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8日,星期五,看盘说股《茶馆》,欢迎大家参加!!!
2005年7月8日,星期五,看盘说股《茶馆》,欢迎大家参加!!! :o:o:o 中石化设宴,大家还是满给面子的,来到是来了,居然不带红包。。。世风日下呀。。。
:(:(:( 还要注意海虹、中集,对大盘有相当大的影响 世风日下呀。。。
连个板凳都没有了。
还有,那圈圈里面的量比说明了什么?
中石化量比1。30,该如何看,量比大,上涨大?
挺白痴的问题,希望不扫楼主的雅兴。
哦哦哦 还要跌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nyoung at 2005-7-7 16:03
世风日下呀。。。
连个板凳都没有了。
还有,那圈圈里面的量比说明了什么?
中石化量比1。30,该如何看,量比大,上涨大?
挺白痴的问题,希望不扫楼主的雅兴。
哦哦哦
中石化量比不够大,其余均为上涨的权重股(前50名),出工不出力,就是他们都在玩虚的,反过来看,虽未出力但也毕竟出工了,K线上,振幅缩小,成交量递减,弱平衡。 约翰·纳什:在疯癫与清醒之间的孤独天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5月31日上午9点30分,当年逾古稀的纳什走进北京工商大学的礼堂时,全场近千名师生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几名学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纳什似乎对眼前的场面无动于衷,他看起来总是在沉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这个身材清癯、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起来十分平凡,然而他一生的经历却比电影中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
孤独的天才
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股市寓言
本故事改编自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所以,读起来要动点脑筋。
话说西牛贺洲西面海上,有一鸟岛。岛上住着麻雀和猫头鹰。麻雀们数目众多,几近于无限,而猫头鹰则比较少,大概几千口的样子。鸟岛的经济水平虽不算高,却也老早老早就有了一种叫作“鸟元”的货币在流通,现在又大力引进电脑,正准备与国际接轨,一步到位,进入最先进的互联网时代。
不知从何时起,麻雀们之间开始流行一种翻牌游戏。每次游戏前,玩家把一鸟元扔进一个称为“股市”的盒子中,换取两张牌,一张上面写着“买”,另一张写着“卖”。游戏开始,每位麻雀任取一张牌覆在桌面,然后同时翻开,计算买牌和卖牌的比例,据此从股市中分钱。举个例子,假如翻出80张买牌,20张卖牌,那么每个出卖牌的麻雀可以拿到 80/20 = 4 鸟元,而每个买家只能拿 20/80 = 0.25 鸟元。买牌和卖牌的比例,鸟儿们叫“股价”。
(这里有个小问题:如果大家都出买牌或都出卖牌,怎么办?麻雀们规定,这时所有钱都给一个叫“作市商”的麻雀。谁当作市商,每次游戏前由抽签决定。)
这个游戏,最早是几个特有开拓精神的麻雀,到极西海边的米猴岛做生意时,当作搞活经济的诀窍学来的。刚开始只在小圈子里玩,输赢也不大,有人赔,自然也有人赚钱。但好消息总是比坏消息传得快也传得广。闲谈议论中,“有人玩股市赚了好多钱哟!”等等传言,刺激着越来越多麻雀们的神经。不断有新的鸟儿投入这游戏,输赢的数目也随之扩大。有几只鸟在股市中大赚其鸟元,成了百万富翁。还有消息称,西边米猴岛就是靠玩股成了世界首富。这些刺激着鸟们的玩股激情进一步高涨,越来越多的麻雀卷了进去。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引入,参加股市的鸟们达到了空前规模。投入股市的鸟钱达到了天文数字,几近于无穷大。每只鸟儿,自然都期待着同样巨额的、天文数字级的输赢。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开牌出来,买牌和卖牌的比例差不多相等,股价差不多刚好等于1。刚开始还以为是巧合,然而不仅头一次是这样,第二次是这样,第三次还是这样。以后次次开牌,股价总是接近于1,没什么大起伏。雀儿们不了解这其实只是大数定理的必然结果,于是就去找猫头鹰求助,看有没有什么赢钱的妙方。
