
12.7收的好.............. :*26*:
12.07 :D:D:D 希望多交流 少一些矛盾 本人天威员工,此报道严重失实.调查人的言论十分片面,居心叵测.首先对真正想了解我们公司的人先去公司的主页看一看,g天威下属几家公司,而天威集团是个什么概念.
g天威做为变压器行业的龙头,效益一直在保定屈指可数,是保定的支柱企业.对于我们公司的有多好我不想过多说明,我只想对这个帖子的矛盾地方做个提示.
第一,这个帖子说企业访客,没有出示证件就直接放行了,我们公司的保安是保安公司做的,做的一象很好,你进去说明来意登记一下,当然就让你进去了.难道还得象监狱一样,谢绝访客?
第二,那个2层办公楼,你看看设计,财务,投资,人力资源部...哪个不是都在忙碌.你说总经理,董事长的门锁着,请问哪个大公司的老总会老在公司里待着?另外g天威的董事长也是集团的董事长,他们现在在总部的办公楼办公,而不是在厂区的办公楼.
第三.你看到几个聊天妇女?还怎么怎么样,请问是在哪个屋子啊,每个房间上边都有门牌的.
第四,生产平静,是什么意思?呵,还工人不紧不慢?这是个什么词?是说懒散还是说技术熟练呢?看你这一点就是胡说因为你g天威下属的几个生产车间门口都有保安,你不带安全帽不穿鞋套,不说明来意,根本不可能放行,那你又怎么看见工人干活?许多车间没生产?
第五,我们的工资怎么都是按月发的?我们这的临时工都没有拖欠过工资?什么时候也没有拖欠过,而且你也错了,我们这的工资就是差距大,是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一线的工人经常加班加点的技术熟练完成任务多可以到3000-4000,最低的是800-900,比如库房,控压站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
第六,我们公司的在变压器行业内的一直是龙头,这个业内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客户都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大的电厂,这两年国家在电力方面这么大的投资?我们企业效益会不好?
第七,天威英利的产品都是出口的.产品供不应求.是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公司大力投资的项目.
第八,好多保定人不知道天威英利,这是正常的事情,天威英利是新成立的公司,且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很远.请问中国有13亿人口,有多少人没上过网,少说也有5亿吧,那这些人应该大部分都不知道新浪是什么东西吧,难道就说新浪不是中国的门户网站,你的调查实在片面.
第九,我们天威的每个员工对天威都有浓厚的感情,这就是我看到这样一篇污蔑我们的帖子,在这里长片大论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第十,你说的天威阁我还真不知道是哪,只是我们这的一条路在修的时候天威投了资,该名成了天威路,这是企业为形象做广告,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修路主要是政府拨款的,而政府资金不够,向好企业摊牌,企业出些资,买个灌名权,就成了浪费股民的血汗钱,天威是哪年上的市,如果天威质地不好,能业绩不断增长吗?中集在集装箱行业景气度高的时候股价是怎么走的,基金看的是预期,而不是现在时.
