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电脑·技术分析
不少涉股海的朋友对技术分析都极感兴趣,有的甚至到了迷信及崇拜的地步,以为一张纸、一枝笔、或者一幅电脑图在手,便可以掌握大市乾坤,定输赢于股掌之上。这种认识未免失于偏颇,也是新股民常犯的毛病。
记得多年以前,供职于《信报》的香港资深投资人曹仁超先生,在他的专栏里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1978年一位朋友从美国学成归港,带回来用电脑上的相对强弱指数(RSI)分析股市的超买超卖理论。那时电脑尚未象今天这样普及,是极稀罕的物件;RSI的软件亦问世不久,应用的范围极有限。故此对这从万里之外飘洋过海而来的宝贝,一时大家都奉若神明。曹仁超与《信报》资料研究室的负责人郑植林老先生亦不例外,以为找到了发达的投资方程式,今后将稳操胜券矣!于是不耻下问,积极向这位绰号“长毛”的青年朋友学习。
最初他们利用RSI炒金,战绩尚令人满意,不由大受鼓舞。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79年,金 价突破350美元后狂升,RSI显示超买,于是曹先生遵照指示抛空;不料次日继续超买,第三天仍然超买--久经沙场的郑老先生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果断地喝令止蚀平仓,壮士断臂,但已输得一颈是血。可惜的是那位“长毛”坚信RSI是最先进最科学的分析工具,不会出错,依然忠实地听从电脑指令执意抛空,结果金价在该年8月份由380美元一口气飚升至480美元,使“长毛”由其父亲处继承的全部家产血本无归,成为无产阶级!伤心之下,“长毛” 一天晚上抓了个小锤子把他的那两台宝贝电脑砸了个稀巴烂,然后有一段日子失其所终…… ?
RSI是韦特发明并赖以成名的,但正是韦特自己,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新著中,一手否定了RSI作为测市工具的功效。为什么韦特要推翻自己的理论?韦特在他的新著中语焉不详,只是说RSI在早年还是曾经起过作用的,但最近十年已证明经受不住考验,对投资者会产生误导。韦特这种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和完美、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然而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并无全盘否定技术分析的意思。就RSI而言,现在亦非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上述故事在于警醒我们:万能的分析工具是没有的,对任何一个分析系统,不管它具备多少优点,曾经作过怎样准确的预测,也不可过份迷信而顶礼膜拜。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事情太绝对化了就要走向反面,更何况股市变幻莫测。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执于一端非要碰钉子不可。?
欧美近年风行的电脑程式买卖,依据“混沌理论”,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找出股市、汇市、 期市由分钟、小时直至周、月的交易模式,再根据这些模式来提供交易建议。按理说,应该比传统的技术分析师用人脑凭相对简单得多的分析工具测市优秀得多了。据出售外汇电脑系统的一家瑞士大生产商说:其欧尔森系统的准确率在50%~72%,但还要看货币种类及预测时间的长短如何。例如预测未来48小时的英磅对美元准确率是最低的,预测60天的日圆对瑞士法朗则最准。另一家主要生产商,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则声称其系统准确率在60%~63%之间(指外汇汇率),预测利率的准确率则在72%~82%之间。但是该公司的齐墨曼亦坦率地承认:电脑的预测也时好时坏,当市场起伏太大时,大部分的电脑系统都不管用。只有在市场运行比较正常时,电脑的建议才有益于交易员的操作。在某些极特殊的时刻,电脑系统甚至还会帮倒忙。例如震撼全球的美国八七年股灾,据说就和电脑程序式买卖疯狂沽空有关,因此在股灾之后才修改了程序,加设了自动断闭的指令。?
电脑若此,人脑又如何呢??
难怪《信报》的资深专栏作家林行止先生说:如果靠看图表就可以致富,IBM就无须卖电脑 那么辛苦麻烦了。 难怪《信报》的资深专栏作家林行止先生说:
如果靠看图表就可以致富,
IBM就无须卖电脑 那么辛苦麻烦了。 好文章,学习。 学习! 呵呵.这个帖子有意思. 人 脑永远比电脑变得快,否则世界 永远无发展. 任何指标 电脑都有实效性,当达到一定量 就会发生质变;这是符合股市第一定律,只有少数人赚钱。何况,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变。
这样的市场电脑常常“转不过弯来”,人脑没有电脑这“一成不变”的惯性思维。 任何指标 电脑都有实效性,当达到一定量 就会发生质变;这是符合股市第一定律,只有少数人赚钱。何况,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变。
这样的市场电脑常常“转不过弯来”,人脑没有电脑这“一成不变”的惯性思维。
说得好!俗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
想起一则寓言:刻舟求剑! 任何指标 电脑都有实效性,当达到一定量 就会发生质变;这是符合股市第一定律,只有少数人赚钱。何况,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变。
这样的市场电脑常常“转不过弯来”,人脑没有电脑这“一成不变”的惯性思维。
说得好!俗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
市场是人做出来的,电脑的程序没有人脑变化复杂啊!!!
页:
[1]