猫头鹰看起来都是很有学问的样子。它们的书房堆满了大部头书籍,有什么经济计量学、时间序列模型、技术分析理论等等。其中不少书,听说还是一些猫头鹰特意从极西米猴岛专门引进的,就连在米猴岛也只有学问高深的大口唾们才看得懂的著作,十分的了不起。对这些,麻雀个个望而生畏,佩服莫名。
自然,猫头鹰们也很高兴麻雀们来求助,使它们的高深学问有机会派上用场。收点顾问费或咨询费当然在所难免了,不过麻雀们花这点小钱,倒是心甘情愿的 ----猫头鹰们许诺,可以指导他们在股市上赢得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回报。猫头鹰讲了许多米猴岛大口唾们如何在股市上神机妙算、大展身手的事迹,都是麻雀们前所未闻的奇闻,听得他们血脉贲张,目瞪口呆。许多猫头鹰还指出,他们与米猴岛的某个或某些大口唾很有私交,曾经共喝过同一个自来水管子里的水。
一时间,鸟岛上每一个猫头鹰都成了大口唾,背后都跟着一大拨雀儿,每个雀儿都坚信自己选定的顾问不仅国内顶尖,而且国际一流。
开牌的日子快到了。曾经信誓旦旦的猫头鹰大口唾顾问们,发现自己仍然不知道怎么去猜股市翻牌的结果。不过牛皮已经吹了,顾问已经当了,咨询费已经收了,总没有临场退缩的道理,何况也不能显得自己太没学问。于是,在开牌的头天晚上,他们悄悄儿躲进书房里扔硬币儿。如果正面朝上,就告诉信徒们出买牌,否则就出卖牌。麻雀们对各自猫头鹰顾问信之不疑,当然照做不误。
开牌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愁。赢了的麻雀自然欢欣鼓舞,觉得咨询费没有白交。输了的呢,发现猫头鹰也不是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只好埋怨自己跟错了鸟,赶紧换一个猫头鹰作顾问。如此几轮下来,每次都淘汰一批猫头鹰顾问。雀儿们从经验中发现,有些猫头鹰的预测次次都对,确有过鸟的才华;有些则很普通,没什么了不起,甚至还不如麻雀自己猜对的次数多。
有一个叫“学问”的麻雀。它的顾问是一个名叫“瞎撞”的猫头鹰,已经连续十次作出了准确预测。学问先生在麻雀中也算一只有知识的鸟,年轻时曾修过一点概率统计。他知道,在一个充斥着偶然性的世界里,什么都有可能,判定真伪必须联系概率进行,这就要用到假设检验的办法。于是,他决定利用严格的科学的假设检验法,来看看瞎撞先生是否真有鸟所不及的预测才能。
他郑重地温习了一遍概率统计课程,先作出他的零假设:瞎撞先生确实在瞎猜。然后看这个假设能否被推翻。学问先生计算道,根据零假设,瞎撞先生在买和卖两种可能性之间任择其一,猜中一次的概率是1/2,连续十次猜中的概率,则是1/2的十次方,即一千零二十四分之一。他满意地发现,这只是个几率低于千分之一的极小概率事件,几近于不可能。于是根据概率统计书上的教导,零假设便在千分之一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推翻。换言之,我们可以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的信心水准上,接受反面的假设:连续十次作出准确预测,不可能是瞎猜的结果!
学问先生的科学检验传开后,麻雀们都相信,现在这些顾问们的预测才能,是已经被实践和科学检验过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下一次开牌,还是有猫头鹰大口唾猜错。猜错了自然就被淘汰。麻雀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不再引以为奇,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吸引他们注意的,不再是有猫头鹰预测不准,而是越来越激动人心的股市----随着猫头鹰顾问数目的减少,股价波动愈来愈烈,每次的输赢也越来越大。每次开牌,总要诞生一批欣喜若狂的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在众人的簇拥下狂呼乱叫。
股市活了!