第十一,估计你根本没实地考察过,另外一个公司的好坏,跟股价没有特定关系,600019不好?股价才多少,这些都是很多因素决定的,天威能走这么好,我们员工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不都发财了. 支持楼上的
欢迎twbb01
谢谢你的介绍和回应。我们持有天威的朋友们心里暖洋洋的。 写得感动!欢迎来自天威的TWBB01兄,欢迎加入讨论群15274124
请大Q、卡布、维落实TWBB01兄入群事宜。
没问题
我会立即办理 双手合十礼。。。。。。。。。。。。。。。 Originally posted by 卡布里的月光 at 2005-11-13 13:08印象中,买啥赔啥的每次怀疑和打压都促进了天威的涨升趋势。呵呵。
小小孩家抽什么烟,想个办法把烟能势里转换成电能,也申请上市,我们来炒作你:D:o Originally posted by 买啥赔啥 at 2005-11-14 11:33
小小孩家抽什么烟,想个办法把烟能势里转换成电能,也申请上市,我们来炒作你:D:o
同时也把月光变成太阳能,比爱因SD还爱因SD:o
瞎起哄
说点正经的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2005-11-14 11:14:08 阅读86次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车间年产70MW二期扩建工程在11月上旬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终于在11月11日20台铸锭炉全面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天威英利又进入一个新的征程,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也标志着天威英利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4年11月天威英利公司开始进行二期扩产改造项目,将生产能力提高16倍,跨入全球光伏行业前列。硅片车间是整个二期扩建项目的重点,现在硅片车间的全面投产标志二期扩建已接近尾声。在公司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同时启动二期扩建的20台铸锭炉和10多线切割设备,并成功运转,这表明天威英利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与国际同类型生产线相比,该生产线具有试产时间短、达产快的特点,产品合格率、成材率等主要技术指标也位于同行前列。
天威英利二期扩建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硅片70兆瓦、电池片60兆瓦、电池组件100兆瓦、产值30亿元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天威英利的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天威英利产品外销为主,国外市场占到90%以上的份额。随着我国新能源法的颁布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春节也即将来临。在二期扩建过程中,天威英利已经着眼于三期建设的准备工作。三期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开始实施,投资17亿元,到2008年将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建成具备年产500兆瓦的生能力。届时将彻底改变我国硅片、电池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跨入全球光伏行业前列。
http://www.yinglisolar.com/news/ReadNews.asp?NewsID=61&BigClassID=3&SmallClassID=4 Originally posted by starmmx at 2005-11-14 16:50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2005-11-14 11:14:08 阅读86次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车间年产70MW二期扩建工程在11月上 ...
好啊!振奋人心啊!
高兴
给公司打过电话。世界怕什么?就怕认真二字(毛早就说了),也给新浪打过电话,心有点虚,鸭子嘴,死硬!不过,做550可给自己上了保险了,在中国。在美国,用法律手段一样可以搞定,,呵呵,一笑,别当真,无锡尚德即将上市
Suntech Power Holdings Co., Ltd.Ticker:STP
Contact:
17-6 Changjiang South Rd., New District,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28,
China
www.suntech-power.com
Officers:
Zhengrong Shi, Chair./CEO
Graham Artes, COO
Amy Yi Zhang, CFO
Products:
Electronics
Employees: 852
Competitors:
BP Solar
Royal Dutch/Shell Group
SolarWorld
Underwriters:
CS First Boston
Shares Offered:
Outstanding Shares:
IPO Date:
Offer Range:
Offer Price:
*filed 11/1/2005; exp. to raise $300.0M
Income Data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Revenues Costs Oper Income Taxes Net Income EPS
20023,025,077.001,198,526.00(1,041,698.00)61,150.00(897,236.00)(0.01)
200313,888,311.001,940,462.00752,168.00300,730.00925,348.000.01
200485,287,537.005,104,158.0020,008,976.00611,447.0019,756,675.000.22
Balance Sheet Data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Cash Acct Recv. Inventory Total Cur Assets Total Cur Liability PPE Total Assets LT Debt SH Equity
2003 1,558,655.00 2,488,410.00 3,347,223.00 8,285,699.00 10,203,190.00 6,912,343.00 17,030,561.00 NA 6,759,027.00
2004 19,122,090.00 5,252,725.00 17,472,429.00 51,913,488.00 40,224,701.00 13,211,346.00 68,468,077.00 NA 27,395,796.00
Cash Flow Summary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Net Cash-Ops Net Cash-Inv Net Cash-Fin Net Change
2002(2,359,079.00)(2,592,574.00)3,624,360.00(1,327,883.00)
2003716,359.00(3,026,101.00)3,581,206.001,271,934.00
20042,576,272.00(13,129,052.00)28,112,286.0017,563,435.00
Major Stock Holders (Prior To Offering)
Name Common Stock Class A Class B Class C Class L ADS
D&M Technologies LimitedNA54.14%NANANANA
Goldman Sachs (Asia) FinanceNA8.66%NANANANA
Jason E. MaynardNA8.67%NANANANA
Million Power Finance Ltd.NA5.74%NANANANA
Zhengrong ShiNA54.33%NANANANA
Business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Solarbuzz, the global photovoltaic or PV, market, as measured by annual PV system installations, increased from 254 MW in 2000 to 927 MW in 2004, representing a CAGR of 38.2%, while PV industry revenues grew from approximately $2.0 billion in 2000 to approximately $6.5 billion in 2004, representing a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r CAGR, of 34.3%.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solar energy constitutes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world’s energy output and still has significant growth potential. Solarbuzz projects that PV industry revenues will reach $9.9 billion by 2006 and $18.6 billion by 2010.<br /> <br />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wide has resulted in a continuing rise in energy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worldwide demand for electricity is expected to almost double from 14.3 billion megawatt hours, or MWh, in 2002 to 26.0 billion MWh in 2025. Almost all electricity is currently produced using fossil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natural gas, coal and petroleum, the supply of which is finite. In addi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labor unrest, war and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in oil-producing regions have increased oil prices, and raised concerns over dependency on imported oil in many nations. As a result, that future demand for energy will be increasingly met by renewable sources, such as solar energy.<br /> <br /> A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incentive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net metering laws that allow on-grid end users to sell electricity back to the grid at retail prices, direct subsidies to end users to offset costs of PV equipment and installation charges, low interest loans for financing PV systems and tax incentives, and government standards that mandate minimum usage levels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br />
Company Strategy
One of the leading solar energy companies in the world as measured by production output in 2004.
Product/Services Portfolio
The Company offers a wide range of PV cells and modules. The Company also provides PV system integration services in China. The Company’s products are used in a variety of residential,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public utility applications, for both on-gri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off-grid use, such as stand-alone lighting for street lamps, garden lamps, telecommunications relay stations, and mobile phone networks.<br /> <br /> PV cell is a device made from a silicon wafer that converts sunlight into electricity by a process known as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The Company produces a variety of monocrystalline and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br /> <br /> A PV module is an assembly of PV cells that have been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and laminated in a durable and weather-proof package. The Company produces a variety of PV modules ranging from two to 240 watts in power, with higher output modules under development.<br /> <br /> A PV system consists of one or more PV modules that are physically mounted and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system components such as batteri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to produce and reserve electricity. Typical residential on-grid systems contain between 10 and 60 PV modules and produce one to six kilowatt hours, or KWh, of electricity. The Company has designed and installed PV systems used in lighting for outdoor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in farms and villages, as well as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br /> <br /> PV cell manufacturing begins with ultrasonic cleaning of silicon wafers followed by chemical treatment of the wafer surface, which reduces the PV cell’s reflection of sunlight. Through a thermal process, or a diffusion process, the Company then introduces certain impurity into the silicon wafer and forms an electrical field within the PV cell. <br /> <br /> An anti-reflection coating on a PV cell enhances its ability to absorb incoming sunlight. For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many types of materials can serve as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For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only materials that contain atomic hydrogen, such as hydrogenated silicon nitride, can be used. The Company has developed technology that enables hydrogen to be absorbed within the silicon structure to improve silicon quality.<br /> <br /> Raw materials required in the Company’s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clude silicon wafers, ethylene vinyl acetate, metallic paste, tempered glass, tedlar-polyester-tedlar material, connecting system and aluminum frame. The Company’s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policy is to use only vendors who have demonstrated 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 multiple supply sources for each of its key raw materials so that supply problems with any one vendor will not materially disrupt its operations.<br />
Investment Analysis
Total net revenues increased from $47.6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137.0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br /> <br /> Cost of revenues increased from $35.4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91.6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br /> <br /> Gross profit increased from $12.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45.4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br /> <br /> Operating expenses increased from $3.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12.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br /> <br /> Net income increased from $8.8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23.0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http://www.123jump.com/ipo/ipo_view/STP/Suntech+Power+Holdings+Co.%2C+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