麻雀们不明白股价波动其实是大数定理失效的结果。他们不在乎。他们注视着股市中蕴藏着的无限机会,深埋着的巨大宝藏。为了抓住机会,发掘宝藏,他们疯狂地不断追逐那些作出成功预测的大口唾们。而成功的猫头鹰们,俨然一副成竹在胸,掌握了开启宝藏金钥匙的样子,大腹便便,气宇轩昂,到处开班讲学,从电脑中调出讲各种曲线和图表,进行讲解。他们纂写的从《股市必胜术》一类小册子到《股市预测学教程》一类大部头,无不热销。他们编制的那些花样翻新、日趋复杂的股市数学模型,同样受到热烈的崇拜(一些失败的前猫头鹰顾问管这些模型叫作“随机数发生器”,不过麻雀们不懂,也不关心,只当他们醋劲发作,发些酸葡萄式的议论而已。)
却说不久之后,大浪淘沙,成功的顾问只剩下一个,这鸟碰巧是我们熟悉的瞎撞先生。想想看,这是何等伟大的时刻,全体鸟儿们都紧密团结在瞎撞先生周围,以瞎撞先生的思想为唯一指导。“卖!”,瞎撞先生一声令下,全体雀儿们照行如仪。结果可想而知:除一鸟以外,所有雀儿都血本无归。
据传,瞎撞先生写了一本总结经验教训的书,题目是“关于X年股市大崩盘的若干历史问题”。根据他的理论,鸟儿总是免不了犯错误的,只要过去一段时间犯的错误比较少,特别是能够表现出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顾问。这个理论得到了许多猫头鹰大口唾的竭力支持,很快被广泛接受。雀儿们也终于在大口唾们的教导下,懂得了不能强求顾问们永不犯错的道理。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大口唾们遂出山重操旧业。
从此以后,随着正确率的上升和下降,顾问们走马灯儿似换了一拨又一拨。股市也因之风云变幻,高潮迭起。这正是:“鸟岛代有大口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普雷斯科特建议用强制性储蓄解决中国养老问题
中美经济学大师聚首"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国际论坛" "诺奖"得主普雷斯科特为中国养老开药方
光亮硕大的圆额,配上一张带着孩子般羞涩的笑脸,2004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登上上海锦江小礼堂讲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昨天,由解放日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联合举办的“中美新市场经济(上海)暨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国际论坛”上,普雷斯科特,这位凯恩斯经典理论的挑战者,试图以自己独到的创见为中国养老问题开出药方:通过个人强制性储蓄解决养老问题。
建议个人工资10%强制储蓄
普雷斯科特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现行的“现收现付———用年轻人的纳税去支付老年人养老金”的制度就不能维持下去,对现有的工人提高税率,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人们缴纳的税收多少往往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会影响人们缴税的积极性。
他建议:“如果个人把工资收入的10%进行强制储蓄,会积累很多。中国已经有类似的制度,世界上有25个国家也这样做了,在美国也有人建议这样做。这些储蓄应该进行一些很好的投资,进行成本低而高度分散性的投资,实现市场的回报率。”如此一来,政府的债务也会减少。
开创宏观经济学新篇章
据了解,2004年普雷斯科特与基德兰德一切分享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在商业周期驱动力量和经济政策设计领域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供给,而不是需求。这被认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
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乐观
昨天,有嘉宾在论坛上对普氏的“强制储蓄方案”提出质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尤其广大农村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个人强制储蓄的方式养老是否在中国会水土不服?”普雷斯科特回应称,目前中国的农村正在加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原先传统的家庭结构会逐渐解体,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这与八十年前的美国,也就是我的祖父或曾祖父时代其实非常相似”。在谈到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时,普氏再次强调了他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乐观情绪,“现在中国已经有大约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50年前的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况,可是现在90%以上的日本人已住在城市里了。” 今天的成交量很漂亮
不进则退 骑驴看唱本
伦敦股市受连环爆炸拖累重挫3% 欧洲股市受影响
受到英国伦敦地铁及巴士连串爆炸事件的影响,伦敦股市7日一开盘一度应声重挫近3%。据香港媒体报道,富时100指数早段曾大跌145点,跌幅达2.8%,最新报5,084.4点。其它欧洲股市也受到拖累而下挫。 Originally posted by 凹凹凹 at 2005-7-7 17:42
中石化量比不够大,其余均为上涨的权重股(前50名),出工不出力,就是他们都在玩虚的,反过来看,虽未出力但也毕竟出工了,K线上,振幅缩小,成交量递减,弱平衡。
衷心感谢了!
凹凹凹的天是个艳阳天。
但愿。。。。 市场日线结构不明,60分钟结构有倒置平台可能,平台C是可能的机会. 前期强势股票仍然是具体的操作机会 Originally posted by 凹凹凹 at 2005-7-7 15:46
2005年7月8日,星期五,看盘说股《茶馆》,欢迎大家参加!!!
茶馆标题做的很漂亮!:D 报到! 跌、没商量 跌到千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